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风雨》是一本由[日]宫泽贤治著作,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不畏风雨》精选点评:●前几篇还觉得挺好,试着自己读出声来。怪我无知,后面就看不懂了,各种语言的交杂让我有点混乱,只能
《不畏风雨》是一本由[日]宫泽贤治著作,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畏风雨》精选点评:
●前几篇还觉得挺好,试着自己读出声来。怪我无知,后面就看不懂了,各种语言的交杂让我有点混乱,只能说还是翻完了。
●不畏风雨,加油
●喜欢宫泽贤治,但是翻译还是少了些意境。逼我学日语看原版吗……
●港真,我真的是冲着不畏风雨去的,然额对诗歌并不感冒,sad
●宫泽贤治的诗具有某种玻璃的特质,透过文字所看见的风景是清澈的,以颜色和质感为主导,创造出一个化学式般结构迷人的世界。风云山海,花树草果,灵性与情感凝注于露珠里,那是贤治独特的、不可思议的、通往银河铁道之夜的永恒命题。2019-058
●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
●翻译语感一般,宫泽想象非凡。
●无法欣赏,读不懂,打扰了。如果过两年还有兴趣再来读吧。
●虽然没看太懂,但是觉得很厉害
●不畏风雨不愧是名篇。但我还是读不来宫泽贤治,就好像一个理科男在用专有名词铺设意向,诗意什么的我get不到啊。。。
《不畏风雨》读后感(一):“常不轻菩萨”——诗人宫泽贤治
在介绍认识诗人身份的宫泽贤治之前,我想谈一谈所谓的“常不轻菩萨”,在《妙法莲华经》中记载了一位菩萨,叫做“常不轻菩萨”。“常”的意思是永远,“不轻”就是不轻慢任何一个人 ,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永远不轻慢任何一个人 。
这位菩萨是一个比丘菩萨,他在无量久远劫前的一尊古佛——威音王佛像法的时候出家,一生所修行的就是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顶礼。他这一生的修持,就是这个方法,不诵经,也不打坐,就是见人礼拜说这句话。当时有很多增上慢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对他很讨厌,说:你见面就顶礼,你又是从哪来的,凭什么来跟我们授记作佛啊?我们不需要这样虚妄的授记。 就骂他,骂得不过瘾还要打他,用杖木、石块来投掷他,他就在杖木石块抛不到的地方顶礼,再说这句话: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说到底,宫泽贤治的人生经历确实像是“常不轻菩萨”。在书名诗《不畏风雨》的倒数第五行“被众人换做傻子”一句中的“傻子”原文就是“木偶の坊”,这个词在日文可能也常常指代“常不轻菩萨”。
根据书后的年谱,这首《不畏风雨》是宫泽贤治在去世的2年前1931年11月3在病床上写就,这首基本上是宫泽贤治对于自己人生总结出的理想概括,我也能理解这首诗为什么放在卷首了。更何况,在去世的前一天还下床勉强为前来请教的农民写了一份肥料设计书。这样坚持牺牲自我,他人本位的诗人在日本诗歌历史上是少见的,也是让人惊叹。
在整本诗集中这首可以当作阅读宫泽贤治的人生的坐标。
《不畏风雨》。这首诗歌几乎展现了宫泽贤治终生的理想追求。“不畏雨,不畏风,不畏冰雪酷暑,保持健壮身体”是身体的不屈服的话,接下来“没有私欲,绝不动怒,常带恬静笑容”是平静包容的心态。直到“东边若有生病的孩子,就去给他关怀照顾”起,展现了救济他人的救世理念,而“干旱时候留下眼泪,冷夏季节惙惙奔走”应该就是指对于干旱(可能是指热稻病吧?)和冷夏这样的天灾,对于极力帮助农民的宫泽贤治可能是极为苦恼的事情吧。最后,“被众人称作傻子,也不被人赞誉,也不烦扰别人,我愿,成为这样的人”也不禁让人感叹宫泽贤治拥有一颗菩萨心肠吧。
也令人感到孟子的那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一个希望大家一起步向幸福生活的诗人,一个为他人改善生活的地质学家,努力活着,也为别人活着的求道者,如此真诚,如此坚持的人,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不畏风雨》读后感(二):宫泽贤治:四次元的光之炼金术师
人类啊!相爱罢,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呢?
