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信札》是一本由李小龙著作,后浪|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李小龙信札》读后感(一):“越是四处周游,越是阅人无数,我便越是对你情有独钟。”——读《李小龙信札》2020年端午假
《李小龙信札》是一本由李小龙著作,后浪 |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小龙信札》读后感(一):“越是四处周游,越是阅人无数,我便越是对你情有独钟。”——读《李小龙信札》
2020年端午假期,我捧着新出版的《李小龙信札》,读着李小龙自1958年至1973年间写的138封书信,突然发现自己对这个32岁即英年早逝的功夫巨星、截拳道创始人,其实知之甚少。借着这些书信,我读到了他对家人的爱、他对朋友和合伙人的关心、他对未来的计划、他生活中的困窘与得意,甚至他的吐槽。信札还原出了一个有血有肉、自信执着的李小龙,是了解李小龙生平与思想的重要原始材料。
李小龙的知名弟子有很多,我非常喜欢的电影演员斯蒂夫·麦奎恩,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以及他的妻子沙朗·塔特,都是李小龙的徒弟。彼时在好莱坞发展并不顺利的李小龙,对报了自己私教课的罗曼·波兰斯基很不以为然。1970年2月,李小龙随罗曼·波兰斯基前往瑞士格斯塔德度假,在给妻子琳达的信中,李小龙吐槽了罗曼·波兰斯基几乎成天醉生梦死、傻里傻气的生活,“罗曼不是在滑雪,就是在泡妞”,“那帮喷气机阔佬简直无聊至极,成天陪着他们去夜店搞得我筋疲力尽。”在这种情况下,李小龙难掩对妻子的爱与思念,“我一定要说一句:我非常想念我的妻子,我爱她。”
《李小龙信札》中,最令我感动的正是李小龙对妻子琳达的爱。
1963年10月20日,在与琳达·埃莫瑞正式约会的前五天,李小龙在给她的信中称她为“最甜美的姑娘”,而自己是“一位仰慕她的男士”。
1965年2月,李小龙回港料理父亲的后事,在给琳达的信中,他忧心琳达的身体,希望她去做个体检,“别顾虑花销,你的健康要紧。凡是你需要用钱之处,尽管支取。若是缺钱,就先从你父母那里借一点,回头我悉数还给她。”稍后的信里写道,李小龙还去为琳达挑衣服、买钻戒、定做假发,并策划夏威夷与日本的蜜月之旅。
1970年3月,李小龙带着五岁的儿子李国豪回港探亲,写信给琳达分享生活趣事,“国豪在这边适应得不错,享尽了一切优待。他已经连续四晚没有尿床了,当然也没用尿布……”“对于他的日常饮食,我已特意叮嘱国家里,但那些小零嘴总有办法偷偷跑进他肚子里去。他见谁都要显摆一下身手,简直玩得不亦乐乎。不过,我俩都甚是想你。”“这趟旅程令国豪受益匪浅……而我也乐在其中,能与你们共度此生,我何其幸运。你是最好的妻子,尽管天性使然,我不常挂在嘴上,但我的确非常爱你。”
1971年,工作有了起色的李小龙在泰国拍摄《唐山大兄》,给琳达的信中掩饰不住他的自信与喜悦,“《唐山大兄》越拍越顺利了……我跟你讲,在香港我简直就是超级巨星,配有专用的化妆品、休息椅,就连舒洁纸巾都是独备一份……我有强烈的预感,我定能在香港成为史无前例的大牌影星……待我的电影在香港大红大紫后,今后我单部电影的片酬最少都要达到10000美金,外加百分之十的分红,最后还得为咱们全家提供头等舱的往返机票、安排最好的住宿。”
在另一封信的结尾,李小龙写道,“最后,亲爱的老婆,我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想告诉你,越是四处周游,越是阅人无数,我便越是对你情有独钟。”
沈从文在给张兆和的信中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王小波在给李银河的信中说,“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就泛起微笑。”
相较沈从文、王小波这样的作家,李小龙的“情话”亦是令人无比感动。掩卷沉思,真得感谢那个通信尚不方便甚或昂贵的时代,留下这些绵软的情思可堪追忆。
(完)
《李小龙信札》读后感(二):对于李小龙,我们知道的远远不够...
