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投资组合(珍藏版)》是一本由(美)罗伯特•哈格斯特朗著作,35.00出版的22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巴菲特的投资组合(珍藏版)》精选点评:●《巴菲特之道》的伴侣读物●99年问世的书了,如今许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珍藏版)》是一本由(美)罗伯特•哈格斯特朗著作,35.00出版的22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珍藏版)》精选点评:
●《巴菲特之道》的伴侣读物
●99年问世的书了,如今许多原理随着价值投资理论在中国的逐渐风靡,已经多有听闻,但此书仍能让人学到东西——集中投资策略。将投资组合集中在10-15家投资回报高于一般水平的公司,长期持有,机会来了大胆下重注,这套方法已经有几十年了,除了巴菲特还真的鲜有人能坚持,有钱就手痒,追涨杀跌忍不住才是中国股市常态。其实这套哲学也非常适用于人生,耐心等待机会出现,一旦机会来了下重注。
●以此,来构建股票投资的基本框架,基本理念。
●巴菲特有些选股原则并没有变,书中有几点他在2019年的年报中也提到过。但是书名叫投资组合,其实内容并没有讲多少,我很好奇:1.buffett他真的可以选到卓越的企业;2.他的投资组合标准是什么?单个的价值投资很难在一年价值与价格回归,但是他能在初期每年跑赢大盘22%,组合的策略? 我已经找到答案了……但这本书没有
●书是好书,翻译的一般
●关于集中持仓和概率的问题颇有见解。另外对于科技股的评价也很有意思,一反巴菲特不喜欢科技股的故例。
●这本书特点之一是简洁明了介绍了巴菲特投资的思想,其次,简要介绍了现代金融学、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一些基本假设,这点很好。
●比较薄的书内容有新意之处不多,有意思的是对市场为什么无效的解释和折现率选取方法的介绍,另外翻译很烂。
●感觉就是作者在写出畅销书《巴菲特之道》之后,把写前一本书删掉的东西,在加上一堆零碎的东西,攒出来骗钱的续集。好的部分都是在后面160页之后。
●这本书理清了很多思路,集中投资和分散投资的区别,时机的区别,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克服投资中人性的脆弱。内容充实,对于理解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有很好的启蒙功能,这就是为什么查理.芒格非常推荐此书。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珍藏版)》读后感(一):大师之道,大道至简
1.发现优秀的公司
2.长期持有
3.集中投资,叫做敢于重仓
这是巴菲特的一般性思维
只不过,如何定义优秀公司,如何定义长期,如何定义集中是一个问题
正如索罗斯说的
投资在于你在正确的机会上持仓是多少,如果在作对的时候没有重仓,投资收益,也是平平
所以,芒格才会说,人生做投资,只需要正确2、3次就行了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珍藏版)》读后感(二):集中投资-巴菲特的致胜之道
本书是《巴菲特之道》的姐妹篇,书名说得是巴菲特的投资组合实际上英文的副标题就说的更清楚。那就是focus investment,集中投资。
这确实也是巴菲特的致胜的关键,简单来说集中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1.选3-5个公司
2.持股至少5年
3.合适的价格买入(安全边际)
是不是很简单?如果以以上的标准来选股的话,我估计你的选股标准会大不一样。比如说你比较确定哪些公司一定能活过未来5年嘛?未来5年能增长嘛?现在买的价格会不会太贵了。一旦考虑到这个层面你在买股票的时候就会非常保守直到有富得流油的机会出现,然后下重手买入,比如说股灾。这其实就是巴菲特的集中投资的秘诀。
当然巴菲特也并非一般人,比如说他本身就是跟格雷厄姆学投资的,数学也很好。那么我们普通人是否就没有机会了呢,当然也不是。芒格也说过这些思维习惯其实可以通过阅读和学习后天培养的。当然我们不期待自己变成巴菲特那样的大师,能提高自己投资收益,比如说5个点是不是也很好了。
那么怎么样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呢?或者需要哪些知识储备呢?本书会给你答案。
作者首先阐述了集中投资的必要性以及历史上很多大师的集中投资的战绩。其次主要介绍了集中投资的要素,包括怎么选公司去,行业,管理层是否优秀,公司估值(这一部分我没怎么看懂),安全边际等。
后面还介绍了投资中用到的一些概率知识比如凯利公式告诉你说对一个公司评估后,基于赢面你应该投资多大比例等等。另外耐心和一些投资心理也会有所涉猎。
总体来看本书围绕集中投资这个话题展开的,并讨论了这个主题相关的要素。从内容上来说是很扎实的,很适合投资入门的一本书。给四分推荐。
最后借用哥伦比亚大学现任《证券分析》授课教授,迈克尔.莫布森教授对投资者的忠告跟大家共勉:要努力,但不能过度努力!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珍藏版)》读后感(三):集中投资的典范
这本书的关键词就是——集中投资。集中投资分开来说有三点:
一、选择杰出公司的股票
二、将资金集中在少数几只股票上
三、坚持持股
这也就是集中投资的精髓,看起来很简单,但有句话说的好,简单不等于容易。这几点理解很好理解,真正能贯彻到行动中就不一定容易了。
股海涨跌似潮起潮落,谁人能真正把握各种精髓,让我们跟随伟大的人的脚步就观察股市,毫无疑问当今股市最耀眼的明星当非巴菲特莫属,那么他是怎么看待股市的呢?
