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为何不同》是一本由亚瑟·叔本华著作,29.80元出版的2008-11图书,本书定价:267,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人生为何不同》精选点评:●offensivetowomen●还是通俗易懂的,值得读●实在不应该在悲观的情况下
《人生为何不同》是一本由亚瑟·叔本华著作,29.80元出版的2008-11图书,本书定价:267,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为何不同》精选点评:
●offensive to women
●还是通俗易懂的,值得读
●实在不应该在悲观的情况下再来读叔本华。“人生就是一场化妆舞会”。
●一个原因,思维。
●09年夏天随手拿的一本书,终将影响我一生。
●成不了哲学家,所以想成为白痴,最终还是个庸人
●教会我如何读书
●明天你要考试啊!!!大半夜的谁叫你又翻出这本书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通俗易懂的哲学
《人生为何不同》读后感(一):叔本华受古印度经典《奥义书》的影响很大
“在这整个世界,没有比研读奥义书更令人受益和振奋了。它是我生的安慰,也是我死的安慰”。——叔本华
《奥义书》的思想对叔本华哲学和美学有重大影响。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的大师叔本华其精神源头中也有着老子的影子。
《人生为何不同》读后感(二):怎么老是这些话题
叔本华是一个大哲学家,他开创了唯意欲哲学。他的代表作“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建议大家读读。还有韦启昌老师的翻译(据说,韦先生为了翻译叔本华著作,辞职两年,在没有收入与家人不理解的情况下潜心翻译。韦先生如是做的原因,是因为他对叔本华思想的热爱与并期望有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他翻译的作品《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还有出版商怎么老是把以前的作品东拼西凑弄来又出版!
叔本华这位“语言艺术家”(弗兰茨·卡夫卡的赞语)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遗憾的是我不懂德语(该学学德语了),所以感受不到那种美。但从韦启昌先生的译本里,多少却能感受那么一点美感。其他译本我也在图书馆看过,大多是失望.....
《人生为何不同》读后感(三):人生来不同
虽然这思想压抑甚至死寂,但良药苦口,早点吃下去有好处的。我基本认同的悲观主义,而且比较易读。将痛苦的看透彻,反而轻松,也知道如何活,据说叔本华本人就很长寿。
“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是自由的,而个体却根本不自由;“世界是我的表象”,依赖于我的认知而存在。
在无意义又充满痛苦和恐惧死亡终点的一生中,智力勉为敷用地被意志的无尽追求所奴役,生活中的事件和事物充满整个头脑,却从来对它们视而不见,庸常可怜的人真正缺乏的是“判断力和拥有自己的思想”,除非有天才般的头脑拥有超额的智力让认知与意志分离。
“一个人的智力总会在他真心关切的地方停留驻守”,“能在全体事物中都认出自身的人是伟大的”,“智力对于内在的意识世界就好像是光对于外在的物质世界”,他们阅读世事和人生,他们的思想照亮普通人内心的黑暗和迷茫。
《人生为何不同》读后感(四):从叔本华到许嵩
从叔本华到许嵩
这个名字乍一看是怪异的,叔本华怎么和许嵩搞到一块去了?但由于本文不是纯学理性质的,也不是纯文学性的,而是日记性的,只是个体心性的属己抒发,因此也就由着自己一闪而过的灵光继续行进,无暇考虑旁的问题了。好在罗素早就说了“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每个人的心性抒发都是天边彩虹的一道色彩,共同烘托出那份美丽。
