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谈人生读后感(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12-29 10:09: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9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林语堂散文从生活中捕捉有幽默感的事物并透出哲理,幽默闲适。那么,来看看我精心为你整理林语堂散文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林语堂谈人生读后感(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从生活中捕捉有幽默感的事物并透出哲理,幽默闲适。那么,来看看我精心为你整理林语堂散文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篇一

  《林语堂散文》读起来叫人爱不释手,轻松幽默的话语紧紧吸引着我,常常一人放声大笑,笑过之后一阵轻松。我想,如果人们常读这样的文章,精神状态一定会很健康而能从容面对生活。

  林先生明明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却说“论理莽原社诸先生既非正人君子又非当代名流,当然有与我合作之可能。”林先生幽默、机智,“道理渗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随手摘录部分,“今日小学生无不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实在是我们可以自负的。无论这五千年中是怎么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确确被我们混过去了。一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无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普普通通,平平实实的语言包含着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通过文章来了解林先生,他说自己是:“行尊孔、孟,思从老、庄。”说文学反映人生,来了一段比喻:“比方照相,有人为照相而照相,有人是为饭碗而照相。为照相而照相是素人,是真得照相之趣,为饭碗而照相,是照相家,是照他人老婆的相来养自己的老婆。”“军阀不来骂文人,早有文人自相骂。文人不敢骂武人,所以自相骂以出气,这与向来妓女骂妓女,因为不敢骂嫖客一样道理。”“现在的学者最要紧的就是他们的脸孔,倘是他们从三层楼滚到楼底下,翻起来时,头一样想到是拿起手镜照一照看他的假胡须还在乎?金牙齿没掉么?雪花膏未涂污乎?至于骨头折断与否,似在其次。学者只知道尊严,因为要尊严,所以有时骨头不能不折断。”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篇二

  闲来无事,看了看林语堂的散文集,我喜欢林语堂先生的文字,字字珠玑,风趣幽默。从他的文字里可以读出一种率性和真我,大凡一个心胸真正豁达宽广的人,都不会隐藏自己的思想,不管是高雅还是低俗。比如林语堂先生的《谈避暑之益》里有一段有趣的思想表白:避暑的第四个益处,就是可以从各家的奶妈嘴里,听到诸如何老爷家的丫头生出来的孩子像何老爷之类的风流韵事,而成为回城后社交谈论的题目。

  文字里丝毫不隐瞒了解这些是非而带来的乐趣,反是体现了一种那些道貌岸然的“君子”所不及的高雅。短短几句话,一针见血的贬出了当时社会现象的冰山一角,我想这倒正是林语堂先生文字的魅力所在呢!

  还记得看过关于巴金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里提及,在“”时期,巴金被打成右派,在牛棚里写了不少悔过书,而且是真诚的“甘心服罪,接受改造”。“”结束后,巴金平反了,在他的自传里,他坚持要将曾经的错误思想写进去,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劝他:过去的就过去了,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事情的真相,都以为你是被迫的,何苦到了晚年来自毁清誉?

  巴金愤怒的拍案而起:错误就是错误,难道因为不说就不存在吗?难道隐瞒真实而得来的清誉,是所谓的清誉吗?……

  最终,巴金如实的将自己曾经的错误思想写进了自传,同时,也将一种返璞归真、顶天立地的人格写进了历史!

  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体现于思想,体现于一种坚持自我的个性。敢说真话的人,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篇三

  虽然说《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但是我都一直未曾拜读过他的文学作品。我这是第一次认真地拜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在老师布置我们阅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后,我有在网上搜索他的文章,也在其中看过《生活的艺术》和《武则天传》。不过因为《生活的艺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看不怎么懂,所以我也就放弃了阅读这篇文章。至于《武则天传》是由于时间不足也就没有细看了。所以我就看了下林语堂先生所写的散文。虽然文章都很简短不过内容是相当的丰富精彩。

