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王孙贾读后感(论语《八佾篇》原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4-11-20 05:54:1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6

《八佾》篇原著导读,《八佾》篇原著导读,八佾篇第三,《八佾》篇二十六章。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

八佾篇王孙贾读后感(论语《八佾篇》原文及赏析)

《八佾》篇原著导读

《八佾》篇原著导读

八佾篇第三

《八佾》篇二十六章。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3·1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注释

[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何以如此,源于《易经》六十四卦也。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的仪仗,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作出来呢?”

评析

春秋末期,原有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3·2 三家[1]者以《雍》彻[2]。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注释

[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诸侯助祭,天子严肃静穆地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评析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评析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3·4 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2]也,宁戚[3]。”

注释

[1]林放:鲁国人。

[2]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评析

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没有正面回答林放的问题,孔子的意思是礼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3·5 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诸夏[2]之亡[3]也。”

注释

[1]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2]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3]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译文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评析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民族主义的源头。


3·6 季氏旅[1]于泰山,子谓冉有[2]曰:“女[3]弗能救[4]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释

[1]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3]女:同汝,你。

[4]救:谏止、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译文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谏止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评析

本章仍是谈论礼的问题。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1]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2]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评析

孔子在这里谈君子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他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礼吾能言之,宋[3]不足徵也。文献[4]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注释

[1]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2]徵:证明。

[3]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4]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的话可以得到证明。”

评析

孔子非常熟悉夏、商、周的礼仪制度,但对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和贤者来证明,反映了对知识的求实态度。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


3·10 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3]。”

注释

[1]禘: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2]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3]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译文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评析

对行禘礼的议论,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表示了孔子对现状的不满。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等级名分,不管活着还是死后都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尊者,死后其亡灵也是尊者、贵者。


3·11 或问禘之说[1],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2]乎!”指其掌。

注释

[1]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2]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评析

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如果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理天下就容易了。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评析

孔子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3·13 王孙贾[1]问曰:“与其媚[2]于奥[3],宁媚于灶[4],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5],无所祷也。”

注释

[1]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

[2]媚:谄媚、巴结、奉承。

[3]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

[4]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

[5]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译文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评析

从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孙贾的有关拜神的问题,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这就是:地方上的官员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但在内廷的官员与君主往来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3·14 子曰:“周监[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

注释

[1]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评析

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历史是有沿袭的。但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因为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对夏、商有所损益而来的。


3·15 子入太庙[1],每事问。或曰:“孰谓鄹[2]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1]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2]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评析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有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3·16 子曰:“射不主皮[1],为力不同科[2],古之道也。”

注释

[1]皮:皮,用善皮做成的箭靶子。

[2]科:等级。

译文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评析

“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箭,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只要肯学习有关礼的规定,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3·17 子贡欲去告朔[1]之饩羊[2]。子曰:“赐也!尔爱[3]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

[1]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

[2]饩羊:饩,音xì。饩羊,祭祀用的活羊。

[3]爱:爱惜的意思。

译文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评析

周礼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每月初一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当时,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去“告朔”,“告朔”已经成为形式。所以,子贡提出去掉“饩羊”。孔子大为不满,表明了孔子对礼制的维护。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谄媚呢。”

评析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3·19 定公[1]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1]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评析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还不似后来那样: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3·20 子曰:“《关雎》[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释

[1]《关雎》:雎,音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评析

对《关雎》一诗的评价,体现了孔子“思无邪”的艺术观。《关雎》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恰到好处,有其可贵的价值。


3·21 哀公问社[1]于宰我,宰我[2]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3]。”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注释

[1]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

[2]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3]战栗:恐惧,发抖。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评析

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鲁哀公说,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为了“使民战栗”,孔子就不高兴了,因为宰我在这里讥讽了周天子,所以说了这一段话。


3·22 子曰:“管仲[1]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2],官事不摄[3],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4],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5],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1]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2]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3]摄:兼任。

[4]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5]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译文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评析

孔子评价管子,这里,指出他一不节俭,二不知礼。出发点是儒家一贯倡导的“节俭”和“礼制”。


3·23 子语[1]鲁大师[2]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3]如也;从[4]之,纯[5]如也,皦[6]如也,绎[7]如也,以成。”

