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剩女》是一本由洪理達著作,八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2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中國剩女》精选点评:●前半部分关于房地产和女性的关系很有意思,后半段有点零散●在台湾被同行的驴友科普了女权主义,路过诚品特地买了本相关
《中國剩女》是一本由洪理達著作,八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2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國剩女》精选点评:
●前半部分关于房地产和女性的关系很有意思,后半段有点零散
●在台湾被同行的驴友科普了女权主义,路过诚品特地买了本相关读物,整本书出发点很不错,但具体论点分析的实在是..... 也许离开书籍本身,从我们身边看待问题更为能够理解与接受,从此以后,希望我会更深层次的看问题,更加客观冷静思考
●如果说所读的书是种折磨的话,这本书就是千百种折磨之一。文章的观点犀利但是思路凌乱,整本书看下来让人头疼,仿佛在读一篇不合格的博士毕业论文。第三章开始作者有些快要无法把控房奴这个社会话题时,便时不时拉回前两章的例证思路去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叙述方式不敢苟同。而且,作者通篇都是以一个个单独的例证来证明观点,且不说百余个样本是否能够代表全国的普通想法,但是作者举例大多是女性优于男性这一情况就有些偏颇。难免会让人感觉为了证明剩女而选取了剩女的例子。论证的观点很好,但是论证方法却是很蹩脚。社会学论证的文章如果单以单独的例证来说明观点未免太片面。
●台湾人写的书 某些地方就是酸溜溜的 而且个案分析不足以说明整体啊ˊ_>ˋ
●在诚品书店一天看完。主要观点:给25岁以上未婚女性加以剩女的标签的现象,使得女性在经济能力上受到“剥夺”(通过房产制度和婚姻法),由于经济能力的弱势,女性在家庭暴力中同样失去了保护。
●其中一些观点挺有意思,从侧面来看为什么房价高,为什么有“剩女”这个污名。看完这书过了两个月,二胎政策出来了,呵呵呵呵。
●蛮认真的研讨和分析,有学到
●全书逻辑叙述比较混乱和松散,全书也就三大论点,却反反复复倒水泥一样和,但虽然不太理解这样写作的技巧,不过观点还是带有一定冲击力的
●一口气读完,果然要关注围城之外的,实用,为台湾马加印象分。暂且等上十年再读,看看是否会有改变。
●二刷,之前明白了父母不帮女儿们准备房子不是天经地义的,而是父权意识形态下的作用。这次明白了为何家庭主妇在中国不能被保障。值得庆祝的地方,我周围的女性大多要求在房产上共同署名,只是还不能与兄弟同等地享有父母的财产赠与。
《中國剩女》读后感(一):中国剩女——性别歧视与财富不平等的权力游戏
《中国剩女——性别歧视与财富不平等的权力游戏》原题为“财富分配不均”,听起来像是女人是哭嚎,男人没有分钱给女人。事实上在房地产增值三倍的大潮中,女性负担家务和一半的首付并还贷,以及半数家庭支出,却依旧有百分之七十五住房在丈夫一人名下。而共同署名的那些女性实际无法拿到二分之一房产。
《中國剩女》读后感(二):压抑到难以看下去
我在美国工作的时候,我的邻居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这本书。他看了之后买了一本给我。
我看了之后其实非常喜欢。我觉得这本书揭露了中国的问题。也有很多的金句在里面:in one sense, “leftover” women don’t exist. They are a category of women concocted by the government to achieve its demographic goals of promoting marriage, planning population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Contrary to the stereotype of single professional women being miserable and lonely , I will show you that the reality is quite the opposite: it is young women rushing int marriage too early that tend to wind up in trouble.
