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本由刘易斯·托马斯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细胞生命的礼赞》精选点评:●我是谁,我是什么?甚至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我”同样不是纯粹的词语,一切生命都是复
《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本由刘易斯·托马斯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细胞生命的礼赞》精选点评:
●我是谁,我是什么?甚至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我”同样不是纯粹的词语,一切生命都是复合的,都是相互依存的,就连生命生存的环境都应该是有生命的,他们是一个整体系统,可能是“我们”认知力所不及的“我们”,让我们从另一种维度上思考去敬畏生命,融合和合作是行稳致远,和谐共生的关键,我们是命运共同体
●协同进化——线粒体;呼吸的地球
●科普散文集,用生物和生活聯繫的方式來解讀生物學研究
●在这本书中看到了觅母,看到了量子,真是太神奇了!
●不够详细,但有启发。我本以为是专门讲细胞的。
●终于看完了。。一句话要查五个不认识的词的节奏。。各种定状语乱置,多重排比句,俚语口语。。一不小心就直接把人家意思完全理解反了。。。内容有几篇呼吁大力扶持基础科学的倒是不错,其他关于社会生物学的劝诫各位科普作家以后还是少写看烦了。。虐完新概念4还觉得不够爽的,可以来试试这本书。优秀的科普散文哦,适合早晚大声有感情地诵读T_T
●看得难受 生物学家的随笔
●有很多有趣的想法,作者太过博学,又是随笔性质 不容易读
●只看了中文。
●这是山大一位教授翻译的
《细胞生命的礼赞》读后感(一):细胞生命
从微观的视角讲述宏观、宇宙的事。看的时候会特别惊叹于造物者的巧妙和精细,感觉我们的每一根头发、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其实都是活的,只是用我们不懂的语言在与我们交流。作者是生物学家,文笔有一种热爱自己专业之人的特有的幽默。就像很多音乐人觉得某段旋律、某个音节是可爱的,好玩的;刘易斯博士从微小细胞的眼中观察这个世界,他的文字归还了细胞本身的被忽略的生命和活力。很有意思的书。
《细胞生命的礼赞》读后感(二):138页
138页看了很久还没看完
也许是一直读文艺书 少看科普书 思维跟不上作者的表述
以至于每一篇都有重复看 看的时候猛然发现
哦!这篇看过了!但读起来依然吃力
它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如果你看到一个蜜蜂 不要害怕 它不久就会死去
也知道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他们高度群体属性可以看作是一个多功能生物 而人也许是多种微生物组合成的一个大生物
收获的话 还想继续看科普书 继续开阔视野 继续觉得自己是个无知的人
《细胞生命的礼赞》读后感(三):很不错的科普读物与哲学思考
这本100多页的薄薄的书是刘易斯 托马斯一个系列专栏29篇文章的专辑,汇集了这个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前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关于生物学、昆虫行为学、比较语言学、分子生物学、细菌学、计算机学、气味学、音乐、科学研究的组织与方式、现代医学的经济学分析等等独到心得,1974年成书,获得美国图书奖;多年来作为生物学方面的经典科普图书广为传颂,1992年由李绍明翻译成中文,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作者是从医之人,也写诗多年,文笔极好,很多地方写的非常幽默,让读者大笑之余学到知识,领会到智慧,因为很短,也很快就能读完。他赞美奇迹般的大大小小的生命与他们的进化、合作与共生;指出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活着的工具和生存的使命;感慨医疗上不该有的浪费与行政对科研的粗暴的干涉;从对多学科的深刻了解与思考,发展出了很多对人类及地球未来的哲理性思考。
《细胞生命的礼赞》读后感(四):世间万物,同生共存
想当年,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流行。买了他的书读,没有读太懂,照猫画虎,设计课上,在房子边加了几棵树,牵强地解释自己的设计如何“天人合一”。
后来,读到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听到木心先生说“天人合一,是人的一厢情愿”时,内心像被电击了似的,颤了好几颤。
1
肥宅在家里的日子,太久了,变成了长长的忧虑。瞧,在小小的病毒面前,人类,除了物理性的阻断,好像也想不出更好的法子了。
何以解忧?
