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的河流读后感(当代诗歌赏析:多多《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发布时间: 2023-11-25 21:12:2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3

阿姆斯特丹,|,世界的熔炉曹桂林先生在《北京人在纽约》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

阿姆斯特丹的河流读后感(当代诗歌赏析:多多《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阿姆斯特丹 | 世界的熔炉

曹桂林先生在《北京人在纽约》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城市形形色色,有些地方却像是使人沉陷、迷失、疯狂却又偏执的漩涡,那个世界里有所有人期望的面孔,每个人都在不动声色地生活,因为或许在下一刻中所有的美梦就将崩塌破碎。听无数人谈起过纽约,而在欧洲,有另一个名字总被提起——阿姆斯特丹。

刚走出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烟草味,于是这竟成为了我对阿姆斯特丹的第一印象。周围所有人都对此习以为常,这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空气中弥漫着这种大麻烟味。从车站延至市中心水坝广场一条繁华的商业大街两旁除了搞怪的街头艺人和歌手,还有很多毫无顾虑叫卖着的大麻商贩,装潢精致的烟草店铺也冠冕堂皇得开在街上最拥挤的地段。
走在路边的一些中年人穿着西装,嘴里的烟卷似乎是他们统一的标识。除了街上的美女,吸引他们的还有橱窗里的高端品牌手表以及各式的烟草。荷兰是世界上对大麻交易最宽容的国家,而阿姆斯特丹作为首都,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大麻制品已成为各地游客的观光景点。

水坝广场可以称得上是这座城市的起源,阿姆斯特丹的名字也来自于此。17世纪荷兰迎来了黄金时代,阿姆斯特丹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凭借繁华的贸易以及欧洲大航海时代的浪潮,阿姆斯特丹的商人跻身社会上流阶层,甚至使贵族失去了特权,阿姆斯特丹开始成为了一座被商人们用金钱驱动进化的城市。
18世纪荷兰的繁华褪去,曾被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占领,摆脱统治后的荷兰同比利时和卢森堡建立联合王国。二战期间德国在荷兰建立了纳粹政权,并在此建立集中营迫害犹太人。战争后的阿姆斯特丹进行了重建,如今的市区基本保持了黄金时代的原貌。

由于建在河坝上,阿姆斯特丹也是一座著名的“水城”。河流编织成了阿姆斯特丹城市的动脉,树荫下倒映出半弯的石拱桥,落叶飘旋舞弄散落在水面上被驶过的游船划开。船上的人齐唱着歌,与大街上的人马有些不恰当的反差,却也构成了阿姆斯特丹独特的意韵。
水能够给予一座城市玲珑的魅力,或许因为水的静谧或大气能融入在城市的灵魂之中,也或因有水则必有桥,而桥则要么是地标性的名片,比如伦敦塔桥或布达佩斯链子桥,要么如静肃的雕像般沉淀起城市历史的底蕴,像是佩格尼茨河畔的纽伦堡。阿姆斯特丹的桥必定属于后者。

小鹏在《背包十年》里写到:“如果你不想对一座城市失望,一定要在夜色中抵达。夜晚的灯光会巧妙地把璀璨突出,把粗陋隐藏。”可在阿姆斯特丹,夜色突出的不是璀璨,而是彻底将白昼的繁华颠覆撕裂,曝露出大相径庭的另一面。

市中心的德瓦伦街区像是在夜色降临后才刚刚苏醒——这是阿姆斯特丹最著名的红灯区。荷兰对卖淫的宽容程度也远远高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德瓦伦街区有数百个供女郎租赁的房间,街道两旁每一个亮着红色灯光的橱窗里都必然有一位搔首弄姿的风尘女郎试图勾引着路过的行人前去消费。她们像是把自己标榜成了服装店里的商品,可却与商场里的人体模特不同,她们卖弄的并非华丽的服饰,而是暴露的穿着下扭动着的身体。
夜晚的阿姆斯特丹像是巨大华丽的监狱,似混乱时代里的惊鸿一瞥,禁锢着原始的渴望,同样也将自由撵磨成了风尘的枷锁。德瓦伦有数百位性工作者,大多来自于中欧或东欧的其他国家。我在博物馆里读到了一位波兰女孩的经历,里面写到她被迫留在红灯区工作,她在自述里说:“我越早挣到钱,就能越早回家。我当然不以这份职业为骄傲,可我也不因其而感到耻辱。”

