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少年》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5-21 08:33:1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7

《永恒少年》是一本由[瑞士]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永恒少年》读后感(一):《永恒少年》:他们把我的邪恶赶走了,同时也赶走了我的天使每一个成长中的人身上都有

《永恒少年》读后感锦集

  《永恒少年》是一本由[瑞士]玛丽 - 路薏丝·冯·法兰兹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恒少年》读后感(一):《永恒少年》:他们把我的邪恶赶走了,同时也赶走了我的天使

  每一个成长中的人身上都有着秘密。人,独立成长的个体。在成长的某一阶段会抗拒长大,甚至是拒绝长大。对于拒绝长大的一部分人来讲他们心中有一份渴望,有一份认知。他们有梦想、有抱负、洒脱不羁,他们身上有着众多的标签,诸如:妈宝,渣男,假文青等。然而我们究竟为何拒绝长大?我们心中的秘密究竟是怎样的的?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部非常经典的小说《小王子》在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就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或许有的人会说小王子长不大是因为他来自遥远的星星,他所出生成长的地方与我们不一样,当然这是一种主流的观点。而今天我们可以接受另一个观点,瑞士作家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的《永恒少年》一书通过对成人童话《小王子》《天空间王国》等作品的深度解读,向我们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何谓永恒少年?永恒少年我们有时候把它用来指称带有母亲情节的特定类型年轻男性。

  “永恒少年的特征”通常,认同于永恒少年原型的男性,会在青少年心理阶段维持过久,也就是说,那些对于十七八岁少年来说是正常的特征,会一直持续到他往后的人生,同时,大大多数案例也会过度依赖母亲。

  这些永恒少年一般有两个典型的问题一种是同性恋,一种是在每个女人身上寻找母亲的意象——也就是那种可以给男人一切,并没有任何缺点的完美女人意象。拒绝长大是一个人的心理因素,这就涉及到心理学的研究。而本书的作者冯·法兰兹则是荣格心理学的拥护者和践行者,她通过荣格对心理学行为的研究运用到日常的工作里。就永恒少年为什么拒绝长大这一课题,她通过对《小王子》以及《无空间王国》的全面解读向我们阐述了永恒少年对成长的影响。

  “梦境的脉络清楚地显示到底哪一个为真。”每一个具有永恒少年特性的人都是拒绝成长,但是如果拒绝长大,成长将会让你无处容身,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在自己的手里,但不同的遭遇也可以造就截然相反的命运,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具有双面性,我们抗拒,但不能拒绝。每一个成年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小王子,没事的时候他会安安静静,一旦我们遭遇一些困境我们会渴盼小王子的出现,因为心底的那个小王子也是我们自身的另外一个意象。每一份情感的付出,人生的遭遇都有对立面的存在,我们不能失去生活的勇气。

  我全部都要,如果我得不到,就会是世界末日,一切都失去了。这是一个人最根本真心的样子,同时也是受苦的根源。永恒少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当然有压迫就有抗争,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工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里,保持工作的热情与强度,不断的创造,不断的挑战,保持长期性的工作态势,只有这样我们反败为胜的几率才会大大的提升。

  成长过程中的偏执我们要学会慢慢的摒弃,在少年时期的偏执是成长的特点,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标志,少年郎的心性我们应该留一部分在心底。就像小王子一样,他来自于一颗很小很小的星,他想要一只羊,一朵花,他没有朋友,他最终消亡于远离家乡的土地,他陷入了沉睡。

  冯·法兰兹通过诠释《小王子》和《无空间王国》向我们揭示我们为何拒绝长大,也通过解读让我们对永恒少年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我们活在当下不是活在精神世界里,少年不行,成年人更不行。一条永恒少年的不归之路,迎接你的是黑暗?还是光明?这都在你的脚下。

  《永恒少年》读后感(二):永恒少年:我们为何拒绝长大?

