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脆弱性(修订版)》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10-20 08:30: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6

《善的脆弱性(修订版)》是一本由[美]玛莎·纳斯鲍姆(MarthaNussbaum)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页数:9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善的脆弱性(修订版)》精选点评:●这几天也抓紧没有早八的日子连续熬夜,忙碌中

《善的脆弱性(修订版)》的读后感大全

  《善的脆弱性(修订版)》是一本由[美]玛莎·纳斯鲍姆 (Martha Nussbaum)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页数:9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善的脆弱性(修订版)》精选点评:

  ●这几天也抓紧没有早八的日子连续熬夜,忙碌中竟然忘记标记了。于我,索福克勒斯的帮助最大,柏拉图次之,亚里士多德因为本身掌握不多再次。还是要多读,可需要兼顾的事太多了。

  ●三万字导读?天啦。可以另外出一本书了。

  ●#纳斯鲍姆# 带领我们,探究善的真谛,洞察人性本质……

  ●终于读完了

  ●在丰富亚里士多德的同时,也让我再次认识到我们对柏拉图的理解有多肤浅。

  ●看完了૧(●´৺`●)૭૧(●´৺`●)૭看书名就决定要看,人生至今最大的纠结点。虽然看的囫囵吞枣但很喜欢,还要再多读几遍。

  ●女神玛莎,很温暖的语句。但这很残忍,“由于见识了更多的美,他就不会像一个卑微的奴隶那样,爱恋某个个别的美的对象,例如某个男孩,某个男人,或者某种习俗,终日受其奴役,自视可鄙,甚至觉得自己无足轻重,相反,他转向巨大的美的海洋,凝神观照,在他对智慧那博大的爱中,许多美且宏大的讲辞和推理便应运而生。”难道必须走苏格拉底式的道路吗?"情人逐渐地摆脱运气对他的束缚”。但巫师苏格拉底真的好吗?他似乎不关心某个他爱的人,某个爱他的人,他只想探究这个世界和人类本身,他超脱了一切,最终他变成了什么?不太想做巫师苏格拉底,不想做走柏拉图的路,但似乎作为一种修行方式,可以摆脱很多事情。苏格拉底很无情,但为了躲避人的脆弱,为了从激情的不稳定性中求得解脱,是否必须走苏格拉底的路???

  ●好开心,出第二版啦~

  ●忍不住想夸一句,这个修订版不错啊!莎姨极大地拓展了伯纳德威廉斯的论述,正好去年才看了道德运气,等我补评

  ●初读未尽其意,已入手,待二刷!

  《善的脆弱性(修订版)》读后感(一):这故事不是真的

  这本书里作者一直在带着读者认真思考什么东西具有价值,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那个生活必须如何去摆脱偶然性的影响。而本书的第七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癫狂”是否总给人不好的、失去理智的印象,其实它只是一种抽象之物表达自身的形式,只能说我们曾对它的理解太过狭隘。在本章中“癫狂”将“理智由个人之爱本身和整个个性产生激情的复杂骚动引向真知灼见”,成为达到最高境界的真理的必备因素。在这个过程里爱欲与癫狂产生交织。

  我一直想弄清楚爱究竟是什么,一个好的、美的、至善的爱人是什么样的,都在这一章里有了答案。柏拉图在《会饮篇》中通过将诗和哲学对立,来引出纯粹的感性和绝对理性的对立。在《斐德罗篇》诞生之前,他始终坚信哲学和诗歌无法共存,彼此无法理解。而在《斐德罗篇》中,他对这些观念进行了重估。柏拉图对叙拉古的狄翁的爱促使斐德罗篇中苏格拉底第二篇讲演的出现。是爱人之死让柏拉图深刻地开始思考爱欲究竟该如何理解。我们没有体验过癫狂,永远不能说世上不存在这样的东西。在第七章中,我们看到柏拉图承认癫狂是值得赞美的认同的,癫狂的经验改变了这位哲学家对自足之善的看法。

  要说这章教会我的实在太多,比如应该对开放性抱有善意,不然会过上一种在价值上和知识上都很贫瘠的生活。比如年少的时候(?)觉得爱是拥有,后来长大一点觉得爱是自由,维护各自的独立性并互相成就。看看苏格拉底和斐德罗,我发现爱原来还有更高级的形式,爱可以成为一种更好的生活,我们在遇到那个灵魂灿烂夺目的爱人之前,获得教养,探寻真理,带着成为一个自足的被爱者的理想在世间游历。在那之前更重要的是做自己。如果有幸遇到了,请不要惧怕“多歧路”和“今安在”,去“不矫情、真正地体验激情”,那是爱的至美。哪怕最终分别。

  “因为在我看来,这些祈祷就足够了。”

  “为我祈祷同样的东西(就够了)。相爱的人分享一切。”

  “那就让我们走吧。”

  故事你真的在听吗?

