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要主义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
精要主义读后感
这几天的朋友圈又多了这样的言论:只有 个月20 7年就结束了,整天忙忙叨叨的,但感觉年度计划的清单一个也没完成,好焦虑。然后大家一通附和点赞。说实话这也是我的心声。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你只是用战术上的努力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放弃你的无用社交”等,这些微信朋友圈流行的鸡汤文章,其实和我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精要主义》讲的是一个道理:即精神上的断舍离、专注于最重要的事。
精要主义者认为几乎一切都不重要,极致的追求“更少,但更好”。要从繁杂的生活中,过滤筛选出真正重要的事情。切记贪多求全、事事应允,而是主张只做必做之事。
在如今互联网的时代,我们的信息获取、物质选择、各种机会和挑战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及的丰富,每个人都拼命地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让自己的人生更成功,结果大多数人都陷入了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精要主义》这本书提供了一些方法,帮助大家摆脱穷忙的状态。
下面与大家分享我印象深刻的三条:
一、 探索:如果答案不是一个确定的Yes,就是一个肯定的No。
精要主义者只接受前 0%的机会,放弃不错,等待“最好”。
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抽点时间,哪怕每天 5分钟给自己留一个空间和时间,有机会探索和思考,只有适时的抽身和脱离,你才有机会看清全貌,放眼全局,而不是纠缠于细节。最最重要的一点,千万不要为了做事牺牲你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能够帮助你看清机会,选出最值得做的事情。
二、 排除:敢于坚定的.、拒绝地、优雅地说不,只答应真正的要事。
说“不”需要勇气,但只有对一些事情说“不”,我们才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提前设定好自己的边界、并做充分的沟通,一方面可以减少直接说“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自由。要知道,人生中一半的麻烦源于答应的太快,拒绝地太慢。而对于一些机会事情,慢慢的我们发现我们做错了,也要有勇气止损。不要对自己说“为什么现在要停止,我已近投入了这么多了?”而要问自己“如果不是之前已经有投资,我现在愿意在这件事情上投入多少”。
三、 执行:小处着手、养成习惯、一步一个台阶、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任何事情,我们可以把它分解、小处着手,提前准备、努力追求重要领域中每一个微笑但平实的进步。而且要尽量把做事养成了一个个小小的习惯,这样我们执行起来会毫不费力从而坚持持久。要专注于当下,一次只处理一件事情,不要回忆过去,也不要考虑未来,专注于处理当下最重要的那件事。
精要主义的核心思维不是教人再多做一件事的方法,而是教你只做必须的事情。要重视自己选择的能力,更多努力不一定带来更多收获,“更少、但更好”可以,有的时候要拒绝一些机会,包括好机会,拥抱真正的契机。
亲爱的们,什么是你真正重要的事情呢?你找到了吗?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做精要主义者,不要在琐碎中无足轻重,要自律的追求更少,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大的确定性、更强的掌控力、更多的途中之乐,过一种真正重要而有意义的生活,过一种了无遗憾的生活,过一种简单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口中眼中朋友圈中貌似成功的生活。
精要主义读后感
1,一旦着眼于长远,胸怀一个十年目标,我们就能视野清明,眼光深邃。当我们在进行人生设计时,若能把祖父母和孙子放在眼里,就更能心明眼亮,洞悉事理。
2.对于首席执行官们来说,真正的挑战在于,当面临的选择如此之多时,如何授权整个企业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3.学会区分差异,过滤筛选所有选项,并选择真正重要的事而为之,是精要之准则。
4.精要主义不是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对的事情。它也不是提倡为了少做而少做,而是主张只做必要之事,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和精力投资,从而达到个人奉献峰值。精要主义者拒绝接受我们能做所有事情的想法,而是要求我们做出真正得权衡与取舍,做出艰难决定。
5.书籍推荐:乘法器-最优秀的领导人如何让每个人变得更聪明6.为自己而活,不只是偶尔说不,而是要目的的深思熟虑的战略性的淘汰哪些不重要的事情;不仅要摆脱明显浪费时间的事情,还包括放弃一些很好的机会。不要疲于应付哪些让你在多条战线上作战的社会压力,要学会减少和简化,并通过淘汰其余一切来聚焦于绝对重要的事情。
