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研究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5-06 10:58:3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9

《癔症研究》是一本由[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372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癔症研究》精选点评:●「凝縮」來「壓抑」去,一本厚厚的病理學報告。●翻开来,习惯

癔症研究读后感1000字

  《癔症研究》是一本由[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 / 车文博 主编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372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癔症研究》精选点评:

  ●「凝縮」來「壓抑」去,一本厚厚的病理學報告。

  ●翻开来,习惯性越过各种序言及介绍,发现已经来到了146页。看完第146页,这翻译水平,我估计一个月我都啃不完后面200页。。。 案例还可以,理论看得困,最后就是抱着想赶紧看完的心结束的。

  ●精神分析的开端,弗洛伊德在此开创了创伤性的癔症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很有意思。精神分析从根本上要让人明白他的欲望以及对征兆的发现,那么根本上的问题在于如何将这一理论做幽默的唯物主义式的解读。精神分析的口号无疑是:回到弗洛伊德本身!

  ●癔症的两种转化方式。把创伤转换成记忆或躯体症状是转喻的,把创伤转换成心理感受则是隐喻/象征的,(比如一个无法被联想——用拉康的话大概是无法被纳入象征秩序——的受辱的创伤 [续]

  ●心情低落到,剩最后一章,一个字都看不进去,等以后二刷的时候再看吧

  ●啰里啰嗦,又臭又长

  ●这本整个翻译都不太好,比较影响理解,看的时候总有去翻原文的冲动,顺便说一句原文全套要1万多rmb。但是这不能影响我为这本伟大开端之书打出满分,Freud在研究癔症和神经症时敏锐的察觉到了潜意识的存在,太伟大了!

  ●不是癔症病人才有那么多病状,正常人的喜好厌恶统统都存在第二类的"意志缺失",也就是不愿行动和尝试。我把意志缺失称之为"心理瘫痪",我觉得心理瘫痪很形象的说明了这种状态的情况。心理瘫痪人人都有,只是程度有别。恐吓、惩罚是心理瘫痪的食粮,人人都受其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的人个格。

  ●翻译真是特么的没看懂。累死了。没弃书,看到了低。

  ●长出驴耳朵的米达斯国王戴上头巾掩饰这个耻辱,他的理发师顺理成章地知晓了这个秘密,国王命令他不得说出去。理发师心痒难耐,就在地上挖了一个洞,然后对着洞口说:“弥达斯王有一对驴耳朵!”再把洞填平。倘若理发师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发泄了内心的冲突,那脑内的紧张性兴奋势必遭到防御,转化为躯体化的症状,于是弗洛伊德多了一位呕吐、不能说话的男性癔症患者。 弗洛伊德结合十几年临床的经验,承启“初期报告”,依然决心和布洛伊尔出版了这本精神分析的奠基之作。通过五个案例,可以看到后来构建精神分析大厦的无意识、象征、转移、防御等的理论雏形。 面对19世纪末癔症除水疗、电击、按摩外的束手无策或规行矩步,字里行间又何尝不勾勒出那位能洞幽烛微之心,踽踽独行之力,舍身求法之胆的维也纳犹太医生?!

  《癔症研究》读后感(一):翻译的真的挺糟糕的

  翻译的不好,关于安娜O的案例的那个部分,都翻译错了,人物关系都是错的整个看起来是混乱,看起来还是挺费劲儿的。我查了原文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内容选择上当然还是不错的啦,主要还是因为是经典。翻译上一个是逻辑上,对于内容理解上的错误,一个是对于心理学的术语,理论不够熟悉。这一套书我买了三本,觉得还是挺可惜的。

  《癔症研究》读后感(二):恐惧缠身久成病

  读高二时,同桌的文曲星里下载有《梦的解析》电子版,那是我第一次读弗洛伊德。原本以为是像《周公解梦》那样告诉你,会好运、倒霉、发财升官还是出门遇小人。其实是一本带你挖掘自我潜意识的理论和方法。

  这本《癔症研究》是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两位作者的文集,主要还是对弗洛伊德文献的研究,关于癔症的研究。

  第一章节是编者的导序,除了对心理机制作简单的介绍外,还加入弗洛伊德略传。帮助读者了解弗洛伊德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学习生活、爱情经历、医师生涯以及波折的晚年,这样执着探索精神世界的一生。

  第二章节是弗洛伊德的文献,病例研究。与其说是病例,更像是五篇短篇小说,附上病症的注释。N夫人15岁目睹母亲中风时扭曲的脸,同时发现石头下有一个蟾蜍,使他几个小时说不出话来;R小姐不愿意承认自己爱上了一个男人,她对自己爱上有妇之夫感到害怕;凯瑟琳娜14岁遭伯父性侵......通过这几个病例,我得出的结论是,一切都因恐惧而生。一开始没有处理好的事情,不敢面对的过往,都不会因为我们的逃避而凭空消失。反而会钻进内心深处,不知何时会再跑出来,再次惊吓。这种恐惧在潜意识里呆的越久,阴影越深,会出现在梦里,会抑制不住的想象。最后便出现了幻觉,也就是癔症。

