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07-02 10:58: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6

《复活》是一本由(俄)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5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复活》精选点评:●罪与罚与赎●让在这场旅途中的人,都可以得到救赎。●跪着重读!“无论什么人,有时候是按照自己的

《复活》读后感100字

  《复活》是一本由(俄)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5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复活》精选点评:

  ●罪与罚与赎

  ●让在这场旅途中的人,都可以得到救赎。

  ●跪着重读!“无论什么人,有时候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去生活,去做事情,有时候按照别人的思想去生活,去做事情。在多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思想去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按照别人的思想去生活,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区别。”

  ●

  ●和忏悔录的思想保持了一致,涅同学就是老托的代言人啊。上下奔走的部分并不好看,所以很快读完了。

  ●没有宗教信仰让我始终无法理解马太福音中的训诫。“一个人打你的左脸,你便将右脸也向他伸去。”“尊敬你的敌人,爱你的敌人。”所以我觉得涅赫柳多夫的复活显得有点飘渺,又有些不耐推敲。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小说题材啊,却以宗教信仰的空白让人觉得意兴阑珊。

  ●聂赫柳多夫在拯救玛斯洛娃的同时~他也来了一次华丽丽的复活~至于后来怎么样~我们谁也不知道~

  ●名著

  ●再也没有读卡列尼娜的感动。难得文学中见西伯利亚风土。“理解上帝的全部安排,我是无能为力的。然而,去执行铭刻在我良心上的上帝的意志,我却是能够做到的”。一种感觉,好像上层不凶恶,只是他们被蒙蔽了,不知道民间遭受了什么。托翁关于经济的理念现在证明都是错误的。

  ●“给这本书打五星是因为满分只有五颗星。”

  《复活》读后感(一):体现了托尔斯泰的宗教观

  小说大段地描述涅赫柳多夫的内心活动,实际反映了托尔斯泰本人的认识和态度:农民应当拥有土地,监狱里关押着的犯人罪不至此,政府官员的冷漠、无原则……在描写这些问题时,托尔斯泰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个人立场,对官员极力讽刺:他们对待公事时松懈敷衍,只谋求个人升官发财和虚荣心的满足,毫不关心每一条命令怎样影响个体的命运。同时对底层民众深切同情:地主从农民的手中“偷来”土地,然后用残酷的手法维护这份不正当的财产;对于监狱中的犯人,他这样描述“社会对他们犯的罪远大于他们对社会犯的罪”。小说的最后从宗教的角度解释了这些立场: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罪的人,因此任何人也不可能去惩罚他人或改造他人。世间种种惨象,都是因为有人想用生硬的办法做本来就做不到的事(指改造他人)。

  小说中涅赫柳多夫正是在监狱探视,上诉和流放途中认识到上述观点,完成了精神的复活。他的身世、观点和作者托尔斯泰高度重合,无疑托尔斯泰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格。读者通过涅赫柳多夫见识、思考,可以说他是唯一的主人公。与他相比,其他的人物多少显得有些苍白。对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堕落后的心理描写一段很深刻,具有群像特点。但是她的觉醒过程却缺少心理活动,难道只是简单归于爱情的感召和同伴的作用?

  另外,涅赫柳多夫的转变有些突兀,只是在庭审中见到堕落的玛丝洛娃就一改过去的习气,下定决心娶玛丝洛娃赎罪,并与交往的上流社会家庭断绝来往。转变得过于突然,宗教气氛很浓,使得涅赫柳多夫的形象有些不真实。

  《复活》读后感(二):本来只是想写一个短评,字数太多自动跳成书评以后

  怎么说,读的时候有很多话来着,读完以后反倒不知道怎么开头。

  读的时候,看涅赫柳多夫做那些帮助犯人的事,当时真的觉得特别麻烦,我都替他不想去惹那些上流社会的人,可能我就是那种不愿意放弃自己利益的人。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什么的,除了字面意思以外,有什么区别呢?真的存在完全的公平吗?不,没有的。人们斗争,为了得到平等的权利,可是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平等的权利可言。社会风气滋生了罪恶,让人看到心的恶。可是倘若把那个人放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下,他也会成为一个美好高尚的人。永远不要考验人心,人心最经不起考验。

  结局涅赫柳多夫发现自己既没办法像监牢中的政治犯一样彻底站到那边去,又没办法拯救自己所看到的犯人,于是改信上帝。他翻开马太福音读,书上说要以德报怨,要卑微到尘埃里去。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复活,我却觉得挺可悲。这似乎更像是他自知无力改变做出的应激反应。

