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一章读后感(石中英 教育学导论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09 20:23:1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4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存在具有绝对的价值,也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依据和目标,这是人存...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一章读后感(石中英 教育学导论观后感)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
  
  “存在具有绝对的价值,也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依据和目标,这是人存在的绝对性的基本含义。全人类应该共同反对旨在威胁和消灭自己及他人存在的一切自杀、暴力和战争行为,将其判定为最不人道的事情。”这是石中英《教育哲学》中《人生与教育》章节中的论述。意思是生命是珍贵的,不管对于他人的生命还是自己的.我们都应该去珍惜。
  
  前段时间的昆明暴力事件,当恐怖分子将手中的刀挥向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时,不知道他们可曾想过葬送在他们手中的是一条条宝贵的生命,当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点一点消失的时候不知道他们心里有没有意思不忍,我们无法理解他们为何要做出如此惨无人道的事情。我们很容易看出他们对生命意识的淡薄,将生命当作儿戏,既不尊重他人不尊重这个社会也不尊重自己。
  
  我们拿马航失联事件来看,马航MH370失联事件,已经创下了全球历史上民航飞机失联最久记录。时间拖得越久,人们对人命伤亡的担心越大,对于相关单位的办事能力与效率也越多质疑,但情况的紧急仍没能改变马国政府在事件发生以来的谨慎态度。马国国防部长兼代理交通部长希山慕丁虽然一再遭受外国媒体质问马国政府会否道歉,但他一直到3月19日都不愿讨论此问题,(www.aiyangedu.com)回应记者也只是强调“现在这个时候还是寻找飞机为重。” 希山3月19日会见记者时还说“乘客、机师和机组人员在没有任何证据之前,都还是保持清白”,他这一番言辞固然表现得公道正直,可是大家因此还是失望,解读下来,“这是还在说没有进展,抑或是不愿承认任何进展?”也许是事不关己,也许飞机上没有自己的亲人,又或者还没有想好万能的对策,总觉得飞机失联这件事一直没有有效率的解决,在这样的紧急关头,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赶紧想办法营救乘客,增加生还的可能性,而是在考虑国家荣誉,说出道歉谁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多少家庭因此不再完整,支离破碎。
  
  不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立场,都请珍视生命。
  

《教育碎思》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整理的《教育碎思》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碎思》读后感1

  翻开郑金洲先生所著《教育碎思》一书,浅读之后有所触动。作者身为教育人,在书中阐述了一系列教育专题,透析教育现象,聚焦教育实践,反思教育理论,对改进教育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的这些论述来自教育,也来自社会。

  从现今社会背景回到教育现实,面对一些困惑和问题,我们可以找到原因,却无法对症下药。

  例如:择校现象未能缓解,城区名校更是人满为患。这一方面说明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希望子女上好学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源于社会对教育的片面认识。

  暑假到了,孩子们是大多不能活跃在广阔天地中尽情玩耍,他们远离社会,远离玩伴,互相之间不断产生矛盾又不断化解矛盾,从而提高能力的过程被省略了。他们往往被关在空调房中,与电脑游戏为伴,或被家长送去名目繁多的兴趣班、补习班中。

  学校一方面在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要求下,苦苦守住三条底线;另一方面立足于现实社会,在高考指挥棒与家长对高分的期望中剑走偏锋。

  教师们在这个浮躁社会中顶着“蜡烛”、“春蚕”之类高尚的称号,在教学、职称、评优、绩效、进城等重重压力之下,自然有一部分无法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教育内涵发展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教育无非是做两件事:一是促进人的自我完善,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是教育的人本属性;二是使人成为社会人,这是教育的社会属性。人品、能力、健康对孩子而言是人一生中最管用的素质。尽管我们为诸多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而自豪,但我国确实未能在本土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我们的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缺陷,能对我们无益,但至少也无害。但假如我们的教育除此之外,也不能培养人品好、能力强、关心健康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那是不仅无益而且有害的了。

  《教育碎思》读后感2

  一张处方,无论多么灵验,也不能包医百病,只有熟谙处方背后的药理,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是郑金洲在其新著《教育碎思》中《教育学本土化的追求》一文中的一个比喻。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教授的'书,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教育学的熏陶。

  对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学是枯燥的,然而《教育碎思》却不会让人有这种感觉。教育理论不能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不能被一线教师接受,在郑金洲看来,主要是因为教育“理论本身还不够成熟,还没有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定的平衡机制。”因此,“教育理论要敢于直面实践。”

