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德拉的慢 读后感2000字(米兰·昆德拉慢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09 20:21: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7

米兰·昆德拉慢读后感,米兰·昆德拉慢读后感,米兰·昆德拉《慢》读后感,我可以停下来——米兰·昆德拉《慢》小感,浙江...

昆德拉的慢 读后感2000字(米兰·昆德拉慢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慢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慢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慢》读后感
  
  我可以停下来——米兰·昆德拉《慢》小感
  
  浙江省新昌中学越新文学社张晗
  
  在看昆德拉的《慢》之前就时常被告诫道:不可以停下来。
  
  师说:一旦停下脚步,就会有你无法想象的敌人和对手赶超上来;友说:只有紧绷在弦上才能保证发射的那一瞬间产生强大的动力;父母说:只有不停止,才能保持相对的平稳,才会不跌倒。
  
  老师们偶尔会说我是个痴子,因为他们认为我不懂得把握时光,一直给自己放着长假;朋友们偶尔会觉得我是个另类,当大伙都在为人生打拼,听着时间滴滴答答地在教室后墙上游走的时候,我还有闲情雅致在操场的跑道上遛遛我的人生;父母们偶尔会觉得我不争气,一直在路上拖拖沓沓,不懂得把握机会。
  
  我只是笑笑,不否认,却也不觉得羞愧。
  
  我记得弗朗索瓦·里卡尔说《慢》是一部用“最直接、最不花哨”的语言写成的。现在想想其实我也是属于慢调子的享乐主义者,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即使是站在大家都不认同的最不正经的舞台也无妨。我愿意停下来,去剖析自己的过去,去发现自己的丑陋并感到羞愧。
  
  看完《慢》后我就更加确定,偶尔我是可以停下来的。
  
  一
  
  很多时候,人们相信,那些步履匆匆的人,是为了把握金钱与时间甚至是生命。而我更愿意相信,那些缓慢的交通工具,是为了方便人们看风景。
  
  早些年的时候,是喜欢打车的。喜欢那样快速直接地到达目的地,顾客与车主不需要过多的交谈,目的地,价格,钱,谢谢。车门一关,便是最终的风景。可后来心境变了,想停下来多看看,便渐渐喜欢上了公交车。我总认为慢吞吞的工具是诗意的,就好像有句话说得很漂亮:我们不一定要作诗,但心中不能没有诗意和诗境。
  
  所以很是羡慕古时候那样的日子,悠悠长长,缱绻不知终曲在何处。
  
  关于对慢的解读和生活步调行走的真谛,木村拓哉在《悠长假期》里说过一句话: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充个电,之后才能重新上路。我只是单纯地喜欢放慢脚步,为了遇见更多的人和风景。张悦然在给《蒂凡尼的早餐》作序时说过,最好的年华才能和烟云相配。
  
  二
  
  看《慢》的时候,虽然沉醉于昆德拉的文字中,但仍旧会有一种透过书本看社会照镜子的感觉:
  
  那是一幕幕荒诞滑稽的剪影。舞台上有着迫不及待地要涌上的一批批手舞足蹈乐此不疲的舞蹈家们:乐于作秀的政客贝尔克、自我陶醉的捷克学者、虚荣可怜的文森特……他们都迷失于自己自鸣得意的泥淖中。就好像蓬特万对于舞蹈家的定义:专门指在公众生活中有裸露癖的人。
  
  很精确。那样赤裸裸地表现自己,必然自信,却也让我相信这是一种悲喜交加的真实。这样的袒露,这样迫不及待地参与了公众生活,用这样的方式生存,未免残忍了。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是勇气及自我魅力的展现,但我却觉得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加剧了人性中对自我经历神圣化的欲求。
  
  有本很喜欢的插画漫画《天才大笨猫》,出自彼得·克林顿。书中那只天才小猫,为了可以继续肆意享受午后在台阶上晒太阳的日子,宁可伪装成一个没有智慧的笨猫。
  
  所以更觉应当慢得有必要,不需要过分地表现自己,当只天才大笨猫没啥不好。
  
  想成为一个时间的旅客,只是单纯地看着时间的流逝,也许极尽奢侈,但是却妖娆得美好,因为我拥有猫的灵魂。其实猫本身便是随心所欲的动物,它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事物而永远停下来。
  
