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是一本由宁南山著作,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读后感(一):坚定信心和重拾希望在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一片哀嚎。未来如何走下去,这不仅是中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是一本由宁南山著作,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读后感(一):坚定信心和重拾希望
在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一片哀嚎。未来如何走下去,这不仅是中国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世界各国面临的现实。有的人持悲观论调,觉得疫情影响惨重,难以回到过去;有的人则是信心十足,希望能够走过险滩,面对未来。
宁南山显然是属于后者,他带着《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而来,将2019年-2019年三年的关于中国产业的论文集出版,无疑是重磅信心丸。而该书,赋予读者的也无非就是八个字:坚定信心、重拾希望。
对中国制造和产业升级的书籍,已经是汗牛充栋。有对中国制造的皮毛认知,给中国制造戴上“组装货”的帽子;有的则满怀信心,但过于骄傲自满,觉得中国制造牛气哄哄。这两种论调都是错误的,可谓是过犹不及。
在《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里,有这样的特点。它的叙述视角是宏观的,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国民经济的潮流和趋势,能够为中国制造和产业升级把脉;它的数据是客观的,避免了情绪化输出和主观性猜测,能够给人们一种真实研究的事实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数据都来源于作者长期的一手资料的整理和汇总。
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算起,告诉增长的中国经济已经历经40年的时间。在这40年光阴里,速度很快,效益凸显,有成绩也有教训。但总的来说,通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提升看,显然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取得了如下成绩:
中国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软硬件设施已经远远超越发展中国家的水准,甚至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是为了产业升级的基础所在,更是信心所在。否则,基础不牢,万事不靠。
按照国民生产总值计算,中国不少地区已经跨入发达国家的门槛。而对于产业升级来说,在如此基础上才能够有所诉求。对此,作者也是信心满满。因为按照先富带动后富的逻辑,如此普及蔓延的方式,总能够赋予经济发展以信心。
同时,中国的科技和产业水平已经正在接近于发展国家特质,更值得一提的是产业结构上具备了独一无二的全面性。这都为中国制造的再腾飞,产业升级的大跨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路漫漫,未来可期。当2020年的号角吹响的时候,尽管有疫情的影响。但我们已经加快了复工复产的步伐。而正如《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赋予读者的意义那样,过去以为坚定信心奠定了基础,未来正是重拾希望的风口。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读后感(二):行万里、读此书、知未来
从小到大都是典型的文科生,从来没有认真了解过中国的经济,直到遇见《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
这本书个性极强。
首先就是综合性。从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到发展中国家的追求目标、从高新技术产业到传统制造业、从小商品到大国重器、从光明到黑暗、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无一不涉猎、无一不详尽。让我——一个对数字和经济一窍不通的读者深入了解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走向,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中国这条大国崛起之路必将会越走越坦荡。
其次是通俗性。本书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带我们走进经济学的世界。书中以我们熟悉的企业为例,同时让我们了解到诸如华为这类企业的不如大众所熟知的产业发展“冷知识”。
一国之发展、一国产业之发展,不能单单看其在各项指标的数值上的变化,而要时刻关注在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的体验感,这才是一切意义之所在,是一切发展之目的。只有当人的生活越变越好,社会、国家、世界的发展才会是正向循环、持续向上。
书中最让我产生共鸣的,便是对中国产业发展的信心。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来自于这本书,同时也来自于2019年夏天。那年八月我去欧洲走了一圈,踏入欧洲土地之前,我对那里充满信心,我觉得总比在地广人稀还佛系的澳洲生活便捷吧。我幻想着在巴黎的商场里拿着手机到处支付,在罗马街角阴凉处的凳子上和家人视频聊天,在布拉格的咖啡厅里吹着冷风吃冰激凌。等我第一天到了巴黎,我傻眼了。那里没有空调,我还了解到整个欧洲少有地方是有空调的,曾经许多人都因为难耐持续异常的高温去世,那晚我躺在酒店的床上,打开所有的窗户,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并且接受没有Wi-Fi、移动网络也很不稳定的事实。接下来的半个月,我无数次感叹中国人的智慧、中国制造的力量、中国生活的幸福,也是那半个月在我眼中“不现代”的生活,让我深刻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那时起,我被中国制造、中国产业、中国发展震撼,被中国的智慧和勇气折服,也越来越热爱我亲爱的祖国。
能对自己的祖国有与日俱增的热爱和信心,是多么幸福的事!
