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是一本由[美]雷蒙德·钱德勒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漫长的告别》精选点评:●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眼前一直浮现一个雪中独行的男人~一身米黄色风衣~哦也许是灰色~一顶不知多久没
《漫长的告别》是一本由[美] 雷蒙德·钱德勒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长的告别》精选点评:
●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眼前一直浮现一个雪中独行的男人~一身米黄色风衣~哦也许是灰色~一顶不知多久没洗的毡帽~电车的铃声由远而近~昏黄的街灯笼罩着下水道里的水蒸气~空气中除了下水道的味道之外还飘荡着爵士乐~我一定是电影看多了~
●看不懂翻译?
●很喜欢这个侦探的人设,所以螺丝起子到底什么味?
●回路我还挺喜欢的,就是不了解时代背景的看觉得少了乐趣,且翻译也太普通了。 买了英文版,找机会再看。 另,跑去做了Rorschach Test,居然觉得好准
●为了作者的名字和书名看的,可能期待太高,发现不过如此。不如横沟正史。 主角动不动就和人打起来了,动不动就生气了,特别自我陶醉,这么一个人。
●道一声再见等于死去一点点。
●不知是不是翻译的缘故,废话太多,人物对话也废话连篇,除此之外是个不错的侦探悬疑故事
●目前而言个人审美还是无法与硬汉推理接轨,冷峻简练的文风是十分有趣的,难以我个人的能力看完全篇后对故事内容还是一知半解,需要高考完重看一次。
●版本一般,比重大的版本强点儿有限,排版和字体看着不舒服。
●如果这都不算爱???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一):独特的风格是双刃剑
正如小说描写了一场漫长的告别一样,我在阅读过程中也是经常有种很漫长的感觉。这本书跟我以前读的侦探小说没有相似的,它一点也不像传统的侦探小说。
可能是因为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的原因,全书没有太多层层接近真相、解密推理的推进感,尤其是前半部分,有种莫名其妙就开始了其他的无关紧要的事件的感觉,节奏慢是小事,但在没有揭露韦德夫妇和伦诺克斯的关系之前,就是会给人一种不着调的突兀感。虽然最后真相大白之际能够把一切都能解释的通,但我依然不太喜欢这种写法,因为在前期两件事情很难看出什么重要的联系,容易让人失去耐心。
说到作者的风格另一个要提的点就是他塑造出的硬汉侦探马洛的形象。我认为他塑造得很成功,不过跟我看好莱坞电影的硬派主人公总有点重合之感,比较经典又有即时感。让这样的人推进故事在电影或者电视剧里是个很不错的主意,但是仅凭文字就似乎有点差强人意了,因为马洛的个人魅力会因此有些打折扣、或者说效果不如有画面声音的媒介突出。
当然说到底,我认为这本书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作者自己的写法是比较啰嗦的那种,这当然排除不了东方人看西方人写的书就是会有这种感觉。西方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极会闲侃的,东拉西扯就是他们生活的一大部分,然而把这种日常写进书里,尤其还是一本侦探小说,就难免叫人有点不耐烦了。好处是,我能够从这些东拉西扯的俏皮话当中找到一点乐趣,但很有限,有趣的不超过好莱坞电影的逗趣台词,有深意的又只是点到为止,很多东西都需要自娱自乐了,但这就还是回到那个问题了,我理想当中的侦探小说的乐趣并不在此啊。
总得来说这个故事还是不错的,不过,文字的风格真的很独特,属于这一个作者独有的那种色彩,所以阅读体验肯定是因人而异的。喜欢的人应该会特别喜欢,只可惜我不在其中就是。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二):告别春节
写在大年初七的凌晨,这不是一篇合格的书评,只是我的碎语。
1. 每年春节我都会好好的看一本在我的书单中存在了很久却一直没有看完的小说。去年是《斯通纳》,今年则是《漫长的告别》。
2. 这部小说我曾在18年某个无趣的周末值班日在4楼书吧看过几十页。匆匆搜索剧情推进的字眼让我对这部小说提不起特别浓郁的兴趣。但这次百无聊赖的春节让我有机会慢慢品读。