阿姆斯特丹有很多别称——“性都”、“北方威尼斯”……可我觉得最能契合我心中的阿姆斯特丹的是“世界的熔炉”,这座城市汇聚的不仅仅是不同的语言种族或文化,更是一种个性独有的符号,即使很多的文化元素在其他地方并未被普遍认可,阿姆斯特丹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践行着自己最鲜明的特征挑战着传统观念的模板。我想起了电影《熔炉》里的台词:“我们拼命地努力,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这座熔炉用渴望熔了戒律,有人爱他,也有人因他而坠入地狱。夜晚的纸醉金迷将黑暗无尽地拉长至永恒的一刹那,想要逃脱,可“自以为逢场作戏有分寸,谁曾想假戏真做丢了魂”。《色·戒》里张爱玲曾这样写王佳芝的内心活动:“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里轰然一声,若有所失。”王佳芝爱上了易先生,为了这算不上爱情的“爱”,她抛开了国家,抛开了情怀甚至性命,她低声说:“快走。”这似乎也是张爱玲的爱情,因“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承诺,她犯了色情的戒律。《色·戒》写的是女人,而“戒”写的是人。

阿姆斯特丹熔不了戒,戒在人心里。
陷进去的是犯了生活的戒的人,这条底线无关色情,也无关爱情。

当代诗歌赏析:多多《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十一月入夜的城市

惟有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突然

我家树上的桔子

在秋风中晃动

我关上窗户,也没有用

河流倒流,也没有用

那镶满珍珠的太阳,升起来了

也没有用

鸽群像铁屑散落

没有男孩子的街道突然显得空阔

秋雨过后

那爬满蜗牛的屋顶

--我的祖国

从阿姆斯特丹的河上,缓缓驶过……

                                    1989
[作者简介]

      多多,本名粟世征,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后来调到《农民日报》工作。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20世纪70年代,多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现代诗歌的探索者之一,其代表作《玛格丽和我的旅行》、《手艺》、《致太阳》等,早已成为汉语诗歌的宝贵财富。1989年出国,旅居荷兰15年,并曾任伦敦大学汉语教师、加拿大纽克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住校作家。在旅居欧洲的十几年间,创作不懈,获得国内外诗歌界的普遍尊敬。多多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曾获得2000年首届安高诗歌奖,2005年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诗人奖,2021年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著有诗集《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多多诗选》等。
[阅读提示]

    《阿姆斯特丹的河流》写于1989年。这一年多多出国去荷兰,在该国旅居了15年之久。这首诗歌可以说是一首乡愁诗,可以与余光中的《乡愁》对比阅读,当然,效果或许会相映成趣。

    “十一月入夜的城市/惟有阿姆斯特丹的河流”,诗歌从深秋的夜晚入笔,一个“惟有”表达了诗人初到异国的孤独感,举目无亲、两手空空。“突然”这个词单独一行,看起来显得很突兀,不过等读完整首诗歌就能明白这个词的张力效果,以及所起到的粘连作用。“我家树上的桔子”……是一种意识流的写法,从眼前过渡到对深秋家园的想念。这个秋天,桔子是否没人去采摘了,为何还在秋风中晃动?诗人有将目光拉回眼前,“我关上窗户”……当思念成灾奔涌而来,不要说关上窗户,就算河流倒流也是无法改变,或者有丝毫停歇的。“鸽群像铁屑散落/没有男孩子的街道突然显得空阔”,自由飞翔的鸽群,却像铁屑那样沉重,并且无望的散落下来。记忆里的街道,诗人孩提时候与玩伴的嬉戏身影和笑声充斥着,如今却空空荡荡;或者眼前街道的空阔,让诗人引发了联想。“秋雨过后”……诗人再一次回到思念的故土,于是祖国出现了,“从阿姆斯特丹的河上,缓缓驶过”。或者诗人在阿姆斯特丹面对河流的窗户驻足,入秋的夜色和面前的河水让他陷入了浓浓的乡愁;亦或当诗人面对河流的时候,一艘挂有中国国旗的远洋轮船正在河上缓缓驶过。这样的情景撞入诗人的视野,于是对故土的思念决堤了。这才回到诗歌第二节的“突然”,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多多曾说过,我基本就是张力说,没有张力的诗歌,或者说不紧张的诗歌我是不读的,没有意思。在《阿姆斯特丹的河流》中,多多将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并且打破时空的限制,真实之于幻觉,历史之于当下,构成时空的紧张关系,创造了一种自在流动的张力效果。当然,这种技艺的展现是基于诗人浓烈的思乡情感的。多多曾经在回到友人问他,这首诗歌写的是阿姆斯特丹的哪一条河流时,他说阿姆斯特丹的河流有许多条,哪一条都不属于我——这里没有我的河流。
[思考与讨论]

1.请简述,这首诗歌中,“祖国”的意象是怎样放置并且展开的?

