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变成猫》是一本由[瑞士]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公主变成猫》读后感(一):斩断的勇气童话的分析,很多人认为会是主观的,甚至是臆测的,以前我也会有这样
《公主变成猫》是一本由[瑞士] 玛丽 - 路薏丝·冯·法兰兹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主变成猫》读后感(一):斩断的勇气
童话的分析,很多人认为会是主观的,甚至是臆测的,以前我也会有这样的怀疑,但阅读了冯·法兰兹的作品后,才能理解到,那个臆测与怀疑是我自己的能力不足,她有说:“对于这类故事,我们尤其不可把自己的心理和经验投射到它们上面,却务必要像观察鱼类或树木的科学家,尽可能保持客观。”比如这本书中提到的猫,我们如果按照自己的经验,可能直接想到的便是埃及的黑猫,进一步可能联想到巫,以及邪恶,还有猎巫运动,但真的是如此吗?这不过是我们的经验而已,或者说这只是我们有限的知识罢了,把这有限的知识当成了全部,犹如自己是一只井底之蛙,而误认为自己拥有整个大海。继续刚刚说的猫,除了黑猫还有白猫,象征意义里在此也有了变化,白猫是疗愈者和哺育者,可以解毒、消除发炎及强化复原力。还有说坐在基督脚边的猫象征太阳,坐在犹大脚边的猫则象征魔鬼。猫象征黑暗和魔鬼的那面即可视为圣母玛丽亚的阴影,那猫和女巫是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女巫为圣母玛丽亚的阴影,猎巫运动的本质是基督脚对于阴影的攻击,也就是所谓的正统宗教徒对于异教徒的攻击,也就是自己对于阴影的不接纳与攻击。
如果就如上所说,仅仅是不接纳和攻击,那潜意识的力量如何激发,这样的状态只会永远的二元对立,只有转化才能获得力量,才能终结这个二元对立的问题。诅咒本身其实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砍掉猫的头,这样也就是要去掉了巴斯特女神的身性部分,只要王子向外所投射的阿尼玛的神性力量还在,他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就无法发展起来。去掉这部分神性不是那么容易,因此这里也经历了一个难熬的过程,首先斩断的是尾巴,是动物性的部分,尾巴在书中也有详述,是说其情感情绪的部分,斩断即为分析,也是正视那个部分,换句话说,是要从外投的阿尼玛身上收回那部分投射,去分析自己肉欲的部分,但做到这一点仍然不够,撤回这部分肉欲后的猫,剩下的是神性,即为巴斯特女神,下一步就是把对于猫女神巴斯特的神性也要撤回,这个需要更大的勇气,因为这样的斩断,就会失去对于猫的最后的力量和幻想,这也是王子因为斩断才能逼迫自己获得力量,否则,王子总是会期望女人来激发他的生命力,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样,也就是让她自己失去了自己内在的能力,非人和超人的两面都斩断后,他们才成为了良好的伴侣,这也是王子获得统合感觉能力的过程。随后在这个受诅咒的猫的鼓励或者说是唆使下,王子终于获得了自己的整合,激发出了自己的潜意识力量,成为了国王。
看似简单的过程,到最后还有老国王的坚守,也体现出了,王子独立自我萌芽的不易,这也让我联想起了现在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家长们有些时候不断的要求孩子们学习新的知识,而那些革新的部分却不断的又被家长放入那个旧有的体系中,一个民族的创造性因此在不断的萌芽,但终究都是在旧瓶装新酒,被迫又回到了原初,这里或许可以给我们有所启示,就是我们新生的创造力如何去战胜那个旧瓶,或者作为持有旧瓶的守旧者们,是否有勇气去打破自己的旧瓶,这样为新一代给出新的空间,使其能够用新瓶装新酒,或者这才是真正的转化,这也是潜意识力量激发后的最大运用!
愿踏上分析心理学之路的自己和同道们,能在此过程中,具有那斩断的勇气,不断奋进,不断产生新酒,去撑破那旧瓶,也不被那旧酒所稀释,迈出属于自己独立人格的那一步,最后由王子成为那个新的王朝的新主,而不仅仅只是守旧的继承者!
