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废》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10-27 09:45:1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1

《人之废》是一本由[英]C.S.路易斯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人之废》精选点评:●大一补标,现在对这类书完全失去兴趣●对翻译有些吐槽●强调了自然人性的必要性,强

《人之废》的读后感大全

  《人之废》是一本由[英] C. S. 路易斯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之废》精选点评:

  ●大一 补标,现在对这类书完全失去兴趣

  ●对翻译有些吐槽

  ●强调了自然人性的必要性,强调了“道”对人的指导和约束。人一旦看透一切事实,突破了道的限制,成为万物主宰,就将失去人的天性,就不再是人了,即人之废。 想到了刘慈欣的《朝闻道》

  ●先说明读的不是这个版本(是古登堡计划那个版本)……感觉他说的很重要,也很深奥,当时大学生水平这么高?一定是我水平太低了,其实,模糊的一句话总结是,要做一个健全的,同时具备理智和情感的人。只是这样的吧?

  ●对现代性的剖析犀利而精准

  ●CS路易斯的书,确实是“大家小书”,对价值主观论导致的危害叙述的深刻而通俗,且值得细细的品读思考。译者的大量注释也非常用心。

  ●… 书名误入的

  ●反复咀嚼,从教育批判到人与自然再到普世价值夹杂逻辑学,不好读。以为作者会推论为何“道”是超越所有论断的真实,但最后那句“它的合理性并不能经由推断得出,对于没有理解其合理性的人来说,即使是普世性的共识也无法证明它”却有一种“不证反证”之感。看透万物等于全无所见,我们一步都未曾前进。

  ●要多读几遍才会懂

  ●虽然不完全赞同本书论证,不过现在这年头一本书的翻译、注释、导读做得如此用心、考究,真是罕见,力荐。

  《人之废》读后感(一):尼采思想的延伸

  尼采说“上帝死了”,却在心里相信上帝的存在。没有信仰的时代,人们宣称上帝死了,随之而来的价值真空,让人精神迷乱和痛苦。我们以为改造了时代,改变了自然,却为了权力把自己交给了魔鬼。

  除了思考上帝,尼采也最早发现了“发脆弱性”,这个词用来形容狄俄尼索斯,并称之为“创造性破坏”和“破坏性创造”;在对人的内心力量的思考上,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活着的人,便能生存”,为后来人们寻找生命的意义提出建议;面对人生的苦难,尼采的话更加经典--“那没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

  《人之废》读后感(二):20世纪最重要的灵性作者、文学巨擘C. S. 路易斯

  路易斯(C. S. Lewis)是公认的文学巨擘,也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灵性作者。路易斯1898年2月生于北爱尔兰的一个书香世家, 9岁时母亲不幸去世,随后他被送往英格兰一所严格的寄宿学校。 他自幼便沉浸在父母的藏书堆中,喜读神话和传统,有敏锐的观察力,不喜交际。对他来说,书里的世界显得比户外的世界更有意义。他很自然地对形而上学和终极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到英格兰读书,集中营式的学校生活、暴戾教师和稀松枯燥的课业,重重压抑着他的胸臆。 1917年路易斯应征参加了一战,后负伤复员,继续在牛津的学业。他26岁登上牛津大学教席,1925至1954年在牛津大学任教,1954至1963年任剑桥大学文学教授。 路易斯信奉基督教人道主义,主张传统思想和生活方式,反对世俗的现代主义。他60岁遇到一生挚爱,却在两年后遭遇天人永隔之苦。

  1944年2月到4月间,路易斯每天上午在BBC电台发表“超越个人”的广播讲话,向战时的人们,解释基督教信仰。这些广播讲话在大西洋两岸广受欢迎,确立了他作为二十世纪基督教最重要阐释者与宣扬者的名声。 路易斯一生著述甚丰,包括诗集、科幻小说、童话、文学批评,以及阐明基督教精义的作品,不下50多本。这些作品在他于1963年逝世后,仍持续再版发行,盛况至今不缀。他被当代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也是二十世纪最具领导地位的作家兼思想家。