注释

[1]语:音yù,告诉,动词用法。

[2]大师:大,音tài。大师是乐官名。

[3]翕:音xī。意为合、聚、协调。

[4]从:音zòng,意为放纵、展开。

[5]纯:美好、和谐。

[6]皦:音jiǎo,音节分明。

[7]绎:连续不断。

译文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评析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全面,乐理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欣赏水平。

3·24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3·25 子谓韶[1]:“尽美[2]矣,又尽善[3]也;”谓武[4]:“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1]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2]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3]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

[4]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译文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评析

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在艺术的形式美与艺术内容的善两者之间,他更重视艺术的内容。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评析

孔子主张实行“德治”、“礼治”,这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倘为官执政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赏析

八佾 《论语》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 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大师乐〔51〕,曰:“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52〕如也;从〔53〕之,纯〔54〕如也,皦〔55〕如也,绎〔56〕如也,以成。”

仪封人〔57〕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58〕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59〕。”

子谓《韶》〔60〕:“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61〕:“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注释〕

 季氏: 鲁国正卿季孙氏, 这里指季平子。

佾(yì): 古代乐舞行列,一佾八人。

八佾: 为周天子专用的乐舞舞列,由六十四人组成。

三家: 指控制着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 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雍》: 《诗经》中《周颂》的篇名。古代天子祭祀宗庙结束撤下祭品时唱这首歌。

彻: 同撤,取走。 这两句诗出于《雍》。

相: 助,这里指助祭。

辟公: 诸侯。

穆穆: 肃穆。

奚: 为何。

取: 这里指采用天子祭祀仪式。

堂: 接待宾客祭祀祖先的庙堂。

如礼何: 意为礼仪制度又有何意义呢?

林放: 鲁国人,或曰孔子弟子。

易: 治办周全。 戚: 哀痛。

夷: 指东方少数民族。

狄: 指北方少数民族。

诸夏: 指当时黄河流域华夏族诸侯国。

旅: 祭祀名。按照礼制,只有国君才能祭祀泰山。

冉有: 孔子的弟子,姓冉,名求,字子有,当时任季氏家臣。

女: 同“汝”。救: 劝阻。

泰山: 指泰山之神。 倩(qiàn): 笑貌动人。

盼: 眼睛黑白分明。这两句诗见《诗经·卫风·硕人》。

绚(xuàn): 有文采。这句诗不见于今本《诗经》。

绘事后素: 古人绘画,在白底上加上五彩色。

起: 启发。

予: 我。

商: 孔子弟子子夏,名商。

杞: 周之封国,相传为夏禹之后代。

征: 证明。

宋: 周之封国,是殷代之后。

文献: 古代文指典籍,献指贤人。

禘(dì): 祭名,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隆重典礼。

灌: 祭祀开始的时候,以酒洒地,以降神。周成王因周公功勋卓著,特许其后代(鲁国国君)祭周公以禘礼。 意为因鲁国宗庙中已死国君排列位序有不合礼制者,所以孔子不愿再往下观看。