7.整理衣柜的方法:问自己问题:我喜欢这件衣服吗,我穿上这件衣服好看吗,我穿这衣服的次数多吗;
8.精要主义的核心思维模式:1.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2.甄别:几乎一切都是噪声,只有少数事情价值非凡。3.取舍:我们不能什么都有,也不能什么都做,做出选择后问自己: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9.我们不是要找过多的好事情去做,而是寻找个人奉献峰值的所在:重要的事情,恰当的方式,合适的时间;
10.当我们丧失选择权的时候,别人会替我们做出选择。
查看更多精要主义的精髓:网页链接
读《精要主义》有感
“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或许是我们很多人的生活写照。大多时候,我们面对繁杂的事务感到无能为力,只是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各种选项太多,而自己却又不知道那一项才是最重要的。
飞速发展的经济给我们带来了极度多元化的娱乐社会,每当忙完一天的工作,我们可以去电影院看电影、可以和好友们出去吃饭聚会、可以去健身房挥洒汗水,也可以独自一人阅读一本书籍......但是,越来越多的选项却带给我们越来越多的烦恼,就好像之前我们的衣柜里只有一件衣服,每天出去只能穿着它,而现在我们的衣柜里挂满了衣物,却总是感觉不知道今天该穿哪一件。
在一个人能同时处理多少件事这个问题上,我们似乎都有些过于自信,加之各种成功学的盛行和各种打鸡血式的文章泛滥,导致很多人盲目以为,只要有足够的毅力,一个人可以无所不能,一个人可以面面俱到。前些年,我也曾陷入过这种陷阱中,自以为可以同时做好多件事,并且把每件事都做好,但是到头来却经常是每件事都没做好。
“没有重点,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这就是造成以上问题的症结所在。看看现在的各种模板式的会议发言材料就可见一斑,“同志们,这次会议是经XXXXX研究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句话几乎每个会议的开始都会说到,但是它并没有参会人员觉得这次会议的重要性,相反却让人不知道究竟哪个会议才是真正重要的。
生活也和开会一样,每个都是重点其实就是没有重点。搞不清轻重缓急,排列不好事情的优先顺序,只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一团糟。
《精要主义》这本书是我最近看完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教人们怎样做出更好的选择,怎样做的更少,却做的更好。书里面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
第一,设立标准,然后给各个选项打分。
这个做法叫作90%法则。当你评估每一个选项时,就从0到100分给这个选项打分,如果得分低于90,那么久坚决淘汰它。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我们的选择标准太宽泛,我们面临的选项就会太多,就会受到很多干扰。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更加理性,而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或是受到情绪的支配。
第二,如果不是100%的确定,宁可不做。就像我们平时去商场买衣服一样,大部分购买的衣服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因为打折便宜或者是一时感觉好看罢了,买回去发现其实穿的机会很少。所以如果不是非买不可或者100%的喜欢,其实根本没有必要购买。
第三,用最低标准和极端标准来检验你的决定。比如,你有了一个工作的机会,却不是自己喜欢的;与人找你帮忙,你愿意做,却没有报酬。这时候该怎么办?遇到机会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做:第一步,把机会写下来。第二步,写下三条“最低标准”,你要做的事情必须到到这三条标准。第三步,写下三条“最理想标准”,或者是“极端的标准”,你要做的事也必须满足其中的一些标准。按照这个流程,如果你获得的这个机会不能满足全部的最低标准,就不做。如果不满足极端标准中的两条,也不要去做。
希望借鉴书中的方法,我们都可以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或许对于每个人而言,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不尽相同,但是它一定是明确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付出的事。
如果你不给自己的人生排列优先顺序,别人就会来代劳。但是如果你决意要给自己的人生安排主次先后,你是可以做到的。决定权在于你,它是你内在的力量。
《精要主义》
