《變形記-卡夫卡短篇小說選》是一本由卡夫卡著作,商周出版出版的404图书,本书定价:中文平裝,页数:2005.11.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變形記-卡夫卡短篇小說選》精选点评:●卡夫卡短篇小说的合集各个出版社出了很多,觉得这本很棒,选的文
《變形記 -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是一本由卡夫卡著作,商周出版出版的404图书,本书定价:中文平裝,页数:2005.11.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變形記 -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精选点评:
●卡夫卡短篇小说的合集各个出版社出了很多,觉得这本很棒,选的文章和翻译都很好,卡夫卡的这些文,短小精悍但意义深远,每一篇看起来篇幅短,但要一读再读,不断思索,才能看见点他的哲学思想的影子。/ 事物不总是他们应有的样子,可是它们怎么能这样呢?
●什么玩意
●读的时候,看着短,才读的,结果巨难理解,由于自我理解的问题,没有看懂。然后重读第二遍,看明白了一些,又联系了作者是身处乱世的时代背景,创作了的稀奇古怪的故事,而且从中反应了时代赋予人的人性。面对自己的孩子、兄弟、亲人,当他是一个正常人的时候,能给我们周围的人,带来帮助的时候,他是个无比的好人。而摇身一变变成一怪物,无论亲人与否,都是仇人,没有关心照顾,只有带给自己的困苦,和急于摆脱的着急。埋在人性深处的不厚道,也让自己想到了荷西去世时,只有三毛伤心不止,而其父母亲人,擦干眼泪shopping。西方,东方?
●好喜歡
●短小但精悍?
●只讀了“變形記”這個短篇。
●变形计 没读懂呢还…惭愧 会再接再厉的
●卡夫卡好会写
●我用我的未来衡量我的过去 但发现两者都是出色的 彼此不相伯仲 只是我必须谴责天意的不公 它是那样善待我
●老實說,看卡夫卡是相當的吃力,特別是首次接觸的是他早期作品一場掙扎的描述,短短一篇40多頁的故事看了我足足三天,故事左彎右拐的跳躍,空間大得令人難以招架,但當習慣他的節奏後明顯令人精神一震,很難用短短的文字去形容他的作品,有時是一種抽離的自我審視又或者是自我安慰的宣洩,看他的文章可以嘗試去了解當時他以什麼的心情寫作,此書的好處是順序而排,可以看出不同時代不同的心理狀況,社會,政治,生活,甚至乎人性,生存,宗教也一一提及,由小至大無一不談及到,由他所描寫的場景狀況明顯看出他很常亦很懂得留意人類日常生活的細微動作,再配以無窮大的想像空間去發揮當時的想法,看他的書可以從種種超現實種種荒誕當中得出很多背後隱喻道理,當然亦很難得出一種必定的答案,觀乎讀者的理解但其實又不太重要,此乃有趣和值得欣賞之處
《變形記 -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读后感(一):可怕的"异化"
那只大甲虫在苦闷和悲哀中绝食死亡了...是象征?或者比喻?讽喻?我无法真正读懂卡夫卡,我没有生活在他的年代,但是我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激烈的民族冲突与动荡,社会主义、犹太主义、德国民族主义、玩世不恭的思想、以及一切虚假的世界主义等各种信念都相互冲突的历史背景,在社会的残酷和劳动本身的繁重下,人类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卡夫卡深刻而尖锐地揭露了社会与人之间的一种异化关系,社会是强大的,人是软弱被动的,在软弱被动的人中那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控制着人类。
《變形記 -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读后感(二):到底谁才是“非人”??
中学的时候就已经读过卡夫卡的大作《变形计》,想不到若干年后再读,所思所得大相径庭。
想来卡夫卡应该是借此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下人们心灵的扭曲。格里高从一个家庭的资助者顶梁柱变成毫无作为的丑陋的消耗者。家人对他的态度也经历了惊恐-担心-照顾-害怕-反感-厌弃,人是自利动物,即使是亲人,也无法忍受和一个“异类”一同生活。卡夫卡犀利的文笔通过动作语言将家人的心理呈现地入木三分。最后看着格里高死去,竟有卸石之快。其实越往下越无法看下去,同时自省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做。最后发觉无法站在道德制高点。如此直击心灵的血淋淋的文字,却就是人的本性。在这样的情景设定下,我无法批判家人的做法,出于自利的本能,他们同样无奈。
但另一方面,格里高变形之后,依然具有人的思维。他无时无刻不在为家人着想。自己这样的样子会不会让他们反感、不给父亲添麻烦、妹妹陷入窘境要去救他、自己再不能撑起家庭而羞愧如此总总。不禁会想,到底是虫子格里高“非人”,还是家人“非人”?