  在读《秋天的况味》的时候感觉先生的文章都是由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事物而可以体会到四季中“秋”的独到、人生中“秋”的成熟与练达,那种自由、闲适的心境不是一般俗人能达到的。先生心中的诗意、禅意透过文字不经意的表达出来,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不由得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不忍放下。

  我也是一个爱秋之人,我爱它是因为,它没有春的阴雨绵密、没有夏的炎热迫人、没有冬的寒风凛冽。爱它那份成熟淡定。不过相对于先生对于秋的爱和理解,我的这些太过于肤浅罢了。

  我虽然到现在还是有些许不懂先生为什么在文末加了那段关于烟的文段,不过在这些段文字当中可以体会到先生对于生活当中许多细微的事物都观察的很是细腻。就像大烟在烟灯上燃烧时所发出的那微微哗剥的声音,先生也会觉得有一种诗意。还有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同样能够让先生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虽然我不能够体会得到先生的这种感受,但是我想我能够感受到先生在观察这些细微的事物的当时的心情。

  在看这篇文章后我还顺便看了下《孤崖上的一枝花》。对于这篇文章我种油然而生的喜爱。很喜欢这句“花只有—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我觉得这句话,这篇文章给人很大的勉励。我看了这句话所理解的就是:只要还存在一丝丝的希望,那么不管当时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绝望,都要坚持下去。即使再失望也要有微笑的理由。我不知道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的意义是些什么,但是我在这篇文章当中所领悟的就是这些。

  先生的文章我虽然读得不多,但是先生在文章当中所用的词此我都很是喜欢得紧。不像有些文章尽是些浮华字句、尽是无病呻吟、平淡无奇。。先生的文章虽然有时候有点让人捉摸不透,但是在过后细细品味还是会在其文字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也会在其中悟出很多的人生哲理。先生能够通过最普通的事物来育人。

《苏东坡传》林语堂的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苏东坡传》林语堂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东坡传》林语堂的读后感 篇1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潜质。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正因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爱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正因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好以为你是大学教授,因此作研究比较重要;不好以为你是杀猪的,因此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好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这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务必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正因“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十分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那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十分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爱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以为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学,我会十分珍惜!

  《苏东坡传》林语堂的读后感 篇2

  看月黑风高,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在了眉州的眉山,父亲苏洵和母亲程氏对苏轼和弟弟苏辙关爱有加,苏轼18岁时与15岁的王弗小姐成为了夫妻,一家人进京赶考。考中进士,后苏轼的母亲病故。再次进京,苏轼被任命为校书郎,却不得不与弟弟分别。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却引来了王安石的愤怒。被逼无奈的苏轼请求出京任职,也因此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杭州。后被朝廷小人抓住他的文章不放,以“讽刺政府”,“背叛皇室”的名义将苏轼关进了大牢(文字狱)……但这都不能打垮苏轼。出狱之后,苏轼奉诏赴汝州就任。晚年的苏轼被贬到偏远的“南荒之地”,最终死在回程的船上,结束了他满怀豪情壮志的一生。

  “灾难舛途没有愚钝他对生命灵慧的感悟,艰难困苦不曾消磨他对生活敏锐的洞察”苏轼的才干与智慧并非任何人可以媲美,手下的妙笔生花婉转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曼妙,口中的美酒流淌激荡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又或是在月明当空,微风轻拂脸颊时,转身从容地叹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的乐观是一门学问,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学会他那种出神入化的豁达。当他面对一次次的诬陷一次次的栽赃一次次的被贬时,你何曾看到过他脸上闪现过一丝地悲痛或愤怒呢?苏轼这位奇人上可进谏忠言,下可农耕为生。即使在花甲之年被贬到了偏远的海南岛,他也依旧保持着刘禹锡“陋室不陋”的乐观心态以及孩童般的天真。东坡肉,生蚝……这些美味的食物不也是他为生活增添的一点光彩吗?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善良的苏东坡也好,耿直的苏轼也罢,这位名副其实的“诗神”都做到了“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为后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

