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武志红写的书赵小明:武志红给粉丝的礼物赵小明,,一个专注反对武志红的心理学家《巨婴》主要涉及了5个方面的问题,原生家庭、中国家族、中国教...
如何评价武志红写的书
赵小明:武志红给粉丝的礼物
赵小明 ,一个专注反对武志红的心理学家
《巨婴》主要涉及了5个方面的问题,原生家庭、中国家族、中国教育、国民性、中国文化等,这些问题的确是近些年大众最关心的热点。
“父母皆祸害”引发的撕战
近年来,我国各界名人在网络上的各种互怼、撕战,是一波又一波,热闹非凡,没想到居然这么快就发展到心理学界了。
2021年初,心理圈三位有名有姓的心理工作者在微博上的撕战——一场关于“父母皆祸害”引发的撕战,无论作为业内人士,还是吃瓜群众,当然不会错过看热闹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好事,有争论才会让更多人关注关注心理学。
起初,“父母皆祸害”也不是谁提出的观点。
“父母皆祸害”是一个拥有近两万名成员的豆瓣讨论小组的名字。“祸害”一词看似尖锐,其实并非小组成员蓄意发泄,只是引用尼克·霍恩比的畅销书《自杀俱乐部》中少女杰丝的一句台词,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
该讨论小组成员主要在此倾诉或反思父母造成的情感或肉体上的伤害,而不是无理抱怨。小组成员多数在家庭生活中确实受到不公正待遇,如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以及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或更为严重的猥亵子女、性别歧视等精神伤害……
关于“父母皆祸害”,首先,我们不用去争论这种观点存不存在、有没有,也不用去争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若是辩论这些,不论谁输谁赢,都没有什么意义,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父母皆祸害”这种社会现象。
当然,现象一定会存在。原因非常简单,地球上有七十亿人,阳光底下发生的每件事都不新鲜,七十亿人什么样的怪事都可能发生。
的确存在着一些父母,他们确实“祸害”着孩子:他们几乎从未给予过他们的子女分毫的爱,甚至不断地在向子女索取,从精神、肉体上虐待子女。
这些父母,根本不值得、也不应该被原谅。
而那些极端的归罪于父母的人,他们的确是沉溺在恶性循环,自我伤害的过去中。
所以,不得不说,目前争论“父母皆祸害”的两派人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上,他们所强调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件事,所以无法达成有效的交流。
一派在强调:我童年很悲惨。而另一派在强调:你现在可以改变。
谁是对的?谁是客观的?谁是正确的?双方看对方阵营都是傻。
然而,看似双方产生了冲突,但其实两者并不相关。
当后者在强调“过去的都是过去,现在的我们可以选择不再受过去的影响”也并无不妥之处,毕竟,极端的归罪于父母也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我们拥有一个多么悲惨的原生家庭,过去都是无法改变的。
只是这样的话对于前者,对于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人而言,他们都会本能的理解成对他们童年所受创伤的否定。
这也可能是很多人拼命去证明“父母皆祸害”,就是因为有太多这种不断的告诉他们“不完全是你父母的错,父母毕竟是爱你的”、“不要太过纠结于过去,现在的你可以好起来的”、“恨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爱才是答案”的人的存在,所以才会引起那些“受害者们”如此强烈的反抗。
就像一个小孩受了一点儿小伤,旁边人不断告诉他:这点儿小伤算什么?你应该对自己负责,这点儿伤你自己一定是可以疗愈的!