作者简介: 被誉为“21 世纪的史蒂芬 • 柯维”,作为一名精要主义的提出者、倡导者和领导者,致力于帮助个人和企业摒弃琐碎,直抵精要。服务的客户包括 Apple、Google、Facebook、Twitter、Pixar、Adobe 等多家世界顶尖公司。在斯坦福大学开办了“设计你的精要人生”课程,备受青睐和追捧;他还是《华尔街日报》畅销书作家,《哈佛商业评论》杂志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之一,文章经常发表在《快公司》《财富》《赫芬顿邮报》等权威媒体上。
笔记内容:
一、精要主义的必要性
精要主义主张如何做好对的事情,以及只做必做之事,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和精力投资,从而达到个人贡献峰值。它是一种自律的、系统的方法。因为以下原因,精要主义成为时代所需:
相当普遍的成功者悖论
-
第一阶段: 如果我们真的有清晰的目标,它有助于我们取得成功。
-
第二阶段: 当我们成功时,就会被冠以“可以去找的人”的称号,成为“老好人”,只要你需要,就总能找到这个人。这样,我们就能得到更多的选项和机会。
-
第三阶段: 当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选项和机会,实际上也就被要求付出 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便会导致精力的分散。我们被千头万绪的事情牵扯得越来越无法集中精力。
-
第四阶段: 因为精力分散,我们无法实现原本可以实现的个人贡献峰值。成功所带来的后果最终瓦解了最初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那个真正清晰的目标。
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因为选择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信息过载导致脑压力增大,“你可以拥有一切”的错误引导,让非精要主义思想危害很多个人和组织。
要有目的地、深思熟虑地、战略性地淘汰那些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不仅要摆脱那些明显浪费时间的事情,还包括放弃一些很好的机会。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去过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依从他人的期望而活。它将告诉你一种系统的方法,将“更少更好”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弄清楚什么是重要的,淘汰掉不重要的,并轻松地执行那些精要之事。让你的人生更有效率、更有成果。
二、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
重视和善用自己的选择能力
选择不仅是我们拥有的东西,而且是我们要做出的行动。一旦我们放弃自己的选择能力,别的力量或者别的人就会插手,替我们做出选择。大部分人的真实现状是:
就像从被木桩拴住的大象。
习得性无助者习惯了认为自己“没有选择能力”,造成了选择能力的缺失,进而造成被动和僵化的生活和工作局面。
还有一种强迫性地让自己做“更多”甚至“所有”事情的的做法,也等同于习得性无助,其实也是不相信自己可以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机遇、任务和挑战,导致精疲力尽却收效甚微。精要主义者高度重视选择能力,将之视为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独立于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力量,可以无视“拒绝”带来的一时的失落感。
认为“一切都不重要”,用心甄别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
努力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努力就一定可以带来更多收获,完全可以做到“更少,但更好”。精要主义者花更多的时间来甄别,花更少的时间来做。有时候甚至要拒绝“好机会”,拥抱真正的契机。
战略性取舍,找出真正想要“大干一场”的事情
有所取,必有所舍,接受任何一个机会,都需要舍弃其它几个机会。虽然艰难,但通过强迫自己权衡不同选项战略性地选择那个对自己最有利的,本身就能极大地增加成就自己的机会。
三、精要主义者养成第一步:探索
抽离: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间
世界越是变得喧嚣,我们就是越要开辟出一片可以安静反思的空间,真正实现全神贯注。
审视:关注最重要的事情
要像“新闻记者”一样,关注声音所传递的信号,听取没有说出来的话,提取信息的精华。放眼全局,而不是纠缠细节;去粗取精,自律地调查筛选。
培养新闻记者视角的四个要素:
1. 写日记,成为自己人生的记者;
2. 实地探索,认清问题本质;
3. 时刻捕捉不正常与不寻常;
4. 走出逃避推和诿的怪圈。
游戏:拥抱内心孩童的智慧。
游戏可以让人性得到最纯粹的表达,个性得到最真实的展现。游戏拓展了人们的选择范围,让我们看到平时忽略的可能性,在不同区块之间建立更多联系。游戏可以解压,让人充分放松,让大脑活跃。让游戏心态和游戏模式回归工作和生活,激发创意。
睡眠:保护身心资产。
要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精神做足够的投资,切勿认为睡眠越少,可利用时间越多。盲目减少睡眠时间,不但不能长时间提高效率,更会损害身体健康。甚至在工作间隙中,也应该鼓励适时补充睡眠,保持大脑的活力。