3. 这次春节,从除夕夜开始,我在床上连续躺了4天,期间除了我肿的像梨一样的扁桃体和清汤寡水的白菜猪肉水饺,只剩下虎牙和农药。其余的一切稍显复杂的思考都让我后脑隐隐胀痛。这让我感觉自己想一个废人。我需要找些东西看看,撬动我生锈的神经。我挑中了这本从姜山带回来的纪念品。他没让我失望。
4. 简介中说,马洛是一个硬汉。不知道是我对硬汉有什么误解还是书评家对硬汉有什么误解。在我眼里马洛只是一个特立独行,不按套路出牌的独行侠。像极了古龙小说里的侠客。
5. 连小说的对话也让我想到古龙的小说,马洛从来不知道顺从两个字怎么写。他们的对话总是充满针锋相对的讥讽有或者是欲言又止的词句。他们从来不把话说满,大家都在玩弄我把你当成聪明人的把戏,套用马洛的话,你无法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奇怪的是这确实是这部小说的乐趣所在。
6. 难怪有人说这是披着悬疑外壳的文艺小说,小说对凶杀案的描述很简单,但是却花了很重的笔墨去描绘旧金山的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景、物。他描绘了精英社会光鲜亮丽外表下的空虚乏味、描绘警察系统的局限、描绘人与人之间的隐瞒和欺骗。在他的笔下,不到下一刻,你永远不知道真相。因为每个人都在说谎,或者说自己眼中的真实,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真实。
7. 只有马洛一个人,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然后被动或者主动的卷入事情中区。这像极了一个“局”。马洛不过是这个局中的一个棋子。看似渺小无力实际却至关重要。
8. 这一段就很有意思:
“马洛,这对我而言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你特别害怕,要么就是你觉得她会害怕。”
我点点头。
“那是哪种可能?”他阴沉沉地问。
“我不害怕。”
他看看手表。“上帝保佑你是在发疯。”
我们沉默的看着彼此。
这句话普通人可能会这么说:“你们两个肯定有一个人在说谎,凶手很可能不是你就是她,对吗?”但是在这里,书商却用了“害怕”这样的字眼去侧面暗示自己的猜测,充满暗喻和讥讽。当然马洛也没有正面回答书商的选择疑问句,而是用“我不害怕”冷酷回敬了书商,把言下之意留给对方猜测。
小说设置了很多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对话,大家都不会把话说满,这些恰到好处的小障碍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充满了解读的乐趣。
9. 这场道别持续了如此之久,原文说法国人有句话说的很对:“道一声再见就等于死去一点点。”我猜测这大概就是这篇小说标题的灵感来源。
10. 最后的最后,马洛终于和伦诺克斯说了再见,他不求回报,也不扯上任何关系,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发现这种人就是有那样的魅力。就像利维亚的杰洛特一样,他们外表冷酷无情,内心却涌动着一腔热血。他们用自己的一套法则对抗着这个不太美好的世界。再熟悉了他们之后,你才会发现他们不但有着坚硬是拳头,磨砺出处世智慧,在他们冷漠的外表下,有着真诚、可靠、纯粹一面。我想我开始明白为什么会喜欢这种了类型的人了,他们确实有着我们身上所缺乏的很多羡慕的品质。
o , Goodbye.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三):道一声再见等于死去一点点
第一次知道雷蒙德•钱德勒是在《老友记》里,菲比问钱德勒和乔伊他们名字的名人,钱德勒脱口而出的就是这位侦探小说史上“硬汉”流派的代表人物,可见他的作品是有多么的脍炙人口。
“硬汉”菲利普•马洛是一名对待周遭事物都持“无所谓”态度的私家侦探,他出手相救未曾谋面的酒鬼,又因为与对方喝过几回“螺丝锥子”而结下浅淡的友谊,而后面对朋友的请求,流氓的警告,警方的压力,以及每个人的生生死死,他还是一如既往“无所谓”般的满不在乎,任由悲剧发生,世界变幻。
但马洛真的“无所谓”吗?他对朋友的“固执”单纯是因为职业原因不能出卖任何人而入狱三天吗?在泰瑞自杀之后他煮一壶咖啡拿两个杯子真的仅仅是因为遗嘱的要求吗?在经历一系列事件之后,在受到各方的“不要将事情闹大”的警告之后,他还是要求报社完整刊登艾琳的自白书,想要还泰瑞一个清白,难道这些真的都是“无所谓”吗?