那么这个孩子不仅会觉得本身受的伤没有得到安慰,还会感觉受到了别人的否定,他的内心必然会是很委屈的——成长太累,还是自虐来得痛快,还是攻击身边至亲来得比较直接。
所以,放下过去不是唯一的答案,爱不是唯一的答案,怨恨父母更不是唯一的答案。
明确的答案往往是有毒的,越清晰越肯定,越可能是毒药。
现在很多心理网红的做法,他们的做法就像是一个老师,不教授正确的解题方法,而是告诉学生:
你们遇到选择题就可以选C,我当时就是靠这样的方法成功考上大学的。
这样做的坏处,可想而知。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我们都知道,不同的种子发芽都需要一定的光照、气温、水等条件。就像一颗种子,即使在这个人的人生设定里长成了100分的参天大树。但这颗种子丢在别人的人生里,不同的气温、不同的水质,能不能发芽都是个未知数。
就你有一个概念和框架,但你却企图直接指导人性、并企图直接应用到千变万化、繁复深奥的人类社会中。这个做法,大概可以比喻为:一个刚刚芭比娃娃的小孩子,试图用他的娃娃模型来给大活人看病。
归根结底,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走出去看一看这个现实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走出来,从“理论”与“臆想”中走出来。
就好比《巨婴》这本书,它只描述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负面影响,但是几乎忽略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积极影响。这种分裂会给人造成“父母皆祸害”的假象。
童年期的影响当然是存在的,原生家庭对人的人格、行为习惯、思维习惯模式都有明显范式作用,婴儿期被错误对待也的确会造成人格的异常,这都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影响力的事实基础。但是一味强调原生家庭的环境有重要影响并不正确,因为很多行为模式与遗传有关,还有些与当下生活相关。
家庭并非是所有问题的主导因素。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们的理论决定了我们观察的对象。”
很多心理咨询师探讨一个人心理不正常的原因,习惯性的总是问:“他的父母到底对孩子做了什么?”吹毛求疵下无论如何你总能找到几点可以责难的地方,因为父母不可能什么都做“对”。
如果我们一味朝父母身上追究原因,客观地看,忽视了家庭自身的正常功能也无视了社会及文化上对人的负向压力。
其结果可能造成“我们将只能获取片面的事实”,失去问题的焦点;“加重来谈者的受害者心态”,让来谈者对原生家庭、对父母积怨更深。
看更多反对武志红文章,可以搜索赵小明
赵小明 ,一个专注反对武志红的心理学家
《巨婴》主要涉及了5个方面的问题,原生家庭、中国家族、中国教育、国民性、中国文化等,这些问题的确是近些年大众最关心的热点。
“父母皆祸害”引发的撕战
近年来,我国各界名人在网络上的各种互怼、撕战,是一波又一波,热闹非凡,没想到居然这么快就发展到心理学界了。
2021年初,心理圈三位有名有姓的心理工作者在微博上的撕战——一场关于“父母皆祸害”引发的撕战,无论作为业内人士,还是吃瓜群众,当然不会错过看热闹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好事,有争论才会让更多人关注关注心理学。
起初,“父母皆祸害”也不是谁提出的观点。
“父母皆祸害”是一个拥有近两万名成员的豆瓣讨论小组的名字。“祸害”一词看似尖锐,其实并非小组成员蓄意发泄,只是引用尼克·霍恩比的畅销书《自杀俱乐部》中少女杰丝的一句台词,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
该讨论小组成员主要在此倾诉或反思父母造成的情感或肉体上的伤害,而不是无理抱怨。小组成员多数在家庭生活中确实受到不公正待遇,如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以及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或更为严重的猥亵子女、性别歧视等精神伤害……
关于“父母皆祸害”,首先,我们不用去争论这种观点存不存在、有没有,也不用去争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若是辩论这些,不论谁输谁赢,都没有什么意义,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父母皆祸害”这种社会现象。
当然,现象一定会存在。原因非常简单,地球上有七十亿人,阳光底下发生的每件事都不新鲜,七十亿人什么样的怪事都可能发生。
的确存在着一些父母,他们确实“祸害”着孩子:他们几乎从未给予过他们的子女分毫的爱,甚至不断地在向子女索取,从精神、肉体上虐待子女。
这些父母,根本不值得、也不应该被原谅。
而那些极端的归罪于父母的人,他们的确是沉溺在恶性循环,自我伤害的过去中。
所以,不得不说,目前争论“父母皆祸害”的两派人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上,他们所强调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件事,所以无法达成有效的交流。
一派在强调:我童年很悲惨。而另一派在强调:你现在可以改变。
谁是对的?谁是客观的?谁是正确的?双方看对方阵营都是傻。
然而,看似双方产生了冲突,但其实两者并不相关。
当后者在强调“过去的都是过去,现在的我们可以选择不再受过去的影响”也并无不妥之处,毕竟,极端的归罪于父母也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我们拥有一个多么悲惨的原生家庭,过去都是无法改变的。
只是这样的话对于前者,对于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人而言,他们都会本能的理解成对他们童年所受创伤的否定。
这也可能是很多人拼命去证明“父母皆祸害”,就是因为有太多这种不断的告诉他们“不完全是你父母的错,父母毕竟是爱你的”、“不要太过纠结于过去,现在的你可以好起来的”、“恨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爱才是答案”的人的存在,所以才会引起那些“受害者们”如此强烈的反抗。
就像一个小孩受了一点儿小伤,旁边人不断告诉他:这点儿小伤算什么?你应该对自己负责,这点儿伤你自己一定是可以疗愈的!