精选:只接受前 10% 的机会。
如果答案不是一个确定的 YES,就应该是一个肯定的 NO;制定一种既有选择性又明确的标准,只接受前 10% 的机会;放弃“不错”,只等待“最好”。
四、精要主义者养成第二步:排除
澄清:做一个以一当千的决定。
战略要具体实在,鼓舞人心,目标意图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可以量化。从“很清楚”到“真的清楚”,拒绝模棱两可。只有明确目标,才能达到真正卓越。很多个人和组织的工作为了一个权宜的目的,就会导致偏离主要轨道。
勇气:优雅地说“不”。
只答应真正的要事,因为说不,所以高效。有六大原则:
1.把决定和人际关系分开;
2.不使用 “No” 的委婉拒绝;
3.权衡之后知道自己要牺牲的是什么;
4.每个人都是“推销员”,但自己决定是否“购买”;
5.选择受人尊重优于受人喜欢;
6.明确的“不”比模糊的“是”对别人更好。
说“不”的八个方法:
1.尴尬的停顿,引起别人反思;
2.用“不,但是”的补偿策略;
3.用“我需要先看一下日程表再答复”缓冲;
4.摆出很重要的难为情的理由;
5.好的,那么我要取消的是什么呢;
6.带着幽默感,在轻松中说“不”;
7.给出打折方案不完全满足对方;
8.给出替代方案彻底解放自己。
放弃:止损就是最大的赢
对于沉没成本,果断忽略。六个常见陷阱与应对策略有:
1.禀赋效应(对于拥有的高估,对于没拥有的低估)—— 假装你还不曾拥有它;
2.对“浪费”的恐惧 —— 承认失败,重新开始;
3.强己所难 —— 寻求中性的第二意见;
4.现状偏见(仅仅因为一直在做某事,就一定要继续坚持)—— 运用零基预算法(从零开始证明与计算);
5.随意承诺 —— 先停顿,再说话;
6.害怕错过 —— 逆向试行,战胜害怕(以低成本排除不重要的东西)。
编辑:看不见的艺术。
用删减的方法改善情况,删减分散注意力的形象和细节。编辑自己人生的四条原则:
1.删减,自律地抛弃那些号选项;
2.精缩,用有意义的活动取代无意义的活动;
3.纠正,反观核心,调整方向;
4.“最少编辑”原则,适度谨慎克制。
边界:设定界限才会带来自由。
视界限为自由,事先设定界限,避免直接说“不”。模糊的界限侵蚀生活,免受他人事务烦扰的四个方法:
1.认定别人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2.相信没有界限,就没有自由;
3.找到自己的“坏事者”,直接面对;
4.与别人或者组织制定契约。
五、精要主义者养成第三步:执行
设置缓冲,减少执行的意外阻力。
基于最佳情况,考虑最坏可能。设置缓冲的三个要素:
1.做完善的准备;
2.预留 50% 的时间;
3.做好情景规划。
扫除你的“最慢行进者”障碍。
精要主义者不关注需要增加哪些精力和资源,而是关注哪些限制和障碍需要连根拔起。三步扫除“最慢行进者”:
1.弄清核心目标,不要分散精力;
2.锁定障碍,但不要试图一下子扫除所有障碍;
3.扫除障碍,从小处和细节开始。
重视“小胜”,步步为营。
从小处着手,也可以成果巨大。精要主义者一定会摒弃贪多求全、急于求成、好高骛远、华而不实。成就和对成就的认可,是人类行为的两大主要驱动力。每天的进步有助于提升工作日的情绪、动机和认知,这些又将推动下一次进步,直至取得重大突破。 取得小胜的三个技巧:
1.关注最低可行性进步;
2.做最低可行性准备;
3.直观地嘉奖进步。
激发心流,常规也能造就天才。
设计一种处理重要事务的常规,让重要事务处于默认状态的自律,这样每一份努力都事半功倍,这将极大程度提高效率和成果,并腾出更多思想空间发挥创造力。 五招释放正确常规:
1.彻底检修你的触发器,有意识让一定能刺激到你的事件与精要行为相关联;
2.创造新的触发器,主动创造可以牵动精要事务的刺激事件;
3.先啃最难啃的骨头,不逃避最重要的事务;
4.建立混合型常规,避免日复一日的枯燥;
5.逐个击破陈规陋习,不要妄想一次性全盘翻转。
提高专注力,用在当下最重要的事务上。
我们真正拥有的生命时刻,除了当下,别无其它。同时执行多项任务并不与精要冲突,但不能假装自己可以多点聚焦在不可能同时进行的事务上。 活在当下的三个步骤:
1.明确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2.专注于当下,把未来“清除”出去;
3.给每一个清单排列优先顺序。
五、从精要主义者到精要领导者
领英首席执行官杰夫的 “FCS” 精要领导核心
1.更少,但更好;
2.在合适的时机向适宜的对象传递恰当的信息;
3.重视决策的速度和质量。
精要领导者的要素
1.对人才极度挑剔;
2.在真正明确核心意图之前,不停止争论;
3.支持对员工的极端授权,发挥员工的能动性和贡献力;
4.重视传递信息的时机、对象和精准性;经常检查以保障有意义的进步。
结语
我们要把精要主义作为处理所有事情的生活方式,过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在琐碎中过一种无足轻重的人生。以精要主义为核心的人,总能从投资中获得的收益打渔那些即便表面精要实质上依然非精要的人。
我们要让内在精要主义的核心向外扩张,直至它完全遮蔽非精要,把我们从混乱和无序中解救出来。当我们自律地追求更少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了更大的明确性、更强的掌控力、更多的途中之乐。
我们要开始着手设计自己的精要人生。
《精要主义》阅读笔记
If you don'tprioritize yourlife, someone else will.