  我也因此结局看清楚自己现在坚持的事内核是什么。人生艰难,有时候想想,信仰与没有信仰,是不是为了得到快活而活都没有分别。我比起当年,如今在对待上帝和信仰上确实虔诚多了,为了求心安,每天想的尽是做些善事,希望能无愧于心。但其实这也只是我对世界失望以后的反应。因为自知无力改变,甚至连自己都无力改变,更别说改变他人。我们总不能想什么做什么,我们身上还背负了很多,除去替父母朋友背负的,最大的重量更来源于自己。是因为自己觉得不行这样,才有最终的焓变熵变。救别人?呵呵,还是先自救吧。

  算了算了,一个书评我竟然瞎说了堆没用的…权当写了个日记。

  《复活》读后感(三):走道德的自我完善之路——读托尔斯泰《复活》有感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设了一个永远的谜局,玛斯洛娃最终选择了西蒙松,究竟是真的爱上了西蒙松还是因为深爱聂赫柳多夫而想给他解脱和自由?我更偏向于后者。小说中曾提到,监狱中的玛斯洛娃被聂赫柳多夫所感动而再一次爱上了他(毕竟是初恋,还是有感情基础的),身份的悬殊使她从良心上无法接受聂赫柳多夫的结婚请求。在聂赫柳多夫诱奸她丢下一百卢布一走了之后,她是恨过他的,她也因此而沦落风尘。时过境迁之后,聂赫柳多夫以悔恨的姿态再次出现,也许无法完全弥补当年的过错,但感染了她,拯救了她堕落的灵魂。所以她也想重新开始,既然无法回到当初的美好时光,就索性给他自由吧。复活的不仅是聂赫柳多夫,还有玛斯洛娃。

  《复活》通过描写公爵聂赫柳多夫为玛斯洛娃和监狱中的冤犯们奔忙展现了当时俄国混乱的司法制度:法官、书记官、法警、差役等司法和执法人员的存在,并不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而是彻底的贵族们的利己主义的保护伞。甚至宗教也沦为欺骗广大人民的手段,神职人员自己都不知道信仰为何物,他们“相信的只是必须相信这个信仰”,因为信仰可以为他们挣得面包。为了信仰而信仰,这样的宗教终究只是形式,不可能使人真正向善。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利己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王公贵族们耽于享乐,对于被逼上绝路甚至是无辜的苦役犯们的痛苦无动于衷。如果这仅仅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弊病,那么《复活》绝不会成为经典。其深刻之处在于,这样的利己主义是共通的人性,在现代也屡见不鲜: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几乎人人都倾向于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聂赫柳多夫认为,监狱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无罪的,即使做了错事,也是乌烟瘴气的生活环境所迫,“他之所以会成为现在这样,是因为他生活在必然要产生这样的人的条件中”。一言蔽之,就是人本性善。矛盾的是,托尔斯泰在表现上流社会中人自私自利的丑态时,对人性中的恶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披露。既然人本性善,那么社会中千姿百态的丑恶现象又是从何而来呢?这也就是托尔斯泰的矛头所指,即财产的私有造成了金钱和地位的不平等,他认为“土地不能成为财产的对象,不能称为买卖的对象,就像水、空气和阳光一样。”

  面对混乱的社会秩序,托尔斯泰一直在探索解决之道。一方面,从社会制度来说,要消灭充斥着剥削的奴隶制度,取缔私有财产;另一方面,从个人角度来说,要开启民智,消除愚昧的宗教信仰,转而相信自己。

  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理想,苦难重重,这一点从聂赫柳多夫的屡屡碰壁就可以看出。聂赫柳多夫是一个忏悔式的贵族。关键词不是“忏悔”,而是“贵族”。他敢于跳出舒适的生活圈子,反思自己的特权并大胆质疑,即便以一个人的微薄之力无法彻底改变种种不合理的现状,也通过思考和实际行动完成了自我的道德完善之路,可见托尔斯泰对俄国社会的未来还是寄予了一定的希望的。

  《复活》读后感(四):尹延哲的《复活》

  书大概读了一天多,没间断,中间很多地方觉得精彩,但是由于记忆力确实不是那么好,很多也记不太清,很快就会忘,以后读书会做好标记。但想想还是趁着刚读完,写一个长评论,因为心中确实是有些感想的。

  读到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我心里真的不舒服,看着剩下的内容越来越少,我多希望这本书可以再长一点啊,我多希望聂赫留朵夫和喀秋莎能在见一面,打开所有的心结,互相诉说心中的爱意啊。但没有!读着读着圣经,这本书就完了,然后我也完了,葛优躺ing....感情用事ing....