  我想也许我真的是朋友们眼里的异类,我的行为和想法都过于理想化,所以才会痴想自己能够拥有一只猫的灵魂。但我是一直相信的:(心得体会 www.aiyangedu.com)年少时候囫囵吞枣吃下的没有细细品味过的时光才是最美的。我不想在无知的时候尝到自认为很甜美的糖果,也不要在不成熟的时候让青春流逝,我很愿意为了眼前的美景慢慢来。不用那样着急地去成为一个舞蹈家,在每个年龄段做应该做的事情。慢慢沉淀自己,慢慢寻找自己。
  
  也许真的是梦,却也飘渺得美好。
  
  三
  
  在这个匆忙而喧闹的世界里,还有多少人,在慢慢地走路,独自陶醉一番?恐怕是所剩无几了吧。
  
  余杰在《铁屋中的呐喊》中,通过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慢》描述说:“现代人,为何失去了从容不追的生活乐趣?外部生活是那么可怕,工具也是那么可怕,人的内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已经受到严重损害。……昆德拉解释了现代人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的本质:是用‘忙’的借口来回避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样,人被锁定在‘现在’之中,‘过去’和‘将来’都被抽空了,‘回忆’和‘眺望’也都消失了。昆德拉对‘缓慢’的发现,希望能警醒现代人重新审视生活观,重新建构一座轻与重名副其实的天平。现代人认为重要的东西:汽车、别墅、权势、金钱,真的比宁静的心灵、自由的空间、温馨的.情感和从容的境界更重要吗?”
  
  慢是记忆,把光阴分成互不相连的不同板块,使时间具备了形态;是文火细炖,既吊足鲜味又使骨酥肉烂,卫生又富有营养。
  
  记得某个寒假的清晨,刚起床便拎着卡机去大街上游荡,想要去挥霍一下我年轻的生命。半路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同学,手里捧着大叠的辅导资料。他成绩极优,却很少笑,也很少见他和朋友在一起。和他打招呼之时我脱口而出:买那么多资料一定会浪费很多休息时间。他却带着极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我反问:像你这样在街上瞎逛不是更暴殄天物?
  
  一下语塞,无话可说。

  
  慢慢来,慢慢走,挥霍时光又如何呢?
  
  在繁忙的时候给自己放个长假,停下来也是有必要的。偶尔放个假,充充电,调整下生活,这样的生命轨迹才真是圆满极了。
  
  我对老师说,对手和敌人毕竟是人生旅途的过客,我愿意慢慢走,去寻找一起看风景的人;我对朋友说,泰戈尔说:弓在箭欲射之前,低声对它说,你的自由,是我给的。这样经过地狱的磨练才拥有的创造天堂的力量过于作茧自缚,我可无福消受;
  
  我对父母说,我能停下来,必然不会跌倒。
  
  我是可以停下来的,当一只慵懒的肥猫,晒晒太阳,捋捋自己的毛,太阳下山之后,我便继续上路,继续流浪。
  
  就算是肥猫一只也要提醒朋友们,如果你正在飞速奔跑,请对自己说一次:我是可以停下来的;如果你是一只忙碌的燕,但也请别忘了回家的路,不要错过千山万水,不要像法国电影《云上的日子》里的一句台词所说:人们走得太快了,把灵魂都弄丢了。
  
  你,弄丢过自己的灵魂吗?
  
