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流浪者》是一本由[美]杰克·凯鲁亚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一):我也想成为“垮掉的一代”《达摩流浪者》是杰克·凯鲁亚克的自传体小说。1957年的《在路上》
《达摩流浪者》是一本由[美] 杰克·凯鲁亚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一):我也想成为“垮掉的一代”
《达摩流浪者》是杰克·凯鲁亚克的自传体小说。1957年的《在路上》问世后,他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跻身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著名作家行列。对于“垮掉的一代”这一词我很喜欢,挑战那种表面做作得体的传统价值标标准,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讨厌机器文明,如果可以,我也想成为“垮掉的一代” “当我厌倦了文明的时候,就应该背着个背包,到这些深山野岭来走走。”当我厌倦了这一切,倍感压力,莫名其妙想哭的时候,也想如此,换成现在的流行语大概就是——我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看陌生的人,不用在乎体面。 “现代人为了买得起冰箱、电视、汽车和其它他们并不是真正需要的垃圾而做牛做马,让自己被监禁在一个工作——生产——消费——工作——生产——消费的系统里,真实可怜复可叹。”看到这段话让我觉得我真是被现实奴役的可怜虫,为生活奔波,可是又有几分是需要的呢?超前消费那么多,可是又有几分是真正用到的呢?最可怕的不是深陷其中做牛做马,而是懂得了其中道理却逃离不开。 “很多人都是这样,他们都把自己当成在梦中一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只有痛苦或爱或危险可以让他重新感到这个世界的真实。”经历过人生的起起伏伏,碌碌无为,也曾想草草了事过完余生,真的是爱挽救了一颗正在枯萎的内心,也许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寻找另一半,找寻自己生命的意义。Oever youthful, O ever weeping——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二):一直寻找,一直在路上
这本书最先让我迷住的不是文字,而是出版社插入的凯鲁亚克的绘画作品。各种用炭笔、丙烯、油彩、油画棒等工具绘制在纸本、布面等材料上的画作。大多都是比较抽象的作品,但是却能从线条、颜色上感受到绘画者的情绪。
我觉得这才该是艺术本来的意义吧,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审美而进行的排列组合。
之所以会这么想,也是和职业有关。作为一名小幼师,对于不太会表达自己的孩子们来说,用笔涂涂抹抹是他们传递信息的途径之一。大部分的成人会更喜欢在外面上过美术班的小朋友,因为她们能画出来完整的一幅作品,而同龄没有受过训练的小朋友,往往只是喜欢随意涂鸦线条和色块,即使能画出简单的图像,也还不能称之为一幅完整的作品。
这大概就是国人想象力受拘禁的开端吧,也是渴望迎合别人、得到他人认同的起点。大概也是我们很难有经典作品甚至流派出现的原因之一。
写作其实也是和艺术一样,是自我所见所闻结合所思所想而表达出来的文字版本,所以“垮掉的一代”即使会被主流社会诟病,也不妨碍它会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流派诞生、兴起并且流传至今。
因为他真实。
并不是酗酒、嗑药、辍学就是自由,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的人辍学了也不会是比尔·盖茨,甚至连生计都难以维持转过来还要告诫下一代要好好学习;更多的人即使用酒精药物寻找灵感也无法记录下所看到的那个迷幻世界;更多的人就算去过西藏青海也不一定洗的干净自己迷茫的心灵,横跨了山川湖泊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发。
垮掉的一代其实重点并不是垮,而是他们在垮掉的时代里想要挣脱陈旧的规则寻找真正的自己,这才是他们始终在路上真正的意义。
