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您,就沒有我們》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05-04 21:46:0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1

《沒有您,就沒有我們》是一本由[美]金淑姬(SukiKim)著作,臉譜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6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沒有您,就沒有我們》精选点评:●层次太浅,有观察,但资料有限。●没有《我们最幸福好看》但是接触

《沒有您,就沒有我們》读后感100字

  《沒有您,就沒有我們》是一本由[美]金淑姬(Suki Kim)著作,臉譜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6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沒有您,就沒有我們》精选点评:

  ●层次太浅,有观察,但资料有限。

  ●没有《我们最幸福好看》但是接触到得人群的确是一般人接触不到得,社会精英子弟都只能如井底之蛙一般,那普通百姓又会是怎样呢。

  ●突然觉得生活在中国有莫大的幸福,一种freedom的优越感。越读书越觉得世间的伟大,便安心下来不再忧虑烦扰 一本回忆录,题目有点标题党,但是对于了解朝鲜,是本不错的材料。对三八线那边的朝鲜,有了更多的是同情。但可能他们其实过得还不错

  ●一个作家隐藏身份亲身进朝鲜的见闻。作为一个美藉韩国人,对于朝鲜,感情应该是复杂,见过了身边太多因为国“国界“而永久分隔两地的亲人,犹如曾经的东西德,但柏林墙倒了,南北韩却是两个国家了。书里比较详细地写到了许多朝鲜学生的生活,同时还描述了一些中国对于两韩的细微影响,对于一个真正称得上“闭关锁国“的国家,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用最直白真挚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朝鲜一角,以及生活在那里的矛盾的朝鲜人民。

  ●沒有《我們最幸福》那些逃離北韓的驚險情節,把北韓年青一代的情況呈現出來,如果作者不是常常提着男朋友的事情,大概會令讀者更投入。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驚鴻一瞥平壤科大男學生生活,他們是北韓精英權貴之子,可他們封閉式的學習環境甚至比不上關達那摩戰俘營。這個國家像一座死城,說著習以為常的謊言,聽著千篇一律的偉大領袖宣言,看著行尸走肉般的寥寥路人……可我們國家又好到哪裡去呢?

  ●#t#

  ●揭示和探求的并不深刻,大多是对生活和环境的记录

  ●不像我预计的是用更客观的笔法来写。作者的描述是比较个人和主观的。所以一开始我有些不太喜欢这本书,但是读到后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内容、描述的对象实在是太容易引起人的同理心,还是被这本书深深感动了。

  ●他们寂寞又害怕,而“我”,则似乎是他们的全世界,他们之外的全世界。我读着这些封闭到骇人听闻的故事心中涌起的凄楚与乏味,我知道,就如同他们看我们一样,四目可见尽是谎言的荒原——如果说还能东张西望的话。进而想到了铁屋子,作者就像一位先觉的夏瑜,犹豫着是否要叫醒那些熟睡的孩子们。可是叫醒以后呢?只留下金正日去世的新闻作为尾声。琐碎、压抑、不免上帝视角,但对于我们了解孩子们的处境也算是一种破冰。

  《沒有您,就沒有我們》读后感(一):很好的报告文学,了解朝鲜的好书。

  很好的报告文学,了解朝鲜的好书。不仅是纪实,也是文学。除了让人窥见朝鲜的真实一隅,还穿插了作者个人的家族往事,让人得以一瞥朝鲜和韩国几代人的生活面貌和情感世界。全书充满了作者女性特有的感性,可能有的男读者会觉得情感描写太多,但我恰恰喜欢作者的细腻笔触和个人情感描写,很能产生共鸣和感动。