  《善的脆弱性(修订版)》读后感(二):惜乎

  甘大爷曾经这样说:

妮女士学问虽然好,想要证明希腊罗马那样的贵族社会竟然已经有哲学民主化的思想,实在也有些天方夜谭,反让人觉得妮女士的“西方中心主义”是否病入骨髓,太美化古希腊罗马奴隶制。事实上,古今中外提出“哲学民主化”的第一人当然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他老人家不但提出“工农兵学哲学”的口号二期是在中国的各个农村和各个工厂大规模实践了的,惜乎妮斯邦没有想到应该先到中国来考察一下“哲学民主化的经验。”(甘阳《政治哲人施特劳斯》,第39页)

  甘大爷之所以对妮斯邦(个人觉得妮斯邦的翻译要比努斯鲍姆要好多了)恶语相向,乃是因为当年妮女士在《纽约书评》发文批判施特劳斯的弟子布鲁姆(1930-1992)《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1987)。妮大妈说,布鲁姆是个蠢货,根本没有理解美国的民主化进程,他们说的是“非民主的前景”,显然是杞人忧天,用学术语言来说就是,这帮货色根本没有读懂希腊罗马,更不懂现代美国,因为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是民主化的,是现代性的,当然也是不可能走向封闭的,不但精神上不可能封闭,在事实上也不可能封闭,因为只有现代性的全球化才是哲学的真谛。

  妮大妈(1947)比布鲁姆小了将近二十岁。布鲁姆的书火爆了全美国,举世皆论“走向封闭”的时候,妮大妈年方四十岁,青春年华,魅力无穷,正是从女博士走向女学者的大好时光。那时候,应该是妮美女的青葱岁月。就在这时,她的文章在《纽约时报》发表(美国版的《人民日报》),用一篇很古典学的文章,讨伐了布大叔,把他狠狠地捧杀了一番。

  后来,妮斯邦成了学术界邦德的女版。不断地写书,不断制造新的学术话题,著作几十本,成了一代女杰。妮大妈,如今已经成了大名鼎鼎的哲学家,她的书卖的很火。就像这个《善的脆弱性》修订版还有三万字的新货,岂能是一般学者所能?而布鲁姆,这个老大爷写了一本就休息了。

  但是,诚如甘大爷所说的,妮女士的学问,好是好,惜乎她也就是学问好罢了。美国已然走向封闭,布鲁姆在四十年前就发了通告,然后他自己也没看到好戏上演就上天归位了。妮大妈说布鲁姆是个大骗子,显然是没错的;四十年之后才慢慢有迹象,布鲁姆岂不是大骗子么。谁是骗子,谁是傻子,大概也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得出来,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大概也就是如此吧。

  这样看来,甘大爷在2002年为中译本《自然权利与历史》一书写的82页的长序,似乎还没有过时。很有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善的脆弱性》一书初版于1986年,基本上是默默无闻的。因为第二年开始《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实在太火爆了。妮大妈的书也就只能慢慢地卖了。卖了将近二十年才卖光第一版,然后再版了。这时候,布大爷早就不在人间混了。学者是一茬一茬的,这就是善的脆弱性。

  《善的脆弱性(修订版)》读后感(三):读书笔记:《善的脆弱性》个人梳理

  一、

  纳斯鲍姆(1947—)在韦尔斯利学院入学,二年级时因为对表演产生兴趣而退学,后来转而求学于纽约大学学习古典学,特别关注古希腊悲剧,并于1969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赴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并在1971年获得古典学硕士学位。伯纳德·威廉斯的学生。

  三大公案:科罗拉多州最高法院同性恋案件(被同行指责滥用古典学知识阐释支持同性恋行为)、炮轰布鲁姆《美国精神的封闭》、对启蒙运动和自由主义基本观念的承诺

  对我们来说,纳斯鲍姆的学术思想至少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如何能够成为一个世界主义者,如何学会培养人性并以此为生,如何在此基础上对人类痛苦充满同情,并最终学会分享和承担人类的共同命运。

  二、

  古希腊悲剧家用一种戏剧化的方式深刻描绘了人类的善的脆弱性;柏拉图在其早期和中期对话中一度拒绝承认运气具有这样的作用,但是在《婓德若》中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各种理由来赞美人类的善的脆弱性,并由此令悲剧得到救赎。

