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性格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10-20 09:47: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8

《性与性格》是一本由[奥地利]奥托·魏宁格(OttoWengier)著作,雅众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性与性格》精选点评:●脱不花说真正厉害的人都是雌雄同体,然后我找到了这本我好

性与性格读后感摘抄

  《性与性格》是一本由[奥地利]奥托·魏宁格(Otto Wengier)著作,雅众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与性格》精选点评:

  ●脱不花说真正厉害的人都是雌雄同体,然后我找到了这本我好像还看不大懂的书。有高人给我解读这书吗?

  ●基本上是扯淡但有些地方还是挺有趣的,顺便向我安利了康德

  ●就魏宁格 好 诚恳 好 认真思考 的人哦 虽然观点大多数我都不怎么认同 时代先锋多一点

  ●时代局限性太多,尽管21岁能建立起这么一套非常细致的性格学体系非常了不起,但究其论断的起源/引例实在是无法令人信服,最后Parsifal的解读真的看笑了。主张男人把女人当作性欲的镜子,借以追求完美的自我,但反过来何其不是?加一星给母亲型/妓女型章节分析,大部分篇幅充满了偏见与自以为是的优越。

  ●无法理解评分居然有8.5 整本书写得最好的部分就是吹康德的部分。 直到同性恋的前半部分我都觉得是时代限制以及样本不足导致的观点片面,也算时代先锋可以理解,生物学部分我觉得已经可以由xy染色体来解释。 但是看到后面....无话可说,直男式偏激还仇女。在我已经根据时代限制把“男人”和“女人”分别理解为“传统观念下人类优秀特征”和“相对于前者反面特质”的客观角度的状态下,这本书还是显现出了其粪作的本质。 自以为是——循环论证——不控制变量——逃避问题——种族歧视 关于“天才”的部分尚可看作某种可供参考的观点,关于“两性”部分就是纯粹的胡言乱语,绝大多数内容当下都已经啪啪打脸了。 波伏娃辛苦了,估计是被气昏了才去写的《第二性》。 编辑也真是赚血钱,为了销售什么都往封面封底上写。

  ●毕竟是1901年的社会学作品,某些观念偏颇可以理解。书中不乏让人醍醐灌顶的观点,尤其是关于妇女解放问题。谈了一百多年了,现在有些人对于女权主义的看法都不如书中的观点。最后一章很精彩。“人心中唯一应当得到尊重的是人的观念。”

  ●我拿着新版和老版比,发现有些地方编辑是花了工夫的。额,最后有一个彩蛋。

  ●读过之后,觉得魏宁格似乎是在经验上受到过来自于女性的刺激。他整本书里有太多对女性毫无根据的想当然,而这些关于女性的描述与判断都和偏见、蔑视相关。就像尼采和叔本华。更重要的是,这样一部对女性充满诋毁的书,被魏宁格说成“本书可以被看作对女性前所未有的赞誉”。哦,好吧。你们村都是这么夸人的。 魏宁格或许是偏执的。偏执成就了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也让他用死亡避免了难免要向生活妥协的尴尬。魏宁格应该是个钢铁直男。但是,我想,那些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的父母也可以看看这本书。每个人身上都有同性恋的原基,那不过是性别的一种中间形式。所以,一切都可以变得更宽容。

  ●真知+偏见+易被误解

  ●挺牛逼的,很多地方初看惹人不悦,但值得推敲细读

  《性与性格》读后感(一):奇文共赏

  看得出雅众的编辑真的很努力了

  为了销售把所有能看的言论都放上封底和侧封。

  然后再心疼一遍翻了这种原作的译者,还有类如波伏娃这样被这本书气昏了头的读者。

  说真的,整本书写得最好的部分就是吹康德的部分。

  关于“天才”的部分尚可看作某种可供参考的观点,关于“两性”部分就是纯粹的胡言乱语,绝大多数内容当下都已经啪啪打脸了。 直到同性恋的前半部分我都觉得是时代限制以及样本不足导致的观点片面,也算时代先锋可以理解,生物学部分我觉得也还行,且部分已经可以由XY染色体来解释。 但是看到后面....

  无话可说,直男式偏激还仇女。

  说对同性恋问题客观的,拜托你们看清楚一点,最终作者的观念仍然是同性恋是病症,治疗方法是把气质相投的gay和les安排在一起,就能把他们转化为异性恋。各位听听这是人说的话吗??