每只股票实际上都关联着一家企业,股票的短期涨跌可能毫无缘由,但是从长期来看,股票的涨跌和这家企业的经营业绩是密不可分的,股票的长期上涨的根基需要企业业绩的支撑。要想获得理想的投资收益,必须选择杰出的公司,比如茅台,格力集团,长期上涨的背后都是企业盈利的不断增加。
买股票不要贪多嚼不烂,很简单,如果你发现了十家优秀的公司,可以给他们排个名,你可以把钱都投到前几名盈利最强的公司上,为什么还要投到后几位的公司呢?
股票价格长期来说和企业经营是正相关关系,可是短期并不是这样,很简单,比如一个企业盈利的增加需要增加产能,而新的车间肯定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如果企业盈利增加主要靠涨价,很明显,它不可能天天涨价。如果你选择了一个好企业,希望自己的资金可以跟随企业一起成长,那么就无视短期的涨涨跌跌吧,坚持持股,你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本书还将了几个重要的点,分别是概率论和心理学对投资的影响以及如何做投资的决策。
如果我在和朋友们玩炸金花,我是平均投注能赢的概率大,还是牌好的时候增加投注,牌不好的时候减少投注能赢的概率大?很明显是后者,放在投资中也是一样,在经过合理的观察而不是赌徒心态主观臆测的情况下,投资机会成功的概率越大,投入的资金也应该越大,这样能够取得更出色的投资成绩。
投资者的头号大敌不是股市,而是他们自己。心理问题是投资者成功的最大拦路虎。当人们投出的是自己手里的真金白银的时候,试问有多少人能够保持理智?然而,你必须保持理智。如果投资的股票短时间下跌,人们的心里往往备受煎熬,但是仔细审视你一下,你购买的企业是否经营的基本面发生了变化,是否和你之前的调查有所不同?如果没有,请忽视股票的下跌,没有人能永远买在股票的最低位。如果市场下挫,你便惊慌失措,落荒而逃,那么你离成功只会越来越远。从心理上为股市的上下波动做好准备,是成功者的必要条件。看看现实中的例子,15年的股市不可谓不惨烈,但是如各个名牌制造业企业的股价早已超越了15年的高点,而大盘离15年的高点还远的很。这就是选择优秀企业的魅力,也是坚持持股的魅力。
手握资金面对茫茫股海,往哪里投?何时投?本书最后一章从棒球比赛的赛场上告诉你,等待好的击球机会,否则不要挥舞你手中的球棒。然而,难的地方在于,投资者总是忍不住要挥舞自己的球棒。怎么办?让我们向最棒的人学习吧,这里不只是指巴菲特,而是指人类历史上一切先贤,你不需要自己努力思考,只需要掌握他们思想中精彩的部分,运用到投资和生活中,相信你的生活也将变得精彩。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珍藏版)》读后感(四):巴菲特的投资组合是什么?