《公主变成猫》读后感(二):用心理学重新诠释童话,发现隐藏的心理和文化含义
童话是每一个人接触文学的开始。即使很多人没有读过完整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但是也能说上几个著名的童话经典: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小红帽……
有证据表明,在公元前三千年的巴比伦河埃及就已经出现了童话故事,公元前二千年诞生了印度和中国最早的童话故事,接着有了犹太人和希腊人的童话故事。”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以前,童话、语言故事不仅讲给孩子们听,也将给大人们听。
如果我们抛掉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蓝胡子等,这些外表迥异的故事外衣,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故事原型是与现代生活共通的,童话所反映的不是发生在意识层面,而是潜意识之内的历程,是具有某种内在普遍性的无意识心理表达。毎当我们讲起童话故事,彷佛就走进一个意识之外、潜藏着无数可能的领域。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童话是集体无意识中最原初的结构。世界上的童话、寓言和神话有很多相同点,还发现故事中呈现的形象与患者讲述的梦境及胡思乱想的内容有共通点,之后,他提出将人的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它们具有共通性和普遍性。它们可以开启一扇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之门,重拾自身创造象征的能力,以便与自己内在无意识、那个很久之前的世界再度相遇。
《公主变成猫》就是由一则童话故事展开话题。这是冯·法兰兹以荣格观点解读童话最浅显、详尽的范例。冯·法兰兹博士是公认的、杰出的荣格心理学继承者,更是童话心理解读的代表人物。她一生致力于发展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将跟随荣格所学习到的概念与方法运用于童话分析中。
《公主变成猫》中作者以其特有的博学与直白的幽默,通过“猫”这个充满原型象征意义的古老童话,解说童话故事中隐藏的心理与文化含义,发现文化中阴性、黑暗、幽微的一面,指出男性和女性存彼此依存、对抗和激发的永恒关系,带领读者以荣格心理学的观点全新解读童话及神话。
在罗马尼亚传说着这样一个童话。很久,很久以前,长期不孕的皇后无意间吃下金苹果,才发现已有身孕。不料金苹果的主人是神的母亲,皇后因偷吃苹果而亵渎神规,害得所孕育的女儿受到诅咒,将在十七岁时变成猫。时间一到,公主果然变成了猫,遁入幽暗森林中……
另一国的老国王派出自己的三个儿子外出历险,增长见识,最憨直的小王子遇上猫公主,和猫公主坠入爱河。最终在他们两人的爱与合作中,猫公主恢复人形。当猫公主被王子带回王国后,老国王觊觎猫公主的姿色,在猫公主的帮助下,王子战胜了老国王,取得王位,从此两人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美国科幻小说之父的罗伯特·海因莱因有过一句名言:女人和猫随心所欲,男人和狗要放轻松并接受这一点。女人的性器官(vagina)也被称作猫(pussy), 两个女人的争吵也被叫做猫的争斗(cat fight)。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就开始崇拜象征生育、母性、家庭的猫神巴斯特,巴斯特被描绘成猫头人身的女人,能够对抗邪灵,保护女性的生育能力。巴斯特也被称为“伊希斯的灵魂”,伊希斯在古埃及被视为生命、魔法、婚姻和生育女神。
童话故事以象征、隐喻的语言表达出人类在千百年来长久积累和沉淀的生活经验,人们在阅读童话以及以童话进行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往往可以体验到,我们个人的问题是人类生存共同的问题
世界各地流传着很多情节相似的童话和寓言故事,这其中有传播的因素,但不同地方独立存在相似故事的事实却也是大家知晓的。远到开天辟地、太阳神的寓言,再到英雄与恶魔的战斗、继母的恶行、公主沉睡被王子唤醒等等。从心理学的象征意涵看,都是在讲人在实现“自性”的过程中,会经历什么样的体验和重要时刻。
人在经历不同的死亡和重生中成长,我们的心灵一直在感受自己的不同面向,它们从对立到和谐,很难一蹴而就。这个故事里面的“猫”不仅仅代表的是女性个体,它其实代表的是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自身潜意识中的阴性一面,而阴阳能量的和谐互动才能让人自性圆满。需要我们有意识整合内在的阴阳能量,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对任何能量的误用都会导致心灵失衡,而童话和寓言中的负面女性角色,便是当我们的阴性能量被负面表达时,展现出来的种种行为。
就像《公主变成猫》书中扉页里介绍的那样:你可以读遍心理学,但之后你只必须以一件事为重:故事的蕴意是什么?在我的想法之外,它还说了什么?
《公主变成猫》读后感(三):书评∣《公主变成猫:如何激发你的潜意识力量》:直视流行童话故事背后的真相!