人类穷尽一生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某种没有唯一解的虚无缥缈之物。当宫泽贤治借《银河铁道之夜》中的乔班尼之口再度提问,缠绵病榻多年的他,或许也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1896年,宫泽贤治出生于岩手县的一个富裕家庭。他从三岁起便开始背诵经文,十岁时为写作课作业创作长诗《四季》,并坚持文学创作。热衷于收集矿石、采集植物等野外活动的他顺利考入高等农业学校,并在花卷农业学校里获得教职,但另有想法的他却于三十岁时从农业学校辞职。此后,他创建“罗须地人协会”,致力于丰富当地农民的精神生活、宣传基础科学知识,同时开设肥料咨询处。然而,这份看似“不务正业”、实则相当辛苦,不仅收入微薄还不为当地农民待见的工作,却正是宫泽贤治为实现理想所踏出的艰难一步。
像那只蝎子一样,只要是为了大家真正的幸福,我的身体不管变成什么样儿都没关系。”(《银河铁道之夜》)如果说《夜鹰之星》释放出孤独中仍坚持追求之人无比耀眼的光芒,那么《银河铁道之夜》里的天蝎之火恰恰承接并延伸了这一意象,将幸福定义为不仅为了自己,更为了大家而燃烧自己。“对世间万事/不计较自己的得失”,“被众人唤作傻子/也不被人赞誉/我愿/成为这样的人”。
宫泽贤治在诗作《不畏风雨》中的这些诗句所描绘的正是他给自己设定的一个理想形象,正直,透明,笑容恬静,拥有夜鹰与天蝎般伟大的灵魂。正因为怀抱着“愿每个人都能够光明地活下去”的梦想,他的童话与诗歌都具有某种玻璃的特质,透过文字所看见的风景是清澈的,将日光折射出千百道光彩。
光明是宫泽贤治诗歌中不变的主题。“幻听的透明云雀”,“暴风雪也开始发光”,“云的火花纷纷散落”,这些奇妙的意象构成了诗歌中持续闪耀的光源。诗人的想象在银河宇宙间漫游,而在那光与影之间,正是他称作“心象素描”的独特感知。热爱自然的贤治将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理解投射到诗句中,以颜色和质感为主导,创造出一个化学式般结构迷人的世界。
所有这些命题作为心象和时间本身的性质都将在四次元的延长之中得到主张如同一位来自四次元的光之炼金术师,宫泽贤治的想象闪烁着超越时代的光芒。他将“称之为‘我’的现象”,定义为“因果交流电灯的/一盏青色照明”;他的云由光石蜡、四万R²的散射质、玻璃碎末或“无以依靠的羧酸”制成,是天空中光的沉积物;而他对亡妹的思念搭乘着奔驰的银河铁道列车,驶向夜明之后发光的海岸,诗行中期望与重生的梦想之地。
常年的诵经念佛使宫泽贤治的诗歌具有一种佛教歌谣的韵律,他的诗歌犹如不畏风雨的祈祷,祈祷那“风和云的透明力量能够降临到每一个人”。风云山海,花树草果,灵性与情感凝注于闪光的露珠里,那是贤治独特的、不可思议的、通往银河铁道之夜的永恒命题。我是森林和原野的恋人在芦苇间扑簌穿行用心折好的绿色通信不知何时放进了衣袋
《不畏风雨》读后感(三):不懂诗人,就无法读懂他的诗
最初,在《尚书·尧典》中有这样的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此处的“诗言志”,等于是指“诗是言诗人之志的”的意思,而“志”的含义则侧重于指一个人的思想、抱负以及志向等。所以《毛诗序》也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样的阐述。虽然人们经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或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但实实在在来说,诗毕竟是一个人内心情感、实践经历的某种再现与概括,读不懂、读不透诗人这个人,又怎么能读得懂、读得透他的诗作呢?须知,诗可以承载更多的东西,也往往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浅白。