以前英语老师说,英语是一种很随意的语言,它可以边想边说,所以英语里会有很多长句,会在一个名词后面跟着各种从句。我终于在凯鲁亚克的“自发性写作”里见识到了这种比阅读理解文章里还要长还要难读懂的长句,但也是因为这样会觉得挺有趣,让文章变的就像作者的大脑翻译器一样,即想即写,倒也真诚坦率。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三):嬉皮式的“精神流浪”,我们在路上
杰克凯鲁亚克创作的《达摩流浪者》直观地表达了作者渴望“精神流浪”的内心。凯鲁亚克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摆脱来自各方面的约束,于是寄情虚构文学,以文字的方式吐露自己真实的内心情感。书名《达摩流浪者》直白地预示作者渴望皈依自然,去过一种淳朴直接生活的愿景。通过创作、行文和朗诵,作者与读者都逐渐走进了一个充满浩瀚星空、生存条件恶劣的“原始美国”。
凯鲁亚克被誉为是美国“垮掉一代”的灵魂人物之一,尽管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称谓,但耐不住他是“垮掉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的创造者之一。在与同为小说家的赫伯特亨克(Herbert Huncke)聊天时,亨克首先用“beat”一词形容那些身上只剩下铜板的年轻人而有意思的是凯鲁亚克接下话茬说:“我从头到脚都已经被整垮了。(I am beat to my socks)。”袜子“socks”是英文里一个很有意思的物象。如果我们在脑海中想象一个流浪者的袜子应该是怎么样的,浮现出的必定是一双或一只臭哄哄、脏兮兮到看不清原有颜色的袜子,或许这只袜子还因经年累月得不到清洗而变得有些僵硬。这种类型的袜子使人反胃到家但确实是那些被生活所累甚至被击垮的人可能会拥有的东西。流浪可能是被迫的也可能是自愿的但无论是哪种类型,流浪者必定是徘徊在主流社会的边缘,不为世人所接受。书中的“达摩流浪者们”并不在乎是否收到社会的认可,甚至希望用他们那漫不经心的口吻说出惊世骇俗的话语,整一整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正常人,例如在第二十七章“花哨婚宴”中“达摩流浪者”之一的贾菲就曾在受邀参加他妹妹的婚宴时说:“我可以裸体参加吗?(208- 209页)”。这样惊世骇俗的话语却并没有引起早已对这种情况司空见惯到木然的家人的强烈反应。贾菲的妹妹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想怎么样都行,来就是了。(209页)”或许作者凯鲁亚克在他的群体圈子之外受到的待遇,不咸不淡。
随性姿态(Spontaneous prose)和自发式创作是描述凯鲁亚克为人处世和写作手法最好的两个语汇。在1986年由理查德雷纳和刘易斯麦克亚当(Richard Lerner and Lewis MacAdams)导演的采访纪录片《在凯鲁亚克身上发生了什么?(What happened to Kerouac?)》中有不只一个曾经和凯鲁亚克交谈过的亲朋好友认为他(凯鲁亚克)有他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随性而满不在乎。落到纸上,凯鲁亚克在写《在路上(On the Road)》和《达摩流浪者(Dharma Bums)》时,这位“垮掉一代”作家直接将语句敲在一张十英尺长的电传打印机纸上,不加删减或断句。这种独特的自发式创作引得楚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对凯鲁亚克自发性写作方式的经典评价:“这不是写作,而是在打字。(That is not writing, it is typing。)”这样的行文引得那些熟悉正统文学的读者阅读不畅。长句接长句,就像竹筒倒豆子,但渐渐地,部分读者会发现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反而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静心妙用。脑海中的字句像是在有节奏地律动,近似念经冥想。
从故事角度出发,《达摩流浪者》讲述了一个嬉皮流浪者的生活所闻,颇有一种徒步美国公路片的味道。2019年播出的纪录片《一路向南:到世界的边缘》有点像这本书的纪录片版,大大咧咧、粗狂淳朴。书中故事不缺林星点缀的幽默,有些粗俗、有些讽刺,令人忍俊不禁或莞尔一笑。套用凯鲁亚克翻译一首寒山诗作为整本书的总结:
《登陡寒山道》
唐 寒山 凯鲁亚克译
登陡寒山道,寒山路不穷。
谿长石磊磊,涧阔草濛濛。
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