你手捧的这本作品相当于李小龙的私人相册,其中的每一封信都代表着他生命里的一个事件、一张快照,原汁原味地重现着他当时的真情实感。
作为 20 世纪最具魅力的风云人物之一,这里的每一封信都是他生命中的一块里程碑。阅读本书,你将与十八岁的李小龙一同漂洋渡海,首次重返他的出生地美国。你会了解他胸中的蓝图、壮志与梦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即“切实的梦想”),见证他坚定不移地达成所愿,目睹他的生命开花结果。
你会与他并肩而立,看着他开始在美国推广彼时尚无人知晓的功夫,分享他曾向木村武之等人言及的深刻哲思与武学建议。木村不仅是他最信任的友人,也是他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设立的第一所正式武馆的助教。
你将目睹他最具创造力的时期,当年他的宏愿刚刚起步,誓要创立独树一帜的武学体系。而他播下的种子最终长成了武术界的一棵参天大树——推崇人性自由和自我表达的截拳道。
20 世纪 60 年代中叶,李小龙拿到了电视短剧《青蜂侠》(The Green Hornet)中的“加藤”(Kato)一角,成功开始向其招手。然而,这部剧后来却一度化为泡影,好莱坞几乎将这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拒之门外,阖上了其演艺事业的大门。这一时期,你将会看到他在重压下尊严不移、优雅尽显,绝无自怨自艾之态,反而积极地为友人加油打气,例如鼓励跆拳道大师李俊九以及他自己的弟子拉里·哈塞尔。
《李小龙信札》内页除此之外,你还将一窥李小龙在面临诸般挑战时与爱妻琳达的往来通信,从中了解到他和家人分隔两地的痛苦,他对孩子的深爱及打心眼里的自豪感,他为终能以一己之力养家的喜悦,他对 20 世纪 60 年代末那些“喷气机阔佬”的失望,以及他和一些名人的交情、友谊,包括罗曼·波兰斯基、詹姆斯·柯本和史蒂夫·麦奎因。
《李小龙信札》内页或许,阅读这些第一手资料最重大的意义是,你能看到李小龙是如何锲而不舍地精益求精、完善自我的。他的这一品质助其获得了首次出演主角的机会,随即声名鹊起,一举奠定他最辉煌的影星生涯。而那些数月前还认为他在北美票房上不会卖座的西方电影巨头,随后又千里迢迢地飞越太平洋去说服他主演北美电影。
在这些信札中,你还能与李小龙一道徜徉在那些沉思、安静、自省的时光里。提笔给友人和生意伙伴写信时,他总是情真意切地抒发自身的为人之道——与他人交往务必“真实”“真诚”且“真挚”。
而在他的绝笔中,你也会伤感地读到他最后的想法和希望。逝世前的最后几个小时,他给他的友人及律师阿德里安·马歇尔写了一封信,言辞中的未竟之事充满悲剧色彩,而其中的希望则颇具讽刺意味。
所有这些书信均出自一位伟人之手,其毕生完成了许多壮举,也无疑改变了这个世界。书信为证,上天赐予李小龙的三十二载春秋,他从未虚度。本书所有书信皆按时间顺序编排,希望那些有幸了解他一生的读者,能顺着他生命的流向,收获蕴藉其中的感动与启发。
这些信札集中揭示了李小龙生命中的崇高品质——凡事力争做到最好,绝不退而求其次。他的一生彰显了一种日求精进、陶冶情操、为人正派、重视人际、逆水行舟、精神境界强韧超凡的人生哲学。最后,李小龙的书信还反映出了“爱、和睦与兄弟情”的人生理念,而这也恰是他经常书于信末的衷心祝福。
李小龙信札暂无评分李小龙 / 2020 / 后浪 | 天津人民出版社本文选自《李小龙信札》序言 作者:约翰·里特
《李小龙信札》读后感(三):李小龙的138封信:越了解越神秘,越神秘越想走近
洪金宝说:我刚一抬手,他的脚已经到我脸旁。 成龙说:没有李小龙,就没有我。 李连杰说:他是我的偶像,他的拳法吸取了各家所长。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些中国打星口中的人物,是中国功夫走向世界的第一推手,同时也是一代功夫巨星和文化偶像,他的名字叫李小龙。
李小龙出生在美国,成长在香港。他自幼习武,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参加电影拍摄,成为童星。18岁时李小龙前往美国求学,并把弘扬中国武术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和梦想。
起先他开设武馆,但并不是特别成功,后来机缘巧合走上了电影之路,虽然形式不同,但李小龙“把中国功夫展示给全人类”的梦想,从来没有改变过。
李小龙早年师从叶问,学习咏春拳。后来经过多年习练,看到了中国功夫的局限性,因此博采众长,自创了截拳道。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所言:他眼中的中国功夫招式简洁有效,绝不只是会摆pose的花拳绣腿。
