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讲唐诗课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8-01 09:47: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4

《莫砺锋讲唐诗课》是一本由莫砺锋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莫砺锋讲唐诗课》精选点评:●对诗及史有了解会更赞!●莫砺锋对杜甫《秋兴八首》其中三句解得特别精彩,功力深厚。以《红

莫砺锋讲唐诗课读后感锦集

  《莫砺锋讲唐诗课》是一本由莫砺锋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砺锋讲唐诗课》精选点评:

  ●对诗及史有了解会更赞!

  ●莫砺锋对杜甫《秋兴八首》其中三句解得特别精彩,功力深厚。以《红楼梦》里贾宝玉作诗诠释《春江花月夜》转折之妙,也有见地。《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难得活泼灵动。但其他文章失之板正,4星。

  ●南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出身,有着非常强的古文功底,又上了百家讲坛,可以说莫砺锋是南大的一宝了。

  ●文章是好的,但是为啥非得拿以前的文章搅和搅和弄出来一本新书?

  ●不知道读什么的时候,拿出这个来肯定没错

  ●唐诗,中国人精神的奶与盐

  ●因为下个学期要开唐宋文学的课,所以为此看了不少关于唐宋诗词的书。先从知人论世开始,看了《桃李春风一杯酒》(不咋地,即便是人物生平经历这种可以用材料堆砌起来的东西也不介意去看。有这个功夫还不如去看百度百科)而后看了《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也不咋地,直接找一本李清照的诗词选来看更好。)然后在MOOC上看了诗词鉴赏课还要唐宋文学专章的文学课。一边看这本《唐诗课》一边看视频,然后加上《中国文学史》的唐宋专章会有融会贯通之感。知识脉络会清晰的多,因为暑假时间稍长,所以《人间词话》必看,关于诗词语言的运用可以看看“临川四梦”的《牡丹亭》。 就这本书来说,学术性和知识涵盖易懂上,是相当不错的。分了四块来讲的,从诗人入手→讲名篇→作品争议→问题探索(学术性强) 诗词真的要背,文学常识一定多了解。

  ●书的内容本身很好,作者分析,名篇解读,都常见却又不落俗,从学术性或者普及性的角度来看都能读到很多东西。可是,347-370页和315-346页这两部分装订反了是只有我这本这样吗,吃惊?另外,我爱唐诗一辈子! 19.68✔

  ●其实莫老师的功底是很好的,但当你读到身为第一位文学博士的诗学建设者依旧会在他的文字里写出“生动形象、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这样的套话的时候,你不免会感到几分悲哀。

  ●看了两篇,莫先生的讲解真是全面细致,有大家风范,像莫老师这个级别还在出面向大众的读物,真是比较罕见了。欣喜。

  《莫砺锋讲唐诗课》读后感(一):莫砺锋教授江苏书展再刮“唐诗课”旋风

  

莫砺锋教授

7 月 24 日,作为江苏书展重要的活动,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邀请到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书香江苏形象大使、2019年度“中国好书”《莫砺锋讲唐诗课》获得者莫砺锋教授来到苏州,为读者上了一堂叫《怎样游好唐诗这座宝山》的大师课。本次活动由中宣部出版局指导,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全民阅读办承办,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联合现代快报具体执行。

莫砺锋曾说:“唐诗犹如一座气象万千的深山,我曾通读过存世的全部唐诗,对唐诗这座大山的进山路径和景点方位比较熟悉。我想做那个站在山口,向游客指点进山路径和解说沿途风景的导游。”此次活动,莫砺锋教授以唐诗导游的身份,从三个角度带领读者一起领会唐诗的魅力。

欣赏唐诗中的美景

许多唐诗读起来仿佛移步换景、峰峦叠嶂,处处是美景。神州大地上的山山水水经过诗人的咏叹,山水景物更有了一种新的意义。比如,去泰山旅游,很多游客会在沿途读到杜甫那首非常著名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你读过这首诗,在登上山顶,放眼望去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诗人那别样广阔的胸襟。

莫砺锋认为,唐诗宋词是汉字的文字巅峰,生活中的许多场景都可以引用唐诗的诗句来感受体会。

学习唐朝人的生活态度

记录了唐朝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跟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唐朝人的生活态度、人生哲学都在唐诗中一一体现。细读唐诗你会发现,唐诗的内容很少有描写物质生活。那是因为唐朝人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他们生活地非常充实、潇洒,心中有烦闷时,就到大自然中排解一番。比如,李白一个人喝闷酒,就写一首《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莫砺锋教授以这首诗为例,告诉现场的读者朋友,不要因为工作碌碌繁忙而耽误了亲近自然,要向唐朝人学习如何真正享受生活,而不是只看到生活中物质的那部分。

