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开讲》是一本由戴建业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38.00,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老子开讲》精选点评:●过去觉得《老子》中“大道废,有仁义”十分费解,《老子开讲》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它讲得十分透彻:“有人违法才
《老子开讲》是一本由戴建业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子开讲》精选点评:
●过去觉得《老子》中“大道废,有仁义”十分费解,《老子开讲》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它讲得十分透彻:“有人违法才少不了警察,处处是纠纷才离不开律师,世逢纷扰才颂贤尊圣,官吏腐败才称道包公,人患疾病后才会找医生,真性破坏后才讲仁义。”
●随笔的形式,可读性强!内容和文字很严谨。
●用白话的形式解读老子,以老子的原文结合作者自己深厚的积累所形成的理解。老子一书的思想是很深邃的,而该书老子现代版由浅入深地解释了它的哲学思想、现实意义,对一个需要了解老子的人来说是必要的。读这本书的感觉是与作者聊天的感觉,由他娓娓道来,他对老子的理解。
●太喜欢戴老师了
●老子曾向孔子临别赠言:“富贵人家用钱财送人,有学问的人用言辞送人。我不算富贵,只有学问的虚名,所以我还是用言辞为你送行吧!”这本书也是老子向现在的我们的赠言,值得好好一读。
●这本书很棒,有很多独具一格的思想在里面
●《老子开讲》虽然是阐释老子的思想,但它是用随笔的形式写成的,好多年前,我曾在《美文》和《中华散文》杂志上读过部分章节,当时觉得美极了,所以这次一看它就买了,回家读后感到物有所值。书中十几章,一百多篇随笔组成,差不多篇篇都是优美的散文。
●这本书很棒,有很多独具一格的思想在里面
●戴建业教授的这本书作为一本将《老子》白话文翻译的作品还是非常不错的,行文流畅自然,释义基本正确。但是作为一部学术作品就颇为不足。对于一般流俗乃至曲解老子思想的观点戴建业先生基本上照单全收,并且攀附现实,流露出浓浓的野鸡汤味。和于丹之流最大的区别是戴建业教授无疑真诚很多,他始终力图以学术作品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是学业素养的不足是很多国内专家的通病,戴先生只是误陷泥淖而已。与攀附现实解读老子的不伦不类相比,力图以庄解老是学术方向性上的错误,恐怕老子与庄子的距离远远大于老子和孔子的距离,台湾一位教授破解相当明白。看看书后的参考文献就知道,戴老师的学术视野还有待扩展。但戴老师的真诚付出仍然跃然纸上,令人敬佩!
●《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过去一直读不懂说的是什么意思,查找了不少这方面的书,还是觉得没人讲清楚,《老子开讲》第一章第一小节《谈玄论道》阐释又明白又深刻,
《老子开讲》读后感(一):思考
《老子开讲》戴建业 最初接触作者是源于抖音,戴建业先生与其他网红有着很大的不同。说话不仅是风趣幽默,而且有着非常独到的体会和见解。通过短视频而去看了往上所能收集到的几乎所有的课程视频。像讲陶渊明,讲李白,讲杜甫,都是非常有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古人。同时又有着一股难得的真性情在里面,这是我所最敬仰的。 抛开这些谈谈这本书。这本书是读戴老师的第一本书,总体感觉非常不错,相对比较好理解。而且作者的文采是非常不错,时时有排比之句,这也许是研究古代文学所带来的一种特殊写作手法。不过这样的感觉是朗朗上口,简单明了。 《道德经》在我大学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书。它与《庄子》陪我度过那一段最悲伤的日子。之前读《庄子》略微懂了一下《道德经》。但也只是囫囵吞枣,不知其真味,只有一个模糊轮廓可称之为略懂皮毛。读罢这本书便大致有一个实际印象,可称之为刚入血肉。而后的入骨阶段就需要人生经历一步步来了。 书中多以独特的辩证关系和视角来阐述道德经中的思想。这种思想并不会让你更加适应这个社会,只是寻求人心最纯真的那一份快乐。永久不变的思考: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制度不断完善,人类是越来越快乐,还是越来越辛苦。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儒家是入世,道家则是出世,出世便是讲莫要贪恋世俗眼光中的成功,而要寻求内心真正的平静。儒家讲:君子有为有所不为,到家讲:无为而治。何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强行打乱事物该有的规律,而从侧面引导这样事倍功半。当下这个时代。社会的确发展的很快,快到我们来不及思考,便已经进入下一阶段。社会讲的是争抢,竞争。而在这之中,多少见不得光的交易在进行。虚伪阴暗与狡诈贪婪并存天地间。好多人的价值观已经扭曲,很多时候我都在想:难道是我的错了吗?这本身就已经破坏了“道”。而明“道”之人,不会去强按牛喝水,只会一步步按着真性情去做事情。同时又有着明确的定位,知道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本就不属于自己。 一昧的颓唐不思进取并不是“道”,一昧的贪婪争争抢抢也不是“道”。只有安天知命,有明确的自我认知才算接近了“道”。 我知道,这些话大多数人是听不进去的,也会有人讥讽这是幼稚,不成熟的表现。那种虚与委蛇,言不由衷的成熟我不要也罢,并不是我有多么高洁。只是我感觉这样做来得快乐,来得安心。多么希望一直到老,也能维持这个状态,那么到了垂垂老矣的那天可以讲:此生足矣啊。
