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小时候的读后感(诸葛亮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12 01:39: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4

诸葛亮读后感,诸葛亮读后感(一),最近,我爸爸给我买了两本书,分别是【诸葛亮】、【我的山野朋友】,我已经看完了【诸葛亮】,就把我的感想...

诸葛亮小时候的读后感(诸葛亮读后感)

诸葛亮读后感

  诸葛亮读后感(一)

  最近,我爸爸给我买了两本书,分别是【诸葛亮】、【我的山野朋友】,我已经看完了【诸葛亮】,就把我的感想写在了周记上。一开始,主要叫诸葛亮怎么成为一代奇才。第一章是在一天晚上,诸葛亮要生出来了,可是却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生出来。那时,天空升起火红火红的太一阳一。于是,诸葛亮的爸爸诸葛给他取名为亮,一性一为诸葛,表示让他走上光明正大的道路不要去歪门邪道。后来,诸葛亮的父母和叔父都过世了,在无奈之下,只好带着弟弟去隆中了。后来,三国鼎立以后,刘备开始找有才华的人,他听水镜先生的话后,便去找“卧龙”了。第一次去时诸葛亮躲在山后,没出来。第二次,诸葛亮听到刘备对他很在意,连关羽和张飞也插手不得。第三次去,诸葛亮坐在门前,和刘备聊得很投机。于是做了他的军师,帮他复兴汉室。

  玖了诸葛亮这本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后,让我明白了,原来那些本来鼎鼎大名的人也有悲惨的经历,还坚持的活下去,我要向他们这样坚持不懈的一精一神。

  诸葛亮读后感(二)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用实际行动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开始帮助刘备统一天下。诸葛亮是一个一爱一动脑筋的人,常常想出一些办法使敌人一大败。他通过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计取荆州、三气周瑜等计谋帮助刘备占有一番天下,最后他鞠躬尽瘁,为国家奉献了一生。

  玖了这本书,我觉得做事必须真诚,一心一意地干好一件事,不能一件事没干完又去干别的事,考虑事情要非常仔细、周到、全面,才能把事情做好。

  诸葛亮读后感(三)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很短暂。他从小聪明好学,没有老师的时候,仍坚持自学。尽管生活清贫,但一精一神富足,后来,老百姓尊称他为卧龙先生,这才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后,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建立了蜀国。又继续辅佐后主刘禅,南征北战,七擒孟获,五出祁山,最终病逝在五丈原。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为后世的楷模。

  诸葛亮小时候家里穷,还坚持学习,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不是更应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吗?我要向诸葛亮一样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不断的用智慧武装自己,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他辅佐刘备、刘禅,一心为了蜀汉,虽然没有统一天下,但是他耗费了一生的一精一力,最后病逝在五丈原。我也要像他一样,永远忠诚于我的祖国,忠诚于我的人民。

诸葛亮读后感

诸葛亮读后感范文1

  我读了一篇小故事,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故事的大概内容是:马谡与曹操对战,诸葛亮战前对王平和马谡交代,要在靠山靠水的地方安营扎寨。结果,马谡自以为聪明,把营地驻扎在山顶,王平怎么劝他都不听,后来,被曹操放了一把火,火势很大,包围了整个山,只有几个兵和马谡杀出来。

  曹操也不想斩杀马谡,不过由于马谡犯的错误太大了,损失了许多兵将,诸葛亮只得杀了他。其实马谡也是一员猛将,失去了挺可惜,可是他身为下将,就必须服从上级的领导,擅自改动作战计划,肯定不行,还连累了许多并肩作战的弟兄,这不是就他自己,是一个兵营,几千人啊,对将来的作战损失了许多兵力,诸葛亮杀他也是无奈啊!

诸葛亮读后感范文2

  三国志是一本历史书,三国里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诸葛亮,读完《诸葛亮传》之后我更佩服他了。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国的丞相,他字孔明号卧龙。记得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因此更加说明了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位。

  为什么我那么欣赏诸葛亮呢?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国家统治需要的忠臣,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这些都是令人叹服叫绝,意想不到的。如果当年刘备听了他的劝告没有伐吴,也许三国之后不是晋,而是刘备复兴的汉朝。

