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5-16 09:47: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7

《创造性思维》是一本由[美]马文·明斯基(MarvinMinsky)[美]辛西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创造性思维》读后感(一):步入创造性思维的圣地“创造性思维”是当下人

《创造性思维》读后感精选

  《创造性思维》是一本由[美]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 / [美]辛西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造性思维》读后感(一):步入创造性思维的圣地

  “创造性思维”是当下人们普遍比较关心的一个焦点、核心词汇之一。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通过搜索检索可知,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创造性思维与我们的生活何干呢?创造性思维与我们的教育、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系密切。如何培养学生/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成长为更具创造力的人。培养、教育学生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因为教育影响着千家万户。于是,我下定决心买一本合适的书来读读,充充电。选来选去,决定选中美国“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教育思想与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创造性思维》。特别值得惊喜的是, 朱永新、杨一平、成甲、李骊作序推荐,李芒、阳志平、Cecilia、陈实联袂推荐,看来这本书一定很不错。

  众所周知,所有教育都是面向未来的,在人工智能时代呼啸而来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什么才是适应未来发展教育理念? 一句话,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内核。马文·明斯基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创者,曾投身于OLPC(每个孩子一台笔记本电脑)项目,试图将计算机技术交到全世界儿童手中。其中,马文提出了他对于未来教育的理念和见解,指出传统教育更多的是提供思维的内容,而学习者更需要的其实是思维的方法与工具。创造性工作是一项比较艰难的工作,要经历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历程,而不是简单的科研、科普就能简单解决问题的。

  马文认为,学习者是完全活跃的主体,是他们自己思维的创造者。正因为如此,学习者需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思维技巧,从而养成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书中,马文对按照年级划分的学校教育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因材施教、量身定做被他描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故而,根据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分层次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显得目前已经成为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刚需。说到底,在知识爆炸时代,仅仅依靠学校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终生学习、与时俱进。

  《创造性思维》读后感(二):新形势下教育必读书目

  “人工智能”在不久之前好像还属于科幻题材,而随着近几年全世界的科技发展,人工智能的一些初级产品甚至很多人都已接触、使用到,这一前沿科技已触手可及。目前“人工智能”已列为国家战略,从我们教育体制的改变也能看出这一点——提高物理等基础科学的重要性、各个培训机构推出编程培训班等。在各种装修科幻商业培训机构,面对高谈阔论、高科技概念名词频出的讲师,你可曾知道早在上世纪中后期,马文.明斯基就提出过相关教育概念,并付诸实施,只不过碍于当时科技水平没有大规模推广起来。

  这本书是人工智能先驱马文.明斯基关教育的文章合集,从心理、思维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用六篇文章来探讨更适合未来科技社会的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相关内容虽说成于几十年前,但其内容在当下看来都非常超前但又不脱离现实,相信很多人看后都会有所共鸣,比如:

  马文认为很多孩子不喜欢数学,其实不是不喜欢数学本身,而是不喜欢学校所教授的数学,他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强调“应用”而非“原理”,换一种认知的思维方式,或者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来引导他学习数学,并且最终问题,才是最主要的,而不一定非要都从枯燥的算数开始。

  当下学校教育都按年龄来给孩子分办级,上课时间固定,统一一种思维模式教学,这忽略了孩子之间的差异性,他主张以兴趣分班,这样有“同好”的孩子凑在一起,才是理想教学模式。建议学校把更多的时间从作业和测试上转为更高层次的爱好项目上

  马文认为“孩子的价值观和目标受其印刻者的影响”,“印刻者是指孩子非常依赖的人”也就是指家长、老师,进而可以扩大到“榜样”、“偶像”,所以在日常家庭和学校中,甚至在社会活动中,家长、老师的行为都深刻地影响孩子,甚至家长、老师关注的社会层面、宣扬的主题,都在无时无刻影响着孩子,再加之现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如何引导孩子,是家长、老师的重要责任,甚至政府的正面引导也不可或缺。联想到最近某明星的粉丝,利用教师身份号召班级学生为其应援,实在是误人子弟!

  ......