  “祖国”的意象是这首诗歌的核心意象,但诗人不是直接呈现这个意象的。而是通过与诗歌主题中的“河流”并置呈现的。在诗中,“祖国”是以船的意象从阿姆斯特丹的“河流”上驶过的,这有了某种承载的象征。就像河流象征了时间,生命的记忆是镌刻在时间的河流之上的,而船则承载这具体的记忆——思念。“祖国”毋宁是故乡的代名词,思乡与还乡是诗歌的母题。之所以诗人有思乡情怀和还乡的冲动,根本的是源于生命中曾有过的一段黄金岁月在故土度过。如同飘摇在时间河流之上的一艘船。那段在故土度过的时光,在去国离乡之后便成为蛊惑,不断拉扯着诗人的记忆。诗人通过眼前的景象,联想到家国,展开了无限的乡愁离绪和对曾经生命的点滴记忆。

2.如何理解《阿姆斯特丹的河流》中使用的张力手法?

    诗歌中的张力,是借用物理学名词,其原意是;“液体表面相邻两个部分间,单位长度的相互牵引力”。转借到诗歌创作,张力就成了表现诗意、结构诗歌的一项重要技巧。美国新批评派的阿伦·泰特说:“诗的意义,全在于诗的张力;诗的张力就是我们在诗中所能找到的一切外延力和内涵力的完整的有机体。”所谓张力,是指诗歌的内敛与外射在冲突对抗中达到的平衡态,这种矛盾的统一,成为诗意的综合与浑结,发散与升腾,也强调了张力对诗歌的生成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诗的张力,一方面使诗人确切给出一种意念,或者经验;一方面使读者能够有所感受、领悟,或者重建诗中世界。诗人不断增强诗的张力,不仅使其富有更多的弹性,更臻于严密,又使诗不至于松散、虚浮和陷于混乱。应该知道,张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律,而是一种技巧的活用和创新。它是诗人运用各种媒介创造和显现诗的情境或智境,以达到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完整与统一,从而使诗歌具有一种生长性,即诗性意义,不因受时空限制而终止,而是不断地在读者心目中增殖。
[拓展阅读]

《一刻》

街头大提琴师鸣响回忆的一刻

黄昏天空的最后一块光斑,在死去

死在一个旧火车站上

一只灰色的内脏在天空敞开了

没有什么在它之外了

除了一个重量,继续坐在河面上

那曾让教堂眩晕的重量

现在,好像只是寂静

大提琴声之后只有寂静

树木静静改变颜色

孩子们静静把牛奶喝下去

运沙子的船静静驶过

我们望着,像瓦静静望着屋顶

我们嗅着,谁和我们在一起时的空气

已经静静死去

谁存在着,只是光不再显示

谁离开了自己,只有一刻

谁说那一刻就是我们的一生

而此刻,苏格兰的雨声

突然敲响一只盆——

安妮日记读后感

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1

安妮·弗兰克,这个与我同龄的女孩,她着时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这么小的年纪,就被残酷的战争逼着躲进了黑暗的小屋,整天提心吊胆的过着生活,每天她处处都受到拘束,却一直没放弃,可惜就在战争快结束时,她却离开了人世。

比起安妮的生活,我们现在过得生活简直就是一个美好的天堂。安妮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都能表现得如此乐观,还能一边学习一边快乐地生活着,而我们,一群在天堂里的孩子,却还不知足于现在的生活,整天向父母要这要那的,父母也都顺着我们的意思做;在家里,简直就是一个个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人们忙得团团转,而我们自己却在那儿玩得不亦乐乎。

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2

当我们面对学习的时候,总是皱着眉头嫌上学苦,作业多,压力大,而安妮呢,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她仍能一边自学,一边保住自己的性命,还生活得那么快乐!她的内心,可能比我们还要愉悦,因为她有一种信念,一种乐观的信念。