  文/槿墨茗

  长大的我们在心里无不期望着能回到少年时期,那可能是一种美好憧憬,亦或是一种期盼少年心理的暗示,在心里某处一种萌发成芽,转化成难以表达的感情期待。

  有一位瑞士作家冯.法兰兹以法国小说《小王子》与德国小说《无空间王国》为分析范本,采用特别方式解读这两本经典图书。让读者产生共鸣,引起大多数人心里所向往的单纯、悲伤、失落神秘以及爱恋等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掀起读者内心无限的涟漪和遐想,勾起脑海那些以往美好的回忆;固然可能有多少稍许的遗憾,但可以唤起人们心里某个暗处的情结。

  而作者冯.法兰兹在其所著的《永恒少年》中,用简单的例子来解释“永恒少年”的心理特点,在这个时期的心理变化,对于人的后半生有着重大影响。荣格理论把“永恒少年”定为原型,大多表现为孩童、青少年的理想化样貌,青春活力、精灵古怪、放荡不羁、骨子里对任何事物充满好奇;性子善变而勇往无前。

图片源网络,侵权删

永恒少年的特征

  永恒少年的原型为十七八岁的男性,处于青少年心理阶段,而这个阶段会持续时间过长,但对于处于青少年的男性是正常现象;有的男性会在这个阶段过于依赖母亲,表现为两个特征:同性恋以及风流公子哥唐璜一族。

  第一种同性恋,常常与母亲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母亲当做自己的爱恋对象,没有办法爱上除母亲以外的人,因此只能在同性者身上找到满足,弥补自身欠缺,在伴侣身上找到精神寄托。

  而另一种风流公子哥唐璜一族,实在女性身上找到母亲的意象,也就是心里的完美女神形象,带有母性特征,不断跟不同的女性接触,一旦亲密接触,打破心中的完美形象,就会继续找下一个女性,以此类推。

图片源网络,侵权删

  英国分析心理学家贝恩斯将其描述为“暂时性的人生” ,是一种奇怪的态度以及感受,使这类人群不能进入真实的人生。无论是什么都不是他们本意想要的,总是在脑海里幻想未来的时间点,真正想要的会出现。书里把这种情结定性为:“救世主情结或是弥赛亚情结”。

  带有母性情结的男人会有想要和需要成为永恒少年的倾向相抗衡。你会说那该如何改变?需要做些什么?

  相对而言工作会转移注意力,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当中,会把他们对于某种事着迷或许是处在一种极度热情的状态下,转到工作上保持相当长的热情状态。在工作上不断具有创造性,让“永恒少年”不断的挑战,燃起极大的兴趣,保持长期的感觉,这场战役赢得几率会很大,相反,如同工作环境过于单一,激起他们的兴趣只是一时,过不了多久他们也是会放弃,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图片源网络,侵权删

关于《小王子》的一些解读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在书的引言中以第一称自诉写了一个童年小故事,在圣埃克苏佩里在未进入成人的世界;在他向别人讲诉时,得到的只是冷漠回复和敷衍,渐渐地圣爱克苏佩里开始回避内心真实的想法。从侧面也突出了现实的真实生活,是虚伪的徒有其表的,大多数人愿意沉醉于金钱奢靡的生活,反映了少年心中大人的面貌;使少年生活在幻想生活以及青春中,少年从而失去儿时所拥有的整体性、创造性和生活的真实感,在堆积的虚伪中长大,失去少年应有的活力,。

  少年变得会伪装自己真实的感受,产生对这个世界的愤怒感;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你将人们从儿时的天堂幻想中赶出,形成一个内在自我幼稚链接,变得愤世嫉俗。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的所在,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永恒少年”的特点,这也是恋母情结的一部分,将心中的天真赶走,变得像婴儿般幼稚。

  在“永恒少年”这条路上的理解,会有许多的问题,在一条路上看见不一样的脉络、耽溺;但我们都爱上了那个从广袤外星而来的小王子,虽然他死在了神秘的沙漠里。恰恰也印证了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在自己的幻想中亲身实践的“永恒少年”,即使最后消失的无形无踪。起码代替我们心中的少年活过、勇敢过、惆怅过以及追寻过。

如同书中所说:“永入光明,你那白色形貌召唤着。一波波浪潮,我们永远不老,这是他们共同的选择,永恒少年的宿命。”图片源网络,侵权删

  “永恒少年”是活在妄想中的梦,生长在银河里手摸不着的幻花,虽然在外人看来美丽异常,备受世人称赞,但终究是没有实心的虚无产物。

  在我们心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少年偏执,纵然在外人看来不可理喻,但恰恰正是我们可爱的地方,正因为这一点点的偏执,让你保持了一些少年的特质,没有被可怕虚伪的世界完全吞噬。

