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微的人性》读后感在假期里,我在网上买了李玫瑾老师的《幽微的人性》这本书,这本书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这句话:“所有的社会问题,在我看来,都是人的...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
在假期里,我在网上买了李玫瑾老师的《幽微的人性》这本书,这本书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这句话:“所有的社会问题,在我看来,都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就是早年的问题。”
通过阅读《幽微的人性》,留下最为深刻的几点:
一、人性依赖后天的培养
人性虽然有先天成分,但是更重要的是依赖后天的培养,也就是说人性是可以培养的。例如我们常见的社会上的脾气暴烈的人,蛮横不讲理,那排除先天的一部分因素,更多的是因为他在幼年时期的所遭受的抚养有问题。
因为跟其他动物不一样,在刚出生一直到一岁的时候,是根本没有什么自理能力的,必须依赖他人的照顾,他饿了渴了困了不舒服了都不能说出来,而且行动能力也有限,只能依赖于他人的帮助,在这个环节中逐渐地培养出来了情感的依赖。而如果无法在这个阶段得到良好的抚养,则这份依赖将会影响他以后的行为,而且,通常在进入青春期之后才会慢慢地淡化掉这份依赖。
二、不被善待的孩子别指望他将来善待社会
有时候,很多社会上的恶性案件告破之后,联想着他们所犯下的罪行,所展现出来的自私、冷漠和疯狂都是令人发指,恨不得冲上去先一顿暴打。但如果仔细观察其生活成长轨迹,又有点同情起来,如果是把犯罪人比喻成社会不合格品的话,那么一定是在某个“生产”的环节出问题了,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没有被善待过。
这是什么愿意呢?举个例子,一个是贫穷、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冲突不断的孩子,另一个是小康生活、家庭和睦、有尊重和爱的家庭培养的孩子,哪个会更加容易“不合格”呢?答案不言而喻,但是这就是在养育过程中的是否被善待过的原因。简单分析来看,因为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出身、禀赋、所处的经济水平不同,所以在起跑线上就有一些差别,例如贫病孤弱、残疾人员、服刑人员的家庭的孩子,一般不如衣食无忧的家庭,而孩子在未成年期间,是没有独立的生存能力的,这不仅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更加让他们的教育之路显得更加坎坷。而谁都知道,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水平,其实就会决定他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更加决定了他以后所能抓住的机会和所能到达的高度。如果这一个环节失败,而且错过了这个阶段的教育时机,其实是以后无论再怎样弥补都是事倍功半的。
所以就有人说,多建一所学校就相当于少建一所监狱,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我会关爱孩子,关心孩子也许就会改变他将来的发展。
三、宠溺抚养下孩子容易眼高手低
在很多案例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家庭给予的物质抚养和情感关怀并不少,甚至有点富足。而且从人性发展的规律来看,也符合早期得到了善待,而且感情感知能力也正常,但为什么还是出了问题了呢?
