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一本由[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元,页数: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精选点评:●荣格心理学基本框架介绍结合有趣案例,还蛮谦虚的。在对他的理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一本由[瑞士]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元,页数: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精选点评:
●荣格心理学基本框架介绍结合有趣案例,还蛮谦虚的。在对他的理论有基本了解的前提下很易读,限于讲座时限无法深入,案例往往结束于“详情参见荣格文集xx卷”orz
●浅显易懂的入门书,概述了心理分析的重要观点,荣格的讲话中所举的例子都非常有趣。不过也因为是当年的讲座稿,一些很需要论述的地方没有展开。还有几个词的翻译没有与一般的专业表达统一,比如转移(移情)、个性化(自性化)、同情(共情),可能会影响没有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的理解。
●非常棒 虽然不是很厚 却读了两天 因为需要思考的地方很多 跟着荣格进入无意识的神秘世界 理论性和逻辑性都挺棒的
●荣格大忽悠。
●第一本荣格的书,对于集体无意识,它是什么?是铭刻在DNA的记忆还是更高一层的存在?它是怎么来的?它是怎么作用的?荣格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二刷
●荣格爷爷或成精分学界第一神棍。然而人家就是很好地连接了神秘主义与心理学、人类学啊,确实还是很有启发。一、二、五讲更加理论、成体系些,三、四讲侧重具体实例分析,更适合专业从业人员吧。
●看似奇崛却艰辛
●原型原型原型,神棍把爹的头都搞昏了!
●1935年在伦敦的讲稿,神棍学史料。第一讲是前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经典讨论,区分affects、feelings、emotions什么的,第二讲阐述集体无意识,用古典学、人类学、跨文化比较等的材料支撑一个有些遗传和演化观的原型理论,之后是些实践和案例分析,讲些情结、移情、投射什么的,原型常被视为一些失常现象的构成性的和/或驱动性的原因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一):非常好
以前看荣格的书,都感觉不是太懂,故一直放在那,这次川大胡老师关于荣格的讲课重新引起了对荣格的兴趣,就拿起了这本书,没想到这么吸引人。这本书是荣格进行的5次演讲以及随后的提问,对于他研究的核心讲的非常透彻,而且从提问中可看出荣格的态度,只讲他观察到的东西,并不提出一套理论,是开放的,这与弗洛伊德完全不同,让人更加敬佩。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二):心理图景与联想
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意识只是精神的浅层。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的共同精神沉淀,正如身体有其历史(如阑尾),心灵也有其历史。
荣格自认是经验主义的,只谈事实。即使是当时精神分析师认为近乎巫术的“原型”,荣格也认为如果他们像自己一样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与研究,亦会发现这个事实。
意识——外功能(感觉——事物的在,思维——事物是什么,情感——事物的价值,直觉——事物的时空轴上的整体认识);内因素(记忆,意识的主观因素,情绪,侵犯——即类似于尼采的酒神状态)
个人无意识——情结
集体无意识——原型
原型从历史,神话中寻找,是精神的深层混沌处。
梦中显露一切该显露的。是无谎的。心理疾病是机体为了平衡的自然调节。
荣格对宗教抱有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认为比如宗教仪式功能在于规训原型的投射,正如一种心理能量的流溢的疏导,免于不正常的投射(人对物或人)或转移(特指人对人)。
理性——位于意识而可分辨的
非理性——位于无意识而不可分辨的
如思维主导功能者,情感下沉于无意识领域,待补偿。
谈到人类,种族,联系叔本华。谈到心理能量,投射,那么也与其起点的弗洛伊德,技术哲学以及符号学挂钩。原型的辨识与领悟需要历史,神话,人类学的积淀。
荣格也谈到了器物作为人的外延;以及强调集体无意识的非理性史观,特以法西斯为例。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三):先祖与我同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此书主要向我们展现的是自我之下的无意识,苏格拉底问题“认识你自己”在现代社会更多的是认识意志自我、道德自我之外的部分。这部分的存在严重地被社会道德和经济运作所压抑,无论是现代商业社会还是古代封建制社会。但是精神分析家对这个部分的结构和形成机制却有不同的看法。
作为精神分析开山者的弗洛伊德主要诉诸于泛性论,认为无意识主要是广泛性欲所驱动,而荣格则否定此观点,他区分了两种无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自我之下是由个体经验内化而来的个体无意识,在诸多心理治疗案例当中 可以用 自由联想和解析梦的内容来理解,而集体无意识则是更深层的内容,在荣格看来 现代人婴儿时期生而具有这种集体无意识。
在荣格看来,自我之下的集体无意识就是无数父代灵魂经历千难万险人生跋涉的集合,哲人所讲的灵魂深渊是作为人熟的灵长类进化所保留的先祖人格。
此刻我活着、我存在、我思考就绝不是单数意义有朽个体的活着、存在、思考,因为一人之身却被绑合着众多灵魂,他们“共同存在”,而父代们的存在能够以我的存在所延续,这也意味着我也可以用子代延续的方式存在。这或许是从阅读当中所阅读到“你要成为生父”的最好说服。
用集体无意识可以帮助理解很多奇怪的“异梦”,比如一个非洲从未见过轮子的黑人却突然梦到 被绞死在一个车轮上。用无意识来认识人类的神话和宗教最早见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对于古老禁忌的阐释比较合理,但对于其他诸种方面难免牵强附会。
为何各个民族的神话当中都有类似英雄深入地下洞穴杀死巨龙夺到宝藏的叙事?