  希望你也找到一些少年的特点,即使外人不理解,甚至厌弃,也请你保持,因为这是证明你还是少年的一点证实,还有点人的真实感。

  但文中所说的“永恒少年”,希望你不要拥有,即使他们证明过什么。可我们毕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适当的虚伪一些,因为那样你可以活得开心一些,少一些非议,保持一分的少年特质,允许自己幼稚一些。

  我们心中拒绝长大,是因为少年可以活在幻想里,而成年人不行,而“永恒少年”拥有恋母情结,是人不愿意长大的一种妄想产生的,也是一个反向印证。

  《永恒少年》读后感(三):永恒少年:拒绝接受现实本质,为内在生活筑起墙垣

  恋爱总会遇到渣男?结婚后才发现老公是个妈宝男?那些装作文艺的青年究竟脑子里在想什么?那些永远潇洒不羁的欧巴又是怎样炼成的?

  关于男人,你也许有许多不解,也许有许多困惑,也许有更多的不屑,也许是无可奈何。

为什么有些男人拒绝长大?藏在他身上的谜团如何解开?

  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洛依德与荣格是心理学领域两位大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将潜意识凸显出来,让个体在意识层面察觉到,将潜意识的问题展露出来,还原心理问题的原貌,让人们协调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回到“正常”的生活。但荣格并不满足于此,他深挖潜意识背后隐藏着的人类独有的灵性,包括感性,但范围却更广阔,不止于个人,且及于全体人类。

  荣格精神分析处理的是集体无意识里的古老原型,而弗洛伊德学派分析则针对的是个人潜意识中的情结。荣格认为无意识发出的痛苦讯号是具有能量的,研究这些能量背后的终极原型,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人类这个整体的意思,而不仅仅像弗洛伊德只施救于人们重返平安人生。

  弗洛伊德着眼于个体、当下,而荣格则思考的更深入、整体和长远。

  冯·法兰兹是荣格最杰出的继承者,她将荣格精深的心理学理论用来分析童话中的人物,以直白和幽默的方式徐徐道来,使普通大众也能了解艰深晦涩的心理学理论,了解潜能发挥、自性察觉、人生主宰、女性自醒及“永恒少年”等人性主题。从荣格观点探索童话系列由四部组成《阴影与恶》、《公主变成猫》、《童话中的女性》以及《永恒少年》。

  《永恒少年》一书通过对成人童话《小王子》的解读,使大家看到男性心中那个永远不想长大的少年。

何为永恒少年

  本书“永恒少年”一词,典出古罗马诗人奥德维的《变形记》,里面提及的西方古代儿童神puer aeternus,也就是永远保持年轻的少年。后来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和爱神艾洛斯,也具有儿童神的特点——永远年轻。

  永恒少年是荣格理论中的重要部分,表现为孩童、青少年的理想化样貌,青春不老、活力十足、精灵古怪、放荡不羁,让人又爱又恨;创意无限、敢爱敢恨、勇往直前、历险挑衅,叫人既妒且惧。

  他们具有永恒少年特征的男性,会将青少年心理持续到后半生,同时表现出恋母情结、救世主情结和弥赛亚情结。典型的人物则是同性恋及风流公子唐璜。

  同性恋与风流公子唐璜其实是两个对立的极端,它们都是恋母情结的表现。

同性恋是因为将母亲作为唯一的爱恋对象,所以无法与其他异性经历性爱,因为如此会让这个女人成为母亲的竞争对手,所以性需求就只能通过同性得到满足;风流公子哥唐璜则是在每个女人身上寻找母亲的影子,也就是寻找那个没有任何缺点的完美女人意向。每当他爱上一个女人时,会对她着迷。一旦走近发现她不过是个普通人,就会倍感失望离开。只能将这个意向重新投射到下一个女人身上。