  (指导教师:何文魁)
  
  教师点评
  
  在网上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我用一眼记住,用一生怀念”。作者用自己清新细腻的文字,表达了对生活的一个理念:用慢的灵魂去过日子,享受当下的美景。很多沿途的景色就不会因为匆匆过去而忽略。
  
  慢悠悠的心情应该就是这样,当人生大巴前行时,也许只能看一眼那些匆匆的美景,却因为你这一眼,而永世不忘。
  
  生活中的我们,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也应该学会偶尔停下来,偶尔看看沿途风景,享受当下的美景和别致的风情。偶尔遛遛自己略显疲惫的心,放飞心情。
  
  (何文魁)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玩笑》的读后感怎么写?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玩笑》的读后感怎么写?也就是说应该围绕什么主题去写?大纲是什么样的?PS:不要直接给我一篇读后感
《玩笑》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的《玩笑》是我看到现在最顺的外国小说了,纯粹的小说,不像《1984》,虽然好总觉得到底不是纯粹的小说,顺到仿佛都不是一个外国人写的呢,不隔膜~
恩,先是文章的结构和写法很好,没有那种现代小说怪怪的味道,写法是很传统的那种叙述模式,所以看着就很不累
可是每一篇章又是一个不同的视角,把每个人眼中的事件分别描述,于是事件就像是一个立体的魔方,可以看到事情的每一面,每个人的叙述,每个人心里对事件的看法,而不再是平面的描写,挺有意思的~~
在豆瓣上看了很多评论,都说是关于爱情的小说,感觉不全是,还是书后附评论比较贴合,说这是关于毁灭的小说,我比较喜欢这个说法

小说的梗概是这样的,路德维克为了求爱给女朋友写明信片的时候随口说了一句“乐观主义是毒药”云云,然后被开除党籍,去做苦力,在做苦力期间认识露茜,爱上了她,认为她也深爱自己,但始终没有得到她的身体,后来路德维克从矿上返回,碰见当时开出自己党籍的人的妻子,他诱骗她上了床,以示报复,可是事后才发现她已经被丈夫抛弃,丈夫有了美艳的情人,正为不能与其离婚苦恼,路德维克后来意外得知露茜当年之所以在两人即将结合时的退却是因为露茜一段被轮奸的过去,才对性产生了恐惧,路德维克忽然发现自己竟然是如此的不了解露茜,露茜只是自己的精神寄托,同时为了报复勾引了的女人开始疯狂的爱上了他…………

大致的故事就是这样啦,我觉得主要的感觉就是一种生命的荒诞,生命本身就是一场近乎于玩笑的荒诞剧
路德维克是个总也赶不节奏总也不合拍的人,在矿下,最晚发现如何和人家融合,最晚发现自己和大家其实一样,对于露茜,在发现她过去的时候为时已晚,再也没有办法走近露茜的心,对于报复,和当年陷害自己的人的妻子上了床之后才知道她已经被抛弃,他什么都来不及
按照他自己的话“他已经不可能再报复点什么了,如果想打那个家伙一个耳光,十五年前就应该打了”,其实就是那种生命没有办法重来的意思,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怎么样奋力追赶也是赶不上的,而且如果生命都在于奋力追赶上,那简直就像是驴子对着面前的胡萝卜~~~倒不如丢开来,把握现在
书的主题,我想应该是存在和幻灭吧
在成长中路德维克的信仰幻灭了,他心目中完美爱情幻灭了,他的复仇幻灭了
书里的爱情应该说有好几段,路德维克和初恋女友,路德维克和露茜,露茜和考茨特
路德维克在被开除党籍的时候终于得到初恋女友的爱情,可是她是想要如电影中的女英雄一样拯救一个堕落的人
路德维克心中的女神是露茜,露茜身上附着了他所有关于美好事物的想象,可是他从来没有走近过露茜的心,他不知道她究竟在想什么,究竟有什么样的心情,露茜只是他所有美好情感的承载着,而不是露茜本身
但是露茜带给他的已经是很多很多,不管这和露茜本身有没有关系,露茜带着他“跨出了历史”,她向他指出通向光天堂的道路,我觉得虽然看起来是露茜引领的,可是归根结底依靠的确实自己内心的力量
露茜爱上了打开自己内心的考茨特,在考茨特的引导下,终于克服了对性的恐惧,但是考茨特不敢接受,考茨特也是喜欢露茜的,可是真的来了,考茨特退缩了