偶尔喝得酩酊大醉的人在酒醉时和清醒时还是同一个人;而酒鬼——一个真正的酒鬼,就完全像变了个人似的,你完全预测不到他会怎样,只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会变成一个你不认识的陌生人。不幸的是,马洛遇到了这两种人。泰瑞是前一种,也正是他在醉酒状态下的礼貌与尊严赢得了马洛的友谊,而作家韦德却偏偏是后一种人,这种人醉酒之后就变成另外一个人,暴力,刻薄,同时却又无助,马洛同样以朋友的方式给予了帮助。
有一种理论,哺乳动物的一生心跳大约十亿次,因为体积小的动物心脏要跳的快,所以像猫狗这些小动物要比大象鲸鱼这些心脏跳的慢的动物少活好多好多年,但他们心脏的跳动次数总数都是大概十亿次,总数一到,大限将至。
人的情感也是一样,我们付出、回报,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在接受对方的感情,其中未免有真诚的相知,有虚伪的欺骗,有执着的忠诚,也有善意的谎言,但能经历这些事情的总和,总是有一个大体限度的。人的一生能够经历多少次欺骗而一直从善如流,能在受到多少次心灵打击之后一直不忘初心?
法国人对此有个说法。那些混蛋对任何事情都有个说法,而且他们总是对的。道一声再见等于死去一点点。
马洛从狱中出来,收到泰瑞死之前邮过来的信,并按照信中要求煮一壶咖啡的时候,我想他是没有跟泰瑞说再见的,当然聪明的马洛看出了那封信“疑点太多”,但从我们读者的角度来讲,就这样干脆利落地告别一个有点奇怪的朋友,恐怕也是接受不了的。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就如此么,因为我信任你的性格,所以我相信你做不出将妻子的脸砸烂的残忍行为,你可能会杀了她,但绝对不会那么暴力。但绝不是单单因为这点,马洛才一直相信泰瑞的无辜,接下来发生的所有事情,越来越证实了马洛的观点,尤其是在我们读到在拉斯维加斯见过他们“夫妇二人”时,想必连读者都已经猜到了什么。
直到最后的最后,泰瑞重新出现交代一切,其实他没有必要去向马洛解释这一切,他自称“软弱”,但实际上这是对朋友信任的最好报答,马洛为他做了那么多的事,最后不顾个人安危企图还他清白,也唯有他真正出现解释一切,才能让马洛结束这个“漫长的告别”。
读完全书之后我在想,如果泰瑞不出现呢,那么首先肯定这会是一部不知所云没有结尾的小说,但马洛可以接受吗,毕竟这次告别太漫长了,死去的也并不仅仅是一点点。
道一声再见等于死去一点点。有些人,你不知道一句再见,会不会再也不见。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好在我们每次只是死去了一点点。马洛在下一次见到需要帮助的劳斯莱斯旁的酒鬼时还是会选择出手相助,我相信他会,并且,我们都会这样做。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四):迷人的姿态
雷蒙德·钱德勒2019年读了一些侦探小说,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和《无人生还》、重读多年前读过的柯南道尔《血字的研究》和《最后一案》(这两篇,一篇是柯南道尔第一部以福尔摩斯为主人公的小说,一部是他试图结束福尔摩斯系列故事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他让华尔叙述了福尔摩斯的死,可惜读者口诛笔伐,最后柯南道尔不得不在《空屋》里复活了福尔摩斯,很有点像当今好莱坞各种续集的套路),但我特别推荐的是2019年读过的另一部侦探小说——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
论在中国读者中的名气,《漫长的告别》可能比不上前面这几部,没有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精巧,柯南道尔的缜密,但钱德勒开创了一种风格,这种风格被人习惯上称之为“硬汉侦探小说”。但我觉得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归纳,”硬汉“不过是钱德勒系列小说主人公马洛的形象,钱德勒对侦探小说真正的贡献在于,他开创了一种侦探小说的范式,在这种范式中,人物性格跃升到首要位置,悬疑奇妙的情节退居其次。
《漫长的告别》中,马洛是核心,核心的意思并非只意味着主角。福尔摩斯和波洛也是侦探小说的主角,但在柯南·道尔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故事中,真正的核心是悬疑的情节,曲折的推理。但在《漫长的告别》中,马洛才是推动整个故事的核心力量。是他的性格和处事方式,构建了故事。马洛不仅有粗豪的外表和不羁的言谈举止,在行事做人方面,也处处随心,这种个性,现在可以用“酷”来形容。马洛成了经典形象后,很多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这种“酷酷”的男人,直到现在,国内仍能看到一些影视演员拿腔作势的扮“酷”,过犹不及,令人对所谓“硬汉”反胃。但这不是“硬汉”的过错,是画虎类犬造成的恶果。