问题就在于宠溺抚养,特别是家中独子或者被祖父母辈的家长宠溺娇惯抚养。因为抚养人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如果对孩子百依百顺、随时满足,并且对孩子提出的各种不合理的要求也满足的话,以后就容易出问题。
因为他们长大之后,首先就是懒散无能。因为小时候受到了太多的优待啦,所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也不用做、那也不用做,早就习惯了被别人照顾。但是一旦家庭遭遇变故,他们的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弱,独立面对困难的能力也弱,这时候就会演变成游手好闲,也就造就了以后犯罪的动机。
不仅如此,还特别容易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因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没有得到制止和纠正,甚至父母也不觉得这是错误的行为,所以成年之后就会出现类似性质的行为,归根结底,是缺乏自我约束的力量,这样重复进行的话,就会出现犯罪人格。
通过阅读《幽微的人性》,留下最为深刻的几点:
一、人性依赖后天的培养
人性虽然有先天成分,但是更重要的是依赖后天的培养,也就是说人性是可以培养的。例如我们常见的社会上的脾气暴烈的人,蛮横不讲理,那排除先天的一部分因素,更多的是因为他在幼年时期的所遭受的抚养有问题。
因为跟其他动物不一样,在刚出生一直到一岁的时候,是根本没有什么自理能力的,必须依赖他人的照顾,他饿了渴了困了不舒服了都不能说出来,而且行动能力也有限,只能依赖于他人的帮助,在这个环节中逐渐地培养出来了情感的依赖。而如果无法在这个阶段得到良好的抚养,则这份依赖将会影响他以后的行为,而且,通常在进入青春期之后才会慢慢地淡化掉这份依赖。
二、不被善待的孩子别指望他将来善待社会
有时候,很多社会上的恶性案件告破之后,联想着他们所犯下的罪行,所展现出来的自私、冷漠和疯狂都是令人发指,恨不得冲上去先一顿暴打。但如果仔细观察其生活成长轨迹,又有点同情起来,如果是把犯罪人比喻成社会不合格品的话,那么一定是在某个“生产”的环节出问题了,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没有被善待过。
这是什么愿意呢?举个例子,一个是贫穷、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冲突不断的孩子,另一个是小康生活、家庭和睦、有尊重和爱的家庭培养的孩子,哪个会更加容易“不合格”呢?答案不言而喻,但是这就是在养育过程中的是否被善待过的原因。简单分析来看,因为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出身、禀赋、所处的经济水平不同,所以在起跑线上就有一些差别,例如贫病孤弱、残疾人员、服刑人员的家庭的孩子,一般不如衣食无忧的家庭,而孩子在未成年期间,是没有独立的生存能力的,这不仅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更加让他们的教育之路显得更加坎坷。而谁都知道,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水平,其实就会决定他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更加决定了他以后所能抓住的机会和所能到达的高度。如果这一个环节失败,而且错过了这个阶段的教育时机,其实是以后无论再怎样弥补都是事倍功半的。
所以就有人说,多建一所学校就相当于少建一所监狱,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我会关爱孩子,关心孩子也许就会改变他将来的发展。
三、宠溺抚养下孩子容易眼高手低
在很多案例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家庭给予的物质抚养和情感关怀并不少,甚至有点富足。而且从人性发展的规律来看,也符合早期得到了善待,而且感情感知能力也正常,但为什么还是出了问题了呢?
问题就在于宠溺抚养,特别是家中独子或者被祖父母辈的家长宠溺娇惯抚养。因为抚养人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如果对孩子百依百顺、随时满足,并且对孩子提出的各种不合理的要求也满足的话,以后就容易出问题。
因为他们长大之后,首先就是懒散无能。因为小时候受到了太多的优待啦,所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也不用做、那也不用做,早就习惯了被别人照顾。但是一旦家庭遭遇变故,他们的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弱,独立面对困难的能力也弱,这时候就会演变成游手好闲,也就造就了以后犯罪的动机。
不仅如此,还特别容易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因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没有得到制止和纠正,甚至父母也不觉得这是错误的行为,所以成年之后就会出现类似性质的行为,归根结底,是缺乏自我约束的力量,这样重复进行的话,就会出现犯罪人格。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一)
《幽微的人性》作者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二级警监,国内著名犯罪心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剖析,深受大家欢迎。本书取材自李教授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她在书中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并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轰动一时的恶性犯罪案件剖析了犯罪人的心理成因,阐释了犯罪心理学在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成长环境,对他们加强心理教育。
读完第一章,人性是养出来的;第二章,情残比弱智更可怕。从形形色色的犯罪案例,推测人物心理,使我明白了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父母,在培养健康孩子的时候,不仅要养生,更重要的是养心。只有心理健康了,才具有健康的人性。只有人性健康了,孩子才能向善发展。
一、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从小没被善待的人往往不会善待社会。李教授在书中讲的好些案例。都是跟早期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早年已开始表现出人格障碍。2003年,黄某自制“木马床”杀人案,最后那个孩子没被杀。在少年被杀前哭诉,少年得知黄某不被妈妈疼爱,少年说:“如果这样的话,你要是不嫌弃我,等你老了,你把我认作干儿子,我陪你,我把你接过来,为你养老。”是少年的善良救了他的一命。所以教会孩子善待他人,有时候也是救命的东西。作为教师,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里种上真、善、美的种子。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让孩子们的眼中充满真善美!
