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去年来临》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5-21 08:31:2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等待去年来临》是一本由[美]菲利普·K·迪克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3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等待去年来临》精选点评:●好奇成书时是处于第几段婚姻中的迪克呢,一整本都像是在反复的对话自我“生活就是由种种

《等待去年来临》读后感1000字

  《等待去年来临》是一本由[美] 菲利普·K·迪克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3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待去年来临》精选点评:

  ●好奇成书时是处于第几段婚姻中的迪克呢,一整本都像是在反复的对话自我 “生活就是由种种已经被制定好的现实组成的,如果您离开她,那就相当于在说:我忍受不了这样的现实,我只能适应特别简单的处境” 我爱乐观时的迪克

  ●在复杂的大环境下的小人物身上,见到迪克所关怀的普通人的人生。

  ●他笔下的世界充满了混乱、黑暗、恐惧、战栗、怪诞、荒谬、疯狂、压抑,却美妙独特如和弦中奇特的颤音,如诉如泣的曲调缔造了对现实的压抑和愤懑。我不禁在他笔下诡异荒诞的迷乱世界游荡穿梭,在沉郁中看到主角们的命运泼墨而成一片斑斓。 他们在绝望与混乱中赤手空拳与命运互相戕害,不断抗争,渺小而伟大。

  ●迪克这本又圆上了真是很不错,翻译水准一流,而对失败婚姻的恐惧和仇恨真是挥之不去啊

  ●这次的PKD阅读经历真的是超豪华套餐,我是英文和中文版穿插看的,看一章英文,再看一遍中文。天奇的译文十分精湛,顺畅、精确,需要灵活处理的地方也很有分寸。译注和编校也让我挑不出任何毛病(好吧,还是挑到了两个微乎其微的小问题)。对这本书的简评请看我对英文版的短评。事后会试着用一种新形式来“聊”这本书。

  ●嗑药+穿越时空,就是这个味

  ●这是一本亲密关系罪与罚。争执厌恶都那么真实,最后的最后,他决定陪她。唉我猜写这本书时迪克还没吃那么多药。

  ●只有设身处地经历过的人才会写出来的处境,翻看了一下pkd的人生经历,果然如此。

  ●PKD自创的神奇小药丸JJ-180与其说是致幻剂,不如说是类似于红楼梦里风月宝鉴的存在,能让嗑药者穿梭于不同的时空或者维度(bug在于有的时空里你能带回大活人——平行世界的自己,有的时空里你连解药都没法带走)。穿越是实际发生还是幻觉并不重要,PKD写这一本大概就为了发泄自己对于婚姻的爱恨交加又莫可奈何:生活是由种种已经制定好的现实组成的,即使真能穿梭于过去未来,也无计可施。很丧很PKD。

  ●PKD书里的主角智商总是那么高,跟不上

  《等待去年来临》读后感(一):【推迷会鉴书团】在婚姻这座围城里,谁又能全身而退呢

  首先要夸一夸本书的封面设计——

  包裹着书名的是一枚断裂的钻戒,预示着主人公不幸的婚姻生活;钻戒上方的时钟和罗马数字暗示了书中时空的混乱与无序;钻戒之下散落着一些药丸,这是令人上瘾又能让人穿越时空的违禁药物JJ-180;最下方那像是白宫的建筑则是未来地球的政治中心;四个角上放着一些人体器官,这是主人公埃里克的工作内容。再拆开内封,乍一看是和外封一模一样的设计,但仔细对比就能发现,JJ-180的全名出现在了药丸上,时钟之下也坐了一个雷格人,这是形似虫类的外星人……总之,封面内容丰富,细节用心,黑色的底色又让诸多元素不至于太让人眼花缭乱,称得上是一等的封面设计。

  本书的作者菲利普·K·迪克是大名鼎鼎的美国科幻作家,他所创作的《银翼杀手》《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等小说被好莱坞争先恐后拍成电影,书中的创意与哲思也给无数后人带来灵感与启发。按照腰封上的评价,“黄金时代与赛博朋克间承前启后的鬼才科幻大师”,PKD当之无愧。

  但本书的观感却与PKD名气较大的代表作不尽相同(暴露了我看得少),没有想象中高潮迭起、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而是聚焦于普通人失败的婚姻生活,试图找到生活的意义,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科幻版的《婚姻故事》。其实PKD的很多小说都写过婚姻失败的主人公,想来这与他本人前后共有五次婚姻却都以离婚结束不无关系。