叔本华《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扫描过几眼,基本不懂;看的主要是《人生为何不同》这本,他指出人生就是满足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得到满足就无聊,因此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打转,就像在钟摆的两端摆来摆去。说的好苦逼。有没有什么化解之道呢?叔本华说唯有文学和艺术这样的精神享受能让人暂时忘却欲求,从而化解欲求的二重困境。但人们享受文学和艺术不也是暂时性的吗?人如何能每时每刻沉醉在艺术的幻境之中呢?这个问题谁也解答不了。叔本华说因此人需要有闲暇时间,但人哪来的那么多闲暇时间?宗白华《美学散步》前言里面就说美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闲适、放松,因此需要有“散步”情怀,但也仅仅是一种呼吁吧。后来我在属己的经验中寻到另一个可能的解释:也许文学和艺术化解人的欲求困境不在于时间上的持续,而是说在那个关键时刻起到熨平受损的心灵之用。叔本华所诉诸的前提—大量的闲暇是由于他自己继承了一大笔遗产,终生富裕(他在书中并不讳言这一点),这显然不能推到其他普通人。但再怎么普通的人,在个体的生命感受趋向灰暗时,都可以用属己的方式调适,不一定是文学,也不一定是艺术,但一定是“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方式”。我无意也无力去“指导”别人,只想轻声的述说自己的故事。刘小枫《沉重的肉身》里面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哲学和科学可以把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撞见的显露人生相对性和道德模糊性的悖论理析得清清楚楚,可是,生活在被悖论撕裂的伤痛时刻的个人需要的并不是清清楚楚的理析—更何况根本就不可能指望人人都是理智的,而是叙述性的陪伴和倾听:难受的时候,听一个命运相似的人的故事或讲讲自己经历的故事,心里就好受多了”。
而我的故事呢,既不精彩也不动人,简单的像壶白开水,哈哈。在一个蓦然而至的夏天,邂逅了曾经的那个“她”。我是个不会说话、性格柔弱的男孩,但对心目中的那个“她”偏又充满幻想。可以说是完全不期然的,乍然迎来这样一段生命中初次的旅程。她与我曾经无数次念想过的“理想型”嵌合完满,我只能尽我的力量去珍惜和感激。但刘小枫指出的个体我在的有限性于此时凸现了出来。我想以我生命的体温去温暖她的,却发现这是一种心酸的一厢情愿;我像一只傻傻的兔子,给了鱼最好的胡萝卜,却怅然发觉鱼是不吃胡萝卜的;我在挣扎中呻吟,她却对我这溶解了全副生命经纬的嘘气无动于衷。我不知所措了。现代性的叙事伦理肯定个体身体感觉的正当性,以个体的属己欲求为最高鹄的。这相对于以集体道德阉割个体欲求的宗法伦理、共产主义无疑是人性挣脱束缚的进步,但它仍然不得不面对个体我在的有限性。而且因为属己性欲求得到肯定提高了预期,这种有限性之痛显得更加伤人。前现代的叙事话语中,个体是淹没在群体之中的,两个人的遇合与这两个个体本身关系不大,更多的是家族的需要、父母的安排,俩人人灵的契合没有自己的合法位置。现代性叙事话语开放出自由选择,但亦有自己的一番苦楚。柏拉图说每个人都是前世被劈成两半的不完整的人,在茫漠的人海中寻找自己前世的另一半,但这种概率能有多大?怀抱着过高的预期一脚踏入愈来愈低的沼泽,与其这样苦苦地挣扎不如索性交出选择权,反倒来得痛快?这固然是一时的气话。而在西方还出现了广为流行的尼采的酒神式沉欢,在身体欲求的不断刺激、不断兴奋过后看到的却是一片令人绝望的虚无。《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失乐园》给人印象深刻。《失乐园》的久木和凛子最终选择在性爱最高潮死去,用生命作为沉欢的祭品,对此我写过一首纪念小诗“读失乐园:在幸福的顶点死去/如樱花飘落般美丽/血红色的葡萄酒杯/流淌出幻灭的诗意”。
扯远了,回到我自己。西方是西方,我是我。我面临的是另一个问题:个体的寻找不能总是成功,事实上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成功。个体我在的欠然无法弥补。以自己心念中的理想型去比对时,殊少有满意者,而当你满意时,对方也许无动于衷。对此,你没有任何言说。对于“命”,对于刻在巴黎圣母院教堂的“fate(命运)”,个体我在的受伤几乎是无可避免的。这无关政治意识形态,无关社会治理模式,也早越出了逻辑和理性的领域。群体性的规范是一张铁网的话,个体的生活就是无数互相交织的细线,它如此脆弱地在风中飘零着,想要去呵护却又有心无力。当终于有一天它面临破碎时,个体用什么方式去捱过这段艰难就成为一个无比尖锐的问题。这也许才是一个最要命的哲学问题,尽管知识论哲学家从来就漠视这个问题。
对于此,每个人都可以用属己的方式重新编织生命的经纬,除了生活,没有任何人可以教给你这一课。我愿意把我的这段生命经历分享。
