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论》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11-13 13:17: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建筑论》是一本由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423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20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建筑论》精选点评:●有些地方不太准确,,不过已经很不容易了啊●阿尔伯蒂对不起,翻译的真烂●倘

《建筑论》读后感精选

  《建筑论》是一本由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423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20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论》精选点评:

  ●有些地方不太准确,,不过已经很不容易了啊

  ●阿尔伯蒂对不起,翻译的真烂

  ●倘若一位建造者为某人建造一幢房子,但工程不完善,那这一工程应由该建造者本人出资修缮。 养眼皆美。 所有的认知始于感觉。 重复是一种犯罪。 美来自于简单而纯净的内心,它形成了生命的平衡,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意识平和。 还有什么比清晰更为神秘? 高贵只能通过节制取得。 创造力就是抛弃多余之物的能力。

  ●文艺复兴 三原则

  ●500年前的工程规范。。。终于知道柱式尺寸的来源,以后读读一定更有感触

  ●在一个自然空间内塑造人为的密闭环境(建筑)让我慢慢理解了建筑与宗教的关系

  ●特好玩,听说他还是诗人啊

  ●基础理论书,其实如果从头开始读,阿尔伯蒂写的挺啰嗦的,大部分人应该看不下去,拿来研究特定主题的时候来看,写的很全。

  ●非常浮躁地读完了。但…作者是个诗人吧…

  ●虽然翻得不是很好,但原书真是很棒。尤其是看到当时的建筑师要关注那么多今天看来与建筑似乎毫无关系的东西时,才觉得今天建筑师的眼光是否狭了点。

  《建筑论》读后感(一):以建筑的名义去生活

  这本书没有一丁点的晦涩的理论定义,相反,更像是一本建筑工匠的口述集。全书共十书,即分十个章节,来一步一步地把“建筑”这个理论构建好,在品读古世纪的建筑美学之后,终究给现代建筑方法论带来启示。

  《建筑论》读后感(二):时时有罢读的冲动

  为9月底的欧洲游作些准备,翻出已丢弃许久的建筑书恶补一下。阿尔伯蒂的《建筑论》以前未曾翻过,对西方建筑学来说,此书非常经典,有建筑圣经之意味。满怀期待阅读。研读一晚的经验是,此书文字如果删改一半,则好比修理一株蔓生于草丛之中的月季花,挪去乱石,拔掉荒草,剪除歪枝弱叶,则其亮丽之处更为鲜亮,茁壮绚烂的动人身姿,极有可能攫取哪怕是不经意的一瞥。而不会时时有罢读的冲动。

  《建筑论》读后感(三):里克沃特的导言部分,关于版本部分,若干翻译错误

  因为最近正好关心到本书的早期版本,特意查阅本书导言,里克沃特关于版本的叙述。

  初读时感到十分费解,并且受到一定误导。一是译文较为忠实于英文表达语序,而后来找到里克沃特的英文原文,对照之下,意识到还因为翻译中有一些对原文的理解错误。

  因为我的考察仅在早期拉丁语版本上,对文字的校核也仅限于这一页半(第21-22页)的内容。

  译文及原文见http://www.douban.com/note/478839323/

  第21页

  第4行

  译文:并正式提交给了佛罗伦萨的实质上的统治者……

  原文:addressed to Lorenzo de' Medici”

  拙批:当为“致献”给Lorenzo。

  第5行

  译文:据人们所知,这本书的书页在被付印之前,就被送到了洛伦佐在Careggi的别墅。

  原文:It is known that the sheets of the book were taken to Lorenzo at his villa in Careggi as they came off the press

  拙批:这里应该是说,这本书(新印制的印刷本)的书页,出了出版社就被直接送至Lorenzo处。

  小标题

  译文:拉丁文译本

  原文:Versions of the Latin Text

  拙批:当作“拉丁文版本”。拉丁文抄本的文字是誊抄Alberti原文

  本页最后一段第1行

  译文:非常不为人所知的书籍收藏家

  原文:“非常不为人所知”一词原文“recondite”

  拙批:下文关于这个收藏家的传说,说明这是个非常著名的家伙。这里应该是recondite应该是深奥莫测的意思

  本段第3-4行

  译文:据他的一位图书提供者说,他可能一直在为这个图书馆中有一本印刷的书而感到惭愧

  原文:he would have been ashamed to have a printed book in it, one of his suppliers said