在澳洲、在欧洲、在日本......我都很难感受到像在中国一样的面面俱到的便捷。毫不夸张地说,生活在中国,便是生活在享受之中,购物、支付、交通、饮食、治安等等方面的便利和高效我们时时刻刻都感受得到,甚至想象不到。而这一切,就是进步中的中国。
我想,当今中国是爬坡中的中国,也依旧是世界的中国。如今的中国制造,早已远超我们的想象。中国制造究竟发展到什么地步了?跟随此书,一探究竟。
如果说读一本书能让人们更爱国、更惜福、更坚定、知经济、知全球、知感恩,那么,一定不要吝啬宝贵的时间去拜读。
不行万里,不知中国产业之强大;不读此书,不知中国未来之坦荡。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读后感(三):展望中国未来的一面镜子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今年国家经济发展形势较之往年有所不同,一直以来的稳定增长有所放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面临极大考验与挑战。当前,虽然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可控并持续好转,但国外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发展普遍减速。鉴于此,中国这艘巨轮会不会在全球经济大潮中遭遇险滩?如果经济发展遭遇重大挫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能不能如期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不会变成世外桃源、只可远观?
宁南山的这本《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告诉了我们答案。宁南山是财经作家、中国制造业资深观察员同时也是知乎专栏“宁南山”、微博“深圳宁南山”和微信公众号“宁南山”的主理人。对以上3个网络平台有所了解的人,相信对宁南山的专业研究不会陌生,特别是专业人士可能更有体会。而这部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的书,也从一个侧面表示了对该书的支持与肯定,以及从民间到政府层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度关注。
“重庆智造”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工财经-中工网这本书共4部分16章,详细阐述了中国制造以及产业升级的形势与任务。开篇第一部分就直奔主题,借助大量的数据与案例,深入剖析当今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历史方位,全面准确客观地再现了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展与风险、优势与差距,让读者在作者的理性分析中感受严峻形势、激发追赶勇气。第二部分重点讲述产业升级面临的机遇与困境,既有大飞机等新战场的辉煌战绩,又有半导体等尖端科技存在的不小差距,但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在改革发展中瞄准时机、迎头赶上,不停追寻那“隐约可见的光明”。第三部分再次体现了丛林法则在经济发展中的具体运用。谁发展,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未来。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愿意看到中国的强大,特别是某些西方大国一直奉行压制、遏制的手段,防止中国将其取而代之,虽然中国从来就没有做世界“老大”的想法。产业升级之所以举步维艰,就在于利益的竞争无处不在,优胜劣一直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原则。这部分在回顾中国企业产业升级过程中遭遇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企业被并购收购中的沉浮,激励广大企业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努力开拓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品牌。最后一部分是展望,分析中美科技对比、新兴产业诸如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态势,指出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有未来,强调必须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以创新求胜,以创新制胜。
作为一名资深财经人,宁南山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清醒的经济头脑,这让他的文章中始终充满一种强烈的战略格局和忧患意识。但在寻找差距不足中又善于发掘产业发展的新质增长点,让读者在阅读中不自觉产生一种情感共鸣这种共鸣来源于对国家强大的热切期望、对经济发展的高度自信。纵观全文,丰富的数据、案例在对比、归纳、总结中随处可见,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增强了这本书的可信度。这种可信度,让读者的乐观不再是单纯的爱国冲动,而是一种理性的奋进追求。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读后感(四):重新定位中国