感受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

最后,莫砺锋还总结了读唐诗的最大好处:唐诗集中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魅力,诗人人格的光辉都融入到唐诗之中,而这对读者自身的人格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莫砺锋以他最爱的诗人杜甫为例,他认为杜诗是“仁者爱人,仁政爱民”的儒家精神最优美的阐释。杜甫一生穷愁潦倒,一辈子的政治理想都没有实现,但他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是因为他的诗歌中最核心、最闪光的精神就是关怀天下苍生。而后人从吟诵杜诗中还可以得到人生的启发,实现巨大的人生跨越,这也是杜诗能够跨越千年流传至今的现实意义。

同日上午,莫砺锋还作为嘉宾参与了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联合举办凤凰读书会启动仪式暨首场阅读活动,与著名书法家孙晓云、南京大学教授徐小跃、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和凤凰的读者代表、苏州广电主持人黄蕾,以及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一起现场“说书”,给读者带来了一场主题为“阅读可以带给我们什么”的精彩分享。

  《莫砺锋讲唐诗课》读后感(二):登唐诗之堂以窥其奥

  文学的研究固然不容易,但要把有趣的文学课讲得绘声绘色也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本书在讲课这一点上可以说是非常出色的。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诗人评说”、“名篇细读”、“名篇小札”、“问题探索”,正如序言所说,“一、二两个部分基本属于导游词的性质,所涉内容多为常识”,“三、四两个部分是我阅读唐诗的零星感想和粗浅探索”,虽是谦虚之词,也可以从中知道这两大版块的特色。前者更多是展开唐诗的殿堂,展示其大观,讲解一二名作。后者则叙写了唐诗研究的一些心得成果,往往从极为微观的角度来展示一首可能我们背得滚瓜烂熟但未必深入了解的唐诗背后的文化、文学价值。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唐诗的画卷由此而展开,对于文学专业内外的人来说,都是一堂杰出的唐诗课。

  下面分而论之。第一讲介绍了“诗仙”、“诗圣”、“诗王”以及后世对唐代诗人的评价看法。第二讲重点讲解了有“孤篇压倒盛唐”美誉的《春江花月夜》和评说纷繁的《秋兴八首》组诗。从方法来看,是作者与作品的单点突破,却做得深入浅出。“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为开卷第一篇,听标题看似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但细看下来,学养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如评说李杜之间的高低,似信手拈来般列出了唐宋人就此的评价看法,莫老师游走其间,取其合理之言,批其偏颇之处,鉴古又不泥古,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对于这种后代品评的原因提出高见,乃模仿之难易所定。跳开来看,这就是一部唐代诗人在后代的接受简史。而对《秋兴八首》的解读,叶嘉莹先生有《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一书洋洋四十万字,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想从其间梳理这首组诗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莫老师则是不厌其烦地先进行着一首一首一联一联的讲解,其间拿杜甫自身的诗句、前代的名句、后人的评述,相互参证。同时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线索,将八首之间的逻辑关联揭示出来,再进行整体的观察。关于其主题、其构思、其评价。至此,一堂作品课,气足而神完。

  第三部分说是小札,实则已经是短篇论文,第四部分则是大的论文。话虽如此,但是并不如一般对论文艰深看不懂的印象,写得极其生动有意趣。第三部分选的诗歌大半都是《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或是遗珠之作。札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同题比较,如《四首〈早朝大明宫〉诗的优劣》、《繁简各得其妙的三首〈长干行〉》;有相关作品间的横向解读,如《诗国中月亮对太阳的思念》、《死生相隔的唱酬名篇》;有作者的单论,如《从三首咏樱诗看杜甫的独特性》;大部分则都是对单篇的解读。像对李商隐《嫦娥》诗的解读,仅罗列众多解读方法,间下己意。解读韩愈《八月十五夜增张功曹》一文,以奇特结构入手,并对有争议的中间部分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文字考辨,制作图表,韩诗的痕迹一览无余,其方法之娴熟,一如老吏断狱。以上这些对学术史的梳理,对诗歌风格语言的考证,放在古代文学的研究生课堂上,都是杰出的方法论课程。

