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极少数》是一本由李栩然著作,平装出版的2019-11图书,本书定价:296,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成为极少数》精选点评:●2020年所读的度鸡汤书籍之一,也希望是看的最后一本鸡汤书籍。里面罗列了很多励志案例,看的时候打鸡血,看完之后该干
《成为极少数》是一本由李栩然著作,平装出版的2019-11图书,本书定价:296,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为极少数》精选点评:
●2020年所读的度鸡汤书籍之一,也希望是看的最后一本鸡汤书籍。里面罗列了很多励志案例,看的时候打鸡血,看完之后该干嘛还是干嘛。
●里面有一些文字还是有启发作用的,对于我这种还在学校的学生来说,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与某位vp说的人生五件事总结不谋而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点,自己开悟。一些有意思的点:①财务自由,意义在于可以不做不喜欢做的事情。②运气好,包括遇到贵人需要自己优秀被人认可,少掉坑避开风险,走大路选择好机会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③所谓的有才华重在把该做的事情做好。④勤奋能决定你的下限,而长期积累专注于可持续的事情才能拉卡差距。⑤专注的极致是进入心流模式。⑥你时间花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单位年会送书,选中了这本,作者的三观大多和我相似,方法论也都给我以启发。处在人生分岔路口的阶段,在真正走通这条路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或许还是需要孤独的翻山越岭。愿这一路,披星戴月,荒无人烟。
●这是我朋友推荐我看的。我看标题的时候,以为又是一个浓浓的鸡汤文,直到我翻开了第一页……毫不客气的说,如果让我现在再看到我的朋友,我会坚决的给他一巴掌,吼道:”这么好的书怎么不早推荐”(笑) 我很喜欢栩先生的文章,他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年轻人的关心和激励,他一直都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失败和堕落并不可怕,改变也不是什么会翻天覆地的事情” 他就像一个儒雅而广富智慧的老师,看着学生的困扰,缓缓的娓娓道来自己的经验,为他们指明一条改变的方向。 谢谢你。栩先生
●专注、极致、口碑、快。 碎片化的东西只是信息,机构化的信息才是知识。持续升级格局。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让人愿意静下心来读的一本书。书中干货很多,特别是适合这个浮躁的时代,面对每天压力重重的工作、生活。如何协调,如何让自己做事情更加高效,有很多有用的方法论,最起码我自己读完这本书,潜移默化的对自己生活中产生很多正向影响。书中很清楚的阐述了,社会上那一小撮极少数的成功人士,究竟为什么会成功?关键的因素又是什么。为什么你总是做一件事坚持不住?读完这本书,收获的很重要一个关键词:专注。虽然就两个字,但认真做到,很难。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坚持下去专注做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吧。
●这本书匆匆翻过,记住了几个故事几句话。
●鸡汤文
《成为极少数》读后感(一):评《成为极少数》
当看到先生,第一次宣布好消息时,就迫不及待的下载了当当网,提前预订了两本,为什么是两本呢(因为我已经分享给了一个也喜欢先生的朋友),所以就在第一时间就买了,看了这本书,真的是不舍得读完,它给了迷茫的普通人一个改变的勇气,一个下定决心要去突破的信念,一个对生活充满向往的希望,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在充满功力喧哗的社会里,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少数,这本书充满了正能量,但却又不像是鸡汤,它积极励志,但又不是盲目的乐观,无疑这本书它会陪伴我很久,在无数的孤独不合群的日子里,在我感到难受时,在想要放弃时,在看到书时,它就像是先生本人在对自己的话语一样,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就没有怀疑这本书真的会大卖,长久不衰,也更加期待先生的下一本书。
《成为极少数》读后感(二):有深度的好书