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四):人生别无其他事,一路修行到绝顶
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
拿到这本作家榜经典文库推荐的达摩流浪者,首先就被它的封面深深吸引住了,远处的群山若隐若现,恍惚如烟雾,宛转陵峦足。那轻柔的月光洒满大地一切像披上了一层银纱,烟雾迷蒙里我的世外桃源,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在最高峰上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圣洁沉静的世界,所有的景物都是宁静。没有喧嚣,没有吵闹,没有马达声和手铃声,心走到这里,才会睡着。一颗心,一弯冷月,有孤独的身影,没有孤独的心灵。灵魂就是从最初的原始,回到最后的原始,轮回也是过程。
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本禅的修行集,他的写作本身就是修行, 之后的不断研读也是修行。他的体裁不像小说必须章节连贯,以散文的方式进行心理描写,很有层次地剖白内心,有时读起来也会觉得沉闷。想弄清作者的真实意图,首先应了解书中反复提起的心灵导师寒山的作品。出版社很贴心的随书附赠了寒山的诗词,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提到作者的偶像寒山,总觉得这个名字特别耳熟,果然美国的另一位作家比尔波特也翻译过《寒山诗集》,同样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接触了一些中国的佛道经典,深感其中的微言大义,寻访静谧的隐士与禅心。
疑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外国文学作者追崇寒山的诗词,跨越时间空间来接力翻译和传播,从他们撰写的书中,我们看到了西方人对东方哲学的了悟以及一颗慈悲心,《空谷幽兰》如是,《达摩流浪者》也如是。
胡适将寒山、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的三位白话大诗人。台湾黄永武指出,唐人中以诗来写禅理,写得最多,写得境界最精湛的,应该是寒山。寒山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接近口语,形式自由、感情朴实、语言通俗,像画画的白描一样优美趣味,富有生机和感染力,其艺术风格又耐人寻味,蕴藏着神秘的禅机哲理。
“似儒非儒,非儒亦儒;似道非道,非道亦道;似僧非僧,非僧亦僧;似俗非俗,非俗亦俗。”
从整书的结构上看,前面部分的叙事略显冗长,实在拖沓乏味。看似于情节本身没有太大关联,但对作者写作动机的解释交代,是不可或缺的,有前因铺垫才牵引出这场找寻自我的心灵修行。
荒凉峰繁星夜山火瞭望者,永远年轻永远流泪,北行的旅程里,无限的风筝尾巴无尽河山,空与觉醒的达摩流浪经,所有的结局总是泪水。在旅行中处处都能体味到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的禅意,途中难免近乡情怯患得患失。
但所有这些,如梦如幻如是如非,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梦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五):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今天的标题,可以说是我的座右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句slogan,我从QQ空间那个年代用到了微博、微信,算下来得有十多年,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MIDI音乐节的宣传视频上,回想那个时候,真是敢爱敢恨,满身少年心气,似乎总在找寻,敢于直接尝试,哪像现在遇事先思考,踟蹰不前,当然最终也找到了我所喜爱的,比如MIDI音乐节这个属于年轻人的乌托邦,就是其中之一。似乎越说越远,我们说回今天的这本书籍《达摩流浪者》,他的作美国作家者杰克·凯鲁亚克,他有一本书想必很多人没看过也听说过,名为《在路上》,前段时间进入了公版期,因此名声大噪,杰克·凯鲁亚克及他的作品,似乎成了热爱摇滚音乐亦或喜爱生活在路上的青年,怎么也绕不过去的话题。当然还有不少人拿他来作为一种精神标签贴在身上,真正不羁的灵魂不会真的去计较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里有国王般的骄傲。