那么这个孩子不仅会觉得本身受的伤没有得到安慰,还会感觉受到了别人的否定,他的内心必然会是很委屈的——成长太累,还是自虐来得痛快,还是攻击身边至亲来得比较直接。
所以,放下过去不是唯一的答案,爱不是唯一的答案,怨恨父母更不是唯一的答案。
明确的答案往往是有毒的,越清晰越肯定,越可能是毒药。
现在很多心理网红的做法,他们的做法就像是一个老师,不教授正确的解题方法,而是告诉学生:
你们遇到选择题就可以选C,我当时就是靠这样的方法成功考上大学的。
这样做的坏处,可想而知。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我们都知道,不同的种子发芽都需要一定的光照、气温、水等条件。就像一颗种子,即使在这个人的人生设定里长成了100分的参天大树。但这颗种子丢在别人的人生里,不同的气温、不同的水质,能不能发芽都是个未知数。
就你有一个概念和框架,但你却企图直接指导人性、并企图直接应用到千变万化、繁复深奥的人类社会中。这个做法,大概可以比喻为:一个刚刚芭比娃娃的小孩子,试图用他的娃娃模型来给大活人看病。
归根结底,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走出去看一看这个现实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走出来,从“理论”与“臆想”中走出来。
就好比《巨婴》这本书,它只描述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负面影响,但是几乎忽略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积极影响。这种分裂会给人造成“父母皆祸害”的假象。
童年期的影响当然是存在的,原生家庭对人的人格、行为习惯、思维习惯模式都有明显范式作用,婴儿期被错误对待也的确会造成人格的异常,这都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影响力的事实基础。但是一味强调原生家庭的环境有重要影响并不正确,因为很多行为模式与遗传有关,还有些与当下生活相关。
家庭并非是所有问题的主导因素。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们的理论决定了我们观察的对象。”
很多心理咨询师探讨一个人心理不正常的原因,习惯性的总是问:“他的父母到底对孩子做了什么?”吹毛求疵下无论如何你总能找到几点可以责难的地方,因为父母不可能什么都做“对”。
如果我们一味朝父母身上追究原因,客观地看,忽视了家庭自身的正常功能也无视了社会及文化上对人的负向压力。
其结果可能造成“我们将只能获取片面的事实”,失去问题的焦点;“加重来谈者的受害者心态”,让来谈者对原生家庭、对父母积怨更深。
看更多反对武志红文章,可以搜索赵小明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界限意识
当缺乏界限意识时,也许这会导致,你的内在并不愿意变卓越。如果你优秀了,你会背负着家庭使命:家庭的未来都靠你了,而你不能独自享受优秀,整个家庭会依赖你。
刚刚说的界限意识,其实是地盘意识,你必须确立一块属于你的地盘、你的空间,才有可能走向最终的目标——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自己有界限意识,也要尊重别人的地盘,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第一招,不含敌意的坚决。
界限意识是要说“no”,如果你想影响我,我就要拒绝你。我研究生的时候,妈妈逼问我什么时候结婚。我发现,我很想躲着她,我越躲她越着急。终于我躲避不了,在一次回家,做了充分准备,跟妈妈长谈。我主动讲了我为什么不结婚,结婚就未必生孩子。
