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5-03 20:33: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9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本由迟子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34.00,页数:2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额尔古纳河右岸》精选点评:●从中篇开始就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对于一个民族的兴衰,事物的更替,家庭的温暖以及人和自然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选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本由迟子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4.00,页数:2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额尔古纳河右岸》精选点评:

  ●从中篇开始就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对于一个民族的兴衰,事物的更替,家庭的温暖以及人和自然都通过最后一任族长的女人以第一人称描述出来,让人觉得唏嘘和叹为观止。人类发展的巨轮以及对于一个民族的种种故事来说,此篇文章有一种超越生死的悲剧色彩,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那种凄冷在读到最后的跋才明白,原来是作者的亡妻所导致。美中不足就是最后几代人性格塑造不如前半部分饱满,叙事略显单薄了一点。总的来说是一部挺好看的长篇小说

  ●4.5

  ●小说写得很流畅,故事叙述娓娓动听,属上乘之作;文字营造出来的自然环境动人心魄,鄂温克猎民的性格直爽干脆,很朴实,读来非常美;但神巫迷信、对原始的崇拜却有些违和,好像少数名族都有这种神神叨叨(比如《荒野猎人》里的印第安人)的气氛,对于我这样的无神论者,很难入戏。

  ●一部鄂温克民族的史诗 一部离奇死亡故事集。。。

  ●喜欢忧伤诗意的文笔、原始自然的神秘、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但不喜欢书中人物宿命式的结局。

  ●温柔的文风,仿佛在耳边悄悄说故事。 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

  ●已读完

  ●一个人 经历足够的事情 才有勇气讲述一生

  ●质朴而美丽。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一):也许我喜欢的是雪下盖着的苔藓与红豆

  今日难得天气晴好,经过近三日的阅读,我终于于此刻将迟子建先生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阅读完毕,顿觉心中朗朗疏阔,她笔下的山川、河流、明月、清风,和着鄂温克族人血脉相连的情感与神秘玄灵的传说一起,为我们奏起或明快或疾暗的乐章,听者为之心潮起伏,最终,化为了一抹温润,留在心上。 很亲切的是,作者二稿于青岛,提及那里的海与路灯,此刻困于家中的我仿佛遥望到了我大学校园的那片后海,海风拂面,清冷却带给人安宁。 2020年2月9日 农历正月十六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二):额尔古纳河右岸

  图书馆积灰的书架上看到这本书,觉得书名很吸引人,再一看迟子建的名字,之前很少有去看书但零零总总的会听到这些名字,所以借来一看。主要讲的是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岸的鄂温克族游牧部落的生活,以一位年近九旬的最后一位酋长夫人的身份自述,从林克和达姆拉的女儿到拉吉达的妻子再到瓦罗加的妻子,在这期间的世事变迁令人动容。一次次的迁徙,生命的交替,和我们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这位夫人前后的爱情令人印象深刻,那些纯美的爱情很是美好。还有夫人的岩石画,很多山水都被她起了名字,喜欢她内心的世界。虽说是游牧民族,也是闭塞的山林但人们很淳朴,思想很纯粹,知道自己的责任但也有一些不幸的人所呈现的性格总是遭人嫌,但他们骨子里一定不是那样的人只是以为发生在身上的事,所以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很喜欢文中的驯鹿,和别的家禽很不一样习性自由饮食多样,虽然有些自然现象和规律不太愿意接受但那就是自然,读到了很多自然的东西,不能从别的地方学到的山林2⃣️其次就是萨满的神秘,好像有某种魔力能救活一些人,预料一些奇怪的事,前面的尼都萨满看得很难受,他的法力让闯入山的日本人心生敬畏;而后面妮浩和她那些孩子们令人动容,站在女性的角度作为母亲很可怜但很伟大救了他人的孩子缺牺牲了自己的三个孩子,有一个甚至未曾出生,心里有预感但又不得不去救别人,实在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边看又在怀疑其真实性,实在是奇事一桩。3⃣️他们之前都是用打猎和自产的东西和安达交换必需品比如食盐,但后来解放后很多人被迫搬到山下,进入了我们所熟知的生活,唯独这位夫人没下山,我也希望这样的生活不被破坏,那样宁静心底那样纯粹。喜欢书里的那个世界!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三):一部鄂温克人的百年孤独,一首凄美的死亡赞歌。