书中写到100幅女人头像中选出最漂亮的6幅,大奖将颁发给所选照片和所有参赛者的平均喜欢相吻合的参赛者。所以参赛者并不会选取他认为漂亮的,而会思考大多数会认为漂亮的,一部分参赛者还会再进一步反向思考。这让我联想到了股票市场,尽管股票市场成立的目的是企业的融资渠道,前景好的企业能得到更多的资金投入,但是投资者的游戏规则确是赚取股票差价(除股息红利以外)。怎么能赚钱,其他人和你有一样的看法就会推动股价上涨,你就能挣钱,这就和之前选美是一样的了,要得奖的重点不是谁最漂亮,而是大家都认为的漂亮。但是股票有个更本质的东西是他的确是有内在的衡量标准,利润,长期的利润,以及破产了,注销了,我能分到多少钱。我其实能理解做价值投资的人获得投资人认同的范围很小,因为你无法保证价值和价格会在业绩测量期间有好的回归,所以我原以为书中会讲到巴菲特是怎么组合投资的,结果没有。巴菲特在1957-1969连续十三年每年都是正收益,在此期间还能年化收益率跑赢djia22%.其他人芒格,凯恩斯,红杉基金尽管都很优秀,但是都无法做到每年正收益,他们的波动很大。还有更神奇的事情,这是我之前做一个关于业绩评估的PPT时了解到的,他在52年(1965-2019)中,只有两年账面价值是负增长,在此期间他通过定增的股票占比很小,少于10%.也就是说他全部的账面价值增长都是通过利润留存来增加的。而亏损的这两年分别是科技股灾2001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我去看了BRK这两年的年报,他的主营业务(控股子公司)是挣钱的,只是其他综合收益是负收益,这能理解,因为他持有的股票头寸大部分都是很多年以前买的,如果平仓税很高,而且资金量大会对市场造成巨大影响。其实他很早就察觉到市场的过度疯狂(他在股灾一年多以前就发表了一篇很棒的演讲)。也就是说他运营的企业每年都是挣钱的,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一直推崇的投资原则其实在他自己控股的能源,再保险,工业等子公司都运营得很好,他有几十个大型子公司,核心管理人员很少有离开的,像能源并购部的greg abel.巴菲特给他的年薪是4100万美元。他自己和芒格是10万美元。这刚好印证了管理层的能力他是最在乎的。
其实BRK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比如他和芒格都是一人投资,他的投资经理todd和ted也是一人投资,这和市面上流行的,最近国内市场流行的量化投资团队,多因子选股团队还有什么人工智能选股团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一人投资是可行的。但是一人投资刚开始就会有严重的问题,如果你特别熟悉的行业很少,你就不能在价值投资的同时做好组合投资,那么你的业绩会有大的波动,这其实是不利的,至少在投资者看来,量化或者指数增强型基金的波动更小,风险更小,所以要顺利做个价值投资经理,要么运气很重要,要么口才很重要,要么你特别熟悉几个行业从而组合保证每年收益跑赢大盘。
书中讲了一些东西,我之前有了解过,比如未来现金流折现,但是折现因子用的长期国债利率;这个我不知道现实还有没有过时,我感觉巴菲特更在乎留存收益的增长率,他虽然在乎现金流,那是因为有些应收账款回款能力不确定,他其实是在乎利润增长率的,而且他懂财务会计,懂数学,也懂经济,最重要的是他懂企业运营,他的投资经理todd在审计部门工作过,ted是干了很多年的财务会计工作,芒格看投资时也会调表。这几年我了解了一些ppp,也了解了一些私人企业,我发现私企投资,PPP项目,上市公司,其实他们的评估方式大同小异,可能唯一的区别在于信息透明度和一些尽调后的溢价,我反正是觉得用什么PE20倍去估一家环评私人企业是脑子有病。
巴菲特会考虑投资组合么?我想应该会~我其实很关心他是怎么将不如预期的企业平仓的,以什么标准,我想应该不会因为这个季度亏钱了就平掉。
眼睛被撞伤一只,眼皮小小毁容,庆幸的是满脸的痘痘让毁容的眼皮没那么突兀~哈哈哈哈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珍藏版)》读后感(五):投机者是蠢死的——集中投资:“理性人”复杂系统中的致胜之道
巴菲特的业绩就像一个传奇,被人们反复地传颂;又像是一个宝藏,被人们翻来覆去挖掘、剖析,以期获得亿万财富的锁钥。于是关于他的书汗牛充栋,讲他投资的伟绩、投资的哲学、投资的策略…等等。