  诸葛亮他又远大的志向,他聪明过人,他爱民如子,他是刘备的得力助手,他忠诚于主,他奖罚分明,他用兵如神,他深得军心、深得民心,深得民心者得天下。

  诸葛亮,后人都把它比作榜样,他流芳百世,就是因为他的精神可贵。我也要向他学习,将来做一个回报社会的人。

诸葛亮读后感范文3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小时候在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那儿读书。老先生养了一只大公鸡,用公鸡啼叫的时候作为下课的铃声。老先生课讲得非常好,诸葛亮很喜欢听,可是鸡一叫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还没听够,所以,公鸡每次叫唤,他都很反感。于是,他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每次在公鸡快叫时,诸葛亮就扔出一把米,鸡一吃米,就忘了鸣叫,因此,常常是同学们饿得发慌,先生也觉得很累才下课。时间长了先生觉得莫名其妙,诸葛亮却暗暗得意。终于,这个秘密被先生发现了,老先生一气之下,将诸葛亮赶出了学堂。诸葛亮非常后悔,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先生后来想了想诸葛亮也是为了多学习,心想这孩子很聪明,如果把他的聪明才智用到正处一定前途无量,于是,他原谅了诸葛亮,把他叫回了学堂。从此,诸葛亮明白了要把聪明才智用到正处,他对先生恭恭敬敬,还下河捉鱼,给先生滋补身体,还帮先生打扫卫生,赢得先生的赞赏。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聪明不要用在歪地方,否则,也会使人走上歪路,做出一些没有道德的事情,遭到人们的唾弃。比如:二战期间,发动战争的希特勒就非常聪明,但他却把聪明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发动了战争,造成了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宋朝的秦桧,也非常聪明,据说他的书法写的非常好,可以称为“家”,但是他非常嫉妒岳飞,不顾国家安危,用他的计谋杀死了岳飞,结果受到了人们的唾弃,他也背上了千古骂名。所以,我们不但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我们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诸葛亮读后感范文4

  我喜欢看书,并且看了很多很多书,不过最让我难忘的书就是《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有很多的故事,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这个故事很有趣,让我给你讲讲吧:三国时期,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双方在赤壁大战。在东吴,孙权的手下有一个叫周瑜的人,他才华横溢、心胸狭窄。还有一个备的手下叫诸葛亮的人,诸葛亮足智多谋,知天文,知地理。周瑜怕诸葛亮知道自己的作战计划,就想杀他。周瑜要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完不成就要杀头,别说三天,就是三十天也造不出来啊!第一天诸葛亮对他的好朋友鲁肃说:“去准备二十只船,一只船上有一千个稻草人,二十个人。”到了第三天,诸葛亮开着船到曹军那里,曹操命令士兵往船上射箭,过了一会,诸葛亮回去了,让士兵把船上的箭拔下来,数了数,十万多只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困难不要害怕,任何难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只要肯动脑筋,就能成功。

诸葛亮读后感范文5

  我读了三国志—————诸葛亮传后,有很多感受。

  这一章主要写了诸葛亮的许多故事。他的确是一个有志之士,他以自己出色的才华描写了一次次不败神话。

  开始,刘备只是一个地方豪杰,投奔各方,一个小沛几失几保,却有光复汉室的远大理想。开始只有曹操、袁绍、孙权他们三个势力处于鼎立状态,而有了诸葛亮之后,刘备的势力迅速壮大,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跟他们共争天下。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占据荆州。出征时,只要有了诸葛亮,就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以诸葛亮成为曹魏的一个心腹大患。

  他忠诚于蜀。在出师北伐中,着《出师表》。(。)上面有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怎样一种忠诚?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他提出“南和孙权,北拒曹操”这又是怎样一种忠心?

  诸葛亮,他被后人称为神人。他有远大的志向,他谦虚,他富有智慧,他爱民如子。他政治上是先主的得力助手,他忠诚主公。他奖罚分明,用兵如神,深得军心。他很多事情上为农民着想,使人民安居乐业,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诸葛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早年如果刘备听了他的劝告不要兴兵伐吴,或许,历史就会被改写,三国之后不是晋,而是刘备创建的一朝。