一开始是迷上了英雄联盟这款网游。在打游戏的时候,真的是“躲进网游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懵懵懂懂地一头扎进另一个缤纷异彩的世界这种沉欢绝对是“深度”的,比叔本华、尼采的艺术,海德格尔的“诗”更有宰制力。因为艺术和诗的欣赏需要基础和天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做到的人也有程度的不同。而网游,凭借声觉和视角的强烈刺激,凭借人与游戏角色、单个玩家与队友和对手的互动,凭借杀敌数、胜负、积分对虚荣心的满足,令人恍若住进了一个超然世界,在这个超然世界里,现世我在的受伤被熨平了,或者说是被暂时地彻底遗忘了,这就是尼采的酒神式沉欢境界。不同的是,这个超然世界的大门是对所有人开放的,不像诗歌和艺术那样令普通人望而生畏。我也迅速地被俘获了。一月份考研初试结束后到毕业之前几乎每日沉欢,有道是“小撸怡情,大撸伤身,强撸灰飞烟灭”,我已接近“灰飞烟灭”。有时候在网吧一呆就是几天,晚上撸的话白天靠在椅子上“休息”,白天撸的话晚上靠在椅子上“休息”,每天两班倒,饿了去外面吃个米线,条件虽然艰苦,一颗撸心却始终火热。因此本科毕业论文和辅修毕业论文差点没过。辅修答辩的前一天晚上通宵,肿着一双迷茫的眼睛进了答辩室,辩辞恍若梦呓。老师怔在那里,似乎比我还不知所措。
这就是当时的情状。我向来不是个喜欢玩网游的人,但我享受那份沉欢的感觉。似乎只有在这种沉欢中,流泪的心才能得到慰藉。特别是一边听着许嵩治愈功能强大的软语轻唱,一边啪啪啪地敲着键盘在另一个世界里杀人或者被杀,经过一次又一次轮回,仿佛就真的住进了那一个世界,成为了那乱世中的一个英雄,视运气扮演着拯救世界或者坑害队友的角色,骂人甚至被骂都有一种无比痛彻的快感。最开始是以游戏为主,顺带听歌,但慢慢地游戏也有些厌倦了,正在惶惑无着时,仔细一看每天听的歌的歌词,又在自造的苦海里寻得了新的舵把,自此紧紧抓住,便不再害怕。
许嵩的歌一开始是觉得节奏舒缓,声音温柔,歌词又有古典美感,没想太多就一直听下去了。但是对每首歌的歌词还不怎么关注,因为时间都去撸了。游戏玩累了看看歌词,再配合歌曲,忽然间觉得世界静了下来,静得能听到心的絮语。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去把当时心的絮语复述出来,也许是因为我已经忘了内容,也许是因为我从来就未曾听清楚。我只知道那一刹那突然出现了那样一种感觉,一种温暖、澄净、治愈的感觉。维特根斯坦早期的《逻辑哲学论》试图用逻辑语言最大限度地去统摄生活世界,而在此界限之外则是“不可言说之物”,对此不可言说之物,只能保持沉默。我心的絮语显然是没办法用逻辑语言去统摄的,正如维特根斯坦在后期著作《哲学研究》想告诉我们的,生活的故事只能在每一个情景中去叙说。但此情此境之下的我突然不知说什么,也不想说什么,只把几段歌词抄写在这里,也许有缘者能够会心一笑,套用李泽厚《华夏美学》最末处的四字寄语就是——“是所望焉”:星座书上(星光点亮了/海水泛起皱褶/晚风咸咸的/吹散你我身旁余热/不够彼此信任/还是有了裂痕/为什么感觉有些陌生了/沿海岸奔跑/寻找属于我们的岛/有一些问号/也许对你并不重要/可很久没深聊/也很久没拥抱/翻开书本把答案寻找/星座书上说我们不合/金牛座的我配不上你的好/难过后想想也许只是碰巧/我们的故事写书人怎明了/星座书上说我们不合/最后我偷偷把那页撕掉/真的爱情没法预料/何必让你知道/就算你早知道);灰色头像(昨夜做了一个梦/梦里我们回到手牵着手/醒来的失落/无法言说/打开了OICQ/聊天记录停步去年的深秋/最后的挽留/没有说出口/我们还是朋友/是那种最遥远的朋友/你给过的温柔/在记录之中/全都有保留/你灰色头像不会再跳动/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心贴心的交流一页页的翻阅/多难过/是什么坠落/升空/又想到你曾说的陪我到最后/暖色的梦变冰凉的枷锁/如果时光倒流我们又能抓得住什么/);认错(那天午后/我站在你家门口/你咬咬嘴唇还是说出了分手/我的挽留和眼泪全都没有用/或者我应该自食这苦果/你的迁就/我一直领悟不够/以为爱已强大的不要理由/心开始颤抖/明白了你的难受/但你的表情已经冷漠/全是我的错/现在认错有没有用/你说你已经不再爱我/我带你回忆曾经快乐的时空/你只是劝我别再执着/全是我的错/现在认错有没有用/你说你喜欢如今的生活/你带我回忆爱里互相的折磨/还告诉了我/别再来认错)。需要稍加说明的是,也许有人会问,歌词偏冷的色调不会把人再次带到难熬的回忆里去吗?但许嵩的唱腔是温婉回环的,不是把红豆熬成血,而是熬成一煲微暖的鸡汤,供有缘者飨之。除了《星座书上》《灰色头像》《认错》还有大量其它的灵魂絮语,都曾经缠绕在我心扉,让我心甘情愿倚靠在她的臂弯里沉睡,篇幅所限,不能尽举了。
至此饶了一个大圈,终于使叔本华的艺术人生观与许嵩给我们的温柔衔接上了。让人感到幸福的是,现代性伦理框架之下,马克思的国家道德几乎榨干了个体心性的空间,尼采的酒神式沉欢过犹不及,在身体的不断刺激、不断兴奋之后只看见一片令人绝望的虚无,而叔本华的艺术解救倒是指向了一条较为温暖的路径,在我个人看来,许嵩就是一个极为杰出的代表。当然,其他人可能对许嵩没这么喜欢,这很正常嘛,一个人是否欣赏另一个人,立基于他全部的生活积淀和独特心性,多元是正常的,一元反而吊诡,那么再次引用罗素的那句名言来收束本文应该是比较合适的“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