  《额尔古纳河右岸》,阅读这本书是一个偶然,此前我从未听说过这部作品,但当我在茫茫书海浏览的时候,目光却被她的名字深深吸引。额尔古纳河,她还有一个汉族名字叫做黑龙江,那里,是我遥远的故乡。

  我是带着乡情翻开这本书的,幸运的是她没有让我失望。作者以沉静稳健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充满民族神秘色彩的故事,刻画了一群鲜活的鄂温克人,就像大兴安岭无边的山林和额尔古纳河无数的溪流一样,无不让我感到震撼和迷恋。书中一代代萨满祭司拥有的神奇魔力,以及应验在不同人们身上的生生死死,仿佛让我看到了《百年孤独》;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战争、运动、解放之后逐渐熄灭的游牧文明之火,又像极了《尘埃落定》。然而这种比较是不必要的,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灵魂,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灵魂就在那洁白如雪的白桦林里,在蜿蜒清澈的金水河中,就是那挂着铃铛低头啃食苔藓的驯鹿的角,是夜晚能看到星星的会制造风声的希楞柱,是弹奏出的悠扬婉转的曲调的木库莲,是四棵高大挺拔的松树上搭起的风葬台,更是一个个身穿兽皮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的鄂温克人脸上纯真的笑容。这,是一部鄂温克人的百年史诗,是一首游牧民族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衰落的凄美挽歌。

  本书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讲述死亡的方式,里面几乎每一个角色都经历了死亡,而作者用一种悲伤但却平淡的方式把死亡叙述的非常自然,鄂温克人的死亡,就像是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灵,自然而生自然而死,悲伤但不遗憾,凄凉却依旧美丽。但我认为这是也本书的不足之处,作者给予每个角色以不同的死去方式,有很大成分的象征性和因果性,有明显的文学再创作痕迹。还有就是纵观全书,鄂温克人有仇恨,但是没有恶人,我觉得没有哪个民族是没有恶人的,只有善没有恶的民族是不完整的,我想这是本书的一个遗憾吧。

  瑕不掩瑜,依然五星推荐。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四):一团柔和一切故事的篝火

  有一句话评论道:“迟子建是中国当代具备世俗关怀精神和悲悯情怀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迟子建这本书并不长但我读得很慢,并被这本书深深打动,打动我的大概就是这种悲悯情怀吧。

  可以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小说故事的主题,这是现代文明的另一面,往往被人忽视的另一面。现代化的代价会让人深深感叹,倍感同情,甚至会陷入一种悖论之中,但很难被感动。这篇小说让我感动的是生命的流动,田园牧歌的生活场景即使被文学渲染得再美好,可它仍然比不上现代生活的舒适。但田园牧歌的生活中所造就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人对生命的神秘体验,是在现代陌生人社会中难以体察到。我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也越来越淡。鄂温克人与驯鹿之间那种亲密关系,对于动物的风葬,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单纯的用唯物史观来解释,用愚昧与无知来解释,我觉得是对现象的简单化,这背后反映的共生与尊重,更接近生命的真实。

  在看完这部小说之后,我看了讲述鄂温克人的纪录片《雨果的假期》,除去故事的个体性之外,我看到的是鄂温克人在现代文明前的无助。我并不愿意用人性的堕落来解释雨果母亲的酗酒与迷乱,那些看似粗俗的话里,那些看似疯癫的行为里,是一颗最伟大的母亲的心,是一种最直接最纯粹的表达。即使听起来觉得过于裸露,它不深沉但无比纯朴。人类走的太远,正在渐渐忘却自己的初心。

  迟子建的语言细腻动人,柔和动情,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女性美,特别是在看过她的照片之后,我被她散发出的那种可以融化一切的气质中,明白这种语言也只能是她所能写出来的。在她的笔下,一切都变慢了,一切都变得柔软了,即使连死亡都有一种柔和之美。特别是用这种语言的柔来化解鄂温克人生活的野,留下的是一种深夜篝火投射在花草上的光,不是欢悦,是一种能够融化一切,安静一切的祥和。