  最后一讲的四篇论文,选择的角度也是非常多元,可见莫老师治学。第一篇《论唐诗意象的密度》乃文艺理论方面的文章,专论了我们所熟知又陌生的意象这个词,其间不但包含品诗法,亦是作诗之法,受益良多。《穿透夜幕的诗思》提供了发现问题的视角,从常见的律诗选评本《瀛奎律髓》的选诗入手,去发掘杜诗中的这一特殊题材。《论后人对唐诗名篇的删改》则是从文献与接受美学的角度深入理解,这样的方法已经逐渐在整个文史研究中崭露头角,如李白《将进酒》一篇的删改,如何从《惜樽空》演变成《将进酒》,之前听本校老师讲过,记忆尤深,本文则从断乐府、律诗为绝句的视角撰写,提出了对这样的再创作的理解,实为所有入门者当读之文。末篇《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则展示了细致的辩伪的学问,同时对传统的“风格论”提出了严肃的思考。之前见一博士学长专文讨论《江南逢李龟年》作者问题,实此种方法之一脉。

  这本书从总体来看,可能是因为研究重心的问题,对杜甫的相关部分讲得尤为细致深入,差不多有1/3的篇幅都与之有关。语言上也极其幽默,如开头说“关于薛能这个诗人,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唐代最会吹牛的诗人——薛能》,后来觉得这个标题不像是学术论文。如果投到《文学遗产》去,他们肯定不会录用。”看到这里都不禁一笑,颇有上课谈笑诙谐的氛围。忆及差不多就是三年前,在南京听莫砺锋老师讲座的情形,便觉莫老师书卷表里如一的可爱。

  故本书对业余爱好者来说,可以是唐诗的赏析课,对于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同学,则径可为唐诗的研修课。真心羡慕南大文学院的同学。

  《莫砺锋讲唐诗课》读后感(三):它有个门槛,但并不算高深

文图 / 左叔

得到这本书的书讯很早,也错过了莫老师一堂近在身边、高朋满座的讲座。这本书入手也早,只是读得很迟,一直不曾拆掉塑封。因为心里始终悬着一个疑惑,担心它是那种“大而全”成体系地讲解唐诗渊源的作品,读起来跟读大学专业课教材一样的感受,正统、规矩,为了“不讲错话”而放弃了一些“探索”。

可能现在入选教材的很多书已经有很大改观了吧,我读书那会儿总觉得选入教材的很多书,一般都具备那种“普遍适用”的调调,认真学完之后,你会对某个事物有一个相对全面而宏观的认知,但你若是深究某个细节却发现教材里面没有太多篇幅留给它们,甚至只字不提,尤其是那种还在探讨之中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我在人生记忆里最长的黄梅雨季结束后,开始读这本《莫砺锋讲唐诗课》,看到自序里讲这本书的结构,便开始觉得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里面除了“公论”之外,还有莫砺锋先生作为大家的“独家视角”。整本书的结构,既不是“编年体”或者以各位唐代文豪为核心的个人“传记体”,也不是就“文”论“文”的那种,分了四个篇章,每个篇章各有特色。

开篇的第一讲是《诗人评说》,先讨论了一个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绕不过“诗坛双子星”李白和杜甫,又提到了诗王白居易;第二讲是《名篇细读》,解析了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杜甫的《秋兴八首》;第三讲《名篇小札》就比较细碎一些,李贺、李商隐、元稹、韩愈都有讨论到,但又不是那种拘泥于作品的文论,而是夹杂比如题材、风格相关的讨论在其中,有点像一堆小论文的杂锦,从各个不同的剖面来读懂唐诗中的名篇或者创作者。第四讲,是我个人比较偏爱的《问题探索》,讨论唐诗的意象、暮夜诗题材、后人对唐诗的删改和研究以及后世编撰的唐诗集中有没有可能掺杂了宋诗,虽然显得略碎,但这种研究探讨的东西显然比已经定论的内容更有价值。

读书的时候,没有听过莫老师的课,但对他是有耳闻的。学问做深了之后,路径就会变得比较窄,对于接受“通识阶段”教育的我而言,他所传授的内容离着我的能学通读懂的还是远了一些。这本书其实也有这样的问题,想要泛泛地了解唐诗,或者觉得自己已经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了,想要借助这本书来对照并且加强对《唐诗三百首》理解的,可能作用并不会特别显著,他更偏向于辅助对唐诗或者对中华传统文脉已经有了一定认知和理解的人,并且在莫老师“授之渔”的启发之下,努力去探究一些什么的读者。