在《公主变成猫:如何激发你的潜意识力量》这本书里,全球公认的最杰出的荣格心理学理论继承者,童话心理解读最具权威性的代表玛丽·路易丝·冯▪法兰兹博士(1915-1998)以罗马尼亚国家流传的一个古老故事《猫》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荣格心理学概念与方法运用于童话分析,立足于故事时代背景,为故事人物开展深入心理分析,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童话视角。
首先,我们来看看《猫》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吧:
从前有两个国家的国王。A国王富裕,但是结婚多年没有子嗣,他常为此郁郁寡欢。有一天,皇后对国王说,我想出去独处一下,乘坐着马车到外面走一走。于是,国王给她建造了一艘世界上最漂亮的船只,在离别时,国王对妻子说,“如果你回来的时候没有怀孕,就不可以再留在我身边,也不可以出现在我面前。”后来,在航海过程中,妻子因为偷吃了上帝之母的苹果受到了诅咒,因为这个诅咒,她生下来的女儿在17年后变成了一只猫。公主在变成猫后,离开了双亲,在外成立了猫王国。B国王有三个儿子,因为丧妻他开始酗酒。为了逃避现实,他用一个荒唐的借口打发三个儿子外出,并承诺若达到他的要求后,会将皇位传给那个人。三儿子在途中遇到了猫公主,猫公主帮他解决了所有的事情,当三儿子回到皇宫,B国王却因为贪图猫公主美色想占有她,为了反抗老国王,三儿子和猫公主回到皇宫出动了军队。最后,三儿子打败了老国王,从此统领了这个国家。
01.在《猫》故事里面,提炼了荣格心理学的哪些观点?
玛丽·路易丝·冯▪法兰兹博士是荣格心理学最忠实的追随者,是以苏黎世为中心的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在读《猫》这个故事之前,我们要先了解荣格最著名的两个理论:
1.集体无意识&自性
荣格认为,“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有一个原型至关重要,那就是自性。自性是与意识相对的概念,但是它容纳自性。自我包含着一个人有意识的人格和无意识的部分;自性必须透过自我来讨厌自身。”
2. 双性人格理论
荣格认为,“在人类学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雌雄双性体,这个双性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人的情感和心态同时兼有两性倾向。” ,于是,他提出了双性人格理论,而阿尼玛和阿尼姆正是荣格原型学说中的两个主要原型:阿尼玛是男性内在的女性人物,阿尼姆斯则是女性内在的男性人物。
在《猫》之中,同时存在A王国和B王国,两个国王的同时出现,表明着当时社会的集体意识已经开始分裂。这种分裂局面的形成,正是中古世纪的欧洲君主们和教皇相互兴战,导致政教相争的现实局面。大家都清楚明白,君王或皇帝所代表的本身就是统一的观念,而中世纪欧洲的统治者,他们大都是基督教文明的代表者,他们的象征具有“统合为一”的意义,也就意味着,战争的最后结果会是以一种““合一””的局面出现。这也是为故事最后的内容,B国三王子娶了猫公主为妻,打败自己的父亲,合并猫王国和B王国这种“合婚”形式埋下伏笔。
在《猫》里面,之所以选择用猫作为一个媒介体,一是因为在传统的观念里面,猫带有阴性本质,代表的是女性形象,第二个原因则是它还是一个中介者的身份,可以在阳质和阴质之间相互转换。全篇中前后出现的两个女性,前者是猫公主的生母:A王国的皇后,后者则是猫公主。A王国皇后是一个性格压抑的悲剧角色,她因为不孕事实,表达外出的愿望,却得不到重视和满足,又不能反抗,甚至得到丈夫唾弃,这些都让我们看到夫妻感情不和谐的依据。在航海之后,她因为偷吃上帝之母的苹果受到了诅咒,生下了公主。17岁的公主受到诅咒变成了猫,建立了猫王国,协助B国三王子打败了强权的父亲。
通过这条主线的阐述,我们很难想象中,在那个以男性为尊的时代里,会有这样“女权”故事出现,但是如果像书中那样,将这个故事归置到两性话题时,这个疑问也迎刃而解了。其实,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传统的宗教文化里,女性都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隶属者”,在这种充满男女性别歧视的社会氛围下,男女地位的严重不平等,正是导致两性文明冲突的主要源头。《猫》的故事背景是十二、十三世纪,那个时代的女性是不能拥有个性的,她的生活,必须按照“官方”标准来生活,贤惠克己,小心翼翼,正因为如此,受到个性压抑的妇女需要寻求宣泄的出口,而在那个时代,出现类似宫廷爱情的禁忌之恋也是有这个历史原因的。
02. 不孕,权谋、主流世界没落,这些都不止存在于童话世界里,而是很真实的残酷现实
在《猫》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件,比如船,苹果,皇冠、细亚麻布等,而这些物品,都有着它独特的象征意义。比如苹果。基督神话里面提及的苹果树,是圣经伊甸园里面的善恶知识树。夏娃偷的那颗苹果,正是人类启动了意识的可能性和死亡的必要物品。在《猫》故事里面,出航之前,国王和皇后都没有得到怀孕的消息,皇后是在偷吃了苹果后呕吐,才知道自己怀孕了六个月的身孕。怀孕了六个月,自己却不得知。故事隐藏金苹果线索,就意味着有“死亡”因素,实际上回到这个童话出产的时代,就是十六世纪左右,受孕生子对于女人来说,无疑就是一件直面面对死亡的事情(这在医学发达的现代是这样,更不用说是封闭落后的16世纪了),那时候的生产,对于女人来说,绝不亚于是一件灾难,这隐藏着皇后对于受孕生子的恐惧心理。