我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生,她是个老太太。到了第3、4天,她辩论不过我了。后来她就也不愿意强求了。到我今天43岁,没有结婚、生孩子,我的母亲也没有过多说什么了。
这就是不含敌意的坚决。很多人发现这招很管用,有人说这招不管用。为什么管用呢,因为我的妈妈讲道理。所以就好说话了。
如果第一招不行,那来第二招:从小事开始。
实际上,一切共生关系中,都存在着严重的剥削,就像殖民地和宗主国的关系一样。历史上,殖民地独立的话,会有流血冲突。但是,如果周围都是亲人,就不能用流血方式了。
树立界限意识要从小事开始,从吃喝拉撒睡开始,这事虽然很小,但传递了“我”很坚决的态度。
举个例子:有位母亲曾经有一次非要等孩子加班后回家吃饭,孩子告诉她不用等,结果当孩子晚上八点多回到家才发现家人都没吃饭,在等自己。这时他有一种强烈的被绑架的感觉,其实母亲潜意识是想用这种方式让孩子晚上早回家,而孩子直接和他们说:我今晚不吃晚饭了,以后再有这种情况我也不吃。以后母亲再也没有用这种行为“绑架”过孩子。
第三招,尊重事实,驳回情绪。
第一层,理清事实。第二层,表达情绪。
如果情绪是好的,可以接过来,情绪是垃圾的时候,必须驳回去。
我有一个好朋友,在企业中做老板秘书,有一天老板突然对他说:你爱谁谁呀,我一天挣的比你一年都多。我朋友愣了一下,同时,他说,老板你说的很对,我一辈子都挣不了你一年的钱,但是你很累,我不想这样。从此之后,老板对他刮目相看,他获得了特殊的位置。实际上,这个特殊位置,是这样换来的。
第四招,直击命门。
共生绞杀中,有一个根本,我把事情弄得那么复杂,其实就是,“你为什么不听我的呢,为什么不按照我的来”。
我们把事情说得很复杂,其实就是为了控制对方,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来,说得再复杂,就是想让对方听你的。例如,一点小事,就上升到你爱我还是不爱我的高度。这其实是打着爱的名义要入侵对方。所以谈的不是爱,而是“你听我还是不听我的”。
爱,其实是幌子,是为了让对方无条件听你的,按照你的来。有人说:天哪,武老师,我感觉每个女孩有时都有这样的极端一面吧。其实,男朋友未必是百依百顺才是好的。
所以,当遇到界限不清、对方干涉你的时候,你可以跟对方说,你比我说得有道理,但是我的事情还是我的事情,还得我说了算。
刚才讲了四招,都行不通的话,还有第五招,让对方疼:当各种方法都不行时,就来这个。可能是心理疼,可能是身体疼。
如果对方一再地入侵你,你就让他疼。弗洛伊德说过:攻击性和恨是人类的本能,或者是真实的表达。如果你不能表达,就会生病。当别人进入你的世界,你就要告诉对方,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
有人觉得:我发出指令,别人就得按照我的来。如果你被这样的人侵犯了,你得告诉他,我会让你疼,我和你想象的不一样,我会让你付出代价。以此来树立自己的界限。人和人也是一样的,攻击和恨都是在树立界限。我爱你、你爱我,就是拉近链接。恨就是切断连接。这是第五招,可能比较狠,但也是一种方式。
实际上,只要你在某一点做到了,前面均可省略,这就是第六招,在地理上保持界限。
我的来访者中,很多人离婚,都是因为父母来到自己的小家庭,造成了侵犯。有个法官认为,90%的离婚都与父母有关。而设立地理界限是最简单的避免冲突的方式。
我们其实都享有自己说了算的家,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希望大家在地理上、心理上、身体上,有这样的感觉,我的人生我说了算。
刚刚说的界限意识,其实是地盘意识,你必须确立一块属于你的地盘、你的空间,才有可能走向最终的目标——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自己有界限意识,也要尊重别人的地盘,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第一招,不含敌意的坚决。