  诸葛亮,后人之所以都把他当做榜样,千古传唱,百世流芳,就是他有许多可贵的精神品质。我也要把他当做榜样来学习,学习他的精神,品格与智慧,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读后感一百字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读后感一百字
和同时代的很多很多人一样,这个人有很多称号——卧龙,先生, 军师,丞相,武侯,以及孔明,诸葛亮。 这个人,诞生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这个人,被刻在石碑上; 被记载于帛卷中;被传颂于乡野间; 被后生颂被后生议被后生敬被后生论。 历史本为正道,本为解惑。但历史终究是过往的表象,成败, 普偏事实,是后人的叙述,是旁人的评注。一个起点,一个终点, 中间一百条路。连细节都未必清楚,更何况是, 本来就难以猜测的人心? 我想,这人怎样抱膝长啸唱梁甫吟;怎样自比管乐; 怎样在朋友的问题之前笑而不答;怎样在高台上暗示公子刘琦; 怎样在隆中边耕种边画出三分而一合的地图; 怎样在东吴孙权面前进连横之说; 怎样退做萧何而在主公陷入囫囵时又领兵来前; 怎样在三年间扶正摇摇欲坠的新朝并将之建得有声有色; 怎样写出徒丧文藻烦劳翰墨的正议;怎样下万人必死, 横行天下的军诫;怎样羽扇纶巾于敌阵之前; 怎样行军止如山而进退如风; 怎样骄傲着在能算作自己政敌的人面前说虽十命可受; 怎样即使用严法却仍的人爱戴;又怎样斩杀如同亲子般的马谡; 又怎样在谈及自己幼小的儿子时怕他成不了气候; 又怎样在出师一表中夙夜忧叹于怕无法完成先帝遗命; 又怎样一次次扼腕于川路的艰险; 又怎样将五丈原伴随星陨的秋风唱成一个民族千年的悲歌。 纵观孔明一生,在他身上有四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顶峰: 一是君主信任的顶峰,一是权力的顶峰, 一是知识分子终身理想的顶峰,一个是封建大臣忠贞的顶峰。 第一个,刘备对孔明的信任,临终托孤的事情已经足够了。 而刘禅对孔明的信任是有前提的,即他本身对于政务的兴趣并不大, 乐得有一个人能够为自己分担,所以他敢于放手让孔明去包揽大权。 从某种意义上说,至少说明刘禅还是继承了父亲的识人之能的。 而单就放心放权于大臣到如此程度的事例来看,古往今来, 孔明仍然大约是唯一的。 第二个,前边说过,当时蜀汉的军、政、财、 人事等全力集于孔明一身,也大概也是古往今来封建大臣的唯一了。 早就有人指出,孔明是“居臣位而行君事”, 处在大臣的地位上却办理皇帝该做的事情,权力到了何等的地步! 第三个,当代知名学者易中天先生曾说“‘三顾茅庐’ 是很让中国的知识分子眼红的”(大意),这话说得不错。 其实岂止是三顾茅庐, 孔明真正让知识分子羡慕的还是他前边那两点—— 被君主信任和权力的顶点。这就引出来第四个话题, 关于孔明这个人的历史定位。 第四个,孔明是封建知识分子忠贞的楷模。被皇帝信任, 极容易引发骄横傲慢,欺凌同僚,这属于道德的范畴; 权力过分集中,往往导致欲望膨胀,稍微有点野心的, 还会酿造逼宫弑君事件,这属于修养的范畴。 从目前已知的历史资料来看,我们可以很欣慰地说, 孔明刚好是那种在道德和修养上都几近完美的人。他不会排斥异己、 欺凌同僚,反而会公开向社会各阶层征集对于自身执政的意见, 哪怕是最小的一点,只要于己有益也能虚心接受, 并对提出着大加赞赏;他不会欲望膨胀,他总是说“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对自我严格要求,戒骄戒躁。而同时, 他最不会做的一件事,那就是真的取阿斗而代之,自己过皇帝瘾。 这是为什么呢?(这话太滥俗了!) 很早以前的以前,疯子就曾说过孔明是古代“士”阶层的代表。“ 士”是中国独有的产物,也是一种独有的人文现象。“士、农、工、 商”是从前社会阶层的划分,士即士人,读书人的统称, 但不完全等同于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职业是读书著述, 工作内容是创造和宣扬思想、教化世人。从小处说, 就是知识的制造和传播者,从事教育和文化推广;往大了说, 其终身理想是称为“帝王师”, 借助皇帝的无上权力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 我们都知道先前时期的卫鞅、李悝变法,就是其中的著名事例, 宋代王安石变法、乃至与近代的百日维新等所走的也都是这一条路。 而历数所有的想要成为帝王师的人群中, 孔明要算是做得最成功的一位。因为第一, 他生前得到了两代君主的全部信任;第二, 他死后获得了所有统治者即追随者的推崇;第三, 他的政治理想的绝大部分基本得以实现;第四, 他始终恪守着一个士人的职操,鞠躬尽瘁,至死不渝。 第四点是最重要的。中国古代的士人数以万计, 但要想达到孔明的高度必须有几个条件:有知识;有理想; 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忠心耿耿;珍重名誉甚于生命;最后, 要有机遇并善于抓住机遇。孔明有知识,他身边的朋友都是“ 谈笑有鸿儒”;孔明有理想,常“自比管乐”,政治偶像(可能) 是笑傲纵行大国之间的晏婴;孔明有行动力, 不论是处理纷繁的朝政还是处理复杂的邦交外交,能力均是超一流, 即便是他的“弱项”军事也得到了对手“天下奇才”的美誉; 孔明之忠,其心可鉴日月,“处臣位而行君事”却始终不逾礼节, 即便是对刘备暗示可以取而代之、称自己“相父” 的少年皇帝刘禅也能保持最高的君臣之节,恪尽职守,鞠躬尽瘁; 孔明视士人的名声高于一切, 所以坚守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的道德修养情操,处高位却以“淡泊”、 “宁静”来抑制和约束自己的欲望,不授任何人以政治把柄; 孔明能遇见先主,既是孔明自身的幸运,也是刘备的幸运。 