《老子开讲》读后感(二):从诗意玄想到现实关怀 ——读《老子开讲》
大 约两千五百年前,道家圣人老子见周之衰,意欲绝尘而去。在路过函谷关时,幸亏关令尹喜“死死纠缠不放”,才使得他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千古奇书。此书虽短短五千言,然而其精神之博大,思想之恢宏,却令后世之人望尘莫及。自庄子申述、韩非解喻以至后世诸贤的章句、注笺无不在对此书进行着“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式的梳理与研究。然而,时运交移,情理代变,如何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体现出经典的现代性,并且能使之为世人所接受,却是一个关系到经典能否持续的大问题。窃以为,在当下要关注老子及其《道德经》,不可不留意戴建业先生所著的《老子开讲》一书(海南出版社2019年4月版,以下简称《开讲》)。因为从与世推移的角度讲,这正是一部既具有现代性特征又容易为世人所消受的经典演绎。
著者曾说:“世事虽然沧海桑田,时代虽然日新月异,但人们依旧为孤独、烦恼、焦虑、痛苦所困扰;衣着虽然不断更新,发型虽然总在变换,但人们依旧要去面对虚伪、做作、狡猾和阴险。”老子之所以伟大而又精深,就在于他从不回避人生的苦难,他敢于正视社会的不公,他能够直探人类心灵的深处,他所论及的乃是人类永远必须面对的“母题”。由于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烦恼,每个时代各有不同的痛苦和焦虑,所以著者特地“恭请”老子这位伟大的智者出山,来做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理医生”,让他来治愈大家心灵上的创伤,让他来抚慰人们情绪上的焦虑。
但是要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请出这位伟大的智者,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却谈何容易?在《开讲》的开篇,戴先生引西哲的话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重视而又人人不读的名著。”并且谢天谢地地表示,这种观点对于当下的中国并不适用。看到戴先生如此诙谐幽默的谈论,我就已经意识到他肯定找到了结撰一部让大家既重视又喜欢读的“老子”读本的写作方式。果然,戴先生在经过一番苦心孤诣的探赜索隐、提要钩玄之后,很顺利地将这部恢宏有容的思想文本以“以一统众”的方式给擘划了出来。在“总纲”(即导论)中,他先依据史料刻画出老子模糊的肖像,然后围绕历年来对《老子》著者和成书年代的论争,寻绎出最终的结论;然后捻出“道”作为《老子》一书的中心论旨,指明“道”乃天地之根和万物之本;然后捻出“自然”作为大道的本性,同时指出这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落实到具体的层面);然后捻出“无为”作为“回归自然”的药引,并指出它乃是统治者最好的治国之道和世俗人最好的处世之方;最后以“悖论”的逻辑再次为我们验证老子是一位“崇尚自然诅咒智巧的先驱”,而《老子》更是人类智慧的宝库。
当然,《老子》作为中国文化史上道家和道教的经典,研究者要谈论它,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对作为“众妙之门”的“玄之又玄”的“道”的释读问题。解决不好这个问题,要说自己的讲解多么精妙,恐怕难以令人信服。不过,戴先生凭借本身所具有的深厚哲学修养和较强的辨思能力通过第一章的论说便打消了我们的顾虑。因为在该书的第一章中,他就深入浅出地诠明了这一问题。他首先指出“道”是《老子》中的核心范畴,然后以形上形下之变申明了“道”的不可言说性,并对比中西方哲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指出西方哲学直到康德才明了“自然之物”不是人类理性认识的对象。不过,康德也还只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辨识这一命题,而老子的“道论”却具有本体论的深度。“道”虽不是世间万物中的一种,但它却内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天地因“道”而生,万物因“道”以成,那么,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就应该无不惟“道”是从。这也就从本质上挑明了所谓“以一统众”的“一”,其实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由于“道”本身极具抽象性,所以论者为了讲解清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笔墨来将这一问题层层展开。不过,鉴于推理和思辨的难度,我们似已无法再强求论者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所应具有的精彩度。可即便如此,我们也还是在论述中不时地看到论者采择大量的诗词、俗语、箴言以及故事等文学体式入文,并结合当代人的习俗、心理、思维方式等进行有效分析。所有这一切手段的运用,其目的无非就是在让古代的老子首肯的同时也让今天的读者为本书“点头”。