只是读起来还是让我觉得压抑到不行。婚前出钱买房,然而房子不能写自己的名字。婚后要求把名字加上,丈夫们却都觉得太麻烦,拒绝了这个请求。我只希望书中的那些女性的丈夫都不会出轨,不然她们真的太亏了。
然后又是农村的父母宁愿去资助家里的男性亲戚也不肯帮自己的亲女儿买房子。
看着真的太难过了。
我本来以为这本书的评分应该挺高的,没想到只是6.5左右。许多人都说到样本偏差的问题,这点我也无法否认,我真的希望这些有不好遭遇的女性只是少数。我也真的希望这本书的作者是在“抹黑”我的国家。可是我真的不知道。也许她只是揭露了一些难听的事实吧。
《中國剩女》读后感(三):女权的政治立场、性别研究的学术立场的不协调与冲突
整体来看,这本书太过强调反威权的意识形态,以至于在具体的论证在出现很多的逻辑硬伤。研究方法虽然表面看是定性分析,但在写作过程中变成了先有论断,再通过采访对象来印证论断,把学术议题的研究变成了鲜明的个人价值观的输出。
先说有益的部分。
1.追溯到“剩女”问题的始作俑者,强调了它不是问题,而是官方基于稳定考虑的而提出的概念,而且是由官方主导形成的污名。
2.指出了现有加剧女性不平等的政策,比如房屋产权相关的制度、只给男性买房的习惯、家暴难以立法立案、女性的劳务承担婚内支出被隐形等。
以上部分有益,是因为她给对性别议题不了解的人指出了问题的所在,每个看似“正常”的行为其实都是根植于女性不平等的环境,并加剧了女性在经济和地位上的劣势。
但如果仔细看文章的论证,就会发现以上有益的部分,是基于作者已知的事实,而她本该有所新发现的研究,最终做的事情只是用一个“新的研究对象群体”来印证那些她早已知道的性别不平等观点。
任意拿出本书的某个章节作为女权的倡导文章,都看不出太大的问题,但如果要作为一本学术研究,问题就有些多了。
1.如果“剩女”本身是个官方造出来的概念,它还是没能解释为什么中国一直以来都存在“女大当嫁”的习俗,这一习俗也并未随着共产运动中提倡男女平等而消失,那么为什么能认为这一问题或焦虑是来自于gcd的人口政策?又有多大程度能证明gcd的污名化行为加重了这一焦虑?
2.女性不能独自继承财产是男女不平等的关键成因,作者强调女性无法获得来自父母的买房支持,并认为这是因为只给男性买房的传统导致了女性劣势。如果只从作者的叙述来看,会认为女性是完全无援的,一旦脱离丈夫就难以存活。但很多性别研究都指出,女性虽然在婆家始终处于劣势,但仍然有来自娘家的支持,曼素恩在《张门才女》中就提到夫家落魄的家庭是怎么通过娘家的财产和支持支撑下去的,其中嫁妆就是娘家财产继承的关键因素。
作者注意到了父母对儿子的偏爱,但没有注意到女性的兄弟同样也是女性的人际网络支持,在女性受欺负时,娘家就是非常重要的保护港。而原有秩序的破坏是因为人口政策使女性不再有兄弟,而从夫居的婚嫁模式却没有改变,导致女性的孤立无援。
3.研究过于简单地把“经济独立”的前提放在拥有房产上,整本书看下来简直就是“买房宣言”。这一点固然很重要,但它将女性所面临的婚姻压力简单地归结为没有房,忽视了女性在经济地位不平等的多重原因,尤其是放在当下来看,买房对于都市年轻人来说越来越不现实,但女性所面临的不平等困境却依然存在。这其中更重要的显然是收入与劳务的分配不均导致的。
而以“因为是剩女所以要赶紧结婚买房”来论证女性是如何失去婚姻财产自主权,太难以令人信服了。至少我难以相信,女性会因为害怕变成剩女而放弃了这么显然的经济理性。女性到底为什么不敢要求在房产证上写上名字,根本没有讲出来嘛。
4.事实有误,这个在第一章见的比较多,就不一一翻出来了。其中有个引述《母婴保护法》的论点,原文中根本就没有这个说法。
还有就是,第一章之后的绝大多数篇幅,都跟剩女无关,所探讨的问题也根本不是剩女的问题,而是中国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单从这个题目来说,显然跑题跑得非常多了。
《中國剩女》读后感(四):這真的是一篇博士論文?
這真的是一篇博士論文?
