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艾美丽的一朵玫瑰花读后感(《艾米丽与玫瑰花》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12 01:40: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4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读后感福克纳给予美国南方女性的命运以极大的关注,刻画了很多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有明显的相似性,有些女性性格扭曲,行为古怪,还...

献给艾美丽的一朵玫瑰花读后感(《艾米丽与玫瑰花》读后感)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 读后感

福克纳给予美国南方女性的命运以极大的关注,刻画了很多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有明显的相似性,有些女性性格扭曲,行为古怪,还有些堕落,与世隔绝。他们南方传统道德观的牺牲品,是强大的父权制的牺牲品。她们在精神上肉体上都遭受巨大折磨,最终走向毁灭。《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中的艾米丽和《八月之光》中的乔安娜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一、 个性的相似性在福克纳的笔下,艾米丽和乔安娜都不是柔弱的女子形象,而是具有强烈个性的人物。她们无视客观情况而坚信自己的行为,一旦自己被否定就采取强硬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却于事无补,带来的只有悲剧。她们的个性和整个南方人都有着关联,南北内战时,南方人竭力维护奴隶制,年轻人为了自己的制度而毫不畏惧,义无反顾的与北方人作战。我们不得不想起《飘》中的女主角,她机关算尽,却是为了挽回记忆中的老南方,而执着的力量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东西。从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南方人骨子里就有一种为自己的信念而不屈不挠斗争的意志。艾米丽对小镇子上人的态度,清晰地展现了她的性格:原封不动地退回镇长的信,坚决不纳税,到后来强制别人卖给她毒药。而乔安娜被描写成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她是一个女人;另一方面她有男人般的身体和思维方式,她与生俱来的对力量、权利和控制有着强烈的欲望。这种欲望使她向乔撒慌,提议要他去黑人学校学习。艾米丽和乔安娜有很多的相似性,她们对自己的信念如此执着,一个执着于挽回自己的爱情,一个执着于提升黑人的事业。两人都不拒绝与外界接触,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房子里度过。在外表冷若冰霜,但她们的内心却充满激情和对正常生活的渴望。在当时,大多数南方人奉行清教主义。在结婚前,所有的女孩都要求注意她们的言行和最为重要的贞操。她们被关在家里,禁止自由恋爱,任何欲求都会被认为是堕落或腐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南方的妇女必须学会控制自己,表现的像淑女一样。艾米丽和乔安娜都恪守着这种清教传统,当她们遇到自己所爱的人,老人们为“可怜的艾米丽”叹惜,而乔安娜认为“上帝,让我被诅咒的长点吧,再久点”。一方面深受心理折磨,但另一方面却不顾一切的去付出。最后到了爱情无法挽回的境地,她们仍然坚持自我。艾米丽为了维护她的尊严、荣耀、真爱,结果杀死了荷默并把尸体留在身边。而乔安娜竭力想控制和她意愿不相投的乔,她打算杀死乔后自杀。在强烈个性的影响下,爱情转变成了蔑视和到最后的仇恨。对于这两位诉诸于暴力而造成悲剧的南方女性来说,造成她们占有欲和控制欲个性的因素并不是偶然的,仔细阅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社会因素给她们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二、 命运的相似性美国南方文学发展和扩大的基石是以新教和加尔文主义为中心的。加尔文主义起源于欧洲16世纪的宗教改革,后被从欧洲来美国南方定居的移民者带入。在福克纳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加尔文主义为核心的基督教新教势力,主宰着整个南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支持着奴隶制和种族主义,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加尔文主义强调了上帝的统治高于一切,上帝可以控制所有。信徒们宣扬种族主义,关于家族地位,等级的观念,压抑人类欲望。此外,《圣经》也为教义奠定了一定基础。根据《圣经·新约·以弗所书》中说:“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女人被谴责为世间邪恶和烦恼的根源,她们永远从属于男人。基督教认为父亲是家族的核心,加尔文教从宗教的角度保护了父权制。