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沙弥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05-08 09:42: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7

《小沙弥》是一本由丹增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354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小沙弥》精选点评:●读了江贡一篇●当个小和尚也挺好。●有些事情自己并不知道。●净化一下心灵●藏地故事,可喜可悲

小沙弥读后感100字

  《小沙弥》是一本由丹增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354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沙弥》精选点评:

  ●读了江贡一篇

  ●当个小和尚也挺好。

  ●有些事情自己并不知道。

  ●净化一下心灵

  ●藏地故事,可喜可悲

  ●第一篇虚构的《江贡》最好,前半本尚可一窥藏区风俗,后半本就完全作协风格了。

  ●比预期的好看

  ●作者的身份有特殊性,所以有些文章政治味道比较不合口味。但《江贡》这篇值得推荐。藏族的谚语很优美。讲甘丹寺的那篇也不错。

  ●本以为是本长篇小说,不想是本作品集,对了解藏族和藏传佛教有帮助。

  ●看了一半

  《小沙弥》读后感(一):丹增书记

  小时候在电视上见到过,周围的藏民都称呼他为丹增书记,他带着一顶藏族礼帽,脸圆圆的,棕黑色,还带着一副眼镜儿。我也只有这些印象,长大了,我只是在新闻里听说他去云南了,每次跟自己朋友同事谈起他,都会说他是西藏最后文化的书记。偶然之间,在单位党员活动室里,我看见了这本书,封面全是绛红色的袈裟,书名叫《小沙弥》,作者是丹增。看了作者简介,才知道是丹增书记写的,但我也没看书里面的内容。

  后来,偶然在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我看见了他写的《我的高僧哥哥》这边文章,写的很感动,里面都是一些我们这代人未曾经历过的浩劫与磨难,也映射了藏长佛教在历史的磨难当中重燃希望的故事。恰好,我弟弟也考上了藏传佛教最高格西拉让巴学位,我也有了一个高僧弟弟,我就想看看丹增书记的这本书,于是就有了这个读书笔记。

  看完整篇书,一个37岁当上省部级领导,当了接近33年政府高官的人,一个经历过藏传佛教传统教育、接受过祖国内地援藏教育的人,一个在西藏、云南等少数民族复杂居多的地方执政过的人,写出来的人生、历史、文化却别有一番风味,特别是他对于宗喀巴大师以及自己表格的努力和功绩的认可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现如今思想教育这么抓紧的时候,确实顶层建筑的人正规地合理的认可历史和文化,我们的未来才会充满希望。

  特别是,他最后两篇杂文:谈人生和谈生死,把佛教的生死无常与现代社会价值观联系起来了,这也可以对我们这些徘徊在传统与现代文化边缘的人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书里排比句很多,官员式炫耀很多,但也不乏对藏文化古迹、历史、风俗的精细介绍,可以供那些对藏文化有兴趣的好好看看。

  《小沙弥》读后感(二):那就是我轮回的悲心

  第一章,“江贡”,当我读到老活佛的遗言—— “神鹰巡行在天空,羊羔飞翔在云端。 是谁向雪山奉献了自己的羔羊呢? 那就是我轮回的悲心。” 我竟会惊叹出来,神乎其神!鹰与羊同在天空的画面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同时出现的,还有我已许久未见,但又十分熟悉的青藏碧草蓝天。站在那里,才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也便完全能够理解作者的豁达,活佛的博大。 在生日与哈达篇章,当我读到作者向母亲磕了三个头的时候,我哭了,不顾在公交车上那么多陌生人在身旁。 我是一个喜欢联想的人,我读书有些慢,因为我看每一个文字的时候都会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我在读的同时就像他也刚刚落笔,在心中默读一样。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从小到大,无数的画面闪现在眼前。她完全舍弃自己,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爱,她性格的宽厚、隐忍,她从不算计,在利益上甚至可以说是笨拙……她的一切在我看来都是那么普通,却深深的植入了中国儒释道传统哲学,她是得道之人呐!如果我能继承了她的什么优点,我想,是“拙”吧。 最后说说我的书法老师,是她推荐了我这本书。而读到书中的很多内容时,我也不由自主的会想起她。她对我们的严厉就如同老活佛对小活佛一般;她看人之精准,也如同书中描绘的神技一样。但最神奇的是,也许是我个人的信仰或是唯心主义色彩所致,她总是在我内心彷徨时,恰合时宜的点到为止。 她偶尔会在微信中为我们分享几篇文章,讲三两句简单的话。当我在为别人的算计与冷漠而恼火时,微信突然跳出她转来的文章“何为厚道”,当我还在为利益得失苦恼时,微信跳出来了这本《小沙弥》。 你说神奇不神奇呢? 我一直认为自己有理想有信念。但就如同我的书法老师所言,在社会上,放弃信念太容易了,而坚守住则极为可贵。不说放弃,但我们大都犹豫过吧,有时,人的转变就是潜移默化的,可能一个月,或是半年,自己可能就会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大腹便便?油嘴滑舌? 而有一个标杆,有一个导师是多么的重要——让我们时刻记住我们应该怎样活着,怎样做。我的母亲是,我的书法老师是,《小沙弥》,也是。