另外,这本书当中高频出现的唐代诗人是杜甫,这也是莫老师研究深入的领域。在书中,无论是与李白之间谁与唐代最伟大的诗人的探讨,还是“暮夜诗”当中那个忧国忧民夜不能眠的愁苦诗人,再有就是名篇细读当中将杜甫的《秋兴八首》拿出又细细地喳味一番,作为这本书当仁不让的“大男主”,杜甫真的算是一再地出现在这本书当中,应该不能否认这其中的有偏爱的成份,也有孜孜不倦的努力。

治学需要讲究严谨,但是读者期待新颖。正史那么好看,偏偏对于你我这般水平的观众而言,“戏说”来得更为更精彩一些,因为这其中有我们略“低”视野的投射。曲高和寡再所难免,想要折衷也非易事,写浅了,易被同业者笑话,写深了,会被读者嫌弃,介于两者之间又要被讲不温不火。

我倒是觉得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有一个门槛,但不算高深。你可以找到一个切入点进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会因为某个不感兴趣的部分抽离出来回到自己想要的路径上来。

  《莫砺锋讲唐诗课》读后感(四):缥缈高远又雄奇瑰丽,浅析李白诗歌中道家思想的体现

  最近看了《莫砺锋讲唐诗课》,这本被称为“2019年度中国好书”的著作,看得我手不释卷。这本唐诗课共有四十堂课,比较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唐代的著名诗人和经典诗歌。

  作者莫砺锋用大量详实的资料,引经据典地讲述唐诗,以及背后的故事,读完让获益匪浅。对于唐朝著名的诗人以及传唱至今的经典诗词,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进行了充分论证。整本书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让人爱不释手。

  莫砺锋教授1949年出生,1984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内地第一位文学博士。现在,莫教授为南京大学文学院任教,还是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典诗词,代表作有《杜甫评传》、《江西诗派研究》等等,在诗词领域,莫砺锋教授造诣很深。他说,

“唐诗犹如一座气象万千的深山,我通读过存世的全部唐诗,对唐诗这座大山的进山路径和景点方位比较熟悉。我想做那个站在山口向游客指点进山路径和解说沿途风景的导游。”

  的确如此,这本《莫砺锋讲唐诗课》就像一本唐诗的导览,莫教授给出了大致的方向,读者能够根据指引,调动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欣赏到不同的风景,大大拓展了读者的知识面。

  我很喜欢“诗仙李白”的相关内容,在这个篇章里面,莫教授介绍了李白的生平、政治理想,以及人格特征等。其中说到李白对道家很尊崇,尽管只有短短几句话,却激发了我浓厚的兴趣。我重新研读了下李白的相关诗歌,发现他尊崇道教这点,在他的诗作中就表露无遗。

  他的诗意象丰富,想象雄奇,而又无拘无束,这些都是受道教思想影响的结果。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李白诗歌中道家思想的体现:

意象丰富,高远缥缈,有许多道家思想的投射喜欢游历,写下大量山水诗,折射出逍遥游的思想想象奇特,气势磅礴,契合道家思想自由的观念

一、诗中意象丰富,高远缥缈,有许多道家思想的投射

  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有近千首,大部分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读这些诗就会发现:他的诗意象丰富多元,不仅有常见的明月、湖泊、烟花、江河湖海等,还有很多神话、传说中的人和物。这既是他浪漫主义的体现,又是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在《蜀道难》中,他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里就出现了太阳神的六龙车,传说中的黄鹤、敏捷的猿猱等等。

  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得淋漓舒畅,在诗中,他插上想象的翅膀,来了一场精神上的冒险。他写道,“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在诗的末尾,他写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这首诗绮丽又迷幻,诗里面的意象更是高远缥缈,传说中的神物纷纷登场:咆哮的熊,低鸣的龙,老虎鼓瑟,鸾鸟拉车,还有云中的神仙,以及神仙的坐骑白鹿,给人有高蹈出尘之感。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著作里的意象也很丰富,不仅有常见的蟪蛄、黄雀,鱼,还有许多神秘、给人高邈之感的意象。比如:鲲鹏,海神,河神,鹓鶵,等等。我们说李白诗“豪放飘逸”,这种“飘逸”之感,正是这些高远缥缈的意象带来的,而这正是受道家影响的结果。