  路易斯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他的宗教信仰。为他赢得最广泛读者的,却是他的系列儿童故事《纳尼亚王国传奇》。有人说:「这是一部标准的福音电影,不着痕迹的描述耶稣的牺牲受死以及复活得胜。」 《纳尼亚传奇》故事中所传达的爱、希望、勇气与信心是现代社会所逐渐被忽略的,书中摆脱教条式的语言,用生动的情结将这些概念深植人心。《纳尼亚传奇》被认为有基督教义的隐喻,是继《耶稣受难记》后又一部备受全世界基督徒关注的电影。由于电影忠于作者的世界观,故在奇幻历险内容的背后充满寓意,如片中亚斯兰代为背负艾文的罪行,象征着代替罪人背负十字架的耶稣。

  《人之废》读后感(三):20世纪最重要的灵性作者、文学巨擘C·S·路易斯

  C.S.路易斯(1898-1963),是20世纪英国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家。他26岁即登牛津大学教席,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1954年他被剑桥大学聘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文学教授。路易斯是公认的文学巨擘,也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灵性作者。这个头衔保持到他退休。他在一生中,完成了三类很不相同的事业。他被称为“三个C.S.路易斯”:一是杰出的牛津剑桥大学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代表作包括《牛津英国文学史·16世纪卷》。二是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包括“《太空》三部曲”和“《纳尼亚传奇》七部曲”。三是通俗基督教神学家和演说家,代表作包括《天路回归》、《地狱来信》、返璞归真》、《四种爱》等等。他一生著书逾30部,有学术著作。小说、诗集、童话,他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支持者,时至今日,他的作品每年还在继续吸引浙成千上万的读者。

  路易斯1898年2月生于北爱尔兰的一个书香世家, 9岁时母亲不幸去世,随后他被送往英格兰一所严格的寄宿学校。 他自幼便沉浸在父母的藏书堆中,喜读神话和传统,有敏锐的观察力,不喜交际。对他来说,书里的世界显得比户外的世界更有意义。他很自然地对形而上学和终极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到英格兰读书,集中营式的学校生活、暴戾教师和稀松枯燥的课业,重重压抑着他的胸臆。 1917年刘易斯应征参加了一战,后负伤复员,继续在牛津的学业。他26岁登上牛津大学教席,1925至1954年在牛津大学任教,1954至1963年任剑桥大学文学教授。 刘易斯信奉基督教人道主义,主张传统思想和生活方式,反对世俗的现代主义。他60岁遇到一生挚爱,却在两年后遭遇天人永隔之苦。   1944年2月到4月间,路易斯每天上午在BBC电台发表“超越个人”的广播讲话,向战时的人们,解释基督教信仰。这些广播讲话在大西洋两岸广受欢迎,确立了他作为二十世纪基督教最重要阐释者与宣扬者的名声。 路易斯一生著述甚丰,包括诗集、科幻小说、童话、文学批评,以及阐明基督教精义的作品,不下50多本。这些作品在他于1963年逝世后,仍持续再版发行,盛况至今不缀。他被当代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也是二十世纪最具领导地位的作家兼思想家。路易斯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他的宗教信仰。为他赢得最广泛读者的,却是他的系列儿童故事《纳尼亚王国传奇》。

  路易斯曾自述过自己的自觉体验: 一个雾气迷茫的早晨,路益师散步到附近的山区。山下市区的喧腾已经依稀得只剩下吱吱的微响,满山的枝叶被雾气遮成重重的纱帘,路益师愈走愈觉山气沁凉,愈走愈觉自己的躯体已经溶化成透明的山气,刹那间彷佛进入了天堂,胸臆间又满溢起强烈的喜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些日子来,自己苦苦寻求,它却踪迹沓沓,这会儿,倒又平平白白降临了,难道喜乐是不容人用任何模式去网罗的?难道喜乐的临到不是由于我们渴想喜乐?不是由于我们营造心境?而是忘我于某一客体中,这一客体无所不在,但却不是人的理性、知觉可以制造出来的。