刘备得到孔明来成就自己的帝王大业, 孔明得到先主来彰显和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亦可称善于抓取机会的行家里手。 一个人的最大欲望是什么?是权力欲。 一个人一旦达到了某种权力的巅峰的时候, 周围人们呼吸仰止的都是你,对你言必称“大人”、“阁下” 的时候,向你投来的目光都是尊崇与仰慕的时候, 以你为荣为傲的时候,你的心里会是什么感觉?仅仅是受用?错, 是更大的权力带来的快感, 这样的事例我们随手翻翻史书都可以看见,为了攫取、争夺权力, 多少骨肉相残、多少好友反目、浸染了多少鲜血、平添了多少仇恨? 但是在孔明这里则没有一丝一毫的沾染!孔明达到了权力的巅峰, 甚至他达到的巅峰还不止这一个,但他没有走向满足个人的渊薮, 握劝而不弄权,更没有被权势所奴役, 而始终默默地保持了一个人臣、一个士人、一个人的基本操守: 谦卑,虚心,进取,恪尽职守。 由此可以得出,孔明是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治家的典范, 是一位全力维护封建纲常和儒家忠义道德的典范,是人臣的典范, 也是做人的典范。他的事例, 至今一直与将来对于那些掌握着国家大权的执政者仍然具有深远的和 极具示范性的借鉴作用。即便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 从孔明身上也能获取诸多营养,不贪、不骄、不浮华、不虚伪, 这都是孔明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 孔明维护封建道德正统,却又能不墨守成规,他“尊王”而不“ 攘夷”,对于少数民族采取了“抚”与“和”的策略, 实行了三国时期最好的民族政策, 体现出一种不拘一格的施政措施与思想。 这种思想和方法至今仍然对于我们的民族工作也是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的——即便是我们老百姓拿来处理邻里关系也是有益的。 孔明的不拘一格还表现在敏言敏行,注重实践,不搞表面说教, 不做表面文章,不做纸上谈兵。史料显示,孔明集军、政、财、 人事大权于一身,事必躬亲, 就连军中处罚二十棍以上的小事情也要亲自处理。 史料没有显示的是,早期孔明加入刘备集团以后, 刘备在外主要负责军事工作,取益州、定汉中,步步为“赢”, 但是背后呢?军事是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后盾的基础上的。 如果没有了孔明内政工作、后勤工作的有力保证, 刘备的仗能打得那么顺利么? 此外, 孔明的不拘一格还在于他打破了中国传统观念中对与劳动创造( 或称“科学”)的轻忽,重视和鼓励、甚至自己也动手参与发明, 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一位发明家。元戎,又称“诸葛驽”, 据说就是孔明亲自参与改良的一种远距离武器, 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之一。孔明独立创造的“木牛流马” 的形势及制作方法虽然今人还没有完全破解, 但是却留在了一千多年前的史书中, 为中国科技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作为执政者,孔明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定格在一个封建统治者的角度, 而是予百姓以最大程度的关切。入蜀之初, 他就发现导致益州问题多多的根本原因在于豪强兼并,百姓流离, 于是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抑制豪强,采取了少见的以严制暴的政策, 体现出强有力的施政决心。 难怪后人在武侯祠的楹联上要写那么一句“后来治蜀要深思”, 深思什么?是一小群人,还是劳苦大众, 你是站在谁的角度来做事的! 作为一个高官,孔明一生清廉。 在他临死前给刘禅写的信中曾经列出了自己的财产清单:“ 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亩,这些足够子孙衣食之用了。”贪墨, 自古以来就是官僚的伴生物,而在孔明这里又一次被改写, 他做官的目的不是为自己谋福利。稍有历史常识的朋友都知道, 他这点儿家底别说跟同级别的高官相比,就连一般的官员也不如。 此外,在孔明的遗嘱中,他还说到:“我死后就葬在定军山, 棺材不须很大,衣服不必奢华, 墓穴的大小只要能把我放进去就可以了。”旧时人迷信鬼神, 认为人死而有灵,所以非常重视殡葬仪式。因此太多的高官, 生前要人前显贵,死后还要劳民伤财。看过《红楼梦》 的朋友也还应该记得秦可卿出殡的一节, 其场面之排场讲究令人咋舌。须知, 那只是一个封建官吏家的儿媳妇的葬礼,孔明则是真正的官吏, 并且还是官吏中级别最高的宰相,但是他的葬礼“申请” 却要简陋如斯,这样的人如何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诸葛亮传》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诸葛亮传》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诸葛亮传》读后感1

