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悖论》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5-02 15:44: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千年悖论》是一本由张宏杰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千年悖论》精选点评:●张宏杰早期的历史文化散文作品集结,观点独到●收录了作者早期的文章,有助于从侧面了解历史,到底事实如何还要参考其

《千年悖论》读后感锦集

  《千年悖论》是一本由张宏杰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年悖论》精选点评:

  ●张宏杰早期的历史文化散文作品集结,观点独到

  ●收录了作者早期的文章,有助于从侧面了解历史,到底事实如何还要参考其他。但是作者的序暴露欲望让人不舒服。

  ●读完此书,分明感觉张宏杰老师的笔触非凡。他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非常冷静细致的笔法,入木三分的刻画了同处时代裂变下的各色人物的起伏人生,是值得一看的有意义的一本书。

  ●忍不住去探究人性,悲伤与喜悦

  ●着眼裂变时代不同阶层人物的迷惘与挣扎,立足于历史的剧场探悉和洞察人性的沉浮。

  ●建议大家都能看,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用了心,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乌合难合

  ●没啥意思,看似写了很多东西,一读发现其实没啥东西

  ●读读历史课本外的一面,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与见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朋友推荐的张宏杰,读起来异常顺畅。序言和后记里对于作家身份诚惶诚恐的模样显得可爱。文本本身也能打,颇有当年明年的感觉,这样的历史谁能不爱

  ●还不错吧,但是不如当年明月那种有快感

  《千年悖论》读后感(一):千年悖论

  明清之后专制制度的强化,使得中国越发囿于制度的局限之中,圈子中的自我强化隔断了其他更新的可能性。 对吴三桂的反叛有了新的认识;曾国藩自律圆融不屈不挠,然而他个人的发展还是受困于时代的限制,他难以用己平生所学来改变大清的命运,只能被历史洪流裹挟着往前走;历史的潮流将有着政治家权力与野心的慈禧推上政治舞台,她却因缺少政治远见和才能将权力用于满足一己之私;看着朱元璋将老朱家有缺陷的基因一点一点注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中国社会的活力和生命力在不断消散时,我不禁幻想可能存在的平行世界中的中国也许有更开放的发展;爱新觉罗家族中几辈谨慎的船长的兢兢业业,却也无法阻止盛极必衰的大清走向。 大力宣传的科举考试阻断了人生其他的可能性;酷刑却展现了人们出奇的创造力; 少数民族的胆汁浓度和血液沸点也得给汉族这个民族大熔炉让步;隐居大多是不得志者向世人的遮羞布;当伦理学只是西方学者追求世界本源的一部分的时候,它是我们的全部。

  《千年悖论》读后感(二):中国版“人类群星闪耀时”

  中国版“人类群星闪耀时”。作者把历史名人作为“人”而不是“人物”来写他们的故事,允许他们有“现实人性的软弱”,为他们的“不完美预留一点弹性空间”。

  在他笔下,吴三桂不再是一个面目模糊、“一判再判”的“汉奸”,他有过热血、坚持、挣扎、犹豫和愤怒,他始终保持谦恭谨慎八面玲珑,但他“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强烈愿望让他最终抛弃了道德的枷锁,向着最大化利己的方向狂奔而去!他就是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但他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让他一个普通人的愿望和选择成了改变历史的多米诺骨牌。

  他写曾国藩,赞他为“圣贤”的同时说他“不免无趣”。

  他写慈禧,首先说她是女人,然后才是太后,说她“错误地理解政治”,也说“她希望别人不要效仿她,而要做单纯的女人。”

  他写朱元璋,一方面肯定“他的成功完全是自己赤手空拳九死一生搏来的,在群雄逐鹿的过程当中,他表现出的勇气、眼光、魄力、坚忍是他人所不能及的”。 另一方面又花了大篇幅声讨朱元璋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沉重打击,他写到“作为一个佃农的儿子,他在统治帝国的过程中把狭隘的农民意识充塞到整个帝国空间,使中国由外向转向内向,从放松走向收敛。他的高压政策和血腥手段扭曲了民族的心理性格,封闭了人们的视野。联想到此时西方已处于近代文明的前夜,欧洲人将要开始他们野心勃勃的扩张,朱元璋不合时宜的出现尤其令人痛心疾首。”