如果不能自己安排生活的优先次序,就只能任由别人替你安排。
1、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
你有多少次恨自己答应去做什么事,事后却疑惑不解地自问“我为什么要揽下这件事”?你是否经常为了取悦别人或者避免麻烦而点头答应?“是的”是否已经成了你的默认答复?
精要主义正是对“更少,但更好”的不懈追求。这意味着不是偶尔为之,而是把追求“更少,但更好”当成行事的铁律。
精要主义不是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对的事情。它也不是提倡为了少做而少做,而是主张只做必做之事,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和精力投资,从而达到个人贡献峰值。
在今年上半年这个学期里,我在工作上饱受折磨。工作量过大,战线过长,让我疲于应付。而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比如教育学生、准备富有意义的主题班会、教学方法的尝试,几乎都因各种意外事件搁浅。我笑称自己是救火队员。而在暑假到来的第一个月里,我自己主动计划了好几件事,导致那件真正对我重要的事情反而被耽误了,我一筹莫展,不明白问题在哪里。
读到这本书时,我才知道,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精要主义。
2、本书第一部分讲精要主义的思维模式:选择、甄别、取舍。时间与精力只用于有意义的事。
精要主义者的思维模式一:选择,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
一旦我们放弃自己的选择能力,别的力量或者别的人就会插手替我们做出选择。
选择能力不会被夺走,不会被丢弃,只会被遗忘。
这种强迫自己去做更多的方式不过是一种障眼法罢了。这样的人不相信自己可以选择机遇、任务和挑战,而是任务自己“必须什么都做”。
精要主义者必须高度重视选择能力,将之视为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它的存在独立于其它任何事物、任何人及任何力量。
忽略了选择的能力,就等于选择了无助。眼看着自己的能力被一点一滴蚕食,最后只得服务于他人的选择,或者服务于自己过去的选择。结果我们将自己的选择能力拱手相让。
很多时候,我都是自己放弃选择权的。也许是因为内心深处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或者是没有信心害怕自己的选择导致不好的结果,总之,我宁愿直接应承别人的要求,从而放弃自己的选择。那么结果即使不好,我有了一个抱怨的对象。这大概是最弱者的思维吧。另外,缺乏自我认同感,以别人的评价来获得自我存在感,也是我没有选择的原因之一。
不去主动选择的结果就是,我被别人和别的不重要的事情牵着鼻子走,抱怨了一个学期。当时的心态还不算特别糟糕,我意识到了问题不在别人,而在我自己。但是读到这本书,我才更进一步明白了。
模式二 甄别,几乎一切都是噪声
有些人认为努力和收获之间的关系更加不是线性的,他们信奉科学家们所称的“幂次定律”。根据幂次定律,某种努力与其他努力相比,确实会使成果呈指数级增长
精要主义者们用更多的时间来辨别,以便花更少的时间来做,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非精要主义者认为一切都重要,将所有机会等同视之。精要主义者认为几乎一切都不重要,区分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
能够区分生活中什么对自己更重要,并非那么简单。我们总是被各种信息、各种事务包围,哪些才是对我们有关键性作用的,需要一定的能力来区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就这一点都并不容易。
模式三 取舍,我要的究竟是什么
We can try to avoid the reality of trade-offs,but we can't escape them.我们试图躲避取舍现实性,然而,我们无处可逃。
通过强迫自己权衡两者并战略性地选择那个对自己最有利的,就能极大地增加实现自己目标的机会。
精要主义者将取舍视为生命中内在固有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先天消极的部分。他们不问:“我应该放弃什么?”而是问:“我要大干一场的是什么?”类似这样小小的改变,日积月累将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我想起我一个大学同学。她也是一名教师,她很想在教学领域有别的建树,但是一放假她会选择家庭,孩子而不得不放弃去做那些让她进步的事。以前,我以为这是性格不同,现在我觉得她是真的知道哪件事对她更重要,她懂得取舍。而我呢,觉得带娃很重要,可是自我成长也重要,然而难得的假期还要享受一下旅行呢,结果是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做的不够好。而从八月份开始,我放弃了我计划中的大多数,我才感到生活的重心又回来了。