告别了“玄之又玄”的“道”,《开讲》便进入了全书的精华部分,亦即为“一”所统的“众”的部分,主要涵盖自然与造作、无为与有为、拙与巧、弱与强、静与动、进与退、仕与隐、治与乱、战与和、修身与养性等论题。其实,读者从这些标题便可以察觉出著者是深契《老子》之旨的,因为矛盾统一的辩证法在这些章节中凸显无疑。在精华部分,论者主要是依据《老子》智慧,针对时代弊病开出各种“药方”,体现出了著者从老子的诗意玄想到现实关怀的有效对接。比如“自然与造作”部分指出,“自然”乃是指人们的天然本性,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然而现代文明越发达,人却变得越造作越诈伪。中国人常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话到嘴边留三分”,这些所谓对人生“有益”的“经验”总结,其实是将人的真思想、真性情扫落殆尽。为此,戴先生毫不客气地指出,“会做人”在今天的真实涵义就是会敷衍会欺骗,就是待人能八面玲珑,在任何人面前都能巧舌如簧,在任何场合都能随机应变,这简直就是比变色龙还精明不知多少倍的“人精”。因此,他借鉴老子“复归于婴儿”的智慧,呼唤现代人全都回归到“赤子之心”的婴儿状态:“假如我们都能像赤子一样地真诚,人们的理解和沟通将多么容易!猜忌、冷漠、暗算和讹诈就找不到市场。假如我们都能像赤子一样直率,那么虚伪和造作就会为此感到脸红。”在书中,像这样精彩的论述比比皆是,在此不烦赘述。由于这些章节所讲述的内容都与实在的人生有关,所以其中所列举的一个个具体实例、一个个古代故事,以及一场场严密的逻辑推理、一次次精辟的实证分析,都会让你如获至宝,在轻松和愉悦中领略到不一样的人生至理,时代的病症也因此会慢慢得到治愈。
最后还不得不提及《开讲》的行文方式。著者说,《老子》五千言不仅是“思”与“诗”的“对话”,更是“诗”与“思”的“同一”——它是深刻的“思”,也是优美的“诗”。其思辩是那样地经虚涉旷,其文笔又是这般地灵动飘逸,无论哪个民族都会为有老子这样伟大的哲人而骄傲和自豪。因此,为了要大致“对得起老子”,著述者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了以随笔的形式来阐释这位伟大的智者以及他的作品。故而这书中的每一个章节其实都是一篇既有深度又有文采的学术随笔,而且语言生动、机智,兼具优美。
即此之故,如果我们要在当下品读老子,怎么可以错过《开讲》这样的作品?
《老子开讲》读后感(三):如何诗意地栖居?
如何诗意地栖居?
——浅谈戴建业教授《老子开讲》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经这样呼喊过。但面对现代化的浪潮,如何诗意、如何栖居却越发成为一个“现代人”无法回答的问题。
历史一刻也不曾迟疑地向前发展,为“物欲”所累的人们更加听不到心灵深处的声音,现代文明的冲击让我们迷失了精神的家园。究竟“何处是归程”?究竟该如何认清真实的自己并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思想的鼻祖老子已经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解答。《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回答的正是“人从哪里来,该向何处去”的问题。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读懂《道德经》,便读懂了中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读懂《道德经》,便读懂了中国人的大智慧;读懂《道德经》,便能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风潮中抱朴守真、逍遥自在,永不迷失真正的自己。
一、《道德经》一书最好的注解
宇宙从哪里来?人世在何处?天性何为?自然何谓?这便是中国最朴素的哲学意识,也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对人类行而上的最早思考。尽管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即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极力强调“道”的“不可言说性”。但既已行诸文字,它本身所具有的可读性和可阐释性就为我们读懂《道德经》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何为“道”?如何理解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之至柔”又指向何处?这些谜团无疑为我们解读老子思想设置了无限的障碍。但《老子开讲》一书正是打开这扇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就不怕进不了老子思想的正堂。但这本书写作的初衷并不是要用学术的眼光审视老子思想的智慧,而是要用机制、巧妙、灵动的语言去把握他“诗”与“思”的碰撞,将老子思想最奥妙最深邃的地方用现代的语言呈现在我们面前。
先秦思想本就博大精深,难以体悟,《道德经》一书更是“玄之又玄”,究竟该如何把握和理解这五千言中所蕴含的智慧呢?首先,此书将老子思想浓缩成了十对相互制衡、又相互转化的反义词:自然与造作、无为与有为、拙与巧、弱与强、静与动、进与退、仕与隐、治与乱、战与和、修身与养生,并以道和德这对相互依赖的关键词统领全书,在统摄《道德经》全文思想的基础上,逐层分析五千言中思辨的智慧和处世哲学,发人深省。
宇宙是如何生成的?自然有什么法则?社会国家又该如何运作?这一切的道理最终都将回归到这个“玄之又玄”的“道”上。正如《老子开讲》一书所说,“‘道’是自然变化的规律,也是社会生活的法则。”“‘道’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实体,而‘道’本质特性又是‘自然’。”所以老子一书总是绕不开这两个话题,理解了“道”为何物,也就理解了“自然”所指,也就明白了该如何“无为”。尽管老子把“道”描绘得“恍兮惚兮”,但《道德经》一书的智慧并非不可捉摸,《老子开讲》一书便是对此最好的注解!