栩学长的书,《成为极少书》是一本具有启发而且有深度的好书,值得阅读学习,给人一种启发,在当今这个浮躁浮躁的社会,真正能深入骨髓思考自己,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人,并走出改变的人真的很少,我们往往是自我的内心驱动力不足所致,我们自己的内心不酷,大部分人只注意到了外在的自己是否完美,而往往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内心的思考,而不是被外在的东西所迷惑,从而失去宇宙天地间最大本大源的,最本质的东西,因此很容易迷失自我 随波逐流,放纵自我,这就是很多人不愿意思考的结果,因为刚开始学会剖析自己是痛苦的,不愿意破茧而去,成就自我。而栩学长的书《成为极少数》真正的可以带领你走出自己的舒适感,从而改变自己的 ,因为所谓的成长就是不断的改变自己,不断精进,看完栩学长的书,顿时感觉到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感觉到了自己有一种满满的正气,感觉到了,正如毛主席所说的:“我们面前没有悲观,我们能战胜一起困难”。
《成为极少数》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自我否定是让自己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自律不应该是无谓的自我约束,而应该是围绕目标所做的自我约束。没有了目标,早睡早起,注意饮食这些习惯最多只能算养生,谈不上真正的自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始终要专注做最重要的事情,自律也是一样,在每件事情上都苟求自律,不仅没有必要,也根本做不到。这种做法或许可以算作“苦行”,但不是真正值得提倡的自律。
身体饮食锻炼不是自律,是自律的保障。
当你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勤奋都只是在耗费时间,成效低下,并且那就也会觉得疲惫不堪。勤奋能决定的只是下限,真正决定人与人差距上限的,是你能否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全身贯注。这才是那些优秀的人身上真正拥有的特质。
现代社会专注是极其缺乏的天赋能力。一是专注的环境(手机软件)二是可以训练
完全没有脾气的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会非常累。你必须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学会生气。
吃亏要趁早
让人抱撼一生的,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没试过”。
社会上,从来不存在起跑线这个东西,谁也不可能和你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你问我有哪些进步?我开始成为自己的朋友。——阿兰·德波顿
目标具体化,SMART原则
八小时之外的时间要规律
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无法把自己眼前的事或即将要做的事和未来的收益联系起来。
看无聊综艺,胡吃海喝,这种事情就像是抛硬币,今天抛一次 明天抛一次,没有任何区别。要做的就是果断扔掉硬币,去想一想,试一试那些让明天的你看起来和今天的你不一样的事情,如果时间过去了那么久 别人看到的还是一成不变的那就 这就变得跟可悲了。
年轻的时候多用时间作为资本,为未来投资。
撒手锏不是不是你的某项能力要超过所有人,而是在某些方面,你比周围的人稍微突出一点就行。
物质生活和你满足的占有欲,都不会让你自豪。只有那些受你影响,被你改变过的人和事,才会让你自豪。
规定自己的娱乐时间段,守护时间。时间复利,时间贬值。
我们很多时候的“没有时间,没有钱”,只是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到了对人生毫无帮助的事情上了而已。
如果昨天的你,今天的你都在做同样的事情,那明天的那做的事会不一样吗?要想让未来不再一成不变地继续走下去,需要的是从现在起,去做两个大的尝试。
想要自己获得好评,就先给别人好评。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具有长久价值,最昂贵的奢侈品就是健康、时间和知识。无论贫穷富贵,前两样东西都是人人都有,而后一样东西,你拥有得越多就会感到自己的浅薄。
问自己凭什么
《成为极少数》读后感(四):不懂它,时间管理就是个伪命题
-1
都说没有目标的航行,任何方向刮来的风,都是逆风。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但如果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就会变成一句正确的废话,缺少指导性。 最近半月利用通勤时间读完了李栩然写的《成为极少数》,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副标题:习惯总结和反思的极少数胜过止步不前的大多数。 写时间管理久了,习惯性地会把所有知识和时间管理结合起来,就比如书中开篇强调的自我驱动力,虽然并没有直接讲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的关系,但读完却让我如获至宝,重新审视了两者的联系。 思来想去,觉得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的关系,其实就藏在人人皆知的一个成语故事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凿壁借光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小时候觉得匡衡好聪明,但长大后才明白真正让他成为一代鸿儒的原因不是凿墙的行为,而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改变自身命运的抱负。