  三国志是一本历史书,三国里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诸葛亮,读完《诸葛亮传》之后我更佩服他了。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国的丞相,他字孔明号卧龙。记得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因此更加说明了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位。

  为什么我那么欣赏诸葛亮呢?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国家统治需要的忠臣,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这些都是令人叹服叫绝,意想不到的。如果当年刘备听了他的劝告没有伐吴,也许三国之后不是晋,而是刘备复兴的汉朝。

  诸葛亮他又远大的志向,他聪明过人,他爱民如子,他是刘备的得力助手,他忠诚于主,他奖罚分明,他用兵如神,他深得军心、深得民心,深得民心者得天下。

  诸葛亮,后人都把它比作榜样,他流芳百世,就是因为他的精神可贵。我也要向他学习,将来做一个回报社会的人。

  《诸葛亮传》读后感2

  《诸葛亮传》主要写了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平生经历,以及魏蜀吴三国的争斗。

  在人们的眼中,诸葛亮是一个神通广大的人。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有对诸葛亮的称赞。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这几点:

  一、他会用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蜀国的败落是因为诸葛亮不会用人,但事实证明诸葛亮一直是蒙冤受屈的。比如说得到诸葛亮赏识的姜维,原只是一个小官位,但诸葛亮一眼看出姜维的能力,以至于发挥了姜维不但骁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的这块金子。再比如说赵云,诸葛亮同样看到了他的能力,以至于赵云成为诸葛亮今后最好的合作对象。

  二、诸葛亮有智慧。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利用吴国的.孙权和大将周瑜、鲁肃等人的疏忽,巧占荆州。周瑜和孙权大怒,周瑜又让孙夫人出嫁,来杀刘备,但诸葛亮派赵云前去,成功避开锋芒。

  三、他战斗经验丰富。正是因为诸葛亮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才抵挡得住司马懿的团团进攻,好几次让司马懿吃了败仗。

  四、礼贤下士,法道兼济(法律、道德兼用),懂得治国安邦。吴蜀再次联合以后,进入了短暂的和平期。而这时,诸葛亮减税增收,减少百姓税收,打击贪官,大批生产蜀锦,建设诸葛堰、煮制井盐。短短数月,这些资源已经为蜀国支起了巨大的护盾。之后,诸葛亮又立“宪法”制定“八务”“七诫”“六恐”“五惧”其目的在于使一切制度化,不需要特别努力,大家就能遵从。

  诸葛亮的哲学,人们至今还在研究,我们要向诸葛亮学习,学习他的成功之道。

  《诸葛亮传》读后感3

  读了若虚写的长篇小说《诸葛亮传》的第一部,我的感触很深。

  文中的主人公诸葛亮小时候十分贪玩,爱辩论,还不爱读传统书籍、写传统文字,整天带着一群孩子玩“楚汉相争”的游戏。严厉的父亲,非常不满诸葛亮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常常对他进行责骂。一个机缘巧合,他遇到了一位性格奇特的老乞丐,此人乃是一位世外高人,老人教会了诸葛亮许多战术谋略,但大家却都嘲笑诸葛亮竟师从一个乞丐。后来,诸葛亮的父亲、叔父相继死去,战乱之中,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不但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变得冷静、沉着起来,他不受外界干扰,更加刻苦地进行学习。他期望自己能掌握真正的学识,并能活学活用,使天下太平。由于诸葛亮对梦想的坚持和不懈地努力进取,他最终成为了满腹经纶、运筹帷幄、名垂千古的一代名相,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不要被挫折和困难打倒。没有哪一个人的人生中不经历痛苦和挫败的。面对挫折,你不应该感到悲伤、难过。你应该抬起头来,面对现实,反过来再想一想,挫折是不是给到你什么教训和启发,教会了你什么,改变了什么。其实,每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挫折,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从一个失败者走来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在一次次挫折中坚持下来,而且能从一次次失败中总结出一切成功的元素。