  最后一章则是布洛伊尔对癔症的理论文献。他和弗洛伊德喜欢把极其复杂的精神现象分析成最单纯的“潜意识”和“性本能”。通过催眠的治疗,让病患直面恐惧。

  弗洛伊德的研究,呈现了人类诸多的阴暗,例如恋母情结、性瘾等难以启齿的柔弱。恰恰是这些我们不敢面对的那部分,往往更容易折磨和控制我们。我想,学会与自己对话的益处便在于此,我们自有真正的了解自我,才能更健康的生活。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心灵的健康更为重要。

  身体出了状况可以通过药物、开刀处理伤口,心理出了问题,只能靠我们自己治愈。切忌让恐惧缠身。

  《癔症研究》读后感(三):保留情绪

  尊重每一个努力的人,尊重每一份凭辛勤劳动换来的职业。没有什么可笑的,癔症患者中也不乏许多杰出的人才。这是我对精神病患者的认知。

  常常在各种文章中,看见作者引用弗洛伊德的观点。作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一生献给了科学研究,从年少时便开始埋首于书册。从研究医学到把医学与心理学结合。弗洛伊德自己的感情呢,是说从来对妹妹带来同学的不感兴趣的他。有一次看见自己现在的夫人,却一反常态,坐下来聊天。

  弗洛伊德在他一系列研究中所提到的观点都离不开性。他认为任何被压抑的欲望、冲动、思想和情感在本质上都同性欲有关,其根源可追溯到儿童时期。现代心理学家认为,这也是弗洛伊德的一个缺陷。真理是在相互碰撞中产生的。在科学的领域里,满足于昨日的真知灼见,就会导致今日的一知半解。文学领域如是。弗洛伊德用他的一生践行着这一点,孜孜不倦。

  弗洛伊德其中一个观点。是情感发泄的疼痛转移。体现于现实中便是,有的人看到杀戮血腥的场面便会产生呕吐,遇到极其悲伤的事便会心绞痛。当情感的积压达到人体无法承受时,便会以生理的方式表现出来。以至于,一个长期患胃病有癔症倾向的人。在他去世后才发现其实各器官功能完好。

  我们宁可假设,心理的创伤,或者说创伤的记忆,犹如进入身体的异物,在很长时间仍起作用的动因。记忆会始终存在,如果没有及时给它找到合适的宣泄点。不带情感的回忆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对一事件的任何回忆首先是把它的情感保留下来。愤怒也是一种能力。

  弗洛伊德认为在诸多引起焦虑的病例中,病人数年来一直生活在禁欲状态中这个因素最为主要。产生癔症机制,一方面象征一种道德上的怯懦行为,另一方面象征由自我支配的一种防御措施。所有癔症患者都应该认识到,我们不应对自己的感觉负责,另一件是她的的行为是她道德性的充分体现。

  在其中一个案例中,由于长时期的病人护理导致体力上的衰竭和多年长期的失望导致精神上的衰竭。她开始产生性格上的淡漠,并承认她需要男人的爱。对爱情的渴望,企求建立一种情感上的关系。是恋爱初期以及性欲两个阶段成为了情感充盈大脑最多的时期。

  焦虑症的来源在这似乎也做了一个科学的解释。即头脑中兴奋增加的缘故,行为和情感的分离。你一直认为你应该在什么时间做好了什么事。而事实却相反,此时,便产生了焦虑。如果它不能用于感觉性或观念性活动中,则过剩的能量变成无目的的运动性行为,如走来走去等方式,被看做是发泄过度紧张的最通常的办法。

  沉默会阻止兴奋的正常释放,患严重抑郁症患者也长期地沉浸在同样令人痛苦的观念中,这些观念持续存在着和活跃着。这时我们处于上述的全神贯注的状态,然而这并不妨碍许多人执行相当复杂的活动。

  因人而异。并且每个人的头脑对待情感的紧张程度时不同的,有的人能客观冷静地冷处理。而有的则会有意志缺失等现象。遗传性心理以及日后的成长教育环境是重要因素。

  《癔症研究》读后感(四):《癔症研究》(1895)

癔症病人主要遭受回忆之苦。(Der Hysterische leide größtenteils an Reminiszenzen.)或许可以和都写于19,20世纪之交的胡塞尔《逻辑研究》(就地位上而言)相媲美。Breuer与Freud发现癔症病人在催眠状态下表现出高度发达的第二意识组织,对Freud来说,催眠证明了潜意识的存在,而梦的分析是通往潜意识的大道。Breuer认为,癔症的基础和前提是类催眠状态(意识的分裂倾向及其伴生的意识的异常状态),这种意识的分裂倾向来自于创伤中,因为压抑Depression而无法正常宣泄情绪,精神性的情绪因此转换到了某种身体表达。宣泄治疗可以治疗癔症,通过重新体验原初的心理状态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情绪便得到了释放,癔症消失。精神分析对回忆的理解是德国文化场域对历史关注颇有特色的一脉,和尼采对遗忘的阐释、现象学的沉浸于世界的回忆有有趣的相关性。翻译并不是很流畅,术语也译的奇怪。 笔记融合了@养猪家 的课堂笔记,在此表达感谢!

