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西域》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11-08 10:55: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永远的西域》是一本由徐波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永远的西域》精选点评:●简单易读●闲书,科普性讲座●比较笼统,科普而已。●记下了舍身求法的法显、玄奘、义净、常愍,还有更多

《永远的西域》的读后感大全

  《永远的西域》是一本由徐波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远的西域》精选点评:

  ●简单易读

  ●闲书,科普性讲座

  ●比较笼统,科普而已。

  ●记下了舍身求法的法显、玄奘、义净、常愍,还有更多无名西行僧众。

  ●黄沙下的辉煌

  ●通熟易懂的了解路上中西交流的一本书。

  ●科普 通俗易读

  ●不错的普及读物,就是图片排版很糟糕

  《永远的西域》读后感(一):从西游记开始的对西域的了解

  对西域的了解最初源自西游记,认为那是一个瓜果遍地,美女如云的地方,骆驼满载着货物摇摇晃晃的走过,留下悠长的驼铃声。那是理想化的西域,但是在实际与西域的沟通中确是理解与误解的博弈。

  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永远的西域》读后感(二):遗忘在西域的历史

  西域,对今天国人而言,有些陌生。

  汉唐二代,因以长安为都,而长安三面环山,襟山带河,关外很难对它构成威胁,但西方无险可守。所以两代王朝不断向西用兵,欣喜的是,由此靖卫了丝绸之路的安宁。

  如果没有西域的发现,今天的生活将彻底改变,茄子、大蒜、大葱、胡萝卜、白糖、芝麻、菠菜等均来自西域,此外像刷牙、高利贷、佛教、人物画、琵琶等,也均为舶来。

  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人类最激动人心的交流便来自西域,当唐太宗知道西域平定,他高兴地说,这下我可以做生意了。唐代丝绸源源不断出口,支撑起外向经济,西安出土过东罗马帝国的钱币,而欧洲出土过开元通宝。

  其实,唐代心态并不特别开放,长安城胡人住的是专门的社区,与唐人分开,然而,唐人发现胡人享有特权,可以深夜开店,违法很少被抓,所以纷纷穿胡装,逛胡店,化胡妆,玩胡戏,就这样,唐人有了后世难以仰望的视野与胸襟。

  本书是“在中华世纪坛听讲座”系列图书中的一本,作者为西域研究专家,作为讲座的文字版,本书轻松易读,深入浅出,诚为不可多得的休闲读物。

  《永远的西域》读后感(三):每名作者都是响当当的

  徐波,知名国际时政双周刊《世界知识》主编,曾任高校教师,从事国际关系与世界历史相关工作20余年,有著、译、编各种学术著作多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印度友好协会理事。2007年起为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专家委员会成员,主持并参与主讲“伟大的世界文明”等系列讲座。

  汝信(作序),江苏吴江人。男,中国当代美学家、哲学家。194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55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曾任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执行主席,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长以及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等。著有《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合著有《黑格尔范畴论批判》、《西方美学史论丛》等。

  朱孝远,男,浙江海宁人,1954年2月2日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进入上海师范大学,分别在历史系、英语系、艺术系学习史学、外语和音乐。1982年毕业,任上海师范大学教员。1986年获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欧洲中古史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俄勒冈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0-1992年在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任教,1997-1998年在德国杜宾根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2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林被甸,196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60-1963北京大学历史系拉丁美洲史研究生。北京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专著:《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丛书》《现代化新论》、《现代化新论续篇》、《美洲史论》、《罗荣渠与现代化研究》、《从“西化”到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现代世界体系》、《全球分裂--第三世界历史进程》

  颜海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教授、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埃及学专家。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埃及学专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副教授,国际埃及学家协会会员。1994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研究所埃及学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9月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古代史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出站留校任教至今。1995年9月出席在剑桥举办的第七届国际埃及学家大会,提交论文《The Famine Stela: a Source-critical Perspective》(见OLA82,Leuven 1998)。1997年9月赴比利时鲁汶大学古典学系做短期访学。1999—2000年赴开罗大学考古学院,作为埃及考古学系的高级访问学者,重点考察埃及境内的古迹,同时研究象形文字和纸草文献。2002年赴鲁汶大学参加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鲁汶大学古典学系教授Willy Clarysse主持的古代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研究数据库项目。2002年9月作为嘉宾参加CCTV举办的《埃及考古行动》的现场直播。著作:《走遍埃及》、《守望和谐—探寻古埃及文明》等。

  ……

  《永远的西域》读后感(四):西域是中国人心中曾经的辉煌梦

  西域是我们历史记忆中的永恒主题,西域是中国人心中曾经的辉煌梦。

  贴上书中的精彩段落:

  欧亚大陆的蝴蝶效应

  ——汉唐帝国怎样重构世界版图

  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会在千里万里之外掀起一场风暴。因为它的翅膀振动了周围的空气,这种振动一波一波传导开去,可能会在很远之外,或者很长时间之后,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相距700年的帝王,就是这样两只蝴蝶。他们在各自的首都长安城里做出了一项决定,却在不经意间给欧亚大陆造成了长久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至今仍在被我们感觉到。

  我们在上次的讲座中讲到,汉与罗马两大帝国同时存在,却因为种种原因失之交臂,没有建立起正式的官方联系。但是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往往于不经意间产生出人预料的结果。两汉帝国没能与罗马建立联系,但是两汉都受到匈奴的严重威胁,都对匈奴进行了沉重的打击,打击匈奴的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谁也不会想到这些胜利的结果却在很久以后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覆灭,从而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汉朝的历史竟以这样的方式与罗马的历史联系在了一起,而汉武帝就是扇动翅膀的第一只蝴蝶。

