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经济学》是一本由[美]罗伯特·希勒(RobertJ.Shiller)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0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叙事经济学》读后感(一):叙事完不完整不重要,是不是真实、是故事还是笑话也不重要,重
《叙事经济学》是一本由[美]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0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叙事经济学》读后感(一):叙事完不完整不重要,是不是真实、是故事还是笑话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愿意谈起它
· 叙事容易理解,通过人际网络传播,可以像流行病一样扩散。叙事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人的注意力容量就那么大。
· 叙事完不完整不重要,是不是真实、是故事还是笑话也不重要,但人们愿意谈起它,因为它能激发情感、行动、关切、好奇。
· 叙事喜欢区分“我们”与“他们”,多少有点阴谋论味道,常常涉及道德判断——你是什么人?常常涉及身份认同——我是什么人?
· 会讲故事有多重要?川普就是真正的讲故事大师,故事说着说着,他就成了美国总统。
· 叙事经济学包含三个东西:真实世界,叙事逻辑和人类行为。如果你以为人类行为会按照真实世界行事,就等着被故事教育吧。
《叙事经济学》读后感(二):一个有意思的理论构想
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的新作,充分展现了他身为一名专栏作家的生动文笔。其基本假设是,经济波动主要是由各种过度简化且易于转述传播的经济叙事驱动的,席勒提出这一理论,是想发现经济叙事(人们相互传播的有关自身经济生活的故事)与经济波动之间的相关或因果关系,让可测量的叙事成为预测的先行指标或反馈环。
这是一个宏大的构想,此前,一些杰出行为经济学家,如获得诺奖的卡尼曼、塞勒等,更多是在实验室进行心理学实验,来寻求科学依据,而席勒的构想是建立在比真实经济生活更为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层面,难度可想而知,所以这只是一个理论构想,研究刚刚起步,他在书中描述的9个长期经济叙事(如恐慌与信心,房地产繁荣与萧条,股市泡沫、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取代几乎所有工作等),也主要是以自然语言的方式描述。
叙事,显然并非经济学研究的传统领域,所以,席勒也在向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寻求资源,甚至向流行病学研究寻找方法,在开篇几章,他用流行病学模型来模拟经济叙事的传播,很有意思,也让人印象深刻。
现在,人工智能的进展,让分析人们的日常交流和行为有了技术可行性,但收集数据、跟踪研究仍要建立在数十年持续不断的基础上,这样才有统计学意义。
最后想说的是,这类研究总是存在着一种悖论,当一种理论被提出并流行开来后,人们的思维过程就会发生新的博弈,导致理论的预测失效。如果席勒构想的理论,未来成为一个流行性叙事,它又会如何影响人们呢?
《叙事经济学》读后感(三):没有叙述清楚的“叙事”
作者通过前言和开篇比特币的故事告诉我们 “有些故事也像病毒一样传播,这些故事就是‘叙事’,它们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有巨大影响”。 初看起来,有点类似于《乌合之众》,都是讲群体性的反应如何反作用于社会这个客体。但是与《乌合之众》不同的是,作者并未在书中讲明“叙事经济学”的作用原理、影响机制,以及后果如何。
通过中间一些列“叙事”内容的介绍和分析,绕了很大的圈圈,到最后一章才终于搞明白了,原来这套经济学的理论,还只是处于初创阶段,一切都只是作者的一些构想。连数学模型,也只能拿最基本的流行病模型进行参考、套用。在作者看来,要想完善这套理论,最终达到“对未来重大事件做出更好的预测”这一目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当然作者最后也提到了一些发展路径上的一些建议和做法。个人觉得,随着大数据、AI技术的蓬勃发展,这一理论有可能会迎来一些新的发展,但要说到指导性,恐怕还要等待比较长的时间吧。
虽然作者贵为诺奖得主,但是在这本游走于科普与学术探讨中间的书中,他并没有给出关于“叙事经济学”的一个可靠的来源论证过程。之前看徐高老师的《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里面讲到通过研究菲利普斯曲线消失问题(即高通胀并未带来低失业,反而造成了滞涨,参考)这一现象,引出了经济学上面的“理性预期革命”,即人的行为(或者说人的预期)会对未来经济前景产生影响。而通过各种类型的“叙事”,则会对人们的预期产生影响。不知道这种分析对不对?希望有专家可以指正。
这个书里稍微有点意思的地方,可能就是对于过去100多年里面一些热点事件的回顾,但是就是有点浅尝辄止。如果真是为了看着点东西,我觉得还不如直接看《伟大的博弈》来的痛快。
最后吐槽一下本书的封面,本书的封面是一张本书封面的照片,对你没有看错。我不知道这个照片里的封面是当时被筛选下去的备选方案,还是准备下个版本里准备使用的呢?