  永恒少年就像是散发着甜蜜气息的毒药,他们有毒却靠着年轻的魅力以及宛如香槟酒所带来的微醺特质,吸引众人与之亲密。

圣埃克苏佩里与《小王子》

  圣埃克里苏佩里是一位伟大作家及诗人,因为他写的《小王子》以及神秘的空难去世而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他展现了永恒少年的所有经典特征,他是一名专业飞行员,他选择的职业就像他的性格那样,漂浮在空中,盘旋飞过地面,却从未真正留在地面上,从未真正将自己投入世俗情境中。

  圣埃克里苏佩里出身于法国的古老贵族家庭,家庭和睦,后父亲突发脑溢血而早逝,出身于音乐世家的母亲竭尽全力抚养他们兄妹五人直至成年。圣埃克里苏佩里长大后成为专业飞行员,看得出他非常喜爱他的工作,因为不被允许飞行时,他总会变得忧郁、易怒。

  一旦能够飞行时,他就回到正常的自己,心情愉悦。

  1944年七月,他驾着飞机离开阿尔及利亚首都,于法国上空作侦察飞行时,没有留下任何迹象,就此消失的无影无踪。

  圣埃克苏佩里就像他笔下的《小王子》中写的那样,神秘的消失了。或许他真的去了沙漠中,与小王子相遇。

  圣埃克苏佩里的创作天分就是他内在的那个永恒少年,如果他没有那个全然天真的灵性,他就不会成为这样的艺术家,那是他创作的根源。就像是把双刃剑,灵魂的独特导致了他与现实世界相处并不融洽,他的传记以及旁人评价则展现出他对现实生活的不适应:

“他是个正人君子,但让人大感惊讶的是,他有着孩童般的乐天,此外,当面对僵化的行政体系时,他那格格不入的羞赧就会莫名其妙地发作;后者总成为他让人讨厌的一点。”

  对于见过他的人来说,他是有些让人失望的,因为他有点装模作样;他给人一种总是在演戏的印象,而且他的人格特质也不全然真诚,这种孩童般的乐天可能是永恒少年问题的症状。

  所以圣埃克里苏佩里是混合型的,他内心极其真诚、细腻,有着极大的力量与勇气,还有改变困境的能耐,但人格也有着极度脆弱的角落。对照于他的天分及能力,那股想要活下去的意愿太微小了。他不知道如何接受自身的非凡伟大与弱点,不知道如何与两者相处。

  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童年的袋子,袋子中装着许许多多的情结,一路背进成年。

  成长的微妙就在于化解这些情结,但却不变的愤世嫉俗。

  那些感情氛围被忽略,提前尝到世界的苦楚与虚假,过早被推出童年世界的人,将童年装入袋子,一路背着前行。这是永恒少年不愿长大的根源。

如何走出困境

  带有恋母情结的男人总需要和成为永恒少年的倾向相抗衡,当他有一天意识到这个问题时,他能够做些什么?

  冯·法兰兹从理论上给出的建议是永恒少年应当切断幼稚,留下真实的人格。解开幼稚与认识人格的进程是缓慢的,代价是破坏幼稚的部分,以拯救创意性及未来生活。

  还有一种简单并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工作。这里的工作指的是哪怕在阴雨天也不得不去坚持做的那种无趣又艰难的工作。因为这种工作是永恒少年会用一切借口来逃避。

  只有当自我变得足够强韧时,问题才得以被克服。永恒少年才能够获得成长,冲破长不大的魔咒。

  《永恒少年》读后感(四):从“小王子”的“永恒少年”特质,找寻“妈宝男”的救赎之路

  

1.拒绝长大的小王子

我周围有很多喜欢《小王子》这本书的人,他们无一例外,都被小王子的纯真所打动。尤其是关于“羁绊与驯养”的解释,更是让人觉出一种莫名的浪漫。

  “狐狸说:对我来说,你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成千上万个小男孩没有什么两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也只是一只狐狸,和其他成千上万的狐狸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会彼此需要。对我来说,你就是我的世界里独一无二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你的世界里的唯一了。”

  更有一些人,会收集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版本的《小王子》,只是看着,就已经觉得是一种享受。

  我也很喜欢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的这本《小王子》,但却说不出具体的原因,只是觉得,那种贯穿全书的淡淡的哀伤,很是动人。

  可我从没想过,“小王子”竟然可以和“妈宝男”联系在一起,只因为,小王子还没有长大,就已经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

2.“小王子”与“妈宝男”