界限意识是要说“no”,如果你想影响我,我就要拒绝你。我研究生的时候,妈妈逼问我什么时候结婚。我发现,我很想躲着她,我越躲她越着急。终于我躲避不了,在一次回家,做了充分准备,跟妈妈长谈。我主动讲了我为什么不结婚,结婚就未必生孩子。
我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生,她是个老太太。到了第3、4天,她辩论不过我了。后来她就也不愿意强求了。到我今天43岁,没有结婚、生孩子,我的母亲也没有过多说什么了。
这就是不含敌意的坚决。很多人发现这招很管用,有人说这招不管用。为什么管用呢,因为我的妈妈讲道理。所以就好说话了。
如果第一招不行,那来第二招:从小事开始。
实际上,一切共生关系中,都存在着严重的剥削,就像殖民地和宗主国的关系一样。历史上,殖民地独立的话,会有流血冲突。但是,如果周围都是亲人,就不能用流血方式了。
树立界限意识要从小事开始,从吃喝拉撒睡开始,这事虽然很小,但传递了“我”很坚决的态度。
举个例子:有位母亲曾经有一次非要等孩子加班后回家吃饭,孩子告诉她不用等,结果当孩子晚上八点多回到家才发现家人都没吃饭,在等自己。这时他有一种强烈的被绑架的感觉,其实母亲潜意识是想用这种方式让孩子晚上早回家,而孩子直接和他们说:我今晚不吃晚饭了,以后再有这种情况我也不吃。以后母亲再也没有用这种行为“绑架”过孩子。
第三招,尊重事实,驳回情绪。
第一层,理清事实。第二层,表达情绪。
如果情绪是好的,可以接过来,情绪是垃圾的时候,必须驳回去。
我有一个好朋友,在企业中做老板秘书,有一天老板突然对他说:你爱谁谁呀,我一天挣的比你一年都多。我朋友愣了一下,同时,他说,老板你说的很对,我一辈子都挣不了你一年的钱,但是你很累,我不想这样。从此之后,老板对他刮目相看,他获得了特殊的位置。实际上,这个特殊位置,是这样换来的。
第四招,直击命门。
共生绞杀中,有一个根本,我把事情弄得那么复杂,其实就是,“你为什么不听我的呢,为什么不按照我的来”。
我们把事情说得很复杂,其实就是为了控制对方,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来,说得再复杂,就是想让对方听你的。例如,一点小事,就上升到你爱我还是不爱我的高度。这其实是打着爱的名义要入侵对方。所以谈的不是爱,而是“你听我还是不听我的”。
爱,其实是幌子,是为了让对方无条件听你的,按照你的来。有人说:天哪,武老师,我感觉每个女孩有时都有这样的极端一面吧。其实,男朋友未必是百依百顺才是好的。
所以,当遇到界限不清、对方干涉你的时候,你可以跟对方说,你比我说得有道理,但是我的事情还是我的事情,还得我说了算。
刚才讲了四招,都行不通的话,还有第五招,让对方疼:当各种方法都不行时,就来这个。可能是心理疼,可能是身体疼。
如果对方一再地入侵你,你就让他疼。弗洛伊德说过:攻击性和恨是人类的本能,或者是真实的表达。如果你不能表达,就会生病。当别人进入你的世界,你就要告诉对方,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
有人觉得:我发出指令,别人就得按照我的来。如果你被这样的人侵犯了,你得告诉他,我会让你疼,我和你想象的不一样,我会让你付出代价。以此来树立自己的界限。人和人也是一样的,攻击和恨都是在树立界限。我爱你、你爱我,就是拉近链接。恨就是切断连接。这是第五招,可能比较狠,但也是一种方式。
实际上,只要你在某一点做到了,前面均可省略,这就是第六招,在地理上保持界限。
我的来访者中,很多人离婚,都是因为父母来到自己的小家庭,造成了侵犯。有个法官认为,90%的离婚都与父母有关。而设立地理界限是最简单的避免冲突的方式。