  德国精神分析师少数派,英法美。 英国派有话语权。 拉康派

  精神分析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并不健康:

  当时有分析女巫是癔症的书。

  今天看不到这样的癔症,今天被视为精神病。 【今天网络容易发泄。】

  当时的病理学并不清晰,术语不明晰:幻觉、错觉、幻想,在当时并不清楚。

  现代主流医学对神经病、神经症、精神病的分类:【源自知乎】精神和神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精神病和神经病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但有不少人把这两种病混为一谈。

  神经病人的精神状态大都是正常的,但少数神经病的患者也会并发精神病。

  在弗洛伊德那里,区分的标准是不同的。

  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别在弗洛伊德那有两个标准:

  但这种区分有许多问题如:

  是否存在癔症性精神病? :

  从强烈的解剖主义倾向,经由催眠,过渡到心理主义

  当时的神经科:

  精神分析的产生时间:1894,1895,1900,一般用1895。

  布洛伊尔 Breuer 1842-1925

  弗洛伊德:

  癔症创伤有两种解释路径:

  《癔症》对于精神分析的开创意义:【英文本导言131-134】

  布洛伊尔与弗洛伊德的分歧:【英文本导言134-141】

  4、弗洛伊德渐渐抛弃催眠方法,以分析技术来取代宣泄:【4、5非英文本导言】

  分析与宣泄:

  弗洛伊德的贡献在于——情感与表象的分离。【情感与表象不是固定的,表象可以被移置,在强迫症那里,洗手这一表象联系着情感,而这种情感原本可能是对被玷污的害怕。强迫症:并没有把表象压制,情感变成焦虑。 情感得不到表达,与事件割裂,最后形成了焦虑。 强迫症的表象可以被很多替代(洗手),串联起来联系到情感。】

  5、两者的心理地形学模型不同:

  《读懂弗洛伊德》的介绍:

  Freud和布洛伊尔Breuer的合作之果。“癔病患者主要是遭受着回忆之苦。”他们强调了病因是心理创伤,常常是童年时期的突发事。两位医生发现通过成功唤起患者对病原事件的回忆并唤醒与之相伴的情感时,癔病症状便不再复发。他们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语言可以替代行为。一个事件忘却后却被忠实地保存在记忆中,其回忆正是癔病症状发作的原因(压抑在无意识并被排除于联想润饰之外的矛盾观念)。

  Freud强调性的因素的重要性。Breuer发明宣泄法(需要患者对医生的绝对信任),但Freud以自由联想取代之。当代研究有分歧:一派强调性和生理因素(法国),另一派强调心理因素(个体与原初焦虑展开的不休斗争,英国)。

  创伤性神经症:不是躯体,而是恐惧的心理创伤(physical traumas)【148】

  der Hysterische leide größtenteils an Reminiszenzen.【德86,中150,reminiscences 回忆的痛苦,发病之前那一刻有回忆的痛苦,在平常失忆。】

  “遗忘” forgetting指的是那些不再起情感作用的观念的磨灭。【151,遗忘不是把观念压抑到潜意识中,而是要让它彻底没有情感力量】

  对反应有排斥(情感无法发泄)的两类情况:【152-153】

  【正常人对心理创伤的反映:联想、发泄。癔症病人无法反应:心理冲突、社会道德。】

  结论:病理性观念之所以带有鲜明性和情感强度而持续存在,是因为患者通过发泄和在无抑制的联想状态中进行再现而摒弃了正常的磨灭过程。【153】

  (题外——两种压抑:

  双重意识状态:意识分裂 “类催眠状态”

  癔症的基础和前提是类催眠状态(意识的分裂倾向及其伴生的意识的异常状态)。【154,心理的获得性癔症的机制就是因为创伤或压抑导致的观念的分裂】

  催眠的特点:出现的观念非常强烈,且切断了与意识中其余内容的联想性沟通。

  在催眠状态下,第二意识状态显现,这暗示了慢性癔症症状是由于第二意识状态入侵通常受正常意识控制的躯体神经支配中。癔症发作是这种第二意识状态具有较高组织性的证明。

  发泄疗法的机制:

  它使最初没有发泄的那种观念的作用力,通过言语途径而发泄受压的情感,使其不产生作用。它借助于(在轻度催眠下),把这种作用力引入到正常意识,使其受到联想性的矫正,或在伴有记忆缺失的梦游状态下,通过医生的暗示而消除。【158】

  布洛伊尔把癔症分为三种:类催眠性:自我催眠倾向;停滞性:动不了了;创伤性癔症。根本观念:癔症的产生是无法宣泄。

  只有部分癔症现象是意念性的。【294】

  布洛伊尔的“观念”:在生理上并没有知觉器官的客观兴奋,却感到疼痛,这是幻觉的标志。

  作者在神经学的解释进路与心理学的解释进路中采取后者,因为对大脑生理结构不够清楚,且即使强行还原到某些生理结构,也会失去许多心理层面的含义,相当于什么都没有说。

  以一种类生理学术语(肌肉、大脑通路等等)表达了一种以恒定原则为中心的情感理论。【兴奋的不均匀分布能通过运动发泄,通过其他运动行为代替一种运动行为。如果情感不能沿着一种路径释放(焦虑、惊恐但摈弃了逃跑行为),会出现情绪的异常表达。癔症转换:高度兴奋、传到特质通路的抵抗微弱】

  性本能无疑是兴奋持久增强的最强烈的源泉(最终也是神经症的源泉)。【307】

  谈到回忆:“如果最初的情感伴有生动的感觉印象,则后者在情感重现时会再次被回忆起来;而由于这是一个释放过量兴奋的问题,因此感觉印象的出现,不是作为一种回想,而是作为一种幻觉。”【314,情感状态的相似性使人回忆起特定的感觉印象,但这种感觉印象是被情感牢牢塑造着的,根本上和这个情感而非和事实连在一块,因此是高度情感化、能量化的幻觉】

  真正的心理创伤很有可能不是最后引发癔症的因素。【一个17岁的女孩在黑暗中被一只猫跳到肩头引发了癔症,但猫仅仅是一个外因,真正的心理创伤是男子在黑暗中对她的兽性企图,218,产生创伤的不一定是直接事件,可能是某种象征性事件】

  《精神分析新论》

  弗洛伊德后来美国大学演讲,介绍癔症研究的要点:

  癔症的研究发展:

  什么是“癔症”?