  看过此书,想必读者都能见识到马文教育理论的前瞻性和实用性。然而不论作者所讲的有么合自己的心意,而回到现实,目前教育模式能够延续至今肯定也有其合理性,如果让家长挑战目前的教育体系,实现个性教育,风险太大,并不明智,不如活学活用在共性教育的当下,发现自己孩子的个性,进而加以引导,毕竟,如今大的教育体制也在慢慢改变,同时各个商业教育机构也已百花齐放,完全可以使孩子共性和个性的发展中顾此及彼。

  G19i�k

  《创造性思维》读后感(三):你孩子的起跑线可以是一台计算机

  毒鸡汤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个伪命题,因为你孩子的起跑线就是你自己。

  本书作者马文·明斯基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你孩子的起跑线可以是一台计算机。

  事实上,马文·明斯基老师的建议是:请你的孩子把自己想象为一台计算机。

  传统上父母是不会这么想的。

  传统上有两种想法:

  第一,把自己的孩子想象成一张白纸,然后父母也好,老师也好,就可以在上面画上最新最美的图画。

  第二,把自己的孩子想象成一棵树,只要细心呵护,就会发挥自己的天性,健康成长。

  甚至自己的观点标新立异,就连马文·明斯基老师自己都在开篇怀疑读者们不能接受,于是用了一整本书来说明。

  (本书共6篇,结构是“导读——正文”,每一篇正文之前会有一篇“大咖”写的导读,“大咖”包括Squeak 和eToys开发者、麻省理工学院教育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Playful Invention董事长、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

  其实非常推荐先将马文·明斯基老师的正文看完,我甚至闪过一个念头:只要保留正文就可以了吧。然后数了一数,这样的话本书只剩136页,或许这样对一本书而言太薄了吧。)

  整理一下思路。

  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

  1、 内容上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缺乏应用型

  2、 按年级分班导致群体性平庸

  3、 过早的通识教育扼杀个性,无法单独使用知识片段处理复杂和现实的问题

  4、 社会价值导向导致“印刻者”缺失,对长时专注的学生缺少鼓励

  而“人工智能培育法”(即让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一台机器)可以激发孩子的抱负,让孩子更容易长时专注,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更有应用性的知识,来解决复杂和现实的问题。

  之所以称其为“人工智能培育法”是因为我隐隐有种感觉,马文·明斯基老师有在把人工智能当作儿童培养的倾向。实际上他也提到,要把计算机看作“潜在的人类”。当然,即便如此,家长们也不用担心孩子把自己想象为一台计算机会有什么副作用,显然,在感兴趣的过程中学习会让孩子更快乐的,强调社交也对孩子的成长颇有裨益。

  但回到现实,由于国别差异,这种先进的教育方式在天朝的应用性如何呢?

  我稍微悲观。

  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多年的减负口号都是白喊的,大部分平民学生生活在“通识教育失败就会有生存危机”的恐惧中,敢于反抗的父母都是凤毛麟角,更何况学生?

  所以我觉得本书更适合推荐给从小就给孩子规划好要念私立、国际学校,不在天朝发展学业的“高层次”家庭。

  因为对于有条件摆脱通识教育的桎梏,但缺乏理论支持的家长,阅读此书尤为必要。

  还愣着干啥,还不赶紧给娃去抱台电脑回来。

  《创造性思维》读后感(四):适应未来式的教育

  

——《创造性思维》书评

《创造性思维》封面

  我们常常不断追问,思维是如何产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并学习它?于是我找到了了这本由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创作,倪晚成 刘东昌 张海东译的《创造性思维》。

  马文·明斯基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创者,曾投身于OLPC(每个孩子一台笔记本电脑)项目,试图将计算机技术交到全世界儿童手中。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从下面六个论题 “无限的构建工具包” “学习数学的障碍开始” “按年级划分的影响”“ 榜样、和印刻者的力量” “对通识教育的质疑” “教育和心理学”上论述了信息化工具计算机如何适应教育过程,突破学生的学习障碍、因材施教,学习中情感的培养与激励,通识教育与创造力培养、通过思考与反思习惯的培养等方面对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要理解计算的作用,你需要了解另外两个事实。第一,编写大型计算机程序就是用较小的过程构建更大的过程。第二,从构建什么类型的部件开始并不重要!