倘若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份抱负,即便拥有再优渥的条件也会停滞不前,而一旦拥有这份渴望,就算条件再艰苦,也会遇山劈山,涉水架桥,想尽办法一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这份抱负,狭义讲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往大了说就是懂得目标管理。
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前者只是术,如同匡衡凿壁借光中凿壁的行为,是为实现目标创造更多的条件,而后者则会唤醒如匡衡一般的渴望,寻找到内心最深处的力量。
-2-
聊目标管理,就必必须先说说它的两大特性——正确性和自我驱动力。 前者决定的是方向性问题,避免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后者则是动机性问题,决定着能够坚持多久。 有时候我们会抱怨自己不够专注,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你的目标动机不够强,换句话说就是:你拥有多强烈的动机,你的专注力就有多强。
心理学研究甚至发现,如果人们的动机足够强烈,即使连续三个晚上或更长时间不睡觉,也可以保持敏锐的专注力,但假如人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根本无所谓,那么很快就会开始打瞌睡。所以,如果能够找到一个适合你的目标,便会源源不断的为你带来动力,不够专注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3-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将目标管理落到实处?
老实讲,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成为少数人》一书中,作者李栩然开篇就用几个小节的内容在重点介绍,管理学之父大师彼得·德鲁克更是用尽一生时间在研究。 碍于篇幅,本文只针对目标管理的两大特性,分享一些能够快速上手的方法。
第一:如何判断一个目标是不是对的?先来解决方向性的问题。
坦白讲,写这篇文章最难的部分就在于此,从逻辑的角度出发,这篇文章的框架极其简单,但如何顺着框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实实在在难倒了我。 查阅了很多书籍资料,一直在方法论的世界里兜兜转转,直到一次打车偶然在电台里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享誉世界的霍金,因为患有严重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的渐冻症),28岁时,霍金就只能依靠轮椅生活,等到中晚年时,他全身上下可以活动的关节就剩下三根手指头。每每听到霍金的故事,人们都会感叹天妒英才,大家都认为倘若霍金的身体能够健康,一定可以创造出更多无比伟大的成就,但电台主持人却说霍金的成就,某种程度上反而是他糟糕的身体。
纳尼?当时听到这句话真是一脸的问号,坐直身体继续听下去。
主持人接着说:用天才形容霍金一点也不为过,17岁就考入牛津大学,还没毕业就已经小有成就,那时,摆在霍金面前的道路千千万,但因为一场大病,把它其他的路都堵死了,只剩下学术研究一条路,逼得他不得不一头扎进去,倘若按照霍金当年的习性,他是不会在物理学领域静下心来的。这个故事比较沉重,也略显极端,但背后的道理却是相通的。
我一直在纠结现在坚持的目标到底对不对,听完这个故事我才明白,决定目标对不对的不是某个目标的正确性,而是我们对目标是否足够坚定。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热爱,而是热爱的东西太多,反而不知道该怎样选择,在反复纠结,自我怀疑中错失了大把光阴。
除了学会舍弃,我们还可以运用SIGN模型,学会挖掘自己的天赋,从自身优势出发寻找到奋斗的目标。
IGN模型又称天赋模型,由马库斯·白金汉所提出,模型名称是Self-efficiency;Instict;Growth;Needs四个英文单词的缩简。
代表自我效能,对自己可以完成某项工作的信心。
I代表本能,对某件事有着天然的兴奋感,想要迫不及待地尝试。
G代表成长,你有没有一些领域,一接触就比其他人进步更快?