钱德勒塑造马洛,不是只有酷酷的外表,否则真成了明星装模作样的表演。马洛灵魂里的“酷”带着极深的离经叛道特征,成了一种人生态度。他对钱财不经意,对朋友重情义,与社会浮华风尚格格不入,在某些人的恐吓威胁下依然故我,活得坚韧而不张扬,又带着几分颓丧和玩世不恭。他和以往侦探小说中睿智如神的侦探全然不同,甚至有点漫不经心。你可曾听到过福尔摩斯、波洛如此丰富的心理独白,只有在马洛身上,从钱德勒写下的丰富心理活动中,你看到一个如此独特的人。全书有很多看起来颇有些冗长的细节描述,也在或多或少透露着马洛的个性。钱德勒在通过马洛看待世界,在黑暗、冷峻、颓废、纸醉金迷的世界里,马洛简直是灯红酒绿间的一股泥石流。
除了钱德勒塑造最为成功的形象马洛,《漫长的告别》中几个主要人物同样在推动故事发展中不可或缺。如果没有伦诺克斯和马洛的邂逅,故事就无从开始,这场相遇充满偶然,如果马洛不是那种性格,他完全可以看个热闹,远远走开,两个人完全不该有交集,也不会有这一次漫长的告别。伦诺克斯是受伤的老兵,被生活折磨的失败者,在性格上,和马洛颇有几分相似,也正因为如此,在两个人看似浅浅的交情背后,有深深的相惜相知,尽管全不着痕迹。正因如此,那个看似事事不关心的马洛才会坚持不懈,寻求事情的真相。作家韦德和他美艳绝伦的妻子是故事的关键,两个人的悲剧是爱的悲剧,同样是性格悲剧。比起马洛,韦德的形象更像钱德勒本人,钱德勒在用一个自己描述着另一个自己。
倾国倾城的韦德太太,个性独特的艾琳,出场不多就挂掉的西尔维娅,本书中的女性形象都令人难忘。钱德勒未必对女人知之甚深,但他能精准把握女人性格的特质,勾描出她们的魅力。
本书在推理和悬疑上也有亮点,悬疑环环相扣,引诱读者的兴趣。但对看惯了各类侦探影视剧套路的现代人,也许没有太多令人惊叹的亮点,对于热衷于智力解谜的读者,我并不推荐这本书,因为姿态和氛围才是本书的特点。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读书分享公众号:闲书过眼《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五):漫长的告别
这篇书评写给潜在抑郁患者及自杀倾向者
某天在与朋友的对话中感受到了,这本书的书名在还没来得及看过的人听起来,可能确实很言情,首先它真的不属于情感书架,这是一本故事非常深沉、手法非常优雅的侦探小说(脆皮鸭爱好者请无视这个结论)。
在我个人看来,故事的主人公马洛•菲利普,甚至要比同样以硬汉侦探著称,也同样姓马的马修•斯卡德更为硬汉,相比于马修•斯卡德会为了曾经共度一夜春宵的女士的惨死而变得脆弱,马洛有时甚至会表现得有些不解风情。
不过我想讨论的并不是两位老马哥的硬汉事迹,今天我只想借由这本书中感受到的东西,来谈论一下其实平日较少被社会所提及的生死观。
按道理说我一个大龄青年,阅历尚且短浅,其实应该是没有资格谈论这么大的话题的。不过我觉得自己曾经作为高中行政教师,又刚好是做学生工作,对全社会和学生群体传达一些,也许能帮助到一些人从容面对人生中难免会遇到的挫折的知识,我觉得自己应当是有这样的义务的。
这本书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是,“道一句再见就等于死去一点点。”
仅仅最近半个月的时间就已经听到,在自己所处的圈子周围,有三个不幸的人选择自杀,一个是企业出现危机的青年,一个是未成年的学生,另一个是四十多岁的中年女性,其中两人已确定因自杀导致身亡。而他们都曾经在我所生活着的如此小的世界周围里痛苦着,这样一对比,便隐约感受到了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个群体的庞大。
上网查了一下,在各家媒体曾经引用到的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里,仅在我国每年就有28.7万人因自杀身亡,约为我国总人口的万分之二。一想到这个数字背后都曾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别人的亲属、朋友、同学、同事,他们一定也为别人带去过温暖人心的时刻,他们也曾做过一些什么使得世界更美好,想到这些,就觉得心酸。
关于死亡这件事,我想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观点,以及为敏感人群提供一些建议。
首先,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反正我们每个人最后总是会死去,而我们每个人,其实也都一定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个死去的人。既然结果已定,是不是便不用那么着急。
人生确实是非常艰难的,俗话有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个人都曾有过想要一了百了的时刻,其实不妨试着去接受这个事实,即使不必去迎接死亡,死亡也终会到来,不如多给自己一点点时间,看看在死亡主动到来之前,自己的人生到底还会发生些什么?毕竟来都来了,多看几眼也不为过,不是吗?