  《小沙弥》读后感(三):礼拜雪山,不负如来

  礼拜雪山,不负如来

  ——读丹增的《小沙弥》

  在世俗里无法抽身的我们,镇日里只是关心柴米油盐,关心形而下的那些琐碎,哪里还顾及什么转世灵魂与六字真言。面对雪域高原,面对神灵居住的圣地,就会有一种向往,一种敬畏。这种向往,这种敬畏让我们无法真实面对这片神奇的土地,无法凝神谛听亘古以来的净心梵唱。

  寻找。寻找与雪域高原的契心之遇,寻找施舍、戒律、忍耐、精进、禅定、智慧,在寻找中期待仁波切的启示之音。灯下阅读藏人丹增的新作《小沙弥》,隐约领悟到其中的几许奥妙。《小沙弥》开篇即虚构类的中篇《江贡》,亦为全书最精彩的一篇,曾经获得《小说选刊》双年奖(2019—2019)。

  《江贡》从叙事的表面来看,写的是江贡活佛的十一世传世灵童阿措如何由一个牧羊少年成长为活佛的故事。但从深层文本而论,作者真正刻画的人物乃是九世达普活佛——“一个苦修隐忍、悲心博大的活佛,他像雨后的阳光,黑夜的星光,十五的月亮照耀着草原上的众生,在僧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从某种角度来说,小沙弥成长为活佛,其实正是九世达普活佛的成长史的一种隐喻。九世达普活佛的慈悲之心随处可见,为此作者不惜花费笔墨,其结尾也是“那一天,达普活佛火葬时修建的白塔周围长出了一株勃发生长的灵芝。寺庙里的喇嘛们纷纷围着白塔转经、磕头。”

  穿插在《江贡》里的藏传佛教的精髓,并不能掩饰文字里的清净优美。小说的开头如此写道:“藏地的山和水都是有灵性的,高远圣洁的雪山是神灵居住的世界,深邃湛蓝的湖泊是神仙钟爱的地方。天空中的飞禽,雪山上的走兽,都是神灵的使者;而草原上的牛羊,农田里的庄稼,则是佛菩萨的恩赐。”

  在诗一样的叙述笔墨中,我们看到了一颗凡俗之心,坚韧顽强地消除杂念,变为一盏清澄澈亮的明灯,照亮雪域草原,照亮芸芸众生。那种弥漫其间的柔软、宁静、温暖而宽阔的气场,在雪山、大地、苍鹰、羊羔的倒影下,呈现出强大的力量,荡涤世俗人的心灵,洗刷前世的恶与罪。

  《劫难中的秘密》与《香格里拉》两篇同样可读可赏。《劫难中的秘密》写西藏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熔铸古今,兼以现代感的照映,不啻为一幅简洁版本的藏传佛教传播史。“在青藏高原人神共处的年代,一个非凡的生命就这样在藏族传说中,秉承着神的旨意诞生了。”我们读了,纵然与黄教有隔亦感同身受。

  香格里拉,极乐世界之意,即藏语的香巴拉。在作者细致的笔下,香巴拉的前世今生栩栩如生,让人难以忘记。恰如我喜爱的探险家洛克,所到的丽江,留给他的是那些雄伟的高山、青黑色的河流、空气、风、雪山和森林,是一口流利的汉语、摩些语、东巴教的神灵世界,对丽江粑粑的偏爱以及风流韵事,和土司们的友谊、在秋天发作的风湿。

  对于雪域高原,外面的世界总是抱着猎奇的心态或虚构或纪实,一鳞半爪,犹如盲人摸象,不得根本。而作者丹增以平常心看待这一切,触笔悲天悯人,在藏传佛教的清洁之中别有一种入世的情怀,印照着普度众生的大慈悲,让《小沙弥》在无数的文本里卓尔不群,傲然独立。

  《小沙弥》有多篇写到云南,譬如怒江、丙中洛、昆明,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深情。正好这几个地方我都去过,展卷对照,记忆里的画面一帧帧闪过。“丙中洛。人神共居的乡镇。仿佛/一个遗忘于尘世的精灵/静静酣睡在雪山的脚下。与世无争/人变得渺小,心变得纯净。”多年以后,我在一首诗里如是写道。

  《小沙弥》(丹增著·重庆出版社2019年10月第一版)