  并且在章末仍然回避问题,就连他自己的观点“同性恋和男色”都一带而过。类似这样的问题占有全书相当大的比例,而这种强词夺理几乎都是站不住脚的。

  在我已经根据时代限制把“男人”和“女人”分别理解为“传统观念下人类优秀特征”和“相对于前者反面特质”的客观角度的状态下,这本书还是显现出了其粪作的本质。

  自以为是——不知道究竟是谁给的自信,让魏宁格有了如此膨胀的优越感。就各种问题的回避来看,就能看出样本收集明显不足,一边抨击为女人说话的男性以及女人本身对问题的看法都是由于接触对象有限导致的,一边自己胡言乱语,甚至同时还反对经验式探究。只能赞叹他死得早,利用死亡和编辑还能反收一波传奇红利,妙不可言。

  循环论证——女人不具备灵魂、自我、意识。暂且不论这个结论的推断过程有多么自大和漏洞百出,只要看对反对观点的态度——反对观点是由无灵魂的女人、女人气的男人、被女人迷惑住的男人提出的,所以毫无道理不予采纳。

  不控制变量——不说多,指出对女性的长期道德压制、荡妇羞辱和教育不普及,这个话题就结束了。值得一提,无论是对犹太的论述还是文章的其他部分,作者的态度始终是反对科学的,或者说把科学置于无关紧要的地位的。我认为他能理解在前几章出现的生物学理论简直是个奇迹。

  逃避问题——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了。仔细看能看出作者的逻辑是很混乱的。去看关于道德、意志、性与爱的投射部分,可以找出大量的前后矛盾和亡羊补牢。以及对于矛盾到解释不了的观点的回避。

  严重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一边推崇生殖至上(包括肉体和精神两方面),一边又暗示禁欲。对不以繁殖为目的的女性进行荡妇羞辱,而体现母性的女人就是纯粹的工具。

  最绝的是作者能把这些狗屁不通的逻辑编成闭环,蹭一蹭康德黑格尔的光环,就能洋洋洒洒啰哩吧唆写成了一整本书,实在佩服。

  读这本书后获得的最大受益就是脾气好了很多,学会了不要与傻逼论短长。并且还要把这本书激情推荐给所有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能只有我一个人被恶心。

  《性与性格》读后感(二):女权运动的思想启蒙

  初始这本书也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因为一直想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所以就在南图官网上的书目分类下寻找一些感兴趣的种类,意识到自己对于心理学的生理学基础薄弱,特地去看生理心理学,刚好看到有【性与性别】的书名,点进去看摘要,发现其中的文字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

  “ 我要讨论的女性解放,指的不是女人与男人表面上的平等,而是女性问题中那种真正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深植于女人心中那种获得男性特质的渴望,即渴望获得男人那种在精神和道德上的自由,渴望获得男人那种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读到这一段话,就更加让我想去看这本书的全部到底讲了什么,从这一段话也能看出作者看待事物是非常透彻且直接的,不想现在看到很多公众号上所写的女权文章,虽然自己觉得非常激进浅薄,但是却没有更好的说辞去反驳,而在这本书中,魏宁格就阐述地很和我的想法。不过在拿到这本书翻看时才发现,里面有些观点是我从来没有想过和看过的,令人匪夷所思。作者大肆宣扬了女性是没有天才出现的,也没有自己的意识和思想,需要借助男性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刚开始读到这里的时候会觉得作者太过于武断,不过随着深入地读下去,才发现作者所讲的男女性并不是针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人,也不是生物学上的男女,而是某种抽象的男女特质,他把这世上的男女先做了一个假设,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完全男人气的男人,一个是完全女人气的女人,而大多数人是出于中间程度的男女,即这世上不存在纯粹的男人和女人,每一个人身上都兼具有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只是看着百分比的不同而构成了不同的人。在本书的前一部分,是从生物学和心理学两大角度来分析两性的差别,后一部分就是从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历史学角度来举例分析在不同方面男女性格的 差异。

  在前一部分,提及女性解放,作者认为在历史上是有周期规律的 , “女性解放的浪潮是有周期性的,这是作者纵观历史所得出的结论:出现女性解放的浪潮所处的时期应当是“雌雄异体”现象出现得最少的时期之一。这种时期的一个标志是男人气的女人数量增多,另一个标志就是女人气的男人的数量也增多了,一些有力的证据表明历史上确实存在这种周期性。这种周期到来的时候,还可能随之产生所谓“性征消退论者的趣味”,这种趣味把身材瘦长、胸部扁平、臀部狭窄的女人视为偶像 ”。现在目前所处的时代局势这样一个女性解放运动的热潮,不管是国外发起的要求女演员与男性演员同工同酬还是反性侵的“Metoo”行动,都是某种女性意识的觉醒,但是现在看了这本书发现,这并不符合魏格宁对于女性的看法,我想,如果魏格宁还在世的话,应该就会对此次运动做出“这是完全的男权运动”的断论吧,在魏格宁看来,女性特质是一种顺从的,对于这世界是没有意识的,是充满性欲的一种存在。乍一看,这好像是在贬低女性,其实并没有,作者只是在客观地阐述他的看法与见解,只是对于性格而言的,在谈到女性解放时,作者说女性解放的唯一敌人就是女性自身。确实,很多女性的悲剧都是由女性自身所导致的。