2020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此时,距1840年鸦片战争,已经足足过去了180年;距1912年,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帝王宣统帝下诏书宣布退位,已有108年;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71个年头,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第42个春秋。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9年,习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
2019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之中。
百年沧桑,风云巨变。
中国再也不是那个贫穷落后,挨打只能和血咽的末日帝国。它已然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本书的作者宁南山,是一位财经作家,中国制造业资深观察者。他在这本书中,从制造业以及相关延伸方向,向读者展现了近些年中国制造发生的变化,同时世界各国的制造产业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美国作为世界目前来说的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在奥巴马执政期间,便致力于制造业回流,在特朗普上任之后,更是多措施并举,和中国打起了“贸易战”。而2020年新冠状病毒在全球爆发,更是让各国重视起本国制造业经济。
很多人都知道,随着中国工人工资的不断上涨,不少人口密集型产业已经陆续向国外劳动力更廉价的地区转移。但提起中国制造,国人还大多停留在“山寨”“低端”等层面上。大多数人其实都不了解,中国高端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取得了多大的成绩。
就如中国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如电网、高速公路、铁路网、通信网络乃至于物流网络、线上支付平台,早已是世界公认的一流水平。但两百多年的苦难史让国人仍对自己国家发生的一切,缺乏一种自信。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从四个角度,剖析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变化,以及世界制造业领域的风起云涌。
第一是传统制造业的角度。
近些年经济发展风头最盛的,莫不过中国、印度、韩国和美国,其他地区如欧洲、日本,虽然仍是老牌经济大国,但是就近些年而言,他们的经济发展已经出现疲软态势。而中国对印度、韩国制造业的关注和报道,相比较而言还是少的。从分析世界局势变化的角度来看,中国还需对这些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给予相当的重视。
近些年,军事工业、石油产业、农业化工甚至于航空航天等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最大的电网、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都是中国的基建公司建造的。
当然,本书也没有回避中国制造业在现实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集成电路可能会出现长期落后的现象,航空器这一产业与美俄的差距也是十分的大,仪器仪表目前来说还是高度依赖进口等等。
第二是高端制造业的角度。
中国因其国土的辽阔、超大规模的人口体量,成为世界上唯一横跨高中低端制造的大国。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人均产值是美日德的1/3左右,和众多发展中国家拉开差距,但离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距离。
没错,我们的制造业是从低端组装起家,但要相信,随着中国产业不断升级优化,对各产业系统工作原理的深入把握,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高端领域的逐渐攻克只是时间问题。
那种贬低中国制造业只是“组装货”“附加值低、利润低的低端货”,是很没有道理的。事实上,有不少中国制造,已经是现在的德国、日本甚至是美国目前还制造不出来的高端产品。虽然如此,也不得不承认,我国同样也有不少目前还制造不出来的东西,在高端产业上的份额还不够。
此外,在这一部分中,宁南山先生还分析了中国国航与民航、半导体产业以及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一句话说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三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2019年7月,美国开始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中美贸易战正式启动。9月中美贸易战再次升级,18日,美国对中国2000亿美元商品征税10%,同时中国宣布反击。
韩国,作为发达经济体,算得上是人口大国,因为它的人口超过了5000万。而中国,31个省区市,平均人口将近4500万人。美国、西欧再加上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也不过八九亿人口。如果中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对世界经济,将是一个惊人的改变。
所以,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才会对中国,特别是中国制造业进行阻击。
多家企业在国外被诉,市场对华禁入,高科技产品对华禁售,各种不合理的收费、罚款,甚至面临过不少被收购的危机。可见欧美对中国崛起的忌惮。