  《小沙弥》读后感(四):《小沙弥》阅读记

  那是一个初夏的黄昏,我们乘坐的客车,沿着怒江在比如公路上匍匐前行,漫天飞尘的土坯路上,坑坑洼洼里跑了一天的路,车都要散架了似的,那趟艰难的旅程接尾声时,坐我旁边的大舅子指着对岸的一座山坡说,那里就是丹增书记的家,又指着横跨在江上的大桥说,据说这是丹增书记给对岸村庄修的桥,还能过大卡车呢。 车窗外望去,对岸山包上,在稀疏的松柏林中,一座寺庙和周边的几户人家若隐若现,除了那座大桥,一条缆绳横跨在奔腾的怒江上,据我外婆讲在当地那叫“噶如”,后来在纪录片《茶马古道》中得知,在茶马古道上经过的马帮叫它“溜索”。那是一种古老的过江工具,原理大概是两岸高度落差滑行,所以只能单边运送。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我决定回老家探亲。大约上小学那会儿,比如的亲戚们打听到我母亲的消息,失散多年的亲兄弟们才得以团聚。在比如县,这个地处怒江上游的富饶之地,生活着和我母亲同父异母的四个舅舅、两个姨姨和几个平常不大走动的外亲。外公在那次认亲之前就去世了,我们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家,如果追溯这些历史,大概需要另起一本书够呛写得完。 在现实生活中,我是个装X专业户,搞搞小摄影,在微博、朋友圈、QQ空间博人点赞的那类年轻人。虽对自己文字才华极度不自信,但也喜欢硬生生把自己推向文艺青年那行当。看几部日本和欧美老片,为自己装X添加些料。艰难地读两本纯英文小说,搞搞崇洋媚外,曾也拜读了不少托尔斯泰的《复活》这类外国巨著,就是没读几本汉文小说,连《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也是通过看电视剧这种硬塞的模式去接触。怎么硬逼自己,都对诗歌和散文真的是提不起兴趣。这是我迟迟未读《小沙弥》的主要原因。同样作为藏族人,看着自己写的单位公文,被办公室主任一批改,满满的语病,就像当年初中汉语老师发下来的作业本。正因为这样,当我得知《小沙弥》是用汉语写成后,我和这本书又一次擦肩而过,这句话说来尽显自己的狭隘和肤浅,这本书文字优美程度让我感到惭愧。 那是一个怪异的缘起,一位中学时期的同学,每隔一段时间,又拿出《小沙弥》读一次,是通过朋友圈发文得知,是否真的在读不得而知。虽然对这本书有强烈的好奇,但是迟迟没有从书店架子上拿下,继续观望着,等待着。直到前阵子,表哥进京参加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在朋友圈晒与丹增书记的合影,那股羡慕嫉妒恨的风吹起我对《小沙弥》的浓厚兴趣。 那天从娘热路新华书店回来,我一口气读完《江贡》。读着读着仿佛回到了童年,在家门口的小溪旁,爷爷清了清嗓门,半唱半说地讲一部美丽的传说。如果说《江贡》主人公的原型是童年时期的作者本人,那么不妨大胆猜想,与作者后来的人生轨迹截然相反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即江贡后来悟道,达普活佛圆寂后,扛起恰日寺的住持之任,继续弘扬佛法的人生选择是作者对另一种人生的遐想,且对这种生活方式带有几份向往的色彩。佛教自诞生起就在探索和寻求从六道轮回的苦难中解脱,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面对生老病死的苦痛,返朴归真,拾起朦胧的童年记忆,探究当年似懂非懂的佛法哲理,也是不足以为奇了。 我母亲九岁从比如跟着外婆来到拉萨,那之前在解放军军营里学习,据说当年能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但是像作者的经历那样,是否被问及愿不愿意去汉地学习,不得而知,母亲那时年幼,只对被解放军叔叔扛在肩上接去上学,又扛着送回家的事情和吃到各式各样的糖果有印象。相比作者的童年,母亲的经历谈不上精彩,虽仍能背得几句毛主席语录,最终没能避免落得牧女姑娘的命运。 就像千千万万个藏族家庭一样,我们家里的长辈们先后把两个孩子推上了佛法之路,均还俗过凡夫俗子的人生,唯有自愿选择当僧人的小弟仍在佛法之道上远行至今。对于这类事情,我们谈不上汲取了任何经验教训,本书作者的经历是活例子,藏传佛教千余年传承,大概也是部分僧童悟道,另一部分还俗的历史。父亲走的时候,欣慰地说有儿子当僧人,我就不惧怕死亡了。