之于天下: 对待天下,意思是治理天下。

示: 同视。斯: 这,指手掌,比喻道理明白易懂。

如在: 这里表示像祖先就在面前。

与: 参加。

如不祭: 指让人代理参加祭祀,这对于孔子来说,就如同没有参加祭祀。

王孙贾: 卫国大夫。

媚: 讨好。

奥: 指屋内西南角的神,当时人认为这种神地位高于灶神。

灶: 灶神,人们认为灶神虽卑微,但管事。王孙贾有权势,他用这两句话讽刺孔子,企图诱使孔子投靠权臣。

监: 借鉴。

二代: 指夏、商。

郁郁: 丰富多彩。

文: 指礼乐制度。

太庙: 指周公庙。

鄹(zōu): 又作陬,鲁小邑,孔子父亲曾任鄹大夫。鄹人之子,指孔子。

皮: 用皮革制成的箭靶。此句意为射箭只要中靶即可,不是必定要射穿皮靶。

科: 等级。

朔(shuò): 农历每月初一。

告朔: 礼制规定每月初一国君到祖庙,宰杀一只活羊以祭祀,表示每月听政开始,当时鲁君已不告朔,但有关官员仍杀一只羊以行祭礼。

定公: 鲁定公,姓姬,名宋。

《关雎》: 《诗经》之首篇,写一男子追求少女的忧思。

关: 鸟鸣声。

雎(jū): 鸠类鸟。

社: 土地神。

宰我: 孔子学生,名予,字子我。

夏后氏: 夏朝人。

松: 用松树作为土地神的神主。

遂事: 已经结束的事。

谏: 规劝。

管仲: 春秋齐国杰出的政治家,姓管,名夷吾,辅佐齐桓公成霸业。

三归: 楼台名。 摄: *** ,意为冗员多。

邦君: 国君。

树: 动词,设置。

塞门: 照壁。

反坫(diàn): 国君招待另一国君主时,放置献过酒的杯子的土台。

大师: 同“太师”,乐官。

翕(xī): 协调。

从(zòng): 展开。

纯: 和谐。

皦(jiǎo): 明快。

绎(yì): 连续不断。

仪: 地名,在今河南省兰考县。

仪封人: 在仪守卫边界的长官。

丧: 失去,这里意为丧失官位离开故国。

木铎(duó): 木舌铜铃,古代摇木铎以召集群众发布政令。

《韶》: 舜时乐曲名。

《武》: 周武王时乐曲名。

(夏乃儒)

〔鉴赏〕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礼”不仅是一些具体的礼节仪式,而且包括古代社会一系列制度以及相关的宗教、政治、伦理等思想观念。“礼”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到了周代,礼仪制度已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这在以后被称为“礼经”的《周礼》、《仪礼》、《礼记》中,充分体现出来。

孔子以继承、弘扬中国古代文化为己任。他对周代的礼仪制度有着浓厚的兴趣,由衷地赞叹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第十四章)孔子对周礼的赞美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春秋末期,大国称霸,周天子的宗主地位遭到削弱,周礼受到了严重破坏。但是孔子生活的鲁国却是周文化典籍保存最为丰富的诸侯国。连晋大夫韩起访鲁时也惊叹:“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孔子后来成为中华古代文化的象征,除了得益于鲁国文化背景外,还由于他本人具有超乎常人的勤奋学习精神。《论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第十五章),可见一斑。当时有人讥笑他“不知礼”才“每事问”,这恰恰是浅陋之见。朱熹认为“每事问”一方面反映孔子“不自足”,另一方面是“知底更审问”(《朱子语类》卷二五)。这是有道理的。

本篇集中了孔子谈论周礼的言论,涉及范围广泛。例如: 祭天之礼、祭历代先祖的禘礼、贵族间的射礼、事君礼、丧礼等。从中可以窥测孔子礼教的大致内容。对其具体细节,不必深究,因为历史“文献不足”也。需要注意的倒是孔子在礼教中的创新精神。

具有创新意义的首先是,孔子提出了纳仁入礼、仁礼结合的主张。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第三章)离开了仁德,光讲礼乐有何意义?这个问题的提出,在当时是相当尖锐的。因为当时一批贵族,总是“礼”不离口,满嘴“礼”呀“非礼”呀,而干的尽是违礼缺德的事。孔子倡导仁德,主张纳仁入礼,使“礼”不单是作为外在的行为规范起作用,而且有“仁”作为其内在的灵魂,从而产生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性自觉的力量。

孔子这一思想,很快被一些聪颖的弟子所领悟。本篇第八章记载了一则有趣的事例。有一次,子夏向老师讨教《诗经》中描写女子美貌诗句的含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何谓也?”孔子答以“绘事后素”。即绘画是先有白底,然后加上五彩色。才思敏捷的子夏立即联系到仁与礼的关系,说:“礼后乎?”这就是说: 在仁德修养的基础上,加以礼仪的文饰。这正合乎孔子强调的“文质彬彬”,即文与质、礼与仁相结合的思想。因此孔子听后大加赞赏:“起予者商也!”

具有创新意义的其次是,采取敬重天命但怀疑鬼神的态度。孔子提出“祭神如神在”(第十二章)。对祭礼要重视,临祭时,当“神在”。言下之意,神并不是真的存在。这表明他在告别殷周宗教有神论上,跨出了艰难的一步。这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礼”还和“乐”有着密切关系。孔子常把两者相提并论。因为礼和乐是相辅相成的,音乐、舞蹈能起到感化人的作用。礼有了乐的配合,才能有效地发挥陶冶性情、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孔子对《韶》乐舞有极高的评价。相传《韶》为虞舜时期的乐舞,由《九招》发展而成,用鼓鼙(小鼓)、钟、磬、埙、管等多种乐器伴奏。演者化装成凤凰,翩翩起舞。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他高度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第二十五章)。他还比较了《韶》乐和《武》乐,认为“《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反映周武王伐纣的《武》乐,在孔子看来,艺术形式是“尽美”的,而其内容与武力相关,未能达到“尽善”的地步。孔子对民间音乐也很关注。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第二十章)孔子关于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相统一的观点,在中国艺术史上也有很大影响。