代表满足,做完一件事后,是感到精疲力尽,还是觉得很有成就感。
如果你有很多目标,试着从以上四个维度,找出一个最贴近SIGN模型的目标然后一头扎进去。 如果你没有目标,也可以从以上四个维度出发,思考一下哪件事可以为你带来兴奋感,能够让你沉浸下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 相对优势本是经济学领域的概念,与之对应的便是绝对优势,但在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中其实也存在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成为某领域金字塔尖上的人物,但在对比过程中我们都多多少少会找到一些自己比别人上手更快的领域,这也可以成为让你为之奋斗的方向。
第二:如何提高目标管理的自我驱动力,为行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将SMART原则落实到行动,化为习惯。
既然说目标管理,就必须说说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SMART原则,要符合它。 目标管理最初是针对企业和组织而言,后来被人们延伸至个人自我管理的应用中。
代表specific(具体的),思考为了实现目标,你的行动计划是否清晰?
M代表measurable(可衡量的),思考该用什么衡量是否实现了目标?也就是说,你定的目标最好是可观测的,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
A代表achievable(可实现的),思考目标实现的可行性有多大?
R代表relevant(相关性),思考目标是否和其他目标具有关联。
T代表time-related(有时限的)。人为的设置计划时间轴,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什么时候又是计划的关键节点?
一个合格的目标管理,以上五个原则缺一不可。
关于SMART原则更详细的介绍,可以关注公众号“用时间酿酒”查看过往以魏璎珞为例写的一篇文章《魏璎珞的目标管理术,值得所有人学习》。
2)多一点破釜沉舟的勇气,用环境的力量逼着自己前进。
去年有一部大火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饰演主人公的就是印度著名影星阿尔米汗,喜欢他的观众会知道他为了饰演好剧中爸爸的形象,从138斤增重到194斤,一个月增肥近56斤的故事。
但在《成为少数人》一书中,还讲述了这部电影另外一个故事。
在拍摄《摔跤吧!爸爸》时,一开始导演打算让阿尔米汗先把男主角年轻时的戏份拍完(和现实中的身体一样),然后再拍中年时的剧情,但阿尔米汗拒绝了。他提出:“我要先拍完中年时的戏份”。为什么?他说:“如果我最后拍中年时的戏份,拍完后我就真的没有动力减肥了……”这便是善用外部监督的力量,绝大多数人靠内在驱动力很难达到理想中的自律,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更容易懈怠。
所以,如果自律性不够,但是能把自己扔在一个自律的氛围里,也是一种别样的“自律”。
比如大家习以为常的上班,某种程度上就会强制让我们的作息变得相对规律,相反真让大家自己安排时间,八成会在一个月后变得懒散起来,完成的事情比上班或上学少的多。
总之,内在的自律也好,外在的自律也罢,人只要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自律的方式就可以,能够把自己丢到自律的圈子里就很厉害。
-4-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完《成为极少数》,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对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 但这本书介绍的内容远不止此,每一本书都如同一个打开世界的钥匙,没有哪一本书代表着绝对正确,都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这个极速变化的世界里,我们难免迷茫、彷徨,如果用一个网络流行语总结2019年,很多人恐怕都会用“我太难了”这句话来回答。
但就像李栩然在书中所写:
每个人都有束缚自己的“茧”,未破之前,都过着虫一样的人生。这个茧可能是贫寒的家庭条件,是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是父母无止境的争吵,是失败的婚姻,是毫无起色的工作,是看起来永远也买不起的房子……在这样的茧里,如果我们睡懒觉,可能并不觉得有多难受,但一旦真正开始思考,就会感知到被束缚的痛苦。当你觉得痛苦,觉得被束缚,想要挣脱时,恰恰证明你已经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未来很远,在那看不见的光年之中,未来很近,就在你的脚下,只要盯紧目标,进一寸就有一寸的欢喜。 以上,共勉。