  郑金洲便是这么做的。《教育碎思》谈了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其中不乏教育学理论,但讨论更多的是教育实践、教育现象。诸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园暴力”、“师生交往”、“案例教学”、“课程改革”、“教学科研”等等,都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耳熟能详的话题。作为一名年轻的师范大学的博导,郑金洲坚持到中小学去听课,既显示了一种做学问的方法,更表明了一种做学问的态度。难怪在短短的几年内,他便迅速成为一位在教育理论界著述颇丰、影响颇广的年轻理论家。

  教育理论家看待教育问题的视角自然与普通教师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同样是听课,在《听课中的观察与记录》一文中,就不啻成了一门学问。“听课者一般要提前几分钟进课堂”,然后要“观察学生的状态”,“与任课教师攀谈”,“与学生攀谈”,“选择自己要坐的位置”,并“画出几幅教室课桌椅排列的草图,以备使用”;上课铃声响过之后,听课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员特性”、“言语交互作用”、“非言语行为”、“活动”、“管理”、“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认知水平”、“社会方面”、“情感水平”、“教学材料的使用”以及“时间”等上面;至于课堂纪录,也是有技巧的,可以选择“实录式”、“叙述式”、“分类系统式”、“图式记录”等多种方式;下课铃响了,不要急着离开,因为“在课后仍然可以观察到一些有益的信息,对你理解和认识这堂课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北师大的石中英教授曾经大力呼吁教师要懂一点“教育哲学”。确实,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只能在经验的层次徘徊,而永远只是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教育碎思》中有很多文章涉及对基本教育概念的分析和阐释,如《何谓“教育观念”》、《何谓“案例”》、《“素质教育”提法的思索》、《“创新教育”的说法成立吗》、《“校本”是什么》、《“教育口号”辨析》、《教育现代化的正与悖》等,这些文章不仅让我们知道如何正确科学地理解这些名词,更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

  在教育理论者努力要跟实践相结合的时候,教育实践者更要积极向理论学习,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 读后感 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 教育 哲学阅读心得 范文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范文1

登一山有一山的风光,看一书有一书的文韵。这个暑假,受学校影响“被迫”看了刘良华教授的《教育哲学》,看得云里雾里,也不知是否点中书本要旨。我姑且对这几日的读书思考,做一个 反思 总结 ,以示这个暑假完成了任务。该书知识储备丰厚,远非我所写的几点认知,但由于时间紧迫,加之文字艰深难读,我是采用跳跃式翻读,只求贯穿主线,会明要旨,并没有面面俱到。

表里关系即在差异中找相同,从多样和变化中找不变和恒久,其实就是在运动的事物中找永恒的规律。每此接手的班级同学都不一样,教授的课文也会因时代变迁而变化,但为什么教得越久反而越来越得心应手,而不是越来越糊涂烦乱,就是因为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在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教学事务中潜移默化的产生了自己的一套 教学 方法 ,可能说不出来,但是做得出成效。只不过善于总结者有大成,疏于总结者有小成罢了。

价值中立,教育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是围绕“人”为研究对象展开的。领悟到人的规律就可以正向迁移到教育规律上。人处于世,最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这就要向内探求人性,而后考虑在社会上立足,适应环境,这就要向外探求价值。很多时候,人性和价值是一对矛盾。多劳多得者多忧,从人性的角度考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人之常情,可是为了利益的大小,人们就会做出不一样的价值判断。这就有了人性和价值的平衡。人的需求不同,对人性和价值的平衡点就有所差异。说明白点就是舍与得的关系。讲求价值中立。在于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价值中立。不仅老师在做选择,学生、家长也在做选择。哪个班能够最好的达到三方价值中立的平衡点,哪个班的教学成效是最好的。价值中立表现在教学写作中,即是教师要求、学生认知与家长理解三方价值判断的博弈。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家长怎样看,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多少的自主权,直接决定了学生思考方向和完成度。如果这个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教师教得身心疲惫,学生被逼得心力憔悴,家长看得怨气不绝。究其根本是因为大家所做所想不一致,写作方面的价值判断没有达到较好的平衡点