二、对现实深切的关怀
人们往往会问: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何处?文学对人类究竟有什么影响?就像诗歌一样,它是皇冠,但不是远在天边不可触摸的星辰,诗歌应该走下神坛,让大地上的人们听到它的呼吸,感知到它的存在和意义。我想,人文学科的意义大概也是如此吧!我们的职责就在于让人类认清自己,认清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本真的状态,承认世界的虚伪、黑暗以及那不可挣脱的苦难。但山的那头就是蓝天,越过黑夜便是黎明,人文学科如果仅仅变成了远离人间、远离凡俗的“怪物”,它也便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老子开讲》一书就是要把老子从神坛上解放出来,让他以一个慈祥老者的身份出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娓娓道来这世间逃不开的规律和法则。
几年前在《老子:自然人生》一书的结尾,戴教授曾这样感慨:“世事虽然沧海桑田,时代虽然日新月异,但人们依旧为孤独、烦恼、焦虑、痛苦所困扰;衣着虽然更新,发型虽然总在变换,但人们依旧要去面对虚伪、做作、狡猾和阴险。”老子精神之伟大就在于“他从不回避人生的苦难,敢于正视社会的不公,能够直探人类心灵的深处,论及的是人类必须永远面对的‘母题’。”所以他的思想在千载之下的社会仍能找到映照,为我们提供生存的借鉴和指导。《老子开讲》一书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既生动形象地用老子智慧装点、关怀了我们现世的人生,又极尽可能地再现了老子思想最深刻最伟大之处。全书语言精练又不失幽默,风趣而发人深思,正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
戴老师在《文献考辨与文学阐释——戴建业自选集》一书的序中还曾这样写到:“今年暑假实在憋得慌,我在家连续写了两三个月社会评论和文化随笔,平均每天写一篇几千字的杂文,最敏捷的一天写了一万多字,从早上的六点多写到晚上两点多,有两次我写着写着眼泪流出来了。”老先生正是以一个人文学科研究者的身份,敏感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感慨这“大道沦丧”的社会,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流下无比痛心的泪水。我们的先哲早已把人生在世的种种智慧告诉我们,可我们依然被种种无意义的“贪痴欲念”羁绊,无法活出潇洒的人生。为了保存并弘扬我们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也为了给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代人提供一剂及时救弊的汤药,《老子开讲》一书诞生了!