  核心机制:转换,某些观念支配身体部位,观念转化为身体。

  《癔症研究》读后感(五):迷恋与救赎

  潜意识的雏形正是在癔症研究之后逐步被弗洛伊德所掌握,后来发展成为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基础。癔症是属于精神病的一个类别,精神病(Psychosis)的产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来自性欲的阻碍和冲突。生存的任何问题(欲望的、思想的、情感的)都同性欲有关。两位治疗神经症的医生对癔症的研究促使了弗洛伊德在后来建构了考察人类心灵秘境的科学方法。在1880及其随后的两年时间内,他们用催眠、暗示、引导的办法成功将首位病人安娜.O小姐治愈,而她的癔症在以后的岁月里有没有复发甚至发展成为严重的精神病,此书没有后续记录。本书不是完美治愈癔症的解决方案,而是一部探索癔症的状态和病人心理的分析病史的著作。催眠术在19世纪时期似乎是作为一类野狐禅的骗术存在于社会,直到一些研究神经症的医生尝试把这种技术运用到治疗特殊疾病的领域,它才被认可为在病人身上有显著改善但在科学上不严谨的一类治疗手段。 癔症有一部分是纯粹的躯体性伤害,另一部分则是心理性伤害。此书是针对非病理性的癔症做出探讨,其余的不在研究范围之内。其实直到现在,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医生开始使用在弗洛伊德时代就已经在使用的“催眠暗示”,催眠成功不成功多半要取决于病人是否想要解除自己的痛苦。这种解脱的期望使医生让病人在催眠后处于模糊意识中时心甘情愿吐露他们的“真情告白”。有的病人会“声情并茂”的叙述、回忆自己的往事,他们借助于语言的作用使“它”变得鲜明、生动起来,让情感有效宣泄。这样医生就能彻底摸清“原发性”的病因过程,适时提出暗示、鼓励和消除他们的疑虑,而一旦病人完成叙述,病情就能得到治愈。但对于那些不带感情色彩,冷酷回忆过去,没有悸动,没有泪腺分泌的病人,治疗就是无效的。那些不堪的记忆在病因学上有重大意义,"它们"含有相当强的感受力而且可以清晰无误的保存20年或者更长。 在整个观测分析中,两位医生发现人在正常意识下感觉不到那些"不明物"的存在,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才会汹涌而出占据常规意识,这被弗洛伊德称为"类催眠状态",即病人似乎有"意识分裂"的基础,这种状态有它的强烈的非理性观念(当时弗洛伊德对"潜意识"还没把握得更具体),它们切断了与正常意识的沟通顺着聚集的特性越发变得壮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有高度组织性的"心理沉积物"。 第一位病人叫安娜.O,她本身是一位智力很高,容易幻想,意志力强,有敏锐直觉,不受他人影响的优秀女性。她的癔症来源于远亲的精神病,显然这是病因的根源。其次,她单调无趣的家庭和职业生活使她压抑得无处发泄。癔症首次发作是在她筋疲力尽照顾胸膜脓肿的父亲期间,她的健康受到了摧残,我觉得她在照顾父亲期间,她已经感到了自己内心的脆弱和无助。体力的透支使她出现贫血、厌食、体虚。随后她开始卧床不起,精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癔症开始显现。她身体一些部位出现了功能性紊乱,抽搐、麻痹、视力异常、精神妄常。她把头发看成了无数根蛇,蜷曲盘绕在她眼睛上,她一会情绪激动一会又茫然若失一会又低声安慰自己-那不过是自己的头发。也即她的正常意识已经被分裂的第二意识垄断,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头脑,经常性的走神并说一些非常另类的词语。她在白天沮丧、失去神魂。在夜间,她恢复正常意识,思想清晰就像正常人一样。这个女人在18个月里持续着她悲惨的病痛,肢体失觉、幻视、耳聋、夜游、抱怨、亢奋焦躁不安,有很强的自杀意愿。弗洛伊德在推断安娜.O小姐的病因时,特别注意到这位女性没有"性经历",这在以后他形成精神分析理论之前得出:未满足的性欲是患上精神病的一大因素。