《教育哲学》当中所讲的《诗经》的情感教育、《尚书》的德主刑辅、《礼教》的“礼教”不是以教育方法对读者进行教学指引,而是通过讲解古代经典来让读者感悟教学方法。一个字为之就是“悟”。在读中悟《诗经》如何以诗扬教;在读中悟《尚书》如何德主刑辅;在读中悟《礼教》如何宣扬礼教。一言而概之即是说《诗经》、《尚书》、《礼记》当中教育的知识并非学习的重点,而它们是怎样用语言文字巧妙的教诲读者,为读者树立作者想要的价值观,这才是核心。在《诗经》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即是说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可以激励唤醒、立榜铭志、交往协商、评判谏议。在《尚书》中,主张德主刑辅。借尧帝选贤的 故事 告诉我们以宽厚仁德待人,使他身心放松,并从他的日常行为中悄无声息的观察他的真实一言一行,最后达到委以重任或施予惩罚以望改正的目的。而在《礼记》当中,主张以礼树人。其核心目的在于维护秩序。通过日常的礼仪规范,树立教师榜样,维系教师,班干部在班级中的地位,最终起到稳定班级秩序,维护同学友谊的作用。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范文2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从事高等教育50多年的 经验 总结,是对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我觉得就像是一篇写得十分出色的综述,他总结了美国众多学者对高等教育的哲学问题的思索,其中也有互相矛盾对立的观点,直接还原了当时美国社会上关于这些问题热火朝天地讨论。

布鲁贝克写这本书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经历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后,进入了“艰难时期”,是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由此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机”和“象牙塔的衰落”,美国的高等教育内外部陷入了危机之中,经费紧缺,公众对高校的信任度下降,社会上充斥着一个问题“高等教育为何而存在?”这些都需要从本质上根源上探讨高等教育的存在价值的哲学依据。这本书也应运而生。

坦白的说,读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想到高等教育有这么多哲学的问题需要回答,在开头的导言里,作者罗列了他认为自己将在本书里论述的问题,阅读完本书后,我想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一下其中的几个问题: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高深的学问在何时是可靠的?”

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当高深的学问来自学术自治的学术团体时它是可靠的。但是,这就引出新的问题,谁来监督或者评价这些高深的学问。首先,这些高深的学问是“超出一般的、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识”,这就排除了社会上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可能性,但是作为唯一能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复杂性的专家和学者,一方面是作为高深学问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自己为自己的成果作出评价,显然是自相矛盾的。但是,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谁能胜任了,政府和宗教如果完全控制这些学问,那对真理的探求来说是致命伤,学生作为高深学问的接受者是不能作为指导和评价的一方的。在现实生活中,完完全全的学术自治也是不存在的,原因主要有:经费上做不到完全独立的,当然这也是一个主要的方面;政府和社会上各界团体包括宗教团体是不可能完全撒手不管的;学生对于自己要接受的知识是有一定的知情权的,特别是在现在,学生的意愿和需求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

“高深的学问是否因为要躲避市场和政治竞争场所的曲解,而只好被关在密封 的象牙塔中,或者应该在具有这些成分和事件的熔炉中得到锤炼?”

历史是不可能倒退的,而且在真正的象牙塔中也不会追求到真理的,更何况现在的社会还没发达到可以完全发展不用改善现有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的知识,那么就不能不在社会中“摸打滚爬”,但是“躲避市场和政治竞争场所的曲解”对于高深学问来时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关键是要躲避的是“曲解”,而不是积极的影响,一定要在各种因素中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肯定的和不可避免的,但只是影响,不能让它们“鸠占鹊巢”。

“显然,并不是被个人都具有掌握高深学问的才能的,那么学院和大学之门应该向谁开放,选择的标准应该是门第主义、功利主义还是平等主义?”

我觉得,学院和大学之门应该向那些愿意接受并有能力完成对高深学问追求的所有人开放。这其中,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我觉得,应该把高等教育建立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系统,能够适应从低到高不同能力的人关于高等教育的需求。

以上是我对本书的一点看法,不足之处,请老师指正。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范文3

近期购买《教育哲学》一书,平常时有接触一些教育名家的书籍,但有关哲人关心或关注教育问题的书是便是头次,试想他们能从更高的视角来思考教育,一些深邃的教育观点和思考值得深思。

关于“开学第一课”事件,想必记忆犹新,微信、微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让重新审视现阶段社会培养怎样的人呢,我们的教育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呢?按《春秋公羊传》的分类,现在社会的形态是正处于升平世(小康水平左右),教育也应该与之相适应以追求审美主义、自然主义和情感主义为核心的浪漫主义。但如果长期推行智育、美育与情感教育的“休养生息”必然导致国家或者社会的危机。在我们追求“柔性”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练或挫折的“刚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强大的个人或民族,并不见得头脑多么聪明,四肢多么发达,重要的是这个人或民族是否有强大的意志力。因此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刚毅坚韧的意志训练尤为重要。