父权制,是人类学家第一次用来描述男性在家庭中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这样一种社会。凡是女人在社会和政治制度当中极度卑微的社会就是父权制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女人被歧视,男人在经济地位上有崇高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他们拥有特权,占有女性的物质和非物质利益。因此,福克纳笔下的南方社会要求女人温柔,要顺从男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她们从不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久而久之,她们迷失了自我,她们所梦想的就是从父辈和长兄那里得来的爱情和婚姻观。然而在福克纳作品中“父亲”的形象是复杂的,“父亲”不是天生的残暴者,他们遭受着传统礼教和社会现实的折磨,这使他们丧失人性,变得无情。她们无视女人和孩子的个性,造成了他们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巨大鸿沟,甚至自己及下一代的悲剧。福克纳将同情心赋予了那些在南方父权制,宗教和种族主义压迫下的女性。艾米丽:等级制的牺牲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骇人结局展现了南方等级观念的根深蒂固,及父权制的毒害。艾米丽的父亲是一个忠实的清教徒,一个典型的父权制的代表。他傲慢,专横,且守旧,少对他人有同情心,甚至对女儿亦如此。他不惜一切坚守虚假的高贵和等级门第观念。在这样腐朽的环境下,艾米丽注定是个牺牲品。当她年轻的时候,她就完全受控于父亲。如小镇上的人们描述的那样:“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那扇门迎接了来求婚的年轻人。然而,她的父亲,以父爱的名义驱逐了所有的年轻人,他认为没人谁能配的上艾米丽,因为没有谁能和格里尔森家族的显赫地位。艾米丽在她三十几岁的时候仍未婚,她的父亲忽视了她的感情,剥夺了她的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艾米丽是如何在孤独痛苦中度过青春的,没有得到年长女性的教育,也没有同龄人的陪伴。她的行为和思想深受腐朽传统的束缚和影响。在她父亲死后,当所有的妇女准备去哀悼时,她们看到艾米丽依旧平常打扮,脸上没有任何悲伤。她坚持说她的父亲没有死,也拒接人们埋葬他,还死死拖住抢走她一切的人。此后她总是将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所有拜访。她走不出她父亲死的阴影的事实暗示着她不仅留恋父亲,并且也是他守旧价值观的牺牲品。艾米丽一生中唯一的爱人是北方佬荷默,但爱情的火焰立即被老人们扑灭,他们认为艾米丽忘了“贵人举止”。这些人在骨子里持有和艾米丽父亲相同的道德观。他们不认为这个将破坏南方高贵名誉的“拿日工资的人”,能合乎格里尔森家族的标准。艾米丽仍然处在追求其爱情和幸福的巨大压力下。她追寻做一个普通女人的梦想再一次破灭。从一定程度上说,她“将荷默永远留在身边”,是向等级门第制度的一种挑战,只是她的挑战带来的只有悲剧。乔安娜:种族主义的牺牲品在《八月之光》这篇小说中,乔安娜深受着他父亲的言行和宗教信仰之苦。乔安娜的爷爷是一个狂热的废奴主义者和清教徒。他经常喝的大醉半夜才到家,并且痛打他的孙女,用变态的方法教她时时刻刻记住仁慈的上帝。她严格地顺从她的父亲和爷爷,因此,乔安娜从孩提时代就一直忍受着家庭的礼教,与外界疏远并生活在社会的边缘。父辈告诉她“黑人永远低于白人”,这样的观念深深影响了四岁的乔安娜。她父亲竭力让她了解对黑人的诅咒是上帝的诅咒。而对白人的诅咒则是黑人。关于“上帝对黑人的诅咒”是清教主义同种族主义影响下的产物。宗教在教义上支持了种族主义。而种族主义以《圣经》为根据宣扬奴隶制。包括乔安娜的父辈这些主张废除奴隶制的基督徒,他们虽然激烈反对奴隶制,却仍认为黑人和白人不可能平等。在此环境下长大的乔安娜,在观念和感情上严重扭曲,她觉得黑人“不是人而是物,是生活中的一个影子”。她决心光耀祖父的事业,于是一生致力于提升黑人事业,她认为有着一半黑人血统的乔也是“物”。即使到后来两人发生关系之后,在精神上仍是不平等的。她使用最多的是关于种族的词汇,口口声声称乔为“黑鬼”。从某种程度上,乔想抵制她刻意的种族划分而杀死了她。虽然她用毕生精力去帮助黑人,但在骨子里她仍坚信自己是个拯救者,怀着比黑人高一等的优越心理。这就是在她祖父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生的信念,这种信念一代传一代。因此,乔安娜是刻板宗教和种族主义的牺牲品。她强烈的控制欲也来源于祖父对宗教的狂热,她急于改变乔的生活方式,让乔尝试祈祷,但这等于是要他承认自己是个黑人。乔憎恨宗教,他曾逃离领养他的虔诚的宗教徒家庭。乔安娜不能和背叛自己信仰的人共生,乔安娜的悲剧令读者体会到种族主义对黑人,同时也对白人也造成了不寒而栗的伤害。艾米丽和乔安娜都有着悲惨的命运。尽管她们的家庭背景不同,但她们的性格中有着种种相似之处,两人都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她们处于相同的社会和历史环境下。她们承受着来自社会、宗教以至家庭的压力,她们的性格已经被扭曲和摧毁。通过分析艾米丽和乔安娜这两个人物的相似性,我们能够了解在福克纳笔下南方妇女的生活状况。