3、本书第二部分讲精要主义者养成步骤,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第一步:探索
要素一 抽离,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间
in order to have focus we need to escape to focus.为了找到焦点,我们需要抽身而退,全力聚焦。
当然,没有人会喜欢无聊,然而一旦还有一种悖论需要人们去面对:工作节奏越快、越繁忙,就越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工作日程中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以思考。世界变得越喧闹,我们就越要开辟出一片可以安静反
当然,没有人会喜欢无聊,然而一旦所有无聊的机会都被剥夺殆尽,我们也同样丧失了可以用来思考的时间。
世界变得越喧闹,我们就越要开辟出一片可以安静反思的空间,真正实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要素二 审视,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精要主义者都是出色的观察家和优秀的听众。他们深知,取舍的现实意味着自己不可能关注一切,因此他们会特别留意倾听话外之音,领悟言外之意
非精要主义者也不是不听,但是他们听的时候,总想说点什么。他们会因为无关的噪声而分心,而且太注意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
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也是一种能力。通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关注什么,似乎什么都去关注,被各种信息中的刺激点所吸引,却没有好好思考它们是否真的重要。例如,微信中的公众号。在我所关注的这些公众号中,估计有一大半都是毫无意义的,但是要取关时,又会犹豫不安,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教你怎么做菜的得有一个吧,偶尔我也会下厨房得。科普牙齿知识的好像很实用,也留着吧,英语教学的、班主任的更不能取关啊。于是,我关注的公众号,我几乎很少打开看文章。为什么呢?因为太多了,压力大。干脆不看。
要素三 游戏,拥抱内心孩童的智慧
Play doesn't justhelp us to explorewhat is essential.It is essential inand of itself.游戏不只是有助于我们探索重要事物,它本身就是重要事物。
要素四 睡眠,保护你的身心资产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T.Gladwell)将之通俗化为“1万小时法则”。安德斯发现,相比那些仅能称作好学生的人,最优秀的小提琴家在练习上花的时间更多。他的这一发现为非精要主义者提供了逻辑支持,即精通某项技能需要付出认真专注和苦心孤诣的努力。而且令人备受鼓舞的是,它让我们懂得,原来出类拔萃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而不仅仅专属于那些最具自然禀赋的幸运儿。然而危险的是,它同时也可能会巩固非精要主义者“我必须什么都做”的思维定式,这种有害无益的谬见会误导人们去证明花更多更多的时间来工作是正确的,而这种工作的收益实际上却在不断减少。
>他把缺少睡眠比作过量饮酒,其中的原理是熬一个通宵(也就是连续24小时不睡觉)或者一周内每晚只睡4~5个小时,“实际上会诱发相当于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0.1%时的损害。试想一下:我们永远都不会说‘这个人是一名优秀员工!他喝下了所有时间!’然而,我们仍然在赞扬那些为工作牺牲了睡眠的人。”
>> Our highestpriority isto protectour ability toprioritize.每个人的头等大事,是确保自己有能力决断什么才是头等大事。
在我的生活中,就有很多人认为午睡是浪费时间。猜猜他们做了什么呢?打牌。
要素五 精选,只接受前10%的机会
这种方法可以被视为90%法则,在做每一项决定或每一次进退维谷的时候,你都可以运用它。评估每一个选项时,考虑一个最重要的决定标准,然后在0~100之间为这个选项打分。如果得分率低于90%,那就自动把评分降为0,并且断然淘汰它。
