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译本第二版)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5-05 13:17: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2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译本第二版)》是一本由[美]比尔·科瓦奇(BillKovach)[美]汤姆·罗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译本第二版)》精选点评: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译本第二版)读后感锦集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译本第二版)》是一本由[美]比尔·科瓦奇(Bill Kovach) / [美]汤姆·罗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译本第二版)》精选点评:

  ●《原则》只是把一些称职新闻工作者约定俗成的规则以文字的方式列下来——新闻从公众中来,记者以负责、独立的态度编撰后传播到公众中去——没有太多的亮点可觅。篇首故事还算有点可读性,但随后的大段文字就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了。翻译也是硬伤,许多地方的表达方式根本不是西方人的风格。

  ●十点原则很具有实操性,而且彼此相关联。加之大量的业界人员的观点佐证以及丰富的案例…解释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更好地指导业务。这些是新闻工作人员应该为公众做到的义务,也是公众应得的权利。不一样是对于原则的具体落实,不同新闻工作者有自己具体的行动。因此这十点原则不是死板的,而是提供了一个方向,新闻的职业的罗盘。

  ●其实在大洋彼岸这本书里所述的也有好多是乌托邦,但是比起我们脚下这块土地还是进步的

  ●共鸣求而不得。民主不仅仅是新闻的目的,亦是新闻的起点。而决定了其宗旨是否与公众的期待割裂的,正是起点本身。

  ●今天正好记者节。朋友圈铺天盖地的勇敢和理想,还有人离开此行多年还坚持一年一度拿出冷饭来炒(比如汶川地震报道)。当然也有一位很朋克的老师批判福建碳九泄漏事件里闽媒的集体噤声,「去***记者节」。长此以往,媒将不媒。其实原以为这本书是打鸡血的,但通篇读下来感受到作者对新闻界怀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我们以为自己很勇敢很专业了?我们差得远着呢!愿年年自省,而非自怜或自夸。

  ●原则很基础,篇幅过多了,核心思想就几句话。我的感悟:媒体人要有良知,否则媒体就会成为隐形杀手。

  ●习惯接受被中介的经验的大部分人,也许都曾经对“新闻学”有过自己的见解。其实这本书就是在给“新闻学”祛魅,新闻是否有学都是中国这套语境下自己在乱搞,导致许多人对新闻、新闻学都产生误解。说到底,不是新闻学不行,是大部分引进和解读的中国人不行。书名略快餐,这点不喜。

  ●大学读的第一本书,也是选择的第一本新闻专业书。

  ●看完以后更倍儿明白新闻人的使命啦

  ●这本书是由具有资深新闻从业经历的两位媒体人士撰写,他们根据对新闻工作从业人员的调查/访谈,总结出了一些新闻原则,充分体现了新闻工作的实践性特征。这些原则很多我们都听说过,难得的是作者对这些之前抽象空洞的理念进行了“落地”,让读者看到了理想主义在实践中的可行。同时作者还对一些习惯性的误解进行了厘清,比较有印象的是对客观性原则的阐释。书中还附有大量业界案例(毋宁说基本上都是案例),让这些原则变得生动具体,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或理论。 新闻工作具体做起来是需要处理很多细节性问题的,书中提供了一些优秀从业人员的心得分享,非常实用。 读完不仅感慨,国内类似新闻学理论的著作还是过于偏于理论论证了。而新闻,真的是需要实践的。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译本第二版)》读后感(一):学界众多大师力荐!

  这本书会让记者若有所思,想到自己的职业和职业良心,好看、中肯而深刻。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秘书)

  经典新闻理念的集大成之作,新闻人的必读书,自媒体时代公众新闻素养的教科书。

  ——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国务院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新闻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网络协会监事长)

  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领悟新闻职业的责任和使命,有助于我们知晓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当我们能够充满自信地汲取来自世界各方的智慧之际,我们就一定会拥有更强大的贡献于祖国和人民的专业力量。

  ——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浅显生动而又不乏思想,给人启发、引人思考,是了解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实践和理念的绝好入门书。