  他写“科举制度”、写“酷刑”、写“满族汉化史”,也是一样的充满故事和张力,没有无缘无故的赞,也没有莫名其妙的贬。

  就像作者另一本更有名的书《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一样,每个人、每段历史都有不同的面孔,立体地去看,才能以史为鉴。

  《千年悖论》读后感(三):历史的另一面

  解剖曾国藩之一个固执的理想主义者: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两江总督、毅勇侯”……这位晚清重臣的头上笼罩着太多耀眼的光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曾国藩的为人处事常常成为后人推崇的人生准则。

  湖南人身上总有一股倔强的味道,这点在曾国藩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正是凭着这股韧劲,这个大山的孩子一路走向了中国权利的中心,然后他用一生的精力维持着这个苟延残喘的帝国。事实证明,他以一人之力无法改变整个腐败不堪的国家机器。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曾国藩的一生以这句话来概括在适合不过了。作为一名大儒,他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哪怕是脑中一丝闪过的邪念也会让他自责不已;作为一名臣子,他鞠躬精粹,死而后已,对大清确是做到了大忠大义。然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对儒家理想的执着追求。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曾国藩,那么我想称其为一个固执的理想主义者。在一个世风日下、岌岌可危的时代,曾国藩硬是坚守着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奉行苛刻的儒家准则,颇具一副出淤泥而不染、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风骨,乃至于后世子孙每每提到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大儒都肃然起敬。他毕生所做之事,无不努力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可是,理想主义者必定会受尽现实世界所强加的种种磨难,失去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诸多快乐。晚年的曾国藩写到:自己一生“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想必,他一定是带着遗憾和无奈离开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世界罢。

  未看此文,怎会料到为世人所不齿的娼妓竟是源自神圣的女祭司。从神女到娼妓,这般截然相反的地位却是一落千丈的落差,这当中必有许多无法逃避的男性利益诉求之处。人类的整个文明史,无一例外都是以男性为主宰的,女人由于诸多先天的差异,自然沦落为男权社会的附属品和牺牲品。

  青楼女子素来不为社会主体接纳,他们是被被迫孤立起来的弱势群体,世人对其冠之以“风尘”二字,足以体现鄙视之处。可笑的是,自古以来青楼妓院从未间断,恰恰是因为这个抛弃她们的男权社会无法节制自己的性诉求,而将其一次有一次的搁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上。

  历史上确实有过一些让人啧啧称赞的奇女子,而他们也确实来自风尘之中。柳如是和顾眉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们富有才华、敢爱敢恨、既圆滑世故又高傲不羁,她们们中的一部分拥有者大部分中国女子不敢奢望的爱情,仅凭这点足以让她们在同类面前挺起胸膛。周作人曾说,士人的高下在他对女性的态度中即可鉴别。我们同样可以说,社会的高下也在于他对娼妓的态度种即可鉴别,这当中定可体现善良与虚伪之别。如今从“娼妓”到“失足女”这一称谓的转变亦可见之。千年悖论7.6张宏杰 / 2019 / 重庆出版社

  《千年悖论》读后感(四):被历史课本误导了,真实的历史比小说还好看!

  推荐大家多多阅读历史类书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废”,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于我们处理眼前的事物和待人接物都有很大的帮助。毕竟我们并不是第一个遇到类似问题的人,先人早有解答,就期待读者打开书籍来相会了。从历史脉络中,我们也更容易了解自己,为什么我们的民族不同于其他的民族,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相信看完史书,都会有给自己个交代。

  史书浩如烟海,容易挑花眼。我推荐一位作家吧,他的作品可读性很强,不会觉得枯燥,但是史料又很详实,有大量的考据。

  作者:张宏杰。登上过百家讲坛,开过讲解“曾国藩”的音频专栏,被很多喜欢历史的大V推荐过。他写的真实历史,大多比小说还好看。作者非常关注人性的多面性,在《坐天下》一书中,关于隋炀帝杨广和王莽就有很颠覆的描写,他们结局凄惨,但也有人性中的光辉,不能一刀切的说谁是100%的好或者坏。张宏杰最喜欢的肯定是曾国藩,关于曾国藩他出版了5本书,而且他很多文集里面也都不乏留给曾国藩的笔墨。作者的成长经历也和曾国藩有些相似,大器晚成。早期的投稿经常石沉大海或者历经多年才得以和读者见面。