《叙事经济学》读后感(四):叙事经济学:病毒般传播的故事,如何影响经济与社会的未来
【转载】
文/ 张磊 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在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中,有两个最基本的假设:理性人假定和完全信息假定。经济学家习惯用量化分析的方式,把许多易感知、易追踪、易整理的定量指标作为经济研究的重要参数。
然而,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在《叙事经济学》一书中,独辟蹊径地将“叙事”引入经济学领域,将过去依赖于抽象建模和数理统计的经济学还原到有温度、有感知的生活切片或历史场景中,人们的言谈、议题和故事,成为解构经济现象的重要维度。比研究成果更为难得的是,这位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特有的跨学科思维、开放式思考以及具有人文关怀意义的道德精神,尤为令人敬仰。
何为叙事?叙事体现集体共情,公共信念和公众普遍价值认同“叙事”一词的含义不止于故事或者讲述,归根结底,叙事是历史、文化、时代精神以及个体选择相结合的载体,甚至是一种集体共情。
某种程度上,它是在解释或说明一个社会、一个时期的重要公共信念,而信念一旦形成,将潜移默化或者直接影响每个人的经济行为 。正是这些特性,使叙事传播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变化机制和关键预测变量。
诸如对市场下跌的恐慌、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对技术替代的批判以及投资的情绪波动等,这些长期的、变化的叙事载体,无论是对消费者、企业家、投资人,还是对决策者,都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上述叙事经济学的核心要旨,以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的视角,将时代中的重要事件作为背景,将人们复杂变化的信念作为研究核心,将事实背后的深层社会心理因素、情感因素,纳入可感知的范畴。理解了叙事,就有可能理解普遍的价值认同,从而获得真正理解经济运行机制的能力。
重大叙事是洞察环境变化的重要门径,是预测经济趋势的关键变量叙事是理解时代与环境变化的重要门径,而洞察变化是经济活动非常重要的分析维度。
在商业实践中,环境是一个关键变量,寻找环境中的关键时点和关键变化,是重大决策的前提。而关键时点和关键变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重大叙事,因为叙事永远是针对当下的,不仅是不断沉淀和更迭的新价值主张,包含了时代特质、观念潮流、思想变革,还可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共同信念。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发展,环境尤其是舆论传播环境,正在成为决定商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口碑传播、社群传播正在成为新零售的推广模式,传统品牌和新品牌厂商正在用各种有趣的方式抢占人们的心智,流行事件发生时的快速商业决策正在成为打造企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一旦理解了时代中的关键叙事,就能够判断一种商业模式的底层价值观是否符合消费者的精神诉求,是否具有真正的可持续性,是否真正在创造价值。
易“传播”的好故事中,隐藏着商业规律的行动策略叙事将枯燥的信息还原到系统中,理解信息传播的原因比理解信息的真相更为关键。
罗伯特·希勒在《叙事经济学》中说道,人们并非简单地喜欢好记的或者漂亮的话,而是喜欢深层次的故事。深层次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一定是触动了人们最原始的情感本能,而不一定是故事简单的真相。
正如商业世界无法像科学实验那样,在纯粹理想的空间中,甚至通过设置对照组来验证决策是否正确。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决策放在动态环境中,借助“传播”来测试,筛选出符合商业规律的行动策略。
我们永远无法预测,只能不断试错。这种思维模式就是第一性原理,不局限于理论上的推想,而是在真实的系统中定义问题,通过现实环境的动态观察挖掘真正重要的原理,把问题研究深研究透。
掌握集体情绪密码,满足用户真正的价值需求叙事是建立同理心的桥梁,而同理心在未来愈加重要。
一直以来,人文科学的意义在于寻找共同的价值观基础,而叙事的要义在于构建并提炼人们的精神指引。对于企业家而言,理解叙事的核心在于具备同理心。
好比产品经理不仅要从功用主义考虑产品的功能属性,还要从美学意义考虑产品的设计、交互和体验;
好比医生对病人不仅仅是治愈,还要宽慰;
好比人工智能科学家,不仅要从效率和安全上思考技术的革新,还要以有温度的方式思考劳动者的长远价值。
一旦企业家掌握了影响商业波动的集体情绪密码,就能够把产品的价值回归到客户真正需要的价值区间。同样,同理心能够帮助投资人,在更大的格局上,获得与未来对话的可能。这种深层次的信念,来源于叙事经济学的源起,用贴近人生经历的本质来指导思维与决策。
《叙事经济学》的阅读体验,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知识融通与精神共鸣之旅,它对经济学的反思、商业世界的追问以及金融投资领域的关切,让人们感受到炽热的人文精神。
像罗伯特·希勒教授打破经济学的一般假设,运用不同的学科模型,在更宽泛的研究空间里寻求叙事之于经济的启示一样,我们在价值投资的旅途中,也在不断反思。究竟什么是企业真正的护城河?究竟什么是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家精神?究竟怎样的投资能够穿越周期、不论天气?
