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慢读后感,米兰·昆德拉慢读后感,米兰·昆德拉《慢》读后感,我可以停下来——米兰·昆德拉《慢》小感,浙江...
米兰·昆德拉慢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慢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慢》读后感
我可以停下来——米兰·昆德拉《慢》小感
浙江省新昌中学越新文学社张晗
在看昆德拉的《慢》之前就时常被告诫道:不可以停下来。
师说:一旦停下脚步,就会有你无法想象的敌人和对手赶超上来;友说:只有紧绷在弦上才能保证发射的那一瞬间产生强大的动力;父母说:只有不停止,才能保持相对的平稳,才会不跌倒。
老师们偶尔会说我是个痴子,因为他们认为我不懂得把握时光,一直给自己放着长假;朋友们偶尔会觉得我是个另类,当大伙都在为人生打拼,听着时间滴滴答答地在教室后墙上游走的时候,我还有闲情雅致在操场的跑道上遛遛我的人生;父母们偶尔会觉得我不争气,一直在路上拖拖沓沓,不懂得把握机会。
我只是笑笑,不否认,却也不觉得羞愧。
我记得弗朗索瓦·里卡尔说《慢》是一部用“最直接、最不花哨”的语言写成的。现在想想其实我也是属于慢调子的享乐主义者,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即使是站在大家都不认同的最不正经的舞台也无妨。我愿意停下来,去剖析自己的过去,去发现自己的丑陋并感到羞愧。
看完《慢》后我就更加确定,偶尔我是可以停下来的。
一
很多时候,人们相信,那些步履匆匆的人,是为了把握金钱与时间甚至是生命。而我更愿意相信,那些缓慢的交通工具,是为了方便人们看风景。
早些年的时候,是喜欢打车的。喜欢那样快速直接地到达目的地,顾客与车主不需要过多的交谈,目的地,价格,钱,谢谢。车门一关,便是最终的风景。可后来心境变了,想停下来多看看,便渐渐喜欢上了公交车。我总认为慢吞吞的工具是诗意的,就好像有句话说得很漂亮:我们不一定要作诗,但心中不能没有诗意和诗境。
所以很是羡慕古时候那样的日子,悠悠长长,缱绻不知终曲在何处。
关于对慢的解读和生活步调行走的真谛,木村拓哉在《悠长假期》里说过一句话: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充个电,之后才能重新上路。我只是单纯地喜欢放慢脚步,为了遇见更多的人和风景。张悦然在给《蒂凡尼的早餐》作序时说过,最好的年华才能和烟云相配。
二
看《慢》的时候,虽然沉醉于昆德拉的文字中,但仍旧会有一种透过书本看社会照镜子的感觉:
那是一幕幕荒诞滑稽的剪影。舞台上有着迫不及待地要涌上的一批批手舞足蹈乐此不疲的舞蹈家们:乐于作秀的政客贝尔克、自我陶醉的捷克学者、虚荣可怜的文森特……他们都迷失于自己自鸣得意的泥淖中。就好像蓬特万对于舞蹈家的定义:专门指在公众生活中有裸露癖的人。
很精确。那样赤裸裸地表现自己,必然自信,却也让我相信这是一种悲喜交加的真实。这样的袒露,这样迫不及待地参与了公众生活,用这样的方式生存,未免残忍了。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是勇气及自我魅力的展现,但我却觉得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加剧了人性中对自我经历神圣化的欲求。
有本很喜欢的插画漫画《天才大笨猫》,出自彼得·克林顿。书中那只天才小猫,为了可以继续肆意享受午后在台阶上晒太阳的日子,宁可伪装成一个没有智慧的笨猫。
所以更觉应当慢得有必要,不需要过分地表现自己,当只天才大笨猫没啥不好。
想成为一个时间的旅客,只是单纯地看着时间的流逝,也许极尽奢侈,但是却妖娆得美好,因为我拥有猫的灵魂。其实猫本身便是随心所欲的动物,它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事物而永远停下来。
我想也许我真的是朋友们眼里的异类,我的行为和想法都过于理想化,所以才会痴想自己能够拥有一只猫的灵魂。但我是一直相信的:(心得体会 www.aiyangedu.com)年少时候囫囵吞枣吃下的没有细细品味过的时光才是最美的。我不想在无知的时候尝到自认为很甜美的糖果,也不要在不成熟的时候让青春流逝,我很愿意为了眼前的美景慢慢来。不用那样着急地去成为一个舞蹈家,在每个年龄段做应该做的事情。慢慢沉淀自己,慢慢寻找自己。
也许真的是梦,却也飘渺得美好。
三
在这个匆忙而喧闹的世界里,还有多少人,在慢慢地走路,独自陶醉一番?恐怕是所剩无几了吧。
余杰在《铁屋中的呐喊》中,通过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慢》描述说:“现代人,为何失去了从容不追的生活乐趣?外部生活是那么可怕,工具也是那么可怕,人的内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已经受到严重损害。……昆德拉解释了现代人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的本质:是用‘忙’的借口来回避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样,人被锁定在‘现在’之中,‘过去’和‘将来’都被抽空了,‘回忆’和‘眺望’也都消失了。昆德拉对‘缓慢’的发现,希望能警醒现代人重新审视生活观,重新建构一座轻与重名副其实的天平。现代人认为重要的东西:汽车、别墅、权势、金钱,真的比宁静的心灵、自由的空间、温馨的.情感和从容的境界更重要吗?”