读日本诗人宫泽贤治的诗,也是一样的遵循。宫泽贤治,是日本诗人、童话作家、教育家、地质学家——前三个身份标签与最后一个身份标签简直就是大相径庭,令人感觉足够意外。宫泽贤治一生短暂,年仅37岁时就染病逝世。虽然生前几近寂寥——1924年诗人自费出版的诗集《春天与阿修罗:心象素描》初版只有1000部,但直到诗人去世也没能全部售出;但去世以后,童话、诗歌引发了一股宫泽阅读风潮,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多首诗作亦收录于日本教科书,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国民诗人”。即使是他写在记事本里生前未曾发展的那首《不畏风雨》,却在今天,成为了日本很多人均能朗颂的诗作。此情此景,真是令人难免唏嘘不已。
宫泽贤治写过很多作品,一生有将近94篇童话和1000首诗歌问世,代表作包括除《银河铁道之夜》《要求多多的餐厅》《风又三郎》《渡过雪原》外,还有上述的《春天与阿修罗:心象素描》一部诗集。
从籍贯来看,宫泽贤治的出生地是日本岩手县。而岩手县是当时日本最穷的一个县份,土地十分贫瘠,再加上风灾、雨灾不断,当地农民的生活非常困苦。与岩手县的恶劣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宫泽贤治自己却出身于当地望族。这样一个巨大的反差,对生性异常敏感的宫泽而言,在他内心中难免引起一种巨大的冲突与挣扎。事实上,宫泽贤治的短暂的一生也的确如此。从学校毕业后,宫泽贤治亲赴农村任教,并以普通农民的身份开办农业技术讲习所,创办农民协会,亲自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后来甚至辞去了公职,离家独居于城市郊外,过着普通农民的生活。宫泽贤治相信,生命中有更重要的事情,但却不是谈情说爱,而是——“没有全人类的幸福,就不可能有个人的幸福”!这样一种基调,在他的诗作中也比比皆是。
所谓“诗言志”,在生性敏感的宫泽治贤这里,大概也就成了习惯于隐喻或者难免被人认为是讳涩的依据所在。无论是从《不畏风雨》这首诗本身来看,还是从宫泽治贤的大部分诗作来看,确实也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但是也有一部分诗,却显出了一种直白而见出深情表露的意味——比如宫泽贤治写给自己妹妹敏子的一组悼亡诗:《永诀的早晨》《松针》和《无声恸哭》!
然而即使是在《无声恸哭》这样的一些看起来或许更好读一些的诗作中,也不乏诸如“当我彷徨于毒草和萤光菌的暗黑原野之时,你却要独自离去”这样或许还有“言外之意”的诗句。可以,的确是“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生性如此,又怎能有所例外呢!
《不畏风雨》读后感(四):1924年4月20日,九十五年前的今天,诗集《春天与阿修罗》问世了……
谨表纪念。
这本《不畏风雨》是2019版《春天与阿修罗》的增订版。
内容包括从宫泽贤治 生前出版的唯一诗集《春天与阿修罗》和未及出版的《春天与阿修罗》 第二集中选取的最具代表性的约八十首作品,以及摘自记事本的《不 畏风雨》等深受读者喜爱的诗笔记、文言诗及歌曲。 这次的新版还补全了《小岩井农场》的译文,并新译了“挽歌诗群” 中的《青森挽歌》等著名篇章。
宫泽贤治的心象风景 (译序)
1924 年4 月20日,宫泽贤治自费出版了《心象素描 春天与阿修罗》。 初版仅发行了1000 部,当时只得到了草野心平等少数诗人的重视。 滞销的书册直到诗人去世时也没能全部售出。然而,现在其中的诗 篇与宫泽贤治的童话作品一样,不但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褪色,反而历久弥新,成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篇章之一。