  除此外,李白的诗中,还有很多代表着道家思想的意象,最具代表性的有紫烟,大鹏,以及水。

  首先,我们来看看“紫烟”这个意象。李白的诗里面多次提到“紫烟”,最为知名的是《望庐山瀑布》里面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除此外,还有“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等诗句。为什么烟会是紫色的呢?一种可能是实写,还有一种可能,这是李白内心的投射。

  紫色是道家的代表颜色,这点可以追溯到“紫气东来”这个成语。相传当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看到有紫气从东边来,知道马上有圣人要过关,果然,不久后,老子就骑着青牛过来了。所以,“紫气”是有道家意味的意象,它意味着吉祥、高贵,而紫色也成为道教的专属色。

  其次,再来说说“大鹏”的意象。庄子的《逍遥游》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是道家的传世名篇,自由翱翔的大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李白很喜欢以大鹏自比,在《上李邕》中,他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他还写过《大鹏赋》,直接从庄子的逍遥游化用而来,在赋中,他以大鹏自比,抒发了自己的豪情逸兴。

  最后,我们来看看“水”的相关意象。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对水推崇备至,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庄子著有《秋水》,写河伯和海神的对话,汪洋恣肆,奔腾不息。李白有很多写“水”的诗,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江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行路难》中说,“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直接化用了《庄子》中的句子,“尧让天下,许由遂逃箕山,洗耳于颍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李白诗歌中缥缈高远的意象,以及丰富多元的意象表达,都或多或少受到了道家的影响,是道家思想的投射。

二、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写下大量山水诗,折射出逍遥游的思想

  李白在蜀中居住了二十多年,生活得逍遥自在,他家境算富裕,不用为生活操心。在读书学习之余,他广交朋友,游历了蜀中的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峨眉山、青城山等蜀中名山,并留下许多精彩诗篇。

  24岁那年,李白出蜀,开始其仗剑走天涯的漫游之旅。他经过三峡向东,沿路留下了不少诗篇。出蜀以后,他在吴楚等地漫游,说自己“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三年以后,他来到安陆,隐居在寿山。“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以后,在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前后,李白前往长安,并住了数年,可惜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后来又继续四处漫游,曾经隐居在嵩山,并与道士元丹丘结为好友。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时候,李白应唐玄宗之诏入长安,担任翰林供奉,原本以为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想到现实残酷,因为自己才华出众,又举止狂傲,遭到不少人的嫉恨,成为朝中权贵的眼中钉,只好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上书玄宗,请求归山。

  李白一生中,有大半的时间都是在漫游,他寄情山水,游历名山大川。他自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走走停停,写下大量山水诗。独坐敬亭山时,写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名句。经过天门山,他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为何热衷游历呢?我觉得这跟他仕途不如意有关。我们熟知的李白是大诗人,其实,他还是个有抱负的政治家,他在《代寿山大孟少府移文书》中说,自己的理想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想要的是治国平天下。

  而玄宗呢,下诏让他进京,只是看重他的诗才,让他写点诗装点下太平盛世,写些诸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香艳的句子,这显然非李白所愿。所以李白感到憋屈,最后请辞。

  回到广阔的民间,李白只能寄情山水,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来释放自己在政治上的不如意,他的做法和庄子的逍遥游有相似之处。庄子并非在最初就主张出世,而是对“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现实失望,与此同时,他也得不到王公大人的器重,心中抑郁不平,于是只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以追求心灵上的解脱和自由。

  李白也是如此,想治国平天下,无奈现实残酷,最后只能做出妥协,通过追求心灵上的自由,来慰藉自己。李白的放纵爱自由,跟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一脉相承。

三、想象奇特,气势磅礴,契合道家思想自由的观念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关于他的死,后人杜撰出酒醉后“入水捉月”的死法,非常符合世人对他的想象。他浪漫而不失赤子之心,所以他的诗想象奇特,一派天真。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小孩子大多想象力丰富,经常能说出奇妙的话。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尚未经过驯化,内心充满童真。

  李白是有些“孩子气”的诗人。月下独酌的时候,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喝到微醺的时候,他对月舞剑,“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在《把酒问月》中,他憨痴地问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他遥寄祝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送韦八去长安的时候,他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心可以跟随风动,真是神来之笔,让整首诗顿时生动起来。

  这些诗之所以想象奇特,不拘格套,就是因为李白有一颗“赤子之心”,他善良,纯真,对生命充满热情。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非常推崇“赤子”,在《道德经》中,他多次提到“赤子”。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就像是初生的婴儿,毫无心机。“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永恒的德不会离开,而是复归到婴儿的纯真状态。