婚姻能滋生出人类之间最强烈的仇恨,也许是因为两人时刻不离对方左右,也许是因为曾经存在过的爱。就算爱消失不见,亲密关系也依然存在,于是就会滋生出对权力和支配力的争夺。

  KD在书中借人物之口说出了他对婚姻生活的看法,总能让我想到大卫·芬奇导演的电影《消失的爱人》,二者都是将婚姻生活对于一个人的改变(往往是不好的部分)直白地表现出来。一个人因为婚姻而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人,没有亲历过婚姻的人,是无法得到这种感悟的。

  而本书的科幻部分,则被反反复复的时空穿越填满,配上“吞下JJ-180才能进行穿越”的嗑药梗,充满了迷幻的神叨感。想来这又是总爱在嗑药后写作的PKD夹带私货了。

  坦白来说本书的情节并没有很吸引我,作为一个大俗人,我还是喜欢看故事冲突强烈、节奏利落的小说。对PKD死忠粉来说,本书当然是必看;对于科幻迷来说,看之前别有心理预设,也许观感会好点;至于非科幻迷,我还是建议先从PKD的短篇小说看起。

  《等待去年来临》读后感(二):关于JJ-180

  读PKD的人聚众聊天,将他的书,按嗑药前、嗑药中和嗑药后来分类。如果要将《等待去年来临》放进分类,算成“嗑药中”,大概没毛病。他甚至在小说中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药品JJ-180,这可不仅仅是让人欲仙欲死的普通药物,它似乎拥有着沟通过去与未来的能力,系着几个智慧文明的命数。

  可随着故事展开,JJ-180致幻的功效暴露,读者不禁在心中打了一个问号,这是真的吗?

  KD不单单在《等待去年来临》中用药物营造了“是耶非耶”的不确定感,这其实已成为了他小说构思的一大利器。真实与虚幻,如何定义?其间壁垒,仿佛须臾可破。世界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很多人着迷于PKD,恰恰正是着迷于这种“镜花水月”的思辨。

  如果读者相信,JJ-180不止是致幻这么简单。那么,读者将要踏入的,是一场云谲波诡的星际政治斗争。在这场智慧文明的征战中,有外来种族企图用JJ-180摧毁敌人的神智;而地球的领导人利用JJ-180的特性,穿梭于不同的时空,寻找多面的自己,布下迷局;而作为小人物的主人公斯威特森特医生,则用JJ-180来寻找解救妻子的方法……多项线索交织,迷雾重重,让读者和主人公一样,在这个颓丧的世界中如飘零的叶子,一个无法预测故事的走向,一个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如果读者相信,JJ-180仅仅是致幻剂而已。那么,这不过是一个丧气的故事:地球被无端拖入星际战争,四处弥漫着萧条;名流只能寄情于过去的繁荣回忆;领袖也只是软弱又无力的普通人,在疑病症的深渊中百般挣扎;一对中产阶级夫妇难以面对婚姻的巨大裂痕,以及对彼此的深刻伤害,一个在毒品中寻找慰藉,一个借由工作企图逃离,但越是挣扎,刀口刺入得越深。

  抛掉人的虚伪、狡诈、狠毒、多欲,大多数人,其实都善良、正直、富有同情心,当然,也会怀抱着一点自私和懦弱。但善良懦弱的普通人,就算拥有美好的品质,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也是无力的,甚至常常因为无力而自我怀疑、彼此憎恨,乃至于到最后互相毁灭。小说里面,借外星人的口,说了这样的一句话“爱与恨联系之紧密,比大多数地球人所以为的更甚”。而《等待去年来临》正致力于表达这样的主旨,付出的爱,收获的恨,以及逃避的无望。厄休拉说PKD颂扬普通人身上的坚毅、善良和宽容,但我想或许用“关注”这个词会更为恰当。他关注着每一个复杂的人。