宫泽贤治1896 年8 月出生于日本东北岩手县的小城花卷。父亲是经营当铺和旧衣贩卖的富裕商人,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贤治自幼信仰佛教。成年后,他对以《法华经》 为教典的日莲宗的信仰更是达到了几近狂热的地步,但这并未影响 贤治对科学知识的渴望。他热爱收集化石,采集矿物和植物,研读当时最新潮的科学、哲学著作。当然,他也是一名热衷学习音乐和外语的文艺青年。
中学毕业后,贤治顺利考入当地的农业学校,3 年后以优异的成 译序绩毕业。之后回到家乡的农校执教。
身为农校教师的4 年间也是贤治文学创作的高峰期。《春天与 阿修罗》的第一集和第二集就成形于这一时期(1922-1926 年)。
1926 年,大正时代结束,历史的车轮驶入前途未卜的昭和年代。 日趋严酷的社会现实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也给诗人的生活和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就在这一年,宫泽贤治辞去教职,在自家寓所开设了“罗 须地人协会”,一心想要倾尽所有去改善家乡农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他在《农民艺术概论纲要》的绪论中写道:“世界全体未达到幸福之前, 就不可能有个人的幸福。”即使身患肺病,他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 不惜身命地奔波劳作着。
1933 年9 月,宫泽贤治因肺病复发去世。去世前一天,他还勉强支撑体力,为前来请教的农民撰写了一份肥料设计文书。
贤治逝去之后,家人在他的日记本里发现了随手写下的《 不畏 风雨》的诗篇,字字句句流露出诗人一心追求全体幸福的虔诚祈愿。 虽然这是一篇从未打算发表的 “不是诗的诗”(谷川彻三语),但 一经公开便广为流传,成为宫泽贤治的诗歌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与浑然天成的《不畏风雨》不同,宫泽贤治留下的大部分诗歌 多是精心创作的苦心之作。例如,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诗集《春天 与阿修罗》的诗序:
称之为“我”的现象 是被假定的有机交流电灯的 一盏青色照明(所有透明幽灵的复合体) 与风景及众生一起 频繁焦躁地明灭着 俨然是确凿地持续点亮的 因果交流电灯的 一盏青色照明 (光芒常在 那电灯却消失) 这些是在二十二个月里 自感知为过去的方位 以纸和矿质墨水缀写 (一切伴我明灭 众生同时感受的事物) 得以持续保有至此的 影与光的每一环节 原样的心象素描 ……以这首诗开启的诗集内容与“心象素描”这个独创的标题十分 符合,充满了晦涩难解的繁复章句。
常年致力于研究和推广宫泽贤治作品的哲学家谷川彻三(诗人 谷川俊太郎之父)对“心象素描”的理解是:“贤治对古典诗歌的 形式本已驾轻就熟,但他要捕捉的是若不用‘心象素描’的形式就 无法捕捉的东西。并且他的确捕捉到了。”
依照大乘佛教的世界观,万象不过是心的姿形。宫泽贤治的“心 象素描”想要传达的也许正是一个个瞬间里映照于心的万象的永恒。
《宫泽贤治全集》的编者入泽康夫认为:“贤治的‘心象素描’, 不能据其名称做安易的想象,以为是在某日某时当场完成的速写, 而且也不是将之稍作整理的作品,即便其原形是当场所写,但是在 之后的改稿过程中,又经过了重重转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 其中的一个断面。我们必须带着这种意识去面对作品,在一行行的 阅读中,协同贤治一起,织成读者自身在“可替代的现在”这个时 间点上的心象风景。”
除了将心中万象与故乡岩手县的四季风光融为一体的“心象素 描”之外,诗人写给妹妹敏子的一组悼亡诗也堪称激情与心象的交 响诗篇。
