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豪族》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5-23 10:56:5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东汉的豪族》是一本由杨联陞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东汉的豪族》精选点评:●上学期论文写这个然后就读了一些,大家风范●杨先生的中文著述不多。这本选集多为寿礼或者小的札记讨论,考证

《东汉的豪族》读后感锦集

  《东汉的豪族》是一本由杨联陞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汉的豪族》精选点评:

  ●上学期论文写这个然后就读了一些,大家风范

  ●杨先生的中文著述不多。这本选集多为寿礼或者小的札记讨论,考证有理有据。开篇为先生在清华大三时的成果,不由得汗颜

  ●成名之作写于22岁,虽说有些材料说服力欠了点,但史观通达,是为可贵。中后期的文字考证丰富缜密,但失之堆积,反而失去了早期的流畅。文艺的从业者成长中都会有这个现象,是否成“家”,就看最后能否走出来。国画中所谓“尽最大力打进传统,尽最大力打将出来”是也。

  ●重对《后汉书》,记得老毛当年说过,东汉两头均没意思,只有光武帝可以读,绝非他一人的观点。外戚与宦官干政令帝国走向衰亡,寻常人也不喜人主昏庸无为,殇帝、冲帝、质帝皆是短命种,福缘浅薄,爬上龙椅却未必能承受得住皇气;计章帝、和帝、顺帝的寿数也不长,说明选择后继者除却要才兼文武,还得要过硬的身体素质;皇冠落到桓帝、灵帝这些大玩家的头上,帝国算是离死不远了。归根结底,东汉中叶的父子相承制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君主短命是最大诱因,前任没将后任教育好就崩俎,后任还是个小娃儿就登基称帝,国赖长君,大权不旁落到外戚与宦官身上才怪呢,此现象能避免,至少国祚能延长,但不能保证能万世千代永享。全书同名部分最佳,简练有力,干货甚多,往后收录的文章则良莠不齐,现在的博士论文多有此情况,写于二十二岁也是天才早慧。

  ●浅尝辄止,不过问题提得很妙,前几篇大文章有意思。(此外错字有点多,繁转简太马虎了)

  ●你们在哪看的?我在哪个平台都找不到。

  ●东汉的豪族一文、谈食货的两三篇还成条陈,其余文章多是浅浅一说吧。

  ●备注:只读其中《东汉的豪族》一篇

  ●除《东汉的豪族》一篇外,大多内容也选入《国史探微》。有几处校对错误,如郑众诛杀的不是梁冀,而是窦宪。有三点可以注意:其一,重农抑商问题。重农抑商,起源于商鞅变法,但商人势力一直较大,直到武帝行告缗法,才受到致命打击,地主势力或许是从那时才真正崛起(国家剥削制度不及地主阶层,他们仍然收着高达百分之五十的租税)?其二,为抑制已经抬头的门阀势力,东汉制定了察举四十以上的年限;其三,为父母服丧在两汉尚未形成定制,但已经有人为长官或者老师服丧三年了,更可怪者,到了魏晋时,已经有了为长官服丧的制度。东汉人以节义著称,仔细考究下来,未必是真节义,而是与自身利益相关,不得不如此?待以后细读慢慢考究也。

  ●论文集,第一篇《东汉的豪族》讲到东汉公务员选拔,六分之五为官二代,看来我朝的政治还是相当清明的

  《东汉的豪族》读后感(一):千年豪族门阀传统的开始

  题材很吸引我,尤其是此前读了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讲演录》,周一良的《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以及范晔《后汉书》,对于从东汉到唐代绵延千年的望族传统颇有兴趣,东汉的豪族就是这一切的起源。西周春秋的老贵族,在战国和秦统一的火焰中基本燃烧殆尽,最后一抹余辉也随着项羽的自刎而彻底湮灭。刘邦流氓出身,功臣也大多来自平民,所封异姓王全部被他消灭,汉文帝之后,西汉基本就是皇族和外戚的斗争史,且西汉承秦制,法术森严,酷吏动则屠戮豪民,很少有豪族成长的空间,豪族真正的发源是在东汉光武中兴之后,刘秀自身是大地主出身,对待功臣集团又态度温和,且随着儒学进一步的兴盛,形成了东汉的世家大族,袁家四世三公,杨家四任三公,即使中间出了曹操这样的寒族强人,但依然无法阻挡九品中正制的落地,在制度上保障了望族对政治资源的垄断。短命的西晋延续了这个传统,甚至连五胡乱华都无法改变,在北朝形成了少数民族军事贵族和汉族世家共存的局面,而南朝则是“王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隋唐的统一依然延续,唐初的崔卢氏郑王四姓如日中天,连皇帝配婚都要斟酌掂量。隋唐科举制的产生,可以说从根子上消除了望族的基础,而安史之乱既打断了唐王朝的脊梁,又导致藩镇割据的形成,望族在权力新贵面前逐渐黯淡,最终随着五代十国军人横行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最后,谈谈书本身,这本书是杨联陞的文集,《东汉的豪族》只是其中一篇写于30年代的文章,其他文章比较杂,有谈古代商业的,也有谈文辞考据的,总体来说,杨联陞的学术做得太细,功底是极佳的,但视野和洞察力上,和陈寅恪、田余庆、钱穆这样的大家有着明显的差距。