  把“小王子”和“妈宝男”放在一起谈论的,正是荣格分析心理学派的继承人:玛丽·露薏丝·冯·法兰兹。

  她与荣格在塔楼相遇,自此迷上了分析心理学,并在此基础之上,把荣格在神话方面的集体无意识的分析落实到童话中,从中找到了很多具有代表意义的原型。荣格去世后,她更成为“苏黎世荣格研究院”的重要讲师之一,在炼金术、永恒少年等主题上,都有着突出的贡献。

  今天我们所读到的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就是典型的“永恒少年”。

  冯·法兰兹的这本《永恒少年》,以《小王子》为例,结合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去带领大家,接近我们忽视的集体无意识,并把这个倾向与当今特别流行的“妈宝男”概念结合起来,说明两者的相通之处。

  在我的理解中,小王子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魅力,正是因为他永恒少年的形象。当我们开始怀念少年时候的自己,这也说明着青春的逝去。

  没有人可以永远地停留在少年时代,但有些人,固执地不愿长大,于是,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拒绝成长,终于,在内心中无限接近于“永恒少年”的浪漫,但却未曾想过,在现实生活中,会被当做“妈宝男”一样的存在,被人所厌弃。

  如今离婚率飙升,妈宝男是一个主要的诱因。在婚姻中,他们不能履行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反而一味地逃避。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亲密关系,只能在老妈和妻子之间摇摆。最终因为思想上受着母亲的压制,而最终站在母亲这一方的男人,比比皆是。

  当“永恒少年”的定义被替换成“妈宝男”,那些虚无的浪漫便瞬间荡然无存了。

  小王子之所以成为“永恒少年”,即是他主动的选择,又是命运无奈的结果。小王子没法老去,因为,他在最青春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躯体太沉重了,他想要回到自己的B-612星球,只有这一种方法。

3.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

  如果你稍微了解一下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的生平,你就会发现,他个性中“永恒少年”的这一倾向,已经十分明显。

  尽管我们十分刻意地搜索,但我们的收获仍然十分琐碎。如你我所知,他是一名飞行员,死于一场空难。因为过度的母亲情结,这类男人常常会经历不幸的婚姻,圣埃克苏佩里也是如此,他结婚是源于冲动,所以,每次飞行回来,他都会变得特别差劲, 只想要漂浮在空中,远离这世俗的世界。

  所有的永恒少年,也都恰恰如此,他们有一份象征性的工作,但实际上,他们愤世嫉俗。他们不能长久地和“无聊”的工作打交道,他们天性浪漫但常常因着错误的个人主义,而难以融入周围的世界。

  那种认为自己特立独行,而其他人都不能理解的自大, 在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的身上,我们也能够感知到。他在作品中,也用隐晦的方式,对成年人的生活方式,进行着无情的嘲讽。他也同其他人谈论桥牌以及钱财等这类重要的事情,但本质上,他很不屑于此。

  可尽管他是“永恒少年”这样的个性,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始终不能真正地走入成人的世界,但这依然不妨碍,他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和诗人的这样一个事实。

4.永恒少年的特质

  冯·法兰兹在《永恒少年》一书中,这样定义:

  “通常,认同于永恒少年原型的男性,会在青少年心理阶段维持过久,也就是说,那些对十七八岁少年来说是正常的特征会一直持续到他往后的人生,同时,大多数的案例也会过度依赖母亲。”

  这些带有“永恒少年”特质的男性们,通常有两个倾向。

  一种是因为对女性的不满而向同性的倾斜。和同性相恋是这些小王子们的一个主要选择,他们因为和同性建立关系,而捍卫了母亲在自己心中的神圣地位。进而他们可以任性地做自己,并永远不再长大。

  与之相反的另一面,是他们会成为唐璜一样的浪漫多情式的人物,从一个女子到另一个女子的爱恋转变,将非常迅速,且没有具体的理由。换句话说,他们谁也不爱,除了自己的母亲,没有人能够代替他们心目中神圣女性的地位。他们不能与人建立深远的关系,正如不能正确地处理亲密关系一样,他们浅尝辄止,便转身投入到另一个人的怀抱。

  正向上来看,他们常常具有某种灵性,更接近无意识,且因为年轻的魅力而总带有一种微醺的气质。他们常常给人爽朗的感觉,不喜欢传统的束缚,且追求真诚的信仰,他们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不愿走出来,更无法融入社会。最终,因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永恒少年常常愿意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以迎接那必然的虚空。

5.永恒少年的出路

  一个人不能永远做孩子,而不去长大。长大,不仅仅是肉身的成长,更是心灵的成熟。拒绝长大的人,终究会因为承受不起那份孤独,而把自己逼到绝境。

  冯·法兰兹在《永恒少年》中也问道:

  人如何能在不失去儿时所拥有的整体感、创造性及活着的真实感下长大?