荣格以 瓦格纳的《帕西瓦尔》为例,具体讲解了很多的细节隐喻和象征。在垂直隐喻上,英雄深入地下对应于 人克服显在的意志部分深入到心理结构的底层——无意识部分,而这种深入恰恰危险无比——因为无意识大量的混乱矛盾和漂流不定,但当人进入某种冲突矛盾试图打开谜底 获得智慧或出路之时,最值得探求的却是自己——更确切地说是自己的心理底层,因为只有完成心理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彼此弥合才能给人带来和谐、生机和活力,否则会走向混乱、衰败或迷狂。
【瓦格纳的《帕西瓦尔》中的主题就是矛应回归于圣盘,因两者永远相属。这种结合是完成的象征,是比天、地更加悠久的永恒,是休眠状态。也许这正是人们渴盼的状态。这就是人为什么要冒险入龙穴蛇洞寻找意识和无意识完美统一的境界(在此境界中他既非意识亦非无意识)的缘故。当两者被分开时,意识为了重新达到与无意识的结合,就潜入深处,两者就合为一体了】p131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四):本书的心理分析实践运用真实案例
前言
在进入正题之前需要交代一些事情,以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我写的这点儿东西:
1, 我自己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出生,只是对人的心理机制很感兴趣,对心理治愈和灵魂修行以及各路神秘主义玄学哲思等等感兴趣,对探索人本身感兴趣。所以我学习西洋占星,紫微斗数,也了解周易的一些基础性思想,之前还看过一些灵修书籍,佛教,印度教,基督教,了解些皮毛,虽然这些基础不足够用以建立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但多多少少还是会提升自己的词汇量以及对人的情绪,感觉,思想,病症的敏锐体察。我更喜欢把自己所习得的这些“旁门左道”看作是一种能深度阐释人类感受与思想的语言体系,而非封建迷信的工具。
2, 之所以非常喜欢荣格大叔的这本书,是因为其中的分析方法可实践性非常强,对于意象的分析,以及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都深入浅出很好理解。因为朴实而生动,也就没有一般专业性著作那么枯燥,读起来也更有意思。
3, 在开始我自己的案例前,也需要再提炼一下我在这个案例中将要用到的一些术语,以保证大家的理解是一致的:
人格: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心理特性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
癔症(即歇斯底里);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症,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
投射;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转移;是指个体对某个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比较安全,能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
原型;源自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名词,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有六种原型一直伴随我们,它们是“英雄”“孤儿”“流浪者”“武士”“殉教者”“巫师”。(这些原型意象只适用于西方文化)
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
下面开始讲我这个朋友的故事,我姑且叫她k,因为在我看来她有卡夫卡式的忧郁,敏感,与消极尖锐。对于知识和思想的渴望以及对自身完美的苛求,让她常常陷入孤独和焦虑。我是比较偏爱这类敏感灵性的人,我们也经常交流占星或者人生哲学方面的事,于是培养了相互之间的信任,于是我才能了解到她的这个故事。