  《东汉的豪族》读后感(二):希望和失望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杨联陞先生论文集《东汉的豪族》,作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一种,虽然其中多数论文已在《国史探微》、《中国语文札记》中看到,但为了好好看看为论文集命名并作为开篇的《东汉的豪族》这篇杨氏少作,还是把书买了来。

  《东汉的豪族》发表是在1936年,杨联陞先生不过22岁的年纪,现在看来,论文结构清晰、论述全面,不愧开辟之作。史学研究是回头看的学问,做这个动作,如果看不清脚下,站得不稳,就容易跌倒,眼冒金星,所以研古必要识今。还有一层,以今人而识古,以今律古,以古衡今自然难免,这不能以好坏或有无论,只能以程度或多少论。当然,识今有时不是真识,不免多一道“今障”,又当别论。

  杨联陞先生以一青年而撰《东汉的豪族》,寻根朔源,结于清浊之争,以此为课题,必有感于家国时事者,在文中亦略有表现。比如,说到建宁二年(公元169年)有人告发张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别相署号,共为部党,图危社稷”。杨先生说:“‘图危社稷’同现在‘危害民国’的意思相似,是当时宦官苦心想出来加给党人的罪名。灵帝问他们为何收捕党人的时候,他们也拿这四个字作答复的。”“危害民国”,同现所谓“颠/覆/国/家/政/权/罪”意思也相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古今相接,正自不稀!

  书看完,对商务印书馆有点失望,出这套丛书,确实嘉惠学林,可惜校对不精,不异佛头着粪!《东汉的豪族》一篇,有58页,粗看一过,错漏已是不少:

  3:引《汉书》卷廿四上《食货志》师丹建言:“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逾困。”“逾”原文为“俞”,本书《范例》说:“原书为直(横)排繁体者,除个别特殊情况,均改作横排简体。”按文意,“俞”此处亦可照现代习惯写为“愈”。杨先生文章初发表是繁体,商务版恰是在繁简转换上出了问题,后边还有。

  4:引《汉书》卷廿四上《食货志》王莽诏书:“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买卖”应为“卖买”。

  12:“养子有时是乞来的,有时是卖来的。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刘瑜上疏:‘今中官邪孽,比肩裂土。皆竞立胤嗣,继体传爵。或乞子疏属,或卖儿市道。’(《后汉书》卷八七《刘瑜传》)”两处“卖”均应为“买”。按以《刘瑜传》为《后汉书》卷八七,是因为把三十卷的《志》作为前三十卷,按现在常用的中华书局本,应该是卷五七。后边引《后汉书》提到卷数,都存在这个问题。另,所引古文标点,如果参考中华书局标点本,当更为可取。

  15:引《后汉书•陆续传》:“陆续……美姿貌。喜著越布单衣。光武见而好之,自是常敕会稽郡献越布。”其中,“而”误为“面”。

  同页:“陆续的孙陆康,是陆逊的从祖,即是怀橘遗亲的陆续的父亲。”“的孙”应是“嫡孙”,或者是“孙”后漏一“子”字。而“怀橘遗亲的陆续”,应是陆绩。

  16:《后汉书》卷八二《崔瑗传注》引《华峤书》“瑗爱士,好宾客,盛修肴膳。或言其太奢。瑗闻之,怒敕妻子曰……”,应标点为“瑗闻之怒,敕妻子曰”。

  17:因崔寔《政论》:“历代为虏,尤不赡与衣食。”“尤”应为“犹”。

  37:《抱朴子•审举篇》:“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懦如鸡。”“懦”应为“怯”。