作者张宏杰

  出版作品: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曾国藩传》《坐天下》、《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千年悖论:人性的历史实验记录》等。

  张宏杰也推荐了可读性很强的历史书:

  《中国近代史》——几十万字的书,道明了近代中国的重大事件,让我们了解历史走向。和《天朝的崩溃》,两本书的豆瓣评论分别是8.9和9.5,绝对值得一读。

  早在2000年左右,本来写作也是他的副业,主职是葫芦岛的一银行的经融评估师。(话说体制内的工作真是幸福,都有时间搞这么大的副业,比如刘慈欣,写出了国门)。当然,写作或者表达欲让张宏杰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对于历史的热爱,让他在这个领取笔耕不辍,颇有建树。我是先读了最近的书籍,《饥饿的盛世》《坐天下》《曾国藩传》,然后又读了《千年悖论》,虽然出版是2019年,但是里面的文章大多是2000左右的初稿,只是当时的那版《千年悖论》,封面非常有乡土气息,作者本人不甚喜欢,售空后再版的封面要好很多。

  以下是《千年悖论》的一些感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千年悖论:人性的历史实验记录》,分为三个部分

  1、人物:吴三桂、曾国藩、慈禧、朱元璋

  2、事件:科举、酷刑、爱新觉罗们、满足汉化史、神女生涯、隐士

  3、话语:作者访谈

  一、人物篇

  四个人都很有争议性,吴三桂先是反了明,后又反了清,在这背后他的心理活动可谓一直非常拧巴,重视忠孝义。但最后在史册的除了和陈圆圆的花边趣事,就是吴三桂是个逆臣贼子的形象。比如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不管是心有不甘还其他原因,到底是没能留下清名。

  慈禧本身并不是个坏女人,只是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不希望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是个强势的女当家,只可惜她自身的荣辱要看大环境。最后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合格的政治家和领导者,死前留下“以后勿使妇人干政。此与本朝加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可谓对政绩的自我总结。另外说,小时候看的影视剧,觉得慈禧坏的冒泡,动不动责罚下人,恐怖的老女人。其实在《宫女谈往录》和本书慈禧章节里,都立体客观的描绘了慈禧太后,她精力旺盛、做事情干脆利落,特别会享受生活,持家有方,对贴身下人温和。因为她本身非常能干,但是作为母亲,宠溺咸丰导致其生活糜烂,同时又很看不上光绪——一个神经脆弱,无男子气概,只会读书的儿皇帝。把人物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其实所思所想也变得容易和读者产生共鸣了。

  就好像朱元璋,他那样凄惨的身世最终问鼎,底层的狭隘思维只关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儿,所以絮絮叨叨写了《大明律》、《大明礼令》、《大诰》、《大诰续编》、《皇明祖训》,为的是不让他人有非分之想,任何事情都要有据可查,有典可依。最后还是不踏实,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把所有潜在的来自文官和武官威胁全都扼杀了,杀了上万人。唉,这块土地的统治者造成的民众精神崩溃,通过下一任又一次殃及到自身,一波又一波的恶性循环,最终嵌套在我们的文化底色中。

  二、事件篇

  有很多有趣的部分,比如满洲贵族的名字,虽然听起来有异域风情,但翻译过来简直堪比笑话大全还让人捧腹。多尔衮——獾,多铎——胎盘,阿济格——老疙瘩,和何理——上牙磕下牙,贝勒岳托——傻子,将军席酷特——尿炕孩子,贝子傅喇塔——烂眼皮。难怪满族极快的走向汉化,渐渐被四书五经所征服,到了慈禧,满族文字都被禁用了(而且也让我们没法好好看清剧了,名字起得太欢乐了)。

  最沉重的当属酷刑了,残忍是人类的共性,但是中国人这个特性尤为畸形,以至于世界闻名。

“《中国人的气质》记载:对溺水者的不与营救,令在中国的外国人大吃一惊。一艘外国轮船在长江着火,成群的中国人聚着观看,最终没有人营救乘客和船员。尽快逃上岸的人中,有许多被剥了身上的衣服,还有一些被当即杀死了。”作者史密斯说道:“中国人缺乏同情心的最突出表现是残酷。了解中国人的人,无疑会肯定,中国人对于别人的痛苦之冷漠无情,大概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无法相比的。”