  目前这本书大概只看到第二部分的中间部分,在谈及女性和天才的关系,作者认为女性是不会出现天才的。首先作者就纠正了一个观念,大多数人把天才和才能混为一谈,天才是全方面的,可以说不加以学习就能够领悟到最深层的思想,而才能只是某个具体的领域,如音乐才能,数学才能,写作才能等方面。女性对于这个世界是只有模糊的想法,为此作者发明了“涵拟”这个新词,特指表示一种朦胧隐蔽的感觉状态暗指一种前思维形态,这是女性特有的一种思维状态,而男性则是具有清晰的思维意识,这突然让我想起看的一些论文,日语中的“曖昧”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之后作者又提到一个人如果头脑中有两种完全相反的思维观念和价值体系,对于这个世界才算看的全面与清楚。

  《性与性格》读后感(三):两性与性格

  

1903年10月4日,魏宁各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23岁。

这本书思想无疑与当代思想不一致:比如在论述男女差异的时候,经常会把男女特征化。“男人的生命是有意识的,女人的生命是无意识的。 女人从男人那里获得自己的意识。“

但其内容都给我提供了许多新思考。比如男女两性差异,

性格学:

此前的著作是男人写出的男性心理学,仅仅用于描写带有个性特征的男人。

混沌状态的词“涵似”,

女性的解放。

女人解放的敌人是自己。

我从康德的《人类学》里摘录了一段话,而即使康德本人,他平凡的实际生活里的某个事件也出现于“他性格的形成”以前。康德伦理学说的诞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就在它诞生的那一刻,康德平生第一次产生了一个令他晕眩的可怕念头:“我只该对我自己负责;我绝不该去追随别人;即使在工作中,我也绝不该忘记我自己;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是我自己的上帝。”

有两种事物充满了我的头脑,我越是经常地思索它们,越是深刻地品味它们,它们就越是经常地使我产生新的惊异和敬畏。它们就是我头上繁星密布的天穹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我绝不会把它们看作被蒙在神秘中的事物,也绝不会认为它们的庄严宏伟使我无法企及。我目睹它们就在面前,它 们是我的存在意识的组成部分。第一种事物高悬于我在外部感觉界的位置之上,将我与不可度量的空间联系起来,在这个空间里,无数的行星、无数的星系都各有其兴衰演变,都各有其起始和终结,尽管它们都处在不可度量的时间里。第二种事物高悬于我无形的自我和我的人格之上,将我放在了一个具有真正无限性的世界里,但这个世界唯有对于理性才真正存在;通过这个世界,我认识到了我与一个普遍而必然的整体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而不是偶然地联系在了一起。从一方面说,意识到无数行星的无穷系列,这摧毁了我对自身重要性的认识,使我认识到自己不过是动物当中的一,而动物通过某种我们不知道的方式被赋予了一段短暂的生命以 后,都必定要重新回到地球(当然,地球也是空间的一个点)的土壤里,它们就来自土壤。第二个视角增加了我的重要性,使我成为一种无限的、无条件的智能存在;而我人格中的道德法则也将我从动物中分离了出来,将我从感觉界中分离了出来,使我脱离了时空的限制,将我与无限联系在了一起。