我们其实都享有自己说了算的家,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希望大家在地理上、心理上、身体上,有这样的感觉,我的人生我说了算。
读武志红的《动力~自我效能感》读后感
我自从生完小孩以后,感觉整个人都变了。例如:不能自己好好照顾自己,不能单独照顾孩子,整天在焦虑中度过。 以前的我可不是这样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愿望大都能实现,很有主见和能力的。还不怕吃苦,有责任心,一直践行着~我能行。从生完孩子以后,感觉彻底变了,变成我不行,很沮丧,开始怀疑人生。仔细想想,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变化。生完孩子后激素的变化,身体虚弱,不能自我照顾,容易让新任宝妈的我情绪低落,加上父母不再在身边,婆婆公公不怎么了解,还得靠公婆的照顾,看他们脸色,他们还管着你~焦虑情绪加重。 二是心里的变化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姊妹多,大人根本不怎么照顾,自由惯了,自己事情自己做;而我对象独生子一个,大事小事(吃喝拉撒睡)都是公婆管理,就这一点,我就非常不能适应。我因为刨腹产身体虚弱,不能自理,对象又有工作,不能照顾好我,还常常生公婆的气~因为好多生活琐事跟我想法相去甚远。婆婆是个特别爱操心的人,喜欢做主,我又住她家,这样没有隐私生活,让我特别难过。当然我照顾小孩婆婆一百个不放心,我都觉得自己像个后妈,婆婆像亲妈一样,对孙子无微不至。 三是怕孩子低能。我婆婆这么疼爱孙子,我感觉儿子小时候很低能~任何事情,爷爷奶奶包办。儿子要自己吃饭,她怕弄脏衣服,自己洗手,她说洗不干净,包括3岁喂饭,大人帮忙洗手,我最最抵触这一点,然而我说了也没用,说什么‘’他这么小能干什么‘’,恐怕累坏了小孩,这样的照顾也包括我和我对象。孩子一岁前,我活得像个乖小孩,心情低落到极点。然而婆婆还以为它照顾的这么好,怎么还高兴不起来的样子~婆婆根本不知道,她说的对我好,对孩子好,对我的不放手不信任,是多么大的伤害。~老一辈人的悲哀,没有自己的生活,为子女而活,好管管闲事,以爱的名义绑架子女。因为有好几次我想搬出来住,他们都不同意。 正如武志红老师所说:自我效能感,是生命的动力,锤炼生命的韧劲,就放手让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大人在后面鼓励而不是做错以后打击,让他感觉我能行,大事就能做好了。父母只需做好:随时可以依靠的港湾,一只巨大的容器,包容你的喜怒哀乐,需要帮忙的时候伸出双手,鼓励成长,已经足够。
读武志红《锤炼生命的韧劲》
小学的时候,养过一只鸽子,后来不知道怎么鸽子被我养死了,伤心难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中学的时候,养过兔子,有一天晚上,我在写作业,听见兔笼子一阵扑腾乱撞的声音,我还以为有小偷要偷我家兔子,心里特别紧张,后来查看的时候,发现兔子死了。我当时又怕又难过,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养过小动物。不想再经历一次分离的痛苦,不想再伤心难过。
一直以来,我人缘都不错,和朋友们的关系都挺好。其实我知道,我好朋友没几个,不想与别人建立太深的关系。虽然别人有困难,我会帮忙,但是我还是把我跟别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不想与别走的太近,那样我会觉得不舒服,会紧张害怕,我就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就觉得那样安全舒服,就不会有伤害,离开和背叛。
记得有位朋友跟我说,你看我拿得起放得下,其实那是因为我不轻易拿起,一旦拿起就放不下。那个时候我特别有共鸣,这不就是我吗?