  一声叹息……

  最后是作者的访谈录。张宏杰觉得自己最想做的就是匠人,打磨物件,其实写作对于他而言也是享受“打磨”的时光,不然千字3、50的稿费,谁能坚持下去呢。真的是唯有热爱,才能走得更远。

  这本初版比较早的书,也能看出在文字方面张宏杰的进阶,之前的可读性就不如最近的作品,虽然内容都是不错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很把历史写得很无聊,人物写得非常扁平,非黑即白。但是张宏杰的作品人物都很丰满,尽管也能看出他对于隋炀帝、乾隆等重要人物在概要写的时候会和后续作品的人物刻画有出入,相信也是更加详实的史料丰富了他对人物的刻画。期待他的更多作品。

  《千年悖论》读后感(五):千年悖论

  我们习惯了用好人与坏人做评,再有影响力的,便神化和妖魔化。感谢张老师,让我看到了书本之外的吴三桂慈禧朱元璋。 笔记:

  1、无处收留:吴三桂

  在明朝以前,儒家思想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软约束发挥作用,而在明朝,这种软约束越来越硬化,这就使这一伦理标准陷入了困境。 于是,在外表的强压下换来的是背地里更加强烈的反抗,骄奢淫逸之风遍布整个王朝。当然,其中也有海瑞这样的人存在,清明正直的海瑞成了大明王朝所需要的社会装饰品,点缀着物欲横流的社会的外表。 吴三桂出身名门世家,早年各种行为的背后只为巴结上流社会,生命价值,个人欲望,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得到解决。然而,吴三桂生错了时代。 彼时的大明王朝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皇太极的进犯,朝廷内部的勾心斗角让大家皆看清了最终的走向。祖大寿,洪承畴的投降更是冲击着吴三桂的价值观。没有实质利益可得的大明王朝,还值得自己鞠躬尽瘁吗? 王朝板荡,不想做忠臣就只能选择做贰臣,当然还有第三条路,死亡。然而,李自成对大明的最后一击让吴三桂明白,要求生不要殉道。 亲族皆在京城,陈圆圆也在京城。吴三桂在受降的路上也许幻想过种种李自成对自己的优待,然而,一切皆是幻影。家中被劫,陈圆圆被辱,年轻的吴三桂怒发冲冠,一气之下转投清军多尔衮,为大清朝打下了天下! 本为证明自己对大清朝的衷心,将明朝贵胄赶尽杀绝,然而康熙皇帝却为此胆寒,对旧国,对父亲如此不忠不孝之人,定要铲除以绝后患! 吴三桂不想再反,只想佣兵偏安云南一隅,可是大清王朝却视其为隐患,为自保吴三桂再一次无路可走。若吴三桂选择卸甲归田,是否能求得善终?可是,吴三桂怎可能是甘愿躬耕于南亩之人…… 吴三桂为人所不齿,是因为大清乃异族?是因为一介女流陈圆圆?是因为吴三桂的第二次造反? 当国家危在旦夕之时,若有可能做个中兴名将,拯国家于危难,扶大厦于将倾,不论有多少艰难险阻,估计也不会却步。可如果只是单纯地送死呢? 洪承畴列入贰臣。 章邯备受争议。 文天祥名垂千古却丢了性命。 太难抉择了。 2、意志力的化身:曾国藩 曾国藩和普通官僚的不同之处是志不只在封侯,而更在做人,做光明磊落的大丈夫。虽然道阻且难,但曾国藩切切实实地落行到实处了。 然而,现实却有太多的羁绊,一路摸爬滚打之后,他也学会了圆滑。以他人的私心私利为自己所用,大刚若柔,大智若愚。曾国藩身上的儒学精神,是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与那些愚顽浅薄的官僚不同,他掌握了儒学的真精神。 但是曾国藩几十年如一日的克己复礼,也给他带来莫大的痛苦。压力越来越大,内心越来越忧郁,看到自己的辛苦耕耘付诸一炬,无法与朝廷内部的腐败抗衡的时候,也绝望,也愤懑,时常想要尽快了此一生。 他是大儒,也是人啊。 我不再纠结那些问题了,孤军奋战的时候还要竭尽全力吗?明知不可为的时候还要迎难而上吗?个人有个人约束自己的道义,这道义里有答案。可是人,太复杂了。对常人来说,心里有个底线,好好走完平凡的一生也未尝不是一种交代。 3、女人慈禧。 慈禧,首先她是个旧社会贵族女人。 她有每个旧社会贵族女人身上都有的东西。爱山山水水,爱化妆爱拍照爱享乐。 她更是一个爱权利的女人。她为何能有机会接触到权利的核心?咸丰不管事儿,同治不管事儿,光绪不管事儿,而她又不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子一样,自甘柔弱地依附在男人身上,因为习惯的强大而自我压抑,在自我牺牲中委委屈屈、麻麻木木地消磨掉一生。她,有胆识有智慧有能力。 可惜,在权力斗争中她果断冷酷,在世界大势前却反应迟钝;她有足够的聪明和手段控制局势,却没有足够的热情和责任感去改变中国。 