  书很长,大部头,但其实故事不是很复杂。作者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有很细致地描写,这些占了很重的篇幅。其实书中对于喀秋莎的描写并不多,大多数时候是围绕着聂赫留朵夫所展开的,更确切地说是围绕聂赫留朵夫的所见所闻展开的,书中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叙述聂赫留朵夫在为喀秋莎的事奔走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人和事,借此以展现当时俄国的社会风貌。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俄国文学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民族灵魂和人类意识,书中大篇幅对于法律制度、官僚腐败、陪审制度、土地制度、监狱制度甚至社会意识的讨论,无不展现了作者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深刻的思考。这是俄国文学典型的特征,他们都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所以,如果单纯读这本书中的爱情故事或者所谓的清扫灵魂,实际就是很浅显很表面的一部分。当然我就愿意讨论这个浅显而又跌宕的爱情故事,因为对于那些政治啊、社会啊、人类啊、讨论起来太累,说多了别人也听的一脸蒙蔽我也一脸蒙蔽。

  我最想说的就是这个结局,你吗的老子跟着幸福洋溢了一路,最后杀出个西蒙松,硬生生给拆散了,我伤心啊,我久久不能释怀,就想撕书。关于复活,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早在他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并且决心跟着喀秋莎去西伯利亚娶她为妻的时候,就已经复活了,随着接下来的一系列遭遇,他对于穷苦人民的帮助,都是他全面复活的证明。而喀秋莎的复活,从她拒绝医士的纠缠就可以看出她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放荡的玛洛斯娃了。实际到了最后,两个人都已经达到了灵魂的复活,但是,但是,但是,这个托尔斯泰老头就是不满意,就是不满意,非得让他俩牺牲更多,喀秋莎为了聂赫留朵夫的幸福,即使她深爱着聂赫留朵夫还是选择和西蒙松在一起。而聂赫留朵夫呢?硬生生被托尔斯泰老头灌输了基督教救世思想,把自己的心上人忘得一干二净啊,跑到一边去读福音。再见面还有什么用,两个人都知道对方爱着自己,都知道自己爱着对方,但就是煞笔!好吧,老子知道,这是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这是符合历史规律,但是,我就是不服!!!!!

  我多喜欢喀秋莎!!!!!!!!

  《复活》读后感(五):只要我们始终及时地看到眼中的梁木,我们就会变得善良。

  以下是喜欢的段落的摘抄:

  ——

  事情很明白,这个男孩并非什么特别凶狠的恶棍,而是极其普通的人,这大家都有目共睹。他之所以会成为现在这样,是因为他生活在必然要产生这样的人的条件中。因此,道理也很明白,为了防止产生这样的孩子,必须全力消除产生这类不幸的人的条件。“可是我们在做什么呢?我们抓住一个偶然落到我们手里的这样的孩子,明知成千上万个同样的孩子并未抓住,把这个孩子投入监狱,将他置于完全无所事事或者从事有害健康的和毫无意义的劳动的环境之中,让他和那些与他同样意志薄弱、迷失了生活方向的人待在一起,然后由国家出钱,把他从莫斯科省流放到伊尔库茨克省,让他与最腐败的人们为伍。“我们不但未做任何有益的事情去消除产生这些人的条件,反而奖励制造这些人的机构。人所共知,这些机构就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工厂,作坊,小饭馆,酒馆,妓院。我们不仅不去消灭这些机构,反而认为它们是必需的,还去奖励它们,协调它们。