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些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对中国自主品牌的不重视等。
总体来说,中国的制造业,前有恶虎,后有追兵,发展道路十分艰辛。
第四是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2019年,来自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报告——中国科技经费投入已经超过日本,已接近欧盟28国平均水平;而中国科技人才总量152.4万人,已经超过美国125.3万人。在人才与资金方面,中国已然做足了准备。
比如说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的论文,在1981年中国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次数占全球1%一下,到2019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13.5%,位居全球第二。排名第一的美国22%,排名第三的英国7%。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巨大的进步仍是不容忽视的。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还是美国。虽然中国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但不得不承认,美国在众多科技领域仍保持着领先地位。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优秀人才的缺口仍是极大;在新能源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国产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的来说,这本书从中国制造业角度出发,引用大量数据来分析中国目前在世界所处地位,对重点领域作了深入的剖析,评价颇为中肯。是一本了解当代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经济的指南书。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读后感(五):一本书告诉你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地位和未来
书籍题目即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旗帜鲜明的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并从发展时 间、产业分类、公司竞争、进出口贸易、科研力量等横纵⻆度对中国经济的发 展进行了客观分析,解释了中国可以赢的根本原因,从而也解释了为何未来站 在中国这一边。因此,从这本书中,我们不单单可以看到一种结论,更重要的 是能够从宏观和微观的⻆度认识清楚中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甚至本书可 以说是从智库的⻆度出发给中国经济的发展谋篇布局。
宏观上,这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国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在这个现状中的产业升 级之路。正可谓没有升级就没有进步,产业升级就是中国经济能够弯道超⻋的 根本。因此,中国如何进行着产业升级、哪些产业进行了升级、产业升级中遇 到的诸如贸易战等危机四伏的现实问题等关键核心问题都在这书中按序排兵布 阵,告诉读者整个产业发展和升级的永动环。不过,未来才是中国经济发展更 为关键的部分,本书作者并没有将之遗忘。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中,中美之间 的竞争、各国的研发投入计划以及中国产业的未来构成了中国创造的部分,这 部分内容告诉读者为什么是创造而不是制造。只有当中国摆脱了中国制造的标 签,走入中国创造的历史悬河之中,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产业的跃升,才能最终 让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
最可贵的是,本书作者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加有效和直观的认清 经济现状和各国实力。比如中国2019年经济总量比2019年经济总量增加5.949 万亿美元,这一增量占同期全球经济增量的42.63%,美国的这一数据为 31.72%。这一核心且关键的数据说明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当 然,本书还对其他各种数据进行了分析,从增幅、发展状态等各种维度进行观 点阐述。
为了让读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更为明确的认识,作者在阐述中国经济发展的 同时,也同时系统的介绍了与中国竞争关系紧密的几个国家的情况。故此,本 书在前面一部分就选取了印度——中国人口红利最大竞争者进行了经济发展和 提速的相关阐述,即印度在人口红利的背景下,通过一步步提升关税使各国各 行业的生产厂家在印度设厂建设,助推“印度制造”的国策,其中包括小米等手 机生产商以及汽⻋行业等,从整机设厂到各种零部件设厂,印度的“关税阴谋” 迅速提升了印度的制造业的发展。而印度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取得 绝对优势,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此外,韩国作为中 国经济发展的有力竞争者,存在与印度截然不同的情况,中国面对韩国,也需