  ——黄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译本第二版)》读后感(二):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 摘抄

  ote1: 新闻学在我国最早的专著是徐宝璜1919年出版的《新闻学》和邵飘萍1924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这些书都是理论和实践融合的。这本《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也毫不例外。

  ote2: 这本书讲述了新闻工作的十条原则,但归根结底、翻来覆去阐述的原则只有一条,即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作者们全部的论述来源于他们的工作实践,因而书本的描述详细生动。并且又能够凝练出结论,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又远高于实践作用。

  ote3: 过去三百年间,为了发挥提供新闻的功能,即为了让人们形成对世界的看法而提供间接的知识,新闻职业逐渐确立了一套送散的原则和价值观。在这些原则之中,最重要的是:新闻工作首先要对真实负责。

  ote4: 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并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通过新闻报道进行的调查和判断,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发现结论。

  ote5: 新闻真实不只是准确。它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它是报道与公众、被报道者和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新闻的首要原则-超功利地追求真实-最终将新闻与其他形式的传播区别开来。

  新闻所追求的真实-一种操作性的或实用的真实。这种真实不是绝对的或哲学意义上的真实。不是化学方程式那样的真实。Report the truth about the fact.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译本第二版)》读后感(三):做新闻犹如做人,不求多大建树,只求问心无愧

  自研究生生活开启以来,这是一本我耗时最长读完的书籍,因为中间为雅思准备耽搁了许多时间,因此两个月的时间才让我读完这十项基本原则。

  可能没有看过这本书之前,对于所谓的新闻原则,印象中就是那些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客观?真实?独立?虽然这本书仍然对这些关键词有所强调,但与课本比较来说,但给我不同的感受就是这不仅仅是新闻的原则,更像是做人的道理一样。

  书中援引了大量新闻工作者的真实案例,对于这些原则栩栩如生的诠释更是令我印象深刻。因此对于我来说,更像是看一本邻家叔叔在给我“传道受业解惑”的感觉。实际在我们这些学生的心中,我们都清楚的明白,看一百本书听一百个老师讲课,不如自己去亲身投入实践中工作100天,现实的环境自然会解答我们心中许多的疑问。想起前两天在学校举办的某一个市级教育讲座,主题关于如何做好新闻做好记者?有许多同学会提问到场前辈:“如何提高新闻的写作技巧?如何找到一个好的选题?”类似的问题从小到大不绝于耳,也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自己不善思考,此类问题从来都没有出现在自己的脑海里。我的看法就是,每一个人在现实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不同的,新闻写作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好选题也不是说只有一种方法才可以找到,因此这种实践积累下的成果如何能像武侠片中一口真气说传就传呢?

  曾经作为一枚法治口的鲜肉实习生记者,幸于众多同行前辈们的悉心指导,并没有碰到什么非常大的困难,因此对于工作中观察到的一些人情冷暖,也认识了不少。一句老话说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资源平台的重要性是在象牙塔中的我们永远体会不到的。

  因此,敞开心扉来讲,如果日后我们有幸成为一个可以服务于大众的新闻工作者,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平台,倘若可以做到无愧于心地做好每一条新闻,我想那便是我们可以一辈子为之骄傲的故事了。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译本第二版)》读后感(四):“新闻工作就是当代的地图绘制工作”

新闻工作就是当代的地图绘制工作。它为公民画出探索社会的地图。

  这本教科书式的著作以详实的对新闻工作者的调查为基础之一,而不是常见的,一个个人的,经自我演化而成的理论独白,这让我十分惊喜。他注重操作性,包含了大量(有意思的)美国新闻业的真实案例。我的具体感受和译者前言十分相符。

  这里做一些摘录:

  书中的十大基本原则:

新闻工作首先要对真实负责。(保持客观的方法)新闻工作首先要忠于公民。新闻工作的实质是用核实进行约束。(自我约束→自我审查;被误解的客观性;关于信源:读者其实不太会去想到它)新闻工作者必须独立于报道对象。(多样性)新闻工作者必须成为独立的权力监督者。(调查性报告;多样性)新闻媒体必须成为公众评论和妥协的论坛和广场。(Wikipedia v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谈话节目:错爱,“吼叫比赛”;Jon Stewart on Crossfire)新闻工作者必须让重大事件变得有趣并且与受众息息相关。(拒绝 infotainment)新闻工作者应该使新闻全面、均衡。(移民的例子;如何做调查)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按良心行事。公民对新闻也享有权力和承担义务。