  《人之废》读后感(四):贵与贱

  “不要理会有人说,人就要想人的事,有死的存在就要想有死的存在的事。应当努力追求不朽的东西,过一种与我们身上最好的部分相适应的生活。因为这个部分虽然很小,它的能力与荣耀却远超过身体的其他部分。”——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这段话,读来让人激动。不过可以料想的是,如果你拿这段话去找现今某个中国年轻人读,大家多半对此是不屑的,觉得此话未免假大空。“高贵灵魂”和“德性”,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不过是文学上的修辞罢了,没什么实际意义。但CS路易斯的《人之废》,就是要为它们正名。人之高贵就在于崇敬和追求“道”与“德性”,没有这些,最终会带来人之废,也就是人性的丧失,人将沦为极卑贱的存在。

  近来时事纷杂,南海之事一起,又是许多民间的争闹,所谓的“爱国婊”、“爱国贼”、“小粉红”,出头露面。爱国贼们抵制外国货之愚蠢自不必说,令人惊讶的倒是上知乎一看,关于赵薇事件的评论,到处都是阴谋论论调,所谓资本控制舆论,甚至是政治书课本上的话语体系:资本家、走资派、资产阶级革命云云,以及很多年前的斗争话语。知乎向来标榜“理性”,聚集此处的多是自认理性的年轻人,这回栽在了理性手里,个中的道理其实当年早被路易斯不幸言中。

  又,看到一则止庵先生的微博,很有意思:

  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把这段话缩编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用者又往往混淆了“国”与“天下”,以致误尽了世间一代代匹夫们。

  看,其实我们中国人的前辈大家是赞同普世价值的。

  顾的话可谓直切。所谓天下,是道之所存的天下,天下之亡,是为道之失亡,故虽匹夫,亦当殉之;国之亡,则为一家一姓之亡,延之今天,则为一党一集团一意识形态之亡,其亡便亡矣,个中利益相关之人殉之,在其情理之中,平头百姓殉之,就太愚蠢了。

  顾的观点,路易斯若能听到,一定也欣然同意。

  顾这番话里提到“仁义”,虽然是一个儒家观点,但其实所谓“儒家观点”这样一个划分,是今人的视角,过去的人不这么看,他们眼里的“仁义”也好,“天道”也好,不是某家某派的主观观点,而是实实在在的客观价值,所以路易斯在他这本《人之废》中,引用了不少儒家的经典语句,来谈论他关于道的理解。

  这本书是路易斯有连续性的几篇演讲的一个集子,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正如中译本导言中所说,是大家小书,意涵无穷。

  路易斯先从一本教科书讲起,质疑其中所隐含的哲学立场。这本语文课本当中,所隐藏着的某种非常令人不安的哲学立场,是教学生去相信,当一个人看到瀑布而赞赏瀑布的崇高壮美时,那不过是一种个人主观的情操罢了。这种主观论将价值视为人内心的一种产物,而非客观存在。

  这样一种论调的优势在于它很容易理解,因而很容易俘获人心。自近代以来,一种标榜着自然与理性的观念开始逐步渗透到人们心里,到了路易斯的时代,它已经悄悄潜入英国的语文课本里,而在时下今日之中国,可以肯定的是,除非深山老林中的原始部落,凡接受过现代化洗礼之人,无不在这种败坏的哲学影响之下。这种“哲学”自认为在用理性与科学征服自然,并且排斥蒙昧迷信,但路易斯却看出个中的致命陷阱。主观论颇以理性自诩,但问题在于在实践上仍然避不开预设价值,而这些预设的价值,其实仍然来源于古老的“道”。而当人们自认为在近现代过程中不断征服自然时,路易斯说,其实我们是在不断地被自然征服。人每“征服”一个新领地,都只不过是在那个领地上将一事物自然化,而将价值从其中赶走,而自然被征服的最后一个领地,就是人性,当人性被自然化之后,带来的结果,就是人性的废除。在这里,人最终不再是人,彻底沦为自然的俘虏。