而我们只要遇到一点点小困难,哪怕只是摔了一跤,就已经在等着大人来安慰了,根本不会去独立完成一件事情。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爱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去看的。我们拥有许多爱,长辈对我们的爱,老师对我们的爱,同学朋友之间互相的爱等等等等,我们却不曾发现这些爱。

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3

由于种族的歧视,安妮他们的逃亡生活并不好过:明天都吃烂了,变质了的食物;没有什么合身的衣服;不能在屋内远动;不能看见阳光与光明;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学习;不能发出响声在这些恶劣的居住环境下,他们还要时刻担心会来小偷;因为害怕被人发现而整天提心吊胆的;被突如其来的子弹和大炮吓到;有心事无人诉说,只能在被窝中偷偷抹眼泪

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下,安妮还是十分乐观,怀揣着希望:她相信英国很快就会打败德国;她相信这种日子很快就要到头了;她相信她一定可以熬到重见光明的那一天

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4

战争阴云笼罩下的阿姆斯特丹,即使是晴朗的天气,也给人一种沉闷的压抑感。为了生存躲在衣橱后面的犹太姑娘安妮,以乐观的心态和无以伦比的勇气折服了千千万万的人。

第一次比较详细的了解安妮是在电影《幸运里的错》中,身患绝症的女主参观了安妮之家后被安妮的勇气所鼓舞。之后去看了《安妮日记》。这个姑娘在生死边缘仍然写道:尽管人们都有这样那样的荒谬和缺陷,但我坚信人们内心的最深处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

没错,战争永远是被人们所厌恶的,但仍有人执意挑起战争,贪婪和欲望也许是罪魁祸首。安妮在日记中留给我们的,是对人性本善的信念,对人性丑陋的宽容。留给我们半个世纪的深思。

小姑娘用自己的方式打赢了战役,穿过金黄的麦田,衣襟飘过夏秋,步伐轻快的走远了。心灵永远是最强大的武器。

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5

这本日记本伴随了安妮两年,记录了他们躲藏时生活的点点滴滴。虽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安妮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抱怨,以及对屋外战争的厌恶与无奈,而安妮仍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对这些灾难一笑而过。

安妮与我们同龄,可她却拥有惊人的乐观,她遭受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的我们,不知比安妮要幸福多少,却不懂得珍惜,总是埋怨生活中的不顺心,不如意。而安妮却还拥有笑容

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6

今天,我读完安妮的日记了,老师让我们写读后感,我今天才动笔,是最晚一个写的。

安妮的日记里写了她的生活和经历,我非常同情她,但是战乱时期同情是没有用的,因为她已经过世了。战乱真的非常不幸,因为战乱使安妮和他人成了要被捕的人,他们四处逃走,他们找了一个十分安宁的地方住了下来。

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7

《安妮日记》是安妮·弗兰克的第一本日记,安妮是一个很有自己的独特思想、也很有自己主见的女孩。这本书所廛的,是安妮在世界大战中写出了自己在藏身之地发生的事情。

在这本书中,主要说的是安妮在秘密小屋发生的一些事。比如说有人生病了,要知道生病就会难受,一难受附近的荷兰居民就会告密,对于安妮他们来说,生病可是件麻烦事。我最喜欢安妮所说他们是怎么样过节,在过节时,安妮他们总会互相交换礼物,或者一起去楼下听广播。每次听广播,安妮心中都抱着希望,因为广播是他们知道外面事情的唯一工具。

读了《安妮日记》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你受了委屈还是遇到困难,都要乐观勇敢微笑地面对生活,就像桑兰、张海迪一样,虽然她们的身体不健康了,但是她们的心灵是健康的!要相信,美好就在不远处!

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8

安妮。弗兰克是一个活泼可爱、眉目清秀的`犹太少女,由于法西斯对犹太人的残害,她们全家人和四个犹太人邻居,带上生活用品,一起躲到她爸爸公司里一个很隐蔽的房间里,他们把那里叫做“密室”。

密室里的生活既艰苦又难熬。走路要轻;要在公司的人来上班之前先洗漱完毕;还要在公司的员工下班以后才能下楼用热水……如果不遵守以上条例,就可能被人发现,并被带到集中营去。飞机投下来的炸弹虽然能炸毁房屋,但却炸不毁安妮坚强的意志。在她感觉无聊时,就用学习和从阁楼上的窗户眺望大自然来消磨时间。安妮就是这样坚强不屈地生活着。