不过,就算美国人已经开始对李小龙渐渐认可,但因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远非今日可比,所以他的表演事业发展并不算特别顺利。幸运的是香港影业发现了他的潜力。签约嘉禾之后,他因《唐山大兄》一炮而红,在香港的四部半电影3次打破多项记录……美国人也开始屁颠儿屁颠儿地跑过来找他合作。
可是,就在雄鹰即将大展宏图之际,李小龙却突然去世,所有的一切在他33岁时戛然而止。
关于他的死因,坊间众说纷纭。官方给出的答案是脑水肿,但持阴谋论的也不在少数。因为李小龙的个性很强,功夫了得,所以在得到一些人的认可和喜爱的同时,也与不少人发生过不快,被人指责和嫉妒,因此有人认为不排除有人寻仇,蓄意谋杀的可能。
2019年,美国著名导演昆汀在他的影片《好莱坞往事》中加入了李小龙的片段。但李小龙的女儿李香凝对此表示不满,不但因为昆汀并没有事先征得她的同意,更因为昆汀还抹黑了李小龙的形象。
但昆汀却说,他是在向李小龙的致敬,而且他眼中的李小龙确实如此。
那么李小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如今斯人已逝,就算那些曾经与他交好或交恶的人述说往事,也难免不按照个人的理解添枝加叶。想了解李小龙,除了他的电影、采访和书籍,书信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因为电影需要符合作品人物的性格,采访和书籍也可以有选择的表达,只有书信这个更私人化的交流方式有可能更放松、更随意、更真实。
最近,后浪出版了一本《李小龙信札》,其中收录了李小龙自1958-1973年之间的138封信,其中也包括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封信。这些信件分别写给他的妻子、友人、合作伙伴,甚至是粉丝。通过这些信件,我们可以对李小龙其人有一个最为全面、最接近真相的认识,你完全可以借此,与其它资料相结合,构筑一个你自己心目中的李小龙形象。
一、笔头禅:“去他的鱼雷,全速前进!”
这句话可以算是李小龙的一句“笔头禅”了。现实中,他是不是常说,我们不得而知。但在《李小龙信札》收录的信件中,他向不同的人多次说起这句话,加起来总共有6次!
有时是在自己的事业遇到困难时,他对朋友和家人表示: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有时是在朋友遇到挫折时,他鼓励朋友们不要顾虑太多,大胆去做。
不过,这句话并不是李小龙的原创,他出自美国少将戴维·法拉格特之口。在莫比尔海战时,戴维·法拉格特的舰队遭遇雷击。关键时刻,他怒吼出这句名言:“去他的鱼雷,全速前进!”,最终拯救了整个舰队,所以这句话广为人知。李小龙也很喜欢,并且常常用它来鼓励自己和身边的朋友。
人在遭遇困境时难免会自我怀疑,犹疑不前,而这句话刚好可以用来提醒人们:不要畏惧,放开手脚干吧!无论人们对李小龙的评价是褒是贬,但他凡事力争做到最好,不愿退而求其次的风格几乎是无人质疑的。
这种敢于逆水行舟,迎难而上的品质,如果用一句话表现,那么“去他的鱼雷,全速前进”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二、成功后的感受:“名利不过是些梦幻泡影”
初到美国的李小龙发现,柔道和空手道虽然是功夫的衍生物,却已经风靡全美,而二者的祖先中国功夫却无人知晓。
于是,他决心一定要让中国功夫发扬光大,这不仅仅因为中国功夫在所有武术形式中的实属上乘,更因为它已经融入李小龙的骨血,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李小龙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书信中写道:
“你投石入湖,水面就会激起层层涟漪,随后一圈圈地荡漾开去,直至溢满整个湖面。这正是我将我的想法付诸实践后的情形。”随着不断地精进,李小龙开始对中国功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很多武术路数都是纸上谈兵,于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开始调整方向,侧重简洁有效的方式,同时通过头套、护胸、护腿等防护工具加强对自身的保护,最终创立了新的拳法:“截拳道”。
尽管李小龙在专业上不断创新,并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但练武终究是有门槛的,所以最终李小龙停下了所有的武馆,却找到了另外一条更有影响力的道路,那就是影视行业。