  朝鲜既封闭又荒唐,我却感到一丝熟悉,因为我看到了中国的影子,于是我开始反思:今天的中国人,自以为开放了,其实我们是真的开放吗?真的融入世界了吗?我们会不会其实也像书里那些朝鲜男孩一样,从没看见过真实的世界而不自知,并且全世界都知道这一点,只有笼中的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不能用google和维基,不能上twitter和facebook,不能发表对统治者不利的言论,我们被告知篡改过的历史,我们的媒体总是口径一致,从不报道世界对我们的负面看法,我们得到的一切信息都经过筛选审查,只能看到当权者允许我们看到的部分。我们比朝鲜进步很多,但我们在本质上又与朝鲜何其相似!这领悟让我心惊,让我前所未有地渴望投奔真正的自由世界。我们真的该醒醒了,我们看向世界的窗户还笼罩着一层迷雾,虽然我们比朝鲜进步,但和自由世界的人相比,我们还是无知的,我们首先要领悟并且承认这一点,才有可能进一步。

  《沒有您,就沒有我們》读后感(二):不是救世主,只是朋友

  对北韩一直怀有自己也不能理解的好奇感,可能是被外界妖魔化久了,反而想亲自探寻一下所谓的真相。于是逮到南韩的朋友就会问他们关于朝鲜的看法(感觉他们没有特别的情绪,最多带着怜悯),看到有关北韩的新闻或者读物也总会饶有兴趣的买来读。

  所以买这本书也是为了抱着了解“朝鲜精英学生的生活状态”,同时对作者也不是非常了解,至今还觉得略有奇怪,为何朝鲜会允许一个南韩裔的美籍“基督徒”人士来执教英文,感觉这些身份标签的每个字眼都会应该被朝鲜如临大敌才是。

  对于本书内容,个人觉得作者是一个“感情充沛”的人,所以这本书不算是一本“非常合格”的“纪实文学”,夹杂了作者非常多的私人感情和判断;并且作者写着写着就会写到自己和男票的感情纠葛以及家族乡愁。前者估计是为了表达在异乡被“囚禁”的孤独之苦,但好像对本书的主题来说没有太大必要…后者对我个人而言倒是韩国历史和氏族文化的科普(还特地跑去问韩国朋友是哪个氏族的,对方竟然和作者同出一门- -…)

  但此书也让我了解到许多(作者想让我了解的)朝鲜精英学生的生活,说实话比我想象中要好得多,可能是平日接受的信息实在太妖魔化了,大家都只顾着嘲笑三胖,从来没有真正主动想去了解朝鲜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朝鲜人民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当然仅从这本书也只能略知皮毛,由于阅读这本书的间隔时间有点久,就不完整总结了,简单先列几点出乎我意料的地方,日后再补完:

  1. 朝鲜精英家族的官二代们(主要由职业来决定社会地位)受教育的程度比想象中高得多,可能是因为作者执教的学生都是千挑万选的,从文中所读出的这些学生的英文程度感觉水平非常高,至少好过国内80%的同龄大学生水平

  2. 朝鲜女生也整容,双眼皮做鼻子之类的很多,并且有些机关是要求她们整容,或者拿整容当做一种给妇女的报酬

  3. 朝鲜的阶级差异悬殊,可能普通老百姓的确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但这群精英所接受的教育和生活真心不差…以及,精英们思想好单纯……

  但读完全书,有一点让我觉得不是很赞同的是,作者总是带着一种救世主的心态,以一种俯视的悲悯的心态看待这群学生,虽然作者总提到希望能帮助这群学生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获得自由,至少是自由的思想和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以及对自己无能为力的痛苦。这些我都理解,但总觉得哪里不对——

  最后的最后,泪点真是越来越低了,看到作者写学生在临别的前夜一起唱朝鲜的一首很美丽的歌谣;看到她声泪俱下的向学生解释为何选择另一个班级而不是这个班级播放《哈利波特》(因为另一个班级英语程度高),学生说“没关系老师,我们理解的,但是请老师过会务必到我们的班级来,因为有一份临别礼物要送给您”——是他们为老师特别编排的歌曲;我的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忽然之间我领悟到在心中觉得别扭的“哪里不对”的原因:

  作者的一名精英学生曾向她说:“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背景和生活,但我们从来没有觉得您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我不确定他所表达的“我们都一样”是因为与生俱来的“北韩人民最伟大”的优越感还是别的什么因素,但我宁愿相信,这群单纯的孩子是相信:

  我们是平等的,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即使他们没有意识到优越的出生已经让他们处在了不平等的高处。但他们没有故意利用这样的特权压迫他人为自己做什么。当我们看待一件事,一群人,一个国家的时候,不要站在制高点去俯视,首先应该给予的是尊重和平等。

  《沒有您,就沒有我們》读后感(三):一个世界,另一个世界

  “封锁的边界不只在北韩三十八度线,而是在所有地方,在每一个人心里,阻断了过去,扼杀了未来。”

  战争的伤痛不是短时间可以消除的,朝鲜战场硝烟散去已逾一个甲子,但亲人离散、骨肉分离的悲剧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落幕。作者金淑姬即是朝鲜战争期间往南逃离家庭的美籍韩裔后人,或许正是因为战争悲剧,作者在叙述涉及到的南北问题,使用了“韩国”“北韩”“南韩”三个不同的指向,这也使同一民族的不同现状使她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

  朝鲜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因为它是封闭的,这一点在当今业已无可置疑,也是这个原因,使我一度对这个国家产生好奇,多次计划从丹东出发亲眼去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面貌,都很遗憾未能成行。想想今天的局势,怕是只能寄希望于遥遥无期的未来了。

  但是这种神秘是对于作为局外人的看客而言的,身处其中则不仅仅是好奇,产生了一种难以言明的感觉。

  由于身为记者的作者伪装成一名基督徒跟随教会的支教团去到了权贵云集的平壤科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与团队其他人之间存在不一致的目标。一边是要把福音传播到这个被世界遗弃的角落,另一边则是要把朝鲜展示给对其知之甚少的世界。

  这里是没有信任的,哪怕是交谈中在我们今天看来极其细微的生活话题都要时刻提防身边人。身处外国团队,监视者无处不在,告密之风盛行的环境,不得不时刻绷紧神经。在作者与自己的学生刚刚接触的时候,即便融洽到同桌吃饭,也要注意言辞,生怕哪个学生的问题是等着她上钩的鱼饵,以获得告密的素材。这种恐惧感,一部分或许是作者本身对朝鲜的固有印象,但其中环境的怀疑气息也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的环境是压抑、可怕的。

  这里也是没有自由的,无论想做什么,如教材选用、课程内容安排,甚至去哪儿,都必须取得许可,并且这种许可的标准令人捉摸不定的。而当真正的基督徒虔诚地相信上帝的安排时,作者开始意识到一点:基督徒们对上帝的坚信不疑,这个国度里的人对信奉伟大领袖的意志也同样笃定,这二者之间真的有差别吗?矛盾的集中爆发是冬天即将结束支教行程的时候,对期末最后一天“电影日”播放影片的选择的争执。并无虔诚信仰的作者想遵循承诺给学生播放《哈利波特》,但被教会人员以巫师设定不合教义而否决,即便这部“西方毒草”已经获得朝鲜方面的许可,也无济于事。不禁思考:作为始终活在群体中的人,无论小群体与大群体,其中的规则真的都是具有正当性的么?如果我们用规则来维护秩序,那自由的边界又应该在哪里?当我们对不认可的事物嗤之以鼻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又存在仅仅改变了形式的同样的问题呢?

  这个国家,沉浸在繁荣强大与强敌环伺的虚幻迷梦之中,军事化的管理制度、封闭的信息环境、单调的社会生活。哪怕作者接触到的都是生活在这个国家金字塔顶端的、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也难以摆脱整个社会环境打上的烙印。来自外部世界的老师难以抑制想要把外面的世界带给他们的念想,但却最终不得不抑制住,尽管她厌恶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但是她却不无矛盾地爱着自己的学生,为了保护他们在这个社会里能够生存下去,她什么都不能说。

  这让我想起《恰同学少年》里的一组人物关系,激进的孔校长被迫出逃之后,调来了一个对上唯唯诺诺、压制学生们活动的新校长(印象中姓张,记不太清了),最终在湖南少年的带领下把他赶走了,但是最后他才知道,这位张校长从始至终都在为学生向军阀争取权利,但为了保护他们,一直限制学生直接面对军阀,良苦用心却遭到误解。