慢是记忆,把光阴分成互不相连的不同板块,使时间具备了形态;是文火细炖,既吊足鲜味又使骨酥肉烂,卫生又富有营养。
记得某个寒假的清晨,刚起床便拎着卡机去大街上游荡,想要去挥霍一下我年轻的生命。半路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同学,手里捧着大叠的辅导资料。他成绩极优,却很少笑,也很少见他和朋友在一起。和他打招呼之时我脱口而出:买那么多资料一定会浪费很多休息时间。他却带着极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我反问:像你这样在街上瞎逛不是更暴殄天物?
一下语塞,无话可说。
慢慢来,慢慢走,挥霍时光又如何呢?
在繁忙的时候给自己放个长假,停下来也是有必要的。偶尔放个假,充充电,调整下生活,这样的生命轨迹才真是圆满极了。
我对老师说,对手和敌人毕竟是人生旅途的过客,我愿意慢慢走,去寻找一起看风景的人;我对朋友说,泰戈尔说:弓在箭欲射之前,低声对它说,你的自由,是我给的。这样经过地狱的磨练才拥有的创造天堂的力量过于作茧自缚,我可无福消受;
我对父母说,我能停下来,必然不会跌倒。
我是可以停下来的,当一只慵懒的肥猫,晒晒太阳,捋捋自己的毛,太阳下山之后,我便继续上路,继续流浪。
就算是肥猫一只也要提醒朋友们,如果你正在飞速奔跑,请对自己说一次:我是可以停下来的;如果你是一只忙碌的燕,但也请别忘了回家的路,不要错过千山万水,不要像法国电影《云上的日子》里的一句台词所说:人们走得太快了,把灵魂都弄丢了。
你,弄丢过自己的灵魂吗?
(指导教师:何文魁)
教师点评
在网上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我用一眼记住,用一生怀念”。作者用自己清新细腻的文字,表达了对生活的一个理念:用慢的灵魂去过日子,享受当下的美景。很多沿途的景色就不会因为匆匆过去而忽略。
慢悠悠的心情应该就是这样,当人生大巴前行时,也许只能看一眼那些匆匆的美景,却因为你这一眼,而永世不忘。
生活中的我们,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也应该学会偶尔停下来,偶尔看看沿途风景,享受当下的美景和别致的风情。偶尔遛遛自己略显疲惫的心,放飞心情。
(何文魁)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玩笑》的读后感怎么写?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玩笑》的读后感怎么写?也就是说应该围绕什么主题去写?大纲是什么样的?PS:不要直接给我一篇读后感米兰.昆德拉的《玩笑》是我看到现在最顺的外国小说了,纯粹的小说,不像《1984》,虽然好总觉得到底不是纯粹的小说,顺到仿佛都不是一个外国人写的呢,不隔膜~
恩,先是文章的结构和写法很好,没有那种现代小说怪怪的味道,写法是很传统的那种叙述模式,所以看着就很不累
可是每一篇章又是一个不同的视角,把每个人眼中的事件分别描述,于是事件就像是一个立体的魔方,可以看到事情的每一面,每个人的叙述,每个人心里对事件的看法,而不再是平面的描写,挺有意思的~~
在豆瓣上看了很多评论,都说是关于爱情的小说,感觉不全是,还是书后附评论比较贴合,说这是关于毁灭的小说,我比较喜欢这个说法
小说的梗概是这样的,路德维克为了求爱给女朋友写明信片的时候随口说了一句“乐观主义是毒药”云云,然后被开除党籍,去做苦力,在做苦力期间认识露茜,爱上了她,认为她也深爱自己,但始终没有得到她的身体,后来路德维克从矿上返回,碰见当时开出自己党籍的人的妻子,他诱骗她上了床,以示报复,可是事后才发现她已经被丈夫抛弃,丈夫有了美艳的情人,正为不能与其离婚苦恼,路德维克后来意外得知露茜当年之所以在两人即将结合时的退却是因为露茜一段被轮奸的过去,才对性产生了恐惧,路德维克忽然发现自己竟然是如此的不了解露茜,露茜只是自己的精神寄托,同时为了报复勾引了的女人开始疯狂的爱上了他…………