  若不首先承认人类生活的脆弱性,人类生活中自然地好的东西就得不到充分实现——好的人类生活:追求和实现一系列在特定情况下有可能会发生冲突的善——面对风险:“我们的价值框架越丰富,我们越有可能要面对这样一种可能性;然而,一种刻意避开这种可能性的生活最终又会变得贫乏无趣。”

  善:人类的幸福或繁盛,而非品德意义上的。然而人类的繁盛生活显然包含美德意义上的善。

  运气:tuche,并不是指事件的发生都是随机的或是无缘由的。由“运气”引发的事件只是指它不是主动促成的,不是人造的或是人为的,是碰巧发生的。

  《善的脆弱性》考察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人类容易受到各种运气的影响,在悲剧诗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这种影响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1)苏格拉底著名说法:“好人不可能被伤害”,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保障了美德,运气就不能伤害繁盛生活。——倘若一个人因为长期生病而丧失了能力,或者一个人被投入监狱受到折磨,或者一个女人受到敌人强奸、沦为女奴,那么这样一个人至少就丧失了一种过繁盛生活所必需的某些伦理上重要的要素。——于是只有把繁盛的生活确认为品格的一种高尚状态,或者因此鉴定为某些活动(沉思生活),人们才可以合理地认为好人不可能从这种繁盛中被驱逐出来。

  2)斯多亚学派坚持认为生活的外在“善”——包括财富、荣誉、金钱、食物、住所、健康、身体完整、朋友、孩子、所爱的人、公民资格和政治活动——没有真正的价值。

  3)康德把人类描绘为属于两个不同的王国,即自然王国和道德目的王国,而且设想后者相对地不受前者变化的影响。

  4)亚里士多德:他赞颂某些善,部分是因为它们的稳定性(珍惜高贵品格和美德行为的善,胜于珍惜诸如金钱和外在名声这种更为转瞬即逝的善)。然而就像悲剧诗人一样,他从没有把稳定性(或者叫做对运气的免疫性)抬高为其他领域的价值必须服从的一个首要目的。因此他就继续在人类最重要的善中来赞颂友爱,甚至同时承认真正的朋友总是面临丧失和悲伤的危险。一种孤独的生活对他毫无吸引力,因为那种生活在价值上过分贫乏。

  三、

  威廉斯和麦金太尔:要求拒斥伦理学中系统的理论化,拒斥那种努力把社会生活建立在理性之上的启蒙运动的目标。(which 纳斯鲍姆反对)

  ernard Williams

  《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羞耻与必然性》

  尽管拒斥伦理理论,却捍卫一个批判性的公共文化的启蒙运动思想

  Alasodair Maclntyre

  《追寻美德》

  《谁之正义?何种必然性?》

  既反对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又反理性

  第一, 理性在伦理生活中应当起着什么作用?

  第二, 伦理理论的价值究竟何在?

  由此出现的两个“美德理论家”群体:1)转向亚氏、古希腊。如纳斯鲍姆,Nancy Sherman,戴维·威金斯,亨利·理查森 2)反康德主义者,理性应为情感和激情留出更大的空间。

  四、

  1.活动和各种关系在好的人类生活中起的作用

  2.什么是好生活的个人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

  3.自足性与我们不能控制的人的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合一概括:如何借助理性的力量来摆脱运气对人类生活的操控

  《善的脆弱性(修订版)》读后感(四):《善的脆弱性》目录摘要

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

目录纲要

  第一章 运气与伦理

  古希腊伦理思想中的一贯主题:好的人类生活依赖于人类所不能控制的某些东西。通过理性寻求自足性及其限制。为什么现代伦理思想中的讨论很少提到这些重要问题。三个附属问题:好生活的脆弱因素;价值的偶然冲突;人的个性中不受管制的因素。整个论证的纲要。为什么文学作品对这些问题的哲学探索是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第一部分 悲剧:脆弱性与雄心

  第二章 埃斯库罗斯与实践冲突

  古希腊悲剧把实践冲突描述为严肃的和不可能毫无保留地解决的困境:被指责为是原始的和不合逻辑的思想的一个标志。

  1. 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概述。在评价这些情形时我们通常认为重要的因素。不把道德的东西与非道德的东西区分开来的理由,对我们的讨论来说是核心的。