  可是,他们是少年,只要给他们的世界照进一束光,少年人固有的好奇心就会喷薄而出、源源不绝。她就是这束光,即便她时时约束自己的言行,力求自己符合这个世界的规范,但光一旦照进来,就无法再将它熄灭。离开前的最后一次英文作业,她看到了学生们一反常态的吐露心声,他们向她承认物质的匮乏、承认对外面的好奇、承认自己的困惑,她却不知是喜是忧。

  离开的时候,学生们正在哀悼刚刚故去的金正日,仿佛这个世界都不再存在。“但是我依然面对着他们,只希望他们当中有任何一个人抬起头来,注意到他们的世界已然改变,很可能是变得更美好。”

  《沒有您,就沒有我們》读后感(四):这里没有救赎

  这是一本很沉重的书,沉重到读完放下之后,心中依然牵系着那群学生的未来,犹如平壤低沉灰暗的天空,黎明尚在,曙光难存。

  我不禁要问,一个生命,之所以被赋予学习能力,然后得到智慧,形成思想,诞生情怀,究竟为何又要被不可抗的力量所钳制,欺骗,再塑造。

  婴孩诞生之时,是温柔无暇的,没有人会否定人性柔和纯粹的一面。这些平壤科大的孩子,和英国或美国的孩子一样,同样有可爱到让人难忘的特质,可他们却丧失了自由发展的权利。除了为他们感慨命途不顺,我竟不知如何回应这一现象,我想我也注定会被这个难以理解的社会形塑成另一个我。

  许多描写朝鲜的书主要聚焦于于脱北者,但金淑姬独特的身份和经历,给了她从鲜少人知的角度记述朝鲜的机会,也给了读者感受同样真实且震撼的朝鲜精英生活形态的机会。

  2019年,朝鲜所有的大学都停课关闭,学生下放到各建筑工地进行劳动,唯有平壤科技大学的两百七十名学生例外。这是朝鲜唯一开课的大学,由外国传教士进行英文授课,韩裔美籍作家金淑姬伪装成传教士身份教授学生英文读写,她一面在这片世代远离的故土寻求回忆,一面试图引导学生意识苏醒,看清他们所处的环境,正是当代世界一座危险封闭的孤岛。

  异文化的碰撞为这群从小被灌输单一信仰的学生制造了多重矛盾。朝鲜的教育里,美帝和韩国是必须不惜一切打倒的敌人,晚会上牙牙学语的女孩都能面带天真无邪的笑大喊出“杀死韩国人”这样的口号。而对待师长,他们则需要像面对伟大的金日成一样尊敬爱戴。

  面对这一群外国教师(其中多数来自美国),学生们只能保持适度距离,亲近又戒备,爱戴且审慎。当作者在他们眼前展现超薄Macbook和Kindle,并用网络和朋友联系,告诉他们在他们的国家之外,人们不会因为新鲜蔬菜供应不足而制作泡菜过冬,可以自由上电影院看许多卖座强片,和他们一样大的学生可以Hiphop,穿破洞牛仔裤,戴棒球帽,和女生交往时,他们的反应出人意料。

  平壤学生被灌输的国族认同坚不可摧,可是他们似乎逐渐相信眼见为实的力量,大部分人面对国家之外的世界,表现出的不是反思,而是用毫不在意的表现当做自卑的挡箭牌。他们会不断提及美国人的种族歧视、学生衣着言行不够高雅,携带枪支的危险性,医疗保险对人民造成的压力,以及被错误教导的:美国是动不动就发动核武的国家,是和平世界的威胁,朝鲜才是世界和谐的倡导者。以此消弭自己的自卑感。

  当他们写作文时,总是用千篇一律毫无情感跌宕的文字写下一个个论点,却从来没有引用论据的习惯。因为在教育当中,每一段历史,每一则新闻,都被认为是完全真实的。今日的新闻将在明日载入史册,而历史本身就是破坏伟大领袖精神的障碍,必须经过严格筛选。

  作者的内心同样面临着极大的矛盾,生活在严密的监视当中,越发力不从心的她逐渐意识到,她的初衷,所谓的拯救,对于这群稚嫩的学生而言,实际是毁灭性的伤害。只要有一个人获得思想觉醒,哪怕只有一个人对这个国家感到质疑,就会有一个人失去宝贵的生命。人,终究斗不过体制,斗不过权力。