  48::“具瑗的哥哥沛相具恭赃罪,微恭到廷尉定罪,具瑗贬为乡侯。”“微”应为“征”,繁体为“徵”,形近而误。

  同页:“这时有个浊流宛陵大姓羊元群由北海罢官回家,臧罪狼藉”,“臧”应该是“脏”,错误也可能出在繁简转换上。

  50:引《后汉书》卷一〇八《侯览传》,应为卷七十八。

  同页:“牢脩”、“牢修”两处,繁简转换不彻底。

  57:引曹丕《典论•自序》:“山东牧守咸以春秋之义,卫人讨州吁于濮,言人人皆得讨贼,于是大兴义兵……卓遂迁大驾,都于长安。”“春秋”似应加书名号,“卫人讨州吁于濮”,似应加引号,“都于长安”应为“西都长安”。本书《范例》云:“其中原书无标点或仅有简单断句者,一律改为新式标点,专名号从略。”这里的问题是,专名号是从略了,而该加的标点又没有加。

  58:“曹魏时候,政府允许公卿有免疫的‘客户’。”“免疫”应为“免役”。

  只能说,商务印书馆比起以前,堕落了!

  (杨联陞:《东汉的豪族》,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东汉的豪族》读后感(三):一个22岁学生的论文

  这本书本身就是个大杂烩,国史探微里抄一点,语文札记里抄一点,而杨联陞文章真是少,不像钱穆吕思勉等人,做个文选估计可以几十本不重样,而这篇《东汉的豪族》(读的是1936年清华学报版,杨先生才22岁,后得哈佛博士,可惜四十岁后抑郁症频发,后半生最大成就大概就是培养了余英时吧)似乎是杨先生毕生最像国内学者教科书似的作品了(读来确实像通史中的某一章),其他的文章都像汉学家之作,纠结于国史中的边角料,务求发出新意,但对于一般读者实在没什么阅读的必要,做点笔记吧!

  一、西汉豪族的发展:士庶之际,实自天隔;汉初接连有功臣外戚宗室之乱;汉朝打击富豪(如迁徙等)导致其弃商去做大地主;大地主经济势力根深蒂固,趋势是要进一步取得政治地位;王莽认为富者骄而为邪、贫者穷而为奸,故动欲慕古、不度时宜地来一个彻底的土地王有,结果是富者不能自保、贫者无以自存。

  二、东汉豪族政权的树立:南阳包有汉代一大都会的宛,富豪极多;天下荒乱的时候,大地主皆善于乘火打劫;更始帝只会掳掠,终为赤眉所败,赤眉又为光武所平,又结交马援以平定西部的公孙述、窦融等豪强;所谓人心思汉,乃是思汉之制度,刘秀对大地主半推半就乃开明君主所必须,然此后政权旁落之外戚宦官手中,转入豪族自由支配了。

  三、东汉豪族概述:刘秀建国乃豪族政权的确立,云台二十八将皆豪族出身;东汉豪族分两类,一为突然得意如宗室外戚宦官等,一为渐渐发展如高官及地方豪族;刘秀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外戚在东汉势力远大于宗室,宦官成为豪族是东汉后期的事;篡汉的曹氏正是中常侍曹腾曹嵩之后,可见宦官足以亡汉;崔烈以五百万钱买得司徒,汉灵帝说悔不小靳,可至千万。

  四、豪族与经济——小民之困顿:小农只有两条活路,一为投附豪族,一为仰赖官家廪给的流浪者,做盗贼的预备军。

  五、豪族与经济——豪人之富奢:小农单独生产入不敷出,把土地集中到大地主之经营,结果便不同,大地主还可农而兼商,奴隶只做手工业;生不极养,死乃崇丧,孝治天下,必然厚葬。

  六、豪族与政治——门生故吏:汉朝入仕三途,一为选举(举孝廉除郎常见于东汉墓志),二为辟除(曹如科,掾如科长或主任),三为任子(一如荫袭),此三种制度造成政治上的依附,即门生故吏的盛行;被举、掾吏皆有君臣之谊,服丧有三年之期限;亲受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为门生;顾炎武说,汉人以受学者为弟子,依附名势者为门生;赵翼说后世拜门生之陋习始于东汉;两晋南北朝,门生地位已下同僮仆,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皆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曹操杀杨修,或为忌惮杨氏家族之故)。