制定一种既有选择性而又明确的标准,能给我们提供一种系统的工具,用以辨别真正重要的事情,并过滤掉那些不重要的。Make our criteriaboth selective andexplicit.制定一种既有选择性而又明确的标准
要获得一份梦想中的工作,其代价就是放弃很多不错的工作,甚至是非常棒的工作,以及与这些好工作相媲美的各种机遇,去等待那个他能够热情十足地说出“YES”的那个机会。而这种等待是值得的。
第二步:排除
要素六 澄清,做一个以一当千的决定
人们一旦对团队目标及自身角色定位缺乏明确的认识,就会感到困惑不解、压力重重、灰心失意;相反,当他们有较高程度的明确性时,就会积极振作起来。
我发现当团队缺乏明确的目标时,会出现两种典型的模式。模式1:设计自己的游戏,制定自己的规则
我们对于目标、追求和价值缺乏明确的意识时,就会设计自己的社交游戏。我们浪费时间和精力来力图把别人比下去。我们高估了不重要的东西,比如把豪车美宅、Twitter上的粉丝数量或者自己上传到Facebook上的照片等虚无缥缈的东西看得过重。结果,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花时间陪伴心爱的人,滋养自己的心灵,关心自己的健康,等等。
前几天陪多米看动画片peppa pig。猪爷爷带小朋友们去游乐场玩,本来需要排队,可是猪爷爷觉得乔治太小不需要排队,然后亚历山大也太小,于是也不需要排队。结果,其它的小朋友纷纷制定自己的规则,因为我下周过生日,所以我也可以不排队吗。当规则不明确时,每个人就会开始自己制定规则。
模式2:假装一切都好
因为方向不明,人们追求的净是些短期利益,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行为对于团队整体的长期目标是否有所贡献(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是否会产生破坏力)
精要目标,却是既鼓舞人心又明确具体,既充满意义又容易衡量。
如果操作正确,一个精要目标是一个可以以一当千的决定。
“如果我们只能在一件事情上做到出类拔萃,那将会是一件什么事情?”
要素七 勇气,优雅说“不”的力量
>> 勇气,就是在压力下展现优雅。——欧内斯特·海明威
>> 你可曾感觉到,自己认为对的和别人迫使你去做的,二者之间剑拔弩张?你可曾感觉到,你内在的信念和外在的行动势不两立?你是否曾违心地答应,仅仅是为了避免冲突和摩擦?你可曾感觉到,在拒绝老板、同事、朋友、邻居或家庭成员的邀请或要求时,自己是多么的恐惧和胆怯,因为你怕他们会失望?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并不孤独。
>> 我们觉得内疚,我们不想让别人失望,我们害怕破坏关系。但是,这些情绪会让明确性变得混乱不堪,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导致人们认识不到事实就是要么拒绝,然后遗憾几分钟;要么答应,换来几天、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后悔。
对于这一点我真是太有发言权了,因为我就是那个缺乏说不的勇气而被各种毫不相干的拜托搞得精疲力竭的人。为什么拒绝别人的不合理的要求会如此困难呢?即使在自己忙的不可开交之时,还抽出时间帮同事淘宝买衣服。为什么不能简单的说出,抱歉,我很忙呢。自己种下的苦果,怎么也要吞下去。
书里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 1.把决定和关系分开来
>> .优雅地说“不”并不代表必须使用“No
>> 3.关注权衡取舍
>> 4.自我提醒,每个人都是推销员
>> 5.说“不”需要用人气换尊重
>> 精要主义者接受自己不能始终都让所有人喜欢的现实。诚然,怀着敬意,合情合理并且优雅地说“不”,会在短期内带来社交成本。但是,精要人生的题中之义,就是认识到从长远来看,受人尊重比被人喜欢重要得多。
>> 6.一个明确的“不”比一个模糊的“是”更优雅
要素八 放弃,止损就是最大的赢
>> 沉没成本指的是,由于已经投入其中的成本无法收回,而对某项已知的亏本生意继续投入时间、金钱或精力的倾向。
>> 这是禀赋效应(The Endowment Effect)在作祟,也就是当一个人没有某件物品时,他就倾向于低估这件物品的价值,而当他一旦拥有该物品,就会倾向于高估它的价值。
“我才不会轻易放弃呢。我已经付出那么多了啊,就算后面的都是无用功我也要做完。”这就是我一贯的想法。所以,我看起来还是挺努力的,可是总是没有太大的作用,也许就是因为我太执着于最初的计划了吧。及时止损,在事情往毫无意义地方向发展时,及时做出调整才是明智之举。比如暑假里进行的自拼课,一开始想法非常天真,完全没有指望这个赚钱,仅仅抱着磨课的想法而来。然而,现实情况复杂,乡里的学生基础薄弱,远没有我想象中的场景出现。越到后面越变成一种任务,却又浪费了我不少时间。庆幸的是,我在被一个家长批评后,开始反省,并做出了调整,最终能够顺利完成课程。不过,结果依然没有达到我想要的。
要素九 编辑,看不见的艺术