本书即为讲述巴菲特集中投资理念下的投资组合,如果没有看过《巴菲特之道》,那么这本书会让读者一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并很有可能成为股神的拥趸。不过,对于看过《巴菲特之道》的人来说,会发现这本书80%的部分是在炒冷饭,因此本文仅就书中两处笔者以为有新意的部分(也是本书立论的基础,也容易被忽略的两大前提)进行评述。
作者认为集中投资是选择少数几种长期业绩超出平均水平的股票,将大部分资金集中投资于此,长期持股,稳中致胜。然后,围绕集中投资的内涵、代表业绩、典型策略、数学逻辑、投资心理和所处系统的复杂性等方面依次展开,虽是点到即止,可也称得上是面面俱到、循序渐进,充分证明了集中投资不仅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还有着阵容庞大的投资大师做信用背书。作者以为与其为投资与投机的概念争吵,不如回归知识本身,用基于知识的逻辑推演来解决争论,他说:——
“我认为应该更深刻地了解企业的运行方式以及股价的表现方式;应该开始了解集中投资战略与广泛多元化战略完全不同,它能够给你最高的战胜指数基金的概率;应该明白高换手率的证券投资会增加投资成本而低换手率的投资会增加潜在的收益;要知道对股价的追随是傻瓜的游戏。”
作者认为,“随着对上述这些知识的了解,投资者将开始砌起知识的砖墙,它们会推动投资者远离投机的方向而朝着投资的方向迈进”,因为“你的知识水平越高,你将越不容易被纯投机心理所控制”(虽然有牛顿南海投机的反例,但无碍这句话的正确性)。可是,如果情况如此简单,就不会有下面这段查理•芒格、巴菲特、罗素的“困惑对话”了——
查理:“有些人顽固地拒绝学习,这真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巴菲特:“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当学习对他们自身大有好处的情况下,他们还是拒绝学习。”
伯特兰•罗素:“多数人宁愿死也不愿动脑子,许多人后来就真的死了。”
巴菲特:“从金融学的角度看,这句话真是千真万确。”(这种改编毫无违和感!)
作者认为,借用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提出的“范式革命”可以回答查理和巴菲特的困惑。库恩认为,科学革命并非一帆风顺,它往往发生于不断涌现的反例推翻了盛行已久的旧的科学范式,然后建立起可以解释反例的新范式,科学史上的日心说代替地心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都是库恩范式革命的典型代表。不过,既有范式的建立也是首创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智力的结果,轻易接受新的范式既意味着对既得利益与地位的放弃,也意味着承担风险。有效市场理论作为统治现代金融理论近半个世纪的标准范式,成为了许多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他们出书、授课、兜售观点的根基所在,其正确与否远不如它能否继续统治金融市场的思想更为重要,这就是为何象牙塔里的学者和华尔街的交易商都把巴菲特等人视为6个Σ的反例存在。
作者之所以如此苦口婆心地劝告投资者回归知识,原因在于投资者的悖论处境:受有限理性和心理误判困扰的投资者,身处复杂多变、不断自我适应的股市与经济之中,却妄图为短期的股市与经济走势做出预测,并以为这种预测是理性的、充满逻辑与理论依据的。正是这种“致命的自负”导致“投资者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投机的习惯”,而“停止这种邪恶怪圈的方法之一就是教育自己,使自己懂得什么是行得通的,什么是行不通的”。
如Ron Chernow所说“金融系统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正所谓“日久见人心”,个人的投资行为终究也将折射出其思维方式、价值观、人生观。前者是个宏大议题,A股乃至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就是鲜活的案例;后者则可分为两个层面的问题:即评判一种投资行为可以从思维模式对错的角度看,也可以从其价值观、人生观的角度看。
对错与否是基于知识与逻辑的客观判断,有着鲜明的优劣之分;价值观、人生观(前提是不反人性、反社会)则是个人的选择,无高下之分。可悲的是,虚伪的人用价值观为其错误的思维模式做辩解,股市弄潮不成反而被市场碾压,自己在墓志铭上写着“天亡我,非兵之罪也”,写上“我是蠢死的”更尊重事实、敬畏历史……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