  七、豪族与政治——选举请托:东汉初期即有所谓选举不实;选举多取年少,希望他将来显贵可以报恩;左雄限年试才称为得人;抱朴子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懦如鸡。

  八、外戚豪族宦官豪族的专政:外戚与宦官皆为幸进,富而甚无知,为浊流,他们不学无术,毫无政治眼光和经验却一步登天,故横征暴敛,而为保守派豪族(不甚富而有知,为清流)不满;仲长统说,光武集权,导致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权移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竖;太后因外藩非自己出,故常选立幼君,自己临朝,大权交给外戚,如窦宪于和帝时专权(尤以打破匈奴后封大将军,刺史守令多出其门)以至于图谋篡弑,和帝联合宦官郑众收捕窦氏,此为宦官参政第一声;桓帝时梁太后临朝,梁冀做大将军辅政,权威过于窦宪,桓帝又联合五宦官收捕梁氏,以至五人同日封侯,虽宦官无血缘子孙,然依旧有许多依附,算是变态的豪族,清浊二流势不两立,以至两次党锢之祸。

  九、清流豪族的挺起:清流给人名多于利,故依附者亦多;清议自清流发出,如太学生等,又如许劭的月旦评;太学原为仕进之途,安帝后,太学成菜圃,顺帝重修,数至三万,学生多为做官而来,尚浮华重谈论务交际,因其可左右舆论,故公卿怕其褒贬,多与结交,此为清流;党锢之事始于王莽;东汉结交宾客之风甚盛,宾客仍有战国任侠之风,门生故吏亦然,清流有部党支撑名誉鼓励,故与浊流争。

  十、豪族内争——第一次党锢:李膺范滂等名重天下,以至宦官甚惧,故诬告李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共为部党,诽讪朝政,疑乱风俗,党人放归田里,书名三府,禁锢即不许做官之意。

  十一、豪族内争——第二次党锢:陈蕃窦武等三君八俊八顾八厨,名重天下,被告发别相署号,共为部党,图危社稷,为党人说话的皆不得好下场,黄巾暴动起,灵帝时大赦党人;两次党争持续二十年,两方都有宗亲宾客门生故吏,且以对长官和老师成分多;西进末,豪族结有庄坞,屯聚流民,至东晋,豪族特权得到法律承认,开始阀阅统治。

  《东汉的豪族》读后感(四):杨联陞:《东汉的豪族》读书摘记

  杨联陞在《东汉的豪族》一文中提出,中国两晋及南北朝时阀阅统治时期,而阀阅势力的前身是汉代的豪族【1】。杨连陞给豪族下定义作:“所谓豪族,并不是单纯的同姓同宗的集团;是以一个大家族为中心,而有许多家许多单人以政治或经济的关系依附着它。这样合成一个豪族单位。”而“光武帝的建国,是地主政权即豪族政权的确立。他的左辅右弼,云台二十八将,差不多都是豪族出身。”【10】

  东汉的豪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凭借中央势力而突然得意的,即宗室、外戚与宦官。一类是自己渐渐发展起来的,即一半高官及地方豪族。”【11】

  豪族的依附有政治的与经济之别。就经济依附而言,小民入不敷出,生活困顿。或成为仰赖官家禀给的流浪者,就是作盗贼的预备军;或依附豪族,把土地集合到大地主经营之下,而由依附的小农耕种,改变单独生产时入不敷出的局面。

  就政治依附而言,豪族先交结官府,运动选举,来争取政治地位,即做官。汉代入仕方法主要有三,即选举、辟除、任子,三者造成政治上的依附,即“门生故吏”的盛行。运动选举,则造成东汉初就“选举不实”,选出的官吏政治腐败。杨联陞指出吗“小民固然受苦,一般比较循规蹈矩的豪族——大都是财力较差的——及希望通经致仕的士子,在政治上都得不到出路,他们就结合起来,先于小民而向腐败的政府抗争。“【37】

  东汉末政权在外戚和宦官手里,形成外戚豪族、宦官豪族专政的局面。而清流豪族(小康的知识分子,如太学生。他们虽不能给予人很多的“利”,却能于利之外,同时给人以“大名”,所以依附的人也正不少)则与之相抗造成政争,即两次党锢。杨联陞指出,“总看这前后二十余年的党争。情形虽很复杂,只是清流浊流两个豪族集团争取政治地位的殊死战。两方面都有宗亲宾客故吏门生。死难的人诚然可称忠义。但这忠义对君国的成分少,而对长官对老师的成分多。道德的涵义也随时代改变了。他们能够争斗,正表示他们能够团结,也正表示豪族的势力已很雄厚。豪族的团结,在东汉末到东晋初几番变乱中,更表现出力量。他们一面自保,一面乘机发展,”【57】……待“豪族的特权得到法律的承认,两晋南北朝的阀阅统治于是开始。”【58】