冯▪法兰兹博士通过对故事原型物件中的阐述,不但能让你更简单地了解荣格那些复杂无比的理论,更能让你有条理、有逻辑地看到童话背后的弦外之音,从而呼应到跨民族、跨文化集体无意识的基调和弦中去。
于是,我们就可以在《公主变成猫:如何激发你的潜意识力量》一书里面,看到A国皇后不孕、B国国王的权利受到威胁,猫公主成立一个新的猫王国的情节,而这些情节的产生,在中世纪欧洲里是可以看到与之相呼应的社会政治运动、宗教改革原型的。正是源于当时普及的社会意识形态,才诞生了这类母型的童话故事。换言而之,我们可以理解到,任何一个故事的流行,肯定会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的,要想深入了解童话,还得透过童话故事的表述,结合当时社会历史和意识主流,去了解它真正想表达的意图。
《公主变成猫》读后感(四):童话的另类解读,带你走进自我潜意识,挖掘深层次需求
童话故事可以说贯穿了每一个孩子的童年。相信有不少人的童年都是在《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灰姑娘》《拇指公主》等童话故事中,幻想奇幻的童话世界,想象自己也将探险,也会魔法,最后收获真善美的感动的。
不过,长大后再读同样的童话故事,和年幼时的感觉截然不同。比如,小时候最憧憬的便是主人公们克服重重困难,“王子和公主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而现在却开始嗤之以鼻,觉得童话果然是童话,太天真。
是我们太天真,还是童话太天真呢?在《公主变成猫:如何激发你的潜意识力量?》一书中,作者玛丽-路薏斯·冯·法兰兹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重新解读了童话故事背后的象征和隐喻,读这本书,你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童话,认识童话。
《公主变成猫》的故事线
我们先来看一下《公主变成猫》到底想要解读的是一个怎样的童话故事。
这是罗马尼亚的一个民间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对,你没看错,和所有的童话故事开头一样,它将人们拉回到一个无法触及的时空。
故事中有两个王国,这是两条比较明晰的故事线。
其中一个王国的国王和王后很不快乐,因为他们没有孩子,国王狠心把王后送上了航船,让她去探险。王后来到圣母的领地,偷吃了她的金苹果,受到了诅咒——虽然怀上了孕,却悲剧的是,她的女儿会在17岁的时候变成一只猫。
这个猫女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她有着耀眼的美貌,也承受了“不能承受之轻”。
另一个王国只有国王和三个王子,王后去世后,国王消沉酗酒,不理世事。他把儿子们赶出王宫,让他们寻找世界上最轻最薄的亚麻布,寻找最漂亮的老婆,来决定谁继承王位。
而其中的小王子便是我们故事的男主人公。
这两条故事线在小王子遵从父王的命令,在寻觅探险的路上,来到猫女所在的宫殿,二者产生了交集。
一个是被诅咒变成猫的公主,一个是英俊帅气的小王子,两个人跨越了种族的障碍,日久生情。
到这里,如果你以为“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那就太简单了。正如《美女与野兽》的故事一样,野兽最终的归宿是变回人类,猫女也是。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王子在猫女的央求下,割下了她的尾巴和头颅,使她最后还原了人形。
心理学与童话的碰撞
这个童话故事的叙述框架看起来是那么普通,不过在冯·法兰兹眼里,它背后却暗藏着很多象征和隐喻。
首先,阴性特质与阳性特质统一的必然。
两个不一样的王国,一个没有子女,一个没有妻子,分别代表了不能孕育的阴性特质和缺乏滋养的阳性特质。荣格分析心理认为,阴性特质和阳性特质不可能长久单独地存在,他们需要通过“婚合”或是“战争”达到最后的结合和统一,这也预示着两个王国的未来走向。
其次,童话中每一个事物都含有隐喻和象征。
比如王后不孕心情郁闷,想要去散步,国王为她造了一艘世界上最美丽的船。并对妻子说:“亲爱的,船已经可以使用了,你明天就启程吧……如果你回来时没有怀孕,就不可再留在我身边,也不可再出现在我面前。”
国王的这番话就隐喻了夫妻二人的关系其实并不和谐,妻子想要散步,国王却造船让她远行。而远行的工具——船也有很多象征,其中最明显的是,它有“灵启特质”,能够载人趟过无意识的水域。
又比如王子在寻找亚麻布的路上,遇到了闪电和暴雨,它们分别象征了两级冲突与冲突化解;王子饿得头晕眼花,看到了猫女宫殿门前的“肉”,象征了无意识受到躯体的欲望挑动等等。
最后,将童话故事中的不合理情节合理化。
比如,猫女回归人形后,怂恿小王子回家,在回家前她已预知危险并明确告诉小王子,要小心他的哥哥们可能对他图谋不轨。又比如,在国王对她色由心起的时候,猫女还鼓励王子去打猎。这些让人咋舌的情节看似不合理,却都是为了故事的推进作铺垫,为了新旧意识更迭打基础。
