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士真女士是张世宗教授妻子,也是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讲师,对幼儿教育颇有研究。在行知的日子里,我作为唯一的男生,听了三天林老师对行知幼儿教师的培训。仿佛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联系不大,其实教育都是相通的。三天课听下来,使我对教育的理解进一步的加深。这三天课听下来,跟着林老师首先学会了许多的方法技巧。
林士真女士是张世宗教授妻子,也是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讲师,对幼儿教育颇有研究。在行知的日子里,我作为唯一的男生,听了三天林老师对行知幼儿教师的培训。仿佛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联系不大,其实教育都是相通的。三天课听下来,使我对教育的理解进一步的加深。
这三天课听下来,跟着林老师首先学会了许多的方法技巧。比如姓名介绍,把自己的名字编成小故事,讲给别人听,让人一下最快记住你。貌似简单,其实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沟通。能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记住你的名字,这是初次见面的紧要功夫。而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我们新生入学后,在相互认识的时候借用这种方法,完全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效果。既能让学生相互认识,又能锻炼孩子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n得。
林老师的课到处充斥着这样的智慧。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渗透了很多的教育教学理念。表面上看林老师是做幼儿教育的,彷佛与初中或者小学教育有很大的差距。其实这个所谓的差距是被功利性的成绩蒙蔽了视听后的差距。在教育领域里,幼儿教育其实是最接近真教育的。我们的基础教育其实大多是被打上了“功利”烙印的教育。所以,听林老师的培训有一种教育回归的感觉。
林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水的感觉。上善若水、静水流深、温和似水。培训伊始,在分享了姓名以后,林老师让我们分享一下自己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最在意的事情。在听林老师娓娓道来自己对三个孩子的担忧时,我随手在笔记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给人的感觉如兄弟姐妹般,彷佛是在教堂里做弥撒,有亲和力,像一个虔诚的牧师!”
林老师传播的更多的是一种爱心。分享的最重要的事情时,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山东我们三位更多的感到的是责任感、是活在当下。而行知的教师和林老师更多的是最在意亲情和家人。感觉林老师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行知的幼儿老师首先建构爱心。不过我却看到的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差异。其实到行知第一个晚上的交流,就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文化差异。曾教授在提问“防止火灾,夜晚睡觉前把什么最珍贵东西放在枕边”这个问题时,台湾的两个教授说的都是“族谱”。这种根的文化,应该是海外华人的一种情结。这种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是大陆现在所不能达到的。
林老师培训的第一个活动(其实已经开始了好几个了如手操、姓名故事、最重要的事情等)是折纸,黏贴排序图案。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很有创造性的活动,而这个活动是开放式的,可持续性的。这实际上体现了林老师的课程理念,半开放是的课程。同时也体现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理念,关联性、持续性、开放性。图案贴纸本身就是一种的创意、一种文化,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已有认知、动手操作能力、思维创造能力等。而这个活动结束要展评,展评的结果就是建构了一面文化墙。展评完了还要继续寻找生活中、校园中的排序。这样一来,课程资源的视野就广了,可以培养对生活的观察能力。用排序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环境,才发现生活处处有排序。而这种教育的模式,可以很好的提醒我们的基础教育教学。我们的课堂是死的,林老师的课堂是活得。我们对课堂的预设已经把学生框定了,而林老师的课堂是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的。这样可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差异,这一点是非常符合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的。还有就是可以防止孩子完成了一件任务后会说“老师,我完成了,可以去玩了么?”事实上在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个现象,“吃不饱”、“吃不了”,有的早就完成任务在神游天地,有的却还满头大汗丁点儿也未果,这实际上就是课程预设没有持续性。
而在这个贴纸排序的活动中,林老师很好的示范了赏识教育的“无条件的看得起”。比如在教室里分享作品,林老师说要很具体的讲出来,让孩子知道你真的是在看他的图。孩子知道你是真的在看他的图,他就会有一个积极的回应。确实,我们不能敷衍孩子,孩子的心是很敏感的。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幼儿教师,被一个四岁的孩子投诉说“老师骂我”,院长调查,老师感觉很委屈,其他的孩子也证实老师没有骂她。但这个孩子却哭着说“老师是用眼睛骂的”。我们是不是对孩子好,是不是真的在看他的作品,是不是真的肯定他的作品,他敏感的心一定会有所悟的。
从林老师这些点滴的背后,透射出的教育智慧和理念是很值得研究与学习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