在文章中还充满了一些捷克特有的风俗,“扮国王”的一些描写,初看和情节没有任何关系,但我总觉得是一条飘飘渺渺的线索,类似于《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这样的感觉,是一条副线
不过看下来书所有的评都没有提到国王,众马队之类之类的东西,困惑
其实我觉得扮“国王”的人是被众人蒙着眼睛四处走,是一个暗示,就是事实的真相总是被遮蔽的,永远不会被揭开,众马队的国王不是自己的主宰,只能是被裹挟着向前~~~~
在最后路德维克看着马队游行的时候忽然觉得比以前有意思得多,因为”谁也不懂其中的含义或者要传递什么信息“,”众马队显得美妙可能也是因为它所包含的本身意义久已失落,而人们的注意力全都转到了它本身,它的方方面面,它的形状颜色“我觉得这应该是蛮有意思的一段话,就是过于关注事情意义的时候,也许就不在关注事物的美感,事物本身也就被忽视了
《玩笑》读后感

那是个荒谬、诗意的年龄。在那个年龄,一个人对自己来说就是一个谜,因此不能破解开他自身以外的谜。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大学生卢德维克。性格开朗富有幽默感,活跃于校园里的学生会干部,担任多种职务,并且是校园民歌乐队的主角,女孩子倾慕的热门对象。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只因为看不惯那“女孩子面对自己的情欲那幸福快乐的情绪”,而故意写了一张“反动言论”的明信片,意欲“使她震惊,令她慌乱”。然而,在那个狂热的政治年代,所有的玩笑都应该是”高度严肃的乐观主义”,是“庄严而禁欲的欢乐,简单地说,一个大写的欢乐”。女朋友的将明信片上交给了组织,卢德维克因此陷入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他被打上“托洛斯基分子”的烙印而遣放到一个边远的山区小矿,开始了整整五年的牢狱生涯。一个书生意气的大学生因一句玩笑成为一名政治犯。

为什么我必须始终作为一个成人被审判,被开除,被流放,而在爱情中却要因我的稚嫩而被迫忍辱负重呢?

关于卢德维克的爱情同样是一个残酷的玩笑。
在五年的流放生涯中,卢德维克受尽煎熬,没完没了挫折所带来的痛苦让一个少年承受了用尽一生也无法抹去的永恒耻辱。然而,就在这样的地狱里,他遇见了露茜,并爱上围墙之外的这位默默注视着她的小姑娘。她那纯真空白的世界让卢德维克饱受折磨的年轻的心灵得到温暖。他真正的爱情是对露茜的爱。那是一种充满激情的狂热情欲,却可以说是最为纯洁的爱情。为了她,卢德维克从森严戒备的营房逃出来,在寒冷冬天裹着一床白布穿过大街和黑夜潜入一个借来的简陋小房间里,为的是等待与情人幽会。这是最美的期待,虽然裹着情欲的外壳,可是这纯美的爱情却让我感动的要哭。
然而可笑的是,露茜的爱情还没有充分准备到足以与卢德维克的爱欲融为一体,他被卢德维克的狂热情欲吓坏了,露茜逃走了,只留下裹着白布的卢德维克像具干瘪的尸体苍白虚弱地躺在床上。一个带着少年哭声的爱情玩笑。

当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像尘世本身那般卑下之时,我们却徒费光阴地企望用我们的思想和言语去攀登高峰。

十五年后,卢德维克将他所经受的全部磨难和痛苦碎片经过研磨锻造,制成一颗仇恨的药丸。他要将十五年来一直无法化解的所有痛苦和诅咒报复于那位送他入狱的同学巴威尔的妻子海伦娜身上。他要亲自将这仇恨的药丸喂给巴威尔的妻子服下。他引诱海伦娜与自己上床,以此达到侮辱巴威尔的目的。他成功地虏获了海伦娜的爱情(虽然他自己一点也看不起它),但是,巴威尔却毫发未伤。一个不再有吸引力的妻子受到伤害,对于丈夫来说莫不如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借以摆脱的最好理由之一。卢德维克意识自己依然在玩笑的掌控之下,连他的仇恨也被生活狠狠地捉弄了。“一个愚蠢的玩笑”“我是为了替我的过去报仇才来这里的,可我的过去却不知不觉地从我的身边溜走了,像陌生人一样对待我”
卢德维克的仇恨如果没有对手的奋起反击,没有对手的沉重打击,就如重棰砸在棉花堆里一样毫无意义。所有的仇恨瞬间消失,一片巨大的空虚袭来,卢德维克此时发现,自己的一生宛如炊烟袅袅,永远无法在天空中定格。

