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书写札记》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5-24 09:42: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4

《电影书写札记》是一本由罗贝尔·布列松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电影书写札记》精选点评:●“观众正准备好先去感受才去理解,竟有许多影片向他们展示一切,解释一切。”●没看过布列松

《电影书写札记》的读后感大全

  《电影书写札记》是一本由罗贝尔·布列松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书写札记》精选点评:

  ●“观众正准备好先去感受才去理解,竟有许多影片向他们展示一切,解释一切。”

  ●没看过布列松电影的话,会觉得这是满本的中二宣言。崇拜“模特”,吐槽同行,甚至连德莱叶也不放过。但结合了他的电影,才能体会他所创造的近乎革命的电影风格。他的传人应该就是杜蒙和达内了,依然是超越普通电影的存在。

  ●五万字'一百页'纯金句

  ●放在枕边,常读常新。

  ●布列松的随想录

  ●布列松——电影书写理论的创始人。他的理论对法国电影人乃至美国的马丁西科塞斯等人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箴言录

  ●好!

  ●电影和电影书写是由本质区别的,一个是自我内心的写照,而另一个则不是;演员这个称呼只能说是一种工具,而“模特”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他就是他,所以布列松的电影中的演员几乎全是非职业的,因为那些人天生就是艺术品,仿佛雕刻家一样,在选定的时候已经知道这个成品将要如何,而不是让演员在表演的发展中不断深化自己的演技。

  ●模特,模特……

  《电影书写札记》读后感(一):电影与电影书写

  3.5分。

  这本书正如开篇所说的“这是创作的另一个侧面,其活跃的能量来自这个奔腾不息的影像流。”不知道是不是译文的缘故,大致阅读前二十页已经感觉后面内容几乎都是相似。字数虽少,反而显得冗长了些。

  附上自己的笔记:

  一、全书重点明确布列松发明并应用了他的“电影书写理论”。

  电影(cinema)和电影书写(cinematographe)。他认为电影不过是拍照的戏剧。

  电影书写:通过剪辑造就了一种由动态画面和声音构成的艺术作品。

  其主要思想归结:

  1.使用模特拍摄电影,即使用从未参加过表演的非职业演员。“尊重人的天性,不要刻意让天性变虚为实”。

  2.强调画面和声音的对等性,通过画面和声音激发场外的艺术要素

  3.多方位取景以获得绝对效果,揭示模特的隐秘效果

  4.不作镜头扫描,而采用镜头推移拍摄法,摄影机主要聚集在动作和运动上。

  二、关于真实与虚假

  “真实无法模仿,虚假无法转变”对布列松而言,艺术是对抗无能之苦的唯一依托。然而艺术还远不止这些。

  创造是在原样存在的人和物之间建立新的关系。

  三、关于表达手法

  表达手法,既不分析也不解释。它在重新构建。

  四、关于细节

  眼睛的喷射力量。剪辑一部电影,就是通过目光将人物和人物、人物和物品连接起来。

  让观众习惯于猜测那个只给出部分的整体。让人们猜测。给他们这种欲望

  五、其他积累

  布列松说:“扫除日积的错误,摈弃月累的虚假。明白自身之能耐,胸怀手法之成竹。”这应用于电影,应用于学习,也应用于生活。

  《电影书写札记》读后感(二):摘抄

  电影书写是一种用运动和声音构成的写作。

  并不缺乏自然味,但缺乏自然。

  尊重人的天性,不要刻意让天性变虚为实。

  在电影书写中,表达手法通过画面和声音的关系获得,而不是通过手势模仿、体态和嗓音声调获得。表达手法既不分析也不解释,它在重新构造。

  再电影书写影片中,画面犹如词典中的词汇。只有通过各自所处的位置和相互关联才能获得其能力与价值。

  剪辑一部电影,就是通过目光将人物和人物,人物和物品连接起来。

  创造不是歪曲活人,不是捏造物品。而是在确实存在的人和物之间。在原样存在的人和物之间建立新的关系。

  你的想象并不针对时间,而是针对感情,尽管你想让感情尽量具有资料性。

  戏剧艺术之立体,电影书写之平滑,泾渭分明。

  越是伟大的成功,越是与失败擦肩而过。

  要确定自己竭尽所能,挖掘出静止和沉默所传达的东西。

  在舞台上,表演衬托着真实在场,强化着真实的人。在影片中,表演则取消真实在场的外表,扼杀摄影所创造的感觉。

  是思想,就是要隐藏起来,但还得让人能够发现它。最重要的思想就是隐藏最深的思想。

  事物变得更为清晰,并不是通过更多的光线,而是通过我观察它们崭新的视角。

  就美术而言,不存在任何竞争。

  画面和声音不应该相互倾力支持,而以接力的方式轮流工作。

  模特。他们在拍片中失去表面。特征,会在银幕上赢得更多的深度和真实。正是那些最为平淡乏味之物,最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要让画面和声音相互保持时远时近的距离。没有独立的画面就没有独立的声音。