她不是中国的叶卡捷琳娜,她是个酷爱权利缺少发展眼光的旧社会的女人。 4、为朱元璋画像 历史书上说,明王朝权力高度集中,但为什么集中,怎样集中,以为只是简简单单的想要巩固统治。 对朱元璋的印象,还是《穿越时空的爱恋》里那个爱吃北京烤鸭整日乐呵呵的小老头儿。 胡编乱造的电视剧误人啊。 朱元璋农民出身,一翻腥风血雨之后,虽然成就九五之尊,却依然摆脱不了农民的局限性。他以农民的思想治国,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废除丞相制度,大小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有威胁者,杀;可能有威胁者,杀;有权力声望者,杀;有反对意见者,杀;违背本人意愿的名人志士,杀…… 朱元璋更是贫民出身,少年时代受尽了贫困与屈辱,于是他痛恶贪官,杀伐独断,酷刑一天天在王朝上演,不留一丝弹性的空间。 朱元璋的所作所为皆是不惜代价,守护好自己的二亩三分地,只是,这几亩地,如今,成了天下。王朝更替,历来有兔死狗烹巩固王权的举措,中华人民似乎有些理解他,但是,这一次,朱元璋做的太过了,太绝了。 不可否认的是,洪武治下,朱元璋以他独特的手段,创造了一个空前稳定的社会。但这社会,亦是空前低效。唐宋时期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开放苗头被斩断,中华民族由此从开放走向内敛,逆来顺受,毫无创新性与反抗精神。 朱元璋把传统文化中的消极、保守、落后的东西通过强硬的政策放大到整个国家的性格里,给整个民族的素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 然而同一个时期,西方国家却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高速发展,当他们打开国门的时候,惊诧的发现,原来那个忍耐坚韧,勤劳节俭的民族,怎就成了如今这般模样? 5、千年悖论:科举之路 初学古代史时,班里面流行最广的一句话,“我真是太讨厌隋炀帝了”。 科举制度一路改革发展,起源于隋,兴盛于唐,这一创造性的举措给寒门子弟摆脱贫困的机会,为天下网罗人才,在社会各个阶层掀起求学致仕之风。 可是这一举措在朱元璋的手中,为了巩固政权,它摇身一变,成了禁锢思想的八股。一个选拔人才的制度同时扭曲着人才。更可怕的是,一直到清,八股文却愈演愈烈,想要改革之声稀薄而苍白。康熙皇帝说,“非不知八股文为无用,特以牢笼人才,舍此莫属。” 我们看到科举制度带来了王维,贺知章,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然而科举之路上,失败者多,成功者凤毛麟角。 但是这一一劳永逸的人生道路依然吸引着大批的人在想要光宗耀祖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这本无可厚非,可是有人却将这却视为人生唯一一条道路,考到白头,再把希望寄托到下一代。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6、残忍的游戏:酷刑 小时候淹过蚂蚁洞吗? 抓过蜻蜓萤火虫吗? 我一直没办法忘记的,是暑假里拿了把小刀,蹲在门口,看见蚂蚁就拦腰切断…… 那时候纯粹因为无聊,事后不会感到抱歉,不会觉得这样的行为有何不妥…… 可是渐渐长大后,却一直不明白当初为何这样残忍…… 后来读了许多文革时期的文学作品,更是不明白为何那个社会竟如此荒谬。那些红卫兵们为什么可以把对一个个生命的剥夺蚕食视作理所当然? 我太上帝视角了。 人总是会为自己开脱的。他们批斗的不是人,是被社会普遍认为的“牛鬼蛇神”。牛鬼蛇神是邪恶的,是非人的,因而可以惩罚,可以批斗,甚至,可以下地狱。 那些旁观者又是为什么能够如此冷漠呢? 反抗无用。 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太多苦难。 蝗灾水灾旱灾,王朝更迭,酷吏暴政,连年征伐……当一个人的任何努力都是以卵击石,蚍蜉撼树时,不但不能救人民于水火,反而要受到精神上的折磨。于是,同情和怜悯是一种消受不起的精神奢侈品。残酷的环境把大家变成了实用主义者,不但习惯了血,还能利用血为自己乏味的生活制造一点快乐,或带来一点实惠,比如用凌迟者的血做个人血馒头什么的。 于是,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冷漠的智慧。不能改变世界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了。 