  美国新闻业的危机(译者前言):

集团化、公司化带来的价值危机和经济危机客观中立的价值正受到挑战新闻的娱乐化新媒体对新闻工作的影响

  “收编并降为一个子类”的新闻

  新闻工作的首要目标是为公民提供自由和自治所需的信息

  Lippmann-Dewey Debate

  Theory of the interlocking public(我的理解:读者是薛定谔的猫,而且各不相同,必须频繁地打开盒子来查看)

  (James Carey 的 quote 都好 make sense 啊)

  (感觉新闻书看起来都在说同一件事情:我们好糟啊!“美发师的继续教育时间都比新闻工作者的长”)

  三种力量正导致新闻工作偏离服务公民的职责:

新技术带来的新闻工作与政治或公民意义上的社群的分离联合企业全球化(符号化,消费化)

  最后,最后一章公民的权力和义务简单整理如下。其实也就是把之前一个原则“翻译”过来。毕竟社会最理想的情况就是人人皆(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要求报道的真实性,讲求信息来源、知识根据;同时保持开放心态,不期望新闻迎合自己要求新闻避免刻板印象;要求新闻透明运作要求新闻不为特定利益团体服务,是独立的要求新闻对公共利益认真负责,对权力中心进行监督。要求新闻工作者积极参与公众集会并创造公共论坛(平台);积极参与公共论坛,与编辑互动;良心原则要求新闻的代表性(代表自己的利益和关注点)和吸引力(可读性,低门槛)最后一点:用脚投票人类文明创造了一个最强大的理念——人民可以自治。这一理念衍生出大量未曾被清晰表达过的信息理论来支持自己,这些理论被称为新闻学。

  另:接下来要少读“新闻”研究。不如读“媒介”研究。

  又:这本书用丑陋的封面证明了新闻也属于社科

  2020.2.6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译本第二版)》读后感(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恐惧产生于信仰的崩塌

  这几天拜读了一下刘海龙老师翻译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在这里感谢一下借我书并且总夸我“膨胀”的小董老师。首先,很惭愧的是,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大类(本科广告学院)专业的学生,我没怎么读过关于新闻的书,尤其是新闻实务的书,之前只看过丹叔写的《新闻理论十讲》。而这本书其实是在新闻实践的基础上所总结出来的一本书,因此在读过此书的时候我深深地感觉到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欠缺。因为不太了解新闻,在写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时也一时无从下手,所以,在这里我只能从我自己的理解去总结一下我关于这本书的看法。

  本期图书:《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

  一、新闻行业是否存在“焦虑”

  首先,说一个现实,我是因为在初中、高中时很喜欢看新闻还有各种评论节目,才特意在高考时报名传媒大学这个学校。但到了大学,我反而不怎么看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了(这句话被人大新闻学院的老师们听到了我可能被瞪死)。首先,因为我没有电视,只能通过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阅读新闻。但好像从大二开始,我的手机里就不安装新闻客户端了。因为我觉得各种新闻客户端里的内容实在是太差,各种软广告以及牛鬼蛇神写的东西都能给你推荐过来,而像主流媒体的新闻客户端我又觉得太“硬”,没有阅读的欲望。最后的结果就是,我只是有时候会通过微博简单关注一下各种社会时事新闻。不会再为了“看新闻”而去找新闻。

  曾经也和各种同学聊过,发现有这种情况的确实不仅是我一个人,我只是部分当代年轻人的一个缩影罢了。而且除了像我这样的普通新闻爱好者外,专业的新闻人以及新闻学院的老师们也在讨论“新闻的没落”。记得前段时间有一篇特别火的关于“新闻已死”的文章就曾在我的朋友圈里引起广泛讨论,陈昌凤老师的课上、常江老师的微博里也都提起过。可见,新闻这个行业的的确确在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