这一切都来源于对价值本质的理解。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升级,还是新兴产业的崛起,最终创造的价值都是为了人们更美好的生活。我们希望企业家追求的伟大格局观,核心就是拥有在变化的时代中构筑宏大叙事的能力,这是一种超长期主义。我们也希望将投资赋予更多人文关怀上的意义,做提供解决方案的资本和良善资本,通过长期投资、赋能投资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普惠价值。
感谢罗伯特·希勒教授,这是一本理解过去和未来的书,相信每个人都能从叙事经济学中找到理解这个时代的答案。
《叙事经济学》读后感(五):鼓吹比特币的理由跟一百年前鼓吹金本位的理由很相似
““数字签名算法”这个术语听起来就像是学生时代为了应付考试而费心背诵的东西:带有专业性、令人痛苦、枯燥乏味。而比特币的故事则远比它精彩得多。”
01
—
有趣的经济现象解释。作者解释书名中的叙事是指“以故事为载体的观点”。作者认为公众中流行的观点往往会影响经济走势,这些观点经常是不正确的,但是只要相信的人足够多,就能影响经济走势。
书中梳理了美国100多年来的经济学叙事的演化与沿革,和它们反过来对经济的影响。作者简单地指明这些流行的观点是不对的,有时候给出证据和推理,大多数时候不给出。
这些经济学叙事的演化比较有意思。跟当前社会关系比较紧密的叙事有3个:
1:金本位是个好制度。作者指出,这是个错误的观点,历史上金本位造成了严重的通货紧缩损害经济,但是有些历史阶段,金本位是个好制度的观点会流行起来。最近的“比特币是个好货币”的观点背后的逻辑跟鼓吹金本位背后的逻辑是接近的;
2:技术进步会减少就业岗位。这个叙事在100年来多次流行,至少在大萧条时期可能加剧了公众的恐慌从而加剧了萧条;
3:“美国梦”,初期只是一种奋斗精神,后期变成了“人人有房产”。
总体评价4星,不错。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02
—
◆ 前言 何为叙事经济学?
◆ 叙事经济学:流行短语有何特别之处?