  老子对赤子是赞美、推崇的,他们自然本真,没有心机也不会算计,却拥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他们的生命圆融自足。李白的孩子气,他天真、浪漫的“赤子之心”,跟老子的观念不谋而合,也难怪他会醉心于道家思想。

  除了想象奇特之外,李白的诗还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大多气势磅礴,雄奇瑰丽。在《赠裴十四》里面,他说,“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兴致勃发的时候,他“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仕途不如意,却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即便哀叹“行路难,行路难”,最后也会自我勉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最喜欢他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气势奔腾而下,雄浑壮观,让人禁不住生出万丈豪情。

  这种大气磅礴的文风,跟庄子颇为相似,庄子的《秋水》写得汪洋恣肆,在《河伯与北海若》这篇中,庄子写道,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这种汪洋恣肆、自由奔放的风格,应该是李白灵感的来源,他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有《秋水》的影子,但是境界更为开阔,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综上所述,李白的诗想象奇特,不失赤子之心,跟道家对赤子的推崇不谋而合。而他大气磅礴、奔放雄奇的文风,也深受庄子汪洋恣肆,奔放自由风格的影响。

写在最后:

  李白与道教结缘颇深,在《大鹏赋序》里,他曾经说过自己年轻时,见过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对方说他“有仙风道骨”,他颇以此自得。他还曾在齐州请道士高如贵为自己亲授道箓,有了自己的道籍,成为有牌照的道士。除此外,他对炼丹、服药等追求长生不老的手段,也深信不疑,他热衷学道求仙,还做过白日飞升的美梦。在《下途归师门旧居》中,他说,“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

  道家是李白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他诗中那些缥缈高远的意象,天真浪漫的想象,雄奇瑰丽的文风,都受到了道家的影响。而他寄情山水,写下大量诗歌的作风,正是道家逍遥游思想的体现。

  《莫砺锋讲唐诗课》读后感(五):编辑手记|《莫砺锋讲唐诗课》:一本“中国好书”是怎样炼成的?

  

庚子年初,疫情袭来。在中国人紧张抗疫的时刻,一批来自日本捐赠的医药物资刷了屏,纸箱标签上,写着8个汉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待中国疫事稍缓,中国则第一时间向日本捐赠大量核酸检测试剂盒,官方回复:“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这就是诗词的力量。千年以前的诗句穿越时空,引起普遍共鸣。这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无数人被这段佳话背后的文化意蕴及所传达的温情感动。人们再次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古诗词对人类成长及心灵陶冶的作用,相信美好的事物自有其韧性。

刚刚过去的2019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就策划出版了这么一本好书。2020年4月23日,备受瞩目的2019年度“中国好书”获奖名单揭晓,《莫砺锋讲唐诗课》入选文学艺术类十大好书。

2019年度中国好书盛典

曲折的约稿

得知获奖喜讯后,我马上向本书作者莫砺锋教授汇报。我有点喜形于色。但莫老师是那么淡定从容,说:“感谢大家对这本小书的喜爱,这本书能够获奖是出版社的功劳。”莫老师真是谦虚,他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大家,还曾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诗歌唐朝”栏目的主讲人,这么大的学问,他也只是说“唐诗犹如一座气象万千的深山”,而他不过是一个导游。

《莫砺锋讲唐诗课》

熟悉莫老师的人都知道,他在公开场合总不忘感谢程千帆先生,他将自己所有的学术成就都归功于先生的教导与指引;讲到《莫砺锋讲唐诗课》这本书,也不忘感谢恩师,直言说它是受老师所著《唐诗课》的启发与延续。

程千帆先生是中国著名文史专家,是公认的国学大师。

程千帆先生指导莫砺锋读书 拍摄于1980年

他门下的“程门弟子”与再传弟子,是一个享誉海内外优秀学术团队。莫老师是程先生培养的第一位博士,被称为“程门大师兄”。在程千帆门下的弟子中,程先生最器重和推重的就是莫砺锋,程千帆与其他弟子谈话,处处以莫砺锋为标准。

三年前,我还在媒体工作,一次采访,登门莫老家中。莫老师人很和蔼,却不苟言笑,讲话严谨全面、井井有条,对于采访者所提的问题,也绝不打太极或者浪费采访者的时间,他总会精准而又实实在在地回答每一个我所提出的问题。