  既保留童真,又接受现实,这有一定的难度,但“永恒少年”的出路,却是出人意料地简单,那便是——去工作!

  没错,去工作就好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工作都可以。完全凭着激情,可以体会非常多乐趣的工作不算,因为这对于永恒少年,并不是多难的事情。难就难在,有些工作,因为无聊而必须强迫自己去做,且不能逃避。这对于永恒少年的神经官能症,有着很好的疗愈作用。

  永恒少年,就是被自己的母亲保护得太好,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所以每逢苦难必逃避,且带着无限的伤感。

  想要赶走这种伤感, 最好的办法,就是迎难而上。哪怕是无聊的工作,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意义。哪怕没有乐趣,也能因着推迟满足感,而多些对外在的理解和尊重。

6.《小王子》中丰富的意象和启示

  《小王子》中有非常丰富的象征意象。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恰好精于此。冯·法兰兹创造性地把童话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念结合起来,发现了很多之前被人忽略的细节。

  我从未想过,小王子中被蛇吞掉的大象,竟预示着最终结局的悲剧色彩。大象是个体化的人格的象征,而它被吞噬,小王子们被母亲们所吞噬,他的死亡,是母亲想看到的,因为,结束在最美丽的年华,最宝贵的天真便不会失去。

  本质上,这意味着,母亲不愿意看到孩子的成长。

  所谓的成长,在冯法兰兹的这本《永恒少年》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特别喜欢:

  我们从童年就带在身上的最大难题,就是我们背在背上的一大袋假象,一路背进成年期,成长微妙之处就在于放弃特定的假象,但是却不变得愤世嫉俗。

  这是相当难得的一件事情。也因此,我们需要工作,我们需要在恰当的时候,融入到社会中。也许我们内心中,依旧是个诗人,但幻灭的同时,我们依然能够学会独立和自我满足。

  接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而不是那个母亲心目中最伟大的神灵,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成为众人,是一件相当惊险的事,但唯有这样的冒险,才有可能以毒攻毒,在困苦中,把内心治愈。

  对“小王子”的迷恋,实际上是我们对于过往青春的一个怀念。内心中可以保留那份可贵的单纯,但该承担的责任也不能逃避,这才是作为一个成熟理智的大人应该有的担当。

  妈宝男也可以被治愈,但前提是,要多加磨炼,远离过多不平凡的自我暗示。比冯·法兰兹设想中,更为复杂的因素还有很多,但她的这本《永恒少年》不失为提出了一个可行的解决路径。

  因为苦难的历程被了解,负伤的心才有可能得到痊愈。

  《永恒少年》读后感(五):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张国荣是“永恒少年”

  每年的四月一日,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怀念起一个人,他有着少年般明朗干净的笑容,待人温暖真诚,却选择了最决绝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他就是——张国荣。

  十七年过去,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人对他念念不忘?除了他的唱功和演技,更多的是因为他的为人。有人说,对张国荣的爱,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亦舒曾在《刹那芳华》里对张国荣有这样一段描写:

“什么样的男孩子以Leslie为名呢,是那种见了父亲或长辈叫sir的男孩子,斯文有礼,清秀伶俐。张国荣就是这样,叫人在公众场所偶然见到,只会得诧异:这么漂亮!”

  当然,张国荣被赞“完美”,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出众的长相和对演技的极致追求,更在于他待人真诚、热情和善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娱乐圈,几乎每一位新人都曾得到过张国荣的提携。

  著名导演陈凯歌在谈及张国荣时曾说他是个干净的人,“一个人在花花世界里这么干净,你还要他干什么呢?”

