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让三尺的故事读后感(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8-26 11:01: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张英的让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讲的是邻里之间要谦让,用现在时髦的话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

张英让三尺的故事读后感(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读后感)

张英的让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讲的是邻里之间要谦让,用现在时髦的话就是“构建和谐社会”!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读后感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朝宰相张英的这首诗告诉人们生活需要宽容。张英于千里之外做官,收到家书抱怨邻居在建房子时侵占到家里的的宅基地,张英即书前诗,告诫家人对人宽容,毕竟他身在外,家里有什么事,最能够帮衬到的就是邻里,要与邻里处好关系,不应斤斤计较。

读《六尺巷的故事》有感

  这篇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桐城人张英的家人在修葺房屋时与邻居的纠纷,张英知后让家人让三尺地,后来邻居也让了三尺地,就有了“六尺巷”。当我读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时,我非常感动,张英是多么谦让啊!如果张英当时不让的话,那么纠纷会持续,那么中华人民的美德——谦让又何在呢?而且,张英不让,就没有了著名的六尺巷了。是谦让让纠纷解开,是谦让让美德再现,是谦让让世界多了个举世闻名的六尺巷。谦让可以让世界的纠纷和解。金埴说过:“让得祥,争得殃。”争吵只会让人变得自私,而谦让让争吵化解。

  不只是张英谦让,我还读过这么一个故事:皇帝为大臣分羊,大臣争吵不休,这时,有个宰相站了出来,拿走了最差的羊,于是,大家也纷纷拿走了羊。为什么大家会如此争论分羊?是因为大臣们不懂得谦让。为什么羊被分完了?因为宰相为大家做了榜样,是因为宰相让大家懂得了谦让,是因为谦让让人们变得友善。如果有人更早提出谦让,争吵不就更早解决了吗?

  但不是所有人都如此谦让,我知道一个故事:甲骑摩托车撞了乙,甲道歉了,乙依旧发火,还一拳打了甲的眼睛,让甲的一只眼睛瞎了。最终乙赔偿了甲的'损失。如果乙谦让了,就不会发生这么大的事了。为什么乙要打甲?为什么乙非要发火?为什么甲道歉了,乙不原谅他?是因为乙不谦让,是乙的不谦让让他自己得到了报应,是乙的不谦让让甲成了“独眼龙”。

  “没有宽宏大量的心肠,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这句话说明人有了谦让的美德,就是个大家敬佩的英雄;反而,即使他再厉害,也得不到别人的赞扬。
本文标题: 张英让三尺的故事读后感(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019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秘密花园读后感300(秘密花园的读后感300字大全10篇)寓言童话故事读后感300字(关于《寓言故事》读后感300字7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