初中的时候,奶奶去世了,这么多年我都不觉的奶奶离开,经过这么多年,这种感情变淡了许多;但是前年爷爷去世,没能够见到爷爷最后一面,这成了我终生的遗憾,每次想起爷爷,就会泪流满面,怨恨自责、内疚,不知道过少个日夜在梦里哭醒,不愿接受这个现实。
对于这些事情,一直以来,我也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就觉得也许是自己太感性了吧。最近听了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在听到《连续与断裂》的时候,我突然好像意识到了什么。
这么多年来,我不就是害怕断裂,害怕分离,才一直在逃避吗?不敢养小动物,不敢深入跟人交往,不敢面对亲人的去世。因为断裂就像是死,我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些死能量,所以我选择逃避,活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去面对,也就是我生命的韧性还不够,这不就是武老师这周告诉我们要锤炼生命的韧性吗?
锤炼生命的韧劲,我将武老师的话总结为:当一股能量像锤子一样打击你时,通过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去锻炼、增强人体内的那种将死能量转化生能量的那股力量。
如何做到呢?
1 , 首先要时空感;
2,挑战自己的舒适区;
3,锤炼你的自我效能感。
时空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相信在更长时间内,因投入和机会的增多,被满足的可能性会增加,所以满足的时间可以拉长。
我认为一股力量打击你的时候,这股力量就是触发条件。这股力量可能来自外部,也能来自内部,来自内部就是要: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如果这内部的力量,更加积极主动些吧。
正如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我们可以锤炼生命的韧劲,这其实一个过程,过程中每一环节都不可或缺。也许你会说,你开玩笑把,死能量也不可以或缺,是的。正如武老师所说
锤炼生命的同时,不忘体会生命的存在,体味有血、有肉、又疼、有同的生命。
接纳痛苦,就是生死转换。
一直以来,我人缘都不错,和朋友们的关系都挺好。其实我知道,我好朋友没几个,不想与别人建立太深的关系。虽然别人有困难,我会帮忙,但是我还是把我跟别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不想与别走的太近,那样我会觉得不舒服,会紧张害怕,我就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就觉得那样安全舒服,就不会有伤害,离开和背叛。
记得有位朋友跟我说,你看我拿得起放得下,其实那是因为我不轻易拿起,一旦拿起就放不下。那个时候我特别有共鸣,这不就是我吗?
初中的时候,奶奶去世了,这么多年我都不觉的奶奶离开,经过这么多年,这种感情变淡了许多;但是前年爷爷去世,没能够见到爷爷最后一面,这成了我终生的遗憾,每次想起爷爷,就会泪流满面,怨恨自责、内疚,不知道过少个日夜在梦里哭醒,不愿接受这个现实。
对于这些事情,一直以来,我也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就觉得也许是自己太感性了吧。最近听了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在听到《连续与断裂》的时候,我突然好像意识到了什么。
这么多年来,我不就是害怕断裂,害怕分离,才一直在逃避吗?不敢养小动物,不敢深入跟人交往,不敢面对亲人的去世。因为断裂就像是死,我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些死能量,所以我选择逃避,活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去面对,也就是我生命的韧性还不够,这不就是武老师这周告诉我们要锤炼生命的韧性吗?
锤炼生命的韧劲,我将武老师的话总结为:当一股能量像锤子一样打击你时,通过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去锻炼、增强人体内的那种将死能量转化生能量的那股力量。
如何做到呢?
1 , 首先要时空感;
2,挑战自己的舒适区;
3,锤炼你的自我效能感。
时空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相信在更长时间内,因投入和机会的增多,被满足的可能性会增加,所以满足的时间可以拉长。
我认为一股力量打击你的时候,这股力量就是触发条件。这股力量可能来自外部,也能来自内部,来自内部就是要: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如果这内部的力量,更加积极主动些吧。
正如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我们可以锤炼生命的韧劲,这其实一个过程,过程中每一环节都不可或缺。也许你会说,你开玩笑把,死能量也不可以或缺,是的。正如武老师所说
锤炼生命的同时,不忘体会生命的存在,体味有血、有肉、又疼、有同的生命。
接纳痛苦,就是生死转换。
本文标题: 武志红老师的黄皮书读后感(《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590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