《成为极少数》读后感(五):职场必备
本书作者是李栩然,知乎大V,获得618870次赞同、124532 次感谢、526629次收藏,拥有全网矩阵粉丝百万,其公众号“栩先生”被有道云笔记 和新榜评为职场技能领域“十大价值微信公众号之一”。
他擅长以独特的角度、有趣的写法,为读者提供深度的思考、切实的干货,被粉丝亲切 地称为学长,已创作众多具有良好口碑的热文,并被包括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有书、读者、灼见等各大公众号平台转载。
本书对于迷茫的职场人有很大的价值。小伙伴们可以探索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发现自己需要修炼和成长的地方,以及自己的不足与稚嫩。这本书值得职场人,尤其是陷入迷茫的职场人一读。我们需要不断思考,才能成长。对于如何思考,这本书会告诉你答案。
01、自我与驱动
真正的成长,一直需要你不断地、孤独地翻山越岭。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自我驱动。事实是,往往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持之以恒地自我驱动,持续成长,不断地通过总结、反思、实践,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
我们需要关注自我这个“点”,拥有持续的自驱力;其次,找到方向“线路”,不断精进;再次,依托平台的横向力量,以及时间的纵向力量,去慢慢获得更立体的成长;最后,我们还需要厘清对个人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基本观念,让视野和格局不断“升维”。
1、找到自我驱动力
什么是自我驱动,说白了,就是有一种自己跟自己较狠劲的精神。作者认为,真正的狠人,值得信任的人,是不管话说不说,自己先去把事干了的人。只有做到,才能得到。
怎么找到动力呢?经常对自己吹牛皮。作者给出了两个策略:
a、赏识与认同
即使自己的日常生活再乏善可陈,也需要学会从里面找到闪光点。学校里,不管是优秀的孩子,还是不那么优秀的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
但进入社会,不会有人赏识你,很多时候,只能自我赏识和认同,给自己建立目标。
作者认为自我否定才是让自己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目标和意义
目标与意义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很多事情目标很明确但并没有什么意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又找不到目标。
而这两者的连接点就是自己。是你的存在,你的思考和行动,让一件事的目标与意义有了一个交会点。
这种心理策略对三类人特别有效:一类是自信心不足,因为害怕困难宁愿不去行动的人;一类是做什么都不出色,经常自我否定的人;还有一类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后劲不足的人。
作者说,自我的激励、自我的认同,能切切实实地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
2、进行自我约束
关于自律,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别的,而是“目标”。自律不应该是无谓的自我约束,而应该是围绕目标所做的自我约束。
很多人说到自律会给自己订一个事无巨细的计划,然后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实际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只需要选择那些对目标最为重要的事情,然后在这些事情上建立惯性,实现极度自律就可以了。
这里需要注意几点:
第一,良好的身体与精神状况是自律的保障。
规律的饮食、睡眠、锻炼,这些确实非常重要。但前提是我们要清楚,这些行为并不等于自律,而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实现自律的保障。
第二,惯性是自律的重要法宝。
运用“惯性”这一法宝的关键在于,一定要学会用新的习惯去覆盖旧的习惯。而这些新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第三个关键因素,动机。
第三,目标与动机才是自律最根本的动力
作者说,能够帮助你建立自律最好的方法,就是干大事!当你定下了干大事的目标,就可以让日常习惯的每一点都变成向着目标前进的一小步。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日常习惯更大的意义。
3、专注的去实现目标
人们往往都说自己很勤奋,做出勤奋的样子很容易,难的是一直保持全身心投入。