虽然这条路没有想象中那么平坦,但最终李小龙还是获得了成功,他所投入湖中的石子,果然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整个世界被中国的功夫所折服,被他的风采所吸引。
此时的李小龙在感受到了成功喜悦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其中的身不由己,甚至浮躁和虚伪,他对朋友说:名利不过是些梦幻泡影,我绝不允许“自命不凡的优越感”摧毁我的所求。
他努力寻求内外合一的境界,不断审视自己,并主张:自知即自由。
李小龙一家三、最后一封信:光明磊落地做实事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在去世前的几小时寄出了此生的最后一封信。
这封信是写给他远在美国洛杉矶的律师阿德里安·马歇尔的,内容是关于他8月份到美国的工作安排,除了各项合作,还有宣传活动、出书、代言等等。总之行程满满,李小龙想要“光明磊落地做实事”。
虽然此前李小龙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而且常常头痛,他自己也说可能不会活得太长。但谁也没想到,死亡会来得这么快。
再加上媒体经过追踪发现:李小龙的死亡地点并不像之前宣称的那样,是在他自己家中,而是在艳星丁佩的家中,于是原本就让人难以接受的一代巨星的死亡,其原因也更显神秘和复杂。
更有报道称:调查李小龙死因的博士以及了解内情的相关人员都无故失踪了。于是阴谋论占了上风,李小龙之死被蒙上了又一层难以揭去的面纱……
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这件事永远难有一个统一被认可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
李小龙是名副其实的武术宗师,截拳道和功夫片的开创者,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以及中国功夫全球首席推手。
正是因为李小龙的出现和不懈地努力,才使全世界人民有机会真正了解和喜爱中国功夫,中国文化……
作为华夏儿女,我们为拥有这样的传承者而骄傲,更为他如此忘我的追求和传播功夫的真谛而心生敬意。
有人说,对于李小龙真是越了解越神秘,越神秘越想走近。如果你也想更多地了解李小龙,推荐你来读一读这本《李小龙信札》,此外,以下影片也是必要的:
电影:《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
纪录片:《李小龙:勇士的旅程》
—— 完 ——
《李小龙信札》读后感(四):15年鼎盛时光,138封珍贵信札,让我们一起走进功夫巨星李小龙吧
1973年7月20日,一代功夫巨星年仅32岁的李小龙猝死,随后两个月的尸检报告显示是“药物过敏引发的脑水肿”,但《真相》节目揭露出,药物过敏的死亡会导致脖子水肿,但李小龙并没有这种症状。
直到1995年,李小龙的死因才被医学界发现,应该是新被定义的“癫痫猝死症”,也许无论什么样的死因诊断,无数影迷都不接受一代巨星的陨落,当然也因为李小龙毕竟去世在艳星丁佩的家里。
也许世间有些秘密将永远成为秘密,但是李小龙的世界影响力和个人魅力不容小觑,我有幸得到《李小龙信札》“李小龙诞辰80周年纪念版”这本书,认真拜读后,让我们认识到不一样的李小龙。
李小龙诞辰80周年纪念版我这代人还未出生,李小龙就去世了,我对他的印象,更多来自老电影和传说。
翻阅138封信札,我们仿佛踏上了一趟“龙之旅”,在沿途的每一个重要关口,我们都将拨开纷纭迷雾,目睹那些曾被掩盖的鳞爪痕迹,了解这个人怎样活过了一生。通过这些信札,我们发现李小龙是个有血有肉情感非常细腻的人,对自己要求很高,对待朋友特别有礼貌,而且中文文笔特别好,这些都不像一个武痴的细节。他确实是东方和西方的碰撞结合体;也是传统和现代的冲突与创新;他的情感包含爱情、亲情和友情;他付诸一生的是功夫表演生命。
传奇的人物,一代武术大师!但这些信札,却能看出他内心最细腻的方面。
李小龙简介
原名李振藩,美籍华人,出生于1940年11月27日,祖籍中国广东佛山。是一代功夫巨星和文化偶像,成功的将功夫片在世界影坛发扬光大。他是世界武道改革的先驱,创建了“截拳道”,启发了综合格斗等运动。他还是一位魅力无穷的哲学家,不仅将武术提升至最高境界,更致力于在生活中实现自我,启迪他人。
虽然32年短暂的人生,但是他有挚爱妻子,儿女双全,亲朋好友,师傅兄弟,人生虽短但丰富多彩。
这本信札记载了李小龙从赴美国求学到在香港逝世之间的十五年珍贵时光。在这些寄给家人、师长、朋友、弟子的信札中,我们毫无保留的看到了畅所欲言甚至有点絮叨的真实男人,他亦有普通男人的一面,更记载了他充满个性的奋斗历程。