  不同的心理预设,导向不同的阅读体验。或许,这又是PKD故弄的玄虚。

  ****我是分割线****

  想在这里揭晓一下封面彩蛋。

  1. 封面上的药丸就是JJ-180

  2. 时钟和罗马数字,代表时间的流动与不可测。

  3. 框架构图四角,都是人造器官。这是因为斯威特森特的职业。

  4. 中间是断裂的婚戒。

  5. 是不是觉得自己看到了白宫?此白宫非彼白宫。

  6. 打开外封,仔细看内封。

  《等待去年来临》读后感(三):【推迷会鉴书团】逃脱的时空束缚,逃不过的婚姻困境

  曾经有位年龄相仿的同事,结婚之后下班时间越来越晚,等到孩子出生之后更是加班连连,大家都开玩笑说他是拼命工作赚奶粉钱。直到有次我周末去单位拿东西时偶然撞到这样一幕——他坐在关着灯的灰暗办公室里,办公桌上的电脑屏幕是黑暗的、就连手机屏幕的光亮也没有,他脸上没有困意只有呆滞与疲惫。不敢妄下结论他的婚姻出现什么问题,但是本书中出现的一段话唤醒了我这段记忆:

  “办公室始终都是他的庇护所,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理智平静,是躲避糟糕婚姻生活的好地方。在这里,他可以假装人们都很和善,世间存在着友好又随性的人际关系。可光有这些又不够,亲密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即便它随时都有可能摇身一变,化作一股毁灭性的力量。”

  毫无疑问,本书是一本地道的科幻小说,但是时间旅行、平行世界、星际战争等背后讲述的却是伴随人类已久的哲学、亲密关系等问题。阅读过程中不断涌现的真实感让我不断猜测,作者是否自身经历过类似的情景或问题:毒品上瘾、破碎的婚姻、自杀的选择等等,而在翻阅过作者的经历之后也确认了我的想法。拥有5次婚姻的菲利普·迪克,没有一段婚姻持续超过9年,其中一位因精神崩溃住院治疗的前妻应该就是书中凯瑟琳的原型;书中的凯瑟琳详细描述了自己食用某种毒品后的种种幻觉以及戒断反应的感受,这大概也是菲利普深陷毒品泥沼之中所拥有的亲身经历;而由于多重打击以及毒品的摧残之下,菲利普脆弱的神经也几近崩溃,在这种状态下的他也将自己自杀倾向表露在作品之中。

  同时在追《西部世界》第三季,剧中对于记忆、命运、生命意义的探讨,似乎在本书中也自有一番解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幻觉中,他想道。当第一位吟游诗人唱出讲述某场战役的史诗,幻想就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伊利亚特》与这些在楼房门廊上交换邮票的机器小孩一样虚假。人类总是努力留住过去,让过去真实得令人信服。这样的行为并无恶意。如果没有过去,我们就无法延续,只剩下眼前这一刻。如果没有了过去,现在这一刻的意义也将消失殆尽。”记忆存在的意义就是作为人类自我的定位,而这段对于过去记忆的分析,最终又落脚到了主人公(或作者菲利普)自身的婚姻上,在亲密关系破裂之后,再也不住曾共同度过的过去的美好,想不起以前两人自愿共度的日子是什么样的了,在当前的时间节点上,在一起这件事变成了强迫性的安排。婚姻的形成是因为人类之间最强烈的相爱,但也可以滋生出人类之间最强烈的仇恨,这种仇恨的形成,也许是因为两人时刻不离对方左右,也许是因为曾经存在过的爱。但当爱消失不见,亲密关系却依然存在,随之而来就滋生出对权力和支配力的争夺,这种你死我活的仇恨相比于之前的相爱又是多么可悲。

  主人公在穿越时空拯救地球未来的同时,作为个体却也一直背着沉重的个人包袱,而相对于全人类的命运来说,一段痛苦的足以想令他自杀的婚姻关系就不重要了吗?个体命运与整体命运的优先级,永远都不是简单的算术题。这也正如文中提到的“为这辈子做过的事承担起道德责任”,那么我们非死即疯,而生物本就不该真正懂得或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按照道德标准来看,我们的生存本就剥夺了太多其他生物的存在,双标的道德审判又有什么意义呢?