在使用“叙事经济学”这个术语时,我的侧重点有两个:(1)以故事为载体的观点被人口口相传;(2)人们努力生成新的可传播故事或是让故事更具传播力。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我想研究一下叙事传播如何影响经济事件。
举例来说,20世纪下半叶的叙事声称自由市场“足够有效率”,不会因为政府干预而进一步改善。这些叙事随之引发了公众对政府监管的反对之声。
房价只会上涨的观点与电视上看到的炒房致富的故事大有关联。黄金投资最安全的观点又与战争和萧条叙事大有关联。即便这些叙事与某个名人之间的关联微不足道,它们依然具有传播力。
◆ 对未来重大事件做出更好的预测
简而言之,正如库普曼斯指出的那样,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没能考虑到公共信念,即叙事在重大经济事件中的作用。如果经济学家将他们对流行叙事的理解纳入对经济事件的解释,那么他们在预测未来时就能够更为敏锐地察觉流行叙事的影响。
◆ 第一篇 叙事经济学的缘起
◆ 第1章 比特币叙事
叙事经济学研究的是影响经济行为的流行叙事的病毒式传播,它可以提高我们预测经济事件并未雨绸缪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制定经济制度和政策。
◆ 比特币是世界经济的会员证
归根究底,人们之所以对比特币感兴趣,恰恰是因为其他很多人都对它感兴趣。他们对比特币的新故事感兴趣,是因为他们相信其他人也会对这些故事感兴趣。
◆ 第2章 知识融通之旅
◆ 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心理分析和宗教研究领域的见解
在社会科学领域,重视流行叙事研究的学派在过去半个世纪纷纷兴起。这些研究被命名为叙事心理学、叙事社会学、叙事心理分析、宗教研究叙事法、叙事犯罪学、民俗研究、口碑营销等。
◆ 神经科学、神经语言学和叙事
因此,当我们说到股市“崩盘”时,大多数人都会想起1929年的股市崩盘及其后果。语言学家乔治·拉考夫(George Lakoff)和哲学家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2003)认为,这种隐喻不仅是绘声绘色的写作方式和说话方式,而且塑造了我们的思想,影响了我们的结论。
◆ 第3章 传播、星座和交汇
◆ 比特币叙事的传播
图3.2绘出了“金银复本位制”和“比特币”这两个词在新闻和报纸中的出现频率。这幅图不是价格图,而是公众关注度指数。“金银复本位制”或“比特币”都代表了要求货币本位制转型的激进思想,两者都号称会让经济受益无穷。
图3.2 1850—2019年新闻和报纸中提到“金银复本位制”或“比特币”的文章占比(按年统计)
◆ 经济学模型的传播
图3.3 1940—2008年四种经济理论在书籍中的出现频率
◆ 叙事星座和叙事交汇
然而,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我们要认识到,重大经济事件通常并不是由单一的叙事星座造成的。重大经济事件不太可能这般令人满意地得到解释。相反,要想解释这些事件,就需要列出一份经济叙事清单,这份清单并不能被描述为一则简单的故事或一则传播性叙事。
◆ 第4章 为何有些叙事会出现病毒式传播?
除了一些简单且可以预测的规律之外,人类的思维网络在选择让哪些叙事出现病毒式传播的时候差不多就像一个随机数字发生器。
◆ 故事和叙事
哪怕是最复杂的事件链,人类也倾向于形成简单的叙事,即使最善于分析的头脑也会受到这种倾向的影响。
◆ 第5章 拉弗曲线和鲁比克魔方的病毒式传播
◆ 拉弗曲线和声名不佳的餐巾
图5.1 拉弗曲线的出现频率
◆ 视觉辅助的病毒式传播
万尼斯基在没有任何数据的情况下,就声称我们正位于拉弗曲线低效率的那一侧。拉弗曲线似乎表明,减税会给国民收入带来巨大的意外收获。
◆ 鲁比克魔方、企业掠夺者和同一时期的其他流行叙事
“股东价值最大化”这个说法使备受质疑的企业掠夺者行为(比如让公司背负巨额债务、无视与员工和利益相关者的隐性契约)来了一个华丽转身。
◆ 第6章 关于经济叙事传播性的多元证据
◆ 选美比赛和尾羽:心智理论如何推动经济叙事
如果我们觉得其他人会足够喜欢一个故事并想要进一步传播它,我们就有可能会传播这个故事,不管这个故事讲述的是经济繁荣还是经济绝望。即使在传播经济叙事的时候仅仅为了自娱自乐,我们也仍有可能根据自身构建的他人心智模型来设计我们的故事。
◆ 框架、代表性启发和情绪启发
比如,我们在判断一场新兴经济危机的危险性时,依据的可能是它与记忆中前一场危机的相似性,而不是按照逻辑判断。
◆ 第二篇 叙事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 第7章 因果关系和叙事星座
◆ 闪光灯记忆
美国近期历史上有一起著名的闪光灯记忆事件,那就是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事件,在这起事件中,纽约市的世贸中心被摧毁,华盛顿特区的五角大楼也遭到严重破坏。美国很多人至今都能回想起自己在得知这起恐怖袭击事件时正在做什么。
◆ 虚假新闻无处不在
虚假新闻已经存在了数百年、数千年,有鉴于此,它似乎是人间百态的一部分。虚假业绩、虚假故事和虚假英雄无处不在。有些造假是如此别出心裁,以至于我们无法将它们视为基本经济力量的结果。情况正好相反:以虚假叙事为形式的造假会影响经济结果。