读完《老子开讲》,你一定会卸下灵魂的枷锁,随着那飘飞、灵动的文字畅然遨游在“无何有之乡”,吸日月之精华,揽山间之明月,与大道化而为一。这便是《老子开讲》最神奇与最精妙之处。
三、洒脱的人生至境
在先秦那个极度纷争的年代,士人阶层普遍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个体精神独立的冲突,面对历史使命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他们纷纷转向对人生存在价值的思考。作为道家思想的先祖,老子思想的深邃正在于他通过思考揭示了自然宇宙和人世间的种种道理,为我们描摹了一种“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生至境。
在老子那里,没有自然与人的完全对立,没有“有”和“无”的完全分离,所有的一切都融汇在了一处,便是自然与人的完全统一,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也。只有顺应自然,顺应天道,才能得见事物本来的面目,才能永葆一颗“赤子之心”,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感知世间最奥妙、最深邃的美。
面对生死,同样要有洒脱的境界和情怀。《老子开讲》一书曾这样写到:“深知生有常理则不厚其生,明白死属自然则不惧其死”,放下了执念,也便放下了无须有的束缚和牵绊。执着于欲念会陷入欲念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执着于功名会被功名所累而不能活得自在,只有卸下人生的枷锁,才能以“人生之至柔”攻克“人生之至坚”,活出人生的厚度和深度。
戴先生一生磊落光明,活得潇洒,活得自在,不汲汲于富贵,不执着于声名,连续几年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先生正是吸取了这种“无为”的人生哲学才最终到达“无不为”的人生境界,他年近六旬,却依然无比潇洒地行走在这个世上,方退方进,方拙方巧,方愚方智。
“当我们的精神变得浮躁,当我们的思想已不澄明,当我们的心灵失去恬静,我们就非得下一番致虚守静的功夫不可。水静才能鉴物,人静才能明理。”如果你还想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如果你一生只想读一本关于老子的书,就听‘老子开讲’吧!”
《老子开讲》读后感(四):《“思”与“诗”的对话》
如果说有谁能够对宇宙、自然、为政等问题提出深刻而令人无法辩驳的观点,那么这个人必然是老子,这个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的伟大思想家,不管是否如传说中的那样随紫气而来,乘青牛而去,他给历史上留下的这五千道德之意却是事实。然而,他厌倦了世俗之纷纷,一人一骑消遁于时,这五千之言却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世人总能从其中找出合适自己的药方,以解一时之病症。而历代的学者也未曾终止过对这精深博大的五千言的探索和研究,他们伏案挑灯,一方面以自己的学问和见识给读者减少了阅读上的障碍;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给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戴先生的《老子开讲》正是这样的一本,同时闪耀着思想和语言上的火花的著作。
一: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大学时代,最喜一位女老师的唐代文学课程,课上她总能引古论今,从《诗经》、《楚辞》到南北朝诗歌再到后来的词曲、小说,学了一门唐代文学,你似乎感觉到了遨游整个古代文学史的乐趣。而这本《老子开讲》在这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书以老子之言为评论对象,而评论之语却来自于众多古代文学典籍的深处:
自然的更替方面,要依循一定规律:“阳春三月‘红杏枝头春意闹’,炎炎夏天‘映日荷花别样红’,金秋九月则‘菊花须插满头归’……”如若不然,便会造成令人无法预知的混乱。
而在拙与巧的问题方面,作者似乎更倾向于陶潜似的“亲戚共一处,子孙相还保。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缓带尽欢愉,起晚常眠早”,这样一种远离仕途,回归本真的最为“聪明”的做法。
真正的大巧,反而体现得较为笨拙。在这一节,作者更是用了通篇的文字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一为《红楼梦》中之凤姐,一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薄命之人,一为北宋名臣吕端,一个平时糊涂而关键时刻清醒的“大巧若拙”之人。
作者深谙中国古典文化之精髓,多年的诵读和记忆让这些典故和诗句成了他笔下驯服的兵将,信手的排兵布阵便让整篇文章显示出不能“易一字”的精深的味道。而喜爱中国文化的读者,更是有幸来赴这样的一场盛宴,在踏入《老子》的哲思之门时同样窥见到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之美。
作者的“功力”之深厚,不仅体现在随意调度古典文学方面的知识,还体现在其对外国文化的掌握上。林语堂先生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来总结其在学问上所作出的贡献。这句评语亦可作为对《老子开讲》一书作者的评价。文中解古典文学的伟大著作《老子》,并没有单纯从我国的文化基础出发,而是联系西方的文化背景,对很多知识作出共通的解释。