  比如说英国作家夏洛蒂三姐妹,小时候的生活十分贫困,长大后还当过家庭教师。可是,尽管这样,姐妹们心中却有一个相同的且不变的梦想——用笔敲开幸运之门。经历过重重阻挠的三姐妹,根本没有打算放弃,而是走上了写小说的文学之路。她们坚持不懈,终于用三本著作—《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斯·格雷》,震惊全世界,用成功捍卫住了自己应有的尊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要勇敢地面对一切,并持之以恒地向着目标奋斗,成功终会属于你!

  《诸葛亮传》读后感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传》序言里记录着杜甫的这句诗。它道出了世人对诸葛亮的钦佩,对他英年早逝的遗憾。是的,纵观神州大地,上下五千年,诸葛亮确实是个中第一人。

  看了这本书,我认为,诸葛亮主要有两点值得钦佩。

  第一:他非凡的智慧。刘备三顾茅庐,他分析了天下大势;赤壁之战,他使曹操含恨败北;三气周瑜,六出祁山。这些历史上有名的故事,把诸葛亮的才智表露无遗。其中的空城计、反间计等谋略的运用,也让后人敬服。直到星落五丈原,他的一生终结时,五十多年里,他只尝到过偶尔的失利,甚至在他死后,还计退敌军。

  第二:他对主的忠心。孔明先生的忠诚一直是世人的美谈,自南阳草庐内效忠刘备始,到病逝中原,无论形势多么凶险,他都无怨无悔。白帝城玄德托孤,他泪尽血下,誓死护主。《出师表》里“鞠躬尽痒,死而后已”的词句动人肺腑,蜀中臣民无不落泪。可见诸葛亮忠心的程度了。