  杨联陞在《二十四史名称试解》中讲,“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与《三国志》外,有十三部称“书”,九部称“史”。就“每一部取法《史记》的史书,其名称都以‘史’字收尾,而以《汉书》为典范的史书则以‘书’字结尾。此说可由宋朝前所有的正史轻易获得验证。”“唐、宋时代,把涵盖数朝的史书叫做‘史’,而把仅及一朝的叫做‘书’,似乎已经形成一种传统。数代之史,合则为‘史’,分则无‘书’。”但宋朝以后的五本断代史书都叫做“史”而非“书”,这种传统何以改变呢?杨联陞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记住《宋史》《辽史》与《金史》都是在声名显赫的脱脱丞相主持下,同时编修完成的(1343-1345年)”,而宋、辽、金三者存在何者为正统,何者为华夷的纷争,脱脱决定把三个王朝都看作正统,各编一史。“至于《元史》和《明史》,我们只能假定它们的命名,乃是因袭错误的先例。”【杨联陞:《二十四史名称试解》,收入《东汉的豪族》】

  杨联陞在其《传统中国政府对城市商人的统制》中指出,“在传统的四种功能团体中,城市商人与城市文人的反叛取向最低。”【152】

  在《中唐以后税制与南朝税制之关系》中,杨联陞提出:“研讨唐后半期之税制,不宜专重两税本身。盖兹法虽云两税之外不取一钱,实只为人丁田亩赋税之简单化。唐之财政,殊非专此所能维持,是以杂征众敛,旋即复兴。并合观之,仍是复杂税制。今所欲说明者,此复杂税制,与南朝税制颇多相似之点。归纳言之,大端范二:一曰多以资产定税,二曰多取诸农业以外之工商诸业。【166】……中唐以后之复杂税制,渊源远在南朝,应属不误。由租用调时期变入两税法时期,正是由仿北朝时期变为仿南朝时期也。”【171】

  在《报——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一文中,杨联陞将“报”的观念视为中国社会关系中重要的基础。“中国人相信行动的交互性(爱与憎,赏与罚),在人与人之间,以至人与超自然之间,应当有一种确定的因果关系存在。因此,当一个中国人有所举动时,一般来说,他会预期对方有所‘反应’或‘还报’。给别人的好处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投资’,以期将来有相当的还报。”尽管每个社会中这种交互报偿的原则都是被接受的,但中国的“不同之处是这项原则由来久远的历史,高度意识到其存在,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制度上,而且产生深刻的影响。”【179】

  在论及“报”的观念之于中国制度的影响上,杨联陞尤为重视近代学者提出的三项通则,即(1)家族主义,(2)现世的理性主义,(3)道德的分殊主义。

  就家族主义而言,“还报或反应的原则是在家族系统的基础上行使的”,“交互报偿的原则又转而加强了家族系统”,如孝道。【192】

  就现世的理性主义而言,“将用于人世的推理也同样用于上天,由此,将上天带到人间,而非将人提升到那至高之处。神明报应与现世报应应是携手合作的,以前者补充后者。”【193】

  而道德的分殊主义,则是受韦伯、帕森斯影响。杨联陞指出,“中国社会中还报的原则应用交互补偿于所有的关系上,这原则在性质上也可被认作是普遍主义的。但是这个原则的行使却是倾向于分殊主义,因为在中国任何社会还报绝少是单独的社交交易,通常都是在已经建立个别关系的两个个人或两个家族之间,一本由来已久的社交收支簿上又加上的一笔。限于已经建立起来的个别关系,个人的还报很容易造成——或至少在表面上——偏袒徇私的结果……一般来说,个别化的关系有一种倾向,使得原来意图应用于普遍态度上的制度变得分殊化,因而在中国传统中,即使为办理公务,如果能恰好使某一个人得到利益,这个人也得以一分受恩惠的感激之情对待那个造成如此结果的人、”【194-195】