  更出人预料的是,数百年后历史重演。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中国史籍中称之为拂菻)又在地中海东部屹立了1000年,而其最终的灭亡,源头竟在于唐太宗的一个决定。唐太宗作出打击突厥的决定,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更加剧烈与深远,甚至可是说改变了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而这一影响在直到今天的国际政治中依然能够时时被感觉到。唐太宗就成了扇动翅膀的另一只蝴蝶。

  为什么欧亚大陆会有这样的蝴蝶效应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

  关于匈奴人遭到两汉王朝打击之后覆灭西迁、进入欧洲,搅动并参与了推翻罗马帝国的进程这样一个命题,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我们在以前的几次讲座中曾经多次讲到两汉对匈奴的打击,匈奴自从战国以来开始进入中国内地人们的视野,战国末期的赵国,秦、西汉、东汉都曾对匈奴进行过战争。

  两汉接连对匈奴发动了几次决定性的大规模的打击。汉武帝时期,匈奴正处在最强盛时代,武帝用卫青、霍去病数次大败匈奴,肃清了在汉朝边界以北的匈奴势力,打破了匈奴的强盛局面。但是,随着西汉的衰落和王莽时期的出现,汉对匈奴的力量有所下降,所以在两汉之交,匈奴再次强盛,并且称霸西域,控制了西域很多小国,威胁东汉的安全。就在这时,由于内斗及发生天灾,匈奴又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东汉称臣,而经过一段休养生息的东汉,改变了消极防御的做法,开始对北匈奴发起反击。但是北匈奴控制着许多西域国家,依然有力量不断入侵东汉西部边界。这样,从汉明帝起,东汉又对匈奴进行了一系列打击,我们在第一讲“汉唐中国的西域情结”中,讲到了在这种情况下窦固出击匈奴,而班超在西域建功立业的故事。

  就在班超经营西域的同时,东汉也在正面发兵进攻北匈奴。此时北匈奴看来气数已尽,再次接连发生内乱,好几个贵族率部降汉,南匈奴也乘机向北匈奴发起攻击,新近兴起的鲜卑人则一举占领了其故地蒙古高原。

  就在这种情况下,东汉联合南匈奴,对北匈奴发起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等会同南匈奴几支大军分别出击,在涿邪山会合,然后在稽落山(都在今蒙古国境内) 大破北匈奴,并乘胜穷追,“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出塞3000余里,登燕然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令班固作铭,刻石记功而还。

  乘此大胜,窦宪于公元91年遣右校尉耿夔等人,在金微山(现阿尔泰山)发动了最后一战,大破北匈奴部众,取得了彻底胜利,北匈奴单于逃走,不知所在。

  “逃走(逃亡)不知所在”,这六个字是中国史籍对长达几个世纪的内地与匈奴战争的最后结局的记载。归附了东汉的南匈奴被安置在接近中原内地的地区,跟中原的其他民族居住在一起,后来趁中原王朝内乱而介入纷争,参与了所谓“五胡乱华”,在中国历史上写下许多有名的篇章,但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汉民族同化。也有匈奴余部因为鲜卑占据了他们的故地,不得已也自称鲜卑人,被鲜卑同化。

  那么“逃亡不知所在”的北单于哪里去了?《后汉书》记载,耿夔大胜后率兵“出塞五千余里而还,自汉出师所未尝至也”,自汉朝出兵以来从未到过这么远的地方,但是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这就留下了历史悬疑:北单于率领的匈奴大众,到哪儿去了?

  看看欧洲历史的记载。据古罗马史籍的记载,公元374年左右,也就是窦宪和耿夔对北匈奴最后一战大约280年后,一支被称做来自亚洲的游牧部落,自东向西渡过伏尔加河和顿河,进入欧洲东部,进入欧洲人的视线之内……

  这是一支什么人、来自何处?罗马人对他们一无所知,只是将他们称做Huns(匈人)。惊恐慌乱之中,他们记下了对这些凶猛的敌人的印象:

  这些人不知道“从地球的何处,如高山上的暴风雪般地在骤然降临,碰到他们的东西都遭到掠夺破坏”;

  这些人“身材敦实,手臂粗壮,脑袋大得不成比例……”

  这些匈人先是在顿河流域击败了坚决抵抗的阿兰人,大批战败的阿兰人成了他们的同盟军;接着,匈人驱使着阿兰人一起攻打黑海北岸的东哥特人,再次获得大胜。随即,他们渡过德涅斯特河向西哥特人发起进攻,早已如惊弓之鸟的西哥特人也一败涂地,大批渡过多瑙河溃逃到罗马帝国境内。匈人于是长驱直入欧洲腹地,征服北边的日耳曼部落,夺取匈牙利平原。黑海、多瑙河以北大片肥美的地区都落入匈人手中,于是匈人直接面对着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富庶发达的罗马帝国,正如300年前匈奴人面对两汉帝国一样,只是此时的罗马帝国早已辉煌不再,在内忧外患中一分为二,怎能像正在上升期的两汉帝国一样对外敌进行有力反击?

本文标题: 《永远的西域》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572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庄子这个人》经典读后感有感妈妈有办法,宝宝就聪明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