后来,我到江苏文艺出版社工作。一次与莫老师博士生的偶然聊天,我得知莫老师与其夫人陶友红女士合著了一本书,于是我从手机里翻出莫老师的联系方式,冒昧地给他发了一封邮件,向他约稿。

当时我对这一约稿行为不抱太大希望,因为在我心里莫老师是著名学者与教授,平时联系他要给他出书的人太多了,我和他仅有一面之缘,况且我才刚到出版社工作,还没有任何编辑经验。但是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就收到了莫老师的回复邮件,他竟然答应了我的约稿(后来,莫老师与夫人陶友红女士合著的稿子变成了一本书——《嘈嘈切切错杂弹》)。这可真是意外之喜。后来莫老师告诉我,那次采访后,他对我有印象。

莫砺锋与夫人陶友红女士合著书《嘈嘈切切错杂弹》莫砺锋与夫人陶友红女士合著书《嘈嘈切切错杂弹》

收到莫老师的回复邮件后,我大喜过望,连忙将消息告诉了我的领导,他极为支持我的约稿行为,还继续为我出主意,让我马上全面搜集与整理莫老师的资料,进一步熟悉他的研究领域及学术成果,再拿出一个完整的策划案约一部关于讲解唐诗的普及书。隔了一周之后,我将“唐诗课”的选题策划方案发给莫老师,邮件发出后,莫老师许久没有回复。我想这个约稿方案大概是没戏了,全国那么多出版社盯着莫老师,他理应把稿子给专业的古籍出版社,或者是名气更大的国家级出版社。但是,大概两三周后,我收到莫老师的回信,回复中,莫老师没有完全拒绝我的约稿方案:“小唐,来信知悉。由于我平时教学工作较忙,加上精力有限,关于唐诗的选题,我再考虑一下。”

我觉得这大概是莫老师的委婉拒绝。约稿不成,有点灰心,但作为出版新人,不能轻视每本书稿,于是我将精力投入到编辑莫老师与夫人陶友红女士合著的文集中去。在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因多次与莫老师沟通书稿的编辑体例、成书形态等问题,渐渐与莫老师熟络起来。认定“唐诗课”这个选题方向后,我没有放弃继续争取莫老师稿件的机会,将第一稿的策划案反复修改后,再次发给莫老师。这一次,莫老师终于松了口,“小唐,关于唐诗课的选题,如果我精力允许,就尝试一下。”

《莫砺锋讲唐诗课》内封

莫老师初步认可后,我不敢放松,多次去他家拜访,向他请教,谈自己关于古典诗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点滴心得。莫老师总是不吝赐教,多有点拨启发。不久我起草了合同,希望能将出版事宜落实下来。莫老师是业内大家,我担心在拿到稿子之前会有意外发生。莫老师做事真是非常严谨,坦言希望将书稿完成后再签合同。2019年新年刚过,莫老师发来邮件,让我去他家中取稿子,我带了两个U盘过去(害怕拷贝失误),也顺利地与莫老师签订了出版合同。

可以说,《莫砺锋讲唐诗课》这个选题从产生到落实,期间虽充满曲折,但这对于我这个出版新人来说,也算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磨练机会。能有幸跟莫老师约稿成功,这一切都要感谢莫老师对我及文艺社的信任,他没有因我是出版新手而拒绝我、轻视我;此外,还要感谢莫老师真挚淳朴的为人处事风范,他口头答应的事情,真比某些人签的纸质合同更有信用。

“道”与“术”并重

好书的产生,永远是“道”与“术”最精密结合的产物,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它不仅来自前期选题策划时的设计和思考,也来自后期编辑加工阶段的经验积累及各出版环节的良好配合。

在当今这个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市面上一直以来都不缺少解读唐诗的图书,但同时具有权威专业与喜闻乐见特质的寥落晨星。《莫砺锋讲唐诗课》之所以能够得到读者与专家的认可,正是因为我们牢牢把握住了这本书的选题定位,让其同时具备了这两个特质,让它很好地填补了“某种空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优势。从这一点来说,它更有力地印证了“内容为王”的必然性。

“唐诗课”是一次面对大众的唐诗普及工作,无论私下谈话,还是公开讲座,莫老师总会提到自己以古典诗歌研究作为终身职业的内在原因是他在农村当知青时,过着苦闷而又看不到前途的生活,是古典诗歌给了他生活的营养,给了他灵魂上的滋润,给了他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