  不要漂亮照片,不要漂亮画面,而只需必需的画面,只要必须的照片。

  电影并不是从零开始,一切都应该受到质疑。

  一位高手不是让我们听到写下的音乐,而是让我们听到他所感受的音乐。

  《电影书写札记》读后感(三):淘宝不是万能的,人生才是。

  这周五读完了布列松。

  这几条摘抄,不适合在状态不好的时候读,读了也不奏效。

  紧张、慌乱、烦躁的时候谁都有,这时候就得赶快找朋友聊天吃饭逛淘宝。如果这时候选择读书,那效果估计跟大哭时的Cindy状态一样:什么也听不进去。

  在某些时刻,淘宝确实是万能的。

  整理出了十二句:

  ■孟德斯鸠谈幽默:幽默的难度在于,让你在熟悉的事物中找到新的感觉。

  ■塞尚说:每一个笔触,我都如履薄冰。

  ■报纸消息:在伦敦,一个盗匪挖开珠宝店的保险柜,盗窃了其中的珍珠、戒指、金银和宝石。他们也在里面找到了隔壁珠宝店保险柜的钥匙,便将它席卷一空。结果这个珠宝店保险柜中,又有第三家珠宝店保险柜的钥匙。

  (布列松在这则报纸新闻下方,写了一句短小的批注:首先要行动。)

  ■不要拒绝奇迹。要控制月亮,控制太阳,放开黎明和闪电。

  ■去制作一部影片需要很多元素,但只有一种元素能制作、销毁、并恢复原先的画面和声音:这就是“最初始的印象和感受”,别人无法理解的感受。正是这种感受让画面重生。

  (读时想到贾樟柯,贾樟柯个人情怀很重,在他自己的情绪、记忆、判断中自圆其说,你很难反驳他的判断、也很难打败他的逻辑。)

  ■正是那些最为平淡乏味之物,具有最强大的生命力。

  ■过分无序或过分有序的事物会相互抵消,我们无法再区分它们,它们会奉献一种无差别的厌倦。

  ■数量、庞大和虚假会让位于简洁和精确。

  ■要当场挖掘,不要溜向别处。三心二意会混淆事物。

  ■我们的眼睛和我们的耳朵需要的并不是诚实的人,而是真实的人。

  ■阅读中所获得的思想,永远只是书本上的思想,要直接走向活人和物品。

  ■受智力控制的人,水平终究有限。你的第一感受是唯一有趣的真实。

  嗯,最后一条是我瞎编的。剩下的都是布列松的原话。

  凡事做到资深、极致,自能体会到其中的高级乐趣。布列松的乐趣确实很高级。想到还在坚持做片子的同学,这些灵感的小碎片对他们可能很有启发。

  这几天在想,天天对着书或淘宝,会降低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判断力。总看捕鱼手册也不行,得真正撒网到大海中去。渔网空空不也怕,那就划着船,趁着黎明的光线,向更深处追溯。

  这么说来,淘宝不是万能的,人生才是。

  欲姑娘 2019.12.15

  http://blog.sina.com.cn/missspurs

  《电影书写札记》读后感(四):对罗伯特·布列松的札记

  电影与电影书写

  布列松提倡“电影书写”,终其一身都在反对“电影”。在他看来,(他之前的)“电影”都只是“拍照的戏剧”,是对戏剧的摄录,而戏剧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模仿。布列松跳转了以现实为模仿对象和考量对象的双重困境,直接将影像与现实分隔开来,让其通过运动画面与声音的关系(即剪辑,“写作”)来获得电影艺术自身的美学价值,布列松称此为“电影书写”。

  自然与自然味

  如果说自然是现实本身,那么戏剧通过模仿现实获得的便不是自然,而是自然味。戏剧清除了自然,并通过练习保留下了自然味,从而哄骗观众“这就是自然”。相同的道理,电影既然只是“拍照的戏剧”,那么对于现实本身的模仿也只是让它获得了自然味罢了,自然隐没不见。在布列松看来,电影书写逃脱了自然(现实)的评判,它自身便构成为一个体系:在画面与声音的关系中表达着自己的真实。