  拙批:这里是虚拟语气,意思是“如果他的图书馆里有一本印刷的书的话,他就会感到惭愧”。

  本页正文倒数第2行:

  译文:并添加了插图。

  原文:插图的原文是“illuminated”

  拙批:Illuminated并不仅仅指有插图(illustrated)还包括书页页边的装饰画、装饰性首字母等等。在本文稍后,提到了1540年代“第一次有插图的版本”(the first illustrated),所以这里更可能不是插图,而是添加了装饰。

  第22页

  第3-4行

  译文:第一个版本是在1485年的1月4日问世的;虽然在佛罗伦萨人从道成肉身之年的圣母领报节推算为3月25日,但按我们的推算,那却是在1486年。

  原文:The first edition was finished on the fourth of January 1485; though since the Florentines counted the year of the Incarnation from the feast of the Annunciation on March 25, it was really 1486 in our accounting.

  拙批:实际在说,第一个版本是完成于1485年,但是佛罗伦萨人是通过Annunciation来计算耶稣降生的日子的(算出的公元元年和今天的算法不一样),(所以他们认为的1485年)按照我们的计算,应该是1486年。

  同一段第4行

  译文:伟大的人文主义-印刷商

  原文:humanist-typographer

  拙批: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作“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印刷商”

  本段最后一句:

  译文:但在10年之中,这个版本作为一个“权威版本”而被巴托利翻译的版本所取代,但那是更以后的事情了。

  原文:within a decade it was replaced as the "authorized version" by Bartoli's translation, of which more later.

  拙批:of which more later.此事有待后文详述

  《建筑论》读后感(四):阿尔伯蒂的建筑现象学

  1

  阿尔伯蒂一开始就提出了他最重要的概念——外形轮廓(lineamentum):

  “因此我们首先规定,建筑艺术的整体取决于外形轮廓与结构。外形轮廓的全部强力与规则就在于正确严格地调整并连接那些组合并构成了建筑物表面的线条和转角。而事实上,外形轮廓的作用与责任就是要为建筑物及其各部分指定合适的地点、确切的数量、恰当的尺度及优美的秩序,从而使整个建筑自身的形式与外观可以完全依赖于外形轮廓。”

  显然,外形轮廓在建造的存在论上具有优先地位,它先行于质料并给出对各项质料的诸规定,这些规定可以分为地点(locus)、数量(numerus)、尺度(modus)及秩序(ordo)四类范畴;但它们在外形轮廓所招致的结果中又共属于一个,那便是我们所观看到的建筑形式(forma)、外观(figura)。

  “外形轮廓自身也无关乎材料,而是当多个建筑物具有一个相同的观看形式,那就是,当它们的各部分及各单独部分的位置,和全部转角、全部线条互相连接的秩序相同时,我们可以经验到相同的轮廓。”

  每一建筑物的建造必然位于一个唯一的地点,不同的建筑物位于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建筑物可以具有相同的外观形式,招致相同外观形式则是同一外形轮廓。因而,外形轮廓在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在于它对地点(locus)的克服。

  外观形式可以被看到,有关外形轮廓的知觉体验(sentiamus)全部基于观看。我看到建筑物的外观,看到它的每一部分所处的位置,以及各个线条与转角的连接秩序——它们与我曾看到过的一座建筑物是一样的——因而在不同的观看经验中,我可以体验到同一外形轮廓的共相。因此,一方面,我可以凭借一座建筑物的外观来指示和辨认一个地点;另一方面,我可以在不同的地点辨识与确认出具有同一外观的建筑物。外形轮廓必然是可以被直观到的,尽管这完全基于观看的体验,但又不仅仅是观看建筑物外观形式那样的感性直观。

  胡塞尔在观看建筑物时区分了感性直观与本质直观,即对一座特定的房屋的直观,与对房屋之为房屋的直观,感性直观与本质直观总是相伴随的。在此,对建筑物外形轮廓的直观同样是一种本质直观,但这是另一种、更具特殊性的本质直观,它针对的是具体的一座或几座建筑物,而非最普遍观念(如“房屋”一词),然而这种针对具体特殊物的本质直观又是普遍存在的:我总是可以一再地直观到每一个建筑物的外形轮廓、从任何具有相同外观的建筑物那里直观到同一外形轮廓。建筑学奠基于这样一种直观的可能性,它同样也构成了通往一门建筑现象学的道路。