目前的学校教学还是偏向于智育,单向度地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校被简单理解主“学知识”或“读书”的地方,学生的学习似乎与情感、情趣、信念、信仰没有任何关系。常常听到学生厌学、逃学的现象,而教师简单地抱怨学生的怠慢、冷漠或堕落,更有甚者指责“世风日下”。“对牛弹琴”固然有牛的冥顾不化的责任,但首要的过失在于弹琴者的鲁莽和盲目。对牛弹琴式的.教学属于不顾对象、不顾时机的强迫教学。

在这个地方缺乏情感、情趣、信念、信仰等教育该有的温度。如何使学生被唤醒、被激励、被引领、被召唤、被兴奋,更是我们教师教学艺术的反应和回馈。因此教师要把“兴发”(兴起和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和使命,学生将自动进入“孔颜乐处”的自我兴发状态。同时在评价上能够以不同的形式满足学生“被尊重”、“被承认”的情感需要,学生将会主动学习或自学。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范文4

这本教材从封面上就给人一种理论性很强的感觉,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是翻阅下来,你又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关于教育的理念和认知。

一直以来,教育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始终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质疑:教育哲学有必要吗?有哲学就行了,何必又添一个教育哲学?书的开篇就为我们说明了哲学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重新阐述了哲学的概念,从而说明教育哲学独立存在的意义。

就拿书中第三章第三节的人的境界与教育来说,联系的普遍性告诉我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人的境界和教育内部间也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对受教者来说,境界越高,对教育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育程度越高,自身的境界也会相应提升。同样这个结论对施教者而言也适用。施教者的人生境界提升对受教者的教育也会起到促进作用。这样环环相扣的关系怎么能不引起我们重视?

书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比如什么是“人的存在性”?人既然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很多的属性,而这些属性的总和,就是人的存在性。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的意识性。每个人都有意识,谁都不愿意自己的意识被别人剥夺。让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是剥夺他人的意识。可热衷于掌控他人意识的人不在少数。

这在教育领域,就体现为教师的灌输,为教学设置过多的标准答案等等,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主体意识的一种体现。按石中英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一种“不人道的精神虐杀”,当然这种措辞有些严厉。

我们总是想当然得认为学生的思想幼稚,需要老师在各方面进行教育,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有权力剥夺他们意识。如果这样,学生就容易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丧失自我,缺乏创新意识。因此,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的,忽略他们最基本的作为人的存在性。

教师应当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即使错了也不急于反驳他们的观点,而是要把正确的观点陈述出来,让学生做对比,从而得出最终的答案,并且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存在那些漏洞。不能心急,为了课程的流畅,把答案直接说出来。现在的教育应当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教师则要成为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以上只是我对《教育哲学》这本书部分章节的一些浅薄认识,相信在读完全篇后,还能有更多的感悟。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范文5

这两天读了《教育哲学》,这本书的逻辑性是很强的,从什么是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历史,从人生与教育,知识与教育,理性与教育,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实,我也不是很明白里面讲的东西,主要的体会就是:教育哲学是个力量学科,研究人的发展问题,比如人生:书中讲了很多的人生观,宗教人,自然人,社会人,理性人等,可以讲是用哲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的问题,用教育来扩展哲学的界限。记得最早的时候教育学是从哲学中分出的一门学科。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这门课,随后赫尔巴特在大学里教授教育学。

(1)缩短师生距离,建立自信心。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在美术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主动在美术课堂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拍拍头、摸摸小手……主动借美术用具给胆怯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培养自信心。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首先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回答问题不论对错,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回答错误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还不断鼓励学生:“你说的非常棒!如果能再补充一点,会更好!”“小朋友,你回答很精彩,能再说的更流利些吗?”……接着,多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各种美术课堂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教学手段: 谜语 、故事、游戏……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回答的问题,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了。

(3)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巩固自信心。

教育与人生,教育可以提高人生的境界,可以从一般接受很好教育的人都有很好的素质和宽广的胸怀。接受过教育的人遇事冷静,沉着,认真地思考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而没有接受很好教育的人会遇事冲动或盲从,他们更容易被感情所辖制。由此定义可知,教育哲学涵盖的层面十分广阔。在《教育哲学》这本书中,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品味、反思。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相关 文章 :

★ 教育哲学心得作文

★ 教育理论方面书籍读书心得体会3篇

★ 京瓷哲学阅读个人心得体会

★ 《爱弥儿》读书心得观后总结参考范文

★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

★ 关于哲学书的读后感

★ 幸福与教育读书心得

★ 魏书生教育思想框架心得体会3篇

★ 幼儿教育读书心得范文

本文标题: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一章读后感(石中英 教育学导论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508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爱的教育读后感图片大全(《爱的教育》读后感)中华经典诵唱读后感(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