世上最美丽的一朵玫瑰花读后感

世上最美丽的一朵玫瑰花读后感
  “只有一件东西可以救她,”御医之中一位最聪明的人说。“
  送给她一朵世界上最美丽的玫瑰花——一朵表示最高尚、最纯洁的
  爱情的玫瑰花。这朵花要在她的眼睛没有闭上以前就送到她面前来
  。那么她就不会死掉。”
  各地的年轻人和老年人送来许多玫瑰花——所有的花园里开着
  的最美丽的玫瑰花。然而这却不是那种能治病的玫瑰花。那应该是
  在爱情的花园里摘下来的一朵花;但是哪朵玫瑰真正表示出最高尚
  、最纯洁的爱情呢?

《艾米丽与玫瑰花》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艾米丽与玫瑰花》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献给艾米丽一朵玫瑰花》是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篇广为人知的短篇小说,通过大量象征描绘了主人公艾米丽小姐的形象和南北战争后南方人复杂的心态。

  小说以第三人称“我们”的视角展开叙述,向读者讲述了女主人公艾米丽小姐性格孤僻、高傲、固执,她专制暴戾的父亲赶走了所有钟爱于艾米丽的年轻人,以至于艾米丽小姐“年近三十,仍孑然一身”。父亲去世后,她不顾非议,爱上了来小镇修建铁路的工头北方人赫默。可赫默无心与她结婚,艾米丽便用砒霜毒死他,与其尸体公枕四十年。

  艾米丽作为作品的主人公,有着复杂的象征。小说一开始就写到爱米丽小姐过世,接着作者写艾米丽的父亲过世后,镇长免了他的所有税,并让她在家中教授瓷器绘画。书中写道“爱米丽小姐在世时,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民关注的对象”。艾米丽还是凌傲、孤僻、麻木的象征。作者在第二章中写到艾米丽家中垃圾长年不清除,小镇居民对此意见颇大,但艾米丽却无动于衷;艾米丽的`父亲死后,“所有的妇女们都准备到她家拜望,表示哀悼和愿意接济的心意,这是我们的习俗。爱米丽小姐在门口接待她们,衣着和平日一样,脸上没有一丝哀愁。她告诉她们,她的父亲并未死。”。在第三章中艾米丽恋爱了。可全镇人都认为“她已经堕落了”,“这是全镇的羞辱,也是青年的坏榜样”,但艾米丽“仿佛她比历来都更要求人们承认她作为格里尔生家族末代人物的尊严,仿佛她的尊严就需要同世俗的接触来重新肯定她那不受任何影响的性格。”此时的艾米丽渴望爱情,不顾所有人的的反对和非议,坚持和荷默在一起,她又是冲破传统,追求浪漫爱情的象征。接着,艾米丽买来砒霜,大家都说:“她要自杀了”,可她没有,而是用砒霜毒死了无意与成家背叛他的赫默,与其尸体一起过了几十年。此时,艾米丽对美好的爱情再无憧憬,化身成为心理变态,残忍,冷酷的象征。

  艾米丽的象征并不是单一的某一种象征。人民憧憬新的理念,但又要饱受压抑与背叛,在面对旧的南方传统和新的北方理念相冲突与斗争时心理上的挣扎和付出的代价,作者通过对艾米丽的描写,深刻揭露人民内心最深处的痛。

  小说的名字是《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而“玫瑰”同“艾米丽”一样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福克纳并没有对玫瑰进行详细的描写和叙述,也没有明确告诉读者是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只是在介绍艾米丽的屋子时提到过两次——“这间布置得像新房的屋子,仿佛到处都笼罩着墓室一般的淡淡的阴惨惨的氛围:败了色的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的灯罩。”文中缺乏玫瑰的描写也象征了艾米丽爱情是有缺陷的,并不是完美的,而玫瑰也是带刺的,一旦处理不当就会被玫瑰的刺所伤,就如同艾米丽的爱情刚开始是美好的,可结局是悲惨的。作者借这朵玫瑰花表达了他对艾米丽的同情。虽然这个玫瑰花是献给艾米丽的,但艾米丽如果要紧握这朵玫瑰花,必然要付出满手鲜血的代价。赫默的背叛让艾米丽走向崩溃的边缘,玫瑰的刺深深刺痛了艾米丽,为了维护自己高贵的尊严,为了不让别人看她的笑话,也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艾米丽选择毒死赫默,与他的尸体公枕四十年。文中也是用“败了色”来形容玫瑰色的窗帘和玫瑰色的灯罩,这也象征了艾米丽的爱情也是败了色的,在走向毁灭。学者马凌在《后现代主义中的学院派小说家》中指出:“玫瑰是西方最复杂的符号象征系统之一。在古希腊罗马的神话系统里,第一束红玫瑰是维纳斯的情人阿多尼斯的鲜血中长出来的,因此象征了超越死忙的爱情。”艾米丽是在南方文化和传统下成长的女性,福克纳把艾米丽比作一座纪念碑,而艾米丽的去世意味着这座丰碑的倒塌,象征着南方文化和传统的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被北方的文化思想逐渐取代。作者身为南方人,也遭遇着这样新旧秩序的冲突,他缅怀南方文化和传统,也在反思冲突,寻找可以解开人民内心矛盾的解药。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这个题目在小说中找不到明显的描述和解释,但细读之后总可以发现蛛丝马迹,让人细细品味,深深思考。
本文标题: 献给艾美丽的一朵玫瑰花读后感(《艾米丽与玫瑰花》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576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后感和观后感的要求(观后感读后感写作指导)智慧背囊这本书读后感(智慧背囊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