  这样干净纯真如少年的人,这个世间留不住。所以,他选择从文华酒店24层高空跃下,如流星一般结束了自己绚烂的一生,将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46岁,留给世人无限唏嘘。

  回顾张国荣的一生,可以发现,他是一个具有典型的“永恒少年”特征的人。

01 什么是“永恒少年”?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变形记》中曾提到一位西方古代的儿童神,名叫puer aeternus,意为“永恒少年”。奥维德用它来指代古希腊依洛西斯( Eleusinian)神秘仪式的孩童神。

  后来,在希腊神话中,孩童神逐渐衍生出两个神,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一个是爱神爱洛斯。这两个神也同时具有“儿童神”的特点,即——永远年轻。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在他的著作《达摩流浪者》中写到:“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句话打动了无数人,确实,少年感是青春与活力的象征,人人都希望永远年轻。

  但是,却有很多人被困在了永恒的少年情节里,他们难以挥别青春,更无法走入生活,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和链接。

  这就是荣格心理理论中的“永恒少年”。

“永恒少年”是荣格理论中重要、常见的原型,表现为孩童青少年的理想化样貌,青春不老、活力十足、精灵古怪、放荡不羁,让人又爱又恨;创意无限、敢爱敢恨、勇住直前、历险挑衅,叫人既妒且惧。

  在《永恒少年:我们为何拒绝长大?》一书中,作者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以法国成人童话《小王子》、神秘小说《无空间王国》为文本,详细说明永恒少年的来龙去脉,解读了永恒少年的心理与人生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02 “永恒少年”的原型角色

  “永恒少年”在不同文化中都能找到原型角色。书中,作者冯·法兰兹列举了不同文化中存在的“永恒少年”原型,除了前面提到的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和爱洛斯,还有东方波斯教中国的塔慕斯、印度的安东尼斯等。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最熟悉的“永恒少年”,就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风靡全球的成人童话《小王子》原型,其实也是源自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的“永恒少年”。

  而这些角色的共同特点就是,纯洁无暇,充满诗意,厌弃成人世界,永远停留在青春期以前的心理状态中。

  当然,“永恒少年”不只是男性具有,女性也同样存在。在分析心理学家看来,具有非常强烈的消极母亲情节或消极父亲情节的人,才会表现出永恒少年的特征。

荣格

03 “永恒少年”的特征

  “永恒少年”情节多见于男性,其最典型的特点是长不大,有时也会用来指代带有母亲情节的年轻男性。通常,认同于永恒少年原型的男性,会在青少年心理阶段维持过久,也就是说,他的青春期会一直持续到十七八岁以后的人生,同时,大多数具有“永恒少年”情节的人都会过度依赖母亲。

  荣格认为,认同了“永恒少年”原型的人,存在两种演化倾向,一种是同性恋,另一种就是永远追寻在路上的风流公子唐璜一组。

  在第一种情况中,他对异性的力比多能量仍然和母亲绑在一起,母亲就成了他唯一的爱恋对象,于是他无法和其他女性建立正常的关系,任何一个女性都会成为母亲的竞争对手,因此他的需求只能通过同性来满足。通常这一类型的男人欠缺阳性,因此也需要在同性伴侣身上寻找自身所欠缺的。

  而对唐璜主义者而言,他们在两性关系上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花心浪荡。对他们而言,母亲的意象是绝对完美没有任何缺点的,他们希望在每个女性身上找寻完美母亲的意象。也就是说,他在找寻的是带有母性的女神。然而,当他被一个特定的女性所吸引并投入极大的热情后,却发现她不过就是个普通女性,他的热情瞬间消失,转而被另一位女性所吸引,如此循环往复。

  冯·法兰兹指出,在如今的时代,第一种类型即“困在母亲情节”的妈宝少男类型如此显著,同性恋增加得越来越多,甚至连青少年都涉入其中。可见,“永恒少年”的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实际。

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

04 张国荣与“永恒少年”

  作为一位在全球华人圈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演员、歌手和音乐人,张国荣的一生短暂而灿烂,展现了“永恒少年”的几乎所有特征。

  a.糟糕的原生家庭使他一生困于“母亲情结”