有的人生命长度虽短,但骨骼惊奇经历传奇,李小龙恰恰是这样神一般存在的男人。虽然只有32年的生命,但是是一个不同常人的努力追求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的绝佳典范。这趟“龙之旅”可以帮助李小龙的影迷拨开云雾,接近我们最崇拜的功夫巨星。
李小龙爱妻
琳达是李小龙唯一的妻子,是个爱尔兰裔的美国白人姑娘,也是李小龙在华盛顿大学的同学。1963年认识李小龙后,也加入了其创办的“振藩国术馆”,算是李小龙早期的女弟子之一,据说在大学期间,李小龙本来有一个日裔女朋友,但是后来分手了,琳达才逐渐走入李小龙的生活。
通过李小龙给琳达的信中,可以看到一个男人对于妻子的爱慕和欣赏,而且心思特别细腻。李小龙不吝啬言语的赞美,有时候甜言蜜语,有时候絮絮叨叨,这才是一个男人对妻子的爱与依赖。
这是约会五天前李小龙写给琳达的信李小龙对琳达的感情细腻表现在:
随时的汇报行程,会给爱妻精心的准备礼物,甚至给爱妻买假发为了颜色一致,都会让琳达寄来自己真发的颜色,为了和假发更加贴合,反复叮嘱琳达量好头围,并且他不在琳达身边时,那种渴望妻子在身边的留恋从信件中逐字可见。
信中可以看到李小龙作为普通男人对妻子的爱恋和细腻明天我会去购物,我要给你选一枚钻戒,然后等你来香港,我陪你再挑选衣裳款式。然后我们就顺道去夏威夷和日本度蜜月,当然,香港也算在行程内。宝贝,这趟旅程一定会让你终生难忘,我保证!爱你的小龙李小龙对爱妻的情感表达,一直非常炙热,如果不是看到这些信札,我也简直不敢相信李小龙是个对妻子如此依恋和爱慕的男人,而且是婚后,并不是热恋的时候,这才是最难得的。
李小龙有时候对所处的环境不满意,沮丧,甚至小牢骚,无时无刻的都向妻子汇报,但是事后又安慰和自嘲,并且很有信心去克服这些困难。信件的频率非常高,因为前期他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时候,打长途电话很贵,所以他更多的方式就是写信,有时候短,有时候长,事无巨细一一汇报。
李小龙和爱妻合影李小龙和琳达结婚于1964年8月,1965年爱子李国豪出生,1969年女儿李香凝出生,儿女双全的李小龙慈父之心和普通父亲一样,关心、期待和呵护。
帅气细腻的李小龙身边不乏众多追求者,有一起表演的影星,也有疯狂爱他的影迷,但这一切,李小龙都很分得清,他的爱妻只有琳达。虽然去世的当天,因为和艳星丁佩探讨剧本时,他又头疼发作,吃了丁佩给的头疼药后一睡不醒,但是并不见得他和丁佩就有违背道德之事。其实是事发当晚和李小龙遗体告别会时,琳达就已经多次发声,不要妄自揣测李小龙的死因。
从李小龙的信札中可见,这是一个责任感超强,事无巨细的男人,或许追求他的女人确实很多,但信件的细节很能反应一个人的品德,我们相信李小龙是情感专一的。
李小龙对功夫的追求
李小龙7岁开始学习太极拳,少年时喜欢恰恰舞,大概13岁时,师从咏春宗师叶问习武,咏春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对咏春非常痴迷,在家中也设木人桩,每天勤练武功,此外,他还练过螳螂拳、洪拳、少林拳、白鹤拳等等,他从来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喜欢不断的整合、钻研,并创建了“截拳道”。
1957年,他赢得校际西洋拳拳击少年组冠军,1958年获得全港恰恰舞公开赛冠军。1961年在校园设立“振藩功夫道场”,他不仅勤习中国拳术,还研究西洋拳法,21岁的李小龙在西雅图创办的“振藩国术馆”逐渐兴旺发达并开设诸多分馆。
木村武之是李小龙武馆的负责人兼徒弟,后期李小龙忙于演艺事业,武馆的打理很多都依赖木村武之,这些信札里不少是给木村武之的提点、鼓励和建议。虽然是弟子,但李小龙一样谦卑有礼,一样感谢感恩,从这个细节能看出来,李小龙不仅是没有架子,更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李小龙对武功精益求精,需求突破的精神随处可见其实这时候的李小龙,已经在思考甚至质疑功夫套路和武馆的理念,认为这些条条框框阻碍了习武之人追求武术的真谛,并且出于这个原因,他在1970年关闭了名下所有武馆。
李鸿新是李小龙很重要的朋友之一,很多的护具和创意,都是李小龙画草图然后由李鸿新完成的,对于李鸿新的制作能力,李小龙多次高度赞扬赞叹,但每次求助也都是非常客气礼貌,可以看出,他就是这样一个谦卑礼貌的人。
李小龙的创意,李鸿新总是可以高度完成李小龙对朋友
对朋友的关心和坦诚,在信札中随处可见、不论李小龙和对方交情的深浅,他都是一如既往地礼貌问候,他的想法很多也很跳跃,非常自信,而且对朋友的一些小事他都记得问候。
比如对方是不是有财政危机,身体生病,事业出了什么状况,他都会在信中反复的确认,和相互问候,感觉所有人其实都在李小龙的心里,他惦记着很多人。