后来安妮和彼得。威尔彼此相爱,每当他们互相亲吻的时候,她就感觉幸福走遍了全身。

《安妮日记》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战争和种族迫害,而且让我看到了身处逆境的人们是如何克服困难,顽强地生活着。安妮的生活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9

不愿去回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场全球性的战争,一想起它,脑中便会浮现出遍野的尸首和撕裂心肺的痛苦呻吟,我不要看到不幸的泪,不要看到绝望无助的眼神,我要听到全世界人民高声颂读渴望世界和平的赞美诗,而不是吟唱无助的咏叹调。

初涉《安妮》大约是在两年前吧,好奇的我与一名犹太小女孩进行了一番心灵的交流。正是这番不寻常的交流使我的心灵有了如此的震撼与触动……小女孩名叫安妮,出身在一个犹太家族,父亲是一家糖果公司的老板,因此小安妮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然而,正值豆寇年华的小姑娘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有悲惨遭遇。希特勒发动了对波兰的突袭战,二战由此爆发,接下来便是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无奈的安妮一家悄悄躲进了父亲公司中的一间密室,躲避战争。然而,他们最终还是被发现了。安妮一家被凶恶的纳粹党徒关进了令人窒息的集中营。但是,安妮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她坚强,她努力。她每天在发黄的床榻上悄悄记录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念……我坚信,这么一个对生活充满向往的少女有理由活下去,并且活得更为出色。出人意料的是日记突然中断了,无奈的她终于含泪倒在了黑暗中,但是她的精神并没倒,坚强的犹太人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法西斯政策倒台了,她们获得了重生……

读完整本书,我的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动,有为安妮的不幸而感到悲伤,也有被顽强的犹太人民的斗争精神的感动,的是对那种黑暗独裁统治的憎恶、不屑与鄙视。我悲愤,为什么有人在制造不幸,难道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战争是维护利益的仅有手段吗?我怅惘,为什么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就像桃花源一样,蒙太奇也好,乌托邦也罢,但那儿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男女老少平等博爱,愉快地生活在一个宁静的世界,但这可能吗?是的,我敢说可能。因此,我希冀,希冀我们的世界停止战争!希冀白色的和平鸽在这方乐土抛下橄榄枝,希冀我们的人生色彩斑斓。

听,远处传来了颂读赞美诗的声音,浑厚而圆润的嗓音萦绕在我们耳际——人性的光辉!

安妮日记读后感范文10

《安妮日记》是德国德籍作者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集中营幸存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这本书从一个少女的角度记录了二战给犹太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毁灭性破坏。日记中既有担心被发现的多次惊恐,又有日常生活中的欢乐温馨。安妮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密室中每个成员的鲜明性格,使他们活生生地浮现在读者眼前。而结尾又是戛然而止,一切欢乐、争吵都埋葬在发配往集中营的路上。少女童趣的世界和那残酷的现实的碰撞让每个看完书的人都会陷入沉思。所以,这是一本特别的、深入的、记录二战的书籍,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与思考。

