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城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5-03 20:32: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6

《黑暗之城》是一本由GregGirardIanLambot著作,中華書局、圓桌精英出版的軟精裝图书,本书定价:港幣468元,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黑暗之城》精选点评:●没有去过那里的人一直靠想象来描绘这个所谓“三不管”的“不法

黑暗之城读后感1000字

  《黑暗之城》是一本由Greg Girard / Ian Lambot著作,中華書局、圓桌精英出版的軟精裝图书,本书定价:港幣468元,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之城》精选点评:

  ●没有去过那里的人一直靠想象来描绘这个所谓“三不管”的“不法之地”,而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人,却觉得城寨对他们来说是能靠劳动和小心翼翼换取自由生活的安逸家园。这本书很好地平衡了对读者猎奇心态的满足和对真实情况的还原,城寨不再,但市民文化永存。

  ●佳作,感恩。以为Saywell、吕大乐和McHugh最为可观。尤其Saywell,“城寨是香港的孪生弟弟”。而也斯写得不好。阅后生出不太着边际的好奇,如左派在城寨中的影响力(本书认为可忽略不计),城寨对新移民的收容,乃至香港各社群逃港前的语言环境等等。

  ●断断续续跟翻杂志一样读很久。图不害字,很多篇风调宛然。

  ●最近再版了~在書店看到就歡天喜地搬回家咯

  ●补记:今有重庆大厦,旧有九龙寨城,虽两者性格差异很多,但就香港城市研究的角度,都令人着迷。

  ●太迷人了。

  ●对这里一直充满好奇,直到读完这本书揭开了面纱。很详尽地展现了九龙寨城的真实面貌,图文并茂硬货值得收藏。我刚读完内心激动不已。2019.5.5

  ●10/21 臺大圖書館 陳俊強的「香港史」課程上講九龍城寨時推薦的圖冊,一本厚厚的書像是圖冊,裡面字密密麻麻內容極其豐富。有大量九龍城寨的攝影作品,還有學者寫的歷史敘述,以及生活在城寨內人們的口述。 九龍城寨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城市,它可在內部完成城市所需要的運轉方式,九龍城在的成功也是香港的成功。從城寨到重慶大廈,香港總有一處人流密集之地散發著巨大的魅力。 我好喜歡人們的口述和充滿生活感的照片,有熟知的牙醫糖果工廠士多店鴉片館,還有以前不知道的潮州糕點舖賣水的賣房的。儘管我已見不到這個魔窟,但我還是可以通過這些記憶來了解他,人們在這裡生活了許久,也難怪對他們來說清拆城寨比九七回歸還要重要。 傳統的印象是三不管黃賭毒、無法無天的國中之國,但是讀了此書後也許會對九龍城寨有一個全新的了解和想像吧。

  ●九龙城寨是另一个具体而微的香港,它的创立、发展乃至摧毁都同样充满香港独有的特点。本书是对它最后、最全的影像和口述记录,绝对不容错过的经典!

  ●在一些人的眼中,它是前所未有的粗陋、绝望、邪恶;但在另一些人眼中,它则有种前所未有的诡异美感。城寨是这个殖民地内的孤岛,人们为了摆脱贫穷躲进城寨,而城寨为了容纳他们,也不断成长。

  《黑暗之城》读后感(一):消失于记忆中的飞地

  自从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了这块飞地,去过那个遗址公园后就迷上了这个黑暗之城。

  很意外地找到了这本书,纠结了很久花了数百元买到了这本书,不得不说这本书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部分都相当负责任,语言除了编著者的动情描述外,还有大量曾经城寨居民的口述。

  书对于寨城的介绍非常全面,从诞生到历史的错落,从鼎盛到被拆迁,都无一不体现于那些黑色的繁体字之中,那些收集而来的照片,让我想看到每一块像素点里都有怎么样的故事。

  书本身很耐看,除了故事性和历史性兼顾的文字,还有一些难得的简易地图,可以一瞥大概,不过无论那座城怎么独立于纷扰复杂的香港之外,无论它怎样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无论它怎样让社会学家魂牵梦绕,它都随着历史而去,就像百年孤独里的那个村落,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仿佛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一样,美国漫画家博伊尔说,我宁愿他们拆掉的是埃及金字塔。

  如果你爱香港,如果你爱历史,如果你爱建筑,如果你只爱你自己的生活,那就去看看这本书吧

  《黑暗之城》读后感(二):有生之年系列

  虽然是从摄影相关的分类下的链接意外发现了这本书(之前也并没有听过),但关于九龙城寨的传说,也是多多少少有所耳闻,但也正是这样的一知半解,甚至带有更多主观臆想的原因,才想要更进一步去了解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政治局面糅合下诞生的独一无二的生态圈。