恰巧顾衡老师在《得到》推荐了《细胞生命的礼赞》,现在读此书,非常应景。《得到》提供语音朗读,于是,用做三顿饭的功夫,炖煮翻炒间,六个半小时听完了全书。听完中文版,就有想去读原版的冲动。
《得到》的语音是纯电子的,非真人朗读,机械生硬,偶尔有滑稽的断句,了(le)了(liao)不分,却完全没有影响我想把十二分的赞美,敬献给作者。
作者刘易斯·托马斯,作为一名医学家和生物学家,把一本科普书写成了诗情并茂的散文。谈生命,谈人生,谈社会,谈宇宙……行文优美,思维跳动活跃,无法相信这是1974年的初版,今天读来依然鲜活,不仅没有滞后,而且充满前瞻性。那么无机的电子音,也听得我心潮澎湃,想对作者说:请收下我的膝盖。
2
细菌病毒的总量,远远大于构成地球上所有生物细胞的总和。这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天文级数字。人类每时每刻被庞大的细菌包围,通常相安无事。
“我们所知的大多数有生之物的相互关系,基本上是合作关系,是程度不同的共生关系”。
“不同的生物都有一种这样的倾向,那就是结合在一起,建立联系,生长在彼此的体内,回返到早先的秩序,一有可能就结伴儿过下去”。
“自然界众生之道是趋向融合、结合、合作、和谐,而不是弱肉强食的竞争和残杀”。
所以,世间万物,共生共存,相互显示善意,多赢才是最优解。杀死宿主的,不是病毒,而是宿主自身过度的免疫反应。冠状病毒的目的是“活下去”,降低毒性,巧妙地传播给更多的人,与人类“结伴儿过下去”才是其本意。
3
“疾病的发生,通常是为共生而进行的谈判无结果造成的,是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境线,是生物界里边界协定的误解”。刘易斯·托马斯在1974年写下的这句话,是对2019年这场疫情最恰当的注解。
刘易斯·托马斯将地球看作一个巨大的生命体,生活在这个巨大生命体内所有的生命,相互合作,共生共存,地球才得以正常运行。
“我们归根结底都是从一单个细胞衍化而来。这个细胞是在地球冷却的时候,由一响雷电赋予了生命。是从这一母细胞的后代,我们才成了今天的样子。我们至今还跟周围的生命有着共同的基因”。
亘古时代的某一个母细胞,是所有地球生命的缘起,这样想着,环顾周围的眼光不由得温和起来,“四海之内皆弟兄”果然不是一句客套话。
那么,具体到这次的疫情,会是怎样的走向呢?可能性之一,或许如2003年一样,病毒被人类彻底消灭;可能性之二,冠状病毒降低毒性,变成每年都造访的流感病毒之一,与人类长期共存。
今天,“共生”的含义,远比黑川纪章当年复杂了许多。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类,首先要记得守住同居一个星球的底线。
《细胞生命的礼赞》读后感(五):生命的奇思
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是个大人物,朋友强其做文,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细胞生命的礼赞》、《水母与蜗牛》等书。一个好的科学家不一定可以成为好的科普作家,但一个大的科学家往往可以写出“深入浅出”、“妙笔生花”的科普作品,究其原因在于致广大而尽精微,博而精,眼界开阔,自然社会之理、天地运行之道无不有得于心。作者涉猎广泛,除本行外,对音乐、语言学、哲学、文学等均有相当程度的沉潜。
科学和宗教是双生的两极,宗教使人有信仰,使人谦卑和有罪恶感,强调整齐;而科学崇尚怀疑、宣扬个性。欧洲令人窒息的中世纪后期忽然诞生出现代科学,恐怕不只是反动而生这么简单。科学“取消了”上帝存在的资格,拥有科学技术的西方人一跃自视为万物的主宰,持强凌弱、弱肉强食,于是带来了现代社会的到来,也带来了古老民族和地球其他生物的灾难。作者从生物学构造和系统组成出发,认为人类不应该丢失谦卑之心,不应该有人类沙文主义,万物一体,这是作者在《礼赞》与《水母蜗牛》两书中反复强调而不厌烦的。因此,作者认为什么致病的细菌、人类与细菌的战争等等都只是偶然的错误而已。
进化论中的竞争关系在两书中是受到摒弃的,而进化论认为的突变是进化的动力则是作者深深相信的,然而真是这样吗?突变为什么不只是现象而不是原因呢?突变既然发生了,那么它就是根据天地间的规则来运行的,规则指向何处我们并不知道,这牵涉到物质和精神的复杂相互作用,怎么能简单认为只是随机、偶然和错误呢?
什么是生命?根据生物学定义,生命是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组成部分的集合体,原生生物、植物、动物、人是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细胞集合体。由此推论,地球是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生物的集合体,是生命组成的超生命存在,作者将地球比作细胞,从复制能力来看是有疑问的。地球作为生命的存在加重了万物共生协同的论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自然之妙棋,非是现在的人类能窥万一的。同样,人类组织、团体和社会也可以看做生命体,其生命单位根据自己的规律变化运动,看似乱糟糟的MBL(海洋生物实验室)在基本无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存在了100多年,就像人不必亲自干预免疫反应、妊娠过程一样,万物各有其道,横加干预反而不会有好的效果。当然,生命体需要为其组织、组成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在人是饮食、睡眠、情绪、温湿度,在组织则是后勤、场地、自由的学术氛围。
托马斯先生长期处于科学前沿,对生物、医学的原理、规律和运作有深刻的洞见。他认为人类在火星或其他星球找寻生命的努力是徒劳的,一则多、多则一,没有生态系统和复杂相互关系,何来生命?如有生命则必有一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系统。他还认为目前医疗保健体系代价高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半拉子技术”横行其道,我们并没有对大部分疾病的病理有深刻的认识,造成以补救和浪费为主的现代诊疗体系(其实这正是中医的优势,中医有详细的整体病理分析)。《暴尸野外》一文体现了天地喜生而恶死;《对外激素的恐惧》则揭示了人类失去的一种互相辨识对方的手段。
托马斯先生对新一代的医学人才和教育体系只注重专业而不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完整人格的人有着深深忧虑,明确分工大大促进了科学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桎梏了人性和人格。托马斯先生博观泛览,他喜爱巴赫的音乐,蒙田的随笔,并从中获得了理解生命的洞见。薛定谔大师认为生命就是负熵,也就是无序到有序,这种无序到有序我认为是精神世界的作用,精神和物质的作用从热力学角度来看是相反和想成的。物质(耳目之官)和精神(心之官)的冲突导致我们为人前后不一,贪婪和清廉、忠贞和淫荡、诚实和伪善奇妙的统一于一身,蒙田虽然屡屡对自己大加挞伐,但也被这种人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不一致所深深吸引,也许这就是天地之道变动不居的秘密吧。
最后,作者两书中还有很多的语言学的内容,作为中国读者只能望洋兴叹了,语言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大工程,语义溯源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了解生命变化的过程,这种了解我们可能是要到《说文解字》中去寻找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