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读后感今天,我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矛盾论》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明白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花费了很大...
矛盾论读后感
今天,我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矛盾论》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明白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使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得以发扬和光大。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8月,在当时,由于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抗日的局面得以到来,又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花费一番大的力气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为此,毛泽东同志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统一全党的思想。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对建党16年来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哲学概括和总结。我们党从她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不可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特别是中国革命,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不能死板教条式的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更不能照抄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做法,只能在坚持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出适合中国革命的路子来。
在世界上,不管什么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记得在我们党刚刚成立的时候,那些在苏联留过学,住过洋房,喝过洋牛奶,吃过洋面包的布尔什维克们,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一味听命于共产国际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指示,生硬死板地套用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经验”,甚至聘用由共产国际派来的洋顾问李德来指挥红军打仗,结果致使中央苏区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形而上学那一套,因为它是不切合实际的唯心主义的理论。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永远不变的。”从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看什么事物,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唯物辨证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再有,任何事物都有着它一定的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问题就存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就决矛盾,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从内部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可真是说到点子上去了,就拿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来说吧,表面上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亿多农民的力量可以说是不可忽视,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所有的耕地都掌握在大官僚、大地主的手里,而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一年到头打下的粮食刨掉交地租以外,所剩下的口粮是寥寥无几,根本解决不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一年糠菜半年粮,如果赶上灾年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在遭灾的情况下你粮食歉收,交不上地租,那么,那些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地主老财就要收回你所租种的土地,甚至逼着你去卖儿卖女,从而家破人亡。老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可以说是官逼民反,这样的话自然就会产生内部矛盾,而这些矛盾的产生,必然会推动社会进步。不是吗?在旧中国,由于大官僚、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时,诞生了代表全中国全体受剥削、受压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给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曙光,而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这些都充分印证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可以说,毛泽东同志所讲的这一席话真是太对了,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只有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再有,毛泽东同志在本文中还着重指出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以说,这段论述可真是太精辟了,就拿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件事来说吧,是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叛变了革命;但是,这和当时党内所出现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也是分不开的,如果在当时我们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硬起来,不和国民党妥协,那么,我们就不可能遭到大革命的失败,更不可能发生国民党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样,在江西中央苏区,如果我们不迷信苏联的某些“经验”和听命于共产国际的那些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指示的话,就不可能发生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可以说,远在莫斯科的那些住洋房、吃洋面包、喝洋牛奶的共产国际的头头脑脑没经过调查研究,擅自发布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所谓“指示”,固然可恶,但是,如果没有党内那些对马列著作的条条框框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奉若神灵的教条主义者,窃取中央主要领导岗位的话,也就不可能导致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弄得中央红军大搬家似的进行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说,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句话,说得可真是太对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是啊,整个地球世界上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发展也都是在矛盾中度过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不是吗?这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可以说,按照列宁的说法,那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会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难道不是这样吗?就拿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吧,封建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上是比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强多了,但是,由于体制上和意识形态乃至文化方面的一些因素,使得科学技术发展不起来,这就大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致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这就产生了矛盾,也就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矛盾,由此,逐渐逐渐地就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科学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在思想和文花方面的视野也有了很大的开阔,但是,由于大官僚大资本家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工人们是一天十几个小时不停地做工,但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一个月下来,被资本家七扣八扣挣下来的那点工钱根本就没法养家糊口,于是,就产生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志于社会变革的仁人志士就会首先站出来,探索改变这种现状的道路。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整个世界几千年的发展都是在充满矛盾的过程中度过的,没有矛盾就不可能有世界的发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刚才我们谈到了矛盾孕育和存在于世界上一切事物之中,在我们党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出现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到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占据中央统治地位,致使第四、五两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等等吧,可以说我们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也是充满曲折,也是在充满矛盾和解决矛盾中度过的,不然的话,能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次又一次地从危亡中挽救了我们的党,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沿着正确的航向驶向胜利的彼岸。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救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是啊,世界上无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说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来解决;这我们党内的矛盾,就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而绝大部分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人还处在贫困线上这样就出现了贫富之间两极分化的矛盾,而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不能靠别的,只能靠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就业的岗位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也才能解决贫富不均的矛盾。