如在谈到自然的问题时,“套用卢梭在《爱弥儿》一书开端的名言来说:出于自然之手的东西真而且好,一到人手里就变得伪而且坏。”
在谈到山谷与女性生殖问题时,“这一点不仅古今一样,似乎也中外皆然。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狄安娜的禁地就是一处清泉流淌的幽谷,现代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也说‘山谷常常是女阴的象征’。法国农民从前有一种风俗:他们把凹湿之处想象为女阴。还用木棍在其中来回摆动,这种仪式显然是象征男女交媾,象征天地和合,他们以此祈求人丁兴旺和五谷丰登”。
西方的思想和典故在作者的笔下也如那些自然流淌的溪水,不自觉地便汇到河海中来,终于构成了这样一部贯通中西的作品。
二:扯时代之大旗,展犀利之语风
经典之常读常新之处,不仅在于心境的变化所带来的阅读体验的差异,更在于时、地的转易所造成的影响。《老子》之于司马迁、王弼,其形象固有不同,而在戴先生的笔下,《老子》似乎又较多地沾染了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风采。
在不经意间目睹了几十年的怪现状之后,即便是象牙塔中的教书匠,也不得不将胸中的一腔不平之气喷薄出来,转而化作精明的文字进行战斗。所以,这部《老子开讲》,不仅是老子学说五千言的阐释,也是世间百态的呈现。
如较之老子所倡导的“功成身退”之道,现代人多表现出对权力和地位的留恋,这种“恋栈”多半是怕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变成“门前冷落鞍马稀”,实际上多是“赵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的可恶小人。
此外,大到治国、从政、环境治理,小到个人的修身、养性,作者均以这个时代的声音作出了回答,好似老子这个哲人在几千年前便已窥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现状,然后列出了精道的破解之法。正如作者所言,“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烦恼,每个时代各有不同的痛苦和焦虑,因此我们特地‘恭请’老子这位伟大的智者来做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理医生’,让他来治愈大家心灵上的创伤,让他来抚慰人们情绪上的焦虑”。
《老子开讲》之令人不忍释卷之处,还在于作者用语的幽默和机智。在对“自然”一词的解释方面,他首先对王弼和海德格尔这两位大家进行开火:
“听上面两位哲人(王弼和海德格尔)解释‘自然’,就像是在寺院里听和尚念经,或者是在教堂里听牧师布道,越听越糊涂,越听越乏味,越听越烦躁,要是听着听着能昏昏欲睡还算八辈子福气。”能够让作者这样大动肝火,读者想必更加好奇这两位哲人究竟使用了多么晦涩拗口、让人费解的的语言。
而对于人性里自身存在的弱点,作者的攻击也毫不留情:
“侵袭人精神的‘病毒’好似侵袭人身体的病毒一样防不胜防,如荣华富贵使人坐卧不宁,花容玉貌使人魂不守舍,美名盛誉使人忘乎所以,阿谀奉承使人黑白不分……对权势的热衷、对佳人的迷恋和对声名的追逐,好像得自精神上的‘遗传’,人人都几乎是不学而会,不劝而行。”
对现世的种种不平导致了作者下笔之重,而和内心的谦和思想的斗争结果是最终让这些文字以讽刺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不是骂街。读者在犀利的文风中,既看到那灼热的思想之光,又恨不得为作者的用笔拍案叫绝。
三:“思”与“诗”
很多读者虽为《老子》这一经典文学的光环所吸引,但久久不敢开卷,究其原因,多半源于文字的障碍。而《老子开讲》正是在打破这一障碍的同时,无限接近地还原了《老子》的本真,让读者从中体会到诗性的语言和思辨的精神共存之美。
“‘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似乎只要自己生于楚汉之际,与刘、项逐鹿中原必定胜券在握;‘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似乎在沧海横流天崩地裂之时,自己真的能在谈笑之间就把天下搞定;‘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似乎在铁马金戈冲锋陷阵之中,自己真的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取敌人上将之首”。
“弓箭、罗网、机关、枪弹的智巧多了,天空的鸟儿就成批地被射杀;钓饵、渔网、竹篓的智巧多了,水底的鱼儿就大量地被捕杀;陷阱、地雷、暗器多了,地上的野兽就无处藏身;工厂的烟囱和大地上汽车多了,大气中臭氧层就被破坏;斧头和锯子越来越先进,森林的面积也就越来越少”。
……
诸如此类的诗意的语言比比皆是,读者尽可以以一种绝佳的审美享受来感受《老子》所传递的思想。
而作者也很乐于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既有中外古籍所记载史实,也有自己的所见所闻,作者以自己的一支妙笔,将这些故事召集在一起,为《老子》那博大精深的思想作了一个个通俗而又完美的注解。自然与做作、进与退、巧与拙等精神,便由着这样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呈现出来。
既为学术随笔,便同时兼有学术和随笔两端的特征,因此,在这部《老子开讲》中,不仅有随笔的随意性,更有学术的严谨性。书的结尾处附有《老子》一文的原文和注解,作者不仅参照了各位大家对《老子》的理解,更提出了自己的很多新颖的观念。
当你面对《老子》却不得其而入时,你不妨静下心来读读戴先生的《老子开讲》。
《老子开讲》读后感(五):好看! ——评《老子开讲》
“如果你一生只想读一本关于老子的书,就听‘老子开讲’吧!”