要素十 边界,设定界限会带来自由
>> 界线就如同沙堡的围墙一般,一旦倒下,其余就会瞬间崩塌。
>> If you have limitsyou will becomelimitless.设定界线,才能获得自由。
第三步:执行
要素十一 缓冲,充足准备带来优势
>> 无法预料却是我们唯一可以预料的(确定无疑)。既然如此,我们要么坐等这样的时刻到来然后对此作出反应;要么提前准备,设置缓冲,未雨绸缪。
>> 规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这一术语由丹尼尔·卡尼曼于1979年提出,它指的是人们倾向于低估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即便是在以前已经承担过相同任务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 只需在我们估算的任务或项目完成所需的时间上加50%的缓冲量即可(如果觉得50%的缓冲量太过奢侈,那就想想实际完成时间比预计时间多50%的情况是多么常见吧)。
>> 想好自己要在工作和家庭中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然后问下面这5个问题:①在这个任务中你面临的风险是什么?②最糟糕的情形是什么样的?③它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④它将在财务方面造成什么样的影响?⑤怎样做最优投资以降低风险并增强财务和社会应变能力?
要素十二 扫除,锁定你的“最慢行进者”
>> 精要主义者不会默认权宜之计。显而易见的和眼前的障碍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关心的是那些延缓前进步伐的阻力。他们会问:“重要事务实现道路上的拦路虎是什么?”
要素十三 进步,小胜的价值
>> 要真正做好重要的事情,必须从小处着手,创造动力。然后,运用这种动力创造下一个胜利,再下一个,长此以往,直至取得重大突破。
>> “对于我们努力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有用且有价值的最小进步是什么?”
>> 我此刻能够做的最低可行性准备是什么?
这点对于教学有指导意义。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就可以用最小的胜利来让学生感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要素十四 心流,常规造就天才
>> 他们设计一种常规,让自己所认定的精要事务沿着默认的路径实现。当然,在某些情况下,精要主义者仍然需要付出努力,但是由于有了正确的常规,每一分努力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 常规的作用力来自于大脑掌控全局的能力,它不断生长,直至成为一个完全无意识的过程。
>> ,有的常规的确会成为例行公事——那些不正确的常规。但是,正确的常规实际上可以提升创造力和创新性,因为它减少了对精力的占用。我们无需再把有限的自律性用于一次又一次地做同样的决策,只要把决策嵌入到常规中,就可以把这种自律调拨到其他精要事务上去。
>> 这就意味着,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常规,你并不需要真的去改变行为。你需要找到引发非精要活动和行为的刺激事件,并设法让这个刺激事件与确属精要的事情相关联。
>> 如果要让行为有新的变化,就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刺激事件,我们可以创造全新的刺激事件来触发重要常规的执行。
关于常规,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朋友这本书中提到了流程,跟这个颇为相似。当一件事成为常规或者流程,它就是让你能闭着眼睛把事情做好。
要素十五 专注,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 Multitasking itselfis notthe enemy ofEssentialism;pretending wecan“multifocus”is.同时执行多项任务与精要并不矛盾,假装可以多点聚焦,才是精要的大敌。
4、我得到了什么?
1、逐步确定自己的目标。在行进路上,不被沿途无关的景色吸引,只做相关之事。
2、坚持less is more.
3、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4、学会说不。
5、做事前预估任务的难度,预留缓冲时间,不过分逼迫自己。
6、把经常需要做的事情,变成常规,闭着眼睛便可以做出来。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