  2. 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哲学”解决

  3. 埃斯库罗斯的两种悲剧冲突:阿伽门农在奥利斯;城门前的厄忒俄克勒斯

  4.这些戏剧对此种处境下恰当反应的隐含观点。说这些经验也许会带来学识意味着什么。

  5.这种悲剧观点如何面对第2节中哲学家们的理论。埃斯库罗斯的论述的正面成就。

  第三章 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冲突、视觉与简单化

  一个理性的人在计划人类生活时可否尽可能避免第二章所描述的情形?——简化和限制我们承诺的范围

  1.守兵:一种平常的实践理性被撕扯和产生冲突的例子。

  2.克瑞翁。通过只承认一个价值而排除价值间的冲突。他精明的重新定义;对爱和宗教的奇特后果。这种策略的动机;这种做法的失败

  3.安提戈涅。她的价值观以不同的方式变得狭隘。她对某些术语和概念的重新解释。为什么尽管她的策略是有缺陷的,但仍然要胜过克瑞翁的策略。

  4.黑格尔认为悲剧提供了对正反两种价值观的综合。合唱队的歌词有助于我们审视这个论断。合唱队登场曲:眼睛和观看,简单与复杂。关于人类的颂诗:市民生活中冲突的根源和深度。达那厄颂诗:它对我们与偶然性的关系的悲观看法。关系到冲突本身的一个高层次冲突。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回答。

  5.提瑞西阿斯和海蒙:一种有弹性的人类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与和谐的关系;与运气的关系。对狄奥尼索斯的召唤。

  第一部分的结论

  悲剧对个人价值脆弱性的理解

  第二部分 柏拉图:善没有脆弱性吗?

  导论

  柏拉图思想与悲剧的连续性。两个方法论问题:1)哲学随时间的发展2)对话形式

  第四章 《普罗泰戈拉》:一种实践推理的科学

  运气与技艺(艺术或科学)之间的对立以及技艺在神话故事中所表现的拯救力量:人类进步的希望。

  1.戏剧场景:运气问题。

  2.在前柏拉图时期的古希腊科学中技艺的一般概念。

  3.普罗泰戈拉的故事:人类通过技艺而进步。他所传授的技艺是什么,那种技艺如何在我们的问题上产生进步

  4.度量的科学:它的推动因素,它可以带来什么进步。不能自制论证:快乐作为选择标准的作用。如何用价值的可通约性来消除不能自制

  5.普罗泰戈拉神话的苏格拉底式结尾。

  第五章 《理想国》:真实价值与完美立场

  对话的开场:关于什么东西真正值得追求的问题。

  1.人们认为,柏拉图的论证不能充分支持他把沉思的生活排列在其他生活之上的做法。关于需要和内在价值的一个深刻却又令人困惑的论证。《理想国》第九卷;与《高尔吉亚篇》和《斐莱布篇》的相似之处。

  2.对苦行主义的捍卫:缺乏真正价值的活动如何削弱了有价值的活动。《斐多篇》和《理想国》。

  3.从什么立场来达到对价值的真正判断的问题。该立场与审美判断的相关性;道德教育的相关性。

  4.如何实现价值之间的和谐统一。

  5.动机问题。柏拉图对正面论证和负面论证的利用。

  第六章 阿尔西比亚德斯的讲演:对《会饮》的一个解读

  柏拉图被指责忽略了一个独特的个体对另一个体的爱:这一点必须以整个对话为背景来评价。

  1.这篇对话的构造。戏剧写作的时间。

  2.阿里斯托芬的讲演:一个独特的个体对另一个体的爱;这种爱的前景展望和问题。

  3.狄奥提玛和爱的升华。它的实践动机。性质上的同质性判断所起的作用。情人如何达到自我性。

  4.阿尔西比亚德斯的入场。他宣称要用形象来揭示真理。一个特殊的爱情故事;情人对知识的渴望。

  5.对阿尔西比亚德斯的指控。爱欲与奴役。两种价值观的对峙。

  第七章 “这故事不是真的”:《婓德若》中的癫狂、理性与改变论调

  就爱和癫狂在好的生活中的地位而论,《斐德罗篇》与拉图的中期对话明显是有区别的。

  1.癫狂:它是什么,在其他对话中如何批评它。前两个讲演所发的这个见解的一些要素,得到了柏拉图中期对话严肃的论证支持。

  2.苏格拉底对(某几种)癫狂的赞美。非理智因素作为动机力量的重要源泉。非理智因素在我们对善的追求中所起的指导和认知作用。爱与理解的相互联系。个人激情作为最好生活的一个具有内在价值的部分对拉图的灵魂和个人同一性观点的含义。这篇对话的情节与伦理观点的关系。