  本书的封面装帧相当出彩,几乎将书中剧情的重要要素都囊括其中,标题由一枚破碎的钻戒包围,也象征着主人公破碎的婚姻始终贯穿全书,而最上面出现的多个钟表齿轮则描绘了一副时空混乱的场景,四个角落分布着人造器官,这是主人公作为器官移植医师的工作日常物品,最下面酷似国会与白宫的建筑组合,也映射着书中未来地球政权中心。如果细心的你将外封与内里的封面图案进行比较会发现更多玄机:分散各处的胶囊显现出它的真名:JJ-180,这也正是书中最重要的毒品武器;而标题上方则多了一个雷格人的形象——拥有异于人类的四肢虫形生物,也是书中重要的外星种族之一。

  这是一本让我走近菲利普·迪克本人的优秀作品,巧妙又精彩的想象力,包裹着悲天悯人而又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内核。

  《等待去年来临》读后感(四):他笔下的世界是一袭华美的袍 爬满了虱子

  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海明威 他笔下的世界充满了混乱、黑暗、恐惧、战栗、怪诞、荒谬、疯狂、压抑,却美妙独特如和弦中奇特的颤音,如诉如泣的曲调缔造了对现实的压抑和愤懑。我不禁在他笔下诡异荒诞的迷乱世界游荡穿梭,在沉郁中看到主角们的命运泼墨而成一片斑斓。 他们在绝望与混乱中赤手空拳与命运互相戕害,不断抗争,渺小而伟大。

  《等待去年来临》依旧延续了往昔菲利普.迪克独特的风格,宛若末世悲观者的梦中呓语。那种感觉就像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黄昏时分偶然听到了一张黑胶唱片,从过去的时空蜿蜒而来,断断续续,粗糙又柔和,穿越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笼罩着我,向我凝望。 故事的开头又是以失败的婚姻为契机和起点,埃里克从骨子里厌恶凯茜,无数次的想要放弃婚姻。在JJ—180类似于月光宝盒的作用下,时间开始坍缩,他即使穿越到未来才发现心里依旧没有放下凯茜。无论过去、未来与现实如何糟糕,埃里克终究要自己单枪匹马去面对这呼啸而至的一地鸡毛,在踽踽独行中与命运激烈的搏杀。这种穿越方式,让我想起了《大话西游》中的月光宝盒,只不过一个是为了拯救毕生挚爱,另一个却是为了永远的逃离。

  唯一与月光宝盒不同的是,JJ—180以影响和损坏神经系统的感受带来时空穿梭,平行世界做出的一些决定,也会对主观世界造成影响,甚至产生新的平行世界。 在最后一次嗑药的穿越中,埃里克终于在最黑暗的时刻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懒惰棕狗”在前文的铺垫也终于得到了升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真奇怪啊,他想,在这个时代、这场战争中最黑暗的时刻,我竟然找到了生活的意义。那是一种欲望,他其实我和那辆十年后的“懒惰棕狗”小车一样行动起来。也许我最终会成为它的同胞,和它并肩在这世上争夺一席之地 ,和它一样行动,和它一样战斗。”

  我看见这些文字后面俨然深藏着菲利普.迪克对生活的挚爱,他用作品对自身命运的绝地反击——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在那短短的一瞬间里,一切颓唐、消沉、失望、痛苦在那时全都烟消云散。纵使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也要翻了这烂天烂地,哪怕这一切只是一场凄凉的白日梦,哪怕这是我突如其来的命运,我也要对这个世界做出一次孤绝而掷地有声的回应。

  他在安非他命等违禁药物的世界里构建虚构文学的乌托邦,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星辰大海;没有超级英雄;也没有绝对的大奸大恶之人;没有神;更没有拯救苍生的救世主。只有像你我他一样的普通人,他们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在严肃的科幻文学包裹之下,其内核真实呈现了现实中小人物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中混乱与动荡的命运,千疮百孔的人生。 在这部作品中,其科幻外壳的包裹之下依旧是现实主义的内核:社会的固化意识形态、夫妻之间的人伦关系、畸形的政治理念、个人的虚伪、孤独与自我剖白,这一切如压倒性的浪潮汹涌袭来,读来令我喟叹不已。他突然把这个美好的世界撕开给我们看,自然而然毫不做作,就像一个孩子在展示他的新玩具。 他把自己碾碎,揉到了作品里,在悲观与绝望中抒写对这个残酷世界的迷茫和困惑,内心的波澜与叹息。 这篇故事依旧是大时代的变革与渺小的个体相结合,身在尘世之中,在困境中挣扎沉浮,犹如一个始终走不出来,困在真空罩中的人,他那样的声嘶力竭,最终也只能哭给自己听。

  在最后的开放性结局中,埃里克心意决了的奔向了晦暗坦陈的未来,式微却坚韧地领受着自己的命运并与之抗争。也许这是菲利普.迪克个人生命投影的一部分,在这种压抑与悲观主义中,我看到的是渺小而伟大的人性力量在闪烁,是小人物单枪匹马、赤手空拳与命运的不懈对抗。 纵使他笔下这个世界如一袭华美的袍,被驻得千疮百孔,我也依然沉醉其中流连忘返,游荡于这个郁郁寡欢又诡异荒诞的幻象世界,看主人公们与命运互相戕害,泼墨而成一片瑰丽的斑斓!