八佾第三原文及解释

18

 1.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不合礼制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2.三家者以《雍》彻(同撤)。子曰:“‘相(xiàng)维辟(bì)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ùe)何?”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sāng),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礼仪的根本,孔子回答:”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一般的礼节仪式来说,与其奢侈,不如俭朴;就治办丧事来说,与其仪式上办理得很妥善,不如内心悲痛,哀悼死者。”?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wú同无)也。”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rǔ)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zēng)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8.子夏问曰:“‘巧笑倩(qiàn)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xuàn)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zhēng)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保留下来的史料很少,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保留下来的史料很少,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10.子曰:“禘(d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yù)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13.王孙贾(gǔ)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14.子曰:“周监(jiàn,同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文化礼制。”

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孔子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16.子曰:“射不主皮,为(wèi)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规矩。”

17.子贡欲去告(gào)朔之饩(x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侍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谄媚呢。”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20.子曰:“《关睢jū》,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论语•八佾》篇总结

学完八佾篇,做个分类总结,以自勉。

1、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礼之本。

3、绘事后素。

4、王孙贾问曰:“与其媚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5、入大庙,每事问。

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 为礼不敬,临丧不哀。

4、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2、祭神如神在。

3、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4、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5、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6、居上不宽。

1、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2、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3、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4、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5、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6、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3、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第三章八佾原文及翻译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孟孙、叔孙和季孙三家祭祖时,唱着《雍》这首诗歌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说的‘诸侯都来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怎么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呢?”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求形式上的豪华,不如俭朴一些好;治丧,与其在仪式上面面俱到,不如内心真正悲痛。”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而不讲礼节,还不如中原之地的没有君主而讲礼节哩。”

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场。射完后,登堂喝酒。这是一种君子之争。”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说:“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宋两国的历史资料和知礼人才不足的缘故。如果有足够的历史资料和懂礼的人才,我就可以验证这两代的礼了。”

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孔子说:“举行禘祭的仪式,从完成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内容,孔子说:“不知道。知道的人治理天下,可能像把东西放在这里一样容易吧!”说的时候,指着自己的手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的时候,好像神真的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祭了就跟不祭一样。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上天,到什么地方去祷告求情也是无用的”。

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订的,多么丰富多彩啊!我主张接受周代的。”

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进入太庙,每遇到一件事都细细地询问。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仪呀?他进到太庙里,每件事都要问人。”孔子听到这话,说:“这正是礼嘛。”

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孔子说:“比射箭,主要不是看否射穿皮做的箭靶子,因为各人力气大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则。”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孔子说:“按照礼节去侍奉君主,别人却认为这是在讨好君主哩。”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鲁定公问:“国君役使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各应该怎么做?”孔子答道:“君主应该按照礼节役使臣子,臣子应该用忠心来服侍君主。”

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悲伤。”

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目的是使百姓战战栗栗。”孔子听到这些话,告诫宰我说:“已经过去的事不用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谏了,已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啦!”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豪华的公馆,他手下的人从不兼职,怎么能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懂礼仪吗?”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前立了一道影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口立了影壁;国君设宴招待别国君主、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土台,管仲宴客也就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给鲁国乐官讲奏乐过程:“奏乐过程是可以了解的:开始演奏时,各种乐器合奏,声音宏亮而优美,听众随着乐声响起而为之振奋;乐曲展开后美好而和谐,节奏分明,连续不断,如流水绵绵流淌,直至演奏结束。”

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地的一个小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不求见的。”孔子的学生们领他去见孔子。出来以后,他说:“你们几位为什么担心失去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因此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教化天下。”

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评论《韶》,说:“乐曲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说:“乐曲美极了,内容还不是完全好。”

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的人,不能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恭敬,遇丧事时不悲伤哀痛,这个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本文标题: 八佾篇王孙贾读后感(论语《八佾篇》原文及赏析)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73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成功读后感200字(写一篇关于一个成功人士成功后的感想200字左右)福建寻宝记读后感100(《寻宝记》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