当我第一眼看到封面上的这句话时,其实我是拒绝的,因为总感觉这种广告式的语调与老子他老人家所念叨的“自然”、“无为”的风格不是很搭。然而,才一浏览目录,我又发现自己根本已经停不下来。作为一个自以为还算酷爱古代文化的人来说,我曾多次想钻进《老子》中一睹老子的风采,但无论是校注本,还是导读本,抑或白话本,又一次次被那玄奥且又枯燥的文字所打败,深深感觉到,老子毕竟是“老子”,我等子孙还真是惹不起,以至于久久不敢再去碰它。但这次读戴建业先生的《老子开讲》,却让我有了别样的感觉。
畅快!读完《老子开讲》,就像炎炎夏日“咕噜”一罐冰啤一样解渴,从没有哪一次读《老子》会有这般顺畅的感觉,我想这得得益于此书语言的通俗性。说人话,接地气,是《老子开讲》迥异于一般《老子》学术著作的鲜明特色。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烦恼,每个时代各有不同的痛苦和焦虑,因此我们特地‘恭请’老子这位伟大的智者来做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理医生’,让他来治愈大家心灵上的创伤,让他来抚慰人们情绪上的焦虑”(《<老子开讲>:构思与特色》),“《老子开讲》的基本构想是,‘请’老子直接走上前台,面对我们这个时代发言,与我们进行面对面的‘对话’”。
正循着作者的这种构思,在书中,我们可以听到——“你说这怪不?一点也不怪”——好像是爷爷在瓜棚架下给自家儿孙讲故事;我们又可以读到——“记住吧,朋友,善行者无迹,善言者无言……”——仿佛是智者对后辈的敦敦教诲;我们还可以看到——“朋友,你有兴趣听听老子是怎么说的吗?”——犹如挚友在红泥小火炉旁放下酒杯时的促膝之谈。相传唐白居易作诗,定要改到妇孺皆懂时才算定稿,而今且看《老子开讲》,“既然是强盗头子就不会有好下场,越是掠夺贪婪,越是荒淫腐败,他们的灭亡就越快,他们的结局就越惨,不信,你们看看殷纣王,看看周幽王,看看隋炀帝,再看看陈后主”(《出仕纵欲为盗还是利物爱民?》),这样通俗亲切的语言,我想,要是念给我们的爷爷奶奶听,他们也一定会会心一笑的。
但通俗并不意味着媚俗,浅近也不等于浅薄。在呈现出通俗性的鲜明特色的同时,此书依旧体现出了一位学者应有的学术严谨性和专业性。诚如作者自吐心声,“《老子》每一章的义理非常抽象,文字又十分凝练,思绪更是极其飘忽,不少章甚至具有诗的跳跃性,要将每一章写成一篇优美机智的学术随笔谈何容!写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写这种学术随笔我丝毫页不敢随意,比我过去写任何一本学术专著都更加认真。”(《<老子开讲>:构思与特色》)正因如此,面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难解的命题时,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作者剥茧抽丝般的深入辨析,对于“绝圣弃智”的观点,作者又以专业性的论析,反驳了人们在通俗意义上对老子“反智倾向”的误解,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作者说在写作本书时,自己“力争将每一节都写成一篇既有深度也有文采的学术随笔”(《<老子开讲>:构思与特色》),我想,从通俗性与专业性相融合的这一角度看,他的心愿是达到了。
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此书还浸透着作者一贯的学术特色,即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记得第一次读《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时,就深深为作者精辟的哲学分析所折服,而今翻开《老子开讲》,我不由得又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
《上德不德》辨析历史与道德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听到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及恩格斯的声音;《什么是自然?》探讨自然之所指时,又闪现出王弼、海德格尔和卢梭的身影;《无为而无不为》论述“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时,有康德及基督教的观点以为参考;《再说自胜者强》又引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学说以为辅证,等等。作者辨析之深,学识之厚,由此可见!
古代典籍往往蕴藏着无尽的宝藏,现代人也乐于从其中汲取所需的营养,君不见,无论是从政者还是经商者,手执一本《左传》或《三国志》,曾是一道多么流行而又靓丽的风景线。然而,从诸多“现代版”的《左传》或《三国志》中,我们所看到竟多是尔虞我诈的本领,是圆滑矫媚的手段,是治人接物的技巧,始终弥漫着一股春秋、三国式的“杀气”。
与之相比,《老子开讲》更倾向于以“自然”、“无为”的思想去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更为积极的现代启示。“要想成为万民之上的领袖,就必须站在万民之下……”(《悖论:弃智则智,大巧无巧》),这是对从政者的忠告;“无为而治”式的“弹性软化管理法”(《无为之益》),这是对企业家的启发;“慈爱便能勇敢,俭啬便能宽广,不敢居天下人之前便能为万物之长”(《我有三宝》),这更是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的箴言!