另外,这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过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我们居民所食用的粮油实行的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也就是半斤油和二十七、八斤的口粮。特别是象大米白面这样的细粮,每个月加在一起也超不过那么五六斤,可以说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过得是相当的苦,虽然每斤粮的价钱超不过两三毛钱,价格较低,但是人们却吃不到更多的细粮,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取消了“粮食本”,粮油敞开供应,这下子人们的餐桌上可再也见不到高粱米和苞米面这样的粗粮了,可这好了好了,人们却又开始抱怨上了,抱怨什么呢?原来呀,是买粮食虽然不用粮食本了,可以敞开量地买,但这价格却上来了,而且这段时间是这个价,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却又是那个价,弄得人们是人心荒荒,一个劲儿地抱怨说:这还不如有粮食本哪会儿呢!虽然人们对这件事的认识有所偏激,但是它也确实又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人们只好吃定量供应的粮油,而且每个月根本吃不上几斤大米和白面;而到了市场经济时期,这个问题虽然是解决了,但粮油的价格却又上来了,这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正常的,但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产量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收入,使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只要这样,才能解决老百姓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的矛盾。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
再有,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更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片面地看问题,照抄照搬某些条条框框。例如,1949年建国后,我们对城市里资本家所经营的工厂企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这就和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政府对资本家的财产实行没收充公大不一样,我党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而如果按照那些教条主义者的做法,那就得照抄照搬苏联在这方面的做法,如果那样做的话,就得事与愿违,达不到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且没有不出乱子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总之,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8月,在当时,由于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抗日的局面得以到来,又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花费一番大的力气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为此,毛泽东同志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统一全党的思想。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对建党16年来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哲学概括和总结。我们党从她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不可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特别是中国革命,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不能死板教条式的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更不能照抄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做法,只能在坚持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出适合中国革命的路子来。
在世界上,不管什么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记得在我们党刚刚成立的时候,那些在苏联留过学,住过洋房,喝过洋牛奶,吃过洋面包的布尔什维克们,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一味听命于共产国际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指示,生硬死板地套用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经验”,甚至聘用由共产国际派来的洋顾问李德来指挥红军打仗,结果致使中央苏区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形而上学那一套,因为它是不切合实际的唯心主义的理论。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永远不变的。”从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看什么事物,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唯物辨证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再有,任何事物都有着它一定的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问题就存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就决矛盾,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从内部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可真是说到点子上去了,就拿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来说吧,表面上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亿多农民的力量可以说是不可忽视,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所有的耕地都掌握在大官僚、大地主的手里,而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一年到头打下的粮食刨掉交地租以外,所剩下的口粮是寥寥无几,根本解决不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一年糠菜半年粮,如果赶上灾年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在遭灾的情况下你粮食歉收,交不上地租,那么,那些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地主老财就要收回你所租种的土地,甚至逼着你去卖儿卖女,从而家破人亡。老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可以说是官逼民反,这样的话自然就会产生内部矛盾,而这些矛盾的产生,必然会推动社会进步。不是吗?在旧中国,由于大官僚、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时,诞生了代表全中国全体受剥削、受压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给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曙光,而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这些都充分印证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可以说,毛泽东同志所讲的这一席话真是太对了,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只有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再有,毛泽东同志在本文中还着重指出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以说,这段论述可真是太精辟了,就拿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件事来说吧,是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叛变了革命;但是,这和当时党内所出现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也是分不开的,如果在当时我们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硬起来,不和国民党妥协,那么,我们就不可能遭到大革命的失败,更不可能发生国民党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样,在江西中央苏区,如果我们不迷信苏联的某些“经验”和听命于共产国际的那些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指示的话,就不可能发生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可以说,远在莫斯科的那些住洋房、吃洋面包、喝洋牛奶的共产国际的头头脑脑没经过调查研究,擅自发布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所谓“指示”,固然可恶,但是,如果没有党内那些对马列著作的条条框框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奉若神灵的教条主义者,窃取中央主要领导岗位的话,也就不可能导致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弄得中央红军大搬家似的进行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说,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句话,说得可真是太对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是啊,整个地球世界上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发展也都是在矛盾中度过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不是吗?这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可以说,按照列宁的说法,那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会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难道不是这样吗?就拿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吧,封建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上是比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强多了,但是,由于体制上和意识形态乃至文化方面的一些因素,使得科学技术发展不起来,这就大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致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这就产生了矛盾,也就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矛盾,由此,逐渐逐渐地就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科学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在思想和文花方面的视野也有了很大的开阔,但是,由于大官僚大资本家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工人们是一天十几个小时不停地做工,但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一个月下来,被资本家七扣八扣挣下来的那点工钱根本就没法养家糊口,于是,就产生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志于社会变革的仁人志士就会首先站出来,探索改变这种现状的道路。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整个世界几千年的发展都是在充满矛盾的过程中度过的,没有矛盾就不可能有世界的发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刚才我们谈到了矛盾孕育和存在于世界上一切事物之中,在我们党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出现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到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占据中央统治地位,致使第四、五两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等等吧,可以说我们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也是充满曲折,也是在充满矛盾和解决矛盾中度过的,不然的话,能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次又一次地从危亡中挽救了我们的党,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沿着正确的航向驶向胜利的彼岸。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救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是啊,世界上无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说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来解决;这我们党内的矛盾,就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而绝大部分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人还处在贫困线上这样就出现了贫富之间两极分化的矛盾,而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不能靠别的,只能靠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就业的岗位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也才能解决贫富不均的矛盾。