  致PKD:

  你连贯在你的断裂中,

  你完美在你的残缺里。

  你写过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你的灵魂,

  是镶嵌在星辰大海之下游荡的蝼蚁苍生。

  当你开始吟唱,

  世界突然变了一种颜色。

  混乱而美好。

  《等待去年来临》读后感(五):不确定的幻象时代,人生仍值得去爱——从《等待去年来临》说起

  不确定的幻象时代,人生仍值得去爱——从《等待去年来临》说起

  文/韬子

  《等待去年来临》(Now wait for last year)创作于《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和《琼斯缔造的世界》(The World Jones Made)之后,而那时还没诞生瓦利斯三部曲(The Valis Trilogy)这种神奇小说。作为《科幻世界》宏大且充满野心的“菲利普.迪克”中文版大书系的其中一部作品,印象中这本小说,应该是第一次以简体中文版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

  刚开始阅读迪克小说的同学,我会推荐那套五本装的短篇合集,这无疑是目前迪克中文出版中,难得能集中反映他创作风格和写作技术的入门书籍。迪克讲故事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真正要走进他的幻想世界、去领略他的逻辑、哲学和世界观,那阅读他的长篇是必经之路。而这本《等待去年来临》是最好的推荐之一。在他的众多长篇中,这本小说是临界于失控和稳定两个创作状态界面之间。中前期的小说,受坎贝尔系统的影响十分明显,叙事风格和故事结构都充满了黄金时代的气息;而中后期的小说则是义无反顾的放飞自我——受精神疾病和滥用药物的困扰,在这个时期,他的小说更多关注于性灵、神以及人性自我意识的那种荒诞感,充满了偏执和臆想。一种对于稳定假象的怀疑、一种对周遭事物的不安全感开始逐渐清晰。

  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被迪克演绎得无比精准。《等待去年来临》在我看来,这部小说还处在将疯未疯的前夜。你能酣畅淋漓地经历那些冒险,体验作者带给你的精神不稳定性,却不用太过耗费脑筋去陪他一起思考神与生命(例如瓦利斯三部曲)。

  这是一个典型的迪克式的科幻故事。

  关于故事

  这个故事中充斥着迪克式不稳定的世界观和思考。

  故事中的设定核心太丰富了:从权贵真实重建童年记忆的私人乐园;能穿越时空的战争药丸;人工器官移植和星期大战;政治与婚姻…开篇起,故事是一个相当规范的太空歌剧的范式;而迪克在短暂的起手势之后,迅速开始铺陈他的幻想世界。尽管小说主框架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命题:太空战与穿越时空;但这正是迪克最擅长驾驭的领域。他的笔墨让这些老旧的话题变得充满了嗨药般的精彩和亢奋。

  主人公埃里克.斯维斯特森是一个富翁的私人器官移植医生,阴差阳错变成了联合国秘书长“鼹鼠”莫利纳里的医生,从而陷入了一场诡谲的政治算计中。一场旷日持久星际战争中,他的出现在无形之中改变了战争的走向——而那颗神奇的小药丸JJ-180,也就是他太太凯茜嗨的那种毒品,则是推进整个故事不断发展的那个核心动力。小说中,埃里克陷入了一个尴尬的上下级关系、一段不想挽回的婚姻、一个他避之不及却无法回避的星际政治阴谋。他想拯救自己,也想拯救那个他本想逃离的女人,也想拯救这个星球。和迪克笔下男主人公的通性一样,主人公埃里克是一个并不那么积极阳光的角色,在泛英雄主义喧嚣尘上的太空歌剧中,迪克的人物是那种被历史大浪活生生推上舞台的小沙丁鱼。他们的每次挣扎其实都是非常自私的自我救赎,最后却在卑微不见光的机缘巧合中,变成了一段宏大叙事。好玩的是,原文中主人公的名字叫Sweetscent(甜蜜气味),而故事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甜蜜。