玩笑无处不在。
就连死亡也被狠狠地开了一次玩笑。海伦娜在甜蜜的婚姻历经生活的雨打风吹之后,发现自己所爱的丈夫不过是个庸俗的投机分子,一个无聊的骗子,于是她接受了卢德维克的爱。并因此激发起离开丈夫的勇气。然而,她再次被生活的玩笑捉弄。当他知道卢德维克对她的爱情,自己以为的真正爱情,不过是卢德维克用来报复巴威尔的手段时,她崩溃了。明白真相之后的海伦娜吞服了大量的止痛药想以死亡的方式来祭祀爱情,可笑的是,死神不过是跟她开个玩笑,它服下的不过是她的助手为了掩饰自己难以启齿的青春病而故意装在止痛药瓶里的轻泻药而已。
露茜幼时遭轮奸的创伤让她对性充满恐惧,以致无法面对真正爱情中的情欲。直到遇到卡斯塔的脉脉温情才让他体验到了爱情,但是卡斯塔却是个已婚男人,于是,她被唤醒的情爱无法得以正常表达。迟来的爱情,那是生活逗哭你之后送上给你的一枚鲜果。
生活中充满着玩笑,在玩笑中我们认识了生活却陷入了混乱和迷惘。
作者在文章的末尾,表达的仍然是一种迷惘的情绪。小说的最后一章也以混乱的叙述形式,将三个人的内心活动毫无标记地混在一起叙述。当生活已经不可以回到原来,我们要怎样继续下去?当人们屈服于生活的一次次玩笑之后,是否已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那形形色色混乱的情绪如何能不再像浑浊的河水一样奔腾翻滚?生活在何处?在哪里爱情才是爱情?痛苦就是痛苦?价值可以摆脱践踏?
小时候见过买爆米花的,一盆饭在不断加热膨胀,最终“砰”的一声,巨大的一团变成无数的米粒。看完这本《玩笑》,我想到人们就像这个微粒团中的小小一粒,在这个茫茫宇宙中悬浮,内心充满着伤感,带着悲鸣,惧怕,恐慌,梦想有一天能回归于巨大的宛如母亲子宫一般的混沌之中,那混沌是一个非常不真实不具体的象征,代表的是过去的美好。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一边制造一边丢失一边哀叹。
平凡的物质生活依旧是心灵的慰籍。