太湖迷笛营中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达摩流浪者》系杰克·凯鲁亚克于1958年创作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达摩流浪者》是凯鲁亚克出版《在路上》之后,紧接着就开始创作的。曾有人对《达摩流浪者》如此定义,它是凯鲁亚克最精彩的自传体小说,书中宣扬的自由上路、追求理想与爱的理念影响了六十年代整整一代的西方青年,并为六十年代追求独立、反叛和自由的思想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如果你了解凯鲁亚克就会明白,在创作《在路上》时,整部小说被28岁的凯鲁亚克用大约三个星期的时间在一卷36米长的机打纸上一气呵成,依靠能激发他脑力思维的咖啡用12万字的语言让内心展现出的挣扎就此安静的在纸上爆发。对比来看《达摩流浪者》的写作时间更短,仅仅11天。因此,如果你读完《在路上》接续阅读《达摩流浪者》能清晰的感受到,疲惫不堪的旅者飞驰不停的奔行在美国大陆上一条自远方延伸而来的路上,同时这条路贯穿这些书页,又延伸而去直到尽头,尽管路遇的行者或搭车行路的人各不相同,但都是同一位讲述者。
书中故事的散发着凯鲁亚克独特的写作风格,创作时想到哪写到哪,内容不停顿,不设限,不删改,任由内心倾吐并将其迅速记录下来,像一名乐手在演奏萨克斯风,把一个乐句吹到直他透不过气时才稍作停顿。“蹿上一列洛杉矶开出的货车在一九五五年九月下旬的一天正午我攀上一个挂斗躺下来把我的野营布袋搁在脑袋下面盘起双膝凝望云团就这样我们一路向北开往圣芭芭拉。”阅读时大脑不觉的就会去虚构架设起文字所处的画面,动作的描写,时间的描述,环境的描绘,在故事的开头完整的表明完整环境和事件的全景。
杰克·凯鲁亚克达摩与流浪者,“达摩”是南北朝时,从印度来中国传播佛法的僧人,是禅宗的始祖,金庸说他会“少林七十二绝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在路上》中他们体会生命本身带来的欢乐和痛苦,那种生活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他们的眼光无限迷惘,找不到方向,他们是一群在生活上彻底垮掉的人,但他们依旧在路上。在经过精疲力竭的漫长放荡后,开始笃信东方禅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达摩流浪者》中同样,凯鲁亚克着力突出如何把理想主义的“空”落实到真正需要承担的当下生活中来这一主题。而“流浪者”,流浪并非漫无目的的随波逐流,每个人都有一个将要前去的所在,贾菲的日本,雷伊的荒凉峰,斯特拉森的龙安寺,只是他们会以随性,疯狂,或孤独而不为他人理解的方式去完成,每一个主体也从未失去对自己命运的掌控。
在我非常喜爱的民谣歌手万晓利万总的《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专辑中,有一首歌的歌名就是《达摩流浪者》,“沿着这条路一直朝前走,在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路口,你可以向左转也可以朝前走,但是你不能停留……这里没人歌唱,没有谁能将你阻挡,……背着背包不停跳跃,不去想下一步会在哪里落脚,眼前巍峨高山脚下蓝色湖泊,让你安宁喜乐,……心里怀着春天,平静孤独快乐幸福,在这条没有行人的路上,那钻石般的光芒永远年轻,永远的热泪盈眶。”万总的歌词很浅白,非常口语化,因此无需做累赘的解释就能让聆听着听懂他对达摩流浪者的理解。网上说万总1971年生于河北的一个小县城,大专毕业后工厂里做工结婚生子,在1994年辞掉工作,过上流浪歌手的生活。1997年来到北京,开始在酒吧唱驻唱,挣钱养家糊口。如今的他,大隐隐于市,定居杭州。想必这些年中,他应该体验了不少类似凯鲁亚克十的旅程吧,不然怎能把《达摩流浪者》用歌声诠释的如此清晰并付诸于自己的生活之上。
歌曲链接: 万晓利 达摩流浪者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六):初代背包客,抓马穷游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穷游成了一种风尚。大冰在书中塑造的西藏如此令人着迷,跌宕起伏的江湖故事让人心驰神往。不需要多少钱,只要有一颗向往远方的心,说走就走的行动力就能实现“去远方”的梦想。看过一则网络故事,文艺女青年裸辞工作,扔下男朋友独自一人穷游西藏,回来时被男友发现出轨,竟然向男友解释:“解放天性”。在美国历史上,也曾经有过这样一群年轻人,热衷于穷游,这本《达摩流浪者》就记载了美国上世纪50-6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穷游故事。