  第二位病例来自艾米莉.冯.N夫人,她是一位受过优良教育的女士,有严谨的表达能力,先看下她的经历:来自非常有钱的家族,14个兄弟姐妹夭折10个,剩下4个里有两位还患有神经综合症。她的母亲是一位过度严厉的家长,她的母亲、妹妹都被送进过精神病院,从小女仆就会跟她暗示一些令人"非常害怕的故事"。这对于处于年纪尚幼小又非常容易敏感的她来说肯定经历了不少的恐惧。 她在发病期间有大量的谵妄症状,脸部极度扭曲,嘴里会不停的狂呼:"不要碰我"。她的想象力比较突出,在治疗期间,她告诉医生,她看了一份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是关于一个小男孩被虐待的事情。她描述那个男孩子嘴里被同学放进了老鼠,老鼠爬进他的喉咙顺着往下一路戳烂了他的肠子和脾胃。弗洛伊德事后找到了她当天上午看的那份报纸,发现男孩被虐待是事实,但并没有老鼠的事情发生。而第二天问她这是怎么回事,她却完全失去了印象。所以她是在观看新闻内容的时候产生了谵妄,联想渺无边际的飘荡在不受意识控制的远处,这一心理行为必然是新闻内容和自己以往的痛苦经历在正常意识退去时两者交织在了一起因为她注意力的严重缺失,艾米莉在和人交谈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荒唐的回答,人们完全无法理解她说的话。一次,保姆送给她一册印第安人的图谱,她也会被图谱上打扮怪异的人惊吓到,她总是坚定的认为"他们"会出现在卧室里。 此后,弗洛伊德对她进行了一系列的长期催眠,她叙述了她的经历。小时候,兄妹经常向她扔动物的尸体,最早她就出现了痉挛和晕厥。在她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里,时常会提到动物尸体。她惯常使用"不要碰我"以便能阻止反复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惊恐事件,"不要碰我"其实就是保护措施。

  书里提到病人的一个情况叫做"假性联想",病人会把常规现象的发生解释为完全不同的起因。比如艾米莉在住院前要求她的孩子们在自己的公寓使用电梯比较方便,但是当她发病住院后的某一天清晨,她在病床上焦虑万分,她说她害怕得要死,问她原因,她说之前有嘱咐孩子乘坐电梯,可是今天早上她联想到在罗马有很多人死于电梯事故,她觉得孩子们会惨死因此怀有难以抑制的自责感。 弗洛伊德把这个反应解释为"假性联想"。即当癔症病人开始"失神"的时候,他把自己意识到的心理现象与其它内容连接在了一起形成因果关系,其实真正的因果已经脱离了常规知觉,意识内容的分裂就会大大促进这种"假性联想"。 为此,弗洛伊德谈到某位医生用人工催眠做的实验,这个实验催眠了一位癔症病人,然后告诉他你将会在醒来后把拇指放到嘴里舔舐。催眠结束,病人果然按照医生的预言暗示做出了这个行为,当追问他为什么要把指头放进嘴里时,病人开始为自己找借口辩护,他宣称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昨天他癫痫发作时咬到了自己的舌头,为了防止悲惨的疼痛他想尝试一下这个预防性动作。 艾米莉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则新闻,在圣多明各发生了一场革命。她这样告诉医生:"革命总是会死很多人,他们会遭受很多的骚乱和痛苦,我有位不怎么联系的朋友,我担心他一定会死于这次暴动"。也许,这是她为朋友的生命安危所引发的担忧,但更重要的原因并非如此,她实际上是进入了"假性联想"。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带有惊惧色彩的癔症患者,他们在生活中都极度不安,爱猜忌,总是疑神疑鬼。

  有两种情况会使病人进入这个状态,第一是因为病人存在"不信任感",他们内心脆弱无助,总是"心慌不安"。第二是怕受责备,上面的"牙齿咬住舌头"的病例即是这个原因(其实两个原因都与人的潜意识有莫大的关系)。 治疗癔症病人的心理障碍需要在催眠后不打断病人的自我叙述,让他们把正常意识中没有被捕捉的心理记忆起来,他们需要与信赖的人一起参与整个过程,艾米莉在催眠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她的痉挛性口吃的毛病彻底消除。癔症病人一般带有诸如身体大面积疼痛、抽搐、斜视、生殖系统异常等等反应。这些非病理性的现象都是在病人首次遭受某些经历后神经系统给出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些病态反应一旦被固定就会成为癔症发作时的外部特征。像艾米莉这样有多个非病理性的异常生理现象是产自多个不同的恐怖经历,弗洛伊德在一段时期内,用催眠让她一次叙述一个经历,从结果来看,病人的叙述都是以相反的年月顺序进行的,即从他们最近一次的显得不太重要的印象开始叙述,只有在治疗的最后一些时期才会达到最本质的原因,而这可能就是使他们患上癔症的致病因素。