  望江山如画,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传》林语堂的读后感 篇3

  大约用了六个晚上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六天总是想着苏东坡入睡,念着苏东坡醒来,特别充实美妙。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经历了仁宗、哲宗、徽宗,目睹了背诵由盛转衰的经过。了解苏东坡的生平,也为我补习了宋代的消亡史。

  苏东坡这样的人,多少赞美的'语音形容他都是徒劳的。他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他身处任何领域都能胜任,而且他善良坦荡,这样的人如何不受人敬仰,正如林语堂所写,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书中的几处最令我难忘的地方想记录下来,这让我合上书本辗转反侧,仰慕得睡不着觉。

  在苏东坡任翰林学士期间,拟了月八百道圣旨,圣旨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往往引经据典,富有例证譬喻。苏东坡去世后,另一个人,接他的职位,对自己的文采颇自期许,他问当年侍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林语堂好幽默,结尾时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是让人忍俊不禁,作者夸奖别人批评别人的语音都是那么耐人寻味,就像苏轼本人一样。如果人人说话都那么幽默该多好。几年前读过《林语堂传》,林语堂不仅爱写作,还爱研究,发明中文打字机,这点很像苏轼。可正如林语堂自己所说,评价一个人要盖棺定论的,苏轼直到人生落幕之时都不曾让人民有半点非议,林语堂在南洋大学过于贪腐,晚节不保,这点作者似乎忘记学习苏东坡了。

  在学生时代也学过一些苏轼诗文,那些趣闻轶事也曾听老师讲过,可都感受不深,甚至于对不上号,这次读了传记才深刻体会到苏轼一生大起大落,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之不同,不能只停留在理解诗词本身的意思上。

  我也想到,老师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谈论苏轼多么伟大,学生很可能是无动于衷的。有冲击有感受,必须要亲自体会,读他的传记、背他的诗词,道听途说是左耳听右耳冒的。学习只能主动。

  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很高兴人生能有六天晚上是和宋朝的一位文学家共度的,我愿倾注更多的时间继续了解他。这本书是借的,也成为我秉烛夜读的原因。

  《苏东坡传》林语堂的读后感 篇4

  书还没看完,慢悠悠的翻着。林语堂这本书原是用英文写的,张振玉译笔还算不错,但粗糙之处也随处可见,比如卷一第一章处:

  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这段文字殊为怪异,而后在网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文章,才知道原文应为:“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还有一处BUG连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笔,"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应,已变成"南岳华山山崩"。此两处究竟是何处出错,是翻译错还是原稿错,抑或是校对错,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来查了。但是"南岳华山"本身就是个错误,华山好像从来不曾被称为"南岳"过吧。

  且丢开这些小破绽不说。

  苏东坡的盛名传播了将近一千年,时人称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纵其才,在诗,文,字,画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哲学修养也极其贴合中国人的理想。为这么一个完人做传显然不太讨巧,再加上史料丰富评论一边倒,这本传记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爱他。"既然在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观,偏爱之心更不加掩饰。

  卷二写苏东坡壮年经历,与王安石的纠葛占了好长篇幅,在"王安石变法"和"拗相公"两节,王安石是主角,苏东坡反而成了小配角,这两个章节似乎游离在全书之外。林语堂贬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为抬高苏轼,更多是他想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包括对司马光的褒扬也是如此。历史其实无所谓真相,政治也很难分辨清浊,好比一面镜子,每个人照去都是不一样的面目。这一部分能够跟柏杨的书比照着看,那是两种完全相左的意见。跟苏轼不一样,王安石从来都充满争议,历史上是这样,到这天还是这样。

  林语堂自己也是个争议人物,但是他的才情倒还算公认的。这本苏东坡传,时不时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语出现。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这么一句:

  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类的还有很多,但是没了前后文,单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本文标题: 林语堂谈人生读后感(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102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关于音乐书籍的读后感(阅读音乐教育书籍的读后感)郎朗 读后感(郎郎的故事怎么写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