实践理性批判的奥秘就是:人在世界上是孤独的,处于无穷而永恒的隔绝当中。

人在自身以外没有目的;他不为其他什么活着;他远远地脱离了一种处境,即成为自己愿望、能力及必然需要的奴隶;他高高地站在社会伦理之上;他是孤独的。

这样一来,他就变成了“整体”本身( one and all);他心中存在着法则,所以他自己就是法则,而绝不仅仅是变化不定的随想曲。他心中的欲望就是成为唯一的法则,成为他自己的法则,而不必前思后想。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他已经不再感到自己还担负着责任。任何事物都无法高于他自己,都无法高于他这个被隔绝的绝对实体。但他别无选择,他必须无条件地、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绝对义务。他呼唤着:“我要自由,我要安宁,我要与敌人讲和;我不要无尽无休的奋力拼争”(例如,瓦格纳和叔本华就这样做过),他心里充满了恐惧。就是在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当中也存在着怯懦,就是在可耻的哀叹当中也存在着逃脱之念,仿佛他过于弱小而不能战斗。他也曾对着宇宙发间:那一切都有什么用?但他立刻就感到了羞耻,因为他这是在强求幸福,是在想把自己的重担压到别人肩上。康德描述的这个孤独者既不去跳舞也不去欢笑,既不去怒骂也不去作乐;他根本不觉得自己需要制造出什么噪音,因为他周围的宇宙是那样寂静。在孤独中默认孤独,这就是康德哲学的辉煌顶点。

  《性与性格》读后感(四):一声叹息与8000字原文摘抄

  

魏宁格这本《性与性格》说得上“一手好牌打稀烂”了。

如果对这本书有兴趣,建议阅读全文。只看摘要难免断章取义。以下是我整理的原文内容。读书感受恐怕只能与密友知己聊了。 -------------------------------

作者序

探索自我就是探索世界。

第一部分

不应该把生物描述为截然有别的雄性或者雌性。从性别的角度看,现实世界可以被看作两个极点之间的摇摆,没有任何个体处在任何一个极点上,每一个体都处在两个极点之间的某个位置上。科学的任务就是确定任何个体在这两个极点之间的位置。位于两个极点上的绝对形态,并不是经验世界以外的或高于经验世界的纯哲学抽象概念,而我们必须构想出这些绝对形态,把它们作为描述真实世界的哲学模式和实用模式。

我们谈到磁铁两极之间的磁力线时,其实是在谈一种自然力,它和那种使精子坚持不懈地朝着卵细胞运动的吸引力没有什么不同。两者的主要区别似乎在于:对于没有知觉的物质之间的吸引力来说,其张力建立在两个磁极之间的媒介上;而在有生命物质身上,这种张力则似乎只存在于其机体本身。法尔肯贝格认为,精子游向卵细胞时,能克服来自光源的力,而在其他情况下,这种力却会对精子产生影响。性的吸引力,即相当于趋药性的力,比趋光力更强。

正如一句老话所说,“来自爱情的孩子”最终会被证明是最健康强壮、最富于生命力的人。因此,对改良人类感兴趣的人,必须从纯卫生学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去反对通常那种出于利益考虑而结成的商业式婚姻。

男女在结婚并怀孕以后再去克服彼此的性厌恶,这不会给后代带来什么益处,因为这势必会损害即将出生的子女的身心特点。但有一点确定无疑:许多没有子女的婚姻都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我们已经论证过了两个互补的个体之间存在着更强烈的性吸引力,如果双方的性行为密切联系着这种性吸引力,怀孕的可能性便会增加。

我观点中的新东西是:我认为不能把同性恋看作一种返祖现象,或者看作起因于胚胎发育受阻或性别发育不全。不能把同性恋视为一种变态,视为对通常完整的两性区别的一种罕见的窜改。同性恋不过是性别的中间形式,它们分布在一种理想的性别形态到另一种理想的性别形态之间。我认为,现实中的一切有机体都具有同性恋和雌雄同体的潜在倾向。

事实上,每个人的性格都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变化或者摇摆。在一些人身上,这些摇摆的幅度大得反常;在另一些人上,这些摇摆却十分微小,几乎不为人察觉。但是,摇摆却始终存在,大幅度的摇摆甚至会自动地表现于身体外部。像地球磁力的变化一样,这些性别摇摆有时候时规则的,有时是不规则的。

同样,一个男人身上的男人气质越多,他对女人的理解就越少,也越容易受到女人性征的影响。自称懂得女人的男人,其本人就与女人非常相似。与男人气的男人相比,女人气的男人往往更懂得怎样对待女人。男人气的男人(除了极少的例外)只有经过了长期的经验之后才知道怎样对待女人,而即使到了那个时候,他们的做法也是最不完美的。

从没有记载的古代开始,世界上就只有两种教育体系:一种体系的对象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身上就被派定了作为男性的全套特征;而另一种体系的对象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身上就被派定了作为女性的全套特征。“男孩子”和“女孩子”从小就穿着彼此不同的衣着,做着彼此不同的游戏,学习彼此不同的教育课程(例如女孩子要学习缝补衣服等技能)。处在“性别的中间形式”的个体被置于极为不利的环境中。即使如此,这些人身上那些自然的本能还是会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自然地流露出来,甚至往往在青春期以前就表现出来。