可见,童话故事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通过学习冯·法兰兹所使用的“扩大法”和“比较法”,解读童话背后的弦外之音,童话以另一种面貌呈现。
忘年结缘的师徒情谊
冯·法兰兹是公认的、荣格分析心理学最杰出的继承者,尤其是她对童话的心理学解读,得到了荣格的巨大肯定。
1933年,年仅18岁的冯·法兰兹第一次遇到了已58岁的荣格,并决心追随他学习心理分析。她利用自己大学主修的古希腊文和拉丁文能力,帮助荣格翻译典籍,从而长期在这个大师身边学习钻研分析心理学。
此外,在推广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她还另辟蹊径,把荣格分析心理学原本在神话领域的集体无意识分析,以童话为材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童话与心理学分析解读。
她相信,“童话故事则必有一个叙述者(一个意识自我),在那讲述原型在无意识中互相共舞的情景”,而故事中唯一的意识自我便是故事叙述者本身。
同样的,读故事的我们,也跟随着叙述者的意识共舞,只是很难不把自我的心理和经验投射到故事上面,在学习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让这种投射尽可能客观,从而剖开故事背后的隐秘。
《公主变成猫》读后感(五):当你读懂童话,你已不再是孩子:用荣格解读,唤醒“集体无意识”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听过很多由它来开始的故事。尤其小的时候,孩子们总是对童话特别地痴迷。和其他的故事相比,童话有它独特的魅力,可能因为它更贴近小孩子的心理,便总让人觉得,童话是容易理解的。
可我长大之后,才发现,童话原来有那么多的寓意所在,是我在小的时候,从未曾想过的。1.弗洛伊德&荣格&冯·法兰兹
荣格这个人,可能大家都听说过。如果你对他不熟悉,弗洛伊德你总还算了解一些吧。他们曾同属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荣格的引路人。但后来,随着荣格分析心理学体系的创立,他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形成了重大的冲突,最终两个人的关系走向了决裂。
弗洛伊德
总的来说,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其实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与弗洛伊德的“原始冲动推动社会前进的理论”相比,荣格对此力量的分析更为全面,他还关注精神方面对一个人的推动作用。
在人的意识方面,荣格尤其重视人的无意识,并把无意识区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尤其是集体无意识,那意味着:我们的意识,不仅仅来自于个体的经历,而且还源自全人类遥远的过去。
冯·法兰兹,自18岁时在神秘的城堡“塔楼”与58岁的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相遇,她便从此迷上了分析心理学。在后期,她成为了荣格的得力助手,帮助荣格翻译古典书籍。在某种程度上,她不仅是荣格的学生,也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继承者。除了延续荣格的既有理论,她更是创造性地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分析方法运用到童话的解读中去,在分析的过程中,常有惊人的发现,拓展了荣格理论的应用范围。后来,她成为了以苏黎世为中心的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在荣格去世之后,更是成为了“苏黎世荣格研究院”的重要讲师之一。
《公主变成猫》这本书,就是冯·法兰兹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方法,为我们解读童话故事的范本。
2.《公主变成猫》,一个不简单的童话故事
最初,我以为,这是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从“从前有个皇帝开始”,这样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听过几个。这个皇帝呢,很有钱,但是却不怎么快乐,因为他想要一个孩子,而他的妻子却不能生育。他的皇后想要去外面走一走,但他却为他的妻子造了一艘船,并嘱咐妻子:启程吧,如果回来的时候还没有怀孕,就不要留在我的身边。