  在最后几次的治疗中弗洛伊德深入了艾米莉内心"原发性恐怖"的细节。罗马的电梯事故是在别处发生在不相干的人身上的惨痛。她为什么总是根据一些暴力事件联想到自己或身边亲人和朋友的痛苦和死亡?根源在于有一天,她丈夫在她面前用餐,前一秒,他俩还在聊天,后一秒她丈夫就毫无征兆的突然休克,丈夫在她面前伸出了手向前跌跄了几步并扭曲着脸就倒地立即死去。丈夫死后,她随时被对方家庭不公正的怀疑她对丈夫怀有"谋杀企图",如果说她的极度敏感的原因是来自她自身潜藏的最原始的精神病,那么诱因就是她所经历的事件及其背后的心理观念。她害怕被活埋,总是想到自己被活埋时的感受,当她丈夫的尸体被抬出去时,她一直怀疑他并没有完全死去。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压抑是在她丈夫死后造成她癔症发作的主要诱因,她无法接受心爱的人死去,也绝不愿意去爱除丈夫之外的任何一个人。焦灼的性欲被强行压制在潜意识层,此后各种癔症现象才开始出现。 这里还提到了一个我很感兴趣的观点叫做"意志缺失"。即病人的意志受到损害后阻止自己采取行动(包括各种行动,比如吃饭、工作、交际等等)。有两类原因导致"意志缺失",第一类是恐怖后遗症所致,他们害怕上街、坐飞机、坐轮船等交通工具等等。在躯体症状上,意志缺失导致的就是病人的无力。因为惊惧使肢体被内部观念束缚被幻象欺骗,神经做出的反应必然是它所认为的合理,而实际上从外部来看,它们就成了病态反应。第二类是"假性联想"所致。病人在早期的经历中可能受过他人语言上的伤害或受过类似的某些在观念上的迫害。艾米莉的厌食即是由第二类引发,她在早期生活中建立了厌恶大部分食物的观念,严厉的母亲经常惩罚她吃剩饭冷菜,她当时没有即时反抗是因为弟弟在场,她只好抑制自己的情感表达。这个厌恶的观念被她联想到了今后每一次的进食行为中,进食的活动让她感觉无比的恶心。她不是采取用积极的反应来消除这种情感而是有意识的压制了它。 说到这个观点,请自由发挥你的联想和分析力,不是癔症病人才有那么多病状,正常人的喜好厌恶统统都存在第二类的"意志缺失",也就是不愿行动和尝试。我把意志缺失称之为"心理瘫痪",我觉得心理瘫痪很形象的说明了这种状态的情况。心理瘫痪人人都有,只是程度有别。恐吓、惩罚是心理瘫痪的食粮,人人都受其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的人个格。 达尔文的"兴奋过剩原则"认为,动物处于周遭环境的制约或自我意识的限制不能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又必须将遭到情绪刺激的"兴奋总量"(过及)宣泄出体外,此时他们会通过寻求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比如人在拔牙时,如果周遭环境不允许直接叫唤或自我意识限制自己不准叫唤,那么他会通过跺脚来宣泄"刺激总量"。也就是说,如果当前的情感宣泄受阻,不管受阻原因来自外部还是自己,这种"观念性对立"会促使他随之而来的其它行为被表达出来。甚至于有些人会采取他人难以理解的、诡异的行为方式予以表达。正常人也有这一"对立性观念",但对于癔症病人来说,他们的"对立性观念"更多,他们的注意力长久停驻在其上。根据这个原则,抽搐这个现象就可以解释为在因他自身内部理智与非理智的对抗从而诱发的一个解决途径。正是因为他需要迫不及待的表达出来,在没有办法移转过多的注意力去审慎应该做出何种合适的举动时,抽搐、嘴里发出啪嗒声等等现象得以发生。这一行为在以后癔症的发作中会继续出现是因为他已经在初次发作时成功找到了"满意"的表达方式并从中形成了"记忆象征"。这样,抽搐的规律就被固定了下来。不止抽搐,多样性的躯体症状都是由"兴奋总量"转化而成。 很多癔症病人会有谵妄的现象,过去的陈年情感无处宣泄是构成谵妄的基础,病人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如果谈话涉及的是与情绪不太相关的内容,那么病人说话时会暂时保有正常意志。但是如果内容联系到了以往的情感经验,那么他将会从表情、动作、特别是语言用词的状态中遗漏出谵妄的现象。看起来他们似乎已沉侵在对过去痛苦的迷恋之中。

  精神宣泄疗法在艾米莉的病情中只起到了缓解的作用,弗洛伊德对她的精神分析只是早期的一种心理科学研究,治疗是显著的但并不是持久有效的。最后谈谈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她身上带有与生俱来的神经遗传异常,这是她患上癔症的第一个原因。但是没有诱因,她可能永远不会发作。她身体里保存了大量的未被宣泄的情感,激烈的情感促使她自我折磨,没有哪怕一个朋友或知己,无助、安全感丧失。去她家里做客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她患有精神疾病,没有人理解她。她是一个举止优雅有优秀素质的女人,如此热情、敏锐、感情强烈的女人却无时无刻不在克制自己本能中最原始的性欲望,这让她面临了精神的耗竭。 后面还叙述了几位病人的治疗,比如一位嗅觉异常的叫露西的病人总是能闻到布丁烧焦的味道,因为她第一次经历某些挫折时她感到非常的焦虑,那时刚好屋子里有布丁被烧焦的味道飘出。这个感觉从此被神经固着起来影响了她的嗅觉。弗洛伊德把她催眠后,她叙述了一些潜意识中的事件,这些事件反映出她实际上是爱上了雇佣她看护失去母亲的孩子们的男主人,这位男主人嫉妒外人亲吻自己的孩子,一次朋友来家里做客,朋友在用餐的时候抑制不住对孩子的喜爱就下意识的亲了他的孩子。等朋友走后,男主人开始暴躁的发怒,他指责负责饮食的佣仆没有阻止这种"令人厌恶"的行为,此时厨房的布丁烧焦的味道逸满了房间。露西在这个事件中受到了重创,因为她暗恋着她的主人,而亲近他的孩子是她表达她爱意的衍生物,主人对其它佣仆的愤怒则刺伤了她的感情。她联想到自己肯定也不能亲近他的孩子,因此感到了焦虑和伤心。这个病情很轻的病人经过治疗已经彻底康复。这个轻微的病例让我们认识到发怒的人就像一头野兽,失去理智无来由的指责别人,他指责的人本身却是带着饱满的真心和爱意去对待他的,结果往往收获的是沮丧。