二、懂得生命真谛,加强生命教育。
现在社会物质生活非常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匮乏。一些高智商的聪明人同样"活"得精彩,几乎没有"死″的离别,部分人没有形成对生命的敬畏。 李教授书中说到“死亡教育”最重要的时间点应该放在小学。如果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没有刻意和精心设计施教,就很难让智商虽高但生命进程尚短的年轻学子形成“生命珍贵”的观念。作为教师,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上好生命教育课程,加强生命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对生命的敬畏,珍爱生命。
三、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
人性是养出来的。人在幼年需要心理抚养,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心理就容易出现问题。
书中讲到,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大多数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作为父母,要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要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往往出现问题的孩子,大多数是在幼年成长环境被破坏了。在学校班级里往往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环境,大部分都是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学校,在做好家校沟通的同时,要尽可能给孩子们多的温暖和呵护,尤其是特殊的、让人头疼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理解孩子们,稳定孩子们的情绪,在孩子们遇到问题时,努力做好心理疏导,加强德育教育,多传递心中的阳光和温暖,让孩子们心中充满向上、向善的能量,做一个善于感恩和感动的人。
读完第一章,人性是养出来的;第二章,情残比弱智更可怕。从形形色色的犯罪案例,推测人物心理,使我明白了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父母,在培养健康孩子的时候,不仅要养生,更重要的是养心。只有心理健康了,才具有健康的人性。只有人性健康了,孩子才能向善发展。
一、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从小没被善待的人往往不会善待社会。李教授在书中讲的好些案例。都是跟早期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早年已开始表现出人格障碍。2003年,黄某自制“木马床”杀人案,最后那个孩子没被杀。在少年被杀前哭诉,少年得知黄某不被妈妈疼爱,少年说:“如果这样的话,你要是不嫌弃我,等你老了,你把我认作干儿子,我陪你,我把你接过来,为你养老。”是少年的善良救了他的一命。所以教会孩子善待他人,有时候也是救命的东西。作为教师,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里种上真、善、美的种子。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让孩子们的眼中充满真善美!
二、懂得生命真谛,加强生命教育。
现在社会物质生活非常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匮乏。一些高智商的聪明人同样"活"得精彩,几乎没有"死″的离别,部分人没有形成对生命的敬畏。 李教授书中说到“死亡教育”最重要的时间点应该放在小学。如果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没有刻意和精心设计施教,就很难让智商虽高但生命进程尚短的年轻学子形成“生命珍贵”的观念。作为教师,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上好生命教育课程,加强生命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对生命的敬畏,珍爱生命。
三、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
人性是养出来的。人在幼年需要心理抚养,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心理就容易出现问题。
书中讲到,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大多数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作为父母,要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要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往往出现问题的孩子,大多数是在幼年成长环境被破坏了。在学校班级里往往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环境,大部分都是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学校,在做好家校沟通的同时,要尽可能给孩子们多的温暖和呵护,尤其是特殊的、让人头疼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理解孩子们,稳定孩子们的情绪,在孩子们遇到问题时,努力做好心理疏导,加强德育教育,多传递心中的阳光和温暖,让孩子们心中充满向上、向善的能量,做一个善于感恩和感动的人。
《幽微的人性》