  今天,科技飞速发展,我们仍要借助“智、忠”二字;不过,我们并非针对于人,而是对事。每一件事,都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反复的思索能使事物变得清晰。看清事物本质后,就要想对策应付了。另外,做事情一定要做到底,其间遇到困难,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你中途放弃了,你就永远和成功无缘,只有忠于它,永不言败才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诸葛亮传》描绘出了诸葛亮传奇的一生,他为何受人敬仰?为何智计绝世却饮恨五丈原?这些问题书中都作了详尽的叙述,他的名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就是因为他能坚守“智、忠”二字。就让我们也紧握这二字,在明日的各领域里腾飞吧!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读后感怎么写啊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读后感怎么写,谁知道啊!
和同时代的很多很多人一样,这个人有很多称号——卧龙,先生, 军师,丞相,武侯,以及孔明,诸葛亮。 这个人,诞生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这个人,被刻在石碑上; 被记载于帛卷中;被传颂于乡野间; 被后生颂被后生议被后生敬被后生论。 历史本为正道,本为解惑。但历史终究是过往的表象,成败, 普偏事实,是后人的叙述,是旁人的评注。一个起点,一个终点, 中间一百条路。连细节都未必清楚,更何况是, 本来就难以猜测的人心? 我想,这人怎样抱膝长啸唱梁甫吟;怎样自比管乐; 怎样在朋友的问题之前笑而不答;怎样在高台上暗示公子刘琦; 怎样在隆中边耕种边画出三分而一合的地图; 怎样在东吴孙权面前进连横之说; 怎样退做萧何而在主公陷入囫囵时又领兵来前; 怎样在三年间扶正摇摇欲坠的新朝并将之建得有声有色; 怎样写出徒丧文藻烦劳翰墨的正议;怎样下万人必死, 横行天下的军诫;怎样羽扇纶巾于敌阵之前; 怎样行军止如山而进退如风; 怎样骄傲着在能算作自己政敌的人面前说虽十命可受; 怎样即使用严法却仍的人爱戴;又怎样斩杀如同亲子般的马谡; 又怎样在谈及自己幼小的儿子时怕他成不了气候; 又怎样在出师一表中夙夜忧叹于怕无法完成先帝遗命; 又怎样一次次扼腕于川路的艰险; 又怎样将五丈原伴随星陨的秋风唱成一个民族千年的悲歌。 纵观孔明一生,在他身上有四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顶峰: 一是君主信任的顶峰,一是权力的顶峰, 一是知识分子终身理想的顶峰,一个是封建大臣忠贞的顶峰。 第一个,刘备对孔明的信任,临终托孤的事情已经足够了。 而刘禅对孔明的信任是有前提的,即他本身对于政务的兴趣并不大, 乐得有一个人能够为自己分担,所以他敢于放手让孔明去包揽大权。 从某种意义上说,至少说明刘禅还是继承了父亲的识人之能的。 而单就放心放权于大臣到如此程度的事例来看,古往今来, 孔明仍然大约是唯一的。 第二个,前边说过,当时蜀汉的军、政、财、 人事等全力集于孔明一身,也大概也是古往今来封建大臣的唯一了。 早就有人指出,孔明是“居臣位而行君事”, 处在大臣的地位上却办理皇帝该做的事情,权力到了何等的地步! 第三个,当代知名学者易中天先生曾说“‘三顾茅庐’ 是很让中国的知识分子眼红的”(大意),这话说得不错。 其实岂止是三顾茅庐, 孔明真正让知识分子羡慕的还是他前边那两点—— 被君主信任和权力的顶点。这就引出来第四个话题, 关于孔明这个人的历史定位。 第四个,孔明是封建知识分子忠贞的楷模。被皇帝信任, 极容易引发骄横傲慢,欺凌同僚,这属于道德的范畴; 权力过分集中,往往导致欲望膨胀,稍微有点野心的, 还会酿造逼宫弑君事件,这属于修养的范畴。 从目前已知的历史资料来看,我们可以很欣慰地说, 孔明刚好是那种在道德和修养上都几近完美的人。他不会排斥异己、 欺凌同僚,反而会公开向社会各阶层征集对于自身执政的意见, 哪怕是最小的一点,只要于己有益也能虚心接受, 并对提出着大加赞赏;他不会欲望膨胀,他总是说“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对自我严格要求,戒骄戒躁。而同时, 他最不会做的一件事,那就是真的取阿斗而代之,自己过皇帝瘾。 这是为什么呢?(这话太滥俗了!) 很早以前的以前,疯子就曾说过孔明是古代“士”阶层的代表。“ 士”是中国独有的产物,也是一种独有的人文现象。“士、农、工、 商”是从前社会阶层的划分,士即士人,读书人的统称, 但不完全等同于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职业是读书著述, 工作内容是创造和宣扬思想、教化世人。从小处说, 就是知识的制造和传播者,从事教育和文化推广;往大了说, 其终身理想是称为“帝王师”, 借助皇帝的无上权力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 我们都知道先前时期的卫鞅、李悝变法,就是其中的著名事例, 宋代王安石变法、乃至与近代的百日维新等所走的也都是这一条路。 而历数所有的想要成为帝王师的人群中, 孔明要算是做得最成功的一位。因为第一, 他生前得到了两代君主的全部信任;第二, 他死后获得了所有统治者即追随者的推崇;第三, 他的政治理想的绝大部分基本得以实现;第四, 他始终恪守着一个士人的职操,鞠躬尽瘁,至死不渝。 第四点是最重要的。中国古代的士人数以万计, 但要想达到孔明的高度必须有几个条件:有知识;有理想; 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忠心耿耿;珍重名誉甚于生命;最后, 要有机遇并善于抓住机遇。