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老子开讲》的作者即深晓其中的奥妙,在以深厚的理论素养、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健康的人生态度带领我们走进《老子》之余,还引导我们洞察当下社会的千姿百态,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诚如作者所言,“《老子开讲》并不是《老子》依样画葫芦的翻译,而是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延伸,它是‘老子智慧的现代转换’”(《<老子开讲>:构思与特色》)。“谁要是忽视‘道’或违反‘道’,谁就要受到‘道’的惩罚,常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与人相处是如此,人与自然相处也同样如此。逆历史潮流而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违反自然规律蛮干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今天南方夏秋季节涝灾不断,北方又常年干旱缺水,春夏之交更是沙尘弥天,就是我们长期破坏植被和滥伐森林付出的代价,癌症发病率直线上升和怪病不断出现,就是我们污染环境所得的报应”(《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正应和着当下火热的环保话题;“如今我们日常生活中虽然很少见到明火执仗的厮杀,但激烈的竞争却无所不在:政客们忙着争权,商人们忙着争利,文人们忙着争名,连小学生也争着进快班或上名校,因而官场、商场、文坛和学校无一不变成战场”(《天下谁与子争先》),又是对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和各种残酷竞争的反思;“我们的工科院校只能培养‘匠人’,难得产生走在世界前沿的科学家;文科系所只能培育出一批画地为牢的学究,很少造就那种文史哲兼通甚至横跨文理的学界名流”《“无用”与“有用”》,则是对教育界和学界弊病的针砭;而《不尚贤》一节,甚至俨然以一篇杂文的姿态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从这些极具时效性的话题中,我们不再仅仅只是在品味《老子》的智慧,更是在体会着作者富含激情的积极的生活情怀。
读完《老子开讲》,除去以上所谈的在内容方面的鲜明特色外,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作者的文采斐然和机智幽默。作者行文善用排比句,往往写得气势汹涌,我们一气读下,也往往顿生酣畅淋漓之感。如《善行者无迹 善言者无言》一节,开篇即是五个复合排比句,且每个复合排比句内又含有多个小排比句,如此一来,不仅句式新颖独特,而且论理通透明澈,纯然直追老庄笔调。又如《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一节,气势更加非凡。为说明人往高处走的道理,便以十几个例证铺排开来,面对这种气势,怕是再雄辩的人也只能叹服吧。然而作者的雄辩之气并未就此顿住,而是笔锋一转,极辩尽争上游的世态并不高明,又是十几个例证如灿烂的烟花一样喷射出来,让人不得不惊叹作才气的充沛。紧接着,作者又顺势以七个排比句,从做人、心境、对人、说话、为政、处事、行动等方面,说明处世应像水一样有不与万物相争的“上善”之心。古人作文讲求养气,孟子即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想,作者胸中怕也是养着一股非凡之气吧,不然怎会写得如此气势磅礴,写得这么文采斐然呢。
为诗作文的人都知道,把文章写好,难!写好文章还要透着一股天然的幽默感,更难!而于由衷的幽默感里再蕴含些深刻道理,则是要捋断几把胡须,搔白几根白发的!《老子开讲》的作者却做到了!“地球上四只脚蹦跳的动物都只有本能,而两只脚行走的人则除本能外,还有叫‘人’也觉得荒唐可笑的虚荣心”(《天地不仁》),这是对人类虚荣心的无奈苦笑;“从结婚到现在他老兄已戒过六次烟了,据说最近又决定再戒一次——当然可以肯定这不是他最后一次”(《自胜者强》),这是对朋友戒烟的调侃;“其中有些人可能觉得国家、企业和单位离不开自己,没有自己谁来签字,谁来批‘条子’,谁来最后拍板呢?少了自己国家可能动乱,企业也许会垮台,单位或许要乱套”(《三说功成身退》),这更是对恋权者的嘲讽;“‘杀鸡’能否吓唬猴子,得看猴子是否怕死,如果猴子对死亡毫无畏惧,杀再多的鸡对猴子也不起作用”《民不畏死》,则见出一幅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而这苦笑,这调侃,这嘲讽,这铮铮铁骨,竟都是出自一种自然而然的幽默感中,真是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正如一打开《老子开讲》,自己就读得根本停不下来,现在写几句权作读后感的东东,竟然还是根本停不下来。什么?我好像听到有人说“我也是醉了”。什么?我好像还听到有人说“我读书少,你别骗我”。好吧,那我就此打住,至于我有没有骗你,你是否会醉,还是请诸位自己打开此书,一睹庐山真面目吧!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