  杨联陞最后讨论了儒家君子和小人的二元道德标准问题。他指出,这种二元道德标准起源于一个两层阶级的社会,即周代的贵族与平民。周代封建秩序衰落后,社会阶级与各阶级的生活方式(包括道德标准在内)不再能够配合。孔子注意到此,古代儒学学者论“报”体现了分殊主义的路向;而游侠的道德标准与孔子有着明显差别,他们还报的原则是普遍主义,也就是绝对会偿还他所接受的每一餐好心的招待,也会对每个别人愤怒的眼光还以颜色,不管对方是君子或小人,亲友或陌路人。杨联陞给出两种推测,其一是“游侠他们可能曾为贵族,但自从失去其贵族地位后,他们倾向于认同自己为平民,因而他们的道德律遂与平民的相混合。”其二是“也许贵族武士与贵族君子之间的道德标准有所差异,因此发展成游侠与儒家二者所持不同的原则。但这种情形不可能早于孔子的时代,因为在贵族间的社会分化与专业化的过程那时候不过才开始。在周代早期,所谓‘(武)士’、‘君子’指的都是同一个贵族。”【200】

  F%E9%A:�<�B3

  《东汉的豪族》读后感(五):《东汉的豪族》读书摘记

  杨联陞在《东汉的豪族》一文中提出,中国两晋及南北朝时阀阅统治时期,而阀阅势力的前身是汉代的豪族【1】。杨连陞给豪族下定义作:“所谓豪族,并不是单纯的同姓同宗的集团;是以一个大家族为中心,而有许多家许多单人以政治或经济的关系依附着它。这样合成一个豪族单位。”而“光武帝的建国,是地主政权即豪族政权的确立。他的左辅右弼,云台二十八将,差不多都是豪族出身。”【10】

  东汉的豪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凭借中央势力而突然得意的,即宗室、外戚与宦官。一类是自己渐渐发展起来的,即一半高官及地方豪族。”【11】

  豪族的依附有政治的与经济之别。就经济依附而言,小民入不敷出,生活困顿。或成为仰赖官家禀给的流浪者,就是作盗贼的预备军;或依附豪族,把土地集合到大地主经营之下,而由依附的小农耕种,改变单独生产时入不敷出的局面。

  就政治依附而言,豪族先交结官府,运动选举,来争取政治地位,即做官。汉代入仕方法主要有三,即选举、辟除、任子,三者造成政治上的依附,即“门生故吏”的盛行。运动选举,则造成东汉初就“选举不实”,选出的官吏政治腐败。杨联陞指出吗“小民固然受苦,一般比较循规蹈矩的豪族——大都是财力较差的——及希望通经致仕的士子,在政治上都得不到出路,他们就结合起来,先于小民而向腐败的政府抗争。“【37】

  东汉末政权在外戚和宦官手里,形成外戚豪族、宦官豪族专政的局面。而清流豪族(小康的知识分子,如太学生。他们虽不能给予人很多的“利”,却能于利之外,同时给人以“大名”,所以依附的人也正不少)则与之相抗造成政争,即两次党锢。杨联陞指出,“总看这前后二十余年的党争。情形虽很复杂,只是清流浊流两个豪族集团争取政治地位的殊死战。两方面都有宗亲宾客故吏门生。死难的人诚然可称忠义。但这忠义对君国的成分少,而对长官对老师的成分多。道德的涵义也随时代改变了。他们能够争斗,正表示他们能够团结,也正表示豪族的势力已很雄厚。豪族的团结,在东汉末到东晋初几番变乱中,更表现出力量。他们一面自保,一面乘机发展,”【57】……待“豪族的特权得到法律的承认,两晋南北朝的阀阅统治于是开始。”【58】

  杨联陞在《二十四史名称试解》中讲,“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与《三国志》外,有十三部称“书”,九部称“史”。就“每一部取法《史记》的史书,其名称都以‘史’字收尾,而以《汉书》为典范的史书则以‘书’字结尾。此说可由宋朝前所有的正史轻易获得验证。”“唐、宋时代,把涵盖数朝的史书叫做‘史’,而把仅及一朝的叫做‘书’,似乎已经形成一种传统。数代之史,合则为‘史’,分则无‘书’。”但宋朝以后的五本断代史书都叫做“史”而非“书”,这种传统何以改变呢?杨联陞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记住《宋史》《辽史》与《金史》都是在声名显赫的脱脱丞相主持下,同时编修完成的(1343-1345年)”,而宋、辽、金三者存在何者为正统,何者为华夷的纷争,脱脱决定把三个王朝都看作正统,各编一史。“至于《元史》和《明史》,我们只能假定它们的命名,乃是因袭错误的先例。”【杨联陞:《二十四史名称试解》,收入《东汉的豪族》】