很少有書讓我只讀了前兩章就仍不住來評論一番,《中國剩女——性別歧視與財富分配不均的權力遊戲》就是其中一本。作者洪理達,號稱於哈佛修讀東亞研究,獲清華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長期擔任西方各媒體駐華記者。
本書書名足夠吸引人,因為大家好像都覺得,中國剩女問題很嚴重——雖然剩男問題好像也不輕鬆,而似乎之前並沒有太多相關的研究,本書又顯得特別「普及」。但我讀了兩章以後就受不了了,主要基於以下因素。
首先,這本書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先天帶有偏見。本書開宗明義的寫道,「本書將戳破中國後社會主義市場的改革改善了女性生活的說法」(22)。通覽前言、第一章、第二章,本書無疑是未研究就先持有偏見,再用有色眼鏡看待一切的典型。特別是作者喜歡用「官方媒體」、「國家媒體」這樣的稱呼,例如「中國國家媒體回應社會變化的方法,就是不斷發明新的辦法侮辱單身女性」,不厭其煩的援引新華社、婦聯網站以及各大門戶網站的新聞、文章,力圖證明是國家為了維穩,盡力將「剩女」「污名化」。即便國家有希望通過促成婚姻來使社會穩定,但作者似乎力圖將所有的關於「剩女」的討論都歸結到這方面,我覺得有點言過其實。也許有些只是在討巧、惡搞和搞笑呢?一旦如此,無論媒體報導什麼,作者都可以引述為「污名」。
另一個大問題是,本書在引用各種調查報告、網絡新聞時,沒有註明出處,只是簡單述及如「八招逃脫『剩女』困境」等等這樣的題目,讓人很難查證本書是否曲解了引文。
翻開前言第二頁,作者指出,「根據中國共產黨之官方口舌『新華社』的報導,二〇〇七年,婦聯將『剩女』定義為二十七歲以上的單身女性」(13-14)。讀到這裡,我有點不可思議:婦聯怎麼會出台這樣的定義呢?於是我打算進行查證——正如上文所言,本書所引媒體報導,幾乎都沒有註明出處,給讀者查證帶來極大的困難。我意外的在網絡上檢索到一篇文章:《「婦聯劃定剩男剩女標準」的假新聞如何傳播》(http://zqb.cyol.com/content/2019-12/17/content_3464641.htm)。可以注意到,這篇文章刊於2019年。而書中指出的時間是2007年,該網文稱「早上,在騰訊網看到一條讓人感覺很怪異、很荒唐的新聞標題:全國婦聯劃定剩男剩女標準」。可見,這個假新聞已經傳播了許久。但這個假消息的源頭,實際上是婦聯的調查機構經過調查指出,「超過九成男性認為女性應在27歲前結婚;超過五成女性認為男性最佳結婚年齡是28-30歲」。不單在前言,第一章中作者還在重複敘述說「二〇〇七年,婦聯首次定義『剩女』為二十七歲以上的單身女性」(28)。讀來感覺可悲。
作者腦中當然帶著偏見,從這樣的角度來看這條(假)新聞,似乎就如獲至寶了。因為作者早就認為,婦聯這個機構是萬惡的機構,中國的任何國家機關、媒體都是萬惡的。
此外,作者還在書中述及她的部分研究方法,竟然是通過微博留言和微博私信。而且,作者在引用調查報告時,通常也沒有對調查報告的可信度進行討論。
當然,我也認為「剩女」這種起自民間的稱呼,的確帶有一定「污名」的性質,有必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絕不會是本書這樣的分析。說真的,我真的很難相信,不列出參考來源,通篇充滿偏見的敘述,不經分辨引用假消息,這就是博士論文的水平?!我們絕不能盲目相信國外所謂「客觀」研究,尤其是所謂的記者寫的。
《中國剩女》读后感(五):你若有情,便是女神;你若无情,便是剩女
在一幅流传甚广的漫画中,“画了一个戴着厚镜片眼镜(显示她受过大学教育)的年轻女子,从城堡高高的围墙后向外窥视。她的上方写着:‘为什么我的白马王子还设有骑着骏马出现?我要是再等下去,白雪公主都要变成老巫婆了!’她身处的塔上刻了三组黑体字:‘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漫画的底端画了一堆模糊的人脸,代表中国过剩的数百万男性。”
《中国剩女——性别歧视与财富分配不均的权力游戏》的作者洪理达借用一幅漫画描绘了自2007年登上媒体标题以来,就备受争议的词汇:剩女。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不怀好意的概念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贴上“剩女”标签的女性及其家庭,就像被施加了巫术一样,感到身心上的不自在。似乎只有立即展开不倦的相亲,用“已婚”状态甩掉剩女的帽子,才能摆脱这个巫术的骚扰。