  “而且在远离任何材料的情况下,通过为各种线条和转角安排和决定一个明确的方向和连接方式,仍然很有可能在内心构想出完整的形式。从而,事情就成为这样,让外形轮廓变得精准而恰当,在内心中加以构想,将各种线条与转角搭构起来,并通过受过教育的智力与想象将其完善。”

  基于观看建筑物的外观形式,我们可以直观到外形轮廓;一旦我们有了关于外形轮廓的知识,我们便可以依靠自己的想象力与空间表象能力在头脑中表象存在的、曾经存在的或尚未存在的建筑物的外观形式。因而,作为整个建筑第一因的外形轮廓,其原因又是我们的心灵。

  但是,对这一问题稍做考察便会发现:尽管我们可以在内心活动中对外形轮廓进行各种修改与设计,但这一过程却纯然是通过对外形轮廓所招致的外观形式进行空间表象——例如想象如何连接各个线条与转角——来进行的。这表明外形轮廓是一个超越的对象,即使在我们的反思、回忆、想象等一系列内心活动中,外形轮廓也不对我们直接显现,只有对空间表象进行超越的统摄,外形轮廓才可能成为我们意识活动的真正对象。

  外形轮廓,最后一个伟大的黑格尔主义者Panofsky曾用“形式”(form)——这个更具形而上学意味的词——来翻译它。这个词所指的固然不是建筑物呈现给我们的空间视觉形象的边缘,但也决不仅仅是那个规定了外观形式的形而上学之物。长久以来,lineamentum背后的现象学意义从未被揭示。对外形轮廓的直观意味着一种包含着丰富体验内容的意向活动,那就是“我建造”(aedifico)——我们应当试着以最广泛的方式来理解建造活动,并不仅仅只有建筑物的具体设计与实际修建过程可以被称为建造活动,而是在观看甚至想象一座建筑物时,就已经有了这样一种意向性。

  在谈及建筑物的外形轮廓在直观中的被给予性时,阿尔伯蒂不再提及外观形式的数字(numerum)和尺度(modum)这两方面的规定,而仅仅涉及到每一建筑物诸部分的位置(situs)与秩序(ordo)。因而,两座尺寸大小相异的建筑物有可能共同具有同一外形轮廓,只要它们相应各部分的位置与秩序相同;甚至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一座建筑物与关于它的模型或图画之间发现同一外形轮廓。而数学问题——尽管关于这个主题的讨论历来被认为是阿尔伯蒂著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在直观活动中被一度暂时悬搁起来。只有当建造活动伴随着具体的建筑设计工作(绘制草图、制作模型)逐步展开时,数学的主题才又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

  “但是,我能够就这一点谈论我自己:我常常在内心中想象那些在当时似乎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建筑;但是,当我将这些建筑转换成绘画的时候,我在一些特别的部位发现了几个错误,这使我感到了最大的欣喜,这是一些非常严肃的错误;再一次,当我回到画面上来,测量了那些尺寸,我认识到我的轻率与疏忽,并为此后悔不已;最后,当我从绘图而转向模型时,我时而会注意到自己在一些个别的部分,甚至在数字上,还有错误。”(第九书第10章)

  2

  阿尔伯蒂第二个重要的概念是美(pulchritudo),它常常与装饰(ornamentum)一同出现。对美的讨论绝不仅仅像后来的美学问题那样,将美与美的事物设定为直接研究的对象,而是首先从两个方面对人与美的关系进行了规定:一方面,观看建筑物时的愉悦感来自美与装饰,所有人——无论他多么粗鲁暴躁或缺乏教养——都会被最美的事物所吸引,首先去追求装饰优美的事物,并远离丑陋的事物;另一方面,美能够最大程度地增加建筑物的持续性(perennitas),因它能阻止愤怒的敌人施加破坏,“没有什么其他方法会比形式上的高贵与优雅更能有效地保护一座建筑物不致受到人类的攻击与伤害”。(第六书第2章)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美具有这样两个特征:第一,我们之所以能直观到美这一观念,乃是因为我们在与诸世内存在者打交道时美触发了我们,使我们主动去追求和保存那些美的事物;第二,在我们受到美的触发而去追求或者保护美的事物时,与那个作为现成存在者的美的事物一道被给予我的,乃是我对自身如何去存在,即能在的筹划,因而美的显现总是一种绽出的时间性。