  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引起了这种大家关于新闻的焦虑呢?我想,是个新闻专业的学生都能说出个三四五六吧。媒介技术的变化肯定是一个原因,最明显的就是社交媒体时代各种假新闻的出现,这使得新闻界进入到了一个“后真相”的时代。而且,在“人人皆媒”时代,那些坚守正统新闻价值观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被挤压,面对这种挤压,传统新闻人有的逃离了新闻圈搞创业,有的对现状进行了妥协,放弃了所谓的“新闻理想”,进军新媒体圈和老东家竞争,这样一来使得新闻媒体自身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最后结果就是:人们更加不相信新闻了。

  此外,我们国家的传媒体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新闻人所受到的教育多偏向于西方价值观,许多人树立的新闻理想实行的更多是欧美国家那一套。而面对国内这种传媒环境,大家不免从内心产生不协调感。这种焦虑一开始可能不是很明显,但在面对整个大环境变化时,很多问题肯定是迟早要浮出水面的。当然,新闻人产生焦虑的原因绝不仅仅是以上两点,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等“看不见的手”也在悄悄地重塑着新闻业。

  二、新闻人与新闻行业:信仰的缺失

  不过,新闻从业者所面临的种种焦虑,其根源实际上在于新闻人对于信仰的缺失,这是作者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一书中通过对大量新闻人的访问所论证出的结论。从书中所提出的种种案例来看。虽然美国新闻界对于“客观性”等各种新闻价值观的崇拜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但其整个新闻界所面临的挑战其实也更多,资本的流入、政客的欺骗、多元的社会系统无一不对美国新闻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闻行业从薪酬条件上来讲不是一个好行业,但新闻人之所以在社会上有着较高的社会声望,与其职业为社会所带来的价值是息息相关。新闻为普通人提供认知世界、讨论世界的窗口,新闻维系民主运作,对社会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但面对各种外部环境的冲击,新闻人发现自己的价值越来越不被重视了,于是他们开始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焦虑也由此产生。

2019年的美国大选暴露出美国新闻界存在的许多问题

  面对这种焦虑,作者通过长达几年时间的对于各类资深新闻人的采访,总结出了这十大新闻人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无论世界如何变化,这十条原则都是新闻人不能违背的法宝。

  1.新闻工作首先要对真实负责。

  2.新闻工作首先要忠于公民。

  3.新闻工作的实质是用核实进行约束。

  4.新闻工作者必须独立于报道对象。

  5.新闻工作者必须成为独立的权力监督者。

  6.新闻媒体必须成为公众评论和妥协的论坛和广场。

  7.新闻工作者必须让重大事件变得有趣并且与受众息息相关。

  8.新闻工作者应该使新闻全面均衡。

  9.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按良心行事。

  10.公民对新闻也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虽然只有十条,但每条里面可以说的东西实际上很多很多,而且每条之间实际上还有着各种联系。举个例子,前段时间网上曾盛传一则关于河北王凤雅母亲私拿网友捐给女儿治眼睛的钱去给儿子治唇腭裂,最终导致女儿去世。当然这条新闻最后被证实是假新闻,这个新闻被炮制出来的时候出现了哪些问题呢?首先,发出这条新闻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对这条新闻背后的故事做好调查,因为新闻中的捐款数额等信息都是虚假消息,后来转载这条新闻的媒体也有同样错误。此外,很明显的是,这条新闻在写作过程中带有“居高临下”的道德批判姿态,它以一种上层阶级的视角去批判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案例背后所隐藏的是上述提到好几条新闻人应坚守的基本原则,而我们周围的新闻人却正在打破这些基本原则。

  其实,作者也在文中提到了,无论媒介环境如何变化,新闻人所要面临的基本问题没有变化。例如在美国,受到资本的压力,许多新闻主编在新闻客观性与新闻娱乐性之间做着取舍。但实际上,新闻人屈服于资本的选择是一种极其缺乏战略眼光的短视行为。事实证明了,只有坚持新闻人的基本准则、生产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新闻才能稳固新闻的职业地位。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人所面临的焦虑根源仍然是源于对价值观坚守的缺乏。前两天看到了一句话,觉得形容这个现象非常的合适:“恐惧源于信仰的崩塌”。任何焦虑都是对于缺乏坚持信仰的借口,新闻人面临的许多问题其回答都可以在新闻行业最基本规范里找到。

本文标题: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译本第二版)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15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大脑的情绪生活读后感1000字《边城》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