  《小沙弥》读后感(五):活佛是怎样炼成的

  仿佛一夜之间,无论是微博的大v,还是微信的朋友圈,到处都有各种堪布、格西、仁波切的名言与心得广为流传,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残酷才是青春被不同年龄段的人奉为名言,其中,盛产堪布、格西的五明佛学院成为了文艺青年洗涤心灵的圣地,而更高一层的,则在印度追随仁波切(意为人中之宝,是活佛中的有大成就者),以求寻得心灵的净化与飞升。在藏传佛教的传统中,活佛本是生死轮回,通过转世重回人间,继续福报人间,播撒希望与悲悯,传承智慧与勇气。似乎,转世灵童无需通过教育,无需经历学习与成长的磨难,自然而然,就会成为恩泽一方、受人尊敬的活佛——因为,他的指认与确定,是根据上代活佛生前的遗言与临终前的景象来进行比较,同时,还会根据上代活佛生前的器物来进行验证。所以,转世灵童成为活佛,只是时间问题——成佛做祖,似乎也有捷径可寻。

  在丹增先生的这本《小沙弥》中,作者以自己少年时被选作转世灵童的经历为蓝本,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转世灵童成为受人尊敬的活佛的全过程。在佛教转世的神秘轮回中,向我们展示了转世灵童与活佛在人性上的一面。与普通孩子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一样,转世灵童成为活佛,也经历了学习、考试、惩罚、历练等各方面的考验,直到讲经说法、扶危济困,体会到众生平等、生命不息的宇宙大道,才真正能通过坐床大典,成为受人敬仰和供奉的活佛。

  如同一颗孤星,小沙弥阿措在成为江贡活佛的路上,经历了其他孩子童年所没有经历过的考验。从在家中给旺珠头人放羊时,因为羊羔被老鹰叼走而遭到头人毒打,到被确认为转世灵童后,他就开始了漫长的求法之路。责任感——在更换圣水时,阿措不小心手被刀划破了在流血,但达普活佛严格要求他不能停止,必须做完。诚实——得知念经必须在香燃完之后才能出去玩,阿措通过吹香以获得更多时间玩,被达普活佛打耳光。自省——佛家讲究“过午不食”,阿措长身体时,晚上饥饿难耐,便去偷拿贡品吃,并撒谎说是被野猫叼走了,达普活佛则自己磕头向菩萨谢罪。在达普活佛看来,罪在动机,不在行为,撒谎是恶行,必须严惩,而偷吃是由于饥饿,是自己考虑不周,所以磕头向佛菩萨谢罪。

  在毒打小沙弥的旺珠头人暴死之后,达普活佛要求阿措为旺珠头人守夜,直到他第二天被天葬,看到一个凶神恶煞般的恶徒暴死的狰狞,阿措胆战心惊想逃走,却被达普活佛挡了回来,并来到停尸房,当慈悲之手拂过,仇恨狂暴在旺珠头人脸上悄然而去。达普活佛正是通过这种言传身教,教会了阿措戒律与佛法,领悟了慈悲与善心的力量,从而有了对佛的觉悟与信仰。在达普活佛看来,“先知死,后知生”是大彻大悟的关键——这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完全不同,藏传佛教不是迷信鬼神,而是认为“死亡有助于一个修行者升起慈悲之心”。人的肉身不过是一座颓败的客栈,客人终究要离开它一走了之。

  宗喀巴大师所传下的达赖班禅,年长者为师,相互传承,也正是意识到了教育的作用,可以使得佛法与戒律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不至于因人废事。这也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中强调顿悟、见性成佛的禅宗的完全不同——而今日聆听各种人生格言,以求获得解脱于飞升的“土豪”与迷恋“身心灵”的白领,或者希望以素食来完成减肥降脂的官商,大多难以经受如此长期的历练与考验。所以,睡前在手机上看几句格言,只是圈子里的一种时尚,而绝难成为其真正的信仰。在《小沙弥》中,达普活佛将由江贡活佛来完成转世灵童的确认和教育——某种程度上,这和《星球大战》中拥有原力的绝地武士一样,也是一老一小,互相为师。但不同的是,西方的小孩成长之后,是要打破父权的统治——而父亲,往往则因为被黑暗所诱惑而不能自拔,这样,新的领袖就能确定自己的地位。而在东方哲学中,精神的传承似乎多于扬弃后的创新,所以,天人合一的和谐传统,比否定之否定的革命传统,影响更为深远细腻。外在的纷扰与矛盾永不停息,修炼本身是提高自己的悲悯与智慧,不是刻意去打倒旧世界与创造新世界。米拉日报大师说,“终究一切要抛弃,现在抛弃更明智”,是上一代人解脱后的感悟,而对下一代人来说,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没有什么不可以通过藐视来克服的命运。

本文标题: 小沙弥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55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自我激励的100种方法读后感摘抄人情冷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