  她这么写道:“每一次我在这里看到有权有势的人,就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认为那些人是北韩持续衰退的原因,但我却爱他们的孩子。”可随着师生相处时间的延长,分离时彼此真诚流露的泪水,她的宏伟初衷开始演变为,希望学生衣食无忧,吃得营养,有热水洗澡,这样真挚淳朴的愿望。

  人和人的情感真是奇妙,无论种族,无关地域,无关所有,似乎相遇的时间愈长,总能激荡出爱来。我们在磨合中变得纯朴,在各自的世界为彼此祝福。

  书中有个故事值得一提,它提醒着人们:思维的钳制和集权,不单单生存于低端的体制内部,它就日复一日,以你忽略的形式,潜伏在你的身边。

  学生们在期末考过后有个电影日,播放的电影由外国教师提出,但要经过对方教师的同意。学生们非常想看《哈利波特》,虽然他们此前从未看过。这部全世界青年都看过的电影,似乎给了他们一种入流的自豪和解脱感。

  而反对这一题材的并非对方教师,竟是我方传教士们,他们认为这部电影肮脏又糟糕,亵渎了基督教教义,有违传教的初衷,因此极力反抗。这样的“双重审查”制度不在少数。

  究竟为何举世闻名的哈利波特没有被这个文明世界中人数众多的基督徒所反抗,却要在平壤这群学生的电影名单中,被作为歪曲思想的素材遭到否定。是否,人们在默许这里正发生的掌控,是否人们打心底期待自己成为下一个金正日?

  书名叫做《没有您,就没有我们》,是朝鲜著名歌曲《胜利七二七》的歌词,纪念朝鲜在1953年7月27日战胜了美国(实际是两韩签署停战协议的日子)。

  Without you,there is no us,without you,there is no motherland. 这里的“you”他们指的是金日成。

  有一段话令我感触颇深,我想用它作为文章的结尾,送给与我活在同一个时代的青年,以及与我经历相似的朋友们。我们一同阅读分享,或许你们也会默契地想到此刻我心中所想。

  “1945年,一群政客在地图上随意画了一条线,让许多家庭生离死别终身不得再相见,他们的悲伤愤怒和悔恨永远无法得到报偿,他们的身躯化为尘土,变成这块土地的一部分。在那个傍晚,当悲伤石榴红色的太阳落在永生塔之后,落在烟囱之后,落在这城市,这学校,这些暂时成为我子女的精英子弟、这些可爱的和说谎的孩子身后,我清楚看出,这里没有救赎。”

  《沒有您,就沒有我們》读后感(五):《没有您,就没有我们》——不一样的朝鲜纪实

  上一次阅读关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书籍是《我们最幸福》,一个美国记者对脱北者们的采访集结。美国记者与脱北者的组合,敏锐的读者绝对能预料书中会写些什么。带着这种预设我开启了阅读的旅程,一个个脱北者鲜活的故事,比我预想中更荒唐更恐怖更让人伤感和唏嘘。过去快三年,我不确定自己还能否复述出书里那些骇人听闻的故事,但那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氛围:无尽的黑暗虚空的安静,无处不在的偷听监视,谎言背叛背后的恐惧与压抑……

  忘了《没有您,就没有我们》如何出现在我图书馆借调书单上,拿到手时书封面上金日成父子的肖像何其夺目,那种莫名的好奇再次涌上心头。奇怪的是,书被带回家后我没有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只恭恭敬敬地把它放进书堆里,可能是我可读的书太多,但更有可能是我已丧失对那个被极权统治国度的兴趣,尽是那些“凄凄惨惨戚戚”!