另外,这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过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我们居民所食用的粮油实行的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也就是半斤油和二十七、八斤的口粮。特别是象大米白面这样的细粮,每个月加在一起也超不过那么五六斤,可以说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过得是相当的苦,虽然每斤粮的价钱超不过两三毛钱,价格较低,但是人们却吃不到更多的细粮,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取消了“粮食本”,粮油敞开供应,这下子人们的餐桌上可再也见不到高粱米和苞米面这样的粗粮了,可这好了好了,人们却又开始抱怨上了,抱怨什么呢?原来呀,是买粮食虽然不用粮食本了,可以敞开量地买,但这价格却上来了,而且这段时间是这个价,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却又是那个价,弄得人们是人心荒荒,一个劲儿地抱怨说:这还不如有粮食本哪会儿呢!虽然人们对这件事的认识有所偏激,但是它也确实又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人们只好吃定量供应的粮油,而且每个月根本吃不上几斤大米和白面;而到了市场经济时期,这个问题虽然是解决了,但粮油的价格却又上来了,这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正常的,但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产量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收入,使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只要这样,才能解决老百姓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的矛盾。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
再有,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更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片面地看问题,照抄照搬某些条条框框。例如,1949年建国后,我们对城市里资本家所经营的工厂企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这就和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政府对资本家的财产实行没收充公大不一样,我党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而如果按照那些教条主义者的做法,那就得照抄照搬苏联在这方面的做法,如果那样做的话,就得事与愿违,达不到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且没有不出乱子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总之,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求矛盾论读后感
最近拜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不禁为其的深刻论述所折服。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主要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今天,对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很大的帮助。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的复杂矛盾。
毛泽东的这篇著作,在7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指导着我们的实践。他永恒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系统的论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法则,发挥了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的正确的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写作矛盾论时,是为了使党和人民从思想上认识到教条主义的错误,从实践中认识到辩证法在认识世界中的巨大威力。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只有通过分析具体事物的矛盾,分析在具体事物中体现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结,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着重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系,提出了共性和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重要论断,为解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矛盾及矛盾运动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上,是有重要意义的。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劳资关系有所缓和。第二国际内部有人提出,资本主义能够通过逐步调整和平的进入社会主义。其实,这只是矛盾没有激化的状态,矛盾仍然存在并发展。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即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矛盾的普遍性只能是通过各种具体事物的矛盾表现出来,而具体事物的具体的矛盾表现形式,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亦即矛盾的相对性、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实际也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来表征。个别由于其有别于一般的特性而获得其个别意义。“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也很有帮助。
同时,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也是唯物论的一个表现。只有通过唯物论的观点看待矛盾,才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克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同时,对矛盾的特殊性,不仅要全面的,深入的看待矛盾,还要对矛盾的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各方面认真考察。
以中国革命的实践来看,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的历史趋势下发生的,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而中国革命在资本主义没有大的发展的情况下就取得了胜利,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表现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内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倾向。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相对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对立的斗争性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阶段,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而矛盾的同一性则必定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的改变则促成矛盾的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则矛盾双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区别。对抗性的矛盾发展到终点,必然要用外部冲突的方法来解决;而非对抗性的矛盾则主要经过调整内部关系,建立和谐与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正确分析和判断矛盾的具体性质对于指导革命实践至为重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认识的规律。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主要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今天,对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很大的帮助。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的复杂矛盾。
毛泽东的这篇著作,在7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指导着我们的实践。他永恒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系统的论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法则,发挥了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的正确的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写作矛盾论时,是为了使党和人民从思想上认识到教条主义的错误,从实践中认识到辩证法在认识世界中的巨大威力。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只有通过分析具体事物的矛盾,分析在具体事物中体现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结,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着重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系,提出了共性和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重要论断,为解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矛盾及矛盾运动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上,是有重要意义的。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劳资关系有所缓和。第二国际内部有人提出,资本主义能够通过逐步调整和平的进入社会主义。其实,这只是矛盾没有激化的状态,矛盾仍然存在并发展。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即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矛盾的普遍性只能是通过各种具体事物的矛盾表现出来,而具体事物的具体的矛盾表现形式,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亦即矛盾的相对性、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实际也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来表征。个别由于其有别于一般的特性而获得其个别意义。“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也很有帮助。