谁有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啊

如题
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象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 不是所有的落叶,都会飘成生命的轨;不是所有的微风,都会吟出秋天的歌,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结出美丽的果. 我和你的距离,只不过是飞鸟与鱼的距离。 一直在思索着生命为什么要存在,为了什么而生活.也许是思维的一种无理取闹,但却让我为此困惑了很久,我尝试着做改变,但很多时候都是无疾而终,被当在了"深入探索"的门外,一直没真正的弄明白,所以还若以前,一样的困惑,一样的生活. 自然,有了一些感悟,从中感觉到,茫然的状态多了,生命变得会更加的沧桑和脆弱,如果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上多了些犹豫,那么坚强的人也会懦弱,而从未没有成就感的完成一件事情,那从不会体会到坚强毅力的重要性,而我很长一段时间内,从没有了那种胜利喜悦的领悟,让我倍感压力中,觉得对生活的空寂. 于是,去积极的寻求一种信仰,去弥补心灵随时出现的道德弱化,或者思想的挣扎,去积极的面对生活,以填充空余时间带给的凌乱,但生活还要生活,所以一直改变生活让之更好的生活,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真正目的,生活着,探索着,这就是人生最终经历的过程. 继续行进,不管是怆然,还是平坦,都是一种阅历,而阅历中感悟到的,会增补生活的单调和乏味,而在强调这意义时,人更应该多尝试寂寞带给人生的享受,而不只是充满"色彩"的部分才是向往之所在.曲折会让人柔韧,这才能让人曲伸自如. 余华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的忍受力是无限的,对希望的期待也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力在极端的状态下仍然可以顽强地生存,这不仅是对生命状态的提示,更是对人的生命力的肯定. “人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今天的我们无法对这句话的实质亲身一试,我们只能从过去中得知,在寻求新的“活法”中听取这个旧的“活着”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写这个故事本身的目的还是积极向上的,他让我们感到,虽然“活着”的状态已经逝去,但“活着”却以人最本质的生存方式在我们的生命中永远存在,它时刻准备着承受一切生命的不幸。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的本身,并没有造物主去安排谁一定要完成某一伟大的使命,或者说某一伟大的使命等着谁去完成。 生活是平淡的,这种平淡不是说生活的无聊、无趣,而是指它不是异想天开的一步登天。这种平淡它应该让我们懂得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成败得失,懂得我们追求的理想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懂得我们渴望的幸福和羡慕之种种其实就在身边。福贵的妻子家珍倒是实在,对人活着的意义把握得明白,看得也清楚。她是这样告诉福贵的:“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人之渺小,生命之伟大!人生如若不平庸,总要遭逢磨难,有苦难、有超越的人生才是一个真正的人生。命运的曲折不但不是憾事,相反,它是人生最宝贵的营养。一切磨难都是对有色有声的人生新的赐予。把磨难变为丰富自己、激励自己的机会。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当一系列的苦难,有时甚至是永无休止的苦难,就象无穷无尽的风一样袭向作为人的生存之旅时,人会怎么样?人能怎么样?人应该怎么样?这是人在面对活着、面对生命、面对存在时不得不思考也无法躲避的一个根本命题,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个命题解答的方式决定着主体处理个人与内心,社会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而《活着》这部作品,就是通过展现一个又一个的死亡镜头,一波又一波无的苦难浪涛,宣扬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一种正视“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精神。正如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中所言:“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轻也好,重也好,生活本来就是一杯苦咖啡,香醇中掺杂着苦涩。一个人活着,无论外界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都不是生命的绝境地。 佛家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而尼采所谓的“永劫回归”,大概是说经历过的事情无休止地重演。如果猛地想象一下,那当然是相当可怖的。然而客观地思索一下--自创世纪以来生活不正是反复的重演吗?昨天与今天,明天与今天,上一代人与这一代人,下一代人与这一代人,……最后一章里,作家写道:“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这是句模棱两可的话,完全要看读者如何去理解它。在那个“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压迫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同时却也把我们压向大地,压向真切实在的生活层面。如果没有负担,人会轻飘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轻与重的评判似乎就需要费点踌躇了。正如昆德拉所说:“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难。” 想起昆德拉对生命的宣言“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得以无限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永恒的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生活中总有太多的唏嘘感叹,说不上为哪般?不仅荣耀,事业爱情,加之鸡零狗碎,时间一过扬起的尘土便尘封满处,托马斯和特雷莎始终走不出死亡的轮回,萨比娜始终选择漂泊地把一个个城市甩在背后,弗兰茨或许是毫无意义的死都承担着对生命本意的解释,尽管荒诞离奇,在轮回的高度上来说,却是如此的合情合理,如果说他们,甚至我们,此生的每一件事都在前生有个经历,来生有个重复,托马斯还会选择那个像是从上流漂过来给他的特雷莎吗?还会再驾着那辆汽车走向黄泉吗?弗兰茨也许会安分守己的当好老师,我们呢?不会再有错误的选择,不会再忽视周遭遗失过的美好,生命在设想中一步步的前进,平淡的像一张白纸,这也许就是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获得了永恒,却像耶稣一样,背负着十字架,无法承受。 “如果生命的初次安排就已经是生命的本质,那么生命还有什么价值”昆德拉说的好,正是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没有前生也没有来世,生命仅此一次,“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上天不会赋予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以供比较不同的决定,因此每一步都是探索,承担着选择的重任,生命正是在探索和选择中得以本质的延续,“当负担完全的缺失去,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漂浮起来,几会远离大地上的生命,人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此间的重量,是非如此不可,非选择不可,没有人可以预知下一步将会是怎样,走一路是山穷水尽,也许是柳暗花明,如此横亘在前的重量,不得不承受。 既然生命只能在摸索中前行,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能做的无非就是将重量扛在肩头,在选择中把仅此一次的生命画写完整。责任,道义,关怀。。。。我们心中的牧歌悬在彼端始终在召唤,纵然有缺失与遗憾,却必须直面生命的赤裸与显然,也许,当我们义不容辞的承担了责任,担当了道义,负起了关怀,给予了呵护,生命承受的这些重量会爆发出强劲的声音和力量,“牧歌”不再是遥遥无及。最起码,在我们早就知道一定会双双死去的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呵护下,在其困苦和脆弱之中,最终会出现也已被死亡所威胁的卡列宁的微笑。那也很好! 其实生命是一场幻觉..烟花绽放了..我们离开了. 最沉重负担压迫着我们 让我们屈服于它 把我们压倒在地上 最沉重的负担 也是最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 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 它就越真切实在 当负担完全消失 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 就会飘起来 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 人只是半真的存在 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读完米兰·昆德拉 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之后有何感想