佐藤是位柔道家,也是李小龙在西雅图结识的朋友李小龙不论走到哪里,都非常善于交朋友,这是我对他信札中的感觉,他思维敏捷,热情好客,关心别人,走到哪里都想着朋友的需求。不论是他徒弟还是好友,甚至很多世界上的武打明星比如空手道冠军罗礼士都争着拜他为师,可是他思考的不是荣耀,而是功夫如何更加完善。
李小龙的影视成就
李小龙三个月就出演《金门女》,长大后也在多次电影中客串,直到1965年接受《陈查理长子》试镜才正式签订好莱坞演员。1966年的《青蜂侠》时接受了正规的表演培训,但他从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直在思考对影片和动作如何精益求精,1971年的《唐山大兄》和《精武门》更是创下最高票房纪录。
之后李小龙开始自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和《死亡的游戏》,中间还穿插拍了《龙争虎斗》,而《龙争虎斗》这部片子击败很多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由此也打开了好莱坞新功夫片的大门。
李小龙拍摄之余经常思考如何精益求精一代功夫巨星很多的想法,随着骤然去世而戛然停止,但是他凡事力争做到最好,绝不退而求其次的精神永留世间。他的一生都彰显了日求精进、陶冶情操、为人正派、重视人际、逆水行舟的精神境界。
这些信札读后,极大的感受到李小龙对“爱、兄弟情与和睦”的期望,这是他的人生观,也是他乐此不疲写诸多信件的初衷。
最后,本书要献给那些理解信函真谛之人,他们看重的是这些鸿雁传书的信纸所揭示和珍藏了一个人最真实的灵魂,并使之由此永存,不受岁月摧折。15年鼎盛时光,138封珍贵信札,让李小龙亲笔告诉你......
《李小龙信札》读后感(五):见字如面,读懂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1971年夏天, 31岁的李小龙正在曼谷拍摄电影《唐山大兄》。正是这部由当时香港的嘉禾电影公司拍摄的影片,让李小龙正式登顶香港天皇巨星的位置,随后又如过江猛龙,震动好莱坞,成为电影史上永远的中国功夫之王。
电影拍摄的非常顺利,感觉良好的李小龙提笔写信给远在美国的妻子琳达:“……我告诉你啊,在香港,我现在是巨星了。有单独的化妆师,专用的椅子,甚至还有专用的面巾纸。真的。我有强烈的预感,我在香港能做到最好,只是还需要精心的计划才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等我的电影在香港火了,我的片酬至少要10000美金,还得有十分之一的分红,而且我们全家都可以坐头等舱旅行。……”李小龙在信中跃跃欲试,既满怀欣喜,又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家人充满爱意的一面,在信中展露无遗。
碍于无力支付高昂的长途电话费,在李小龙人生的几次重要节点,他都选择借书信向朋友袒露真心真意。在我们的印象中,李小龙以“武术”向这个世界表达感受。但相比虚构类作品,原本私密的家书、情书、与友人书,具有极强的真实性、个人角色和历史带入感。而今天,通过李小龙本人的亲笔信,我们得以领略一代传奇巨星光环背后那兴味盎然的普通人生活,以及他那充满个性的奋斗历程。
《李小龙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以下简称《李小龙信札》)记载了李小龙从赴美国求学到在香港逝世之间的十五年珍贵时光。本书所有书信皆按时间顺序编排,在这些寄给家人、师长、朋友、弟子、同行和影迷的信札中,李小龙毫无保留地袒露了他真诚的灵魂。希望那些有幸了解他一生的读者,能顺着他生命的流向,收获蕴藉其中的感动与启发。
冉冉升起的功夫巨星
李小龙祖籍是广东顺德,1940年出生于美国三藩市,中文原名李振藩,想必是家人希望他能够“振兴三藩”的意思吧。
年少的李小龙已经非常英俊,加之他的父亲与演艺界的关系,他成了一位比较知名的童星。表演中展现的都是举止随意,玩世不恭的问题少年,神情动作上已经颇具后期李小龙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十八岁赴美之前,评论界已经称其为演艺天才。
说起李小龙练武的缘由,并不因为他是天生的“绝世武学奇才”,恰恰因为他自幼身体孱弱,需要锻炼调理。十三岁时,李小龙拜了第一位真正的师傅:咏春大师叶问。此外,他还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等拳种,还研究西洋拳的拳法。