大致的故事就是这样啦,我觉得主要的感觉就是一种生命的荒诞,生命本身就是一场近乎于玩笑的荒诞剧
路德维克是个总也赶不节奏总也不合拍的人,在矿下,最晚发现如何和人家融合,最晚发现自己和大家其实一样,对于露茜,在发现她过去的时候为时已晚,再也没有办法走近露茜的心,对于报复,和当年陷害自己的人的妻子上了床之后才知道她已经被抛弃,他什么都来不及
按照他自己的话“他已经不可能再报复点什么了,如果想打那个家伙一个耳光,十五年前就应该打了”,其实就是那种生命没有办法重来的意思,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怎么样奋力追赶也是赶不上的,而且如果生命都在于奋力追赶上,那简直就像是驴子对着面前的胡萝卜~~~倒不如丢开来,把握现在
书的主题,我想应该是存在和幻灭吧
在成长中路德维克的信仰幻灭了,他心目中完美爱情幻灭了,他的复仇幻灭了
书里的爱情应该说有好几段,路德维克和初恋女友,路德维克和露茜,露茜和考茨特
路德维克在被开除党籍的时候终于得到初恋女友的爱情,可是她是想要如电影中的女英雄一样拯救一个堕落的人
路德维克心中的女神是露茜,露茜身上附着了他所有关于美好事物的想象,可是他从来没有走近过露茜的心,他不知道她究竟在想什么,究竟有什么样的心情,露茜只是他所有美好情感的承载着,而不是露茜本身
但是露茜带给他的已经是很多很多,不管这和露茜本身有没有关系,露茜带着他“跨出了历史”,她向他指出通向光天堂的道路,我觉得虽然看起来是露茜引领的,可是归根结底依靠的确实自己内心的力量
露茜爱上了打开自己内心的考茨特,在考茨特的引导下,终于克服了对性的恐惧,但是考茨特不敢接受,考茨特也是喜欢露茜的,可是真的来了,考茨特退缩了
在文章中还充满了一些捷克特有的风俗,“扮国王”的一些描写,初看和情节没有任何关系,但我总觉得是一条飘飘渺渺的线索,类似于《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这样的感觉,是一条副线
不过看下来书所有的评都没有提到国王,众马队之类之类的东西,困惑
其实我觉得扮“国王”的人是被众人蒙着眼睛四处走,是一个暗示,就是事实的真相总是被遮蔽的,永远不会被揭开,众马队的国王不是自己的主宰,只能是被裹挟着向前~~~~
在最后路德维克看着马队游行的时候忽然觉得比以前有意思得多,因为”谁也不懂其中的含义或者要传递什么信息“,”众马队显得美妙可能也是因为它所包含的本身意义久已失落,而人们的注意力全都转到了它本身,它的方方面面,它的形状颜色“我觉得这应该是蛮有意思的一段话,就是过于关注事情意义的时候,也许就不在关注事物的美感,事物本身也就被忽视了
《玩笑》读后感
那是个荒谬、诗意的年龄。在那个年龄,一个人对自己来说就是一个谜,因此不能破解开他自身以外的谜。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大学生卢德维克。性格开朗富有幽默感,活跃于校园里的学生会干部,担任多种职务,并且是校园民歌乐队的主角,女孩子倾慕的热门对象。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只因为看不惯那“女孩子面对自己的情欲那幸福快乐的情绪”,而故意写了一张“反动言论”的明信片,意欲“使她震惊,令她慌乱”。然而,在那个狂热的政治年代,所有的玩笑都应该是”高度严肃的乐观主义”,是“庄严而禁欲的欢乐,简单地说,一个大写的欢乐”。女朋友的将明信片上交给了组织,卢德维克因此陷入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他被打上“托洛斯基分子”的烙印而遣放到一个边远的山区小矿,开始了整整五年的牢狱生涯。一个书生意气的大学生因一句玩笑成为一名政治犯。
为什么我必须始终作为一个成人被审判,被开除,被流放,而在爱情中却要因我的稚嫩而被迫忍辱负重呢?