  3.对诗人的责难中的道德心理学。在什么程度上恢复了诗歌讲演的荣耀地位。哲学及其风格。

  4.改变论调的动机。它的真理的地位。

  第三部分 亚里士多德:好的人类生活的脆弱性

  导论

  一般性地讨论方法和行动的作用

  第八章 拯救亚里士多德的现象

  亚里士多德声言要在现象范围内从事哲学研究。为什么很难复兴和领会这一观点。

  1.什么是现象。现象与语言和日常信念的关系。

  2.现象方法如何运转。如何收集现象,哪些现象是相关的。种种疑难。回到现象:称职的判定者所起的作用。

  3.所有现象中最基本的现象。非矛盾原则对思想和话语的必要性。在现象之内对一个原则的反驳是如何发生的。

  4.他的方法被指责为懒情的和保守的,亚里士多德对这个指提出的辩护。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正面任务和负面任务:与维特根斯坦对照。

  第九章 理性动物与行动的说明

  我们的伦理问题和一个行动理论之间的联系亚里士多德那种处理方法表面上的古怪:对一切动物运动提供一个“共同说明”。

  1.(古希腊)关于动物运动的因果说明的日常信念。信念和欲望的意向性。2.早期科学中因果说明的一个生理学模型;它的还原论倾向及其含义。柏拉图的批评;他捍卫把理智与动物的其他官能相分离的心理学说明模型。

  3.亚里士多德对欲望这个类概念的兴趣。“欲望”这个词;它在拯救日常的意向性概念中的作用。目的性运动与缺乏自足性的一个联系。

  4.用认知和欲望来进行的说明。对说明项和被说明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因果联系的组合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理论的一个优势而非缺陷。为什么生理学描述不是因果说明。

  5.这种说明被看作是对“自愿”运动的解释。它与伦理和法律评价问题的联系。

  第十章 非科学的慎思

  实践智慧不是科学理解;正确选择的标准就是具有实践智慧的人。这些论断与亚里士多德攻击柏拉图的自足性在表面上的联系。

  1.寻求好生活的人类中心论

  2.对价值可通约性的攻击

  3.柚拉图主义对一般性的要求。亚里士多德对具体事物的优先性的捍卫。

  4.非理智的因素在慎思中的作用。亚里士多德与《斐德罗篇》的比较。

  5.具有实践智慧的人与表面上的循环论证。

  6.亚里士多德式慎思的一个例子。这一观点如何使行动者经受不住偶然性的打击

  第十一章 好的人类生活的脆弱性:活动与灾难

  幸福“显然也需要外在的善”:什么样的外在善?什么时候?在什么程度上?

  1.对运气的两种极端看法: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方法。

  2.第一种极端看法:运气是好生活唯一的决定因素。这种观点如何被拒斥;某种亚里士多德式研究中的事实和价值。

  3.对立看法:好的人类生活完全不受运气的左右。该看法的两种形式。亚里士多德对“好条件”观的攻击:彻底或者严重地妨碍活动的情形。

  4.好的活动的局部中断:普里阿摩斯的情形。有关的悲剧情形。

  5.对好的品格状态本身带来的伤害。

  6.冒险和物质上的限制在某些重要美德的价值构建上的作用。

  第十二章 好的人类生活的脆弱性:关系性的善

  好生活是由各种关系构成的:它们的特殊脆弱性。

  1.政治活动及其附属。它的不稳定性。政治活动在发展和维护好品格上的工具性价值。对政治理论的影响。政治活动的内在价值。对冲突的政治处理。

  2.朋友是“最为重要的外在善”。友爱的本质。友爱之脆弱性的形式和来源。友爱在发展和维护好品格、活动的连续性和自我认识方面的工具性价值。友爱的内在价值。

  收场白 悲剧

  第十三章 背叛协定:对欧里庇德斯的《赫卡柏》的一个解释

  一个被谋害的孩子的鬼魂。那些认为好品格不可能堕落的人拒绝接受这部悲剧。

  1.赫卡柏的讲演:好品格在逆境中一样坚定不移。她在自然一习俗争论中的立场。与修昔底德对科西拉描述的联系。波吕克塞娜高贵的质朴。

  2.这部悲剧的统一性。波吕梅斯托的罪孽。赫卡柏性格的断裂。

  3.复仇是赫卡柏的新“律法”。它的结构和要旨。

  4.这部悲剧与亚里士多德观点之间的联系。

  5.没有任何与人相关的东西是可信赖的。这一思想正面和负面的重要性。赫卡柏的岩石成为水手的航标。

本文标题: 《善的脆弱性(修订版)》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482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青山见我多妩媚读后感1000字整理生活,从整理内心开始:改变深层思维与习惯,过上持久整洁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