  ——

  司祭心安理得地做着他所做的一切,是因为他从小接受的是这样的教育,认为这是唯一真正的信仰,所有以前的信徒都信奉这一信仰,而且现在的宗教界和非宗教界的首领们也都有这种信仰。他不相信面包能变成肉,不相信说那么多的赞美词会对灵魂有益,或许也不相信他真的吃了上帝的肉,这些都是无法相信的,他相信的只是必须相信这个信仰。更主要的,十八年来他奉行这个信仰的圣礼所获得的报酬供养了他的家庭,送他的儿子进了中学,送他女儿进了宗教学校,这使他对这种信仰更加深信不疑。诵经士也奉行这个信仰,甚至比司祭更加虔诚,因为他忘记了宗教教义的本质,只知道他的热情、追荐亡灵的法事、诵经、普通祈祷和带赞美诗的祈祷,所有这一切都是有明确的价格的,真正的基督徒都愿意支付这笔钱,因此他在高喊“饶恕吧,饶恕吧”,在唱赞美诗和诵经文的时候,非常平静而又坚定地相信这一切都是必须的,就像人们在出卖木柴、面粉、土豆时的想法一样。典狱长和看守尽管从来就不明白、也不注意这种信仰的教义,也不懂教堂里所进行的这一切的含义,但是他们相信,必须毫不怀疑地奉行这一信仰,因为上级官员直至沙皇本人都奉行这一信仰。

  ——

  然而,去执行铭刻在我良心上的上帝的意志,我却是能够做到的,这一点我毫无疑问。我去做了,我毫无疑问会心安理得。

  ——

  然而,最“不对头”的,却是他对宗教的态度。他像所有同一圈子里的和同时代的人一样,随着知识的增长,毫不费力地挣脱了在其中受过熏陶的宗教迷信的枷锁,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解脱出来的。他为人正派、诚实,当他刚步入青年时代,在大学同涅赫柳多夫有来往的时候,他就公开宣布不相信官方宗教。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官职的升迁,特别是随着当时社会上反动的保守势力抬头,这种精神自由成了他行动的障碍。姑且不论家里的事情,特别是在他父亲死后做安魂礼拜,母亲要他持斋,社会舆论也多多少少要他这样做,即使在机关里,他也不得不参加祈祷、祝圣、谢恩等各种礼拜,难得有一天不参加宗教仪式,想躲开是办不到的。对于参加这种礼拜,只能两者择其一,要么假装信教(可是他为人老实,决不会这样做的),要么承认这些宗教仪式都是虚伪的,然后重新安排生活,使自己无须参加他认为是虚伪的宗教仪式。但是为了这件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必须付出沉重代价,除了同周围的人作经常的斗争,还必须完全改变自己的地位,放弃公职,牺牲他自以为他的职务会给公众带来利益以及今后会给公众带来的更多利益;为了做到这点,还必须坚定地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他也确实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只要粗略懂点历史,大体了解宗教的起源以及基督教的起源和分裂,就不能不相信这种想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他相信,他否定教会的教义是真理,也是正确的。但是,他为生活环境所迫,他这个老实人也只好对自己撒个谎,他对自己说,为了证实不合理的事物是不合理的,首先应对不合理的事物进行研究。这是一个小小的谎言,但却将他引向更大的谎言。今天他已经陷进谎言的泥潭里去了。他是在东正教的氛围下出生和长大的,周围的人都要求他信东正教,否则,他就不能继续从事有益于公众的活动,因此他向自己提出的东正教是否正确的问题他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同时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把伏尔泰、叔本华、斯宾塞、孔德的著作放到一边,专心致志地攻读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和维奈、霍米亚科夫的宗教论著。自然,他在这些著作中找到了他所需要的东西:精神上的宽慰和对宗教教义的辩护。他虽然自小受到教义的熏陶,但他的理性早已将它摒弃,然而没有宗教信仰,整个生活就会充满烦恼,而一旦信仰宗教,种种烦恼就会一扫而光。此外,他学会了常用的诡辩术,认为单独一个人的智慧是无法认识真理的,只有人类智慧的总和才能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唯一手段就是神的启示,而神的启示只有教会才能保存,如此等等。从那时起,他就可以问心无愧、理直气壮地参加祈祷、安魂礼拜、弥撒,可以守斋,对着圣像画十字,也可以继续在政府中担任公职,使他感到在为公众谋利益,也给他缺少欢乐的家庭生活增添安慰。他自以为信仰东正教了,然而他整个身心无比强烈地感觉到,这种信仰完全“不对头”。

  ——

  见《新约·马太福音》第 7章第 3节:“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只要我们始终及时地看到眼中的梁木,我们就会变得善良。

  ——

  那是《马太福音》第十八章。

  一  当时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

  二  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

  三  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

  四  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

  “对,对,是这样,”他想起只有在降低自己身份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恬静和欢乐。”

本文标题: 《复活》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38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是猫读后感精选《魔法女孩 礼盒装(10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