  为什么总有孩子觉得数学难学?我怀疑,这是我们通常从练习“算术”的技巧开始学习的缘故。在学习算术的过程中,我们专注于避免各种错误,而非开发创造力。我也怀疑,这种对于避免错误的强调,会导致许多孩子不仅不喜欢算术,还会在未来抗拒一切带有技术性质的事物,甚至可能造成对于符号化表示的长期性厌恶。

  绝大多数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消遣甚至癖好),因为这些与标准课程内容不相关,所以不会被老师重视。然而,最终每个人都需要在社会中找到一个所属的专业或者职业。尽管大多数人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整天无所事事。对其本人来说,这种情况可能是个悲剧,也会给社会带来隐患。

  我们的高层次价值观的形成取决于我们在受到某些人的赞扬或指责时产生的自豪感和羞耻感。但奇怪的是,我们并没有合适的名字可以用来命名那些特殊的熟人。因此,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词来表述他们。

  毋庸置疑,这种通识教育有助于孩子们理解他们所处世界的许多方面。但是我却质疑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孩子们应对更加复杂的现实问题,因为一个人在掌握检索和使用相关知识所需要的心智技能之前,很难单独使用知识的各个片段。

  许多人坚信,将自己想象成机器必然会带来令人沮丧的无助感,因为这意味着你原来是什么就一直是什么,而你对此无能为力。然而,我认为恰恰相反:将自己视为一种机器可以是一种解放的想法,因为无论你不喜欢自己的什么方面,你都可以通过修复漏洞解决!

  马文的这些思考,在今天乃至未来都对我们的的教育和培养创造力的想法都具有巨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创造性思维》读后感(五):《创造性思维》——出乎意料,拔乎其萃

  “伟大的创造力可以来自简单的规则组合”——这样的话听起来,是不是本身就有创造力作用下产生的作品带给我们的那种感觉?那些明明也是诞生在现实的基础和规则之上的造物,却有着颠覆、推进的力量,所以,不仅出人意料,更使那身上迸发出创造力的人群变得拔乎其萃,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天赋能力者。

  可是,创造力和天赋真的只能凭借上帝的“灵光一现”,才能被“赐予”么?那其余人努力学习的意义又在何处?如果教育可以弥补这期间的缝隙和缺憾,又能够采用哪些思路和方式呢?“人工智能”的兴起,是人类借以探究创造和天赋这类思维模式的新窗口的话,人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充当着什么角色?随后又该何以自处?是继续追随传统教育的判定标准进行学习,还是让孩子们自己从学习人工智能的角度开始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一部出色的计算机,通过反思、“调试”,探索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乃至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想,怎么把知识“教给”人工智能,从而愿意自主探索并深入学习其背后涉及的数学、社会学、文学、语言等学科,在其中一个方面甚至多个方面都成为“小专家”,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呢?

  对于家长、教育者、科学家等群体来说,上述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只不过多数人是站在传统的角度,继承或进一步深入论证了前代人的想法罢了,与真正的思考无缘——他们就像马文•明斯基的研究伙伴西蒙•派珀特说到的,“我们不能在没有思考对象的时候,去思考思考本身”。而在本书中,马文•明斯基则针对这些问题的关键之处,都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答,但因为其思想过于超前、简练,不是很了解教育学、人工智能、心理学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并不能细致地体会到马文•明斯基看似淡然文风背后的深意,所以,本书中特地用多达四篇的推荐序言,按部就班的前言、引言,还有六篇马文•明斯基文章前都有的、各个学科专家从各自专业角度写成的深入导读,对马文•明斯基的论点在现代社会的含义,作出了含金量极高的解说。

  作为一名在人工智能、教育等方面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影响的“印刻者”,马文•明斯基还提到了那些孩子出于敬仰就会愿意使之影响到自己思想走向的印刻者,和同龄人出于“合群”的目的就容易去霸凌的那些不易模仿实则颇有天赋的“书呆子”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联系,获得更适合自己的补充教育——今年的全民网课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尝试。随之产生的对动手能力的忽略,也许会让人对创造的意义产生一些虚无感,但也正是这种虚无感,能让人有更大的空间释放自己思想的“触角”,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对结果进行反思,从而创造出更有意义的事物:试想,如果能把这种论调,及早对孩子们说明,是不是就可能会少了很多网瘾少年,多了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明日之星呢?毕竟,他们只是在不明白学习计算机的意义之前,未经思考就只能模仿他人,把计算机只当做娱乐的工具,反击自己对现实的不满的罢了。