从伦勃朗《夜巡》,一窥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冰山一角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布面油画作品《夜巡》,出自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荷兰画家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之手。这幅传世名作描述的是班宁·柯克上尉指挥的民兵连,欢庆法王亨利四世的遗孀玛丽·德·梅迪西斯访问阿姆斯特丹的隆重场面。
      在每年参观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100多万人中,绝大多数是冲著伦勃朗《夜巡》来的,对荷兰人来说看伦勃朗的《夜巡》就像“朝圣”一般庄重、神圣。它是荷兰艺术登峰造极的代表作。伦勃朗充分发挥出了他的才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从中可一窥十七世纪时一个辉煌的阿姆斯特丹的历史缩影。
      曾两次被授予“荷兰年度历史学家”称号的黑尔特.马柯,是一位出生于荷兰南部新教牧师家庭的畅销历史书作家。他撰写的《北海之心: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一书曾被提名比利时金猫头鹰奖。其原著是以马柯的母语荷兰语著成,书名可直译为“阿姆斯特丹的小历史”,这本面向大众的历史社科类读物甫一出版便广受该领域读者欢迎。全书以10个章节的篇幅,按照时间传承顺序,将阿姆斯特丹这座欧洲名城从十一世纪至二十世纪末的历史向读者娓娓道来。
      从中我们可见,马柯从微观史学的角度,通过一件器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一个历史文化名人、一个古老的家族斗争史、一群上层社会妇女的抗争、一个警察局的报案记录等,在这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里,道尽了阿姆斯特丹这座经历了一千多年沧桑历史的文化名城的前世今生。
      今天的许多人对荷兰的印象大致停留在触目可及的风车、郁金香、梵高、大大小小的河流与开放性交易的红灯区之上,对它的经济实力则鲜少有人提及。但实则,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如同一个国家一般拥有组建军队、发行货币的特权,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牛的公司,这就为此后18至19世纪荷兰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让荷兰积累了雄厚的财力,一跃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被誉为“海上马车夫”;尽管后来荷兰被英国、法国打败,但仍然跻身世界强国,并凭借着得天厚地的通海港口,发展成为欧洲重要贸易中转站和贸易中心。
      这其中,从13世纪初的渔村发展而来的阿姆斯特丹自是获益良多。千百年来,它经历了从小渔村到现代大都市的发展历程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因此,很大程度上讲,阿姆斯特丹的历史就是荷兰历史的一个缩影。
      作为荷兰人口最密集的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金融和文化首都,为数不少的荷兰大型机构总部都设立于此,其中包括飞利浦、ING等7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同时,阿姆斯特丹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悠久的运河网、荷兰国家博物馆、凡·高博物馆、安妮之家、红灯区以及许多大麻咖啡馆。每年有几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观光。

     
      让我们将视角溯洄十七世纪的荷兰,此时的荷兰已经经历了西班牙长期的殖民统治,终在长达八十年的独立战争中获得最后的胜利,成为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独立后的荷兰努力发展海洋贸易,船只一度远达亚洲的印度尼西亚、中国、日本,这时的阿姆斯特丹就成为了远洋贸易的货物集散地,形成了欣欣向荣的港市,同时也产生了社会上以商业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市民阶层。而经由宗教改革后的阿姆斯特丹,不仅去除了旧教繁冗不堪的礼仪,摒除了华而不实的教堂装饰,更使得新教的礼拜堂恢复了素朴雅致的空间,回到最初基督教朴素的信仰本质。
    现在再回到开头所述的伦勃朗。书中所述的伦勃朗与梵高同为荷兰籍世界知名画家。与梵高不同的是,伦勃朗在生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望与社会地位,并通过画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收徒等渠道为自己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财富。
    但是,伦勃朗在当时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由于他的自私、贪婪以及私生活上的不检点,深为当时的上流社会人士不齿。他的学徒为了引诱他弯腰,甚至要在地板上画一枚金币。由此可见他在金钱上的贪婪。而他在富裕的妻子死后与两个女仆之间的风流韵事,至今仍为后人所不齿。
      在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与哲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著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在描述新教信仰的荷兰时说:“人们努力工作并不单纯为了钱,更是为了信仰。因此在17世纪,以阿姆斯特丹市民为代表的荷兰人在赚了钱之后,首先会扶危济困。受此影响,很多无家可归的欧洲游民开始聚集到荷兰,让这个低地之国成了当时慈善水平最高的国家。”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当时的荷兰人确实如《水浒传》中打家劫舍的梁山好汉一般崇尚扶危济困、救济穷人等善行。相对富裕的物质生活让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新教徒很“尴尬”,虽然新教伦理提倡人们勤劳工作,但获得的金钱太多,让他们从潜意识中感觉到跟虔诚信徒的身份有冲突,于是为了化解人性的物欲贪婪,降低自己的罪恶感,他们将慈善捐款看作自己神圣的“救赎”。
      伦勃朗所在的17世纪正是尼德兰民族辉煌灿烂的时代。在这幅展现了强烈现实主义手法的群体肖像画《夜巡》中,从题材上来看,《夜巡》描述了民兵队上街游行的一幕,并非以往团体肖像画所描绘的贵族阶级或高级官员。他将民兵队的主题视为取材于圣经或者古典神话一样平等对待,这就是现实主义的真切表现。而从构图上来看,画面采取了近舞台剧的形式,画面的中心有两位服装各异的民兵走在队伍前列,画面左右后三个方向分别有三组士兵,姿态各异,形象更加生动自然。从中我们自可一窥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冰山一角。
本文标题: 阿姆斯特丹的河流读后感(当代诗歌赏析:多多《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641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亲密的敌人读后感(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读后感100字)魔鬼妖怪的读后感100(魔鬼妖怪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