勤奋能决定的只是下限,真正决定人与人差距上限的,是你能否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上,全神贯注。
更可怕的是,只要需要,他们往往可以一天十多个小时持续这样,经年累月,从不懈怠。
这才是隐藏在勤奋表象背后的真正特质,一种更本原的能力,专注。
比如,雷军。1987年考入武汉大学,用两年时间修完学分,是系里20年来《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拿到满分的两个学生之一;大学期间和别人合写了一个加密程序,在大三的时候就成了那个年代的“万元户”。毕业后觉得市面上关于程序的书水平太低,于是写了一本《深入DOS编程》,成了畅销书。 23岁加入金山软件公司,29岁成了金山公司总经理,并被武汉大学聘为名誉教授,给武汉大学捐了几十万元,这个金额在90年代末可以买下北京的一栋楼。 2000年,雷军拿出50万创办了卓越网,2004年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亚马逊,然后几乎是力挽狂澜地将几近破产的金山拯救回来,直到2007年金山上市,他身家过亿,功成身退,做起了天使投资人。2019年创立了小米。威斯康星大学心理中心的戴维森教授说:“专注于明确的目标,并排除干扰,这是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
雷军一直保持着专注的特质。和他共事过的人,谈到雷军身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特质都是,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全身心投入。
专注包括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套神经系统,分别对应着“本能驱动”和“动机驱动”。
自下而上,比如,跑步、打游戏,不需要做什么也能集中注意力,也不用多努力,这是本能和天赋的领域。 自上而下,就像考试前临时抱佛脚,需要克服内心的懈怠,抵制外部诱惑,时刻提醒自己。如果没有极强的动机,是很难做到的。作者把如何通过主动意识增强专注能力的方法总结成了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打造有利于专注的环境。
空出的时间,多去看纸质书籍,深入思考。这一重境界之所以最低,是因为它完全依赖于和外界对抗,太被动。
第二重境界:训练进入专注模式。
比如,有意识地在自己专注能力特别强的时候和某些声音、气味进行关联,当你需要专注的时候,就播放这种音乐、燃起某种香,提醒自己要进入专注模式了。 还比如,在需要专注的时候,用5分钟进行一下冥想,平复大脑里纷繁复杂的思维。一旦察觉到自己走神了,就把自己的思绪拉回来。如果再次走神,重复相同的步骤,循环往复。第三重境界:努力激发专注的心流。
比如,我们在全身心处理一件事的时候,把能力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力所能及”的范围,心流也可能出现。也就是一种忘我的状态,连时间的流逝都感知不到。
02、方向与精进
做一件事情思维很重要,对于成功的人,或者说是后来居上的人,大部分都有两种特质:要么是有一技之长,要么就是在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领域里全身心耕耘。
1、增加竞争优势
a、抢跑思维
工作中一定要有抢跑思维。每一次的长假结束,其实都是一次抢跑机会,你比别人早进入工作状态,就可能积累更多的竞争优势。
、定期清理工作中冗余
按照“断舍离”的原则清理房间一样。一件件地看,一件件地扔,将冗余的、琐屑的、过期的文件材料全部扔进回收站或者碎纸机。
这样,你才会重新定位真正值得你去做的,真正需要你去做的事情。此外,要想让生活和工作不至于从一开始就很混乱,一定要学会消除外在干扰。
c、确立一个目标
确立目标的时候,不要在明年确立同样的目标,当年的目标要当年完成。想干什么立即就干。
拥有了这样的信念,那些确定目标、计划的好思路和好方法才会真正起作用。
比如,SMART法则。SMART是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Time-based的首字母缩写。 S代表具体的。 M代表可度量的。 A代表可实现的。 R代表相关性。 T代表有时限。以SMART原则来判断衡量自己的计划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多做收益终身的事
作者认为,在30岁之前就要确定自己家可以干什么。换句话说,我们25岁做什么可以在5年后受益匪浅,而时间是年轻人唯一可以拥有的资本。
因此,所有以付出时间为代价而又能产生收益的事情,都是你可以去做的事情。剩下的,就是尽可能地去找一些符合上述条件又契合自身实际的事情。
a、工具、技能习得类
应趁着年轻多学一些以后再也不需要在这种事情上花工夫的技能。