  这里尽管独立于整个香港之外,中英港三方政治角力,但这里却和香港的发展紧密相随,换个不一定恰当的说法,城寨和香港都市的发展,都见证了香港经济的腾飞,这里也经历平房变高楼的巨变。

  除了独特的历史、奇妙的建筑生态,这本书吸引我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书中有大量的生活在城寨里的老百姓的采访,真实而朴素,那些生活在里面几年、十几年,甚至两代人,虽然大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但却让人很真切的感受到每个人那种面对生存的倔强劲儿,虽然环境不好,但是每个人做事也几乎不会昧着良心,这些普通人身上,亦有难能可贵的商人精神。

  虽然香港如今也不必四小龙时期,但是香港始终是个让人着迷的地方。

  《黑暗之城》读后感(三):既是黑暗,终会褪去

  对生存的朴素需求和团结帮扶的传统文化,让黑暗之城野蛮生长!这里接纳了城市最肮脏的一面,也毫不吝惜地展现着现代社会最缺乏的人情味。

  但是九龙城寨必然会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而消失,从社会的客观发展来看,法治社会和文明社会都不允许这样的法外之地存在;从居民的客观需求来讲,老一辈为了生存可以不在乎居住环境,街坊邻里的相熟和帮扶都让他们依赖这个地方,长时间的居住已经让他们与九龙城寨融为一体,这里不仅有生存的需要,更有精神的寄托。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显然已经不适用于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开阔的眼界必然会让年轻人远离城寨,正如后来的年轻人说 “我也不愿只因为浪漫或猎奇而保存一个破落而无法安居的怀旧空间。”当城寨没有新鲜血液加入,必然失去了成长的动力甚至存在的理由!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和当今的农村存在相似之处,当最后的留守老人离开,农村也将消失,大概这就是城市化的必经之路!

  但是,有的东西或许不能仅仅用来怀念,城寨消失了,农村城镇化了,曾经的团结、互助、诚信等精神却值得我们继承。

  《黑暗之城》读后感(四):打死的野鸟歌声

  看这本书让我对建筑的魅力产生了新的看法,或许非人类故意设计的建筑才更令人着迷,建筑是变动的、极富弹性的,人类在活动过程中的互动才是一个建筑存在真正价值。除此之外,书中对在城寨中不同职业群体的故事讲述勾勒出一张张下层人民的面孔,这些面孔在寨外人看来生活在水深火热、肮脏不堪的贫民窟,是可怜又令人难以接触的,但就生存所具备的基本要素(空间、水、空气)来看他们和寨外人并无区别,这个群体虽然有生存的挣扎,但同样也有生活的趣味和情怀。

  学者作为他者的书写、城寨居民主体的故事讲述共同再现了九龙城寨的历史。每位学者所站的不同角度让我们了解城寨的不同面向。除了建筑方面的价值性,我更注重这本书的社会学色彩。

  城寨的陌生化、恐怖性是如何建构出来的?他如何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元素?城寨作为微缩化的香港展现了这所城市怎样的颓废美感?书中不同职业的居民在讲述个人历史的过程中恰恰反映了城寨乃至整个香港政治、经济的变迁。

  正如约瑟夫·拉康德在《海镜》里说的那样:“历史不断重演,但是一件毁灭了的艺术品的表现力永远不可复制,就像一只被打死了的野鸟的歌声一去不复返。”刨除建筑的宜居性,他本身所见证的历史是还原过去的最佳证据。当族群的标志性建筑被毁,那那段历史是否也成了任统治者随意揉捏的工具?

  当建筑遭到毁灭化为废墟,那是该保存原貌,还是使其得到重塑?不同的是,城寨本身的恶劣环境足以让政府将其拆毁,但在如此环境下,仍有大量居民不愿迁出,对他们而言城寨是其生存的场所,也是身份、文化获取认同的重要空间。他们对空间的充分利用在某种程度上不恰恰是生机勃勃的表现吗?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做着不同的职业、体验着不同的生活,但每个人都值得活出自己的样子。

  《黑暗之城》读后感(五):这是一次处在国际博弈夹缝中的百年自治

  城寨是公元十一世纪中国朝廷修建的,用来屯兵,用于边防。到了清代,为了应付英国人,清政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新建。香港割让以后不久,1899年英军便出兵占领了城寨。但这违背了香港租约的单方面行动,为日后城寨的治理留下了外交难题。