洪理达并不信邪,决心破除这个巫术的魔力。她认为这个“剩女魔咒”只是为蛊惑女性放弃自己应得的权益,被建构出来的概念。女性为了迅速撕掉“剩女”的铭牌,不得不在没有感情基础的相亲活动中,匆匆让步于婚姻的束缚。或者为了迅速实现婚姻的目的,放弃在婚姻双方共有产权房本上的署名。总之,在“剩女”这个魔咒的肆虐下,原本具有独立经济权力,追求自由生活的“白雪公主”纷纷中招,失去了自己更好的生活选择,真的变成了“老巫婆”。
《中国剩女》坚信,剩女并不存在——没有一个女性是剩女,这只是男权社会发明出来,强加在女性身上的又一道枷锁。如何打破这道枷锁的方案倒不太多,作者只是提到通过网络社交媒体上的发言,为女性的生活和经济独立获取更多的理解。换句话说,《中国剩女》一书意识到了“剩女”观念的荒诞性,但要破除这个有些棘手的难题,还有些无从下手。
其实,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打破剩女魔咒,不能仅仅批判这个魔咒对女性的污名化伤害,还需要还原到“剩女”本身,弄清到底是谁建构了“剩女”的概念。回到开头那幅漫画,成为“剩女”的充分必要条件中,居然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这三个特征。如果一个女性仅仅因为大龄未婚而被称作“大龄未婚”,这只是一种事实陈述,但是当这个事实被归咎于学历、职位和收入这些额外的条件时,就显得非常可疑。
有一种称为“受害者心态”的心理学观点可以帮我们解开疑点。小时候,如果考得不好,我们有两种心理应对机制。1.承认自己贪玩没学好,考得差——责任在自己。2.认为老师教得不好,或者题目出太难——责任在老师。第二种心态就是“受害者心态”。我们成长以后,这两种机制仍在发挥作用。利用受害者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把遭遇不幸时的困境归咎为他人或客观因素,从而免去了自责,变得轻松。然而,这种心态的弊端也很明显,很容易麻痹自己,认不清真实问题所在。
答案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了。是谁建构了“剩女”?我们只要把“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和女性,完全倒转过来就一目了然了:学历、职位、收入相对较低的男性。当代中国性别话语中非常重要的话题之一就是适婚男女的性别比。从宏观人口统计上讲,的确有相当一部分男性是“剩余”的。正如人们青春期慕少艾时,总有自己倾慕的男神、女神。一旦无法获得优秀异性青睐时,具有自我保护功能的“受害者心态”就会发挥效用——认为异性眼光太高而不接受自己,总比承认自己资质平凡更容易平复心情。当这一部分男性进入寻觅配偶阶段,遇到自己心仪的“女神”却无法接近时,“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女神特征,随即变成了其反面的“剩女”。
可以说“女神”和“剩女”只是男性在用“受害者心态”弥补自身失落时的一体两面。你若有情,便是女神;你若无情,便是剩女。由爱生恨,何其悲催。这其中,唯一可怜的,只是玩弄这些文字游戏的爱“女神”而不可得的男性。
说白了,“剩女”根本不是女性自身需要担心的问题。借用洪理达的话说,剩女并不存在,这不过是略显自卑的“剩男”在两性关系中自惭形秽的投影——想到自己的单身孤独,而将责任投射、转移到异性身上的一种修辞。“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不是白雪公主的错,在迪斯尼动画中,公主早已不需要王子的搭救,她们也可以成为消灭邪恶,拯救世界的女王。
本文来源于南都周刊2019年度第12期 发行日期:2019年6月16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E2MDI0OTk2MQ==&mid=2650842719&idx=1&sn=3f8b2100fced293443ed3f1f55ef982d&scene=0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