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6-19 08:31: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1

《记得》是一本由董桥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记得》精选点评:●如果与港版对照阅读定会发现其中微妙之处。“尽管都吹过欧风,淋过美雨,无恙的依旧是那一盏苦茶,那一株古槐,朱丝栏间

记得读后感精选

  《记得》是一本由董桥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得》精选点评:

  ●如果与港版对照阅读定会发现其中微妙之处。“尽管都吹过欧风,淋过美雨,无恙的依旧是那一盏苦茶,那一株古槐,朱丝栏间浮动的墨影永远是三味书屋和春在堂的疏影。”

  ●当代社会如此中古遗风的人不常见了,董老带带着老一代文人的雅致、闲逸和迂腐讲述记忆的种种,这种清净淡雅的文化品位是我等工科男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只读一遍就好。

  ●又读了一遍,一个美滋滋分享收书的小老头,只是那种境界实在离得太远了啊

  ●不记得了

  ●种种掌故未及《今朝风日好》般引人入胜。

  ●像柱香 青烟袅袅

  ●#书单#董桥

  ●董先生的情趣。

  ●栩栩如生。

  ●“世界太喧闹了,我们差点错过了这样远古的一声喟叹。”

  《记得》读后感(一):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

  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

  《记得》读后感(二):好老头儿

  忘了哪本书上看到的:“熬成一个好老头儿”。董桥可能不是一个好老头儿,但却是一个有点偏好的老头儿。关注他,不单因为是本家,更是因为他的文字,文字背后的那点生活小情趣。

  董桥老了,老了,才更有谈资。听他絮絮叨叨那些我知道不知道的文化人儿,钱歌川、沈从文、周作人、俞平伯……还有些外国人,聊人,聊轶事。也听他谈什么字呀,画呀,纸呀,笺呀,还有些古玩意儿,长见识。

  董桥呀,就是一传统的文化人,传统情致,传统的语言,传统的老头儿。这样的老头儿,我没见过他的面,不过看他的《记得》,我猜:这可能是个好老头儿。

  《记得》读后感(三):浓浓的旧时书卷气

  董先生是一位老派的文人,有着老派文人对于美的细致要求和欣赏,因此每本书的装帧都是别具一格,素雅又不呆板。

  不清楚与繁体的相比是否删除了一些内容,但是简体版的仍旧能让我感受到对浩劫中文化和文物的毁坏,那深切的惋惜和久久无法平息的愤懑。是啊,在我看来,中华文明的绵延,在五四经历了一次清洗,在浩劫中又是一次。可以说前一次虽然有时也难免矫枉过正,但却起到了去糟粕取精华的作用,同时融入了西方的一些先进的思路和想法,是对古老文明的一次更新;可是后一次,大家也都知道了,这里也就不说什么了。只是在书中的只言片语中还是能感受到留在大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旧式大家们,即使到了如今,那种胆战心惊、朝不保夕以及处事谨慎到苛求,小心翼翼的习惯早已根植在他们的头脑里。代价太惨痛了,所以实在无法轻易就揭过。现在的大陆,甚至中国,还有多少人还保留着旧时文化人的风骨和节气,那种对知识的尊重,对文化的崇尚,对教育的认真。也许是社会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一切都那么功利,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旧式教育大多数是精英教育,基数小了,自然内容就更细致更系统了。所以,总归还是带来了什么,让教育变成普通人甚至贫穷人家都能够企及的了。因为没有将立身之本的教育与树人为本的教育区别开来,而是杂糅在一起,所以才会出现不值钱的硕士和找不到工作的博士。有的时候,文化和知识还是应当保留一些神秘感和高高在上的。

  《记得》读后感(四):包浆油壳

  曾听人说,读董桥的文字读得多了,会像肥肉吃多了一样感到腻。而我却有另一个角度上的感觉,为“腻”字换一个词,那就是顺滑,读东桥文字的感觉是顺滑的。像我这样对古玩玉器一知半解,对字画珍本一窍不通的主儿,在读这本董桥的《记得》时,竟也可以毫无阻滞、沉迷其中。你完全不必了解那一篇篇文章中的背景、抑或知识,也不必熟识文中的人名、地名、器名,就可以被故事抓住,被文章浸没,融入其中便是顺理成章的了。

  只是,我也觉的这样的文字风格也许是把双刃剑,它们既然可以顺滑无比地沁入我们阅读的眼和心,那么它们似乎也总是一瞬之间便穿过我们的记忆,不知会漂向何方,想抓也抓不牢、抓不稳。其实,书中的许多文章,我早已读过,可再在书中读到时,却似乎总是毫无印象,似乎总要读到一半,甚至临近结尾时,才恍然大悟:这篇文章之前在哪里是已经读过了的,至于在哪里,便又要费一番思量了。当然,这可能是我头脑愚钝的结果。