  “人征服自然,在其巅峰时刻,到头来却是自然征服人。我们看起来所赢得的每一场胜利,一步一步地,把我们引向这一结局。自然表面上的败退,实质上却是战略撤退。我们自以为乘胜追击,却是她诱敌深入。我们眼中的举手投降,实际却是把我们永远纳入怀抱之双臂。倘若那全面规划从新配制的世界(其中的道仅仅是规划之产物)付诸存在,那么,对于自然,再也没有百万年之前就起身造反的倔强物种,给她制造麻烦;真理、仁慈、美以及幸福的片言只语,也不再惹她烦心。”(《人之废》)

  换言之,在路易斯看来,人性之所以为人性,就在于“真理、仁慈、美以及幸福的片言只语”,当我们将这些视为不过是主观产物时,我们就丧失了人性。

  然而此事的恶果还不仅止于此。圣经里面说,人心就像一间屋子,当你把里面的恶鬼赶走时,如果不延请它真正的主人入住,那么就会有更恶的鬼住进来。近代以来以理性自居的人们,不断地赶走人心的蒙昧,可是连带着却也把屋子真正的主人——道,给一并赶走了,结果就是更恶的鬼住了进来。

  “'上帝死了'这句话包含着以下断言:这种虚无展开自身。虚无在此意味着:一个超感性的、约束性的世界的不在场。虚无主义,'一切客人中最可怕的客人',就要来了。”——海德格尔

  人心不能承受虚无,所以虚无主义的到来,其实是为新的偶像打开了大门。

  就像路易斯在其它书中说的,当人们不再崇拜国王之后,他们就转而去崇拜娱乐明星了。当道被指斥为主观情操时,人们不是放弃了价值,而是更加迫切地需要新的“价值”,所以就有了路易斯说的配制师,拿起道的零碎边角,编织出一套意识形态来,于是极权主义的噩梦来到了现代人生活当中。

  反观今天的中国,如果你说,那些抵制外国货的,多是中老年人,我还尚可接受。这些人多未受过49年之前的传统教育,又经历数次运动,如今年事已高,观念根深蒂固,难以扭转,实属无奈。但是事实上无论在街头上,还是在网络里,都充斥着大量年轻的“愤青”、“小粉红”。你或许可以说,他们中有很多是收受钱财而为之,可这不是更加卑鄙吗?而且收受钱财出卖自己的言论,这样一种行径,本身其实与民主主义爱国主义同出于一种教育,某种极端情感和精明世故,在今天的中国年轻人身上,恰恰是精神分裂般结合于一人身上的。

  因为意识形态教育是以摒弃道为前提。当道的客观性被否定,所有的道德和价值都成了主观产物,相应而来的,正如路易斯所说,我们的教育,就成了教学生世故的教育。因为对于我们而言,已经没有道德可言了,所以世界上其实不存在约束我们内心之事物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如果没有上帝,人就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们的教育——公立的宣传式的教育,也就因此养成了今日中国一批又一批没有灵魂的年轻人,他们聪明、世故、老成,就像知乎上很多年轻人一样,在技术上非常卓越,在看待事物时,“理性、中立、客观”,在人生观上才二三十岁就好像看尽了人世间的沧桑。可是另外一方面,年轻人们又显得如此无知,过的是苏格拉底说的未经反思的生活。因为我们过快地接受了一种过于简单粗暴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就是将一切都还原为“自然”。于是:

  “当我们把树砍成木材,它就不再是德律阿德斯(森林与树之神)…….伴随天文学之发展,星星失去神性;濒死之神灵,在化学农业中无立足之地。”(《人之废》)