  美学家并不会关心在美的本质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时间性结构,他们所寻求的是关于美的超验法则,这一法则究竟是自然中的实在物,还是内心中的观念物。例如,当阿尔伯蒂必须为美给出定义时,他采取了一种素朴的实在论立场:“美是一个物体内部所有部分之间的充分而合理的和谐,因而,没有什么可以增加的,没有什么可以减少的,也没有什么可以替换的,除非你想使其变得糟糕。”

  然而,这个定义是关于“什么是美的物体”的定义,他已经忽略了原本已经展开的就存在论上对美的本质进行的追问,之后转而去考察具体的建筑物,从中发现在设计与建造中实现美的原则与方法。我们来细究一下这条定义,对于某一具体的物体而言,美是一个物体可能具有也可能不具有的状态,这取决于物体内部诸部分间的关系,换句话说,美存在于外形轮廓当中,一个外形轮廓是美的,则它会招致一个美的外观。装饰也由此可以得到定义:“美是某种内在固有的东西,充满整个形体的各个部分;而装饰则是附着与添加的东西,并非内在固有的”。装饰与美并非一个层次的东西,装饰永远是对已经获得的外观所做的某种添加,

  为了让美在外观中更凸显;但装饰对于美并非必须的,没有装饰,美依然存在,正如一种添加在实在物上的偶性。

  既然美对我们的显现具有时间性,美存在于外形轮廓当中,而外形轮廓又是我们在同建筑物打交道——我建造——的过程中所直观到的超越的对象,那么我们便可以试着继续去追问阿尔伯蒂所无法回答的问题了:

  “关于一座建筑物的形式与外观,存在着一种激励人心的天然的卓越与完美;一旦它出现,就立即会被人们所意识到,但是如果它不出现,则会成为人们更大的期待。人们的眼睛对于美与和谐有着一种天然的贪婪,在这件事物上就显得特别挑剔与吹毛求疵。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在要求那些未曾出现的东西方面,比起他们对那些已经出现的东西的欣赏方面,显得更为急切。”(第九书第8章)

  人们期待着尚未存在的东西,因尚未存在的东西有可能对已经存在的东西构成一种挑战,并且同时让已经存在的东西有意义:究竟哪一个更美?既然美的观念经由美的形体对我们的触发具有一种绽出的时间性结构,那么我建造——不论是勤劳的艺术家还是挑剔的鉴赏者——必然同样也具有一种绽出时间性结构,那便是向着某个尚未到来者的有所期待的建造。

  假如我观看一座建筑物,或者我发现它有诸多不完美之处,要么我在内心将它的轮廓外形加以修改,从而能让它变得更美,要么我期待着有能力的建筑师来补救这一切;或者我欣赏起它优雅美观的形式,它比我所能看到的其他建筑物都要美,我可能会想到它是否能被改建得更美,也可能会想到是否能另建一座更美的建筑物,足以取代它。

  在此,关于建造的一切技艺所指向的最终目的是美,而这一目的是永远趋近、却不可能终结的点。因为只要我们存在,我们便总要去建造,并且是向着美去建造。美,正是那个建造者在着眼于视觉体验的过程中对存在的最大程度的揭示。就对存在之揭示而言,美不同于真,——假如真是在确证、符合的意义上讲的话——倒不如说,美与真其实源初地共属于存在的无蔽状态,即真理当中;可如果仅仅着眼于美观的视觉体验的话,那么美着实就从存在之真理当中脱落了,或者说,它所能实现的解蔽仅仅只能是极其有限、单一的揭示方式。然而,正如存在之真理是有所遮蔽的不断解蔽,即便仅仅就其自身而言,美也是永远无法到达的τέλος。

本文标题: 《建筑论》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59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当和尚遇到钻石II读后感100字利维坦的诞生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