◆ 第8章 叙事经济学的7个构想
◆ 构想5 真相不足以阻止虚假叙事
有时候,经济叙事会没有明显理由地突然盛行起来,让人百思不得其解。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就出现过这样一则叙事。当时,接近于零的利率被解读为“失去的十年”即将出现的先兆,就像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那样。
◆ 构想7 叙事大行其道依赖附属元素:人情味、身份认同和爱国情怀
有时,普通人会说出一些贴切的或精练的话,但是,只有在对故事做出改动并将这些话的创作者替换成名人之后,它们才具有传播力。比如,“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句社会主义口号自20世纪中叶以来就被视为出自卡尔·马克思之口。
◆ 第三篇 长期经济叙事
◆ 第9章 复发与变异
◆ 经济叙事如何重现
一些批评人士可能认为,美国的制度变化是如此彻底、如此具有变革性,因此我们从久远的历史中几乎学不到任何有用的东西。然而,50年、100年和150年前发生的事件及其引起的反应与我们今天的所见所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当今的叙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这些历史时期的回声。
◆ 第10章 恐慌与信心
自19世纪初以来,有关信心的一大类叙事影响了经济波动,即人们对银行、商业、彼此以及经济的信心。从经济角度看,这其中最重要的故事是那些涉及他人信心和提振公众信心的故事。
图10.1 1800—2008年“金融恐慌”“商业信心”“消费者信心”在书籍中的出现频率
图10.2 1800—2000年恐慌叙事星座中的金融恐慌叙事在书籍中的出现频率
◆ 另一类大萧条叙事开始兴起
图10.4 “大萧条”一词在书籍(1900—2008年)及新闻和报纸(1900—2019年)中的出现频率
简而言之,大萧条及其起因(在一段欢欣鼓舞的时期之后出现了信心丧失)仍是一则具有影响力的叙事。
◆ 第11章 节俭与炫耀性消费
◆ “美国梦”和类似叙事取代了节俭叙事
图11.1 “美国梦”在书籍(1800—2008年)及新闻和报纸(1800—2019年)中的出现频率
◆ 变异的美国梦:房屋所有权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大多数使用“美国梦”这个词的广告宣传的都是文化产品:书籍、戏剧、布道。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流行趋势的加强,这个词开始呈现不同的维度。“美国梦”的含义变成了拥有一幢房屋,其内涵是拥有房屋意味着爱国之心和对社区的承诺。
2003年,在泡沫最严重的时候,受到政府支持的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在广告中提出了这样的口号:“美国梦,我们的梦。”
◆ 第12章 金本位制与金银复本位制
黄金和金本位制的故事并不简单。事实上,金本位制历来与长期通货紧缩和其他经济问题相关联。此外,关于金本位制的叙事一向两极分化、矛盾重重,就像近年来的加密货币叙事一样。
◆ 1873年的罪行和情感分歧
在1873年的法案【采纳金本位的《铸币法案》】出台后,通货紧缩(即消费者价格下跌)持续了20年之久。一些观察人士将1873年的《铸币法案》视为“一次犯罪”,因为通货紧缩降低了债务人(尤其是通过抵押购买农场的农民)出售农产品的价格并提高了债务的实际价值,从而使他们陷入一贫如洗的境地。
图12.1 “金本位制”在书籍(1850—2008年)及新闻和报纸(1850—2019年)中的出现频率
◆ 第13章 劳动节约型机器取代多种工作岗位
认为水力、风力、马力、蒸汽驱动的新型机器或能够更有效利用人力的新型机器有可能取代工人并导致大规模失业的担忧由来已久。这些反复出现的长期叙事改头换面之后在20世纪重新登场,有可能像过去一样成为破坏信心的严重问题。
图13.1 1800—2008年“劳动节约型机器”和“技术性失业”在书籍中的出现频率
◆ 劳动节约型发明和19世纪90年代的萧条
1894年,《洛杉矶时报》的一篇社论将19世纪90年代的严重经济萧条归咎于劳动节约型发明:毫无疑问,劳动节约型机器的引入以及随之而来的产量增加与目前的商业萧条有着很大关系……确实,在过去几年里,数不胜数的劳动节约型机器发明问世并被投入使用,社会几乎无法跟上它的发展速度。
◆ 消费不足、生产过剩和工资购买力理论
与技术性失业叙事不同,劳动节约型机器叙事与消费不足或生产过剩理论密切相关:这一理论认为,人们不可能消费得了机器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长期失业将是必然结果。
通货紧缩的情况下需要削减工资,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但一种立场与之相反的“工资购买力理论”却在20世纪30年代流行起来。这种理论认为,“过度竞争”将工资压低到了极不公平的水平,使工人入不敷出。因此,只要强制要求所有雇主提高工资,就可以应对大萧条。