达摩流浪者7.1[美] 杰克·凯鲁亚克 / 2020 / 中信出版社本书作者杰克凯鲁亚克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传奇作家,被视为“垮掉的一代”精神偶像。出生于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印刷工,曾开办过自己的印刷社。杰克凯鲁亚克曾经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大二后辍学,先后从事过轮船厨工、加油站服务员、水手、报纸撰稿人、火车司闸员、电影公司编剧、冷饮店柜员、行李搬运工、建筑工人等。凯鲁亚克本身就是“垮掉的一代”,生性自由散漫,不受传统束缚。29岁结束横跨全美的旅行后,用三个星期完成了“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在路上》。这本《达摩流浪者》是《在路上》的姊妹篇,仅用了11天就完成了。
我读的是中信出版社大星文化出版的《达摩流浪者》,不得不夸一夸这一版的设计,真的太美了!赠品太用心了!贴心赠送了机票式书签、地图、背包清单和寒山诗集。这本小小的寒山诗集印刷精美,排版精妙,部分诗歌有英文翻译,朗声阅读英文诗歌,有一种走入了小说的奇妙感觉。我真的被这一版的包装和赠品所打动。
初代美国背包客的故事更加精彩!向往自由的青年诗人雷伊,常年背包游历四方,在旅途中他遇到了逍遥率性的禅修者贾菲。俩人意气相投,一起踏上了追求自由和禅理的旅程。这一路有很多奇遇:与老厨师的对话中顿悟禅的含义;在山间偶遇有灵性的小鹿;疯狂又神奇的雅雍禅修。有趣的是,“垮掉的一代”非常崇拜唐代高僧、隐逸诗人寒山。寒山诗经被奉为精神圣经。当然,我觉得这有点像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刚好寒山的作品相对浅显易懂好翻译,他生性旷达,随心的行为作风深受“垮掉的一代”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凯鲁亚克的写作手法也非常特别,作者称之为“自发写作”,也就是随思随写,不停顿,不设限,不删改,任由内心倾吐并将其迅速记录下来。刚开始看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确实头疼,但是逐渐就被作者无与伦比的文学才华所打动:敏锐地感知、准确的表达和丰富的内容。比如书中关于贾菲的一段描写:“大学无非是些专事美化的学校只为粉饰中产阶级的无个性后者通常会在校园的外围找到它的完美表达在一排排富裕宅邸里户户都有草坪间间都有电视机人人都在看着同样的东西想着同样的东西与此同时这世上的贾菲们却在旷野里徘徊以倾听旷野中呼喊的声音,寻找群星的迷醉,寻找无相无奇无度之文明点起源那黑暗玄妙的秘密。”这一段对于美国中产阶级和美国大学的描写真是太妙了!让我忍不住想起了《优秀的绵羊》这本书,寥寥几句基本道出了《优秀的绵羊》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传统的中产阶级和新生的“垮掉的一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垮掉的一代”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他们生于二战之后,被传统所束缚,叛逆是他们的武器,想要努力的发声,活出自己的精彩。
这本《达摩流浪者》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对于美国的影响深远,著名企业家、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曾经去过印度灵修,与凯鲁亚克有过相似的经历:不肯承认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或许是一种巧合,但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了美国的一种社会文化。如果你想了解美国文化,了解“垮掉的一代”文化,一定要看看这本《达摩流浪者》。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