  戏剧与电影

  戏剧生搬硬套生活,其“自然味”是虚假的建构。电影作为“拍照的戏剧”,自然也是虚假的。“ 真掺假时真亦假”,这是说现实的真被转化为电影后,惨杂进了戏剧的假,因而“电影”看似真实,也是假的;“假到纯时假亦真”,即当戏剧不再被“拍照”形成为“电影”,戏剧的纯粹性便保持了它自身的真实。

  演员与模特

  当演员仍需不断地让自己像现实中的某个角色,模特只需是他自己。导演也不再是指导演员如何表演,而是告诉他需要讲出什么和做什么。不扮演任何角色的模特,其嗓音和动作说明一切;用独白代替了对话:他好像在自言自语。并且,模特通过重复动作变成了自动人,让动作服从习惯而不是意志,这是自然的法则。

  真实与虚假

  唯有“电影书写”真实地表现了生活的本质,它在影像的介质上重构了自然(真实):一种精神性的真实。“戏剧与电影书写若强行婚配,势必会两败俱伤”,这是虚假与真实的难以兼容。“在真实与虚假的混合中,真实突出了虚假,而虚假阻止人们相信真实。”电影书写只有它自身的真实,不容掺入半点虚假。“电影”则始终以似真(假象)的方式运作,但其偶尔不慎暴露出的虚假则让人窥见其本质:“电影”只不过是“拍照的戏剧”。

  《电影书写札记》读后感(五):日常与传奇

  对很多影迷来说,罗贝尔·布列松在法国是电影大师,即便是放在今天的电影界,他依然令很多电影导演无法超越。无疑,布列松的“电影书写”理念及实践使他高居电影史殿堂的宝座。不过,他的名作《电影书写札记》早在2001年由三联书店版推出了。在那个小开本中初次读到短小而信息丰富的内容,还是有一种对语言书写的震惊。而在南京大学出版社的《电影书写札记》中,不仅是在重温那些词句,还在于提供另一重思考空间。

  布列松中学毕业后从事绘画,1930年代起参与电影制作。到1980年代共拍成包括《贞德的审判》、《梦者四野》等十三部经典名作。而《电影书写札记》是布列松唯一的著作,是作者二十余年对“电影书写”进行的点点滴滴思考的集结。布列松认为“电影书写”与时下的电影不同。电影是一种舞台剧的再现,抹杀了摄影机的独特性。而摄影机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复制舞台剧,而在于它严格捕捉到肉眼见不到而又为电影作者提供了极具潜力的组合要素,让电影作者可以通过各种影像及声音的组合,令镜头所捕捉的现实片从现实的层面转化为真的层次。所以,布列松视演员为模特,他们的作用不是演活某个角色,而是让人们通过他们的不露痕迹的言行进入他们的内心存在状态,这远比实际的戏剧冲突更能感动人。与其说影像再现了某种现实,倒不如说它们激发了某种想像。因此看似平谈的影像在适当的组合下就会造出神奇。

  事实上,布列松谈论的电影书写不困于电影题材,更揭示了其他创作活动。其反思由技进手道,阐述预知、等待、诱导、亲近等艺术,颇具电影伦理学之论。这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难能可贵的思想。事实上,相对于电影界的娱乐化与庸俗化,读布列松的理论,也就格外有种沐浴阳光之感。那些闪光的短句所构成的世界,璀璨夺目,在日常的感悟中再现传奇。“当×先生说,感动大众不需要任何艺术,这就证明了一种莫大的愚昧”;“随着世纪的延续,戏剧已经市井化。电影(拍照的戏剧)已经作了充分展示”,这样的片断,用平实的语言表述出来,却能抵达我们的内心。

  作家勒克莱齐奥说,这些文字不仅仅是这位资深导演的日记,而且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它们是伤痕,是痛苦印记,是稀世珍宝。在我们这个夜晚(为点亮银幕之光而必须到来的创作之夜),这些文字宛如灿烂的群星,为我们照亮了通向完美的简朴而又崎岖的小路。

  “真是无法模仿,虚假无法转变。”对布列松而言,艺术是对抗无能之苦的唯一依托。然而艺术远不止这些。它揭示了现实的唯一可见部分,冰山显露的那个侧面。尽管如此,这电影书写给我们提供的视觉依然值得珍视。或许这应该说,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从根本上看,电影书写这种形式既有对艺术的介入,也是艺术的介质之一,其所构成的是艺术的一部分了。但,在日常与传奇之间,布列松只是陈述了他观察的一些“真相”,而这则跨越那些令人眩晕的虚空,抵达艺术的现场。

  《电影书写札记》 罗伯特·布列松著,张新木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本文标题: 《电影书写札记》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35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陆小曼传读后感精选《批评与临床》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