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7-12 10:58: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2

《江村经济》是一本由费孝通(著)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江村经济》精选点评:●一个村子的发展●拖了好长时间终于补上。。作为以观察为唯一研究方法、没有定势模型框架的一部产

江村经济经典读后感有感

  《江村经济》是一本由费孝通(著)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江村经济》精选点评:

  ●一个村子的发展

  ●拖了好长时间终于补上。。作为以观察为唯一研究方法、没有定势模型框架的一部产出,费老环环相扣又次第推进的清晰条理让人佩服。至于内容,诱人感慨的地方太多。从土地归属,到工业组织形式,到经济形态的变迁对传统社会关系的冲击,书里的问题和现今的对应赤裸而让人百感交集。就在我对那些宗族关系、个人情感的描绘感到切近之时,或许需要悲哀的是,八十年后的如今,作者的希望“未来的一代”“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正视”的“我们时代的”问题,正以N.0的形式延续。

  ●就看了中文,可能翻译得不是很好吧。并没有期待的那么好。没有特别强的逻辑性感觉不严密的地方也很多。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学过经济学的人来看就会觉得叙述特别冗杂。果真是文科生啊!不过因为描写的村子和浙江北部的乡村很相近,引起了我不少的共鸣!

  ●这是写1930几年的事啊,但是也学到了一些历史的进程,有意思

  ●Anthropology was a romantic escape from our over-standardized culture.

  ●很好的田野研究著作。不管是婚姻、生育、性别关系、职业等,背后都有着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内行应该可以从书中学习方法论和案例,外行随便翻翻就好。

  ●中英文对照着读有不少有趣的点,比如讲到农村历法其中的万年历的时候,把诸事不宜翻译成Good for nothing,Bad for everything. 真的是能切实体会到翻译艺术的精妙。费老的这本书(论文)奠定了他在社会学上的地位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中分析社会制度并把各种因素结合起来讨论问题的方法值得学习。 全文读来无不暗自称是,原来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可以以文字的方式这样表述出来,更能显得深刻。

  ●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核心记忆,华夏儿女的ghost啊。

  ●全书可以作为田野笔记的写作范本!第十一章写土地所有制和财产分配制度,第十二章写经济改革对象和具体措施,第十四章写比较简单的农村贸易,第十五章写筹措资金的几种典型方法。最后第十六章说明中国农村土地问题需要靠发展农村工业从根本上解决。最后五章可以再看,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借鉴。

  ●读的很快,基本理解了先生的意思。这些东西扎根在脑子里,因为生活也是这样过的。之前看了毛主席的社会调查,也是类似的内容。农民苦啊,只有认清目标,才不会辜负我们曾经承受过的苦难。社会学很有意思,或许现在看来很快很理解,但却是给后来的子孙们留下非常宝贵的资料。看最后的附录,其实有点感受到了文人之间的对立。原来社会学得发展也是有过程的。如此做学问,摸清楚一个地区的矛盾、日常、联系方式、民风民俗,这些信息如果能够毫无保留的传递到领导阶层,可以使得管理、政策更为合理。兼济天下,是我的责任。从商业的发展,到互相的关系,再到工业对于生活的影响,地形,江村的昨天就在眼前。

  《江村经济》读后感(一):兼济天下之风骨

  Our sacrifices and the hardship we are undergoing shall stand vindicated only if we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with oneness of purpose and clarity of vision.