皇后启程了,她经历了一系列的探险,终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童话真的很神奇,似乎在童话的世界里,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童话有他自己的规则,人们有魔法,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也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但我知道故事并没有结束。皇后的孩子被诅咒,生下之后虽美丽,但最终会变成一只猫。她若要想恢复人形,必须得到一位王子的帮助。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想到,噢,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想必公主和王子最后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这样的一个结局,是童话中经常能看到的,也是现在常常被人们所嘲讽的,很缺乏想象力的一种结尾。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往往正是童话的开头。童话还有很多没有说的地方,其实都蕴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这是故事的一个分支。当公主变成猫之后,童话转向另外一个国家。远方的那个国家,他的皇帝有三个儿子。他给他的三个儿子布置了一项任务,并打算藉由这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来决定最终的继承权。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电视剧里面常看的,八王之乱、九王夺嫡这一类。而且这类电视剧还常常伴有宫斗的情节,虽然我们常常知道最终的胜利者是谁,但还是不由得赞叹那过程的惊心动魄。
这童话也是如此,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选择,而三儿子看似走了一条没有出路的路,但唯有他,最终带回了让父亲最满意的礼物。
按照一般的童话情节,三儿子应该是最名利双收的。 也确实如此。他不仅继承了他父亲的王位,同时又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与猫女相爱,最终助她变为人形。
两个国家,最终都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这个童话看着没什么问题。可冯·法兰兹,她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观点,为我们解剖了,这则简单童话背后的各种原型母题,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
《公主变成猫》,这本书读完,我只能膜拜。请恕我知识浅薄,在此之前,未能看出这童话的深意。而读过之后,存疑更多,却发现灵魂被照亮的痕迹。
3.当你读懂童话,你已不在是孩子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能够想到,鲁迅的文章被变成阅读题时,老师们对他那些字句的深刻挖掘。那些文字背后的隐喻,可能是作者创作的时候,都未曾想到过的。是不是从荣格的观点出发,这背后也隐藏着大量的集体无意识呢?
那众多的母体原型被挖掘出来,皇后不仅仅是皇后,金苹果不仅仅是金苹果,猫不仅仅是猫,船不仅仅是船。
如果你只想看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那就不要去幻想能从这本书里看到简单。如果你理解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你便会发现,童话有着更大的魅力和解读空间。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我们读懂童话的时候,可能已经不是孩子了。
这个童话简单来看,一个帝国不生育,另一个帝国全都是男人,却没有女人。最终童话的结局,也正是指向两个帝国的合并,而这合并,不仅仅通过联姻的方式,更加入了“战争”这一要素。
从荣格的观点来看,阴性不孕的帝国和阴性消陨的帝国,都是不正常的。纵观全世界,很多国家的故事都指出:帝国的命运,和皇帝道行的好坏,有着重要的联系。国家秩序紊乱,帝王难辞其咎。
所以,对帝王的放逐,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母题。有三个儿子的那个国王,最终被自己的儿子所杀。也正是验证了这一点。
4.英雄小孩
还有一个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那便是英雄小孩的出世。童话故事中的猫女就是这个英雄小孩。她被诅咒,但是同时自身又富有神性,正是她,帮助国王的小儿子渡过难关,继承了王位。
在《公主变成猫》这本书中,作者冯·法兰兹指出了关于英雄小孩的这样几条规律:
经常,在英雄小孩出生前,王后会有段时间无法生育或难以怀孕。成百上千个童话故事都是这样开始的。如果童话故事一开始就说王后不能生育,它的情节必会导向某个英雄小孩的诞生。通常一个人会先经历一段沮丧、空虚、生命死寂的时期;这时期越长,在无意识内积累起来的能量就越强。英雄小孩出生了,她非常地美丽。美到什么程度呢?用童话中的原文说:她将会跟太阳一样美丽,人们盯着太阳不会变瞎,但他们将无法凝视她。她在17岁时将会变成一只猫——上帝必会让这事成真的!