1959年5月,李小龙来到美国定居。刚到美国的生活相当艰苦,进入大学就读以后,他除了学习外,把精力都放在研习武术上。他还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经常在校园里进行训练和表演,赢得了师生们的好评。在他的理想中,他希望能够创立第一所功夫武馆,然后逐渐将其推广至全美。
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不仅为了赚钱,还涉及很多其他想法,比如: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这门中国艺术的伟大之处;我喜欢教学和帮助他人;我想赚些钱,让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我想做些有创新意义的事情。最后一点,也同样是最重要的,功夫就是我自己的一部分。”经过不懈的努力,李小龙西雅图成立“振藩国术馆”。李小龙在武术方面的每一次领悟他都是直接投入实践练习。一人在武馆钻研,尤其是后面的高强度练习,每天坚持的体质练习,跑步,单手俯卧撑,更是习以为常,家常便饭。甚至一个人在拼命的练习双截棍,抓球练腕力等。
随着不断地精进,李小龙开始对中国功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在传承的基础上开始调整方向,侧重简洁有效的方式,同时通过头套、护胸、护腿等防护工具加强对自身的保护,最终创立了新的拳法:“截拳道”。
国术馆的规模和设备不断完善,世界上许多显赫的武打明星如美国空手道冠军罗礼士等都争着拜他为师,好莱坞的著名电影明星如占士亨宾和史提夫都是他的门徒。美国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切磋武艺,他的“以武会友”的宗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而在此期间,李小龙放弃武馆经营,让自己的徒弟木村武之和伊鲁山度打理,自己则投身影视圈拍功夫片。这一举动让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而这举动恰恰是李小龙为了更好地发展他的武术事业,为了更好向全世界传播中国功夫,实现弘扬中国文化的伟大宏愿。
演艺的道路更是曲折坎坷。刚开始,经过徒弟好友的帮助,他成功进入好莱坞,也拍了像《青蜂侠》这样不错的作品,但一直不受到重视。在当时的美国电影界,黄色人种不受到重视,哪怕他在青蜂侠取得小辉煌,但还是被冷落,李小龙过得很困难,琳达还去别人家当过佣人,可他挺过来了。
最后回到香港,他开创另一个天地,他在这里拍了《唐山大兄》、《精武门》、《死亡游戏》、《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电影,一部比一部票房高。
李小龙的出现打破了之前功夫动作片的虚假以及香港明星气质的萎靡,开创了华人进军好莱坞的先河,令动作片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片种之一,同时让西方人认识和学习中国功夫。
“我的明确目标是,成为全美国最高薪酬的超级东方巨星。从1970年开始,我将会赢得世界性声誉。到1980年,我将会拥有1500万美元的财富,那时候我和我的家人将过上幸福的生活。”阅人无数后,仍旧对你情有独钟
李小龙妻子琳达·埃莫瑞,是爱尔兰裔的美国白人姑娘,是李小龙在华盛顿大学期间的同学,1963年认识李小龙后不久,也加入“振藩国术馆”,成为李小龙的早期女弟子之一。两人与1964走入婚礼的殿堂。1965年,琳达为李小龙诞下儿子,取名为李国豪。1969李小龙的爱女李香凝出生。
在同友人张卓庆的通信中,他写道:“她不仅是个好女孩,更是个门门得A的优等生。” 据说,每当李小龙发脾气时,只有琳达才能劝住他。
琳达始终追随着李小龙。她并没有奢求李小龙日后成为一名国际巨星,她只是希望他能够成就自己的理想。李小龙的快乐与成功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李小龙不仅功夫好,而且人又长得十分耐看,更重要的是他很有女人缘,龙哥在顶峰期时期身边美女如云,像丁佩、苗可秀等美女都是与龙哥传出绯闻最热的人物。
时间久远,谁也无法判断那些绯闻的真假,但是无论在泰国、还是在香港等地拍戏,李小龙亲手写给妻子琳达的信件中,却让我们看到他和家人分隔两地的痛苦,他对孩子的深爱及自豪,更能感受到他为终能以一己之力养家的喜悦之情。
“不管是怎么回事,我其实也不太在乎,咱们李家人都正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呢。爱你,亲爱的,也向国豪和小香凝献上我的爱。”“我已等不及想马上见到你们三个了……不管怎样,有件事我可以向你保证——不出意外的话,我们在香港一定会过得无比幸福。”“亲爱的老婆,我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想告诉你,越是四处周游,越是阅人无数,我便越是对你情有独钟。”亦文亦武的李小龙