  我们只有齐心协力,认清目标,展望未来,才不辜负我们所承受的一切牺牲和苦难。

  《江村经济》读后感(二):三农问题势必要在文化范围内解决

  读毕解决了很久以来的很多疑问。关于乡村的生活、经济、哲学,制度,以及它们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变化。

  在书中,民国时期的中国,农民们处在保守与改革的潮流中间,但求一份利润,其余一概不过问,以至于对“农民自己的工厂”完全不放在心上,依旧把多余的人口放在低效的生产模式以求稳定。

  前两天在知乎上,有人问我何为糟粕,我想了想,说,糟粕就是阻碍生产力适当地发展的事物。现在想想有些偏颇,毕竟是稳定的哲学理念造就了中国文化,但同时也让她与世隔绝偏安于一隅。这与乡村的经济、生活方式不能说没有极大的关系。

  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没有降温,依我之见,要彻底解决一些问题,必须从文化问题着手。从形式和心理上适应经济的现代化潮流,在稳定的基础上改造和修正富有经验的道路,等等,都需要乡村和城市以及全社会的努力。届时,我相信三农问题将和其他社会问题一并得到较好的解决。

  《江村经济》读后感(三):这才是真正地做学问

  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博士论文,又是一本相见恨晚的佳作。中英文都读起来很顺,我喜欢这样文字,朴实而真正有内容。彭剑锋老师上课时说他这个中国第一位人力资源硕士、华夏基石董事长、中国最出名的人力资源教授是最低层次的教授,因为升级需要各种论文限制,他觉得很多论文都没用,不想写没用的论文,不想制造垃圾,我觉得他说这话内心是骄傲的,同学们也是认同的。但是像《江村经济》这样的论文我觉得应该不在此列,因为这是值得写的,值得读的,真正地观察、分析、思考着现实,这才是真正地做学问。

  这本书还意外地勾起了我对中国农村发展未来的好奇心,从偶尔回老家扫墓所见到朋友圈偶尔只言片语,都让我疑惑中国农村将走向何方。儿时记忆中的江南田园风光变成了今天的空心村,渐渐失去家族作用的祠堂为了防止小偷的继续破坏用铁杆焊住,象征着大家族向分散的小家庭的变化,没有人想种地,年轻人匆匆去了城里不想回来。同样的村子,根据老爸的回忆,生产队的年代,爷爷兄弟们相互帮衬,作为乡里第一个自费架线进电的村,开办村企业砖厂,集体灭蚊灭蝇干净卫生,三年自然灾害也没人挨饿,临村人会偷偷到他们的田里捡漏,简直是他们村的高光时刻。有时候,我也会想穿越到过去,看看发展到底靠什么呢?偶然、必然?

  去年拼多多上市引起争议的时候,创始人提出五环内不懂五环外,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对知识分子们的讽刺。而快手的高官在宣讲中,也提到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中国本科生只占到全国人口的4%多点,这个比例低得配不上我们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许有文化的专家们还是少写点八股论文,少上电视说点不痛不痒的意见,多去看看真实世界,认真做点教育,做点实在学问吧。

  《江村经济》读后感(四):唯有超越时间,才能称为中国人类学田野调查鼻祖

  首先说下书的版本问题,《江村经济》作为一部人类学的经典著作,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并且都再版了很多次,可见其生命力之旺盛。如费孝通先生自己在序言中所说,《江村经济》本是自己在伦敦大学读博时的一篇博士论文,后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推荐下出版成书。这篇论文或者说这部书最早是用英文写的,因此这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双语版无疑成为了最佳版本。

  费孝通的博导马林诺夫斯基在序言中称《江村经济》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通常西方人类学家的实地考察都会选择非洲部落或太平洋小岛的一些原始族群展开,因此人类学研究也常常成为一种异国的崇古的猎奇写作。而费孝通偏偏选择了自己国家的人民进行观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人民中间进行工作,并且还真研究出来一些成果。使我们能够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来扩展对整个中国社会的了解,它成为了显微镜下的中国缩影。

  《江村经济》虽说原是一篇博士论文,但其丰富程度却让如今的大学生汗颜。全书主要从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乡村经济系统和社会关系着手,分析了中国人特有的“家”的概念、家族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的扩展、户与村的关系、生活内容、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和土地问题。

  虽然《江村经济》研究的是20世纪初期的中国乡村,但即使是现在读来也一点都不显过时,这大概也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一方面,江村经济分析的是中国人“家”的内涵,尽管经过了独生子女时代以及一系列的城市化,中国人的家观念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变化,因此不管在一线城市还是在三四线城市,都可以看到家长们对年轻人的催婚。