《莫砺锋讲唐诗课》内页插图

莫老师非常重视唐诗的普及工作,持续做了20多年。早在2008年,由他主讲的“诗歌唐朝”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一经播出,便被大批喜爱中国古典诗词的观众们所关注,反响十分热烈。这和他深厚的学养及良好的口才分不开,虽已古稀,但是无论在讲座上,抑或是面对记者的采访,他总能精准地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连标点符号都不会错。

莫老师用他深厚的学识及精彩的文笔,构建出“一个活泼生动的唐诗现场”,如何能让这本书在体量及编辑体例方面,呈现出莫老师在书中展现的这颗“中国人绵延不绝的千古诗心”,同时又能引起当下年轻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买了市面上的十多种同类书,调查研究,总结他们畅销的经验,反思他们滞销的原因。莫老师来稿量大,其中有一些稿件是写一些唐朝“非著名”诗人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十分专业、精彩,但作者过于冷门,可能无法吸引读者,还会使图书的成书形态变得过厚,从而影响阅读体验。我想与莫老师商量能否删掉部分内容,但不敢冒昧。因为莫老师在唐诗这个领域内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在稿件编校过程中,改动一句话我都要查许久资料,并及时向莫老师汇报。我将删稿的想法告诉了领导,领导给了我一些建议,比如文艺社最大的传统就是尊重作者,而最好的尊重就是让作者能得到与这个时代最匹配最准确的阐释。这需要真诚、耐心,以及富有技术策略的沟通。

隔几天,做足功课后,我鼓足勇气给莫老师发了邮件,谈了我的想法及相关理由。莫老师没有回复邮件,我心里有点惶恐,正不知如何是好,就收到莫老师来信说经过考虑,同意删减部分内容。说明我做的那些功课还是有点道理的。

离开唐诗,唐朝平淡无奇;因为唐诗,唐朝无与伦比。唐诗是中国人的血液,是中国人的性灵所在,是中国献给世界文明的珍贵礼物。

有了合适体量及清晰的编辑思路,在《唐诗课》这本书中,我对“时间”“幸福”黄昏”“四季”“佳节”“父母”“儿女”等主题做了归类与排序,根据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逻辑铺陈展开来,尽可能地还原莫老师心里那个“活泼生动的唐诗现场”。这一工作,不仅让这本书变得更有传统文化气息,也有了贴近年轻读者的风格;对于文学专业内外的人来说,都是“一堂杰出的唐诗课”。

像打磨艺术品一样,去做一本书

将出版工作者与读者二重身份打通,合二为一,是发现畅销书的可能方式。

在编辑《莫砺锋讲唐诗课》的过程中,我调研了市场上同类书的开本、版式、装帧设计、定价,还专门研究了诗词类产品线的封面文案。几十本书比较下来,我准备按照市面上最流行的方式来“包装”这本书:32开、精装、带彩色插图、定价适中。对成书的外观形态有了大致的想法以后,封面文案成了重头戏。“给中国人的唐诗课”这句话不仅是我阅读莫老师这本书的最深感受,也是对这本书最恰当的概括:对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可以是唐诗的深入赏析课,而对于想要进一步学习唐诗的读者来说,则可以作为唐诗的研修课。所以,“给中国人的唐诗课”这句话是我从头到尾都在坚持的定位。

莫砺锋教授

调研后,有了清晰的做书方向,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想让最终结果达到自己的设想与,依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仅拿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来说,它可真把我与设计师折磨得够呛。

封面设计之初,我询问莫老师的要求,他回复:尽量做到简洁,不可花哨,坚决不要腰封与广告词。作者的建议与要求是编辑永远都要考虑与参考的,特别是一些重要作者,但为了吸引更多读者、获得更广阔的市场,腰封和广告语有时候是必须要保留的元素,关于这一点,在具体的沟通中,我多次与莫老师通电话、发邮件,反复沟通之后,莫老师最终同意我在这本书的设计中使用腰封与广告词。

本书封面产生用“十易其稿”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其风格与定位要求其装帧设计必须是雅致的、古典的、简洁的,但我们还希望整体装帧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有视觉冲击力。

前前后后设计了十几稿,全部被毙。在大家都快没有耐心时,我去博物馆找灵感,无意间看到一幅宋代工笔画。又经过一系列调整后,这幅画被当作素材用于封面定稿。

做一本书,就是打磨一件艺术品。诚哉斯言也。

本文标题: 莫砺锋讲唐诗课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087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北京和灰尘读后感摘抄《尘曲》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