孔明有知识,他身边的朋友都是“ 谈笑有鸿儒”;孔明有理想,常“自比管乐”,政治偶像(可能) 是笑傲纵行大国之间的晏婴;孔明有行动力, 不论是处理纷繁的朝政还是处理复杂的邦交外交,能力均是超一流, 即便是他的“弱项”军事也得到了对手“天下奇才”的美誉; 孔明之忠,其心可鉴日月,“处臣位而行君事”却始终不逾礼节, 即便是对刘备暗示可以取而代之、称自己“相父” 的少年皇帝刘禅也能保持最高的君臣之节,恪尽职守,鞠躬尽瘁; 孔明视士人的名声高于一切, 所以坚守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的道德修养情操,处高位却以“淡泊”、 “宁静”来抑制和约束自己的欲望,不授任何人以政治把柄; 孔明能遇见先主,既是孔明自身的幸运,也是刘备的幸运。 刘备得到孔明来成就自己的帝王大业, 孔明得到先主来彰显和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亦可称善于抓取机会的行家里手。 一个人的最大欲望是什么?是权力欲。 一个人一旦达到了某种权力的巅峰的时候, 周围人们呼吸仰止的都是你,对你言必称“大人”、“阁下” 的时候,向你投来的目光都是尊崇与仰慕的时候, 以你为荣为傲的时候,你的心里会是什么感觉?仅仅是受用?错, 是更大的权力带来的快感, 这样的事例我们随手翻翻史书都可以看见,为了攫取、争夺权力, 多少骨肉相残、多少好友反目、浸染了多少鲜血、平添了多少仇恨? 但是在孔明这里则没有一丝一毫的沾染!孔明达到了权力的巅峰, 甚至他达到的巅峰还不止这一个,但他没有走向满足个人的渊薮, 握劝而不弄权,更没有被权势所奴役, 而始终默默地保持了一个人臣、一个士人、一个人的基本操守: 谦卑,虚心,进取,恪尽职守。 由此可以得出,孔明是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治家的典范, 是一位全力维护封建纲常和儒家忠义道德的典范,是人臣的典范, 也是做人的典范。他的事例, 至今一直与将来对于那些掌握着国家大权的执政者仍然具有深远的和 极具示范性的借鉴作用。即便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 从孔明身上也能获取诸多营养,不贪、不骄、不浮华、不虚伪, 这都是孔明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 孔明维护封建道德正统,却又能不墨守成规,他“尊王”而不“ 攘夷”,对于少数民族采取了“抚”与“和”的策略, 实行了三国时期最好的民族政策, 体现出一种不拘一格的施政措施与思想。 这种思想和方法至今仍然对于我们的民族工作也是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的——即便是我们老百姓拿来处理邻里关系也是有益的。 孔明的不拘一格还表现在敏言敏行,注重实践,不搞表面说教, 不做表面文章,不做纸上谈兵。史料显示,孔明集军、政、财、 人事大权于一身,事必躬亲, 就连军中处罚二十棍以上的小事情也要亲自处理。 史料没有显示的是,早期孔明加入刘备集团以后, 刘备在外主要负责军事工作,取益州、定汉中,步步为“赢”, 但是背后呢?军事是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后盾的基础上的。 如果没有了孔明内政工作、后勤工作的有力保证, 刘备的仗能打得那么顺利么? 此外, 孔明的不拘一格还在于他打破了中国传统观念中对与劳动创造( 或称“科学”)的轻忽,重视和鼓励、甚至自己也动手参与发明, 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一位发明家。元戎,又称“诸葛驽”, 据说就是孔明亲自参与改良的一种远距离武器, 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之一。孔明独立创造的“木牛流马” 的形势及制作方法虽然今人还没有完全破解, 但是却留在了一千多年前的史书中, 为中国科技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作为执政者,孔明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定格在一个封建统治者的角度, 而是予百姓以最大程度的关切。入蜀之初, 他就发现导致益州问题多多的根本原因在于豪强兼并,百姓流离, 于是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抑制豪强,采取了少见的以严制暴的政策, 体现出强有力的施政决心。 难怪后人在武侯祠的楹联上要写那么一句“后来治蜀要深思”, 深思什么?是一小群人,还是劳苦大众, 你是站在谁的角度来做事的! 作为一个高官,孔明一生清廉。 在他临死前给刘禅写的信中曾经列出了自己的财产清单:“ 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亩,这些足够子孙衣食之用了。”贪墨, 自古以来就是官僚的伴生物,而在孔明这里又一次被改写, 他做官的目的不是为自己谋福利。稍有历史常识的朋友都知道, 他这点儿家底别说跟同级别的高官相比,就连一般的官员也不如。 此外,在孔明的遗嘱中,他还说到:“我死后就葬在定军山, 棺材不须很大,衣服不必奢华, 墓穴的大小只要能把我放进去就可以了。”旧时人迷信鬼神, 认为人死而有灵,所以非常重视殡葬仪式。因此太多的高官, 生前要人前显贵,死后还要劳民伤财。看过《红楼梦》 的朋友也还应该记得秦可卿出殡的一节, 其场面之排场讲究令人咋舌。须知, 那只是一个封建官吏家的儿媳妇的葬礼,孔明则是真正的官吏, 并且还是官吏中级别最高的宰相,但是他的葬礼“申请” 却要简陋如斯,这样的人如何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本文标题: 诸葛亮小时候的读后感(诸葛亮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576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风之王读后感300字(《风之王》读后感)少年 读后感400字(高尔基的《少年》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