我想卡夫卡并不只想揭示人性的丑陋。人型里面只有自利的本能,虫子外壳下却蕴藏着人性的光辉。卡夫卡是无奈的,因为代表人性的虫子终于死去了,他们开始讨论新生活。同时也是有所希冀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格里高,每天为家庭操劳,有着做不完的工作,有无数的目标,当有一天我们变成了虫子,工作,目标,金钱,社会都与我们无关时,我们仅剩下的精神世界里,别忘了还有人性。
————————————————————
中学时代读来对变成虫子这个桥段不禁拍案叫绝,然后臆想同学们变成了虫子,然后整个教室几十只虫子在听课,也是不亦乐乎。卡夫卡不愧大师,塑造了一个非常的情景,没有用来歌颂人性体现核心价值观之流,却用赤裸裸的情节让读者自惭形秽。突然想到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骑士》,读完亦回味无穷。
《變形記 -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读后感(三):一心向暖
《卡夫卡变形记》,由于对强大的对应试教育的叛逆情绪,对于经典有种愤懑的排斥,所以,很长时间都拒绝经典,依着自己的性子看些小文,但是前阵子偶然看到的茨威格的经典的小说,对这一点有些改观,经典原来有时也可以写的像言情似的,扣人心弦,让人心驰神往不能自已,转变一下思维,完全可以把奉之高格的,高处不胜寒的经典,让其走下神坛,以平常的眼光视之,甚至以看言情的眼光看他,可能会另有一番不可多得的风味。于是去图书馆,看到这本世人眼中的大经典之作,当即决定抱回家。
要说与《卡夫卡变形记》的渊源,还是儿子,儿子的一个绘本《卡夫卡变虫记》构思于此,有段时间在几十本绘本中,他独钟爱这本,有时天天睡前必备,有时一天几遍,我也是很喜欢这本绘本的,故事发生深省,主要是画风很符合我的口味,但是和《卡夫卡变形记》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绘本立意于关注孩子内心的世界,以孩子的视角关心孩子的心理,而《卡夫卡变形记》完全不是一种画风(文风),变形记是黑色的,沉重的,让人们把整日憋在一角,深的不能再深的地方的黑暗人性鲜血淋漓的展示出来,卡夫卡的笔像一把刀,把人逼到墙角让你做出反应,真实,悲哀,痛彻心扉。
人之初,性本善,中国的三字经,和外国的有些哲学理论观点相悖,有一种哲学观点总结来说就是,人之初性本恶,卡夫卡肯定是认同的,可是这种认同中又充斥着浓浓的无可奈何,可是为了直面很多人不能勇于面对的真实,他揭开了自己血淋淋的伤口让人看,展示,可能伤口会结痂但是他会一篇篇一遍遍的揭开痂,让真实一直赤裸裸的真实着,《判决》中的父子关系,难道不是他对自己的揭痂,自己的自我深探。
无疑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敬佩的,但是又很矛盾,因为真实的疼痛会痛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不愿被人发现的秘密,一旦披露我们会难堪会无地自容,但是这是真实,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格雷戈尔的妹妹,对突变成虫的哥哥,从开始的同情细心关照,到后来的疏淡,冷漠蔑视直至亲手送走这个家庭的拖累,看到累赘死去消失,一家人的解脱轻松甚至愉快的氛围,把人性的刻画的入木三分,悲伤之余,会感觉寒颤遍脚而生,怎么办,怎么办,我们每个人都有的阴暗,我们应该怎么样面对? 思考反思很久,我感觉我们应该正视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它,如果阳光普照大地,如果阳光足够耀眼,那么阴暗就无处可藏,几不可见,我们首先应该改变自己,然后改变环境,让阴暗一直深藏一隅,终其一生也无机会现身。我知道这样可能很难做到,但是只要我们朝这这样的阳光大道前进,那么阴影也会首先让鲜花覆盖着的吧。
《變形記 -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读后感(四):触探生命的本原