  日本人全面侵华后,逐渐南下。进入香港时对城寨的最大影响就是拆掉了城寨的石头围墙,并征劳工去扩建启德机场。这时英国势力大减,战火动乱,解放前1945年的香港只剩50万人。解放战争发动后,战乱导致大批流民前往香港,在短短两三年时间人口倍增至300多万。九龙城寨是其中一部分人不得已的目的地。

  而从1950年起,面对新中国,港英政府对城寨的任何管理和干预都不得不考虑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态度了。

  整个50年代,香港人口继续膨胀,面对激增的人口,香港的市政基础配套出现巨大压力。为了解决问题,港英政府开始推行公共房屋计划,地产的扩张带来了信贷的扩张,财政开支则越来越困难。

  在财政压力和公共房屋计划的共同作用下,香港开始出现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政府不得不对社会“加强管制”。

  在这期间,九龙城寨人口同样激增了三倍。城寨便是香港多重历史矛盾背景下的尖锐体现。

  60年代初,在加强管制的压力下,港英政府决定清拆九龙城寨。受到了城寨内纺织厂主、食品厂主、塑胶制品厂主、中医、西医、牙医及各种从事违法犯罪行为的寨民的强烈抵制。他们成立抗拆委员会,并出钱派代表到北京和台北同时向两个中国政府求助。台北政府选择毫无兴趣。

  而在冷战背景下,中苏双方这时正在激烈论战互相讥讽,赫鲁晓夫不久前就讲香港澳门是“发出恶臭的地方”用来讥讽中国不革命,此时遇到城寨将被清拆,北京政府立刻召见了英国驻华代表表示严重关切,新华社并发表了言辞激烈的文章,称清拆行为严重侵犯中国主权。该文章得到了世界各大头条媒体的转发。港英政府只好将清拆计划不了了之。

  香港的社会压力和通货膨胀继续发酵,影响最大的是涨薪缓慢的政府雇员。这时,拆不掉城寨、批不了地的政府雇员因此不得不兼职谋生了。

  在1960年以前,是九龙城寨非法活动的黄金时期,大小黑帮作出的案件包罗万象。世间所有的犯罪都在其中,港英政府也时常组织高力度的严打。但现在政府既然拆不掉城寨,那么九龙城寨就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60年代开始,迫于生计出来兼职的警察和犯罪分子合作默契,警方给黑帮某些方便,黑帮则默许警方扫荡某处鸦片烟馆或者妓院;或者,罪犯会留下物品让警方充公,这些物品最终往往也会在警署储物室内某天失踪,重现城寨之内。

  港英政府腐败到了这一步,反而导致九龙城寨内的犯罪案件并不比香港其他地方的犯罪更严重。

  随着警匪合作,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到60年代末,城寨内的暴力案件大幅减少了(违法行为没有减少)。这时,在某些基层市民眼中,城寨内的秩序甚至更加安全。城寨内小孩童拿着现金四处乱跑也从无抢劫事件发生,寨民过着相安无事的无政府状态生活。

  70年代,香港经济好转,城寨东头每晚都会会停靠许多名贵汽车,很多都是香港电影明星的车子。有钱人纷纷选择进入城寨享受无法无天的娱乐生活。

  受到运动的影响,城寨内也发生了阶级斗争。1974年伦敦派首相访华,迫于治理需要,希望能与周总理讨论城寨的治理(未能如愿)。

  然而这段时期港英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城寨,而是自身的腐败,廉政公署成立。之后竟然受到了千名基层警员的联合示威抵制,政府被迫发出一般特赦令,承诺只会追究那些特别重大的腐败案件,但要求基层普通警员不要再继续犯错。随后大批警员辞职或提前退休。与此同时失去保护伞的城寨内的犯罪气焰也得到大幅度的收敛,城寨内部其他安分的人也得到了最为繁荣的发展机会。在7、80年代,城寨内的很多生意人和打工者赚到了致富的钱。

  到了80年代,在邓小平和撒切尔在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前,允许英国人对九龙城寨行使全面权利。这时,清拆城寨的计划再次被提上日程了。

  1987年,1月14日,政府封堵了城寨全部的出入口,并安排便衣对城寨进行全面的人口资料摸底,用两天时间完成了城寨人口登记,共计3万3千人。

  根据人数港英政府制定了具体的清拆计划赔偿方案的细节。

  清拆过程从1991年启动,到1995年全部结束。

本文标题: 黑暗之城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77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根本恶》经典读后感有感《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