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应对竞争。这种不同主要在于,中国是继韩国之后发展起来 的,犹如中印竞争中的中国。而与美国的对比,则告诉读者中国还有怎样的进 步空间,那些需要填满的数据应该从哪些领域进行突破。通过以上中国面临的 不同的竞争情势,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清晰的展现,读者也会从中知晓各国之 间的所谓的竞争、各种关税政策等领域的矛盾点究竟是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陈述为何技术及收入向发达国家转变,作者也阐述了中国 人的心态向发达国家转变。这在新冠病毒的疫情中,恰恰有所体现。当中国疫 情最开始出现之际,国家层面强有力的举措让疫情逐步控制,各个文化层面的 ⺠众也在这种一过程中学习如何科学防疫,然而,当国外疫情爆发之际,信念 打倒了科学,一度占据高位,让国外对疫情的防御出现了可怕且可笑的一幕, 这一幕被中国人看在眼里,这种对科学防疫的漠视让中国人对国⺠素质的思考 有新的变化。如今,国外疫情仍堪忧,而中国正在走上复工复业的道路上,这 是一种先机。虽然国际产业链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但时间留给中国弯道超⻋的 机会。在此前中国不断进行产业升级的基础上,迈入发达国家⻔槛不是奢望。
那么,这样的信心究竟来自何处?于是,本书顺势解释了是什么让中国有底气 进行弯道超⻋,同时也系统解释了为什么华为会引发中美之间的叫嚣、特朗普 为什么成为一个急赤白脸各种怼的莽夫,其背后,都是中国实力的增强。在这 里,你能看到中国制造打破欧美霸权产业逐步走向中国创造的历程,也能看到 中国发展经济的不足之处,中国仍需突破能源困局、鏖战汽⻋市场、紧追ICT 产业。
宏观的分析并不足以让我们了解整个世界的发展和中国的未来为何。因此,在 之后的部分中,本书作者从中国产业升级和跃升两个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机 遇,并依次对各个细分行业进行了分析,中国在每一个行业中面临什么样的现 实。
总体而言,中国产业的发展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虽然困难,作者也很快给了 我们信心,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看到自身的优势:低端中的中高端。此 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公司跻身美国这一核心赛 道,而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也充满了火药味。
最值得注意的还是中国的产业升级,它代表了未来。书中通过对汽⻋、消费电 子产品的拆析,破解了很多人对于“中国组装”的固有成⻅,清晰地阐述了中国 产业升级的策略——从系统集成到上游产业链的搭建。作者对这一部分进行了
浓墨重彩的描述,可以纠正很多人的认知误区,为之后阐述中国产业的升级和 跃升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另外,以大⻜机、半导体、汽⻋为例,本书讲述了中国产业如何突破⻄方霸权 产业、提高国产化率、研发核心技术的现状与光明的前景。这也为之后本书讨 论的产业升级中的危机埋下了伏笔。已经占据世界市场绝大部份地位的发达国 家,必然⻅不得中国的崛起,这种利益之间的碰撞最终让中国的经济发展蒙上 了更浓重的阴影。
比如中微、华为的知识产权⻛波此起彼伏,恰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以中微、华为 等为代表的中国公司的研发对已有市场产生的冲击力度之大。其他还有相应的 投资限制、专利限制等,不过这些只是在全球产业竞争中,中国面临的危机之 一,而为人们所熟知的,则是贸易战。2019年,3月23日,美国签署的备忘录 对“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领域进行征税,税率预计为25%。实际上,我们从书 中较前位置即得知,印度通过税率的调整增加外国产品的输出成本,另一方面 则从本地税收等政策入手吸引厂家在印度投资建厂。二者都通过关税改善自身 产业结构或市场保护。不同的是,两国的税收针对不同的产业。美国的围剿手 段,最终也给中国的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杀伤力,但中国制造的崛起已然势不可 挡。
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竞争还是防守,中国的本土企业自然不可缺席。阿里巴 巴等互联网三巨头、格力等家电三巨头、中联重科等工程机械三巨头以及在过 去一年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华为华为、中兴等,其中一些已经是跻身千亿美元 俱乐部的大鳄,一些则成为潜力股,承担着中国产业发展的未来,他们都在以 自己的方式为中国产业的发展和未来添砖加瓦。
经过以上宏观与客观、产业与领域、公司与竞争等多重⻆度的阐述和对比,以 及大量一手数据和资料的分析,使得我们从中完整的知悉所谓的中美竞争究竟 是怎么回事?中国哪些产业有着更好的市场前景?甚至于,在读完整本书之 后,可以对自己以及自己下一代的职业规划有了新的启发。经过本书系统的解 析,我们可以跳脱出碎片化信息时代给我们造成的困惑,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 问题几乎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正是当下时代完整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 必读书目。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