  在蚕丝业章节中,作者把这个小小的乡村放到全球的格局中,早在20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变化就足够影响到中国的一个普通乡村,当然其中也有前提,即乡村的蚕丝业处在国际贸易的链条之中。而如果把时间放到现在,大概没有几个乡村能够正真脱离全球化的影响,一场中美贸易战能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另外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也预示了部分乡村的衰落命运,乡村经济的崛起释放了妇女的劳动力,当妇女走进工厂,男人从田地走出来时,乡镇或城市出现的新职业和新岗位就成为一个抽水泵,源源不断的从乡村吸收劳动力,接着小城市变成大城市,大城市变成超大城市,而乡村则只留下留守老人和儿童,并且逐渐走向破败,直至消失。

  如果想对中国社会关系进行溯源,那么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都是非常值得推荐的。

  《江村经济》读后感(五):致敬费先生·速度与迷失

  1929年,费孝通先生因“治病人先得治社会”从医科转学至燕京大学社会学,1938年获伦敦政经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这篇《江村经济》便是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原文为英语。 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引发了中国乡村丝业的衰退,“改变了国内乡村手工业的命运。” “1934年生丝价格跌到前所未有的更低的水平。……同样质量的丝,1934年的价格水平仅为1930年的三分之一。” “农民已经尽可能地将礼仪上的开支推迟,甚至必要时将储备的粮食出售。” “农村经济越萧条,资金便越缺乏,高利贷亦越活跃——这个恶性循环耗尽了农民的血汗。” “我知道一个实例,借债人死的时候,债权人便抢走死者的女儿,带到城里作他的奴婢。” 费孝通笔下的凋敝民生在我们看来可能不过是一个个数字,一页页历史,可是那些就发生在他的眼前,是他对面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令其痛苦的事实。 他怀着美好的愿望:“技术改革所得到的利益应该归于参加生产的人们。” 也有着天真的想法:“我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引进科学的生产技术和组织以合作为原则的新工业,来复兴乡村经济。” 同时他也意识到:“但如果没有社会组织的相应变革,技术变革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一个较好的信贷系统可供农民借贷,否则不在地主和高利贷是自然会产生的。”“为了生产,引进新的社会组织,变革力量也必须传授新的社会原则。” 变革势在必行,但局势的变化让他的变革梦想变成了泡影。“日本人占领并破坏了我所描述的村庄。……我的人民肩负重任,正在为当前的斗争付出沉痛的代价。” 但他仍怀有勇气,对这片故土,对未来充满希望:“然而我确信,就算有过去的错误和当前的不幸,通过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将再一次以一个伟大的国家屹立在世界上。” 我想今天,他的希望算是实现了吧。 自工业革命以来,短短二百六十年间,时代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时至今日,世界人口已近八十亿,基于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先辈的文化传承,技术、体制、思想的变革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人类天生便具有出于对未知的恐惧的心理惰性和倾向于减少能量消耗的生理惰性,但这个时代迫使我们发展生物性的另一面,竞争性和演化性。毕竟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不变革不仅可能挨饿,还可能挨打。 李光耀说:“如果你赶不上,就会停留在社会下端。你的工资上不去,是因为你的生产力不够。”孟子的“生于忧患”在这个时代恐怕已经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不得不”的行为。 二十年前,官方媒体常常驳斥“拜金主义”,如今,这个词已经变成了历史名词,以至于一些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行事作风渐从人们生活中的不屑谈资转为效仿对象。 “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那点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没了。”(沈从文《长河》) 有时候看这时代,好似看电影,快得分不清真实与幻像的边界。庄周蝶梦,南柯蚁聚,转眼便是一生。 又近岁末,太快了。 2019.11.30

本文标题: 江村经济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8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英格兰宪政史》读后感精选经济学爱上狐狸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