比如,一些和兴趣爱好有关的乐器演奏、球类运动,和生活质量有关的做菜、游泳、驾驶,以及和未来职场有关的PS、PPT、VBA技能等。、收益和时间长短正相关类
投入时间可以看到收益的事情。
比如,存钱。再比如,摘抄,读过的书你可能会忘,但从书里摘抄下来的经典语言和片段却会一直留在纸上; 还比如社交,在闲暇的时间里,你每多认识一个人,就代表着你未来可能会增加不止一层关系。c、主要以投入时间为代价且存在突破机会类
在年轻的时候,有时间不妨多做一些大胆尝试。
比如,考一些有难度的证书,考过了就是你的资本(CFA这种需要花费大量金钱等的证书不在此列)。 比如,有点特长的人,可以多参加一些比赛,赢了很可能命运就此改变,输了反正也没人认识你;还比如投入时间写小说。d、短期消耗时间,长期却存在收益类
知乎上曾有个大V,花了两三年时间仔细看完了所有TED演讲视频,并从中总结借鉴了大量另辟蹊径的观点、思想和方法。
他把这些东西运用于工作中,在职场取得成功。他把这些发现运用到回答问题里,让他成了被十多万人关注的知乎大V。
我们还可以练习一个写作,写作是一种最通用的技能,无处不在同时又非常稀缺。
3、利用碎片化时间锻炼一技之长
很多人觉得,在随意的时间学点随意的内容,称作“碎片化学习”;用大把的时间学习大卷的书,称作“体系化学习”。
事实上,碎片化学习与体系化学习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学习时间长短,也不在于学习内容怎样,而是,前者没有体系性。
我们可以利用上下班途中或午休时间,刷手机看文章的时候把看到的有价值的记下来,并且进行分类整理。如何整理呢?作者给出了四个步骤。
a、看
看记录,搜索查询所涉及的书目、内容是否真的有用,如果只是一时兴起的记录,就把它删了。这一步很重要,大部分当时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再看往往觉得没什么用了。
、存
不管是通过浏览器的收藏夹,还是通过Word文档,甚至只是用个Txt记录下要看的几本书,都是要把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成体系化地整理记录下来,而且只捡最精华的。
c、输出
当你整理完了,看了存了,就要把这些东西用作自己的输出。你可以把它们作为答题的素材、写作的源头甚至演讲的小故事,不管用什么方法,要让整理的这些东西发挥作用。
d、再整理
对一些长期用不到却又觉得总有一天会用到的东西,将它们单独存到一个地方,偶尔看看,把位置留给那些更常用的内容。
核心方法就是一句话:碎片化学习+体系化整理。
03、时间与平台
你的时间花在哪儿,你的果就会长在哪儿。所谓凡夫畏果,菩萨畏因,最应该畏惧与珍惜的,就是时间这个因。
1、小事要做好,但不要满足于做小事
作者认为,那些所谓用打杂来“历练”新人的说法,都是骗人的。干杂事不过是为了在短期内慢慢熟悉环境和工作,一旦度过了这个“初适期”,就应该很快进入业务场景,去做更有价值的工作。做事如用兵,庸兵10万不如精兵1万。
一定要记住,小事一定要做好,但一定不能只满足于做小事,特别对于上司没完没了地交给你杂事小事,一定要警惕。这很可能是刀不见血的办公室斗争。
2、打造自己的复利计划
作者认为,越忙越要关注自我成长,越穷越要在自己的学习上投资。要想让未来不按照你一成不变的过去继续走下去,你需要的是从现在起,去做两个大的尝试。
a、尝试人生突破的可能
也就是多尝试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往往会找到不一样的机会,开启“指数增长”的人生。
、尝试拓宽人生边际
机会往往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命运的转折往往留给那些敢于抓住机会的人。
要想改变未来,需要做的是从过去的经历中反思总结。然后回到当下,去采取与过去不一样的行动,不断去尝试突破,拓展人生可能。
让原本一直陷入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你,把时间拿来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最终影响的才是未来的人生。
04、视野与格局
你从小格局走向大格局,当年那些困扰你的很多看似完全无法摆脱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比如,家境问题、自卑问题、感情问题、收入问题、职业发展问题等。当你打开了自己的世界,提升了自己的思维眼界,相对于过去的你,也是一种“降维打击”。这才是一个人越来越强大的“终极密码”。
1、保持思维更新,提升层次
思维决定一切,那些所谓的“富人思维”,从来不是天然形成的。是因为你是有钱人,所以天生就有“富人思维”,而是他们在通往财富的道路上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罢了。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思维更新,避免固化。
a、兼容
一定要有开放的思维,要能够兼收并蓄地看待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分歧,分歧的本质是什么。