  杨联陞在其《传统中国政府对城市商人的统制》中指出,“在传统的四种功能团体中,城市商人与城市文人的反叛取向最低。”【152】

  在《中唐以后税制与南朝税制之关系》中,杨联陞提出:“研讨唐后半期之税制,不宜专重两税本身。盖兹法虽云两税之外不取一钱,实只为人丁田亩赋税之简单化。唐之财政,殊非专此所能维持,是以杂征众敛,旋即复兴。并合观之,仍是复杂税制。今所欲说明者,此复杂税制,与南朝税制颇多相似之点。归纳言之,大端范二:一曰多以资产定税,二曰多取诸农业以外之工商诸业。【166】……中唐以后之复杂税制,渊源远在南朝,应属不误。由租用调时期变入两税法时期,正是由仿北朝时期变为仿南朝时期也。”【171】

  在《报——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一文中,杨联陞将“报”的观念视为中国社会关系中重要的基础。“中国人相信行动的交互性(爱与憎,赏与罚),在人与人之间,以至人与超自然之间,应当有一种确定的因果关系存在。因此,当一个中国人有所举动时,一般来说,他会预期对方有所‘反应’或‘还报’。给别人的好处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投资’,以期将来有相当的还报。”尽管每个社会中这种交互报偿的原则都是被接受的,但中国的“不同之处是这项原则由来久远的历史,高度意识到其存在,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制度上,而且产生深刻的影响。”【179】

  在论及“报”的观念之于中国制度的影响上,杨联陞尤为重视近代学者提出的三项通则,即(1)家族主义,(2)现世的理性主义,(3)道德的分殊主义。

  就家族主义而言,“还报或反应的原则是在家族系统的基础上行使的”,“交互报偿的原则又转而加强了家族系统”,如孝道。【192】

  就现世的理性主义而言,“将用于人世的推理也同样用于上天,由此,将上天带到人间,而非将人提升到那至高之处。神明报应与现世报应应是携手合作的,以前者补充后者。”【193】

  而道德的分殊主义,则是受韦伯、帕森斯影响。杨联陞指出,“中国社会中还报的原则应用交互补偿于所有的关系上,这原则在性质上也可被认作是普遍主义的。但是这个原则的行使却是倾向于分殊主义,因为在中国任何社会还报绝少是单独的社交交易,通常都是在已经建立个别关系的两个个人或两个家族之间,一本由来已久的社交收支簿上又加上的一笔。限于已经建立起来的个别关系,个人的还报很容易造成——或至少在表面上——偏袒徇私的结果……一般来说,个别化的关系有一种倾向,使得原来意图应用于普遍态度上的制度变得分殊化,因而在中国传统中,即使为办理公务,如果能恰好使某一个人得到利益,这个人也得以一分受恩惠的感激之情对待那个造成如此结果的人、”【194-195】

  杨联陞最后讨论了儒家君子和小人的二元道德标准问题。他指出,这种二元道德标准起源于一个两层阶级的社会,即周代的贵族与平民。周代封建秩序衰落后,社会阶级与各阶级的生活方式(包括道德标准在内)不再能够配合。孔子注意到此,古代儒学学者论“报”体现了分殊主义的路向;而游侠的道德标准与孔子有着明显差别,他们还报的原则是普遍主义,也就是绝对会偿还他所接受的每一餐好心的招待,也会对每个别人愤怒的眼光还以颜色,不管对方是君子或小人,亲友或陌路人。杨联陞给出两种推测,其一是“游侠他们可能曾为贵族,但自从失去其贵族地位后,他们倾向于认同自己为平民,因而他们的道德律遂与平民的相混合。”其二是“也许贵族武士与贵族君子之间的道德标准有所差异,因此发展成游侠与儒家二者所持不同的原则。但这种情形不可能早于孔子的时代,因为在贵族间的社会分化与专业化的过程那时候不过才开始。在周代早期,所谓‘(武)士’、‘君子’指的都是同一个贵族。”【200】

本文标题: 《东汉的豪族》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33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做传说中的一流员工读后感锦集只要所有的前任都老死不相“提起”,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