从表面上看,消费不足似乎可以解释大萧条时期的高失业率,但是学院派经济学家从未真正接受过这一理论,而且这一理论也从未得到过充分的阐释。
但是,大萧条时期兴起了关注电话接线员工作岗位流失的叙事,拨号电话的投入使用过程受到了道德顾虑的阻碍,这种顾虑认为,人们使用拨号电话就是在合谋毁掉一个工作岗位。
◆ 一个新词的诞生:技术专家治国
“世界将属于设计和运行机器的技术人员”的想法无疑让那些自认为没有能力成为科学家的人(即大多数人)感到恐惧,而且这一想法必然导致人们不愿花钱、投资或雇人,结果加剧并延长了大萧条。
◆ 第14章 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取代几乎所有工作
图14.1 1900—2019年新闻和报纸中包含“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文章占比
也就是说,约有一半的美国人“预计”二战后将会出现经济萧条。他们这么回答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我们上文讨论过的大萧条和一战之后的叙事记忆犹新,而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明确的预测。
◆ 《星球大战》的故事
一家名为“机器人商店”的公司于1983年开始制造和销售类人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看起来很像人类;该公司总裁预测,两年之内,美国将有10%~20%的家庭拥有机器人。事实上,这些设备基本毫无用处,产品线最终也惨淡收场。
◆ 第15章 房地产繁荣与萧条
图15. 1 2004—2019年“房地产泡沫”的谷歌搜索频率
◆ 第16章 股市泡沫
◆ 崩盘:过度投机与绝望无助之间的临界点
时至今日,经济学家仍对1929年10月28日的股市崩盘感到困惑不解,那一天,除了崩盘本身之外,并没有发生任何重大突发事件。同样令人困惑的是,在大萧条之前的20世纪20年代,虽然人们很少讨论股市,但股价在那10年里出现了指数式增长。
图16.1 “股市崩盘”在书籍(1900—2008年)及新闻和报纸(1900—2019年)中的出现频率
◆ 第17章 杯葛、奸商和邪恶企业
对企业的愤怒会随着时间变化。当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时,人们可能就会开始觉得企业是邪恶的。叙事将价格上涨归咎于企业的盛气凌人;在通胀结束之后,如果公众认为价格仍然过高的话,那公众的愤怒就有可能会持续下去。愤怒也有可能在企业削减工资的时候被激化。
◆ 买还是不买
在20世纪20年代伤痕累累的情感氛围中,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无论是从道德层面还是从实际操作,等待价格下跌以后再购买非必需品都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策略。但是,推迟购买的做法促成了萧条。
◆ 后来的杯葛叙事
1973年4月,也就是1973—1975年的严重衰退刚刚开始之际,曾经有过一次“杯葛肉类行动”,消费者以此抗议肉类价格过高。据报道,这次杯葛行动造成美国肉类行业2万名工人失业。
◆ 第18章 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和邪恶工会
图18.1 1900—2008年“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和“成本推动型通胀”在书籍中的出现频率
◆ 不公正和不道德叙事星座中的通胀
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学家都不认为通胀是什么大问题,这一立场与欧文·弗里德曼不同,欧文的文章是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写的。与此同时,虽然美国消费者在通胀的起因上各执己见,但他们无一例外都对通胀感到愤怒。
◆ 对通胀的愤怒
也就是说,在战争期间,将通胀归咎于政府的说法可能不具有传播力。相反,人们更有可能将责任归咎于其他人。那些在其他人浴血奋战的时候安然躲在后方的商人自然而然地成为叙事针对的目标。
全文完
相关链接:
我和比尔盖茨力荐的5星好书,美国失业率增加、贫富分化加重的原因不是贸易和移民,而是……
经济学普及读物17本,好书7.5本
5年来读了1174本书,挑出33本5星好书
2020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4月30日)
2020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4月30日)
2020年读过评过的54本书(截至4月30日)
本号135个书单1181篇书评的索引(截至2020年4月30日)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如何根据书名搜索本公众号上的书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