同时,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也是唯物论的一个表现。只有通过唯物论的观点看待矛盾,才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克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同时,对矛盾的特殊性,不仅要全面的,深入的看待矛盾,还要对矛盾的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各方面认真考察。
以中国革命的实践来看,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的历史趋势下发生的,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而中国革命在资本主义没有大的发展的情况下就取得了胜利,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表现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内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倾向。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相对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对立的斗争性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阶段,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而矛盾的同一性则必定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的改变则促成矛盾的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则矛盾双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区别。对抗性的矛盾发展到终点,必然要用外部冲突的方法来解决;而非对抗性的矛盾则主要经过调整内部关系,建立和谐与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正确分析和判断矛盾的具体性质对于指导革命实践至为重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认识的规律。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想要《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想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毛泽东最重视哲学。他在哲学这个领域花了很多功夫,读了很多哲学著作,不仅有马列的,还有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些著作。毛泽东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并写出《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著作。毛泽东和马克思一样,特别重视历史和哲学,在他的《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指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自始至终存在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中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发展阶段上矛盾双方各有特殊性。
通过对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论述,毛泽东系统阐明了关于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论,即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理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转化,使事物发生性质的变化;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转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别。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造性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更加完善,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毛泽东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他特别强调,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但不是矛盾斗争的唯一形式。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是斗争的形式,则应该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毛泽东在文章最后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论》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全面系统深刻论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矛盾论》从辩证法角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以从《矛盾论》为主要影响的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促使我世界观转变的催化剂。
在以前,我的正义感使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到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只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作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矛盾论》,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升华了。我感到,要改造现实,不能光靠个人的努力,还要团结周围的人,所有的中国人一起来努力。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我必须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身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矛盾论》一直是我反复阅读的经典。在此基础上我还读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感到自己认识客观规律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以后,很多问题豁然开郎,让我深感茅塞顿开。读《矛盾论》让我认识到:哲学是帮助你怎样去认识客观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帮助你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去发展事业——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学问。每个人都有他的哲学。毛泽东号召哲学走出课堂,让每个人都受益无穷。
毛泽东最重视哲学,读了很多哲学著作,不仅有马列的,还有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些著作。毛泽东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在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以后,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矛盾论》和《实践论》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系统地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在《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今天读《矛盾论》,它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的到了升华,对我个人思想发展是根深蒂固的,对我的个人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具有深远影响。读此篇文章,感想颇深。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首先阐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两种宇宙观的对立。这两种对立的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与此相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我们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指出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差异就是矛盾。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要用发展、全面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同一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和与之相联系的矛盾。
针对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为我们指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针对矛盾的同一性问题,毛泽东指出:“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种矛盾是现实的矛盾,矛盾着的双方互相依赖、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的。同时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往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客观事物中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一切矛盾都以一定的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今天学习《矛盾论》,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用科学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毛泽东说:“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用什么方法去看世界,用什么方法去分析问题,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重视的问题。在现阶段,要提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和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就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每一个大学生的头脑。要学会用这个规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工作、学习中要从纷繁的矛盾中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要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看到矛盾的发展变化,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实事求是地对特殊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毛泽东最重视哲学。他在哲学这个领域花了很多功夫,读了很多哲学著作,不仅有马列的,还有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些著作。毛泽东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并写出《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著作。毛泽东和马克思一样,特别重视历史和哲学,在他的《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指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自始至终存在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中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发展阶段上矛盾双方各有特殊性。
