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是一本由爱新觉罗·溥仪著作,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我的前半生》精选点评:●这本书把溥仪在腥风血雨改朝换代的年代中皇室所处的惴惴不安的地位,内心怕死的恐惧和复国的抱负写得很细
《我的前半生》是一本由爱新觉罗·溥仪著作,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前半生》精选点评:
●这本书把溥仪在腥风血雨改朝换代的年代中皇室所处的惴惴不安的地位,内心怕死的恐惧和复国的抱负写得很细致,我相信这一段是真实的。虽然身为皇帝,也许周围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吧?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无望的帝业使命,是悲剧人生的开端和负担,从此识人不明时局不分地以卵击石。
●补记
●提心吊胆的 小心翼翼的自白 ;都渴望被救赎 也渴望自由 一生不得小爱 人性剥夺一切个人意志 .
●这算是「庸片带来的意外」因为看《末代皇后》才想起来应该翻翻这本。第一篇到目前都挺有意思。执笔者叙事清楚,条理分明,口吻既亲切近人也不失「追忆」的味道(溥仪本人的用辞估摸就不是这路风格)。记载了坊间传言,也记叙了个人臆测,也把这些跟可以大体确定的「事实」区分清爽。《清史》感觉是久早的故事,但这书里说溥伟想学除敖拜那样倚白虹刀斩杀袁世凯,这故事距今,算算都没有超过人类的寿命极限。其实中国世朝更替,亡君大概都有这一路挣扎的心程。只不过这位生活的时代太特殊。
●溥仪首先是一个皇帝其次才是一个人。
●最是无情帝王家,我绝不能辜负您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毛主席和人民政府对我的破格宽大,耐心教育的重生再造大恩情!这就是我的决心,这就是我今后的唯一方向!
●能看得出有些地方的讨好偏向,不知几分真假。不过他一直生活在权力高压之下,群狼环伺,而自己从未掌握权力,可怜之外,也有了自己的生存之道,才一直活得不错。去世的时间也好,要是晚几年可就太苦了。
●读完这本书,对溥仪这一辈子的命运感到很唏嘘。他这一辈子基本上都是在做傀儡。小时候做清宗室的傀儡,长大了当日本人的傀儡,老了做xxx的傀儡。翻开这本书,都是大段大段对自己过去岁月的批判对自己反动思想的深挖。这本书是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局中所写,不得不对这个命运多舛的末代帝王报出一声长叹!
●豆瓣书店入的,坐在KFC看完才回家,为什么坐在那看那么久,已经忘记了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溥仪之悔
这本书应该是溥仪的忏悔录。
在我以前的理解中,满清末年,气数尽失,有慈禧的割地求荣在前,又有溥仪在伪满政府作“御真影”殿后。溥仪是一个历史符号,末代皇帝,封建帝制的终结。
《我的前半生》里,溥仪回忆过往,两岁登基,直至解放后完成改造得到特赦。
感慨于溥仪在最后说:“我的祖国啊,你把我造就成了人!”确实如此,溥仪之存在,似乎从小开始就是傀儡。慈禧眼中的溥仪,是维持满清苟延残喘的工具;日本人中的溥仪,是他们以中国人统治中国人作幌子的工具……
而溥仪应该庆幸,在改朝换代的时候,他遇到的是新中国,而非其他朝代的终结者,所以,他得以重生,脱茧成蝶。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二):末代皇帝
想了解研究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一生,遂抱着好奇的心态读了这本书,前半段溥仪对紫禁城内的皇帝生活描述满足了我对古代帝王一日生活制度的好奇,但从溥仪前往长春成立伪满洲一直到抗战结束被遣送回国进入抚顺战犯所的后半段内容有好几次读不下去,硬逼着自己草草看完。这期间还做过一次与年轻的溥仪成为朋友的梦,我不想去评判什么,人们习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评判历史人物或是历史事件,用以标榜自己的三观、智慧和人格实实在在的比那些历史人物高出一筹,我们需要以史为鉴,但从不要贬低,他是一名皇帝,但他更是一个人!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三):这本检讨写得太厚了
那天我一混蛋学生到办公室来游荡,见我在看书,欲骚扰,遂打断我并翻看我书的封面。看后惊奇地问:“老师,你在看我的下半身哦?”
我白了他一眼,没理他。
他不服气,装作很懂的样子:“我知道,这是那个最后一位皇帝‘付’仪写的嘛。”
我说那字儿念“普”。
他说他也知道,就是不喜欢念“普”仪。他又问,溥仪的结局是什么,书里面怎么写的?