  小说是以一个老奶奶在火塘边讲述故事的形式进行记述。读这本小说的时候,真得就像是冬天坐在火塘边听奶奶讲着故事,全神贯注的听着,除了奶奶轻轻的声音与缓缓的语气,周围一切很静,沉浸在故事中,忘却了时间,忘却了周围的一切,自己与讲故事的奶奶都化进了故事,不再是现在的模样。小时候天性爱野,关于外婆/奶奶讲故事的记忆并不多,但是有限的一些片段,现在回忆起来依然会感到一种美好。

  爱情,在不经意间让我沉醉。书中的爱情,是最纯粹的感情,没有太多的物质财富的考虑,也没有过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一种纯粹的情感自发。我好生羡慕,现代社会让人失去太多纯粹美好的东西,甚至连爱都变得那么复杂。爱,最真实的往往就是最简单的。

  喜欢上这本书,喜欢上这作家。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五):文明世界的冷漠,造就了这世间最沉重的凄苦。

  《额尔古纳河右岸》,黑龙江省作协主席迟子建200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以伪纪实的方式、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关于大兴安岭牧猎民族从20世纪初至新千年近百年历史变迁过程中富有魔幻风格的鄂温克往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自述展开,自述者为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夫人。自述者从20世纪初本宗族的四户人家开始,讲述了鄂温克人近百年宗族繁衍生息和民族融合的悲欢起伏、对抗伪满日军高压统治和文革时期风雨同路、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以及改革开放后、东北大开发对民族生存和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现代社会和文化对鄂温克人传统游猎生活空间的挤压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同化等等这样一个可能作者不写、永远也不会有人关注的故事。 关于小说本身,就是荡气回肠这四个字最能形容。这是一本鄂温克人的历史往事,是一部大兴安岭的《百年孤独》。全书深刻剖析鄂温克人的繁衍史,300年前他们因《尼布楚条约》被迫迁往额尔古纳河右岸,循着驯鹿觅食的足记,在原始森林中繁衍生息。全书涉及近60个角色、上下五代人,堪称鄂温克人的《红楼梦》。鄂温克人虔诚地相信万物皆是神,对生灵尤其是树木和驯鹿怀着崇高的敬畏;每个部落都拥有一个有着超常能力的萨满,萨满通过跳神来驱赶病魔,而这种治病方式的代价却是一命换一命。萨满们以神赋予自己独有的超能力来保护着族人们,而自己却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作者以这种魔幻的方法叙事,就是要表现出人性美好而善良的一面,以及鄂温克人生死相依、代代传承的精神。 关于迟子建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很多人议论纷纷。毕竟小众和冷门更能引起评论界的关注,《额尔古纳河右岸》以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未来的担忧,吸引了太多人的注意,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也是众望所归。而当人们讨论这本书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的初衷也同样值得敬佩。鄂温克人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作为大兴安岭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渐渐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个群体。迟子建通过在山林里和这个民族一起生活的体会,深深理解鄂温克人内心深处的哀愁和孤独。当我们以文明世界的眼光,来俯瞰各方面都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野蛮人”出于内心真切感悟而创造的民族画卷,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其中的辛苦和孜孜以求。现代社会所谓的文明、文明社会的口诛笔伐,总是习惯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者的模样哀其不幸。当我们心安理得地观赏这个民族为了生存,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曾经被我们骄傲的视为珍宝的文明所戕害的艺术,当我们出于好奇或者大部分人为打发无聊而残忍地剖开了这个民族内心的窗口,却还要站在乌合之众的立场装腔作势地表态:这里不够温暖,满是糟粕。恰恰因为文明世界的冷漠,才造就了尘世间最沉重的凄苦。在我看来,这就是迟子建创作这个故事的初衷,也是这个故事存在的意义!

本文标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78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醒世姻缘传》的读后感大全《重口味心理学3》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