卡夫卡出生于1883年,是奥地利的小说家。我慕卡夫卡之名,读了他的代表作《变形记》,然而读后却一度非常失望,人怎么可能变成甲壳虫呢?岂不是有点荒诞?刚开始读的时候以为这或许是个梦吧,最后可能梦醒了,然后再珍惜这眼前美好的生活。我不禁为自己的俗套想法囧了一下,要是当年卡夫卡用了这种情节设计,恐怕也成就不了流传至今的著作。那么,这篇著作凭什么定位为卡夫卡的“天才之作”呢?又为什么在百年之后仍有读者在读呢?它盛行百年不衰的理由是什么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再次怀着对卡夫卡的崇拜之情,对《变形记》进行了深阅读。原来,匆匆瞭过之后的浅阅读无法理解作品,更悟不到隐藏在文字中的真理,要想读透一部作品,必须要完成一次走心的深阅读,不仅要读,还要思考。
《变形记》的故事非常简单,没有云山雾绕的复杂情节,就是主人公格里高尔在某天早晨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壳虫,然后经历了无比痛苦的心理历程,家人对他的态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最后格里高尔在孤寂中死去。试想,在我们读过的著作中,很少有这样简单的情节,甚至里面的人物就那么零星几个。以简单的情节取胜,这是卡夫卡的高人之处。
《变形记》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占了很大的比重,格里高尔在变形后内心世界经历了无比的凄苦,他虽然外形变成了甲壳虫,但还保留着人的情感,有着正常人的思维与意识,他的惊慌、他的忧郁、他的焦虑、他的自责、他的孤寂、他的绝望都被卡夫卡用文字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大笔墨的心理刻画犹如根根锋芒刺痛人的内心。卡夫卡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展示出这种文字的力量?这种入木三分的心理描写又是卡夫卡的越人之处。
卡夫卡采用了“想象与真实”的绝妙组合,用荒诞的想象来告诉我们真实而又残酷的现实。我们明明知道人变成甲壳虫是不可能的,却还全然认可卡夫卡带给我们的真实,这又是他的另一个过人之处。
这虽然是个大胆的设想,但是却触探到了生活的本原。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变形”,卡夫卡只不过用甲壳虫的躯体来承载了生活中的所有变数,当一个人由善良变为邪恶、由健康变为重病、由遵章守纪变为道德滑坡、由生变为死……这些变化都是“变形”中的一种表现,当“变化”来临时,我们的生活就要受到影响,生存状态与生活质量也将受到影响。
当格里高尔的家人对他的态度发生变化时,这是作品中一个悲观点,我甚至还想俗套地设想哪怕格里高尔变成了虫子,家人应该仍然爱他,应该还是要对他好,而不是日渐冷漠把他当成累赘。总觉得卡夫卡太无情,他的文字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在刻画人物时一点也不手软,这几乎让我心生出些许怨气来,为什么非要揭露得那么彻底,为什么非到触探到生活的最本原?或许生活就是这样的苍白无力并且残酷,当你本身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抗击灾难时,只有屈服。生活有时候来得或许太惨烈,惨烈到不忍直视,但是你却无法逃避,不仅要面对,还要接纳。
审视当前的生活,我们要努力减少生活中反方向的“变形”,如果不幸遭遇了“变形”,要减少“变形”带来的冲击与影响,我们期待有更多美好的“变形”,邪恶变成善良、疾病变成健康……把一切的不美好,都向着美好的方向“变形”,但唯独有一样变不回去,生可以变成死,死却无法变成生。四季可以转回,而人生却不能重来。人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正如人们常说的,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所以,我们要过好当下的日子,且行且珍惜。
《变形记》中的结局虽然主人公死了,但是方向还是充满了美好。格里高尔的父母和妹妹收拾好了心情,开始了一家三口的旅游,并打算为女儿寻觅一桩亲事,展望着美好前景。自然界里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类也是一样,有人生老病死,生活却仍然要继续。
时间的累积,让我渐渐喜欢上了《变形记》,以至于把这本书放在手边,可以随手一翻,读读里面描写心理变化的段落,慢慢渗透对人物的理解与感悟。是的,它之所以在100年之后仍然被人捧读,原来里面隐藏了太多深刻的哲理。
向100年之前的《变形记》致敬,向100年之前的卡夫卡致敬。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