不能轻易下结论,并固守结论,什么也听不进去。
、迭代
要敢于打破过去已有的思维方法,要经常反思自己过去为什么会那样想问题。
检验自己有没有成长,关键就是回顾你之前的言行,如果觉得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很笨,就说明你进步了。
这就是不断更新升级自己思维的过程。
c、独立
这个时代,拥有独立思考的人永远是少数。所谓独立,就是你的思维一定要立足于个人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或随波逐流。
你要相信,能做到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看法,你就已经超越大部分同龄人了。
d、入微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维方式的改变,一切变化都无从谈起。
撒切尔夫人经常引用一段话:“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思维的改变并不是一锤子买卖。
2、成为运气好的人
作者说所谓运气好,就是遇贵人。
1.贵人
第一类贵人,对人是以“利益”论的。要得到他们的帮助,关键在于“交学费”。
第二类贵人,对人是以“关系”论的。要得到他们的帮助,关键在于“找关系”。
2.少掉坑
第一类需要消耗大量金钱,但你其实根本不懂。
比如,赌博,比如,小白炒股,再比如花很多钱买彩票。 做这些事情一般有两个后果:第一种叫“割肉出局”;第二种则叫做“连底裤都输掉”。 道理很简单,从概率来看,你的赢面小,长期下来就是必输结局。第二类需要消耗大量时间,但对个人成长没有帮助。最典型的例如沉迷游戏。
第三类会对你的精气神造成严重损害。
比如,酗酒,吸毒,极不规律的饮食作息,再比如,整天顾影自怜或自怨自艾。3.走大路
也就是大路思维。意思是除非有机会在某条“小路”上成为真正的“头部”,否则,走大路,才是对大部分人最有利的选择。“
举个例子:
假设你今年刚高考完,要选择大学专业,那么10000个人竞争1000个岗位的专业,和10个人竞争两个岗位的专业,要选前者。 看起来就业前景差,实际上今后的选择空间大得多。同样的道理,骗子要骗你,只会把你从股票市场忽悠去所谓的期货、重金属市场,因为池子越小,水越容易浑。3、不断反思、领悟、整理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降维打击”。格局大的人对格局小的人,就是一种“降维打击”。
比如,在商业上,让康师傅销量下降的,不是另一家方便面品牌,而是外卖;腾讯要对付一家很有潜力的创业公司,根本不用费尽心力地去竞争,而是直接出钱收购,如果它拒绝被收购,就出钱收购它的竞争对手。当你从小格局走向大格局,当年那些困扰你的很多看似完全无法摆脱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当你打开了自己的世界,提升了自己的思维眼界,相对于过去的你,也是一种“降维打击”。这才是一个人越来越强大的“终极密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一朝顿悟。
什么是顿悟?就是突然想明白了。关键词不是“突然”,没有任何顿悟是完全突然的。人在开悟之前,一定会经过无数次考验、纠结和痛苦。
所谓的开悟,其实就是在经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高人指路”的过程中,从未停止积累和思考。
最后的话:
格局的提升,不是一锤子买卖。所谓的“想明白”或者“一朝顿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也应持续进化。
真正能提升一个人格局的书:
1、知识类的书。
我们从小到大的课本里教的内容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知识。这些知识,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产物,你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拓展认识世界的过程。
2、技能类的书。
工作以后,大家读的更多的书,都是这些方面的书,如编程和职业技能提升,这些大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经验积累。学习这些,相当于直接吸收了别人的“内力”。
3、思维类的书。
除了传统的哲学和心理学图书,如一些介绍提升思维能力的图书,现在社会、历史、政治类图书,也可以帮助大家学习一些思考方法。
4、审美类的书。
审美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认识活动,很多书看起来没用,但能帮助我们提高文学素养,塑造我们的三观,如诗词歌赋、文学艺术类图书。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