再以后,所谓“性别”的法则和习俗就被强加给了他们,就像灌输一种恶德一样,它们变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具。

我要谈论的女性解放,指的不是女人于男人表面上的平等,而是女性问题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深植于女人心中的那种获得男人特性的渴望,即渴望获得男人那种在精神和道德上的自由,渴望获得男人那种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具有同性恋或双性恋倾向的女人,会因为迷恋女人或女人气的男人而暴露了她的男性气质;同样,异性恋女人,也会因为选择男性气质不足的男人为伴侣而暴露了她的男性气质。

绝大多数女人从未特别关心过艺术和科学,而仅仅把它们看作手工劳动的高级分支。即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热衷某个艺术或科学课题,那也完全是为了吸引异性中的某一个(或某一群)特定的人。除此以外,深入的考察已表明:对智能活动真正感兴趣的女人,都处于“性别的中间形式”的状态。

如果能证实某些时期产生的雌雄同体者较少,而另一些时期产生得较多,那就可以知道:妇女运动的兴衰、其周期性的重现于消失,都按照有规律的节奏起伏涨落,都反映了男性化的和女性化的女人的多寡,反映了与之相伴的女性解放欲望的强弱。

第二部分

必须将雄性和雌性、男人和女人都看作类型,而现实中存在的个体(关于其品性还存在着许多争论)都是这些类型的不同比例的混合体。若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获得了一个考察两性真正差异的自由天地。唯一真正存在的个体是处于性别中间状态的形式,但本书第一部分只是扼要地讨论了这个问题。

不过,植物和动物当中的雌雄同体,却似乎更多地表现为同一个体身上雌雄两种性腺的并置(juxtaposition),而较少表现为两种性征的真正融合;它更多地表现为两种性征的并存,而较少表现为真正的中性形态。但在人类身上,从心理的角度说,个体总是要么就是男人,要么就是女人,至少在单一瞬间内是如此。

每个细胞都包含着个体的全部特征,同样,一个人心灵的每一种外在表现也不仅仅涉及少数几个性格体征,而是反应着心灵的整体状态。

尽管如此,女性心理学还是不得不由男人去写。这样的尝试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这是很容易想见的,其理由有三:第一,其中的结论不得不以另一性别(即男性)为依据,并且不可能依靠内省得到证实;第二,即使女人能够相当精确地描述自己,我们也绝不能因此而以为:女人性格中那些让女人感兴趣的方面也会让男人感兴趣;第三,即使女人能够并愿意充分地剖析自己,她也不可能愿意去谈论自己。我将证明,这三个“不可能”来自女人天性中的同一个源头。

与人们的普遍认识不同,两性的性冲动总量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如果我们检验一下构成性冲动的两种力量(阿尔伯特 莫尔的分析认为,性冲动就是由那两种力量构成的)的性质,就会发现它们确实存在着差异。他们可以被分别称作“释放冲动”(liberating)和“结合冲动”(uniting impulse)。

此外,我们还会注意到一点:只有最具男性气质的青年才会沉迷于手淫。此外我还相信(虽然这个见解常常引起争论):只有在更具男性气质、缺乏女子本性的女人当中才会产生手淫的恶习。

性兴奋状态是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瞬间。女人会全身心投入性活动,换句话说,女人会全身心地投入怀孕和生殖活动。她与丈夫、孩子的关系构成她的全部生活。相反,男性却并不仅仅要求满足性欲。正是在这个方面(而不是在性冲动力量的强弱方面),男女两性才体现出了真正的差异。

除了本书第十二章提到的那种例外情况,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女人对性活动之外的事情产生了兴趣,那完全是为了她爱的那个男人,或者是为了她希望爱上她的那个男人。对那些事情本身,女人根本没有真正的兴趣。

所以说,女性的生活原则只有性欲,别无其他;而男性的生活原则却是性欲再加上其他事物。

女人的性欲遍布女人的全身,而男人则是部分身体存在性欲。这个差异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两性之间的真正差异是:男性的欲望是周期性的,而女性的欲望是持续性的。

女人不会因为时刻都具有性欲而认识到自己的性欲,因为要想辨认任何事物就必须具备对偶性(二元性)。男人并不单单具备性欲,从解剖和生理特点上说,他还能从其性欲中“分离”(detach )出自己。因此,男人才具备了进入他渴望的性关系的力量。