  关于爱情和婚姻

  《等待去年来临》这个故事中,内含了两条线,一条是埃里克牵涉到的那场星际战争;另一条则是他和他太太危如发丝的婚姻,破败而让人不堪。这部小说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迪克在这两条线上发挥得游刃有余,不慌不乱。所有的桥段和设计都有照应,而尤其是婚姻伦理剧的桥段,写得细腻而动人,是有点超出我的预料的。以前看过一篇关于精神疾病的报道,说那些患有精神分裂或者偏执的患者,其情感世界的丰富程度和细腻感可能超出我们正常人想象。这里不想去讨论迪克精神状态和创作能力之间关系,单就这一层面的叙事,就已经显示出了他和其他科幻作家的区别。尤其是最后埃里克.斯维斯特森回到当下世界,坐在出租车里和自动机械驾驶员的谈话,他谈及他那段令人绝望的婚姻和已经大脑受损的妻子,如下这个片段令人记忆深刻:

  埃里克问自动机械,“如果你妻子病了,还会留在她身边吗?”

  “我会留在她身边。”出租车说。

  “为什么?”

  “因为”出租车说,“生活就是由种种已经被制定好的现实组成的。如果你离开她,那就相当于在说:我忍受不了这样的现实。我只能适应特别简单的处境。”

  “我同意你的看法。”过了一会儿,埃里克说,“我会留在她身边。”

  科幻中写爱情的太多太多了,能写得让读者感动得一塌糊涂的大有人在。而印象中能把爱情和婚姻写得如此隐忍而微妙的,这本小说应在我的书单中。上一次读到的科幻小说中,能把婚姻和情感写得如此通透感人的长篇,还是罗伯特.海因莱因的《时间足够你爱》——一个两千多岁的长寿者拉撒路作为“太空祖父”的故事,其后代遍布各大星球——太空版的“欧洲祖母”。而查尔斯.谢菲尔德的《末世》则是另一个无比精彩感人的中篇故事。

  虚幻的确定性

  这本书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冷战中核恐惧正如一把大伞笼罩这这颗星球。加上迪克本身脆弱的神经敏感性,使得他在60-70年代的创作中始终充满了一种不稳定的精神因素。和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期间,创作的作品中,他似乎已经找到了直面那种不稳定的勇气,从不敢肯定的怀疑变成了一个绝对怀疑论者。而这本书正好处在那种勇气到来之前。

  常人的下意识是喜欢秩序和意义——确定性的解释和合理化的阐述——来获得在命运随机浪潮中的自我控制力。而这种控制力的幻象又太过虚弱,太容易丢失,于是变成每个人自我焦虑、怀疑和恐惧的一部分,这种个体的不安全感,在历史车轮的轰隆声中,往往会成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叙事背景。迪克几乎所有作品都充满了这种不稳定的随机感,主体意识和客观世界之间那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在他眼中似乎并不那么清晰。

  阅读这本书时,正值国内新冠疫情迈过了那个最黑暗的时期;而国外一副星星之火即将燎原的架势。现实世界中关于永恒的现世安稳的想法,看上去更像是一种自我疗愈的幻觉;而不确定性似乎正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一个危机和机会并存的时代。安稳是短暂的休息和自我恢复,而这种确定性的丧失才是一种新的常态。这种秩序感的“毁坏-重建”,则是在不断考验着人类对“自由意志与命中注定”的思考,不断左右互搏。而迪克的作品最不缺少的,就是对“不确定性”的讨论。