第二,看过小说和电影的我们一定都知道,说到通向结果的过程,总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而一个人一生的时运,也总是有升有落,当然不完全与自己的能力有关,这些都是命运使然。
哪怕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也会遇到不少棘手的麻烦,即使是世界上最为倒霉的倒霉蛋,肯定也能拥有几次让自己感到“人生的确不虚此行”的幸福时刻。
如果一个人非要在相对比较不如意的时候,就急着为自己的人生下个定论,认为“我的人生也就是这样了”、“我的生活已经完了”,然后选择自杀,我觉得这个情况完全等同于看电影看小说,故事一开始,主角就遇到了天大的困难,然后自己关掉了电影、把书合上扔掉。会不会也确实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太过着急了?
我认为心理咨询师所能给予潜在抑郁患者和自杀倾向者的最为有用的建议就是:“不要着急做决定,也绝不要在凌晨做任何决定。”因为凌晨是每个人在一天当中,生理上最为敏感、脆弱的时刻,在这个时候所做的任何决定,都是不够全面的。
这个原则放去人生当中,道理是同样的,一个人在不如意时所做的任何决定,其实都是不明智的。如果真的痛苦到,已经决心赴死,那这时不妨给自己再定一个时间,一年,一个月,甚至劝自己再观察一周都行,谁知道下一刻会不会就真的发生一些什么难得一遇的好事呢?毕竟已经这么低谷了,概率上面来说,应该也就快轮到好事出现了对吧。
第三,深陷泥潭之时,个体是否有逢凶化吉的能力。
其实每个生命,自打出生以来,最为擅长的能力既是让自己活下去,这是每个物种之所以能生存到现在的原因,也是每个生命身上最为宝贵的天赋。如果无视自己最为强大的天赋和生存的本能,自绝于自然选择的生命法则之前,是不是也确实太可惜了。因为本来自己是一定能撑过这所有的一切,然后去向更好的未来的啊,这毕竟是自己身上最重要的本能和天赋。
时间之所以宝贵,光阴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无数的可能性,只要还有时间,一个人可以成为任何优秀的人,也可以做到任何伟大的成就,未来是包含着这些可能性的。
如果有一天量子物理学证实了平行世界的存在,那么在那么多的平行世界之中,总会有一个你,与自己最爱的人结了婚,完成了自己所有远大的抱负,实现了自己所有高尚的理想,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既然总会有那样的一个你,为什么就不可能是这个世界里的你呢?如果拒绝这一切美好可能性的到来,真的是暴殄天物。
除了心理上的压力之外,抑郁其实是一种生理上的变化,正是因为生理上产生了变化,个体才逐渐丧失了缓解压力的能力,最终不堪重负。所以这一切也完全是可以通过生理上的一些调整去阻止和改变的。关于如何抵抗抑郁情绪,我知道一些非常好的办法,接下来介绍几个特别简单好用的
(1)多去户外,多晒太阳。
昏暗的环境会加强身体中褪黑素的分泌,而强光会使其分泌立即停止。褪黑素过量分泌会使人产生焦虑、沮丧等不好的情绪,所以建议心情不好的人可以多去户外晒晒太阳,自然就会开心起来。(很多年轻人喜欢宅在家里,习惯即使在白天也拉上窗帘,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
(2)维生素B族。
可以帮助缓解抑郁情绪,副作用低,是长期情绪低落时很好的用药选择。(这是我曾经遇到的一个医生推荐给我的。)
(3)保持与他人的身体接触。
长时间缺少身体接触,个体会自动建立一系列防御机制,这会带来危机感,这种潜意识当中的危机感会通过加强个体对环境的不信任,而使人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最后导致情绪的低落。所以在长期情绪低落时,可以试着向身边亲近的人索求身体接触,不管是拍肩膀、握手,还是拥抱、接吻,都能很好地收回身体的防御机制。
曾经有一份问卷调查,问题是“是什么帮你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一个男生的回答是,在我最艰难的那段日子里,父亲在每天出门之前,都不会忘记亲吻我的额头。他曾经被困境遮住了双眼,以为自己失去了一切,而正是父亲的亲吻提醒了他自己是被爱着的,而这给了他力量。现在那个男生已经熬过了所有的不如意,目前生活得很幸福。