关于卢德维克的爱情同样是一个残酷的玩笑。
在五年的流放生涯中,卢德维克受尽煎熬,没完没了挫折所带来的痛苦让一个少年承受了用尽一生也无法抹去的永恒耻辱。然而,就在这样的地狱里,他遇见了露茜,并爱上围墙之外的这位默默注视着她的小姑娘。她那纯真空白的世界让卢德维克饱受折磨的年轻的心灵得到温暖。他真正的爱情是对露茜的爱。那是一种充满激情的狂热情欲,却可以说是最为纯洁的爱情。为了她,卢德维克从森严戒备的营房逃出来,在寒冷冬天裹着一床白布穿过大街和黑夜潜入一个借来的简陋小房间里,为的是等待与情人幽会。这是最美的期待,虽然裹着情欲的外壳,可是这纯美的爱情却让我感动的要哭。
然而可笑的是,露茜的爱情还没有充分准备到足以与卢德维克的爱欲融为一体,他被卢德维克的狂热情欲吓坏了,露茜逃走了,只留下裹着白布的卢德维克像具干瘪的尸体苍白虚弱地躺在床上。一个带着少年哭声的爱情玩笑。
当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像尘世本身那般卑下之时,我们却徒费光阴地企望用我们的思想和言语去攀登高峰。
十五年后,卢德维克将他所经受的全部磨难和痛苦碎片经过研磨锻造,制成一颗仇恨的药丸。他要将十五年来一直无法化解的所有痛苦和诅咒报复于那位送他入狱的同学巴威尔的妻子海伦娜身上。他要亲自将这仇恨的药丸喂给巴威尔的妻子服下。他引诱海伦娜与自己上床,以此达到侮辱巴威尔的目的。他成功地虏获了海伦娜的爱情(虽然他自己一点也看不起它),但是,巴威尔却毫发未伤。一个不再有吸引力的妻子受到伤害,对于丈夫来说莫不如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借以摆脱的最好理由之一。卢德维克意识自己依然在玩笑的掌控之下,连他的仇恨也被生活狠狠地捉弄了。“一个愚蠢的玩笑”“我是为了替我的过去报仇才来这里的,可我的过去却不知不觉地从我的身边溜走了,像陌生人一样对待我”
卢德维克的仇恨如果没有对手的奋起反击,没有对手的沉重打击,就如重棰砸在棉花堆里一样毫无意义。所有的仇恨瞬间消失,一片巨大的空虚袭来,卢德维克此时发现,自己的一生宛如炊烟袅袅,永远无法在天空中定格。
玩笑无处不在。
就连死亡也被狠狠地开了一次玩笑。海伦娜在甜蜜的婚姻历经生活的雨打风吹之后,发现自己所爱的丈夫不过是个庸俗的投机分子,一个无聊的骗子,于是她接受了卢德维克的爱。并因此激发起离开丈夫的勇气。然而,她再次被生活的玩笑捉弄。当他知道卢德维克对她的爱情,自己以为的真正爱情,不过是卢德维克用来报复巴威尔的手段时,她崩溃了。明白真相之后的海伦娜吞服了大量的止痛药想以死亡的方式来祭祀爱情,可笑的是,死神不过是跟她开个玩笑,它服下的不过是她的助手为了掩饰自己难以启齿的青春病而故意装在止痛药瓶里的轻泻药而已。
露茜幼时遭轮奸的创伤让她对性充满恐惧,以致无法面对真正爱情中的情欲。直到遇到卡斯塔的脉脉温情才让他体验到了爱情,但是卡斯塔却是个已婚男人,于是,她被唤醒的情爱无法得以正常表达。迟来的爱情,那是生活逗哭你之后送上给你的一枚鲜果。
生活中充满着玩笑,在玩笑中我们认识了生活却陷入了混乱和迷惘。
作者在文章的末尾,表达的仍然是一种迷惘的情绪。小说的最后一章也以混乱的叙述形式,将三个人的内心活动毫无标记地混在一起叙述。当生活已经不可以回到原来,我们要怎样继续下去?当人们屈服于生活的一次次玩笑之后,是否已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那形形色色混乱的情绪如何能不再像浑浊的河水一样奔腾翻滚?生活在何处?在哪里爱情才是爱情?痛苦就是痛苦?价值可以摆脱践踏?
小时候见过买爆米花的,一盆饭在不断加热膨胀,最终“砰”的一声,巨大的一团变成无数的米粒。看完这本《玩笑》,我想到人们就像这个微粒团中的小小一粒,在这个茫茫宇宙中悬浮,内心充满着伤感,带着悲鸣,惧怕,恐慌,梦想有一天能回归于巨大的宛如母亲子宫一般的混沌之中,那混沌是一个非常不真实不具体的象征,代表的是过去的美好。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一边制造一边丢失一边哀叹。
平凡的物质生活依旧是心灵的慰籍。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