大概两三年前,她遇到了一个非常喜欢的男生,那个男生跟她有聊不完的话题,虽然认识才半年,但她觉得好像有种前世今生的感觉,他们会聊一些大多数人不感兴趣的话题,至少是在她的圈子里很少会被谈及的话题,比如人生的选择,轻与重,比如对黑暗的理解,对自我欲望的探索,以及生活的理想等等,彼此都有心智上的吸引。但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那个男生跟她告白后被她拒绝了。他离开之后,她就像失去了半个灵魂一样,引发了她的病症。那个时候她问我她是不是得了精神分裂,因为她觉得她自己完全生活在了另外一个梦里面。我觉得她的判断过于严重,虽然她的行为确实比较反常,比如开始经常说谎,说一些她虚构出来的事情,也不怎么见朋友,整个人都突然消失了。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一个人的情伤为什么会到如此严重的地步,所以我也很好奇的帮她寻找原因。我现在可以判断她之前的异常肯定不是精神分裂,但类似于癔症。在荣格的这本书里,谈及了两者的区别,癔症是有一个完整的人格,而精神分裂的人格是破碎的。在我朋友行为异常的那些时间,她并没有显现出片段性的行为模式,相反她的幻想非常完整,是一个逻辑很完整的故事。她告诉我,她觉得那个男生很像她小时候虚构出来的一个朋友,一个生在黑暗中有些邪恶的朋友,她从小就给那个朋友写信,跟他讲她的心事。她很喜欢他的这个朋友,她觉得他也很喜欢她。她长大后遇到的每一个喜欢的人都有他的影子,她说他一定是附在那些人身上陪着她的。都是些胡言乱语,但是绝对是连贯和稳定的。我问她,你那个朋友到底是怎样的人?她说他有些坏,具体怎么坏,并不明晰,只是一种感觉,很颓废,很冷,但是对她很执着。所以她后来喜欢的这个男生跟她虚构的那个男生的形象完全重合了。所以在那个男生离开之后她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她那个虚构的朋友附身在这个朋友身上来找她了。为此她还做了一连串的梦,比如梦见他戴着金色面具,面具的双眼中飞出来黑色的烟雾,他的朋友在绝望的黑暗中与之抗争,把自己变黑,然后企图推翻黑暗。她说她感到很害怕,怕他回不来,怕他消失在黑暗中。
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故事,一个完全真空的故事,这个故事旁人都知道是一种想象,但我的朋友竟然真的信了。这就是一种神经症,用荣格大叔的解释来说就是,我的这个朋友一直在与她自己作战,因为有一部份人格无法满足我这位朋友的自我期待。为什么呢?我的这位朋友其实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但是又一直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她幻想出来的那个男生其实就是她自己,是她自己潜意识里面黑暗不清的一部分,她始终无法看清楚,她对于自己的这种扭曲的爱。面具这一原型也经常出现在神话传说中,用来象征神秘,不可告人的秘密,被掩盖的真相。面具在这格故事里可能就有好几个意思,是她想隐藏起来的部分,一个她不愿意面对的自我,看不清楚的自我,或者是她呈现在大众面前并不能让她满意的那个自我。而与黑暗的斗争,是一种’’英雄’’的原型,一种伸张正义,救世的集体潜意识。于是她将这些对自己的愿望投射到一个真实的人身上,当这个真实的人的确存在一部分她所压抑的那种人格,这种想象力就被放大到了夸张的地步——她觉得他是她失落的另一半灵魂,也可以说是她对待这一部分的人格欲望产生了转移,转移成了对另外一个个体的期待。我问她,你为何如此喜欢那个男生?她说,因为他勇敢,自由,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聪明,博学。其实这些全都是她对自己的期待。但是她为什么又拒绝了他?因为她觉得他放荡不羁,不可靠,三心二意,没有责任感。因为他从未长远的考虑过未来,心性沉浮不定。我对她说,你们真像。她也无可奈何的笑,正是因为这样,她才一直放不下他,但是又无法忍受他的疏离,忽冷忽热。
我并没有告诉她,她对他的一切幻想都只是基于一种自恋,一种自我欲望的投射,她的神经症只不过是源于她对自己无法达成的完美不肯妥协,她的潜意识因为现实与想象的差距倍受重创。对于无法实现的自我,她采取了转移的方式,比如转移为对爱情的追求,这种无结果的爱,恰好就应证了她自己对于现实生活表现出来的一种无力和无助。当她无法调和这种冲突,神经症的症状就会出现,她就逃避进了自己的想象世界,在那里,现实中不能掌控的一切,都可以被掌控,不完美的一切,都会变得完美。
可是荣格大叔也告诉我们,不完美才是正常的。只有接纳了自己,才能完全摆脱神经症的纠缠。大叔也说,这些症状有些时候反而是一个成长的契机,因为有矛盾,有斗争,有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的接纳真实的自己。
我觉得有必要将这本书介绍给我的这位朋友,对于一个敢于面对真相和真实自我的人,最终一定都会得到救赎。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