  理中客们迷恋科学与技术,自诩用头脑发现了真理,干的不过是驱逐真理的体力活。路易斯说这种自然主义的“理性”其实最终带来的是非理性。当我们驱逐了价值之后,我们发现自己不是变得不再需要价值,刚强壮胆,而是变得更加饥不择食,所以这一代的年轻人,反而显得心灵格外空虚。

  唯其空虚,才会生发种种癔症,例如不加节制的饮食、狂热追剧、寻求性满足;唯其空虚,才会对平常看来无聊至极的事物生发无限兴趣,例如娱乐新闻、网红吐槽、视频弹幕;唯其空虚,才会紧跟各样的风潮,停不下脚步;唯其空虚,才会追逐人群和狂欢,却没有耐心驻足在某一个特定的人身边,愿意与之长相厮守。

  也唯其空虚与虚无,我们不停地反思,却又因为根本不懂得反思,更缺乏反思所需的常识,只能在一个圈子里打转,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鸡汤,一会儿反鸡汤,一会儿故作老成,一会儿又嬉笑怒骂。大师们蜂拥而出,我们则病急乱投医。没有了价值的充盈,我们的灵魂干涸无比,可是我们又如此不甘,于是乱哄哄上演一场又一场的闹剧。

  上一辈的人,尚且还有意识形态这一虚假的盼望的长久陪伴,计划经济配给给他们粮食,也配给给他们饥饿的灵魂以垃圾食品,这一代年轻人,则因为意识形态本身出现了衰弱,而变成了孤儿。

  为什么是孤儿?因为我们从小受的是意识形态的教育,走到社会时却发现意识形态在这个社会被质疑,被哂笑,分崩离析。然而此时我们内在心灵已经被塑造得与之相契,离不开它。曾经我以为,高中的时候,同学们都是一边带着嘲讽的姿态一边学习政治课本,所以大家对这样的教育是有免疫力的,现在却发现,我们太自以为是了,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还是早已被俘虏,我们未曾料到那喂养我们糠皮之人,在宣传式的教育上的技术如此成熟。曾经我以为,现在的年轻人,接受西方种种信息,一定更加明智,某些运动,不会再来。殊不知我们从小就已经被陶造成了意识形态想要的样子。何况西方不也是一个时时与虚无主义交战得筋疲力尽的西方吗?我们不知道的是,你以为你带着怀疑一切的目光否定了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但这怀疑一切的态度,正是和极权主义一奶同胞。

  所以说,国事一起,爱国青年便要蜂起。因为败坏的人心都已预备妥当。当我们被驯化为奴仆,我们不再想要逃跑,而是渴望回到圈中。意识形态想要制造和导演一场华丽的戏剧,只需要大旗一挥,配合以纯熟的技术,一夜之间,一切都能如其所愿。

  附录中提到,尤维诺说:“藉赋予我们哭啼能力,自然向我们昭示,她将最为温柔的心灵赋予人类。这是人身至贵之所在。”这是讲人的仁慈之心。有意思的是,当我们企图创造新价值时,路易斯说,这就像人类要在天空中造一颗太阳一样不可能;而当我们服从于亘古不变的道时,我们却彰显了造物主赐给我们的尊贵荣光。

  我们总以为有一条中间的路,可以轻松走完,获得舒适美好的人生。可这并不是古罗马人尤维诺所同意的,也不是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同意的,也不是明清学者顾炎武同意的,也不是孔子和路易斯同意的。在他们看来,哪有什么中间道路,人生来被赋予崇高使命,因为唯有人才能发现到那不朽的价值,他当为此而活,才能活得高贵。否则,人否弃价值,最终带来的是堕落为非人,彻底沦为自然的一部分,又成了意识形态的奴隶,成了最卑贱的存在。

本文标题: 《人之废》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513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硅谷之火》读后感100字一个人的好食光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