自从当妈以后,我在网上看了很多李玫瑾老师的视频。在育儿这条道路上,李玫瑾老师的话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幽微的人性》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看的,这本书中李玫瑾老师分析了犯罪人心理成因,谋划了青少年心理教育,书的内容大多以对话的方式呈现(内容是根据李玫瑾老师接受采访的内容整理出来的),有案例,有分析,不枯燥,容易理解。
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了解还是在初一课上,老师借助课本跟我们讲了男女生之间的生理差异,那时候大家很不好意思。课后老师给女生单独发了一个袋子,里面装着一本介绍女生生理变化的小册子还有一片卫生巾。李玫瑾老师在书中说: 人的性知识应该分阶段进行
1、6岁之前,性教育在于向孩子灌输性别意识,知道怎样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就像现在孩子4岁,他知道自己是男生;知道卫生间男女标志,男生穿裤子,女生穿裙子;知道男生上厕所女生不能看。洗澡澡的时候,指着敏感部位告诉他:“这里,这里,不能让别人摸。如果有人摸了,回来一定要告诉妈妈或者爸爸。”孩子问我:“妈妈,你能摸吗?”我说:“你小得时候,妈妈帮你洗澡澡、洗屁屁可以,长大了这些事自己能做了,妈妈也最好不要摸这里。这些地方是你的秘密,不能轻易让别人看。如果这些地方不舒服,可以跟父母说,也可以找医生帮忙。”
2、12岁前后,性教育在于让少年懂得“何为性别魅力与修养”。 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我们知道的多。“自我意识”非常的强烈,渴望被关注,也很注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所以会刻意地追求与众不同。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让他们知道:想要赢得异性的喜爱和尊重,就要注意进行自我修养, 这个修养不仅仅是相貌的,还有性别行为的修养 ,只有这样你才能因为自己独特的魅力遇见一个愿陪你一生的异性伴侣。男人的风度,女人的可爱都是需要学习并修炼的。
3、16岁花季,性教育是人类的性历史教育,从而进一步了解“性与法律”“性与道德”的关系。 让孩子明白,对“性”不仅有道德约束,还有立法管着,所以在这个事情上不能肆意放纵。
性教育是人成长必须要学习的一课,学好,你能保护好自己,也能保护好别人,在长大后与人交往中才能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克制守礼、有修养的人。
李玫瑾老师很多的观点都认为人的犯罪与早期的家庭抚养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犯罪行为是早年教育或情感缺失的一种延迟性反映。
现在或是迫于生活压力,很多人生孩子却不养孩子,就像之前流行的一句话“我给了你陪伴就给不了你面包”,这其中也有很多无奈。
书中说道“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做父母前,我们是不是做好了心理准备,是不是已经决定在抚养孩子的同时和孩子一起成长?
李玫瑾老师提了3个问题:
1、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
2、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3、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需要父母做什么?
这些问题,我们在生孩子前要考虑,因为生下来,我们就需要为这个可爱的小生命负责,倾注我们的爱,努力让他茁壮健康的成长起来。
校园欺凌近些年网上也报道的很多,做家长的我们有时也会担心:万一我们的孩子遇见这种情况怎么办?
校园欺凌是两方面的,一是施暴者,一个是被欺凌者。
不成为施暴者,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 书中说“父母恩爱和对子女慈爱是每个儿童幸福成长并形成良好人格的前提条件之一”。孩子就是一张单纯的白纸,在抚养过程中孩子就是在复制抚养者的观念和性格,所以 作为父母我们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 。
不成为被欺凌者,李玫瑾老师给的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让孩子 去发展体育运动 ,只要他有肌肉感,就有爆发力,就不会轻易被人欺负了。其次是 鼓励孩子交朋友, 如果有三四个好朋友,别人欺负他时就要掂量掂量了。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比如如何教孩子处理负面情绪、如何给孩子立规矩、如何培养孩子的博爱和共情能力......在这本书里,也都又讲到。就像窦文涛老师说适度的暴力,孩子像游戏一样的打打闹闹,其实是有必要的。因为孩子不会像大人一样知道找寻另一种方式(比如运动、听音乐、找人倾诉)来释放内心的愤怒和不满,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哭,给孩子说的机会,允许他发脾气(就是大人你都不能保证自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更何况是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满。李玫瑾老师也反复地说“规矩要尽早给孩子立”,因为越早进入脑子里的观念,越会变成我们骨子里的东西。从心理发展来看,情感需求的满足相当的重要。因为人的情感就是在这个需要与满足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初为父母,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也要求自己,在给予物质的同时更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理解。