  正如《等待去年来临》中,婚姻是不确定的、生存与死亡是不确定的、朋友和敌人是不确定的…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层关系以及每一条故事线都是充满瑕疵的;从最开始文起时埃里克和凯茜破败婚姻的出场;到后来穿越时空的自我拯救与辩论——故事没有丝毫关于确定性的支点。而个体的命运则在这场不确定性的陨石雨中,变得飘忽起来。在我看来,唯一的确定性来自于JJ-180所营造的虚幻感。这种虚假的狂欢和亢奋代表着一种控制力的假象,而当药劲散尽后留下的依旧是面对不确定虚空的那种恐惧。迪克的幻想世界是流动的想象力狂欢,一切神圣的、固有的、权威的都是他质疑的对象,他并非不信任,而只是对主客体二者关系始终充满了偏执的思考。迪克后期作品中对于自由意志的不信任感在这部小说中其实已经初现端倪。什么是真正的自我?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意志?迪克似乎觉得——人生就是一个巨大的泡泡,里面充斥了太多的自以为的偏见。于是《等待去年来临》中埃里克的命运是荒诞的。每一次人与人的接触和交谈、每一次行为和思想的选择,个体命运的自由意识其实都是在这种细线之下诞生的新的故事线——一个个不会重复的平行宇宙。对埃里克.斯威特森特来说,自由的选择依旧逃不过命中注定,正如他在穿越中所体会到那样,每一次自以为能改变世界都无非是另一种形式的命中注定。迪克把固有的信仰和秩序用JJ-180打破了,他笔下的故事像把刀拉开了确定感的虚幻面纱。《等待去年来临》中,埃里克这个人物是谦卑而脆弱的,作为读者,我能感受到迪克在塑造这个人物时,作者自我的代入性——确定性丧失后面对一个比表象更为错综复杂的世界、面对彼此纠结交缠的时空,此时内心秩序的无奈、焦虑以及敬畏。在我看来,埃里克是某种程度上的迪克本人。我们自以为我们的自由意志是通过逻辑来演绎出结论;而迪克的写作告诉我们,我们是先结果论的,我们先有一个结论,然后编一些故事和细节去填充和解释它;而更为荒诞的是,往往这个结论还不是看上去那么确定。

  写到这里,不得不说一句。约翰.济慈(John Keats)有一个著名的“消极才能”的提法。这个和坊间传统文学思考不太一样的论述,大致的意思就是说一个能安于不确定性的、神秘的、怀疑的境地中,而不急于去追究事实和理由的人;不盲目去尝试寻找理性和逻辑自洽,试图解决自我矛盾以解释世界的那种沉默思考的人——只有这种能和不稳定的世界和谐共处的人,才会在在文学创作中诞生那种“灵幻闪现”的时刻。文学作品之所以伟大,正是得益于这种消极的能力。突然间,我意识到,菲利普.迪克自始至终不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么?从迪克的整个职业生涯上来看,他获得科幻文学圈内的奖项其实屈指可数,和那些的将专业户相比,尤其是同时期的拉里.尼文(Larry Niven)、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 Le Guin)、罗伯特.西尔弗伯格(Robert Silverberg)、罗杰.泽拉兹尼(Roger Zelazny)。但他的作品是科幻文学中,能反映这个世界另一个属于不确定面相的杰出代表。他浑身充满了一种“消极”的能量,而这种能量最后演化成了笔下的世界,成为了他关于客体世界和主体意识边界的思考中心。作为读者,喜欢他的作品,并非单纯喜欢高涨的荷尔蒙和肆无忌惮的神经亢奋;而是在于他笔下灰色部分,其实是在更深层上反应了我们内心的不安、以及对客观世界的畏惧感。而这一层基于精神层面上的写作技巧——那种能润雨细无声地在脑回沟深处引起共情,才是我觉得迪克的作品牛逼之所在。从这一点上讲,迪克的作品缺乏设计感,缺少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在科幻小说创作法中讲的那种套路;甚至相比于他的同学兼好友厄休拉.勒古恩,也缺少一种大开大合的创作大局观。他笔下的人物就像骑士一样,被放置在那些无法自洽而又矛盾重生的世界中,鸡飞狗跳、花样百出,最后重出重围。例如《等待去年来临》中的埃里克、凯茜以及“鼹鼠”大统领本人。缺少匠人气息严重的设计感——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后来好莱坞很少能完全按照迪克原作中的文字结构和精神去翻拍。

  而这种看似野蛮生长的特征,恰好是我认为他的作品是艺术的最大理由。

  波兰裔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在《流动的时代》中说,“我们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任务,如何发展出一种艺术,与不确定性永久共存”。

  我想迪克的小说是应该是最符合这种要求的艺术之一。

  以上。

  以上。

  ( 删减版发表于2020.05《星云科幻评论》(总第12期))

本文标题: 《等待去年来临》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19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不要和你妈争辩读后感锦集《技术的真相》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