  本书内容算不得很多,但是却堪称字字珠玑,从多个角度对教育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和展望,令人一方面不禁想感叹作者的思想之超前,另一方面又不禁期待人工智能未来又将在教育方面产生哪些深远影响,是一本值得细品慢读、深入思考的好书。

  《创造性思维》读后感(六):图灵奖获得者马文·明斯基的洞见,当学霸更容易

  1969年,素有“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图灵奖,颁给了40来岁的马文·明斯基。这是一位永远不知疲惫的学习者,他开创了人工智能的新河,开发了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Robot C,提出了虚拟现实的想法。

  与此同时,马文·明斯基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钢琴家,他爱好极其广泛,对各方面也都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深刻洞见。特别是当过一段时间的教授,马文·明斯基对教育思维、理念方面更是充满真知灼见。所以,《创造性思维》收录了马文在该领域的文章和其他知名人士对此的解读,让我们能够对天才学者的学习秘诀一睹为快。

马文谈如何学习计算机

  作为计算机达人,马文在计算机学习方面不仅有天赋,而且有经验。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大部分计算机书籍把重点放在了如何编写程序上面,并介绍了枯燥的指令,语言,语法规则等知识点,难免就让人读来昏昏欲睡。

  马文认为学习计算机,并不是适合从干巴巴的概念开始入门。就如同在学习语言一样,只按照学校的教程,从语法开始学习的,大部分只能算是合格。而往往是那些浸润在大环境下,自然而然因感兴趣而学起的,才能说得流畅且神采飞扬。

  而从雕像师和建筑师的工作流程中,我们也能看到编程的通用方法。比如建筑师,他们首先考虑的永远是要建造出怎样的房子,然后才会来考虑楼梯应该怎么设计,要用怎样的天花板来装饰等细节。

  学习计算机也是如此,一来要先从孩子愿意去探究的那部分入手教起,二来要先思考我们要计算机帮忙完成什么任务,再去分析要如何用小程序来构建大程序,要采用怎样的步骤来实现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

  事实上,很多人在学习计算机的时候,这个过程都被反过来了。比如我们会用加减乘除法来解释计算机的数字运算,没错,这能加深我们对计算机的理解,但对初学者而言,这些深奥费脑的底层原理犹如一个高高的门槛,挡住了他们刚燃起来的那点求知欲。

  其实学习计算机就好比是在搭积木。我们能用相同的积木块搭建出城堡、汽车、机器人等心中的梦幻世界,我们也能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自己有创意的想法。这就是计算机光芒四射的魅力所在。

  相比于按部就班,计算机学习更强调想法和创意,也更需要新鲜的思维和打破常规的解答。而以此诞生的乐趣和前所未有的体验,会让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更愿意主动地去探索和研究。

马文谈如何学数学

  事实上,数学比语文所需要的知识积淀会来得简单很多。但如果仔细观察,却不难发现很多孩子更喜欢学语文,而觉得数学很难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马丁用身边的故事为我们解开了这个困惑。他曾帮一个孩子辅导功课,但孩子对正在学习的乘法表格充满抱怨,觉得自己刚搞定又烦又枯燥的加法表,又要学习乘法表,很无趣。

  学数学是在学什么?我们总是在传授技巧,却忘了数学学习更重要的是开发创造力,以至于孩子把数学和无聊的数字挂钩,并对之产生了抗拒性。而马文用游戏卡牌,让这个学习乘法的孩子在感受到数学乐趣同时,很快掌握了乘法口诀。

  不过马文知道,孩子的兴趣是提上来了,但学习的系统性还是有待加强的,为此,马文提出了学习数学的认知地图。什么是认知地图?简单来说,这就是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的方式,通过让孩子知道学数学有什么用,要怎么用,来让孩子自发地加入到学习数学的队伍。