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与孩子结伴同行。
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了解还是在初一课上,老师借助课本跟我们讲了男女生之间的生理差异,那时候大家很不好意思。课后老师给女生单独发了一个袋子,里面装着一本介绍女生生理变化的小册子还有一片卫生巾。李玫瑾老师在书中说: 人的性知识应该分阶段进行
1、6岁之前,性教育在于向孩子灌输性别意识,知道怎样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就像现在孩子4岁,他知道自己是男生;知道卫生间男女标志,男生穿裤子,女生穿裙子;知道男生上厕所女生不能看。洗澡澡的时候,指着敏感部位告诉他:“这里,这里,不能让别人摸。如果有人摸了,回来一定要告诉妈妈或者爸爸。”孩子问我:“妈妈,你能摸吗?”我说:“你小得时候,妈妈帮你洗澡澡、洗屁屁可以,长大了这些事自己能做了,妈妈也最好不要摸这里。这些地方是你的秘密,不能轻易让别人看。如果这些地方不舒服,可以跟父母说,也可以找医生帮忙。”
2、12岁前后,性教育在于让少年懂得“何为性别魅力与修养”。 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我们知道的多。“自我意识”非常的强烈,渴望被关注,也很注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所以会刻意地追求与众不同。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让他们知道:想要赢得异性的喜爱和尊重,就要注意进行自我修养, 这个修养不仅仅是相貌的,还有性别行为的修养 ,只有这样你才能因为自己独特的魅力遇见一个愿陪你一生的异性伴侣。男人的风度,女人的可爱都是需要学习并修炼的。
3、16岁花季,性教育是人类的性历史教育,从而进一步了解“性与法律”“性与道德”的关系。 让孩子明白,对“性”不仅有道德约束,还有立法管着,所以在这个事情上不能肆意放纵。
性教育是人成长必须要学习的一课,学好,你能保护好自己,也能保护好别人,在长大后与人交往中才能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克制守礼、有修养的人。
李玫瑾老师很多的观点都认为人的犯罪与早期的家庭抚养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犯罪行为是早年教育或情感缺失的一种延迟性反映。
现在或是迫于生活压力,很多人生孩子却不养孩子,就像之前流行的一句话“我给了你陪伴就给不了你面包”,这其中也有很多无奈。
书中说道“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做父母前,我们是不是做好了心理准备,是不是已经决定在抚养孩子的同时和孩子一起成长?
李玫瑾老师提了3个问题:
1、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
2、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3、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需要父母做什么?
这些问题,我们在生孩子前要考虑,因为生下来,我们就需要为这个可爱的小生命负责,倾注我们的爱,努力让他茁壮健康的成长起来。
校园欺凌近些年网上也报道的很多,做家长的我们有时也会担心:万一我们的孩子遇见这种情况怎么办?
校园欺凌是两方面的,一是施暴者,一个是被欺凌者。
不成为施暴者,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 书中说“父母恩爱和对子女慈爱是每个儿童幸福成长并形成良好人格的前提条件之一”。孩子就是一张单纯的白纸,在抚养过程中孩子就是在复制抚养者的观念和性格,所以 作为父母我们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 。
不成为被欺凌者,李玫瑾老师给的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让孩子 去发展体育运动 ,只要他有肌肉感,就有爆发力,就不会轻易被人欺负了。其次是 鼓励孩子交朋友, 如果有三四个好朋友,别人欺负他时就要掂量掂量了。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比如如何教孩子处理负面情绪、如何给孩子立规矩、如何培养孩子的博爱和共情能力......在这本书里,也都又讲到。就像窦文涛老师说适度的暴力,孩子像游戏一样的打打闹闹,其实是有必要的。因为孩子不会像大人一样知道找寻另一种方式(比如运动、听音乐、找人倾诉)来释放内心的愤怒和不满,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哭,给孩子说的机会,允许他发脾气(就是大人你都不能保证自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更何况是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满。李玫瑾老师也反复地说“规矩要尽早给孩子立”,因为越早进入脑子里的观念,越会变成我们骨子里的东西。从心理发展来看,情感需求的满足相当的重要。因为人的情感就是在这个需要与满足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初为父母,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也要求自己,在给予物质的同时更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理解。
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与孩子结伴同行。
本文标题: 幽微的人性李玫瑾读后感(《幽微的人性》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624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