坦率地说,男人占有自己的性器官;而女人的性器官却占有女人。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前面的论据得出一个结论:男人具有意识到其性欲的力量,因而能做出行动去对抗性欲;而女人却似乎并不具备这种力量。

“涵拟”当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可能以绝对的形式发生。

男性的心灵活动虽然与女性的相同,但其形式却比女性的清晰。女性的意念多少都具有“涵拟”的性质;而男性的思维则多少都属于清晰而详细的呈示(presentation),其中的各种要素都较为明确,不同于各种层次的感觉。

男人的心灵活动比女人的更清晰分明。男人身体和脸部的特征更鲜明,就表明了这一点,因为相比之下,女人身体和脸部的线条比较圆浑、轮廓也没有男性的那么清晰。

总之,认为男人在精神方面应当胜过女人,认为女人应当接受男人的影响并且服从男人的支配,女人将此作为衡量男性素质的一条标准。这一点本身就已经足以证明:一切关于两性平等的见解都是荒谬的。

色盲总是会扩展到那些互补色上。对红色色盲的人,同时也是绿色色盲。对蓝色色盲的人,同时也辨认不出黄色。这个规律也适用于一切精神现象。它是产生意识的基本条件。最活泼开朗的人也最懂得什么是沮丧消沉,对它的体验也最为深刻,其感受比那些性情平和的人强烈得多。

天才者能够最迅速地意识到最多的事物。因此,他的感觉无疑是最敏锐的。但这并不等于说,画家的视觉最敏锐,音乐家的听觉最敏锐,因为衡量天才的尺度并不是感觉器官的敏锐性,而是大脑在察觉事物方面的敏锐性。

全面性是天才的鲜明标志。世上没有所谓“专一天才”这种东西(例如数学天才、音乐天才、甚至象棋天才等等),只有全面的天才。天才者无须学习就能通晓一切。

可见,完全记住自己的一切体验,这种能力就是天才的最确切、最普遍、最易识别的标志。

天才者的记忆既宽广又精准,我将把这一点作为我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必要前提,并且不准备再对它做进一步的论证。

一个人越是出类拔萃,他结合在自己身上的不同个性就越多,他对不同事物的兴趣就越多,因而他的记忆范围就必定越广。

彻头彻尾的天才只是一种理想。任何人身上都绝不会没有一点天才的素质;任何人身上也都绝不会全都是天才的素质。

一个人区分异同能力的大小,必定取决于他的记忆。有些人的“过去”始终浸透在他的“当前”之中,其生活的所有瞬间都融为一体,在这种人身上,分辨异同的机能最为发达。这样的人最有机会找出那些共同之处,从而发现可以用于对比的材料。

音乐史上根本没有女人的名字,这虽然必定还有更深刻的原因,但也证明了我的论点,即女人根本不具备想象力。

在一切明显依赖于强大构建能力的事情方面,女人都做不出任何成就,无论是哲学还是音乐,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建筑,都是如此。

我并不认为积极记忆开始的日期可以作为衡量相对天才的标志,也不认为从两岁就有记忆的人比到了四五岁才有记忆的人更具天才。但从总体上说,我却相信:记忆能力与天才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我提出自己的一种看法:唯有伟大的艺术家和伟大的哲学家(我首先要把伟大的宗教导师包括在后者当中)才堪称天才。而“实践家”和“科学家”都不属于天才。

这个区别在个体心理学里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天分最高的一类人中,对连续性过去的意识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在大街上刚一见到某个熟人,马上就会想起上次见到此人时的全部具体情境。而对天分不太高的人们来说,则只有回忆起与过去相关的全部细节,才能产生那种使认知成为可能的熟悉感。

女人的撒谎冲动比男人更强,这是因为女人的记忆时非连续性的,不同于男人的记忆。同时,女人的生活也是片段的、支离的、非连续性的,会随着瞬间的感觉和知觉不断变化,却不能主宰他们的感觉和知觉。

女人对自己不感兴趣,所以世上就不存在女心理学家,不存在女人写的女性心理学,而女人也无法理解男人何以那么迫切地想去理解自己生活的开端、中期和结尾,何以要把其生命的各个阶段联系起来,以及何以要把全部生活解释为一个连续的、符合逻辑的必然过程。

记忆失效时生活中一切谬误之源。因此,逻辑学和伦理学都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这两个学科都研究如何促进真理,并且都服务于探求真理。

一种生灵,如果不理解A与非A之间的相互排斥性,便可以毫不困难地撒谎。不仅如此,这样的生灵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撒谎,因为不懂得真实的标准。