  张国荣出生于香港的一个富裕家庭,是家中的第十个孩子。他的父亲张活海是洋服店的老板,30年代白手起家,很多好莱坞明星都经常来光顾。

  虽然家庭富裕,但张国荣的童年却是孤独的,因为他的父母和孩子们的关系非常冷漠疏离。父亲忙于生意和交际,总是在外招蜂引蝶,母亲始终觉得自己嫁错了人,终日郁郁寡欢,对孩子极少关爱。

  张国荣一生都在试图化解与母亲的隔阂,他一直在渴望母亲的关爱。这样消极的母亲情结使得他无法与其他女性建立正常的关系,最终在同性那里得到自己渴望已久的爱。

  .内心具有鲜明的个性,不愿改变自己去适应周围环境

  对“永恒少年”而言,他们的内心都是独特而鲜明的,不会为了迎合社会而改变自己。同时,他们的内心还极其自恋,是绝对的完美主义者。但同时,在面对周围人时,他们又会形成一个非常自卑的情结。两种情绪在内心形成了强烈的冲突。

  在张国荣二十多年的歌坛生涯中,他与谭咏麟之间的纷争是无法避开的话题。作为一个热爱音乐事业的歌手,为了平息两家粉丝之间的纷争,张国荣宁愿选择退出歌坛,也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有半点误会和污蔑。

  后来,在电影事业上他又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虽然他表现得不卑不亢,但内心深处还是备受打击,这些都对他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c. 难以拥有生命本能的真实

  冯·法兰兹指出,“永恒少年”通常倾向于避开与踏实感的当下接触。有时他们能够活出自己的本能生活,但却用理智设下人为的情感障碍,将实际所过的与真实自我区分开来,他们从未真正地沉入过这个世界。

  很多带有“永恒少年”特质的人,会带着巨大的活力将自己投入生命,显得像是活出了成功的人生,这类人通常是演员,演戏就意味着扮演角色,甚至对自己的生活也是在扮演角色,如此才能说服自己有活着的感觉。

  张国荣一生演戏无数,无论哪一个角色他都饰演得极为出色,仿佛本色出演。他曾说过:“我不怕沉迷到剧中去,一部戏演完,我是很容易抽离出来的;我喜欢做演员,就是因为演员有许多条生命,他可以是皇帝,又可以是乞丐,一会是古装,转眼又是现代人,千变万化的。”

  尽管旁人认为他的演技是成功的,但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他可以投入到每一个角色的生活中,却无法拥有自己的平静生活。

《阿飞正传》

  d.“无脚的飞鸟”,永远找不到自己想要的

  “永恒少年”总是在不断尝试新东西,不断变更生活体验,但却永远找不到他们想要的。因为,他们真正想要的是自己的幻想或幻觉,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满足的。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幻觉和现实是截然对立的。

  《阿飞正传》中,张国荣饰演的阿飞说:“我听人家说,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的飞呀飞,飞得累了就在风中睡觉,这种鸟儿一辈子只可以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在拍摄这部电影之前,张国荣曾和导演王家卫聊到自己的感情经历以及和母亲得到关系,后来王家卫就把他说的一些东西放进了电影里。所以,阿飞其实带有很明显的张国荣的影子。

  而张国荣这只“无脚鸟”,在天空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最终选择了以坠落的方式下地。

  05 “永恒少年”如何自救?

  每一个带有母亲情结的男人总是需要和成为“永恒少年”的倾向相抗衡。当一个男人发现自己带有“永恒少年”的特质,他该如何自救?

  荣格的建议简单而直接——去工作。

治愈永恒少年的工作是那种他必须要在阴沉的早上将自己踢出被窝,同时一而再再而三重复的无聊事一一必须通过绝对的意志力而为之。

  这里的“工作”并不是指自己喜欢的工作,因为任何人面对喜欢的工作都可以投入极大的热诚。只有在应付不喜欢的工作时,才能够逆流而上,突破本能,从而磨砺自己的意志,不再寻求庇护和怀抱。

  另一方面,要摆脱“母亲情结”的控制,“永恒少年”们必须要完成“精神上的弑母”,真正摆脱母亲的阴影和控制,完成个体化进程,才能彻底走出少年情节,独立成人。

本文标题: 《永恒少年》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1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全8册)》读后感1000字《DK中英双语幼儿玩具书:春夏秋冬》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