童话中的语言很有意思,它往往会用到一些重复的要素,童话中如此形容公主,但在此之前其实还用类似的语言去形容过,这个皇帝给他不孕的皇后所造的船。这是一艘世上最美丽的船,人们宁可直视太阳,也不愿直视这船,以免眼睛被它的美丽给刺瞎了。
这也很有意思,我们不细想便觉没什么,但若细想便能想出个诺大的世界。
在荣格的观点里面,船是一个阴性的代表,它常常和月亮等意象联系在一起,所以总是让人联想到生殖器。这也就是为什么皇后要乘着船,去“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发现”孩子,当皇后吃下圣母玛利亚的金苹果时,她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告诉她已经有了6个月的身孕,而这个孩子正是是她和皇帝的。
他们终于有孩子了,这是多么开心的事情。可容易让人忽略的是,他们这么多年没有孩子的原因,其实,正是由于他们相敬如宾表面下的不合。
冯·法兰兹指出,皇后并不快乐,所以才想要单独出去走走,而她又没办法走出自己的世界,皇帝便造了一艘船,让船带着她去海上航行。他们虽然彼此之间,话语客气,但掩饰不住这其中缺乏情感的苍白。猫女生来被诅咒,她要通过自身的蜕变。来改变这样的一种格局。
5.帝国的革新
另一个王国的国王,有三个儿子。但他的妻子却死了,因而呢,他成了酒鬼。酒鬼常常很消极,觉得没有人爱他,生活无所寄托。所以,这个国家也在走向颓势。
这个国家所需要的,不是酒醉的君王,而是革新的力量。三个儿子选择了三条不同的路,这三条不同的路也别有深意。
大儿子选择了物质主义的道路,它只在乎财富和健康的身体,至于他的心灵有没有吃饱,就无关紧要了。因此,在第一条路上,他找到了一条小狗,符合他的愿景。
二儿子是个唯心主义者,他关注心灵和情感,却忽视自己的身体。所以,最终他找到了粗亚麻布,而非国王所要的细亚麻布。
小儿子最特别,他选择走向黑暗的森林,最终找到了猫王,这里面只有他,深入无意识的植被区,经过了雨水的洗涤,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他发觉了自己父亲的懦弱无能,他爱上了有神力的猫女。最终在猫女的帮助下,他实现了帝国的革新,成为了新任的王君。
当然,这取代并非一帆风顺。当国王又提出要求,希望每个儿子都带回一个儿媳,谁的媳妇最漂亮, 他就将是这个王国的继承者。小儿子带回了猫女,国王却心生歹意,想要占有猫女。小儿子名正言顺地用战争打败了父亲,取代了他的地位,跟猫女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6.童话,对“集体无意识”的唤醒
哇,这还是我们刚才读过的,那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吗?
让你出乎意料的内容还有很多,在此不赘述。对于童话中的意象诠释,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了,如果你深入研究的话。
冯·法兰兹的《公主变成猫》,还算是童话解读方面比较深入浅出的那一类。这本书的语言风趣幽默且尽可能地直白。虽然有一些分析心理学的专业用语,但只要你细心读,就总还能理解一点点。
有些书,阅读起来会打开你的世界,让你看到另外的时空中,人们的所思、所想。
对个体无意识的探索,对集体无意识的探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格外重要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理解自己,正是因为我们不理解自己的过去——那些祖先们,他们历代所经历的事情,变成了我们潜意识中的理所当然。
这中间到底是什么起着发酵作用呢?我想,是时间。
时间,在童话中,富有深刻的内涵。我们唯有理解了,童话中这些重要母题的集体无意识源头,才能试着去阐释童话的具体所指。
学着聆听集体无意识的声音,我们阅读童话,会收获更多的智慧。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