截拳道是李小龙所创立的融合世界各种武术精华的全方位自由搏击术。它将东西方哲学理念运用于武术,是一种搏击指导和方法论。
李小龙早年曾系统的学习各种传统武术、击剑、拳击以及跟随咏春拳名师叶问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赴美后在不断的技击实践中研究各门各派的特点,致力于追求武术搏击的根本,追求核心理念为:精简、直接、非传统的三要素技击法。于1967年正式确立其“截拳道”之名称,并通过一系列媒体将其公之于众。
截拳道的宗旨是“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指引人走向自我解放的自由之路。这句话也是他那篇发表在1971年9月号《黑带》杂志上的题为《从传统空手道中解放出来》的著名文章的开头。
1976年,凭借其表达自我的战斗之法与他创立的截拳道,李小龙已经小有名气。
在他与友人张卓庆的信件中,他写道:“如今我练习的方向更侧重于全副武装地展开有效的街头格斗,……过去五年,为了心中的目标,我诗中苦练不辍,……我将我的拳法命名为截拳道,我没有局限于咏春,因为若论实效性,我真心以为咏春还有太多值得改进之处。……”李小龙曾在《唐山大兄》、《死亡的游戏》、《龙争虎斗》等经典功夫电影中,充满预示性的向世界观众超前演示了已成主流的地面骑乘轰击,以及十字臂锁、窒息性颈锁等等地战技巧。
技艺全面的截拳道者在实践中的表现,有时可能像拳击手,有时,像咏春拳手施展埋身阵地战技巧,有时,则又可能像综合格斗选手一样,将对手拖入地面缠斗决胜。总之,截拳道是一种最佳时尚的搏击、健身运动,能够令你变成一个力量、心智外型一流的人。
李小龙曾说过:“像其他艺术一样,从根本上说,武术是一种理智的自我认识,一拳一脚不仅打倒的是面前的对手,同时也打掉你的自私心理,打掉你的恐惧感,打掉你所有的一切心理障碍。因为你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使自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在好莱坞剧集《青蜂侠》中,李小龙首次使用双截棍。双节棍为两节圆柱体的硬木,中间以铁链或皮条相连,既可猛击,又可绞杀,集棍的刚猛与鞭的阴柔于一身。而后,《精武门》让当时的香港观众见识了李小龙精湛的双截棍术,叹为观止。《猛龙过江》时,李小龙手中的双截棍变成两对,表演难度极大,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虽然李小龙在电影中一直以硬汉的形象示人,其实他,有着哲学家的气质,诗人的情怀。
李小龙曾于1961年进入华盛顿大学学习戏剧、心理学及哲学,这段经历为他奠定了文学情怀和哲学思考的基础。据他的徒弟说,李小龙非常喜欢看书,他的书架上有柏拉图、大卫·休谟、笛卡尔、托马斯·阿奎那等西方哲学家的著作,也有禅宗、《老子》,以及克里希那穆提、铃木大拙、卡尔·罗杰斯、弗雷德里克·皮尔斯等人有关宗教和心理学的书。
李小龙不仅创作过大量诗歌,甚至还尝试把中国古诗词译成英文。如他曾把元代才女管道升所作的《我侬词》译为英文,所拟的题目《Parting(意为“别离”)》。既恰如其分地提炼出诗歌主题又体现出十足的意境。李小龙说:“人的灵魂可以通过诗歌表达情感,诗歌能够让人的灵魂在生命的画布上表达自己。”
在给友人李俊九的信中,他还附上了两首原创诗,想借此鼓励他的老朋友,劝他别为困境左右,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两首原创诗就是《我是谁》《哪个是你》。
“人多渴望出人头地,却唯恐失败、沦为庸人。然而,我们能行,我们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唯信者、行者功成名就,而疑虑的人,不过远远注视、望尘莫及。”李小龙短暂的生命,是一个人努力追求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的绝佳典范,功夫、表演和生命就是他的探索工具,也是这些信札的主题。细细翻阅在本书中的138封信札,读他的亲笔书信,是认识李小龙的最精简直接的方式。
翻阅《李小龙信札》,我们仿佛踏上了一趟“龙之旅”,在沿途每一个重要关口,我们都将拨开纷纭迷雾,目睹那些曾被掩盖的鳞爪痕迹,了解这个人怎样活过了一生!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