  “在那里的时间似乎过得很不一样。你和整个世界隔绝,每一天都和前一天如出一辙。这种千篇一律的日子折磨你的灵魂,直到你变成一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行尸走肉,只会呼吸、辛苦工作、饮食。随着每一个漫长的日子,这虚空日益加深,知道你变得愈来愈不起眼,愈来愈微不足道。……”这是作者在书中写的序幕,个人情感浓烈的文字吸引我继续往下读……不经意间转入正式篇章,开头部分交代作者的朝鲜经验是始于2002年金正日六十大寿,终于2019年他的忌日。接着对朝鲜这个真空国度各种独树一帜的简介:采用与众不同的历法,以金日成的出生年为元年:当时年份“主体一百年”里的“主体”是朝鲜思想体现的核心,大意为“自力更生”;国内只有国营媒体,报道的内容全是关于三位伟大的领袖……然后追忆自己幼年举家离开韩国移民美国的经历,各种流浪和出于对朝鲜这个教人不安国家的迷恋促使她以传教士英语教师的身份在平壤科学技术大学任教了半年,有机会接触270名朝鲜精英学生。读到这里,我难掩失望,作者兜兜转转的叙说久久没有进入正题,于是放下书转向网络搜索关于作者和本书的信息,发现作者Suki Kim曾在TED演讲,题目是《This is what it's like to go undercover in North Korea》。听完感觉作者在情感上异常自相矛盾,既想她的“绅士”学生(在校开玩笑时她经常称呼她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为“gentleman”)觉醒,又不想她的学生受到任何伤害,这可能吗?但她演讲时的真情实感打动了我,促使我再次拿起书。

  作者在任教期间,教材教学内容课前要交由对方教师严格审查,自身时时处处受到监控,有所谓的“监守者”常伴左右,除经批准的有组织活动外不得出校门,不得随意拍照。与学生交谈时要避开政治话题,太私人的事务或者任何有关外界的事情。不能说任何宗教的话题,有宗教信仰的饭前也不能低头或合手祈祷,要张开双眼祷告。不能暗示朝鲜有什么不对,避免讨论伟大领袖,诸多的不能……读的过程不时替作者捏一把汗,因为她偶尔说的话跟学生讨论的话题已触及不少的“不能”,很能理解作者事后的恐惧与不安。有意思的是,她的恐惧与不安并非来自对自身安全的担忧,因为最差的情况就是被驱逐出境,但这意味着要离开她极爱的学生,同时也应合了她在TED上复杂的情感。她爱她的学生,总想向他们展示外面的世界,促使他们觉醒;但又怕一旦引发他们思考后果将不堪设想。

  看过《我们最幸福》的人不能不与本书作比较,而我更喜欢《没有您,就没有我们》。《我们》的作者与受采访的脱北者有金钱上的关系,作者也不讳言怀疑部分脱北者为讨好采访者,讲述时有意夸大朝鲜当局的恶劣程度,而且故事也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但《没有您》来自作者金淑姬的自身经历,书中各种情感的流露,在我看来那么情真意切,也是本书最让人动容的部分。作者到朝鲜有“寻亲”的意图,准确来说是想弥补因骨肉分离破碎了的心。“我的双亲都因两韩分裂而与亲人生离死别,引领我来到北韩的,正是这因分离而得不到回报的心碎--延续数代的心碎。……我们这一代在亲身经历这种创伤的父母抚育之下,不可能不继续记得这样的伤痛。”再者,是作者与她“绅士们”的师生情谊,由初次见面面对一片警戒的脸庞到在无法逾越隔阂下的信任,两次离别更是让我数度落泪。“绅士们”会冲口而出各种谎言,会对作者若即若离,但他们单纯的思想,守纪奉献、对老师真心诚意的尊敬和爱戴,让曾当教师的我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合上书,与作者一样很不舍这些可爱的“绅士们”。作者这段话总在我脑海中萦绕:“我的愿望非常单纯。我想要我的学生有温暖的衣服穿,有鲜奶喝,我想要天黑之后电灯能够照亮,或者至少让他们全体有足够的手电筒和电池。我想要有足够的暖气来御寒,有更好的食物给这些还在发育的男孩吃。有时候,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电灯、暖气、营养的食物--似乎和给他们自由一样重要。”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生活消息参考

本文标题: 《沒有您,就沒有我們》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05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记忆传授人》经典读后感有感生命的姿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