我嘲笑那些围观车祸现场的人,我嘲笑那些看别人吵架却袖手旁观的人,我嘲笑的人太多了,可是当我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不也是赶紧低了头快步离开,能远则远,事不关己的一副态度吗? 我们明明与那些嗜血的时代相距甚远,可是为何,这种冷漠却一直伴随着我们? 7、回首爱新觉罗们 明朝时代的统治者们创造的是一种丧失了进取心的封闭式文明,幸而,满洲人民,铁蹄铮铮硬闯了进来。 看到汉文化的先进繁荣,游牧民族们也感受到深深的自卑,于是,他们竭尽全力将自己融入这一片锦绣山河。康熙皇帝拥戴宋明理学,雍正皇帝尊崇孔孟,乾隆皇帝在父祖辈的积累下励精图治,将这片河山治理的井井有条。彼时的他们有着清醒的头脑。 然而到了乾隆后期,他自诩自己的功德已无人能敌,于是沉浸在自我满足之中,欣赏创造下的丰功伟业。 可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德国人康德发表了《宇宙发展史概论》,用星云学说解释了太阳系的生成。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法国人拉瓦锡用氧化学说解释了燃烧原理。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美国独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开始大革命。西欧人在18世纪用一种与以往有本质差别的智力水平武装自己。 原来我们已经落后了这么多却不自知。 康熙皇帝热爱西方人带来的科学技术,可他主张“民朴则易治”,即使认为“西方西洋诸国千百年后必为中国之患”,也不曾想过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乾隆则以为这些事物不过是万物而已,并不放在心上。 清朝由乾隆而极盛亦从乾隆开始衰败。 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历代史学家所说的乾隆后期弊政日积吏治松弛,而是因为乾隆朝的繁荣,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猛增使传统社会机制的承受能力达到临界点,要求在传统之外寻求突破,寻找另外一种方式的支撑。 乾隆的后继者们更是以一种守成的政治哲学治国,文化短视,固步自封。 于是,英国的战舰开过来了,道光帝却在问,英国,在世界的哪个地方? 8、从勇武到优雅:满族汉化史 大清王朝吸取鲜卑女真蒙古的汉化经验,在入关初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汉化哲学。 他们吸收汉文化中炉火纯青的专制统治经验和灿烂的文采风流,同时又拒绝那些富于侵蚀性的缺点,比如务实能力差、窝里斗以及懦弱。对他们来说,拒绝在一定程度上比吸取还要重要。 汉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守旧”。遇到问题向古人找答案,没有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精神。而满文化的核心精神是“现实”。 汉人王朝往往是开国之主能够创立制度,因革损益。后代君主所做的,往往只能是把一时一事的做法演化成万世不可改易的陈规教条,最终导致名实分离,制度失效,国家灭亡。康、雍、乾三朝,却是连续百余年间多次不拘定势的政治创新,生机勃勃、充满进取精神的政治态势,不断生长、修正、完善的制度演变。 然而到了道光帝,这种有选择的汉化终究逃不过过度汉化的魔爪。他又开始死守祖宗之法。先丢了语言,又没了骑射,最终,失去了康乾盛世时代的改革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 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康乾时期呢?中国还会任人挨打吗? 可是康熙乾隆的所作所为,也是想要巩固统治,在世界自由平等的浪潮下,他们纵使会改革,难道能放弃皇权天下吗?不得而知。

本文标题: 《千年悖论》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44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留德十年》读后感100字探询式领导:如何通过问题发现正确的解决方案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