心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因此,它必须从个别事实走向普遍事实,而不应当像逻辑学和伦理学的超个体法则那样,从普遍事实走向个别事实。根本就没有所谓“经验性的普通心理学”(empirical general psychology)这种东西,不认真研究差异心理学就去研究普通心理学,那将是个错误。

凡是著名人物,其一生当中至少都会在某些时候(通常是人越伟大,这种时候就出现得越早)出现这样一个瞬间:他绝对坚信自己具有一个最要意义上的自我。

人的自负程度,恰恰等于自我理解的缺失程度。人往往会以自负之心去增强自己的自我意识,并且有意识地低估别人。当然,只有当自负可以解释为生理性的、无意识的自高自大时,以上的说法才是正确的。对可鄙之辈,伟人必定常会表现得粗鲁无礼。

由此可见,天才者的自我本身就是全面的悟性,就是无限空间的中心。伟人把整个宇宙纳入心中;天才就是有生命的“微观世界”。

一个人在生活中将自我和宇宙有意识地联系在一起时,他就可以被称为天才。唯有到了那个时候,天才者才能称为人类中真正的“神性的火花”。

天才者对不朽的意识最为强烈,因为死的恐惧根本不会让他感到害怕。象征和价值最能引起天才者的共鸣,因为他用这些东西去衡量和解释自己内心和外界的一切。

无论是谁,只要是为了证实自己应当去做什么而不断努力聆听内心的声音,一定都会拒绝各种伦理体系,因为那些体系的目的,都是要说明人为自己和为他人发明的种种要求,而不是去阐明人为了增进或排除这些要求,实际上都做了什么。

由此,我们还可以说:一个人越是伟大,他就越会努力去理解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事物;而常人却很容易以为自己理解了一个事物,尽管他可能根本没有理解,所以他就无法察觉到那个新奇的精灵,它正从艺术或哲学的某个对象那里召唤他;他至多只能与对象建立一种肤浅的关系,却不能上升到领悟其创造者的灵感的高度。

天才者最痛苦,因为它能感受到每一个人的痛苦;不过,他最痛苦却证实由于他理解了他人。

任何男性罪犯都不会认为对他的惩罚时不公正的。相反,女人却坚信指控她的人时处于仇恨。只要女人不想认错,谁都无法使她相信她做错了。

由于女人既不会靠自己去体现自身价值,也不重视这种价值,她便竭力通过激起别人的欲望和赞美,来获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价值。世界上唯一绝对的、最高的价值,就是灵魂。“你们比许多麻雀还贵重。”这是基督对人说的话。一个女人不会根据其个性是否恒久和自由来估量她的价值,但这里却是每个有自我的生灵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方法。

一个男人若对某个女人表示了爱情,而她却并不喜欢这个男人,这只会满足那女人的虚荣心,或者会唤醒和激发她心中一些沉睡的欲望。一个女人可以向地球上的任何男人索取爱情。

已经有无数的事实证明:女性没有灵魂,既没有自我也不具备个体性,既没有性格也没有意志。这个结论在心理学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男人其实比女人神秘不知多少,男人的复杂性是女人根本无法相比的。我们只要看看大街上走过的女人的一张张脸,便可以懂得这一点。其中几乎没有一张脸上的表情不能立即被概括出来。

如果女人愿意,她尽可以表现得十分胆小,但男人却必须是勇敢的。人们几乎完全忽视了一个事实:这不过是一种“性的自我中心主义”(sexual egotism),其目的在于获取性互补的最大满足。从经验的角度看,“女人没有灵魂”的最强有力证据,莫过于女人要求男人具有灵魂,以及女人自身虽不具备完美的善,却要求男人具备完美的善。

母性与卖淫之所以表现为两极对立,很可能仅仅是因为一个事实:具备母性的女人生育的孩子要多得多,轻佻女子则很少生孩子,而妓女实际上是不生育的。当然,我们必须记住一点:并非只有妓女才属于妓女型的女人;很多所谓“体面的”姑娘和已婚女人也属于妓女型。

卖淫并不是社会条件造成的结果,而是出于深植于女人天性中的某种原因。

男妓总是会发展为“性别上的中间状态”的形式。卖淫的禀赋以及对卖淫的偏爱是女人的技能,如同母性是女人的机能一样。

母性型女人能接受任何一个能使她成为母亲的男人,只要能达到这目的,她便别无所求;单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她描述为倾向单偶婚姻的女人。妓女型女人随时都准备向任何能激起她情欲的男人让步,这是她唯一的目的。根据对这两种极端类型女人的描述,我们大概能多少了解到真实女人的天性。