  最容易用发怒伤害别人的往往是亲人间的交际,亲人常常在不经意间就给最亲的人种下了悲剧的种子。他们的人格分裂、精神失常铁定与亲人或他们所怀有爱意的人有关。我在这里不想说什么人应该坚强,坚强是面对大自然的威胁和追寻梦想的努力而不是把坚强用在使自己心理受创的对亲人的感情上。我再说一遍:即使是一句不中听的话都会伤害到人的情感,你如果做出过类似或轻或重的行为,你只有尽力修复、弥补。当然,人的聪慧度与他的敏感的强度是成正比的,所以不排除有情感迟钝者感觉不到这一伤害,然而情况是复杂多变的,这位露西还仅仅是因为看到男主人的发怒且男主人的指责并非针对于她,但她都能产生轻微的癔症,更别提其它情况。所以我们唯一要做到的是不要过激的发怒。关于发怒,太宰治说过一句话: "没有人在遭受别人责难与训斥时,还能愉快起来,但我却从人们生气的怒容中看到比狮子、鳄鱼、巨龙更可怕的动物本性。平时他们都将这些本性隐藏着,可一旦找到机会,就会像那些在草原上温文尔雅的牛,忽然甩动自己的尾巴抽死自己肚子上的牛虻。" 人的无理在世界上每天上演,没有人可以做到像机器一样具有严谨的逻辑,他们总会在生存当中把或多或少的温柔和良善、恐惧和残忍一起施加给他人。对于这个问题,只能是每个人有自己的准则,我只能说人活着是因为爱。精神分析并不能完美解决这些障碍,它的产生从人的存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也许是生物的规律,不可能消除,我们也必须承认人本来就是精神病,精神病怎么会完全遵照严密的逻辑行事?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那么不管你从事什么锻炼你都不可能不感到惊慌害怕,也即我们不能奢求他人对自己的绝对友善(不伤害),这是根本不可能强求的"动物性残暴"的一面(同时也兼具人性本善)。既然不能制止,那么人就要认识自己并找到自己,不是通过对他人的人际交往来确认自身的存在(因为你总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刺激,你也注定在他人身上会收获失望),而是通过思考问题、解释现象深入人性来找到一个有独立精神和强大内心的自己。

  案例研究比较多,比如有位病人反复受控于他在大街上当着行人的面被雇主虐待、在法庭上不能得到公正的审判而趋于濒临崩溃的癔症发作。一位12岁的小男孩夜晚睡眠里伴有夜惊的症状,他白天神经衰弱,整天躺在床上无精打采。在父亲严厉的逼问下,他提到一次去厕所,一个强壮的男人对着他掏出了阴茎并暗示他"含在嘴里"玩弄。这里我不做一一解释,只肤浅的做个总结陈述。现在我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人会因为一个观念激起疯狂的无理性行为呢?这是因为脑内的紧张兴奋(我们称之为情感)的过量所致。情感由观念产生,现象世界就是一幅又一幅的图像,图像刺激大脑生成观念,每一个观念都参杂了人类的各种情感。