我推介问主可以看看刘小枫写的《沉重的肉身》里面的第三章,有对这本小说的评论。这本书我是很久以前读的,记得当时挺喜欢米兰昆德拉的煽情文字的,后来看了他其他的一些书。我觉得(仅仅我个人意见,因为对这本书很多人有不同的解读),米兰昆德拉的这本不能承受之轻主要表达了一种在摒弃传统价值观念的今天,人们面对抉择的困难的问题。米兰昆德拉自己本人的立场(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好像是主张一种道德的模糊化,认同每一种生存方式都有自己的价值。其实这也是1900年后世界的整体思潮,因为上世纪初发生了太多的事,二战、尼采、形而上学解体、福柯,所以我个人觉得现代的小说与古典的小说有明显的断裂。当然,言归正传,我对这个小说的观点还是跟刘小枫一致的,我很赞同他的一句话“开始性漂泊的人,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感觉变得轻盈”。打个比方,为什么我们很珍视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因为一个人只有一个父母,一次即永恒(德语einmal ist ewig)。假如一个人可以有多个父母,那么就会感觉对那个好不好都无关宏旨,那么整个人都会觉得什么轻飘飘的,觉得好像此生虚幻。米兰昆德拉的这本书以特丽莎为切入点就实现表达这么同一个意思:一个人可以热衷与性漂泊,不选择一个特定的女友,但一旦这种关系成为常态,变成例行公事,那么他就觉得好像无所谓了,因为它不是唯一的。所以特丽莎的作用在于他是唯一的,唯一的东西都有这么个特点:独特、永恒、沉重。特丽莎就像每个人只有一个父母一样,她也只有这么一个。大而化之的讲道德也一样,为什么我们要遵守道德?其实我们可以不遵守,任由自己的性子来——这样的人终将会觉得自己的什么轻飘飘的,套用黑格尔的说法这是消极的自由。我们只有承担起道德,才会感觉的生命有价值。因为道德是大家共同订立的,我虽然觉得遵从秩序很累,但我从现存的东西中看到了我自己的选择,也看到了你对我的妥协、体贴,甚至是爱。当然说了这么多题外话,米兰昆德拉这本书主要是给我们呈现了两种生存方式,轻盈的和沉重的,虽然它的标题说生命不能承受轻盈,但题主可以自己想一想,看看它们各自的优劣看看,这就这本书的价值——我个人的观点
本文标题: 昆德拉的慢 读后感2000字(米兰·昆德拉慢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507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写海底两万里读后感步骤(海底两万里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原野孤马读后感(君子之道的目录)
    Top