世上没有一个妻子不曾产生过不忠于丈夫的念头,但也没有一个妻子为此而自责。这是因为,女人并不看重自己对信念的誓言,不能充分意识到其行为的意义,并随时都可以违背其信念,就像她发誓恪守其信念时一样轻而易举、毫不思索。

用全部时间照顾丈夫和孩子的主妇,或在住宅和园子里工作(或管理工作),或从事其他形式的劳动,她们的智力水平是很低的。精神发展程度最高的女人,即诗歌中赞美的那些女人,则属于妓女型的女人。

伟大的民众领袖和高等名妓不会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有什么界线,他们能与世界融为一体,并将世界上的一切都做为他们经验性自我的装饰品;他们不具备感受爱情、温情或友情的能力。

我现在已经从各个方面检验了那些通常被用来推崇女人的论据,

唯有男人才具备对美的直觉,男性美和女性美的理想全都是由男人创造的,而不是由女人创造的。能吸引女人的种种品质是性欲发达的标志;而使女人感到厌恶的品质则属于更高级的头脑。

任何男人身上都不会丝毫没有卓越品质的痕迹,任何男人都不会是彻头彻尾的坏人。但这个说法却不适用于女人。一个男人无论多么底下,其位置也比最高级的女人高不知道多少。

女人通常都会让自己去适应男人。男人的观点成了女人自己的观点;男人的好恶成了女人自己的好恶;男人说出的每一个字都能对女人产生刺激作用,男人对女人的影响越强,就越是如此。

女人并不希望自己被看作主动的行为者。她需要一直彻底保持纯粹的被动状态——这才是她的女性素质。她需要在别人的意志下感觉到自己,她只求男人渴望她的肉体,被男人占有,像占有一件新财产那样。

女人没有任何特点,她的特性就是根本没有任何特性。女人的复杂性和可怕奥秘,其来源就是这个特性。正是这个特性,才使男人根本无法理解女人——男人总是想理解事物的核心和本质。

因此,男人,唯有男人,才能了解女人的真实。但是,女人却唯有通过男人才能发展自己。

女人的意义就是作为无意义。她代表着否定,即与神性相对立的一极。因此,当一个男人变成女性的时候,“无”的特征便显得格外可鄙,连这样的人自己都会把自己视为罪大恶极者。

由此也造成了男性对女性的性别优势。唯有当男人产生性欲的时候,女人才能具有实在性和意义。

女人的生命紧紧联系着阳具;因此,阳具就是女人的最高主宰和受她欢迎的主人。

我们已经表明,世界上有些男人变成了女人或者一直就是女人,却从没有女人能超越自身某种有限的、没有得到特别提高的道德或智力水平。所以,我必须再说一遍:即使是符合女人最高标准的女人,也远远达不到男人的最低标准。

例如,中国人像女性那样毫无内心渴求,不具备做出任何努力的能力,应当怎样看待他们?人们或许不得不认为所有的中国人都带着女人气。中国男人留着传统的长辫子,而他们的胡须却留得最为稀疏,这种状况至少不该仅仅被看作全民一时的兴致使然。黑人的情况又如何呢?黑人当中似乎极少出现天才,而他们的道德水平也几乎普遍低下,所以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解放美国的黑人其实是一种轻率之举。

像女人一样,犹太人也丝毫不具备天才。

宗教就是对“一切”(all)的创造;唯有通过宗教,人性中的一切可能性才能变为现实。

因为当今大量的“妇女运动”仅仅是在表达获取“自由”的欲望,是在表达摆脱母性桎梏的欲望。总体上看,这些运动的实际结果表明:它们是由反叛母性而转向卖淫,其目标与其说是女性解放,不如说是妓女解放;他们是大胆地许诺给高级妓女的成功。

女人并不需要男人更高级的、柏拉图式的爱情。那种爱情虽然能满足女人的虚荣,能使女人感到快乐,却对女人毫无意义。

交媾(coitus)是对女人的最大羞辱,爱情则是对女人的最高推崇。女人渴望的是交媾而不是爱情,因此,她便证明了女人希望受到羞辱而不是崇拜。女性解放的最终敌人,就是女人自己。

同样,我们也应当尽量防止女人参与任何与公共福祉有关的事务,因为最令人担心的是女性的影响会产生有害的结果。

女性解放不会是女人更幸福,不能确保女人获得拯救,而通向上帝的道路仍然十分漫长。

本文标题: 性与性格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485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她们说》读后感精选《铁屋里的钥匙》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