贤治与敏子兄妹年龄仅相差一岁,自幼感情甚笃。敏子天资聪颖, 学业优秀更在贤治之上。她也是贤治人生中为数不多的知音之一。 敏子自大学毕业前夕不幸身患肺病,年仅25 岁就离开了人世。
《永诀的早晨》《松针》和《无声恸哭》都写于敏子去世当日, 悲情激越,读来令人潸然泪下。之后,几乎所有的宫泽贤治作品都 染上悲怆的色彩,敏子的身影时常出现在诗人描绘的心象风景之中。 其中“挽歌诗群”里的《青森挽歌》和《春天与阿修罗》第二集的《薤 露青》最为典型。诗中浓重的悲哀与瑰丽的想象水乳交融般结合在 一起,从内容到手法都令人联想到《银河铁道之夜》。这类与童话 作品的关联在宫泽贤治的诗歌中并不少见,十分耐人寻味。
《春天与阿修罗》序的末尾写道:“所有这些命题/ 作为心象 和时间本身的性质/ 都将在四次元的延长之中得到主张。”热爱新 事物的宫泽贤治很早就将相对论的概念引入了诗中,他的心象似乎 也总是在生与死,现在与未来,日常与非日常之间自由地“穿越”, 这种“穿越”的视点也可作为解读宫泽贤治诗歌的一把钥匙。
宫泽贤治童话早已拥有多个版本的中译本,诗歌却一直未曾得 到较为系统的译介。2019 年9 月出版的《春天与阿修罗》可谓开启 了宫泽贤治诗集中文翻译的序章。而这一版的内容包括从宫泽贤治 生前出版的唯一诗集《春天与阿修罗》和未及出版的《春天与阿修罗》 第二集中选取的最具代表性的约八十首作品,还有摘自记事本的《不 畏风雨》等深受读者喜爱的诗笔记、文言诗及歌曲。
这次的新版还补全了《小岩井农场》的译文,并新译了“挽歌诗群” 中的《青森挽歌》等著名篇章。相对作者留下的大量诗作及不同的 修改版本,这次的新版依然远远不够全面,但相信读者定能从中窥 见宫泽贤治诗歌的精华所在。
宫泽贤治的诗歌以难解著称,但是并不妨碍其作为诗歌的美感。 尤其是朗诵时,会有一种截然不同于默读的全新感受。这恐怕要归 功于诗中内在的节奏感。据说宫泽贤治的许多诗作和童话都创作于 行走途中,朗读时往往能体会到这种“步行的节奏”(井上厦语)。 翻译过程中,最想保住的就是这种内在的节奏感。译者不是诗人, 很难说这个愿望达成了几分。至于押韵和语言的润饰,是译者想要 尽量克制的。因为不想用自以为有诗意的语言去勉强修复因翻译而 折损的诗形、诗境。对于历经种种艰辛呈现出的这些中文的“心象 素描”,如果读者还能从中欣赏到“曲折率”较少的宫泽贤治的心 象风景,译者的种种努力也可算是没有白费了。
包括直白的《不畏风雨》在内,宫泽贤治诗歌的整体意象到个 别词句的解释,往往没有唯一的正解。当我们阅读这些诗篇时,在 试图解明或厘清思路之前,不妨让自己沉浸在诗歌的声形之中,无 心地感受诗人笔下那些璀璨鲜活的心象风景。
最后,请允许我占用篇幅回顾一下与宫泽贤治作品结缘的往事。 到山口大学留学的第一年,我在人文学部的日本语言文化专业旁听 了许多本科生的课程。在“ 近代文学演习”课上,通过一份没有标 题和作者名的复印件,我懵懂地读完了《要求很多的餐馆》。这部 童话带给我的新鲜冲击至今难忘。怎么也想不到如此新颖犀利的作 品竟然写于80 多年前(那是1996 年)。4 年后学成归国,一心想回云南教书的我,临行前从喜欢散发亲笔字画的谷光老师那里获赠 一纸《不畏风雨》。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宫泽贤治的诗作。回乡后并 不顺遂的日子里,那张粗糙的宣纸挂在床头,无声地鼓励了我。 多年后,当雅众文化的编辑陈希颖邀我翻译《春天与阿修罗》时, 明知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我还是毫无犹豫地接受了邀请。 6 年过去,译文虽几经修改,仍难免有疏忽之处,唯愿今后还有机会继续完善译文。 在此要特别感谢雅众文化,感谢陈希颖以及这些年来合作过的各位编辑,若不是你们的信任和耐心支持,就不会有这本《不畏风雨》的诞生。谢谢!
吴菲
2019 年1 月10 日于山口市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