(4)不要惧怕冲突。
从情绪的攻击指向性来说,抗压能力更强的人,总是会把矛头指向外界,不管是通过呐喊、运动、或者吵架甚至动手,总是针对外界的,而抑郁的人更容易将矛头对准自己。遇到挫折更容易先联想到是不是自己不够好,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长时间这样下去就会形成自我否定——自卑——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建议将情绪发泄出去,可以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要过多地伤害他人就好。不开心就杀杀人,肯定是病态的,但是让你不开心的人,哪怕是和他吵一架,也是没问题的,不要惧怕冲突,吵架其实是一种极为高效的沟通方式。
同理,找到压力来源也是自我痊愈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我们抗压能力变弱的阶段,找出带给我们最大压力的来源,远离它,长远来看试着解决掉它,便会为自己带来信心。比方说,职场上遇到区别对待的剥削情况,当自己难以承受之时,可以正面讲出来,也许对方并不是有意,这时就会解决;又比如,给自己带来压力的伴侣,不要怕正面讲出来,如果对方不愿做出改变,也可以选择分手,远离让自己难以承受的压力来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5)主动寻求帮助。
当上述所有方式都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应当主动寻求帮助,对象不限于朋友、家人、单位领导甚至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不要怕会给别人添麻烦,添麻烦这件事有时也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第四,小心生活会开的玩笑。
我的父亲对我讲过的,我认为最有智慧的一句话是,“你记住,有些事情难在前面,有些事情难在后面。”因为自己记性比较好,所以一直将这句话记在心底,后来这句话也真的陪伴着我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当我感到无力承受生活的考验,我总是会想起这句话,告诉自己也许现在就是最难的时刻,挺过去,后面一马平川。
然而这句话最智慧的地方是在于它的后半句,后来接触到了经济学,我才知道这其实很像经济学中“及时止盈”的意思。当你一帆风顺时,才越要小心可能会到来的磕绊。
2019年6月股市暴跌开始,很多加了高倍杠杆的散户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出手,遭遇强行平仓,血本无归,身负巨债,将自己逼到了艰难的境地。如果在顺风顺水之时能多一点谨慎和知足,提前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好心理准备,也许结局又不一样。
李嘉诚的下属们提到老板,印象最深的是他做决定很快。李嘉诚说不是我反应快,是我总是提前想好所有糟糕的情况,这样当坏消息出现的时候,我就能更加从容应对。巴菲特经常说到的“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也是类似的意思,智慧总是相通的。
最后,学会保持平常心。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一旦接受了这一点,身上的压力好像也就不再那么重了。电竞圈有一句我特别特别喜欢的话,“游戏就和人生一样,一旦你不想赢,那就开始变得好玩了。”
不要再拿自己和首富比尔•盖茨比有钱,不要拿自己和国民老公王思聪比出身,也不要总想着争个世界第一,跑过博尔特。先认识到自己其实只是一个普通人,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努力,踏实地活在当下,做好手头的一切,便能成为最好的自己。用心感受每个瞬间,珍惜每一位同自己相遇的人,认真地讲好每一句再见,这样不管什么时候告别,也算快意人生。
其实人生说来只不过是游戏一场,“重在参与”才是最好的箴言。
2019年12月24日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