  想要成为学霸,内心要有“一种自由的感觉,一种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力量”。而这种强大的内心驱动力,在马文·明斯基看来,才是学习的关键所在,是给这个世界带来源源不断的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创造性思维》读后感(七):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创造性思维,我们在各种报告、方案、计划和总结中都能看到。这似乎是一个被用滥了的,但确实又有解决问题的词语。究竟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似乎人人都能说上一点儿,却又无法深入。百度百科对创造性思维是如此解释: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创造性思维既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灵光一闪那么简单与神秘,也不是一种纯粹的天赋,可望而不可及,它是有迹可寻的,可以通过学习与训练获得这种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谈教育》就是一本论述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著作。作者马文·明斯基,他最早联合提出了“人工智能”概念,被尊为人工智能之父。他也是人工智能领域首位图灵奖获得者,虚拟现实的最早倡导者,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MIT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创始人。

  《创造性思维: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谈教育》收集了马文·明斯基关于儿童教育的六篇文章,其中有五篇文章是他晚年参与OLPC(每个孩子一台笔记本电脑)项目时的所思所悟。每篇文章都配有明斯基的一位同事或学生的评论,这些评论重点评介了马文·明斯基的主要观点,并将他的著作与当前的相关学术研究结合起来。

  在这些文章中,马文·明斯基反思了我们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他认为传统教育更多的是提供思维的内容,专注于防止出现错误,而不是培养和促进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但是对于学习者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思维的方法与工具。他也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想法与见解,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不断地磨砺自己的思维技巧,从而养成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在谈及数学教育时,马文·明斯基的几个观点值得我们深思。他认为导致孩子厌恶数学课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对孩子强调数学讲究精准,并教他们如何避免犯错误。这种教育让孩子对一切技术性的事物产生抗拒感,因为技术就意味着容易犯错。

  比如计算15+15,我们教学生个位与个位,满十进一,十位再与十位相加,最后得出答案30。如果有个孩子说,我知道16+16等于32,15+15的结果比它少2,所以答案是32-2,等于30。我们老师对此多半不会认为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会说,虽然你的答案是对的,但是你计算过程要优化。

  马文·明斯基谈到的第二个原因是孩子缺少关于数学学科的认知地图。所谓的认知地图,简单来说就是指所学事物与周围事物的相互关系。比如关于数学的认知地图,就是学了数学有什么作用,它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对实现我们的理想有什么样的帮助……这些问题不弄清楚,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学而学,为了考试而学,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其实,认知地图,不仅仅对于数学学习有帮助,对于所有的学科而言,都有帮助,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马文·明斯基谈到的第三个原因是数学教学语言贫乏。数学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术语比较简单枯燥,几乎只有名词,而没有形容词。对于孩子而言,缺少丰富、生动的形容词,就如同生活在“语言的沙漠”中,导致精神匮乏。

  在谈及学校教育和通识教育时,我则认为马文·明斯基的几个观点还值得商榷。比如说,对于学校教育,他认为按年级制教学,会妨碍孩子的正常发展,既不利于传授优良的品质,也不利于孩子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课堂教育,他认为会打乱孩子的“注意力周期”。这些观点,马文·明斯基都是以个案来否定整个学校教育体系。

  我理解马文·明斯基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认识,这也是我们教育发展一个目标和方向。一方面,每个孩子的身体、心理、智力发育水平都各不相同,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现代的教育制度,其本质上是一种工业化教育制度。工业化时代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决定了现代的学校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是成批量的制造完全相同的产品——学生。这种教育制度与孩子们身心发育情况必然存在一定的冲突。而与此同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实现“一人一法”的教育目标。因此,只能以根据孩子们的平均水平制订教育方案,基本满足大多数孩子的需求。而对于那些少数的孩子,则采用一些特殊的措施,比如跳级、留级或其他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总的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后才有可能具备。而我们越早进行针对性地学习与训练,就越有可能掌握它。对此,学校教育,义不容辞。马文·明斯基的《创造性思维: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谈教育》对于我们探索人类学习模式,完善儿童教育方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值得我们借鉴。

本文标题: 《创造性思维》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97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即便如此,也是不错的一天》的读后感大全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