通过对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论述,毛泽东系统阐明了关于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论,即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理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转化,使事物发生性质的变化;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转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别。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造性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更加完善,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毛泽东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他特别强调,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但不是矛盾斗争的唯一形式。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是斗争的形式,则应该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毛泽东在文章最后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论》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全面系统深刻论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矛盾论》从辩证法角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以从《矛盾论》为主要影响的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促使我世界观转变的催化剂。
在以前,我的正义感使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到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只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作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矛盾论》,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升华了。我感到,要改造现实,不能光靠个人的努力,还要团结周围的人,所有的中国人一起来努力。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我必须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身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矛盾论》一直是我反复阅读的经典。在此基础上我还读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感到自己认识客观规律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以后,很多问题豁然开郎,让我深感茅塞顿开。读《矛盾论》让我认识到:哲学是帮助你怎样去认识客观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帮助你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去发展事业——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学问。每个人都有他的哲学。毛泽东号召哲学走出课堂,让每个人都受益无穷。
毛泽东最重视哲学,读了很多哲学著作,不仅有马列的,还有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些著作。毛泽东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在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以后,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矛盾论》和《实践论》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系统地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在《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今天读《矛盾论》,它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的到了升华,对我个人思想发展是根深蒂固的,对我的个人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具有深远影响。读此篇文章,感想颇深。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首先阐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两种宇宙观的对立。这两种对立的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与此相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我们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指出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差异就是矛盾。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要用发展、全面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同一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和与之相联系的矛盾。
针对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为我们指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针对矛盾的同一性问题,毛泽东指出:“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种矛盾是现实的矛盾,矛盾着的双方互相依赖、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的。同时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往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客观事物中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一切矛盾都以一定的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今天学习《矛盾论》,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用科学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毛泽东说:“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用什么方法去看世界,用什么方法去分析问题,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重视的问题。在现阶段,要提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和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就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每一个大学生的头脑。要学会用这个规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工作、学习中要从纷繁的矛盾中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要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看到矛盾的发展变化,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实事求是地对特殊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求矛盾论1000字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我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时就接触到了矛盾这个主题的学习,再早一些,小学就学过《自相矛盾》这篇课文,前一段时间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初读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高中政治课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这其中也包括我曾有过类似的想法。人们对陶渊明“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我渐渐意识到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这些高中就谈到过的问题,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但后人却可以从其各不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仓仓,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则是风景迤俪的江南风景。即使同样写江南水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则又是另一番风貌了。《红楼梦》中写了几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数十个。这些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试想,如果作者离开对山河风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作出这些文学瑰宝吗?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正所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就像2008年的四川地震一样。一场天灾突如其来,让全国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种悲恸之中。这时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做出调整,将全国的重心放到救灾,重建家园上。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援助下,我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从中受益匪浅。在我的日常生活中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
高中政治课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这其中也包括我曾有过类似的想法。人们对陶渊明“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我渐渐意识到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这些高中就谈到过的问题,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但后人却可以从其各不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仓仓,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则是风景迤俪的江南风景。即使同样写江南水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则又是另一番风貌了。《红楼梦》中写了几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数十个。这些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试想,如果作者离开对山河风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作出这些文学瑰宝吗?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正所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就像2008年的四川地震一样。一场天灾突如其来,让全国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种悲恸之中。这时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做出调整,将全国的重心放到救灾,重建家园上。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援助下,我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从中受益匪浅。在我的日常生活中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
本文标题: 法学矛盾辨思读后感(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精选作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906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