我说这书也就是他成为战犯关在抚顺劳教所里进行改造时对前半生的回忆,实际上是一种检讨。也没什么结局,就是在劳教所里改造。
他惊讶:“啥!检讨写得那么厚哦!”然后转瞬感慨一句:”哎,其实怪就怪他命不好,生在帝王之家。”
这屁孩子还能这样感慨,也说明大众对溥仪的认知大致都属于那个方向。百姓对历史的正确认知,还是只有从具体的史料来,这本“前半生”就是很好的材料。纵观全书,的确有助于我们对溥仪从出生到成为新中国的劳教犯人整个过程的经历有全面的了解。但看书的时候,对溥仪的措辞、回忆等等我都是抱着保留、辩证的态度来看的,因为我始终不信在我党的严密“双规”下,他能有多少真情的话语吐露,每一句认错都是那么的谄媚,每一个回顾都那么不堪。正如当年李秀成被捕后,在曾国藩的眼皮子底下写出来并呈上给慈禧的检讨一样。书中常常把我党捧得比天高海深,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罪大恶极,啰嗦回环反复之处很多,好用成语、堆砌辞藻的地方也很多,一本检讨能写这么厚,也真难为他了。最终我们还是该明白,溥仪一生是悲剧的,不仅是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便是不幸,而应从他自身的性格、所处的那个时代全方面看,才会发现那两者是导致其悲剧的根源。
合上书的时候,我对办公室里其他老师说,这本书我觉得该推荐给以后我们自己的孩子看,一来沾染点皇家贵族气,二来学学成语该怎么用,三来实在是写检讨的最佳模板啊。
老师们都笑了。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四):我的前半生
自由是多么的令人向往,身体受到束缚,思想也受到束缚。我的前半生 如果没有这一层皇帝的身份,或许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事。如果身旁有几个好老师,就不会误入歧途。在监狱里的学习,让自己懂得了好多,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学会了读书,懂得了对人的尊重,自己不再是皇帝, 只是一个普通人,我的前半生,什么都不懂,只是一味的活在别人设计的世界里,历史本来就没有对错 也不是非黑即白 我只不过是个时代的牺牲品而已
最后一章,溥仪终于完成了由一个皇帝到普通人的转变,当时共产党的世界是如此美好,只要认错认真改造的,仍然还是好同志,对于以前那些犯过各种错误的战犯,一致采取了宽大处理的政策,那些在看守所的日本战犯回国后便进行演讲,出书, 对当年犯下的罪行进行忏悔。共产党对那些战犯的处理真的非常宽大,当一些人将自己现在受到的照顾和当年的错误进行比较时,都留下了悔恨和感动的泪水。
从来就不知道当年的共产党原来如此伟大,对战犯如此的宽容,在法庭上战犯有请辩护人的权利,最起码是对人格的尊重,在太阳岛上写生的画家,任凭自己的提包和工具放在椅子上,因为绝不会有人拿走他的东西。当时的社会竟然是这个样子。
自己的思想也是一点点的在共产党的影响下改变了,一开始糊纸盒的无能,后来演话剧,再后来劳动带来的快乐,还有就是共产党一直对自己的宽容,终于让溥仪相信了共产党的伟大,在建国10周年的特赦听到自己名字的时候,知道自己终于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存在了。
溥仪说:管理所有种家的感觉。回到北京后,有了第二个家的感觉。自己还从事了相关文史方面的工作。
生活从未如此美好,自己终于是个真正的人了。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五):末代皇帝
一本奇书,一位奇人。
爱新觉罗溥仪,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关于他的故事和影视文学作品多如牛毛,此书作为溥仪唯一的自传,一直占据着最贴切资料的重要地位,但看过此书的人基本都能感受到,成书当时的特殊背景与溥仪的特别身份,注定让这本书成为后世众说纷纭的一个谜案。
首先版本众多,这版灰皮本号称1960年最初的最原始的文字,未加任何修饰改写;其次又有了另起炉灶版和全本等等,说是经溥仪本人及相关工作人员一同修改而成,这里面到底哪些是溥仪写的哪些是编辑们搞的就完全不能分清了。再者就是此书的定位,当时所有在抚顺的战犯都要求写前半生的交代书,可想而知是以回忆录的形式最终达到忏悔录的效果,溥仪这本书虽是比其他人更有规模更有计划,但其中尤其是后边的部分简直将人们常说的那个年代洗脑的效果展示得淋漓尽致,而这些文字背后的故事又不得而知,虽然你大可不用怀疑我们改造犯人特别是思想改造方面的能力与水平,但能写到溥仪这样痛彻心扉、惊天动地级别还是令人挺震撼的,尤其他曾经扮演着那样一个特殊的身份,有着那样的一个无上地位。当然,溥仪内心的懦弱与孤单,贪生怕死的个性也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无论是从他自己的所作所为还是身边各类人物的回忆中,都能得到这个结论,所以那些文字如果真是他亲自所写也并不奇怪。
归根到底两个谜团可能永远不会被解开:洗脑文字是否溥仪亲作?如果是的话这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是否是溥仪真实的想法?
抛开忏悔录的性质,这本书的确提供了很多相当珍贵的史料,基本把末代皇帝一生的概况都做了回忆,溥仪对于生活中琐事和细节的记录,让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作为皇帝的真实生活及其内心感受,研究价值很大。
溥仪是孤独与懦弱的,他生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从记事起开始就失去了自由与快乐,而后的一生更是命运多舛、颠沛流离,家庭四分五裂,身边人也是魑魅魍魉、各怀鬼胎,在踌躇满志有病乱投医的情急之下被人要挟、算计,以至于数典忘祖、认贼作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所承受的唾骂与耻辱只能忍气吞声,心怀不忿,到最后又身陷囹圄,变为阶下囚,接受改造成为普通公民,这种人生落差与传奇经历,普通人可能想都无法去想,但溥仪的人生就是如此,这就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末代皇帝的一生。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