  大脑中枢神经存在两种极端情况,就是清醒与睡眠状态。可以想象这样一副画面,清醒到睡眠的旅途就像256级灰阶层级般逐层降低了明亮度(清醒度)。我们无法观察一个人进入睡眠后它最直接的"运行信息"。只能去观察睡眠的邻接点,也就是"梦"。在梦中,你诸如走路、说话等一系列运动的发生并不会使肌肉相应发生收缩。但有可能你在梦里感觉到了刺激,但你的意识是在模糊的情形中完成了对刺激的确认。但我们要注意,睡眠中的"模糊意识"其性质是"断裂"的、"不连贯"的。我们可以假设这种模糊的意识因为不经过外部逻辑的矫正因而在你人生当中的每一次睡眠中会继续得到加强直到形成固定的观念。这些观念的特征是它与我们称之为"正常"的清醒状态下的观念相悖,它带有明显的排斥性、防御性和不完整性。 "脑内兴奋刺激总量"或许是一种相对恒定的动力。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想象,把大脑看成是一个蜘蛛网状结构的用于为了提供光亮从事输送电力的让人这台机器可以正常运转的功能系统。网内的传导通路存在"电力","电力"能使人从睡眠中苏醒,而人在保持清醒的时候也必然消耗掉大量"电力"。当一个人的肌肉处于高度运动时,大脑必然输送更多的电力给它,这样,大脑就会因为增加了输送给某部分的传导通路的电力而减少了其它传导通路的电力。我们可以把电力总量看成是脑内兴奋总量。 人在被别人喊醒的时候就是从外部增加了他的脑内兴奋总量。自然苏醒则是兴奋量在睡眠时缓慢聚集后输送到传导通路所致。当一个人的大脑长时间保持了安静,那么脑的兴奋总量就需要获得释放,它以各种相对于安静的运动得到缓解。如果不能成功释放,大脑就会产生沮丧,不开心的情绪就会形成。所以,过剩的兴奋刺激如果被功能性消耗掉,那么郁闷的感情就会消失。即去除过剩的兴奋刺激是一切生命有机体的"需要"。我们人都有趋向于保持"大脑兴奋总量恒定"的倾向。你可以把过剩的刺激当成是大脑的一种负担和敌人,你得找到有效的手段去把"它"消灭掉。but,如果你不能正常解决这个刺激,那么人就会寻求一个"情绪的异常表达"。说到这里想起我家一位亲戚患有精神病,他针对这个刺激做出的行为就是神经质的来回走动,他神经质的走动是因为记忆的缺失(我先解释一下记忆缺失:如果说我们人的正常是行为的守规,那么促使我们变得正常的物质就是连续的记忆。那么不连续的记忆就成为了异常的反应。 我二爸很早就结婚生子,后来他自称他有精神病遂离了婚,自那时起他开始服用抗精神病的药物长达四十年,小时候我住在婆婆的院子里,那是一个被遗弃的工厂改造的旧居民楼,有很大一个院子,二爸经常在院子里来回做直线运动。他可以这样一直来回走动一整天,边走边低语旁人根本听不懂的话,他的样子是失神的而且振振有词,出口的话就是不连续的朦胧的记忆汇聚成的第二意识,因为"它"不是连贯性的记忆,所以让人感觉无理可寻遂认定那是精神失常的表现)。而另一个亲戚因为情感量像洪流过于丰富,来不及释放或长期压抑(其实智商高是个悲剧,因别人无法理解使其虐待自己)变得躁狂,他睡觉的时候枕头下面总是藏着一把菜刀。我认为这些行为给精神病人宣泄他瘀堵的情感提供了"快乐"。喔喔,黑涩会的老大们砍人、战争狂徒鼓动打仗煽动仇恨、宗教原教旨极端主义的根本原因在这里找到了答案。仨字儿:找快感。这些快感的源头说起来也很羞涩,就是俩字儿:性欲。好了,从今往后看到那些狂热的人,不管他的狂热消耗在哪一方面,最本质的原因还是性欲问题。所以为什么说历史上伟大的天才的创造统统来自性压抑(人们在生活中一些细小的心理创伤是如何自我修复的?答案就是性交),好粗暴但又很有说服力的解释…… 很明显,癔症就是精神疾病,可矛盾之处在于,最具有理智,个性最突出,判断力最好的人可以发现很多的癔症患者。最严重的癔症与最高天赋和大多数脾气暴躁古怪的一类人有莫大关系。人类成就的最高巅峰恰恰是这类人由于对情感的"异常表达",只要这种情感没有被意识到痛苦和疲倦、在经历痛苦时强行压抑自己致没有当即宣泄溢出,它就会增加"大脑兴奋刺激总量"。历史上的那些天才正是错误选择了表达情感的方法,他们在形式上具备癔症性病态人格的特征。我们不得不得承认,人类伟大的成就中的大部分最伟大的发明创造都必须归功于一个人精神上的压抑和非正常人的情感"变质"。 再谈下癔症转换这个话题,一个人如果在当初遭受心理创痛后没有使他的感情被偿还而是默默忍受,则回忆会如影随形成为固着在身体里的自然规律。他们今后都会想念"它们",用回忆来释放当初的感情。当他借由记忆把情感宣泄后就有可能转化为生理上的病变。也就是说这些在遭遇之初未得到正确释放的感情在今后的某一时刻以记忆为载体得到释放后有可能转化成为实际的躯体症状。在这本书的第一个病例安娜小姐的身上可以看到这类"异常表达"的情况: ……她在惊恐中试图伸出手臂去遮挡椅子上靠她很近的"蛇",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遇到这类"像蛇"的物品时都会引起她的手臂反射般强直…… 她把原初遭遇形成的记忆召回到当前的意识中,生动的"感觉印象"被激起,其实这不过是她内心的幻觉。 还有非外部刺激的"联想抑制"也能生成心理并发症(其实还是因为外部的刺激,比如教条、严厉的道德等等庸俗的观念)例如宗教徒会因为他不可遏制的性欲与教义的纯洁性相抵触,一位已婚妇女发现自己正在想象和不是她丈夫的男人交媾,少年无法制止自己手淫。他们无一例外都患有道德焦虑感,所有类似的与他过去的纯洁性相冲突的新意识统统都会导致病理性的症状。甚至不洁的知觉从生理上表现为神经性痉挛和呕吐。"观念性对立"所引发的慌乱和病态,解决办法就是马上大声向周围的人,哪怕是不认识的陌生人述说自己的病痛。即使得不到承认,但病人会找到一定的宽慰。 最后,简单提一下类催眠和潜意识,类催眠就是自我催眠,病人在生活中会频繁的催眠他自己。一部分人天生具备易被催眠的心理素质,每个人在任由情感占据他的大脑的时候,思维就会停滞不前,他的注意力全神贯注于过往的伤痛或美好之中。重复循环和半麻醉印象正是催眠所要求的条件。惊恐和迷恋限制了思维的流动,增加了它们的表现力,与此同时,充满情感的幻想迅速活跃了起来…… 体育运动员为什么要使用兴奋剂?因为他们想暂时拥有天才的能力……

本文标题: 癔症研究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32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里斯本之夜经典读后感有感一个人的草木诗经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