  书中还有一种情怀,颇让我感动,那就是守旧、怀旧、念旧之情。少年时,一听到“旧”字,便总觉得带着陈腐的气息,让人欢喜不起来。周遭的一切也在时刻提醒着你,只有“新”才是好的,才是值得追求的,才是可以宣之于口的想法与价值观

  而最近真的觉得年岁越来越长了,这个“旧”也变得越来越可爱起来了。而之前以“新”攻“旧”、以“新”贬“旧”、甚至以“新”换“旧”的行为是多么可笑与幼稚!也由此,在阅读本书时,越发能产生共鸣,那从可爱的老时光中走出来的旧,也便格外令人爱不释手了。也突然想到董桥这样的文字也真适合来写这样的“旧”,绵绵腻腻、丝丝滑滑之中摩挲出来的,不正像那老物件上千百年来把玩出来的包浆油壳吗?那暗雅的光芒中透出来的不正是岁月的沉淀和人心的眷恋吗?

  油腻的东西吃多了当然不好,但要完全摒弃,那人生的乐趣似乎也少了一大截。而董桥的文字读多了,确实有些滑腻不清的味道,但它们的好处就在于对身体绝无副作用,却还可以生出许多时光累积出的旧乐趣。读一读也方知抱残守缺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纷乱年月,也未尝不是一件可以安抚人心、温柔岁月的好事。

  《记得》读后感(五):记得 因为爱过

  从琳琅之中抽出这本确实不小心跌入作家略带自嘲的小心思,书的装帧独特并且优雅,疑似雪纺材质的布料蒙面,细致的褶皱。像民国时一位温婉的妇人,着素色旗袍坐在洋房的窗边,身体曲线流转的地方有看似无意但处处精心打理过的褶皱,添上一笔恰到好处的描眉,于是,董桥,记得。

  这几天感觉浮躁不安,记起前些天跟母亲大人通电话,抱怨了一下最近做事很忙连看书的时间都没了,老人家很不开心,觉得我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所以下午出了实验室带着一身疲惫和不甚愉快的心情,就打算晚上泡图书馆去。(走过去的时候已经起风,我穿着很喜欢的一件长衬衣,古旧的墨色,褶皱的细节处理地十分独特精到,迎风走的时候长下摆会被吹到身后去,像裙裾。)

  其实以前并没有注意到这位作家,这本集子上也没有什么简介,大概真的很出名只是我不知道。逛到所在的书架时,我手里已经有一本迟子建和一本蒲慕州的生活史,他颜色和纹理虽然像青石板那样沉静,但在一片光怪陆离里恰恰抢眼,于是就抽下来翻了几页,果然是台湾那一代的文人,与余光中他们的散文有一样的氛围。本来就要放回去,可是不小心从手里滑掉,捡起来时想了想,就一起抱着了。

  董桥。

  开始时是连着几页翻过去,一目十行行至途中,突然捕捉到傅青主和陈寅恪的名字,就认真地看这篇。许是此时恰恰需要这种不缓不急仿佛午后聊天,于是成功地被作家俘获,不知不觉慢慢一页页看下来,到最后一篇看完,想起来之前那一小半的轻漫,于是又从头再看。

  喜不喜欢的谈不上,只是莫名微微心烦不耐的时候喜欢读这样的文字。家里有一本余光中早年的散文小集,还是二十多年前的版,浅褐色的纸张。他们的文字清清淡淡,简单真挚,不激烈也不犀利,一种仿佛絮叨的节奏,却总是能抚慰你。好像一个安静但是互相了解的朋友,不快的时候就算静静陪着你不说话,也会觉得收到了安慰。突然想起了西方一个现代诗人写的几句诗,记不得了,大意就是让一段漫长的旅途短起来的方法,就是有个同行的好朋友。

  我在看的时候一直听着歌,Battaglia的PartyAHolic,动感的节奏无妨深入到书里去,我反而觉得这搭配很好。十点从图书馆回来的路上,一边听,一边想作家写的东西,一边无意识地手舞足蹈。觉得这人的名字很有趣,他在书里说他喜欢张爱玲的张看,在张的作品里我最喜也是这本,突然就觉得……呶,董桥。张看。

  晚上写这篇的时候想到很多事,刚刚与一位旧友结束电话,听她诉了些苦闷,认真地给了建议。我不是一个喜欢回忆的人,因为知道自己在过去面前很无力,一回忆就容易陷进去,所以会想办法避开。瞬间觉得按作家这样写的方式回忆也是好的,不会很浓墨重彩以至于情绪失控,克制和收敛着的放纵。

  我记得,大约在六年前一次类似的相遇,也是混在一堆五颜六色的书脊里,可我一眼就看到它,也是一本好书:梵高的背德酒馆。所以在董桥最后几页提到这位画家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一阵欢喜…

本文标题: 记得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69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九州·雪焚城读后感1000字漆夜·镰与帆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